目前分類:可以為憂鬱症的朋友做的 (27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以毒攻毒?美研究用迷幻蘑菇成分治療重度憂鬱展現奇效

 

作者 Nana Ho | 發布日期 2020 年 11 月 05 日 21:40 |

聽過迷幻蘑菇(Magic Mushrooms)嗎?由於服用後會讓人產生幻覺,迷幻蘑菇在許多國家都被列為管制藥品,但因為其中成分似乎能有效改善憂鬱症狀,近年來,許多研究都開始嘗試使用來治療心理疾病。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最新一項研究中,迷幻蘑菇也展現出它在治療憂鬱症上的驚人效果。

 

西洛西賓(Psilocybin,又稱裸蓋菇素)是迷幻蘑菇中的主要精神活性物質,過去已有研究顯示,西洛西賓可以有效幫助癌症末期患者控制對死亡的焦慮,最近幾年的研究目標則逐漸轉往憂鬱症治療上。

 

在多數利用西洛西賓治療憂鬱症的試驗中,主要目標多是針對「難治性憂鬱症」(TRD),即至少對兩種不同藥理的抗憂鬱治療無反應的重性憂鬱患者嘗試,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進行的小型研究也是其中之一。

 

儘管仍有更大型針對重鬱症的西洛西賓 2 期試驗仍在進行,但《JAMA Psychiatry》期刊的這項小型研究結果是第一批通過同行評審的公開數據,讓我們得以一窺西洛西賓在治療該特定精神健康狀況的功效。

 

在這項小型試驗中,霍普金斯團隊共招募了 24 名憂鬱症患者接受測試,所有受試者的憂鬱病史都至少有 2 年,並在試驗前必須停止使用任何抗憂鬱藥。以標準的漢氏憂鬱症狀量表評估,重鬱症的得分為 24 或更高,7 分以下則為無憂鬱,在研究開始時,受試者的的平均分數為 23。

 

試驗的治療過程與多數西洛西賓研究使用的方案相同;每隔兩週提供受試者兩劑的西洛西賓,並在服藥前後都安排許多心理治療療程。在接下來的 4 週隨訪中,有 71% 受試者的憂鬱症狀減輕了 50% 以上,平均憂鬱得分也從 23 下降到 8,其中超過半數的人被認為已有所緩解。

 

由於研究只包含很少的樣本,也沒有設計安慰劑對照組,還得留待更大型研究提供更長期、更確切的數據,才能了解西洛西賓提供長期改善效果的能力,但這項初步試驗結果已經令人印象深刻。

 

研究作者、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 Alan Davis 指出,如果與市面上傳統抗憂鬱症藥物的臨床試驗結果相比,西洛西賓的效果大約是前者的 4 倍,「由於其他療法多需要數週或數月才能起作用,還可能導致不良影響,如果新藥物的發現在未來完全符合標準、具安慰劑對照組的臨床試驗中獲得證實,這可能會改變遊戲規則。」

 

過去西洛西賓研究多集中在侷限的心理健康狀況,像是癌症晚期患者,相較之下,憂鬱症則更加普遍,而不同類型憂鬱症也可能導致人們對治療的反應不同,迷幻藥研究先驅 Roland Griffiths 認為在諸多因素考量下,看到研究中多數受試者都能對西洛西賓治療有反應,這項結果令人相當驚訝。

 

資助研究的慈善家 Tim Ferriss 更將結果形容為「至關重要的概念證明」。做為著名的迷幻醫學倡導者,Ferriss 認為,這項令人鼓舞的研究結果,僅僅只是心理健康治療型態出現重大轉變的開始。

 

目前一項針對 psilocybin 的大型二期臨床試驗正在進行,該試驗症在確認提供重鬱症患者單劑量 psilocybin 佐以數次心理治療的成效,在非營利組織 Usona 研究所的協調下,預期試驗將能於 2021 年完成。隨著 FDA 授予「突破性療法」稱號,在有積極成果下,應有望迅速進入最終的三期試驗。

 

隨著研究持續,這種「毒品」或許有一天能被用來解決日益普遍的心理疾病,屆時烏雲將會散去,隧道盡頭也會出現光。

參考文獻:Davis AK, Barrett FS, May DG, et al. Effects of Psilocybin-Assisted Therapy on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AMA Psychiatry. 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04, 2020. doi:10.1001/jamapsychiatry.2020.3285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psychiatry/fullarticle/2772630

鄭醫師補充:

不知當醫師提議使用迷幻藥當憂鬱症的治療藥物,有多少患者有勇氣嘗試?療效先不說,日後一旦依賴成癮的疑慮,恐怕沒有醫師敢胸脯保證背書。而透過這樣的研究報導,不禁讓我想到之前有K改善憂鬱症以及FDA已經核准的K他命治療難治型憂鬱症的案例,這可以解釋為何有部分的人會去使用使用毒品造成依賴,因為本身就是有情緒困擾,而在使用毒品的當下及不久,緩解當事人的情緒痛苦。這些人不見得都是沒有接受過藥物治療的,只是療效不彰與副作用的沉痾,讓他們改弦易轍,這也提醒我們目前憂鬱症的標準療法,對為數不低的憂鬱症患者治療反應並不佳,願意誠實面對這項困境的專業治療者,都心知肚明,憂鬱症治療仍有蠻大的改善空間待突破。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瑞典卡羅林斯卡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已經鑑定出一種大腦中的蛋白質,這種蛋白質對於調節情緒的物質5-羥基色胺酸和壓力激素的釋放都很重要,至少在小鼠中如此。這項發現發表在《分子精神病學》期刊上,可能對開發用於憂鬱和焦慮症的新藥有影響。

遭受創傷或嚴重壓力後,有些人會出現異常的壓力反應或慢性壓力。這增加了罹患其他疾病(如憂鬱症和焦慮症)的風險,但目前尚不清楚其背後的機制或如何調節壓力反應。

卡羅林斯卡研究所(Karolinska Institutet)的研究小組先前已經證明,一種名為p11的蛋白質在血清素(一種調節情緒的大腦神經遞質)的功能中擔任重要作用。憂鬱症患者和自殺患者的大腦中p11蛋白濃度較低,而p11濃度降低的實驗小鼠表現出類憂鬱和焦慮行為。某些抗憂鬱藥也可以提高小鼠的p11濃度。

這項新的研究表明,p11通過調節大腦下視丘特定神經元的活性來影響小鼠壓力賀爾蒙皮質醇的初始釋放。通過源自腦幹的完全不同的訊號傳導途徑,p11還影響另外兩種壓力賀爾蒙,即腎上腺素和正腎上腺素的釋放。此外,測試顯示,與正常p11濃度的小鼠相比,p11缺乏症的小鼠對壓力的反應更強,具有更高的心率和更多的焦慮跡象。

Karolinska研究所臨床神經科學系研究員第一作者Vasco Sousa說:“我們知道異常的壓力反應或憂鬱症會加劇,並引起焦慮症和心血管疾病。” “因此,重要的是找出是否在患者中也能看到我們在小鼠中看到的p11缺乏症與壓力反應之間的聯繫。”

研究人員認為,這些發現可能對開發新的,更有效的藥物有影響。迫切需要新的治療方法,因為目前的抗憂鬱藥在許多患者中還不夠有效。

主持這項研究的卡羅林斯卡研究所臨床神經科學系教授Per Svenningsson說:“一種有前景的方法涉及給予局部p11表達增強的藥物,並且已經在憂鬱症的動物模型中進行了一些實驗。” “另一種需要進一步研究的有趣涉及議題是開發能阻止大腦中壓力賀爾蒙反應啟動的藥物。”

鄭醫師補充:

目前抗憂鬱甚至是抗焦慮藥物的療效還不是很理想,需要找出身體潛在導致壓力荷爾蒙增加以及p11蛋白濃度下降的真正原因,透過調降壓力荷爾蒙及提高p11蛋白濃度的療法,相信會比目前在醫療上普遍開立的抗憂鬱劑療效更佳,副作用更少。期待這樣的療發能儘快通過藥物的測試,早日上市,造福相關疾患的患者。若能透過營養及生活型態的改善,降低壓力賀爾蒙的分泌,增加p11蛋白之合成,相信是對那些對藥物治療反應不佳的憂鬱症及焦慮症患者的另外治療選項。

參考文獻:

 

  1. Vasco C. Sousa, Ioannis Mantas, Nikolas Stroth, Torben Hager, Marcela Pereira, Haitang Jiang, Sandra Jabre, Wojciech Paslawski, Oliver Stiedl, Per Svenningsson. P11 deficiency increases stress reactivity along with HPA axis and autonomic hyperresponsivenessMolecular Psychiatry, 2020; DOI: 10.1038/s41380-020-00887-0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氧運動顯然可以使患有嚴重憂鬱症的年輕人受益,由羅格斯(Rutgers)領導的一項研究發現,預估憂鬱症患者可從運動行為療法中受益。

“我們的研究需要重複,但是預測誰作為抗憂鬱藥可能從運動中受益或無法受益的精密醫學方法具有啟發性,”該研究機構羅格斯大學藝術學院(新不倫瑞克省)運動與衛生學系副教授布蘭登·阿爾德曼(Brandon L. Alderman)說。“我們還需要知道運動是否對年紀輕的青少年以及對治療具有更強抗性的憂鬱症的成年人(需合併抗憂鬱藥和認知行為療法)沒有很好反應的成年人具有類似的抗憂鬱作用。”

這項發表在《心理醫學》雜誌精密醫學研究的獨特之處在於,對認知控制和與獎賞相關的大腦活動的評估,這是憂鬱症患者大腦功能的兩個面向。像以前的研究一樣,這項研究發現有氧運動可以幫助罹患重度憂鬱症的年輕人。

認知控制是指允許進行行為調整以幫助實現目標和抵制干擾的過程。獎勵過程(或與獎勵有關的大腦活動)反應了對獎勵性刺激或結果的反應以及處理然後調節您對正面和負面結果(例如損失)的反應的能力。報酬處理的不足與多種精神疾病有關,包括嚴重的憂鬱症,並且可能反應出快感不足-即憂鬱症經常出現的失去興趣或無法享受愉悅感等狀況。

許多患有嚴重憂鬱症合併其他疾病的患者對實證醫療的反應並不理想(用藥治療)。據美國國家心理健康研究所稱,憂鬱症狀包括絕望感,煩躁,疲勞,注意力不集中和自殺念頭。患有憂鬱症的人經常使用試誤法尋求有效的治療。據Alderman稱,他們會嘗試各種治療方法,包括抗憂鬱藥和認知行為療法。

由羅格斯(Rutgers)領導的團隊研究了66名患有嚴重憂鬱症的年輕人,重點研究有氧運動及其對憂鬱症狀的影響。每周八次,共八週,其中一些參與者進行了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而其他參與者則進行了輕強度的伸展運動。有氧運動組的憂鬱症狀減少了55%,而輕度伸展組的憂鬱症狀減少了31%。

相對於有氧運動不影響獎勵過程或認知控制,但研究發現研究開始進行實評估具有較好獎勵過程的人更有可能對運動治療成功地出現好的反應。

參考文獻:

C. J. Brush, Greg Hajcak, Anthony J. Bocchine, Andrew A. Ude, Kristina M. Muniz, Dan Foti, Brandon L. Alderman. A randomized trial of aerobic exercise for major depression: examining neural indicators of reward and cognitive control as predictors and treatment targetsPsychological Medicine, 2020; 1 DOI: 10.1017/S0033291720002573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頭殼newtalk] 董氏基金會日前公布一項新知,指出根據一份2019年10月發表於線上《PLOS ONE》研究,減少攝取加工食品,增加水果、蔬菜、魚和橄欖油的攝取量可以改善年輕人的憂鬱症狀。

澳洲麥覺理大學(Macquarie University)學者,研究76名17歲至35歲具中度至重度憂鬱患者,且飲食習慣中攝取過量的糖、飽和脂肪或加工食品者。隨機分配至兩組:「飲食改變組」及「常規飲食組」,針對飲食改變者,研究者提供其一支13分鐘的營養建議影片,一份飲食計畫,及食物包括橄欖油、天然堅果黃油、堅果、香料等。

在實驗第7天及第14天時,撥打電話給受試者,詢問是否在遵循健康飲食上有任何困難,提醒可參考其講義來解決。結束後受試者提交購物收據,可獲取一份健康食品的禮物,及現金禮物卡。而常規飲食組則未獲取相關資料,僅要求三週後進行調查。結果顯示,三週後飲食改變組的受試者,憂鬱症狀減輕,分數有顯著改善,焦慮及壓力分數也降低;而常規飲食組在憂鬱分數上沒有明顯改變。三個月後,研究者電訪飲食改變組的受試者,發現有7名仍保持健康的飲食習慣,且情緒也持續獲得改善。

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邱弘毅說明,此份研究再次驗證,正確的飲食習慣確實能有效紓緩憂鬱症狀,但值得留意的是,用介入的方式改變受試者的生活模式,實驗當下雖能看出飲食對於憂鬱的改善,但過三個月後僅有七名保有健康的飲食習慣。他提醒,飲食的改變需要從「認知」著手才是最有效的方式,可透過群體效益、社群媒體、同儕等來進行,以同儕為例,陪伴受試者一同討論改善飲食的計畫、採買食材、食譜研究、烹飪等,當對方有進步的地方,便不吝嗇給予稱讚、激勵他,讓受試者感到有成就感;即使遇到挫折,仍一旁陪伴支持他。邱弘毅建議,強化對方改變的動機、營造其適當的環境將有助於提升飲食的認知。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明,上述研究對象之所以選擇年輕人,是因為青春期和成年早期是憂鬱症風險升高的時期,也是建立健康模式的重要時期,且這模式將延續至成年期。方法上則透過心理學中常說的「認知」及持續性「增強」,來改變行為,也得出預期的效果。

她說即使短暫的飲食改變,減少加工食品,多攝取自然食物也能有效紓緩憂鬱症狀。常有人會心情不好就大吃大喝來紓壓,雖然曾有研究發現適當食用甜食會讓心情變好,其實糖份的效果是藉由胰島素濃度的上升,幫助體內色氨酸優先轉化成血清素,而血清素正是神經傳導物質,抗憂鬱的物質之一,因此飲食上攝取產生多一點血清素、多巴胺、腎上腺素等,例如含有維生素B6或B12的牛奶、魚、肝臟或各式綠色蔬菜水果…等自然食物,都能有效降低憂鬱症狀,使心情愉悅。

葉雅馨提醒,但是反覆食用糖份紓緩壓力情緒,容易造成上癮,並非好的選擇,她呼籲當察覺有憂鬱情緒,除了檢視情緒指數外,可增加運動量,或尋求專業協助,不要依賴食物。

鄭醫師補充:

這十多年來,我在部落格不只十次以上引用相關研究提醒大家優質健康飲食,有助於預防憂鬱甚至抗憂鬱,這篇又是非常簡單明白相關的臨床研究。透過飲食,補充適當的蛋白質、抗氧化物質、維生素以及礦物質等營養來源,是憂鬱症患者非常需要的及時雨,對於已經罹患憂鬱或是有憂鬱傾向的人來說,優質健康的飲食的攝取再怎麼強調也不為過。

參考文獻:

 Francis HM, Stevenson RJ, Chambers JR, Gupta D, Newey B, Lim CK (2019) A brief diet intervention can reduce symptoms of depression in young adults –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PLoS ONE 14(10): e0222768.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222768

https://journals.plos.org/plosone/article?id=10.1371/journal.pone.0222768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科學家說,慢性壓力會讓我們的大腦發炎,破壞我們神經元之間的聯繫並導致憂鬱。

現在,他們正在努力進一步地了解破壞性循環是如何發生的以及如何進行最佳干預。

喬治亞州奧古斯塔大學醫學院精神病與健康行為學系神經科學家Anilkumar Pillai博士說,即使是有力的處方抗炎藥,也應能打破慢性壓力與發炎之間的關聯,但仍無法幫助許多憂鬱症患者。

美國國家心理健康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獲得了兩筆新的贈款,總額約240萬美元,這些資金正在幫助Pillai進一步探索越來越多的證據,發現問題可能始於壓力對我們的身體以及人體的基本免疫,一線免疫和非特異性免疫反應(稱為先天免疫)的影響。

補體系統之所以被命名,是因為它首先被發現可以幫助免疫系統抵抗入侵者,是先天免疫反應的一部分,而皮萊(Pillai)發現C3的濃度升高-他稱之為所有補體激活途徑的中心-同時存在於患有憂鬱症的人和動物模型的大腦。

補體系統在消除神經元之間的不良連接的發展過程中也扮演重要的作用,並且有充分的證據證明,大腦發育過程中也會發生同樣的事情,例如重度憂鬱症和阿茲海默病,當突觸失去這些重要的連接時會出現問題而不是有幫助。

“在發展過程中,您必須擁有一個功能完善的補體系統,” Pillai說。但是他和他的研究同事已經收集了一些最初的證據,即在憂鬱症中,補體也很活躍,引起前額葉皮層的發炎和突觸喪失,前額葉皮層對工作記憶,人格和執行功能很重要。他說:“在長期的壓力下,你會失去突觸。”

已知C3在腦部發炎中擔任關鍵作用,並且已知小膠質細胞(大腦中的固有免疫細胞)在腦發展過程中使用C3消除突觸。

“我們預期慢性壓力會增加C3,” Pillai繼續將復雜的難題組合在一起時說道。現在,他和他的同事們想知道高濃度C3的來源,是來自於單核細胞的免疫細胞,在壓力下在體內循環,還是小膠質細胞?事實證明,小膠質細胞是直接來源,但慢性壓力對身體的改變是這個惡性,破壞性循環中的誘因

皮萊說,研究表明,慢性壓力是導致憂鬱的主要因素。實際上,患有癌症或心臟病等身體健康問題的人(發炎也是主要因素)常常會發展為憂鬱症,至少一個原因是,影響身體的發炎程度高也可能影響大腦。 。

他說:“他們基本上是在雙向加強。” “即使不是所有人,但這是具有這些條件的一部分。”

在2018年3月發表在《大腦,行為和免疫,journal 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雜誌上的一篇論文中,Pillai的實驗室報告說,自殺的憂鬱症患者的前額葉皮層中C3表現顯著增加。他們還發現,反映慢性壓力,小鼠前額葉皮層中C3的表達增加,但是缺乏C3的小鼠並未表現出類似憂鬱的行為。實際上,僅在前額葉皮層的某些區域引起C3的過度反應,即使沒有壓力也會引起類似憂鬱的行為。

他們的早期發現表明,當NF-κB(一種調節先天和適應性免疫力並被認為是憂鬱症發炎的關鍵調節劑)的轉錄因子被抑制時,壓力引發的小鼠前額葉皮層中C3的增加就會減少。消除小膠質細胞似乎可以達到同樣的結果。

這次,他們降低了小膠質細胞以及周邊單核細胞中C3及其受體的濃度,以進一步解析補體系統和C3來源的作用。

Pillai的合作者包括補體系統和中樞神經系統發炎專家Stephen Tomlinson博士,他是南卡羅來納州醫學院的微生物學和免疫學系臨時主席。湯姆林森實驗室所做的許多事情之一就是生成補體抑製劑,包括通過不同途徑阻斷C3活化的藥物,Pillai正在將這些藥物用於這些研究,並將提供有關活化抑制作用的更多見解。

皮萊說,如果補體抑制劑在動物模型中起作用,那麼這些研究藥物的某些測試結論也許有一天還可以根據他們的發炎程度幫助憂鬱症患者。

NIMH的第二筆贈款使人們能夠進一步研究小膠質細胞的活化方式,而Pillai懷疑干擾素α在體內循環會促使小膠質細胞和C3發揮作用。

干擾素α是用於治療癌症和肝炎等疾病的藥物,但它也是一種天然蛋白質,可刺激免疫系統殺死黑素瘤和病毒感染等疾病。

在憂鬱症患者的血液中發現了高濃度的干擾素α,對癌症或慢性B型肝炎等問題進行長期干擾素α治療可引發憂鬱症或其他心理健康問題。甚至注射α干擾素的健康實驗動物也表現出憂鬱症狀。

MCG的科學家已經看到,用干擾素受體抗體治療可減輕遭受慢性壓力的小鼠的社交缺陷和類憂鬱行為。

這項新的研究將使他們的假說進一步得到探索,假說是由於壓力增加了體內干擾素α的活化,從而激活了小膠質細胞及其在大腦中的C3生成,從而導致神經元連接的喪失和憂鬱行為。這些研究包括使用干擾素受體抗體來阻斷其作用。Pillai指出,面對慢性壓力,干擾素α升高的事實是人體不喜歡壓力的另一個指標。

皮萊說,大腦中的免疫細胞通常不像身體其他部位的細胞那樣活躍,但是壓力肯定會引起他們的注意。C3的主要免疫功能是通過大腦中的小膠質細胞和整個人體的單核細胞調節的,這也是他想排除兩種細胞類型的C3才能見效的另一個原因。

當前的抗發炎療法集中於由適應性免疫所產生的炎症,適應性免疫是對某些入侵者如細菌具有特異性的免疫反應,而不是特異性較低的先天免疫。但先天免疫已成為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等其他疾病的靶標,其在發炎和突觸調節中的作用激發了Pillai對憂鬱症的興趣。

身體慢性發炎,往往也是身體的慢性壓力,至少這篇報導提供直接的實驗證據,證實憂鬱症與身體慢性發炎有非常大的關係。抗憂鬱必須設法排除身體發炎的源頭以及積極幫助身體抗憂鬱,否則衍生的過度免疫反應,將會導致大腦細胞突觸的喪失,讓憂鬱症治療越棘手。

參考原文來源: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9/11/191121163326.htm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瘙癢是皮膚病患者非常常見的症狀。愛思唯爾(Elsevier)發表《研究皮膚病學雜誌》(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上一項關於瘙癢的心理負擔的新的多中心橫斷面(multicenter cross-sectional )研究中,研究人員報告說,皮膚病患者中瘙癢的存在與臨床憂鬱症,自殺意念和壓力密切相關。他們建議為患者提供一個跨科會診的機會,以預防和管理與瘙癢相關的問題。

已經結合許多特殊的皮膚疾病(包括手部濕疹)描述了瘙癢的負擔;銀屑病; 結節性瘙癢症(一種皮膚病,會在皮膚上形成硬的,發癢的腫塊);血液透析患者的化膿性汗腺炎(一種長期疼痛的皮膚病,在皮膚上引起膿腫和疤痕);以及一般的慢性瘙癢患者。

首席研究員弗洛倫斯·J·達格德解釋說:“已經有研究表明,瘙癢和一般的心理健康問題以及特定的皮膚疾病之間存在相關性,但是缺乏針對慢性皮膚疾病的橫斷面研究。”他也是瑞典馬爾默隆德大學斯科訥大學醫院皮膚病和性病科醫學博士。

由歐洲皮膚病學和精神病學學會(ESDaP)進行的一項大型歐洲多中心研究的一部分,本研究比較了皮膚瘙癢和不瘙癢的皮膚病患者與非皮膚瘙癢患者之間疾病的心理負擔和健康相關的生活品質、健康做對照比對。

研究人員從歐洲13個國家的皮膚病診所收集了3,530名皮膚病患者的數據,並將結果與1,000多個健康個案對照進行了比較。患者填寫了問卷,並進行了臨床檢查。結果措施包括瘙癢的有無,長慢性化和強度;醫院焦慮和憂鬱量表;社會人口統計學;自殺念頭和壓力,包括負面的生活事件和經濟困難等等。

在皮膚病患者群中,結節性癢疹及相關狀況的發生率接近90%。異位性皮炎86%; 手中的濕疹佔82%;其他濕疹佔78%;蕁麻疹的比例為76%;銀屑病佔70%。

瘙癢患者的憂鬱症患病率為14%,而沒有瘙癢的患者為5.7%,有瘙癢的對照組為6%,無瘙癢的對照組為3%。瘙癢患者的自殺念頭發生率為15.7%,無瘙癢患者為9%,有瘙癢的對照組為18.6%,無瘙癢的對照組為8.6%。據報導,癢的人發生壓力性生活事件的比例高於沒有癢的人。瘙癢患者也可能會遇到更多的經濟問題。

達爾加德博士說:“我們的研究表明,瘙癢對生活質量有很大影響。” “這項研究說明了瘙癢症狀及其多方面的負擔。瘙癢患者的管理應在必要時需跨科會診團隊聯繫,就像歐洲多個國家的情況一樣。”

研究人員還建議採取預防措施,例如乾癬教育計劃或針對性的基於網絡的信息。在許多慢性炎症性皮膚疾病中,專門為患者量身定制的早期積極治療可能有助於儘早減少瘙癢並預防精神健康問題的發展。現有的抗癢干預措施應在皮膚病患者的常規護理中更頻繁地實施。

許多憂鬱或者焦慮患者,的確都存在皮膚疾患的狀況,搔癢尤其常見。在門診確實也發現皮膚及精神症狀兩者經常並存。不管是濕疹或者其他搔癢狀況,其實都是身體的發炎反應。治療憂鬱症,發炎的控制絕對不可忽略。

參考文獻:

Florence J. Dalgard, Åke Svensson, Jon Anders Halvorsen, Uwe Gieler, Christina Schut, Lucia Tomas-Aragones, Lars Lien, Francoise Poot, Gregor B.E. Jemec, Laurent Misery, Csanad Szabo, Dennis Linder, Francesca Sampogna, Saskia Spillekom-van Koulil, Flora Balieva, Jacek C. Szepietowski, Andrey Lvov, Servando E. Marron, Ilknur K. Altunay, Andrew Y. Finlay, Sam Salek, Jörg Kupfer. Itch and mental health in dermatological patients across Europe: a cross sectional study in 13 countries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 2019; DOI: 10.1016/j.jid.2019.05.034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與吞下廉價的抗憂鬱藥相比,在訓練有素的輔導員上進行一個小時的談話治療會花費更多,且花費更多的時間。一項新的研究表明,但是對於那些新診斷出患有嚴重憂鬱症的人來說,這兩種方法的成本和收益在五年後最終還是相等的。

使用有關治療費用,對健康的正負影響以及治療和憂鬱症狀對生產力的影響的真實數據進行的分析,可以幫助指導未來的護理和保險範圍。

這項研究表明,跟抗憂鬱藥物相比,更多的新診斷為憂鬱症的人應該有機會嘗試個人和團體的認知行為療法或CBT,作為他們的首選療法。

這是來自密西根大學和哈佛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在本週的《內科學年鑑》(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上發表了這一發現

諸如美國內科醫師學會等國家醫師團體認可給剛診斷出患有憂鬱症的人選擇兩種方法的選擇。但是,這將意味著擴大醫療保健系統的能力,以提供比目前可用的心理治療更多的機會。

但是,提高CBT的使用率可以為為憂鬱症治療付費的公司和政府機構節省金錢-包括為患者提供更多的無憂鬱症時間,從而改善工作績效。

第一作者艾里克·羅斯(Eric L. Ross)醫學博士(”哈佛醫學院,麻薩諸塞州總醫院和麥克萊恩醫院的精神病醫)說:“人們可能會認為抗憂鬱藥比心理療法更具成本效益,因為它們不需要來回奔波時間,下班時間以及與治療者一樣多的聯繫。但是當結合每種療法的長期效果時,我們發現兩種療法都始終優於另一種。”

“由於從健康-經濟的角度來看,CBT和抗憂鬱藥大致相當,因此其他因素應決定患者所接受的治療方式,而最重要的因素是患者的價值觀和偏好,”Kara Zivin博士說。他是這項新研究的作者,密歇根大學醫學院的精神病學教授。

憂鬱症治療的模型

Ross,Zivin和他們的同事建立了詳細的憂鬱症健康經濟模型,並增加了來自國家臨床試驗的數據和成本數據來源。

他們的結果表明,即使考慮到監測治療所需的醫生就診,一年後抗憂鬱藥的確的確要便宜得多。

但是,在考慮到憂鬱症患者的證據後,他們經常需要嘗試多種藥物才能找到對他們有用的藥物,並且由於副作用和復發而有可能停藥,成本效益之間的平衡變得更加模棱兩可。

Zivin指出,這項新的分析為有關兩種常用憂鬱療法的成本效益增加了證據基礎,因此可以指導治療決策,但是需要更多的研究來獲得有關兩種選擇的長期療效的最新結果。在現實世界中面對面。

她還指出,近年來醫療政策變化的影響 - 需要校驗精神衛生保健由大私人保險公司所覆蓋的人,例如,或允許在農村地區的人們通過視頻聊天接受CBT與提供治療 - 應也被測量。

最後,儘管如此,缺乏訓練有素的心理健康提供者可能會在控制患者接受何種治療方面做得更多。

Zivin說:“對精神健康治療的需求超過了目前和預計的精神病學及相關精神健康專業醫生的數量。”

研究表明,大多數憂鬱症患者寧願接受治療而不是藥物治療,但實際上只有四分之一的人接受治療但是,退伍軍人衛生管理局(Veterans Health Administration)近年來成功提高了接受CBT的退伍軍人的比例。

Zivin指出:“我們通常會在短期內考慮這些計算,因為保險範圍是逐年的。” “但是,如果我們在五年之內看到這樣的影響,也許我們的社會將更願意承擔前期成本,以避免以後因耽誤工作和生產力不足而帶來的間接成本。”

該研究由退伍軍人事務部和國家心理健康研究所資助。

這是美國的臨床試驗,美國的醫療就醫包含藥價都非常高昂,因此最後統計抗憂鬱劑治療與耗費人力及時間的認知行為療法價都非常高昂,因此最後統計抗憂鬱劑治療與耗費人力及時間的,五年下來,成本及效益並無差異。然而為什麼大多數的人最終選擇不是藥物治療,除抗憂鬱劑對於憂鬱症患者的治療正面反應只有5成左右之外,期間換藥加藥及藥物副作用帶來的煎熬,都讓大多數的人選擇非藥物療法。

參考文獻:

  1. Eric L. Ross, Sandeep Vijan, Erin M. Miller, Marcia Valenstein, Kara Zivin. The Cost-Effectiveness of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Versus Second-Generation Antidepressants for Initial Treatment of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in the United States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2019; DOI: 10.7326/M18-1480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精神病學領域長期以來一直在尋求答案,以解釋為什麼抗抑鬱藥僅能幫助某些人。

患者的康復是否僅是由於安慰劑效應(一種可以實現治療的自我實現的信念)還是該人的生物學影響結果?

由UT Southwestern領導的兩項研究通過使用人工智能識別使人們對某些抗憂鬱藥反應較弱的大腦活動模式來提供生物學影響的證據。簡而言之,科學家表明,他們可以使用患者大腦的影像來確定藥物是否可能有效

這些研究包括來自大型國家試驗(EMBARC)的最新發現,該試驗旨在建立基於生物學的客觀策略來糾正情緒障礙,並最大程度地減少處方治療的試驗和錯誤。如果成功,科學家設想使用一系列測試,例如腦成像和血液分析,以增加找到正確治療方法的機率。

我們需要結束猜測遊戲,找到客觀的方法來製定有效的干預措施,”負責EMBARC的醫學博士Madhukar Trivedi博士說,他是UT西南憂鬱症研究和臨床護理中心的創辦人。患有憂鬱症的人已經患有絕望,如果他們服用無效的藥物,問題可能會變得更加嚴重。”

腦活動

這項研究(每人包括300多名參與者)使用成像技術檢查了靜止狀態和情緒處理過程中的大腦活動。兩項研究均將參與者分為健康對照組和接受抗憂鬱藥或安慰劑治療的憂鬱症患者。

在接受藥物治療的參與者中,研究人員發現大腦的連接方式與服用抗憂鬱藥的兩個月內參與者是否可能好轉之間存在相關性。

特里維迪博士說,對各種狀態下的大腦活動進行成像,對於更準確地了解特定患者憂鬱的表現非常重要。他說,對於某些人來說,更相關的數據將來自大腦的靜止狀態,而在另一些人中,情緒處理將是抗憂鬱藥是否有效的關鍵組成部分和更好的預測指標。

他說:“憂鬱症是一種複雜的疾病,它以不同的方式影響人們。” “就像技術可以通過指紋和臉部掃描來識別我們一樣,這些研究表明我們可以使用成像技術來識別憂鬱症患者的特定特徵。”

改善結果

兩項研究的數據均來自於為期16週的EMBARC試驗,Trivedi博士於2012年在美國四個地點啟動了該試驗。該項目通過腦成像以及各種DNA,血液和其他測試評估了重度憂鬱症患者。他的目標是解決他領導的另一項研究(STAR * D)中令人不安的發現,該研究發現多達三分之二的患者對第一種抗憂鬱藥沒有足夠的反應。

EMBARC的第一項研究於2018年發布,專注於大腦中的電活動如何指示患者是否可能受益於最常見的抗憂鬱藥SSRI(選擇性血清素再回收抑制劑)。

這項發現之後進行了相關研究,該研究確定了SSRI的其他預測性測試,最近是《美國精神病學雜誌》上發表的靜止狀態腦成像研究以及《自然人的行為》上發表的第二項成像研究

人工智能與抑鬱

自然期刊研究中使用的人工智能來確定抗憂鬱藥的有效性,以及如何在患者的大腦處理情感衝突之間的相關性。

為參加者進行大腦成像的照片連續快速地顯示了一些照片,這些照片有時會產生矛盾的信息,例如帶有“ happy”一詞的憤怒面孔,反之亦然。在單擊下一個圖像之前,要求每個參與者閱讀照片上的單詞。

但是,科學家不僅使用觀察到的神經區域與預測抗憂鬱藥的益處有關,還使用機器學習來分析整個大腦的活動。特里維迪博士解釋說:“我們關於外觀的假設尚未解決,因此我們想嘗試一些不同的東西。”

AI確定了特定的大腦區域-例如在前額葉外側皮質中-在預測參與者是否將從SSRI中受益時最重要。結果表明,情緒衝突期間神經反應異常的參與者在開始用藥後八週內改善的可能性較小。

正在進行的研究

Trivedi博士已經發起了其他大型研究項目,以進一步了解情緒障礙的基礎,其中包括D2K,該研究將招募2500名憂鬱症和雙極性情感障礙患者,並對其進行20年追踪。此外,RAD是一項針對2500名參與者(10-24歲)的為期10年的研究,該研究將發現降低情緒低落或焦慮症風險的因素。

Trivedi博士的研究小組將利用其中一些參與者,研究其他幾種測試的結果,以增強大腦成像,並更準確地評估患者的生物學特徵,以確定最有效的治療方法。Trivedi博士在開發血液測試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但是他承認這可能只會使患有特定類型發炎的患者受益。

他說,將血液和腦部檢查結合起來,將提高首次選擇正確治療方法的機會。

他說:“我們需要以幾種方式看待這個問題,以確定體內憂鬱症的許多不同特徵。” 這些新研究的發現意義重大,使我們更接近臨床使用它們來改善數百萬人的結局。”

參考文獻:

 

  1. Cherise R. Chin Fatt, Manish K. Jha, Crystal M. Cooper, Gregory Fonzo, Charles South, Bruce Grannemann, Thomas Carmody, Tracy L. Greer, Benji Kurian, Maurizio Fava, Patrick J. McGrath, Phillip Adams, Melvin McInnis, Ramin V. Parsey, Myrna Weissman, Mary L. Phillips, Amit Etkin, Madhukar H. Trivedi. Effect of Intrinsic Patterns of Functional Brain Connectivity in Moderating Antidepressant Treatment Response in Major Depression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19; appi.ajp.2019.1 DOI: 10.1176/appi.ajp.2019.18070870
  2. Gregory A. Fonzo, Amit Etkin, Yu Zhang, Wei Wu, Crystal Cooper, Cherise Chin-Fatt, Manish K. Jha, Joseph Trombello, Thilo Deckersbach, Phil Adams, Melvin McInnis, Patrick J. McGrath, Myrna M. Weissman, Maurizio Fava, Madhukar H. Trivedi. Brain regulation of emotional conflict predicts antidepressant treatment response for depressionNature Human Behaviour, 2019; DOI: 10.1038/s41562-019-0732-1

鄭醫師補充:

SSRI是目前精神科門診針對憂鬱症的第一線藥物,過去有研究數據提到單純服用抗憂鬱劑,對憂鬱症患者的改善比例只有50%,另一的人不僅無效,且可能因為藥物副作用的關係早早就自行停藥,這篇研究報導提出客觀的客觀監控來評估憂鬱症患者服用第一線SSRI的有效率,竟只有三分之一有療效,精神醫學的診治系統,一直以來容易遭到質疑或者詬病,一部份的原因在於缺乏有效的客觀評估工具來確診甚至是評估療效,這篇研究報導的學者們,試圖用客觀的工具來了解精神用藥的療效,以及透過這樣的評估建立更有效的治療模式,值得精神醫學專業治療相關領域一起來努力,提升療效,避免無效治療產生的憾事,真的很有意義。

憂鬱症的背後原因如果是複雜的,為何我們會期待抗憂鬱劑就是力挽狂瀾的神奇藥丸?這項研究的結果及意圖值得我們深思!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寂寞是種病!美國研究開發「治療孤獨」的藥

朱晨寧

2019年9月8日 下午5:06

美國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研究了75年,「人類要如何才能覺得幸福?」比起金錢之外,許多人覺得「和社會保持聯結」也很重要,研究者表示,「孤獨會殺死人」,現在有社會神經科學系的教授想要解決這個問題,正在開發治療孤獨的藥。

芝加哥大學社會神經科學系教授史帝芬妮(Stephanie Cacioppo)正是其中一位開發「治療孤獨藥」的人。她請96名「覺得身體健康,但感到孤獨」被試驗者,口服攝取含有孕烯醇酮(pregnenolone)的激素400mg,此種激素平時由腎上腺供應,能承受更多的壓力,並與增加記憶力有關。根據實驗的假設,若是孕烯醇酮的攝取量能夠「標準化」,孤獨的人就會減少恐怖的感覺。

史蒂芬妮表示,孤獨就像喉嚨覺得渴一樣,是當事人身體可以感受到的。研究目的並非在於消除孤獨感,而是讓人覺得和其他人能夠有關聯。她說,孤獨就像在視線不好的冬天開車,前方白茫茫的一片,如果吃藥的話,就能讓當事者覺得有人在幫他把擋風玻璃前的霧或霜擦掉,他能夠看清楚前方,而且開始能傾聽別人說的話。

近幾年來,孤獨成了社會問題,根據美國2018年針對2萬人的統計,有一半的人覺得「自己是剩下來的一個人」。孤獨會削弱免疫系統的功能,增加患有第二型糖尿病的機率,甚至會造成睡眠品質惡化,而且感覺到孤獨的人,比正常人增加30%早死的風險。

美國楊百翰大學(Brigham Young University)的心理學教授茱莉安妮(Julianne Holt-Lunstad)非常認同「孤獨會造成早死」的理論,她覺得除了攝取藥物之外,還能經由「運動」及「正確的飲食」等生活方式來改善。

史蒂芬妮也同意「運動療法」是一個很好的方式,有一位女性在2018年失去了丈夫,平常倆人就像雙胞胎一樣形影不離,突然間變成一個人,她無所適從,後來史蒂芬妮鼓勵她進行長跑,藉由運動產生的「多巴胺(endorphin)」讓這位女性漸漸走出低潮,並勇於開始新的人生,認識新的朋友。「正向地努力走出去」或許才是消滅孤獨的最好方法。

鄭醫師補充:

上述報導參考原文連結:https://www.smithsonianmag.com/innovation/can-pill-fight-loneliness-180971435/

此外,發表於今年2月的一項研究證實孕烯醇酮能夠緩解憂鬱,保護大腦的關鍵在於抑制大腦的發炎,以下是該研究的相關報導: 

有史以來第一次,科學家們發現了大腦和血液中天然存在的神經活性類固醇是如何抑制一種叫做Toll樣受體(TLR4)的特定蛋白質的活性,這種蛋白質已被認為在許多器官的發炎發揮作用,包括大腦。 

這篇UNC醫學院 - 馬里蘭大學合作,發表在Nature Scientific Reports上,展示了神經類固醇allopregnanolone如何阻止對基因調控重要的促發炎蛋白的激活,以及細胞因子的產生,已知這些細胞因子參與許多不同的發炎。大腦中的發炎細胞信號傳導在許多神經精神病症中得到加強,包括酒精使用障礙,憂鬱症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它也見於敗血症,癲癇,多發性硬化症和阿茲海默病。

“治療涉及發炎的腦部疾病已經非常困難,但是allopregnanolone對巨噬細胞和大腦中TLR4信號活化的抑制提供了希望,我們可以開發出更好的治療方法來幫助數百萬患有這些病症的人,”資深作者A. Leslie Morrow,博士,UNC醫學院精神病學和藥理學系的John Andrews傑出教授。

神經活性類固醇是大腦和身體其他部位天然存在的類固醇,具有許多對生命和健康至關重要的功能。這些類固醇隨著衰老而下降,並且在許多神經精神病症例如憂鬱症中缺乏。Morrow和她的同事提出用這些化合物治療可以預防這種TLR4信號傳導不受控制,這是導致疾病的相關因素。

最近的研究表明,孕烯醇類化合物孕烯醇酮和allopregnanolone在憂鬱症,思覺失調症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中具有治療作用。但直到現在,科學家還是不明白。UNC-Maryland研究表明抑制發炎信號傳導可能有助於這些效應,並且抑制TLR4信號傳導可能是這些病症的新靶點。

與馬里蘭大學的Laure Aurelian博士合作,Morrow及其同事發現,allopregnanolone抑制巨噬細胞中TLR4的活化,巨噬細胞存在於白血球和免疫系統的一部分,包括大腦中。特別是,研究人員發現,allopregnanolone可以防止TLR4與MD2蛋白結合,MD2蛋白可以共同產生轉錄因子,調節導致細胞和組織發炎反應的基因。Allopregnanolone還可以摧毀趨化因子和細胞因子,如NFkB,HMGB1,MCP-1和TNF-α,它們都是免疫系統的一部分,並參與許多不同的發炎性疾病。

Morrow及其同事發現,孕烯醇酮還能抑制巨噬細胞中的TLR4信號傳導。“孕烯醇酮對大腦的影響不太明顯,”莫羅說。“但是周邊發炎的抑制也可以保護大腦,因為全身發炎會間接地影響全身的器官。”

現在,科學家已經確定了抑制發炎信號的抑制機制,研究人員可以製造新的化合物來填補神經類固醇的這種特殊作用,而不會產生不必要的副作用。此外,研究人員現在可以計劃臨床研究,以確定不同條件下的最佳劑量,配方和給藥方式。

未參與該研究的UNC-Chapel Hill精神病學系主任David Rubinow說:“這一合作和轉化研究的典範提供了生理學見解,具有產生新的,更有效的初級和為患有以所謂的神經炎症為特徵的腦部疾病的許多人提供輔助治療。“

參考文獻:

Irina Balan, Matthew C. Beattie, Todd K. O’Buckley, Laure Aurelian, A. Leslie Morrow. Endogenous Neurosteroid (3α,5α)3-Hydroxypregnan-20-one Inhibits Toll-like-4 Receptor Activation and Pro-inflammatory Signaling in Macrophages and BrainScientific Reports, 2019; 9 (1) DOI: 10.1038/s41598-018-37409-6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人員發現持續正壓呼吸器(CPAP)治療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OSA)可以改善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的憂鬱症狀。

根據弗林德斯大學領導的睡眠呼吸暫停心血管端點(SAVE)試驗數據,這項新研究發現,患者接受CPAP治療後出現睡眠呼吸中止症狀,患憂鬱症的情況明顯減少。

弗林德斯大學的Doug McEvoy教授表示,這是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試驗,也是極少數報導這種效應的研究之一。

通過對SAVE數據的詳細分析,弗林德斯大學的專家和喬治研究所的合作者發現,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中重度OSA的CPAP在預防憂鬱方面具有更廣泛的益處,而不靠對嗜睡的改善。

之前的研究調查了CPAP對各種實驗設計和追蹤時間長度的情緒的影響,產生了異質性結果。

“患有中風或心臟病的患者容易患上低血壓,患上臨床憂鬱症的可能性增加2到3倍,這進一步加劇了他們未來心臟病發作和中風的風險,”SAVE首席研究員McEvoy教授說。 也是“LANCET”雜誌在EClinicalMedicine發表的論文中的資深作者

有多達50%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可能患有OSA,該研究“歡迎OSA治療可以顯著減輕心血管病患者的憂鬱症狀並改善其健康狀況的好消息。”

該論文的第一作者,來自喬治全球衛生研究所(UNSW)的Danni Zheng博士表示,參加SAVE試驗的2687名OSA患者完全基於他們的心血管疾病史而不是他們目前的情緒狀態。

“平均隨訪3.7年後,我們發現與沒有接受OSA治療的患者相比,CPAP顯著降低了憂鬱症狀。憂鬱症的改善在6個月內顯現並持續。”

正如預期的那樣,那些心情較低的人開始獲得最大的好處。

“我們的額外系統評價將SAVE研究結果與之前的研究相結合,進一步支持了CPAP治療憂鬱症的療效,”Zheng博士說。

參考文獻:

  1. Danni Zheng, Ying Xu, Shoujiang You, Maree L. Hackett, Richard J. Woodman, Qiang Li, Mark Woodward, Kelly A. Loffler, Anthony Rodgers, Luciano F. Drager, Geraldo Lorenzi-Filho, Xia Wang, Wei Wei Quan, Manjari Tripathi, Olga Mediano, Qiong Ou, Rui Chen, Zhihong Liu, Xilong Zhang, Yuanming Luo, Nigel McArdle, Sutapa Mukherjee, R. Douglas McEvoy, Craig S. Anderson. Effects of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on depression and anxiety symptoms in patients with obstructive sleep apnoea: results from the sleep apnoea cardiovascular Endpoint randomised trial and meta-analysisEClinicalMedicine, 2019; 11: 89 DOI: 10.1016/j.eclinm.2019.05.012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吃全素變暴躁 當心缺維生素B12

記者陳斯穎/新竹報導

2019年4月30日 上午6:44

新竹80歲的張爺爺近來雙腳紅腫,胃經常不舒服且走路不穩,四肢肌力較弱,抽血檢查發現缺乏維生素B12;另一名65歲的李姓婦人,近年來個性變得多疑、脾氣暴躁,甚至在房間囤積路上撿的雜物、吃生食,檢查後發現同樣缺乏維生素B12,2人經過補充維生素後症狀皆獲得改善。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神經部醫師林洳甄表示,維生素B12是人體造血、DNA合成、神經系統維持完整不可或缺的元素,缺乏時的表現可能會有貧血、舌炎、腸胃不適及神經精神症狀。

周邊神經系統症狀包含手腳發麻、感覺缺失、步態不穩、肢體無力,中樞神經系統症狀包含情緒問題、躁動不安、思緒緩慢、記憶差、失智或妄想混亂的精神症狀等。

林洳甄指出,維生素B12存在於蛋、奶製品、肉、海鮮等動物性食材,對於非全素食者,日常飲食中都能攝取每日所需的量,張爺爺腳腫與胃不適,是因他不愛吃乳製品、蛋類食物,又只吃容易咀嚼的魚肉,李姓婦人則是因宗教信仰,從30歲開始吃全素,2人才會缺乏維生素B12。

林洳甄說明,食物中的維生素B12需經過胃酸及胃蛋白酶的作用後,蛋白質分解,再和胃內在因子結合,並形成錯合物才能被人體吸收。因此經過胃切除手術、萎縮性胃炎、長期使用制酸劑或抗生素及長期酗酒等都可能造成維生素B12吸收不良,這些狀況在腸胃功能退化的老人家較容易發生

林洳甄表示,維生素B12缺乏的治療,可靠口服或注射補充,改善大多數的症狀,但仍有些病人會有長期難以恢復的神經精神症狀。她建議,全素食的民眾及接受過胃切除術的患者,應注意維生素B12的補充,一般民眾則應避免過度飲酒及使用胃藥,並注意飲食均衡。另外,若長輩出現步態不穩、手腳發麻、記憶或情緒改變時,應盡早就醫檢查。

鄭醫師補充:

維生素B12不足,容易導致惡性貧血,長島功能障礙也常屢見不鮮。同時,甲基化循環需要B12作為重要的輔酶,一旦缺乏,甲基化循環產生障礙,直接影響神經傳導物質的製造,自然容易產生精神問題以及情緒困擾。由於B12的食物來源,除蛋奶紫菜海帶外,幾乎都是動物性來源,因此杜絕蛋奶類的全素食者,若海帶紫菜食用量不足,或者胃部功能吸收不佳,自然容易產生缺乏不足引發相關病症。營養缺乏可能導致產生精神問題,一旦出現精神症狀或被懷疑有精神疾患者,務必透過相關檢測先排除是否有營養缺失的狀況引發。

參考文獻:

1.

Ali Evren Tufan, Rabia Bilici, Genco Usta, Ayten Erdoğan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 Ment Health. 2012; 6: 25. Published online 2012 Jun 22. doi: 10.1186/1753-2000-6-25
PMCID: 
PMC3404901
2.
Susan Hanna, Leonard Lachover, R. P. Rajarethinam
Prim Care Companion J Clin Psychiatry. 2009; 11(5): 269–270. doi: 10.4088/PCC.08l00707
PMCID: 
PMC2781043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臨床憂鬱症的有效治療仍然是一個主要的心理健康問題,大約30%的患者對任何可用的治療都沒有反應。馬里蘭大學醫學院(UMSOM)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名為mGlu2的重要受體,這種受體對於快速作用抗憂鬱藥如K他命用於治療抑鬱症的機制至關重要。

這種關於大腦中此類受體如何與速效抗憂鬱藥一起作用的發現是治療憂鬱症的重要發現,因為現有的治療方法可能需要數週才能有效。單劑量的K他命低於在24小時內引發麻醉所需的劑量可以緩解一些治療阻抗患者的憂鬱。

精神病學系副教授Todd Gould與國立衛生研究院校內研究計劃的研究人員一起發現,這種特殊類型的谷氨酸受體與K他命的作用機制相互作用。

“了解對抗憂鬱藥如K他命的神經學反應有助於我們更好地了解憂鬱症以及如何理想地治療這種嚴重的疾病,”Gould博士說。

K他命的作用可持續數週。雖然它是憂鬱症的快速治療方法,但它不是一種理想的治療方法,因為它可以改變感官知覺並且具有很高的濫用可能性因此,非常需要確定他命調節其抗憂鬱作用的機制,以幫助找出更具體地增強憂鬱患者中被抑制的大腦通路的替代藥物。

必要的受體

Gould博士的研究是在小鼠中進行的,研究表明mGlu2受體是K他命和K他命代謝物的抗憂鬱所必需的。研究人員通過去除小鼠中該受體的基因,揭示了該受體在K他命有效性的重要作用,從而阻斷了快速作用治療的抗憂鬱作用。此外,古爾德博士的研究提供的證據證實,通過定量腦電圖測量的特定形式的大腦活動的增加可以用作速效抗憂鬱藥的靶向活性的指標。

研究人員用小鼠確定(2R,6R)-HNK的作用機制涉及mGlu2受體。應用了各種實驗策略,包括mGlu2活性的藥理學操作,mGlu2編碼基因的基因敲除,行為測試和大腦皮質腦波測量。

“更好地了解大腦對K他命的反應是推進憂鬱症治療的重要途徑,”UMSOM Dean E. Albert Reece博士,醫學博士,MBA,同時也是大學醫學事務執行副總裁。馬里蘭州,John Z.和Akiko K. Bowers傑出教授。

如果想避開K他命的副作用,又想達到幫助谷氨酸系統的神經傳導的調節來改善憂鬱,最後建議大家可以參閱肌胺酸(SARCOSINE)抗憂鬱的相關研究:

Behav Brain Res. 2017 Jan 1;316:1-10. doi: 10.1016/j.bbr.2016.06.004. Epub 2016 Aug 21.

Antidepressant-like effects of long-term sarcosine treatment in rats with or without chronic unpredictable stress.

參考文獻:

  1. Panos Zanos, Jaclyn N. Highland, Brent W. Stewart, Polymnia Georgiou, Carleigh E. Jenne, Jacqueline Lovett, Patrick J. Morris, Craig J. Thomas, Ruin Moaddel, Carlos A. Zarate, Todd D. Gould. (2R,6R)-hydroxynorketamine exerts mGlu2receptor-dependent antidepressant actions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9; 116 (13): 6441 DOI: 10.1073/pnas.1819540116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圭爾夫大學研究人員的一項新研究解釋了為什麼心臟衰竭為何容易導致思考和憂鬱問題,並指出了通過新興的晝夜節律醫學領域預防和治療心臟和腦部疾病的方法。

最近在Nature's Scientific Reports上發表的這項研究首次揭示了小鼠的認知和情緒如何受到生物時鐘的調節以及相關大腦區域在心臟衰竭中的相關性

“神經外科醫生總是看著大腦;心臟專家總是把目光放在心臟。這項新研究著眼於兩者,”馬蒂諾說,他在新興的晝夜節律醫學領域的工作得到了加拿大衛生研究院的資助。她最近獲得了加拿大心臟和中風基金會頒發的中期職業調查員獎。

根據心臟和中風基金會的說法,冠心病是導致心臟衰竭的最常見原因,佔加拿大死亡的三分之一。

Martino說,患有心臟衰竭的人類患者通常有神經系統疾病,如認知功能障礙和憂鬱症。她與碩士生Austin Duong和博士生Cristine Reitz(兩位共同作者)以及包括U of G心理學教授Boyer Winters和生物醫學科學教授Craig Bailey在內的神經科學家共同完成了這項研究。

馬蒂諾懷疑心腦連接涉及晝夜機制分子,稱為“時鐘”。

人類和其他生物體的晝夜節律遵循地球24小時白晝和黑暗的循環,標示出該何時入睡以及何時清醒。

馬蒂諾早期的研究證實,紊亂的晝夜節律 - 如輪班工作人員,時差旅行者和重症監護病房中受到干擾的患者 - 會引發心臟病惡化並損害整體健康和幸福的變化。

對於這項新研究,研究人員將正常小鼠與攜帶晝夜節律機制突變的小鼠(稱為“時鐘小鼠”)進行了比較。他們發現這種突變影響了對認知和情緒很重要的大腦區域的神經元結構。

該團隊與多倫多大學的同事合作,發現時鐘老鼠大腦中血管時鐘調節的差異。

在誘導小鼠心臟衰竭以模擬人類心臟衰竭後,他們使用微陣列分析來識別大腦中在神經生長,壓力和代謝途徑中發生改變的關鍵基因。

結果表明,晝夜機制影響心臟衰竭的神經效應,Martino說。她指出心臟病無法治愈,因此了解晝夜節律機制在大腦中的作用可能會導致改善患者生活品質的新策略。

從心臟病發作中恢復的患者經常會因光線,噪音以及夜間與醫院工作人員的相互作用而感受到紊亂的晝夜節律。“維持晝夜節律尤其是心臟病患者可以帶來更好的健康結果。”

一般而言,研究結果證實可能對一般人健康有益。對於患有潛在心臟病或睡眠障礙的人來說,避免輪班工作,在夜間減少光線曝露或避免社交時差(跟平常日比周末晚睡晚起)都可以幫助減少神經生理的障礙。

她說,這些問題 - 以及潛在的解決方案 - 不僅涉及心臟,還涉及大腦。“如果我們還無法治癒心臟衰竭,我們至少應該關注如何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

 參考文獻:

 

  1. Austin T. H. Duong, Cristine J. Reitz, Emma L. Louth, Samantha D. Creighton, Mina Rasouli, Ashley Zwaiman, Jeffrey T. Kroetsch, Steffen-Sebastian Bolz, Boyer D. Winters, Craig D. C. Bailey, Tami A. Martino. The Clock Mechanism Influences Neurobiology and Adaptations to Heart Failure in Clock∆19/∆19 Mice With Implications for Circadian MedicineScientific Reports, 2019; 9 (1) DOI: 10.1038/s41598-019-41469-7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顯示:代謝症候群 竟與憂鬱症相關

2019-03-18 13:40聯合報 記者劉嘉韻╱即時報導

據2016年國健署的成人預防保健資料顯示,台灣40歲以上民眾,每10人中有3.5人有代謝症候群。一般民眾多認為代謝症候群只與身體健康相關,如飲食的控制可降低風險,但根據一份2019年2月發表於《情感疾病期刊》的研究指出,憂鬱症亦與代謝症候群有正相關,憂鬱症患者其飲食趨於高脂肪、高糖飲食及少運動量,此亦正是會造成代謝症候群之因。

該研究由法國第五大學醫學院所做,研究對象為18-73歲法國成人,共6861名受試者,發現憂鬱症患者造成代謝症候群的原因,有23%與自身的飲食及身體活動量有關;如單看飲食及身體活動量,與身體活動量關連高達67%。

台北仁濟院總院院長李龍騰表示,這議題近幾年來在全球各地如德國、法國、比利時、巴西等,特別是韓國,有許多相關研究。上述研究結果指出憂鬱症與代謝症候群有相關,在流行病學來說,有相關指的是,憂鬱症的人罹患代謝症候群的比例較高,反過來說有代謝症候群的人罹患憂鬱症也一樣高。研究中雖然控制受訪者的基本條件,但憂鬱症與周圍環境、用藥也有關連,與代謝症候群間的因果關係則尚無法完全釐清。

李龍騰建議可從「環境」、「生活習慣」、「飲食型態」來調整,如增加運動的頻率,不僅有助於控制體重,同時可紓緩情緒,甚至是拓展社交生活;在飲食上則增加蔬果的攝取量,減少身體發炎的反應。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代謝症候群的身體狀況一般大眾較為熟悉,與憂鬱症的關連倒是較少被提起,這研究直指兩者的關連。

她說,在憂鬱症的症狀中,如負向思考、對任何事物不起勁(減少活動)、飲食習慣改變,都會造成身體的問題,即便不是憂鬱症,在感到憂鬱、沮喪或壓力大時,就以吃東西紓解,甚至尋求短暫的快樂,大吃一頓、暢飲酒品或吃個冰淇淋…,容易讓自己陷入另一惡性循環,所以建立紓壓運動習慣非常重要。若平常有固定從事的運動,在不愉快、壓力大時,用運動紓緩情緒,藉此提升運動量及體能消耗,不僅做為宣洩的管道,同時也可避免代謝症候群的風險。

鄭醫師補充:

熟知營養醫學的人,都知道代謝症候群的重要原因,就是身體慢性發炎,恰巧,憂鬱症患者的背後也往往有長期慢性發炎的狀況。與其說是憂鬱症造成代謝症候群,或者代謝症候群造成憂鬱症,還不如說是憂鬱症以及代謝症候群,是慢性發炎的共病現象。身體發炎時,身體在色胺酸的代謝路徑上,優先讓色胺酸走尿酸代謝路徑,降低色胺酸轉化成血清素的濃度,因此憂鬱的症狀出現。抗發炎能讓色胺酸恢復血清素的合成,改善憂鬱症。

因此,要抗憂鬱,必先抗發炎,針對發炎的體質,透過相關客觀的檢測,找到根源透過營養、以營養及生活型態的調整來改善發炎,提高抗發炎的能力,才能根除憂鬱症的源頭。

參考文獻:

1.

Published Online:https://doi.org/10.1089/ars.2018.7606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30585734
2.

The role of inflammation in depression: from evolutionary imperative to modern treatment target

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 volume16pages22–34 (2016)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5542678/

3.

Raison CL, Miller AH. Is depression an inflammatory disorder?. Curr Psychiatry Rep. 2011;13(6):467-75.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285451/

4.

Sharma P. Inflammation and the metabolic syndrome. Indian J Clin Biochem. 2011;26(4):317-8.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210244/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對來自近46,000人的數據進行的分析發現,減肥,營養素增加和減脂減肥都可以減輕憂鬱症的症狀。

曼徹斯特大學名譽研究員兼西悉尼大學NICM健康研究所研究員Joseph Firth博士表示,現有的研究無法明確確定飲食改善是否有益於心理健康。

但在心身醫學發表的一項新研究中,Firth博士及其同事匯集了飲食臨床試驗的所有現有數據,用於精神健康狀況。

該研究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證據,即飲食改善可顯著減輕憂鬱症的症狀,即使在沒有診斷為憂鬱症的人群中也是如此。

弗斯博士說:“飲食對情緒和心理健康的影響的總體證據至今尚待評估。

“但我們最近的整合分析就是這樣做的;證實採用更健康的飲食可以增強人們的情緒。但是,它對焦慮沒有明顯的影響。”

該研究結合了16項隨機對照試驗的數據,這些試驗研究了飲食干預對憂鬱和焦慮症狀的影響。

納入了16項符合條件的試驗,其中包括45,826名參與者的結果數據; 其中大多數檢查了非臨床憂鬱症的樣本。

該研究發現,所有類型的飲食改善似乎對心理健康具有相同的影響,減肥,減脂或改善營養的飲食對憂鬱症狀都有相似的益處。

“這實際上是個好消息”弗斯博士說。“任何類型的飲食改善的類似效果表明,對於普通人來說,高度特異性或專門的飲食是不必要的。

“相反,只做簡單的改變對心理健康同樣有益。特別是,吃更多營養豐富的膳食,纖維和蔬菜含量高,同時減少速食和精製糖似乎足以避免潛在的“垃圾食品”飲食的負面心理影響。

NIHR Maudsley生物醫學研究中心和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研究和臨床講師的共同作者Brendon Stubbs博士補充說:“我們的數據增加了支持生活方式干預作為解決低落情緒和憂鬱症的重要方法,提供越來越多的證據。

“具體來說,我們在這項研究中的結果發現,當飲食干預與運動相結合時,人們會經歷更多的憂鬱症狀改善。總之,我們的數據真正強調了飲食更健康的飲食和定期運動的核心作用可作為幫助心情低落的人一種可行的治療方法,。“

對女性樣本進行的研究顯示,飲食干預對憂鬱症和焦慮症的影響更大。

弗斯博士補充說:“我們還不確定為什麼不知道為什麼我們的一些數據顯示女性飲食的益處顯著增加。

“因此需要進行更多的研究。我們還需要確定健康飲食的益處如何與身體健康的改善相關

“這可能是通過減少肥胖,發炎或疲勞 - 所有這些與飲食和對心理健康的影響有關。

“還需要進一步研究,以檢查飲食干預對臨床診斷為精神疾病患者的影響。”

很多人認為憂鬱症是心理疾病,從這篇研究其實可以翻轉這個認知,相反地,憂鬱症是生理疾患,改善生理健康,即可改善憂鬱症。憂鬱症狀表現的症狀是精神症狀,然而源頭卻是實際的生理功能失衡引發,即便是壓力,也是壓垮駱駝最後一根稻草,根本的生理失衡未處理,復發往往難以避免。

參考文獻:

  1. Joseph Firth, Wolfgang Marx, Sarah Dash, Rebekah Carney, Scott B Teasdale, Marco Solmi, Brendon Stubbs, Felipe B. Schuch, André F. Carvalho, Felice Jacka, Jerome Sarris. The effects of dietary improvement on symptoms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Psychosomatic Medicine, 2019; 1 DOI: 10.1097/PSY.0000000000000673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與年齡相關的聽力損失的老年西班牙裔人有更多的抑鬱症狀; 聽力損失越大,風險越大。研究結果表明,治療與年齡相關的聽力損失,這在所有老年人中都未被充分認識和治療,可能是阻止晚年憂鬱症的一種方法。

該研究在線發表在JAMA耳鼻喉科 - 頭頸外科(JAMA Otolaryngology-Head & Neck Surgery.)

“大多數70歲以上的人至少有輕微的聽力損失,但對於這種情況,相對較少的人被診斷出來,治療的次數要少得多,”主要作者Justin S. Golub醫學博士,醫學博士,碩士,耳鼻喉科 - 頭頸外科助理教授哥倫比亞大學Vagelos醫師和外科醫生學院。“聽力損失易於診斷和治療,如果治療可以幫助緩解或預防憂鬱症,治療可能更為重要。”

與年齡相關的聽力損失是老年人中第三常見的慢性病。已知這種情況會增加其他疾病的風險,例如認知障礙和失智。但很少有大型研究表明聽力損失是否可能導致老年人憂鬱 - 特別是在西班牙裔人群中,由於語言和文化障礙,憂鬱症未被診斷率更高。

研究人員分析了5,239名50歲以上參加拉丁裔西班牙裔社區健康研究/研究的人的健康數據。每位參與者都進行了聽力測試聽力測試 - 一種評估聽力損失的客觀方法 - 並對憂鬱症進行了篩檢。

研究人員發現,輕度聽力損失的人患憂鬱症的臨床症狀幾乎是聽力正常的人的兩倍。患有嚴重聽力損失的個體患憂鬱症狀的機率是其四倍。

該研究在單個時間點尋找關聯,因此無法證明聽力損失會導致憂鬱症狀。“這必須在一項前瞻性隨機試驗中得到證實,”Golub說。“但是聽力損失如何導致憂鬱症狀是可以理解的。聽力障礙患者溝通困難,往往變得更加社會孤立,社會隔離會導致憂鬱。”

研究人員表示,雖然這項研究的重點是西班牙裔,但研究結果可能適用於年齡相關的聽力損失患者。“一般來說,如果有必要,老年人應該接受他們的聽力測試並考慮治療,”Golub說。

參考文獻:

 

  1. Justin S. Golub, Katharine K. Brewster, Adam M. Brickman, Adam J. Ciarleglio, Ana H. Kim, José A. Luchsinger, Bret R. Rutherford. Association of Audiometric Age-Related Hearing Loss With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Hispanic IndividualsJAMA Otolaryngology–Head & Neck Surgery, 2018; DOI: 10.1001/jamaoto.2018.3270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來自都柏林聖三一學院的愛爾蘭長期性老齡化研究(TILDA)研究人員的一項新研究首次發現,維生素D缺乏導致憂鬱症風險顯著增加(+ 75%)。該研究結果是同類研究中最大的代表性研究的一個,剛剛發表在“急性和長期護理醫學雜誌”(JAMDA)上

晚年憂鬱症可以顯著降低生活質量,是功能衰退,住院治療和早逝的有效危險因素。鑑於憂鬱症的複雜性,包括大多數老年人未確診的事實,預防是一個優先考量,確定重要的危險因素至關重要。

維生素D或“陽光維生素”對骨骼健康和缺乏至關重要,最近與其他非骨骼健康結果如發炎性疾患和糖尿病有關。小規模研究發現維生素D與憂鬱症之間存在聯繫,但很少有人長時間的追蹤受影響的族群,而其他人則沒有考慮其他可能影響憂鬱症的因素。這些發現非常重要,因為TILDA團隊在此之前曾報導,8名愛爾蘭老年人中就有1名缺乏維生素D.

這項研究調查了老年愛爾蘭成年人維生素D與憂鬱症之間的聯繫,然後在四年後重新檢查了參與者,看看維生素D濃度是否會影響憂鬱症的罹患風險。

作者發現:

  • 維生素D缺乏與4年來罹患憂鬱症的風險增加75%有關。
  • 在控制了廣泛的相關因素,包括憂鬱症狀,慢性疾病負擔,身體活動和心血管疾病後,這一發現仍然高度相關
  • 此外,從分析中排除服用抗憂鬱藥物和維生素D補充劑的參與者並未改變研究結果

作者認為,這些發現可能是由於維生素D對大腦的潛在直接影響。鑑於晚年憂鬱症中出現的結構和功能性大腦變化,維生素D可能具有減輕這些變化的保護作用。同樣,其他研究表明維生素D狀態也與失智,帕金森病和多發性硬化等神經退行性疾​​病有關。

這些發現很重要,因為通過補充或強化來維持維生素D狀態相對容易且低廉。然而,在愛爾蘭,含維生素D的食品強化是自願的,很少有製造商這樣做。政府缺乏任何維生素D指南,使情況更加複雜。

評論該研究的重要性,該研究的第一作者和都柏林聖詹姆斯醫院老年醫學專家註冊處Robert Briggs博士說:“這是對憂鬱症風險和維生素D狀況的最大代表性和最全面的研究。在愛爾蘭進行的老年人。我們的研究結果將提供有用的訊息,以幫助制定公共衛生政策 - 特別是有關維生素D治療/補充劑對憂鬱症有用的建議。“

該研究的高級作者和TILDA的研究員Eamon Laird博士補充說:“這項研究表明,維生素D與骨骼健康以外的健康狀況有關。令人驚訝的是,即使考慮到其他因素,控制變數,對憂鬱症的影響仍很大。這與愛爾蘭高度相關,因為我們之前的研究發現,八分之一的老年人在夏季缺乏,四分之一在冬季缺乏。此外,只有約8%的愛爾蘭老年人報告服用維生素D補充劑“。

“鑑於維生素D在推薦的攝入量中是安全的並且相對便宜,本研究增加了維生素D對健康的益處的越來越多的證據。它還有助於繼續強調我們的公共衛生機構需要開發愛爾蘭維生素為公眾提出的建議。到目前為止,這些都是嚴重缺乏的。“

TILDA的首席研究員Rose Anne Kenny教授說:“憂鬱症的發展可能通過維持較高的維生素D狀態而減弱,這一新發現可能對政府和衛生服務產生重大的政策和實踐影響.TILDA始終如一地協助政策製造商提供強有力的實證數據來提出建議,同時也通過協助大多數弱勢群體的信息,從而為那些應該受到照護的人提供訊息。“

“現在我們有責任確定補充劑是否會影響憂鬱症。愛爾蘭補充維生素D的原因有很多。因此,隨著年齡的增長,對憂鬱症的抑製作用對於健康至關重要。

其實,不管是年長者或者是其他年紀的憂鬱症患者,維生素D濃度的檢測以及針對缺乏的補充,在憂鬱症的預防以及治療過程中都是至關緊要的。

參考文獻:

  1. Robert Briggs, Kevin McCarroll, Aisling O'Halloran, Martin Healy, Rose Anne Kenny, Eamon Laird. Vitamin D Deficiency Is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Likelihood of Incident Depression in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Adult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Directors Association, 2018; DOI: 10.1016/j.jamda.2018.10.006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酒後能消愁?新研究:其實是酒精造成記憶錯亂


風向新聞
Kairos

2018年10月31日 上午11:44

很多人無論心情是否好壞,在一杯黃湯下肚後似乎會讓人短暫忘卻煩惱。但美國科學家最近的研究表明,那些讓人感覺輕鬆愉悅的回憶,不過是酒精所造成的記憶錯亂的現象罷了!

由美國布朗大學(Brown University)學者關恩(Karla Kaun)主導的研究發現,酒精能「暫時」改變人腦的記憶路徑,讓人先忘掉不好的回憶,只記得美好的事物。他說明,主要是因為酒精會綁架人腦中形成的記憶途徑,並改變神經元中的蛋白質,將注意集中在美好的時光上。因此有人說喝酒能解憂愁,那只是錯覺。研究結果發表在神經科學《Neuron》期刊上。

關恩指出,1杯酒大概能改變途徑約1小時,如果喝到3杯以上,持續的時間可達到24小時以上。除了酒精,像是古柯鹼、冰毒等都是神經毒,但她不解為何服用者只會記得美好、而非壞處,因此研究團隊也在實驗中探討了這些成癮物對記憶的影響,以及為何讓人成癮。

結果發現,酒精會影響生物體內的反應鏈下游名為「類多巴胺二」的受體(D2-like receptor),它在神經元上產生「感覺良好」的傳導蛋白質,直接影響到記憶編碼決定一段記憶是愉快還是糟糕的。

研究團隊透過果蠅發現,酒精會在生物體內造成連鎖反應,反應鏈下游有種名為「類多巴胺2」的受體(D2-like receptor),它會影響到記憶編碼,決定一段記憶是愉快還是令人厭惡。酒精造成的連鎖反應會改變神經元中的蛋白質,因此造成記憶錯亂。「我們也推測,這樣的結果也可能轉換成其他形式的成癮,但目前還沒深入研究這種情況」。

成癮專家也表示,喝酒帶來的忘卻煩惱只是暫時;事實上,酒精還可能使抑鬱情緒愈來愈嚴重,因為酒精本身也算是一種抑鬱劑。喝酒可以盡興,但別喝上癮。否則煩惱沒解決,還賠上身體健康,那可就得不償失了。(艾以琳/綜合報導)

鄭醫師補充:

酒精改變的效應是短暫的,等到酒精效應過去,借酒澆愁愁更愁。一旦酒精成癮,身體以及大腦接受損,要修復得花多更大的心力與時間來修復,得不償失。睡眠障礙以及憂鬱,建議大家千萬不要用酒來處理,否則往往是短期有效,長往往演變成難以處理的多重問題。

參考文獻:

 

 

 

Alcohol Activates Scabrous-Notch to Influence Associated Memories

 

Petruccelli, Emily et al.

DOI:https://doi.org/10.1016/j.neuron.2018.10.005

https://www.cell.com/neuron/pdfExtended/S0896-6273(18)30893-6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冷水游泳有助於治療憂鬱症嗎?

 

 

 

2018年9月28日 上午9:58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喬依絲編譯

冷水游泳有助於治療憂鬱症嗎? 有一位24歲憂鬱症女性患者Sarah每週都至戶外冷水泳池游泳,她已經4個月沒有服用任何藥物,憂鬱症狀也沒有再發生。「冷水游泳」療法源起於一年前,Sarah的醫生開出了這個不尋常的處方:每週在冷水中游泳。

Sarah的治療情形由倫敦大學學院的醫生兼研究員Christoffer van Tulleken負責記錄,拍攝至BBC紀錄片系列《放棄藥物治療的醫生(The Doctor Who Gave Up Drugs)》中。Van Tulleken醫師解釋 :「這個系列影片主要報導一些最常被醫生開立卻最缺乏藥效佐證的處方藥物。」

自17歲起,Sarah開始在接受重度憂鬱症和焦慮症的治療,但她的身體對這些醫生首選的治療方案產生抵抗,而且這些藥物讓她覺得自己好像一直陷在“化學迷霧”中。在她生下女兒之後,Sarah希望她的症狀能夠得到根治,於是在Van Tulleken的監督下,Sarah逐漸減少了藥物劑量,並且開始了每週在溫度15度C的開放水域游泳的計劃。就在這種非正規的治療方式之下,Sarah在4個月之內就已經完全停藥,所有的憂鬱和焦慮症狀也全消失不見。

 

憂鬱症是造成失能的主要原因,也因此抗憂鬱症藥物使用量正逐年攀升,但Van Tulleken說針對這些藥物效能的最主要一次研究僅僅追踪患者8週的時間,因此已有許多研究人員正在研究藥物的其他替代品。Sarah的治癒案例也促使Van Tulleken及其研究團隊做進一步的研究,以確定冷水游泳是否對其他患者同樣有效。

身體浸入至冷水中的立即反應是皮膚即刻感到冰冷,這可能會非常危險,特別是對於有某些疾病的人,因為它會導致呼吸和心率的大幅增加。英國樸茨茅斯大學體育與運動科學系教授,同時為上述報告合著者之一的Michael Tipton表示 :「多年來,醫學界對於浸泡冷水的療法一直是擔心多於肯定。但最近一項研究發現,冷水游泳可以改善術後的疼痛情形。」

至於浸入至冷水在情緒方面的療效,Van Tulleken說 :「有一種理論認為,一個人如果能夠適應冷水,也就比較能夠減輕其他日常壓力的反應,例如工作遭到解僱。雖然目前尚不清楚冷水游泳是如何發揮效用的,或者它是否只是個安慰劑,但它至少有幫助到一個人。到目前為止,Sarah仍然沒有再進行藥物治療,只有持續不斷地游泳。」

鄭醫師補充:

我有一位好友跟這篇研究報導提到的狀況非常類似。她是一位女強人,有一段時間自覺因家庭因素而造成心理莫大壓力,造成心情持續低落以及自殺企圖,那段時間,她的小孩放假回家,第一件事情便是找媽媽,看她是否又去尋短。她也去看了精神科門診,但藥物吃的有一搭沒一搭的,主因是藥物規律服用導致她無法思考,大大降低工作效率。

有一次她看診時,候診準備拿藥,有一位帶著小孩來看病的家長忍不住問她:「這位小姐,這幾個月看你都固定來看診拿藥,看你的樣子,應該在社會上很有成就,我怎會和我那個罹患精神病的小孩一樣,得長期看診依賴藥物?

對她而言,當時陌生人的關心的問話,像醍醐灌頂敲醒她,她猛然醒覺不能再如此下去,決定自力救濟。她說自己唯一的運動就是游泳,因此每週至少游五六天,早上每天給自己打精力湯喝,過了半年,憂鬱症不藥而癒。

顯然這篇英國游泳抗憂鬱成功的個案,不是單一。

參考文獻:

Novel treatment (new drug/intervention; established drug/procedure in new situation):Open water swimming as a treatment for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 Christoffer van Tulleken
  • Michael Tipton
  • Heather Massey
  • C Mark Harper

BMJ Case Reports 2018:published online 21 August 2018doi:10.1136/bcr-2018-225007

http://casereports.bmj.com/content/2018/bcr-2018-225007.abstract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特蒐》憂鬱、焦慮也許是這個開關沒打開

【記者王鵬捷】

2018年9月18日 上午12:00

賴同學年僅23歲,卻被無法自主的情緒症狀「綁架」多年,藥物治療卻成效有限。經聯青整合醫學團檢查,發現賴同學的壓力與抗壓相關荷爾蒙呈現失調,研判是掌控身體相當重要生化反應的甲基化沒有正常啟動。

賴同學不僅是班上的資優生,更是學校球隊代表,但一人長期隻身離鄉背井在異地求學,又要同時兼顧學業和社團活動,內心壓力自然不小覷。

二年前陸續出現嚴重身心症狀,包括緊張、頭暈、頭痛、夜不成眠、甚至經常連空腹時有噁心想吐的感覺,服用抗焦慮藥物都無法減緩症狀,近期體重更莫名減輕五公斤,令父母非常擔憂。

聯青整合醫學團隊整合了賴同學所有症狀,並瞭解她的生活環境及背景,求好心切的好強個性、獨立在異地生活、缺少親友的支撐力量再加上大量運動的內在壓力等,都可能是讓賴同學多年來情緒上不穩定的因素。經進一步從各個內分泌相關檢查推測,可能是身體的甲基化代謝失了衡。

聯青整合醫學診所醫師顏佐樺表示,甲基化就像一個開關,掌控了體內許多重要的生化反應,如排毒、調控DNA、降低發炎、合成神經傳導物等,某些基因體質也會影響個人甲基化能力,需適當提供甲基化過程中所需的相關重要物質(如活性葉酸、SAMe、B6、B12等),才能讓甲基化代謝正常運作。

研究也顯示,因為內外在壓力過大,先天基因體質上又較弱勢者,很可能會讓甲基化失衡的表現更為明顯,賴同學可能是一個例子。心因性的壓力積累,間接影響了生理的代謝機轉,導致啟動正常代謝循環的齒輪們暫停轉動了。

顏佐樺醫師指出,過與不及的甲基化都對健康有害,均衡飲食是維持健康的根本,適量補充活性葉酸、活性B群、鎂,新鮮蔬果、健康油脂攝取,加以補強身體可能所需的營養,並學習讓身心紓壓方法,就能調適甲基化的開關,讓身體正常運作。

顏醫師說,持續五個月的調整,賴同學相關情緒荷爾蒙指數也都逐步恢復,症狀感已減輕非常多。雖仍會緊張焦慮,但已不會持續一整天、夜晚已較先前能安心入睡、持續的嘔吐感也已大幅改善。

鄭醫師補充:

關於甲基化與情緒失調或者精神症狀的關聯,最直接的方式末過去透過完整的甲基化代謝檢測,了解當事人是否有甲基化偏高或者偏低的問題,針對偏高或者偏低的結果,透過適當的營養調控,提高甲基化或者降低甲基化,恢復情緒以及認知功能的常態,是這十年來營養醫學處理情緒及精神困擾的主軸。甲基化反應為何對情緒以及精神症狀有如此大的影響,主因是因為甲基化的過與不及,直接影響神經傳導物質合成的快慢,神經傳導物質濃度的高低,又是神經傳導速度的快慢關鍵,焦慮與憂鬱的發生,與神經傳導物質失衡息息相關。有興趣的深究的人,不妨參閱「營養的力量」這本書的內容。

參考書目: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08180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