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可以為憂鬱症的朋友做的 (27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憂鬱症新中藥 進軍國際植物新藥市場

李水蓮

工商時報【李水蓮】

憂鬱症通常是指重性憂鬱障礙,這種精神疾病的典型表現是患者陷於憂鬱的情感狀態,對以往喜愛的活動失去興趣。有時患者會感到難以集中注意力和記憶力減退,失眠也是一種常見症狀。

重性憂鬱障礙的病程可長可短,可能反覆發作並持續一生。大多數已知的抗憂鬱藥會增加一種或多種單胺類神經遞質在腦內的水準。單胺類神經遞質包括:血清素、去甲腎上腺素和多巴胺。神經滋養因子是負責神經發生的神經滋養因子之一,與健康人相比,憂鬱症患者血漿中的神經滋養因子急劇減少。

憂鬱症患者可能需要無限期服藥以防止病情惡化。更多的患者因為副作用提前終止藥物治療。抗憂鬱藥的療效也一直受到質疑。由於會增加24歲以下患者的自殺風險,2007年,美國FDA要求在SSRIs和其他抗憂鬱藥上加上黑框警告

陽明大學新藥研究中心吳榮燦教授以包含700本中醫藥古籍的電子資料庫,發現赤芝是少數在古籍中被記載具有增智慧的的中藥,投入多年研究以後,發現赤芝的萃取物及純化物都具有誘發神經膠質細胞產生神經生長因子的作用,而這些神經生長因子能夠清除神經細胞不正常物質的堆積,讓我們的神經細胞恢復進行長期記憶的功能,將此一研究發表在國際知名的神經藥理學期刊 Neuropharmacology (2012)。

此外,也由抗老化中藥純化出具有誘導神經細胞產生紅血球生成素的活性成分,可促進神經細胞的粒線体能量的生成及二量体血紅素的生成來增加氧氣的供應,在睡眠剝奪、阿茲海默病及神經損傷的實驗動物模型上證實了其具有相當的改善效果,也發表在國際知名的藥理學期刊 British J. Pharmacology(2015)。

而後續的研究也顯示其可以誘導神經細胞產生多種神經滋養因子,提昇小鼠的睡眠品質

由於神經滋養因子的缺乏被認為與憂鬱症的發作息息相關,且憂鬱症病人普遍有失眠的症狀,吳教授將以這些研究作為理論基礎,將申請美國FDA的臨床試驗許可後,在台灣進行多中心臨床試驗,邁向國際植物新藥市場,讓憂鬱症這種屬於西方藥物無法滿足的治療,可以由抗老化的中藥提供新的契機。

受憂鬱症折磨 家醫也能陪憂鬱者談心

Kairos
 
 
 
 
 

才女作家林亦含因受到憂鬱症的折磨,上個月自殺離世,令書迷不捨;2003年4月1號,張國榮從香港中環文華東方酒店一躍而下,搶救無效;好萊塢喜劇泰斗羅賓威廉斯因「腦中住了恐怖份子」,在2014年8月於自家自殺身亡。董氏基金會調查,憂鬱症長期以來一直困擾著不少國人,大約有1/10的成年人,具有憂鬱情緒的傾向,需要向醫師尋求協助。

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結合董氏基金會舉辦家庭醫師日活動,希望「全方位守護」民眾,將預防憂鬱的方法推向基層家醫群。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理事長李孟智表示,家醫群就像時刻照顧家人健康的母親般,能就近給予民眾第一線的健康照護。

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副秘書長、台大家醫部兼任主治醫師張必正強調「我的門診中,發現約3成病人多少伴有心理問題,可能還不到罹患憂鬱症,但已經出現焦慮、心情低落等前兆症狀。」家醫科的訓練養成含有身心科訓練,包括辨別心情低落、輕度憂鬱等,也可提供行為訓練,希望能透過最基層的家醫,協助專科醫師篩檢出更多憂鬱症病人。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資料,全球2005年至2015年,一共有3億人受到憂鬱症折磨,相當於全球4.4%的人口,10年間成長幅度高達18.4%。董氏基金會心衛中心主任葉雅馨:「世衛組織其實他已經預言,在2030年憂鬱症的社會經濟負擔,將會高於心臟血管疾病,成為第一位。」

董氏基金會指出,憂鬱症已成為人類失能的最大主因,但由於不被社會接受、污名以及病患給自己標籤化,只有不到1/10的憂鬱症患者接受治療,也因此,希望可結合家醫群的詳細問診功能,促使罹患憂鬱症的人找「他信賴的人/醫師」談一談他的內心感受,藉此找到接受治療的途徑。

(畢翠絲/台北報導)

鄭醫師補充:

家醫科的各科臨床訓練,精神科是必走的一環,時間三到六個月不等,欣見家醫科願意加入守護民眾身心健康的行列,也期盼因憂鬱症失能甚至失去生命的憾事能越來越少。但對憂鬱症的治療,身為醫療專業的醫師是否兼顧療效以及安全呢?

知名的國內精神科教授,曾在國內的醫學會通訊中提到他為何不建議把憂鬱症列為職業災害引發的疾病:因為憂鬱症是一連串生理功能衰退引發的最後結果,壓力並非引發憂鬱症的主因。

要處理憂鬱症,如果能從身體功能失衡來根本處理,對於患者無異是一項福音。

FDA早在2004年就針對抗憂鬱劑可能引發自殺的風險提出警語。有不少專業醫師對此警語持不同的意見,因此無視於部分患者服用後產生的自殺警訊甚至是自殺結果與藥物可能有關,令患者家屬感到不解與遺憾。無疑地,沒有任何專業在開藥時,願意看到這樣的悲劇發生,因此如何預防,有機會預防,是身為專業人員責無旁貸的責任。

不管是不是專業,我都建議大家參考一本書籍:營養的力量。這本書中提到憂鬱症的分類,有一型為葉酸缺乏型的患者,這類患者若是服用SSRI(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這類抗憂鬱劑,可能會導致衝動控制困難,增加自殺的風險,關鍵原因,是因為這類患者的甲基化偏高,而SSRI會提高甲基化,惡化原本症狀,相反地,葉酸可降低甲基化,因此憂鬱症符藥若出現自殺意念增加,很可能是葉酸缺乏型的患者。

提供上述資料,不是叫大家不要服用精神科藥物或是去精神科就診,而是藥物對某些人可能造成的副作用以及後遺症確實存在。一旦服藥產生不適反應,務必跟開藥的醫師討論,無法得到滿意的答案或者解決,最好透過第二甚至但三個專家意見來尋求改善之道。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一項最新發表於歐洲肥胖年會(European Congress on Obesity )的一項研究發現:小時後肥胖,終生的憂鬱症的罹患風險明顯提高。

這項研究的主持人是荷蘭的VU大學醫學中心的 Deborah Gibson-Smith,他們的研究團隊發現8-13歲若是體重過重,則日後發生憂鬱症的風險是非肥胖者的三倍,根據美國疾病管制預防局的統計,兒童及青少年的肥胖發生率高達三分之一,英國以及歐洲的數字也不遑多讓,過去的研究大多著眼於成年人的肥胖與憂鬱症罹患的關連,這是第一篇針對早年肥胖與憂鬱症是否有關的研究。

這項研究透過889位參與者,調查他們幼年是否肥胖以及後來憂鬱症的罹患是否相關。BMI值介於25-29.9的人被視為肥胖,參與者最終平均年齡為75歲,有39位罹患憂鬱症,分析結果發現幼年8-13歲期間有體重過重者,罹患憂鬱的風險是非肥胖者的四倍,換句話說,高出三倍。

研究人員無法確認到底是肥胖的外表或者是基因影響導致最後憂鬱症的罹患。建議為人父母者不要小看肥胖的影響,認為小時候胖不是胖就疏忽大意,相反地,在童年出現肥胖狀況,最好能積極透過飲食以及生活型態(包含規律運動)的調整來控制體重,應該可以降低日後憂鬱症罹患風險。

參考原文報導: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7/05/170518221006.htm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平衡自律神經,提昇腦部功能,只要注意這件事
 
日文編譯/張維庭

【早安健康/張維庭編譯】小時候常常會被大人提醒不要駝背,看起來沒精神又不好看,而國外研究顯示,駝背其實還與憂鬱症有關!只要保持端正的坐姿,就有助於提高抗壓力、提振精神,減緩憂鬱症! 
紐西蘭的奧克蘭大學研究團隊,為了確認姿勢對於心理的影響,以被診斷出輕度到中度程度憂鬱症的61名患者為對象,進行了一項實驗。 
實驗中,一半的參加者被指示打直背脊坐著,部分還是會不小心駝背的受試者,還使用物理治療用的膠帶固定肩膀和背部輔助,而另一半的受試者則能隨著喜好自由坐著。 
結果顯示,儘管事前並未告訴受試者們進行的是甚麼實驗,但挺直背脊坐著的受試著們在過程中感受到較高的活力,並且更有自信心,對於困難的挑戰也更有忍耐力。 
主導實驗的伊莉莎白博士(Elizabeth Broadbent )指出,比起自由入座時彎腰駝背的受試者們,挺直背脊坐著的受試者們,活力較高、恐懼感較低,有被提高了自尊心的傾向,面對壓力較大的工作也更有抗壓性。而坐姿不佳的另一半受試者,則有緊張、僵硬,消極遲鈍的傾向。 
這項研究認為,隨著姿勢不同而形成的肌肉狀態,會影響到情緒。而日本自律神經研究會也指出,彎腰駝背時會造成脖子的負擔,進而導致自律神經失調,而憂鬱症也是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之一,此外,脖子的彎曲也會阻礙到腦脊髓液的循環,一旦阻塞就會讓腦機能下降,容易感到昏沉、頭痛、眼睛疲勞,並且有健忘以及思考能力下降的情形。 
因此,平時要盡量保持抬頭挺胸的姿勢,才能在繁忙的日程裡保有積極的心態,常保身心靈的健康。



鄭醫師補充:

在臨床上,不只是憂鬱症,思覺失調症的患者不少也看得到駝背的個案,然而到底何者為因何者為果,研究無法證實。改善駝背可以改善精神狀況,影響的不只是自律神經,在臨床上也有相關的輔助療法可以幫助調整。許多人的駝背不是單靠提醒便能改善的,結構以及某些軟組織的影響,最好也能一併調整。

參考文獻:

 2017 Mar;54:143-149. doi: 10.1016/j.jbtep.2016.07.015. Epub 2016 Jul 30.

Upright posture improves affect and fatigue in people with depressive symptoms.

Wilkes C1Kydd R1Sagar M2Broadbent E3.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7494342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避孕藥調經 恐增憂鬱風險!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不少女性會使用避孕藥,不只是為了避免懷孕,有些人利用避孕藥可以調經的作用,自行到藥局購買避孕藥服用。然而,日前有研究發現,服用避孕藥的女性,罹患憂鬱症的風險較高。所以,要吃避孕藥之前,最好還是先就醫,確認是否適合服用。

研究:吃避孕藥易患憂鬱症 青少女最明顯

衛生福利部八里療養院藥劑科藥師吳芝瑩表示,根據去年JAMA Psychiatry期刊所刊出的一項研究報告指出,在長時間的追蹤之下發現,服用避孕藥的女性較容易患憂鬱症,而且以青少女的影響程度最顯著;這項研究共收案逾100萬名15至34歲丹麥女性,且自2000年起追蹤至2013年,平均追蹤時間約6年,主要是分析各種荷爾蒙避孕法跟罹患憂鬱症的相對風險。

用藥6個月內最常見

吳芝瑩藥師指出,研究結果顯示,使用含有雌激素及黃體激素之綜合避孕藥的女性,被診斷患有憂鬱症的機率比未服用者高出23%,尤其是開始服用的6個月內最常見;若服用只含有黃體激素的避孕藥,罹患憂鬱症機率更比未服用者高出34%,其中年齡介於15至19歲青少女更是高風險族群。上述青少女族群中,口服綜合避孕藥者罹患憂鬱症而需接受抗憂鬱藥治療的機率比起未服用者高出8成,而服用只含黃體激素避孕藥的,患上憂鬱症的機率更高出2倍

服用避孕藥前 先諮詢醫師意見

然而研究也發現,不只口服藥物有此影響,其他替代避孕措施,例如會釋放荷爾蒙的子宮內避孕器、避孕貼片及陰道避孕環等,甚至比起口服避孕藥者有更高的機率罹患憂鬱症。儘管如此,吳芝瑩藥師認為,此研究的最大目的在於提醒醫生及女性都需要注意這項潛在的副作用,毋須因此而感到驚恐甚至貿然停藥。吳芝瑩藥師建議,無論是要服用避孕藥或是採取相關避孕措施,最好都能先就醫接受評估並和醫生討論後再做決定較為妥當。(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鄭醫師補充:

長期使用避暈藥,是否會因為避孕藥使用導致原本的性荷爾蒙分泌或者濃度不平衡,或者造成大腦性荷爾蒙受體數目改變而影響情緒,導致憂鬱?或是避孕要使用導致其他神經傳導物質的不平衡甚至影響其他腺體的內分泌,進而增加優遇症的發生率,這篇大規模研究並未提及真正發生原因。

相關其他臨床研究提到一些可能性,包含可能會影響可體松對壓力的反應等等,有興趣深究的人可參照相關期刊內容:

http://journals.sagepub.com/doi/full/10.1177/147470491301100315

無論如何,用人為干預改變荷爾蒙的分泌,長期下來對女性存在憂鬱症風險的提高,仍不能輕忽。

這些文章不是叫大家不要看精神科或服用精神科藥物⋯而是提供您一些除了吃藥以外的其它各種方式,讓你可以改善你的健康。

參考文獻:

Skovlund CW, Mørch LS, Kessing LV, Lidegaard Ø. Association of Hormonal Contraception With Depression. JAMA Psychiatry. 2016;73(11):1154-1162. doi:10.1001/jamapsychiatry.2016.2387

http://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psychiatry/article-abstract/2552796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憂鬱者罹癌風險較高

 

 

 

 

研究人員今天(26日)表示,經常陷入憂鬱或焦慮的人,可能有更高的風險死於某些類別的癌症

根據英格蘭與威爾斯超過16萬名成人的醫療紀錄顯示,描述自己心理悲苦的人更有可能罹患癌症,特別是大腸癌、前列腺癌與胰臟癌

研究人員在「英國醫學期刊」(BMJ)寫到,這群人罹患白血病與食道癌的機會也較高

研究人員對他們的結論抱持審慎態度,並指出統計上的關聯不必然表示情緒與癌症之間有因果關係。

不過研究人員表示,這次的發現支持越來越多證據所顯示的,心理與生理健康並非在各自層面運作,而是可能會互相影響。

鄭醫師補充:

這是大規模的統計研究,因此可信度高。

如同這篇研究人員提到的:憂鬱症不必然是導致癌症的原因,然而,為何憂鬱症患者的致癌率較高?

在此我提供另類思考:憂鬱症患者潛在的身體功能失衡,不僅容易讓當事人罹患憂鬱症,也會增加致癌風險。

大部分的憂鬱患者都有身體發炎、營養缺失、能量代謝障礙、毒素或者是腸道失衡的問題等等,這些問題如果不處理,長久下來也會增加致癌的風險。因此被懷疑有憂鬱症最好透過整合醫學了解潛在功能失衡原因,針對功能失衡來調整,應該可以降低癌症發生風險。

參考文獻:

Batty G DavidRuss Tom CStamatakis EmmanuelKivimäki MikaPsychological distress in relation to site specific cancer mortality: pooling of unpublished data from 16 prospective cohort studies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致命心臟病 近1/5為抑鬱症所致

 

 

 

 

 

(中央社倫敦17日綜合外電報導)根據1項新的研究,抑鬱症對心臟的危害不亞於肥胖和高血壓。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1項長達10年研究顯示,抑鬱症引發15%致命心臟病

肥胖和高血壓引發的心臟病發作分別占21%和8.4%

專家警告,這項發現至關重要,因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全球有3億5000萬人罹患抑鬱症。

研究報告主筆、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TechnicalUniversity Munich)拉德維希教授(Karl-HeinzLadwig)說:「抑鬱症是心血管疾病風險因子,這幾乎沒有疑問。」

拉德維希教授說:「現在的問題是,抑鬱症和吸菸、高膽固醇、肥胖或高血壓等其他風險因子關係為何?」

「每個因子扮演多大角色?」

為評估各項風險,拉德維希教授的團隊分析3428名年齡介於45至74歲的男性患者,過程長達10年。

他們評估抑鬱症對心臟的影響程度,再與另外4項最常見的風險因子做比較,即高血壓、高膽固醇、吸菸和肥胖。

研究期間,有557人過世,其中269人死於心臟疾病。

他們的研究顯示,其中15%的死亡案例是抑鬱症所導致,而高血壓和吸菸分別引發8.4%到21.4%心臟疾病相關死亡

拉德維希教授說:「我們的數據顯示,抑鬱症的危害程度,介於幾個主要的非先天心血管疾病風險因子的中間位置。」(譯者:中央社劉文瑜)1060117

鄭醫師補充:

憂鬱症可能引發致命性心臟病發,鮮有人有這樣的概念,心臟病發的患者不少人有過度壓力、能量代謝以及身體發炎的問題,熟悉整合醫學的專業也很清楚憂鬱症患者也有類似的問題。我認為憂鬱症和心臟病應該是共病現象,有憂鬱症困擾的人最好透過營養醫學的檢測和評估,設法找出身體功能失衡的原因,針對根源來處理,處理得當可能還能預防致命心臟病發。

參考文獻:

  1. Karl-Heinz Ladwig, Jens Baumert, Birgitt Marten-Mittag, Karoline Lukaschek, Hamimatunnisa Johar, Xioayan Fang, Joram Ronel, Christa Meisinger, Annette Peters. Room for depressed and exhausted mood as a risk predictor for all-cause and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beyond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classical somatic risk factors in menAtherosclerosis, 2016; DOI: 10.1016/j.atherosclerosis.2016.12.003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沮喪、失落、莫名想哭…為什麼冬天特別容易憂鬱?

 

【華人健康網記者羅詩樺/台北報導】秋天蕭瑟、冬天冷冽,季節不只影響一整年的自然景色變化,其實也對人類的情緒起了非常大的影響力,晴天、陽光會帶給人溫暖的力量,覺得充滿希望;下雨天容易引發憂愁、煩悶的情緒,陰天會容易沒有活力、變得懶散,因此,有一個叫做「季節性憂鬱症」的名詞,就是指秋、冬陽光不足時,所引發的憂鬱情緒現象

沮喪、失落、莫名想哭…為什麼冬天特別容易憂鬱?

季節性憂鬱真正的學名叫做「季節性情緒失調」(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 SAD)引發原因為何,目前並沒有研究詳細指出確切原因,醫界共識是和日照有關,日照會影響腦內血清素分泌,也會影響褪黑激素、日夜節律等,血清素的高低可能會影響心情,抗憂鬱劑等藥物就是用來調節腦內血清素的運作。所以通常發生於秋末到冬季這段時間,以北半球來說,約是每年10月~隔年3月的、光照時間較短的時期。

誰容易有季節性憂鬱症?

根據台中仁愛醫院網站內容指出,此病的好發年齡在20~30歲之間,大部分的病患發病頭幾年並不見得會尋求醫療上的協助。主要症狀是:憂鬱、渾身無力、疲倦、沒精神、體重增加等。

到了春天,隨著日照時間的增加,季節性憂鬱症就會慢慢緩解,但有些人可能會反而會出現跟憂鬱相反的症狀,如狂躁、失眠、焦慮、渾身不舒服、坐立不安、情緒大起大落等。還有不少人在春天仍然持續這種冬季憂鬱。春夏躁、冬天憂鬱的現象很普遍,不少人也有自己特有的規律。

根據美國健康資訊網站《WebMD》提供的妙招,以下是可以幫助改善季節性憂鬱症的方法:

沮喪、失落、莫名想哭…為什麼冬天特別容易憂鬱?

方法1/想辦法讓自己多照光!

不只是植物需要光線,人類也需要!多到戶外走走、就算每天散步20分鐘也好,或是辦公室選擇靠窗的位子坐,增加吸收充足光線,或是將家中的百葉窗、窗簾打開,維持光線充足也很重要;不過如果居住的環境冬天是幾乎沒有陽光的,那只好靠人工光線來補強,也是治療憂鬱症會採用的療法之一。

方法2/運動

2005年哈佛大學的研究指出,每週健走5次、每次持續約35分鐘,或是每週3次、每次持續約60分鐘,就可以改善輕度至中度的憂鬱症狀,也建議在戶外或是光線充足的地方從事運動,更能有助於心理健康。5種有助於改善心情、恢復寧靜情緒的運動:瑜珈、皮拉提斯、飛輪、重訓、太極。

方法3/聽音樂

一份2013年的研究報告指出,多聽一些樂觀、輕快的歌曲,不論在長期還短期上對於改善情緒都有顯著效果。不一定要聽流行歌曲,輕音樂或是鋼琴曲也可以幫助紓壓、放鬆心情。

沮喪、失落、莫名想哭…為什麼冬天特別容易憂鬱?

方法4/給自己安排的一段假期

到南方小島度個假吧!如果不想出國,也可以在台灣南部待個幾天,享受陽光的洗禮,可以有效排解壓力、重新為身心靈充電。

方法5/多吃有助於紓壓、讓心情好的快樂食物

美國健康資訊網站《Prevention》列出了能夠幫助心情豁然開朗的食物清單:

1. 蘆筍:挪威卑爾根大學教授Ingvar Bjelland表示,缺少葉酸或葉酸新陳代謝系統不良可能是導致罹患憂鬱症的可能原因之一。因此含有葉酸的食物或許可緩解憂鬱,蘆筍就是富有葉酸的食物之一。

2. 莓果:莓果是眾所皆知的高度抗氧化食物,花青素含量豐富,而減壓抗憂鬱就是要從抗氧化開始,莓果類包括:藍莓、草莓、黑莓、蔓越莓等。

3. 堅果:堅果的紓壓效果來自於其含有大量的鋅,能安定神經,減少注意力不集中問題,要注意的是堅果類的熱量都不低,每天吃一小把就足夠囉!

4. 茉莉茶、綠茶:美國賓州大學研究結果發現,讓患有焦慮症的受試者連續8週每日補充茉莉花補給品,結果發現焦慮症狀都有明顯減少。

5. 巧克力:黑巧克力含有色胺酸,能製造抗憂鬱血清素。此外,黑巧克力中的苯乙胺也能製造讓人產生愉悅感的多巴胺

鄭醫師補充:

在亞熱帶的人,一般而言,比較不會出現典型的季節性憂鬱,通常在高緯度的國家出現機率比較高,因為冬天日照時間極短,光刺激不足,影響大腦合成血清素的濃度,進而產生憂鬱的症狀。

憂鬱體質的人,對於天氣的變化較一般人來得敏感,因為平時身體合成血清素的濃度就不怎麼充足,一旦天氣不好,缺乏日照,憂鬱煩躁便隨之而來。

照光治療其實是改善冬季憂鬱最直接的治療。這篇報導提到的人工光源,並不是一般的人工光源,真正有療效的照光治療必須是全光譜或者是特殊頻率的藍光或者綠光才有療效,提醒大家留意。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年輕人有憂鬱症 腸胃道容易出問題

 
Tegethoff M, Stalujanis E, Belardi A, Meinlschmidt G (2016) Chronology of Onset of Mental Disorders and Physical Diseases in Mental-Physical Comorbidity - A National Representative Survey of Adolescents. PLoS ONE 11(10): e0165196. doi:10.1371/journal.pone.0165196

參考文獻:

對這類概念有興趣的人,不妨參考拙著《除了開藥單,我還能做什麼?》,裡面對於整合精神醫學有清楚的說明。

總歸一句話:長期的身體功能失衡,可能導致大腦出狀況,大腦退化性疾患以及身心性疾患都包含在內。

至於心臟不好,為何容易有焦慮症?其實心臟適依賴細胞能量產生系統非常重要的器官,細胞能量產生有障礙,必然容易影響的大腦的功能,因為大腦細胞也是依賴細胞能量系統非常敏感的器官。

也就是說,身心性疾病的產生,與原本生理的長期失衡相關,在處理憂鬱或者焦慮疾患時,若不合併身體狀況的處理,那麼身心疾患的恢復往往比較慢,甚至形成慢性化的狀態。

我建議大家不要用焦慮或者憂鬱症引發皮膚、關節或者腸道等發炎問題,相反地,這些焦慮或者憂鬱及患的患者,在精神症狀出現之前,早已出現身體發炎、過敏或者慢性腸道疾病。

鄭醫師補充:

研究人員表示,兒童、青少年一旦出現身心疾病、生理疾病,兩者往往互相影響、互有關聯,從公衛政策的角度來看,兩者治療應該要緊密相連,治療效果才會好。

研究也發現,癲癇與飲食失調密不可分,不少青少年在癲癇發作後,便出現飲食失調問題。這也是第一次研究發現,癲癇症可能增加往後飲食失調風險。

癲癇與飲食失調 也有強烈相關性

研究團隊表示,無論是生理疾病、身心疾病,都會影響一個人的生活品質,對於健康照護系統,也會帶來巨大挑戰。如果一個人在兒童、青少年時期便出現生理疾病、身心疾病,就會對未來生長、發育產生不良影響。 

研究團隊指出,兒童、青少年之前若有身心疾病,往後較容易產生一些生理疾病。而有的生理疾病,也可能伴隨一些身心疾病。像憂鬱症之後,常產生關節炎、消化系統疾病,焦慮症、皮膚病也有類似關聯性。此外,一個人如果有心臟病,也很容易罹患焦慮症。

身心、生理疾病 息息相關

這項研究由瑞士國家科學基金會所資助。瑞士巴塞爾大學心理學院教授剛瑟‧蒙内許密特與瑪莉恩‧泰格索夫博士為研究計畫主持人。研究團隊分析美國6483名13歲到18歲青少年數據,因而得到上述結論。

身心疾病與生理疾病常糾結在一起,瑞士巴塞爾大學、德國波鴻魯爾大學研究團隊近日發表研究指出,年輕人出現憂鬱症後,常產生關節炎、消化系統疾病,而焦慮症往往伴隨皮膚病。這項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美國〈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期刊〉(PLOS ONE)。

 

 

寫這些文章不是叫大家不要看精神科或服用精神科藥物⋯而是提供您一些除了吃藥以外的其它各種方式,讓你可以改善你的健康。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女性使用避孕措施 憂鬱風險至少增23%

 

(中央社哥本哈根5日綜合外電報導)荷蘭研究團隊追蹤超過100萬名女性後發現,服用避孕藥的女性罹患憂鬱症的風險較未服用者高出23%,青少女服用避孕藥罹患憂鬱症的風險則高出80%

「新聞週刊」(Newsweek)報導,研究人員發現,其他以荷爾蒙為作用機制的避孕藥和避孕用具,例如迷你丸、避孕貼片、陰道避孕環和荷爾蒙避孕器(Hormone IUD),則有引起憂鬱症的更高風險。

若使用僅含黃體激素的避孕藥(迷你丸)、避孕器和避孕環,罹患憂鬱症的風險比未使用者分別高出34%、40%和60%。使用避孕貼片的風險最高,患上憂鬱症的機率是未使用者的兩倍

研究結果發表於美國精神病學期刊(JAMAPsychiatry),為歷來規模最大的同類型研究。

丹麥哥本哈根大學(Copenhagen University)研究人員自2000年起至2013年,追蹤年齡介於15歲至34歲的荷蘭育齡女性,她們先前未有憂鬱症病史。

研究人員發現,女性開始避孕的前6個月最可能患上憂鬱症,隨著使用時間拉長至1年以上,風險也開始降低。較晚開始使用避孕措施的女性,罹患憂鬱症的機率也較低

研究顯示,罹患憂鬱症與使用避孕措施有關,但未證明使用避孕措施會導致憂鬱症,因此仍有待進一步研究。(譯者:中央社劉文瑜)1051005

鄭醫師補充:

這篇報導提到的避孕措施都是利用荷爾蒙調控來改變月經周期以及排卵。人為干擾荷爾蒙,可能會導致憂鬱,而在臨床上,的確有些女性患者的憂鬱症狀來自於女性荷爾蒙不平衡所引發。

因此,女性若查覺自己的憂鬱症狀與月經周期有關,或者憂鬱症狀伴隨經前症候群、癌重的痛經或者越經週期不規律等等,最好都能透過相關客觀檢測找出賀爾蒙失衡所在,透過相關賀爾蒙的平衡療法直接做改善,憂鬱症狀可能隨之消失,長期依賴抗憂鬱劑來控制症狀的可能性便打大大降低。

參考文獻:

Skovlund C, Mørch L, Kessing L, Lidegaard Ø. Association of Hormonal Contraception With Depression. JAMA Psychiatry.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8, 2016. doi:10.1001/jamapsychiatry.2016.2387.

http://archpsyc.jamanetwork.com/article.aspx?articleid=2552796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一篇最新發表於Endocrine Society's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的研究顯示,女性在停經時經常發生熱潮紅導致睡眠中斷,容易發生憂鬱症狀。

由於更年期的症狀對某些女性來說可能會持續數年,因此,若經常發生葉間的熱潮紅症狀,必須留心隨之而來的情緒障礙產生。大多數來說,這些患者都有雌激素偏低的狀況,然而,我也看過,其實是黃體素太低導致情緒障礙。因此疑似有更年期症狀,提醒大家不要急著使用雌激素來治療,最好透過相關的血液檢查,找出身體賀爾蒙真正的失衡狀況,針對失衡狀況來調整比較妥當且安全。

大腦也是有性荷爾蒙接受體的,因此對有明顯更年期困擾的女性來說,因為更年期導致女性荷爾蒙濃度降低而減少對大腦受體的正常刺激,因而出現情緒障礙的狀況並不少見。

此外,更年期症狀若不包含熱潮紅,那麼即使產生情緒問題,應該先考慮其他原因。

最後提醒大家,出現憂鬱症狀,服用抗憂鬱劑並非第一選項,而是要找出導致憂鬱症的原因,針對原因來處理,憂鬱症狀才能獲得根本改善,避免長期依賴藥物來控制症狀。

參考文獻:

  • Hadine Joffe, Sybil L. Crawford, Marlene P. Freeman, David P. White, Matt T. Bianchi, Semmie Kim, Nicole Economou, Julie Camuso, Janet E. Hall, Lee S. Cohen. Independent Contributions of Nocturnal Hot Flashes and Sleep Disturbance to Depression in Estrogen-Deprived Women.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2016; jc.2016-2348 DOI: 10.1210/jc.2016-2348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7種基因變異 攸關憂鬱

科學家今天揭露憂鬱症來自遺傳風險的新證據,他們發現17種與重鬱症有關聯的基因變異。

研究團隊在「自然遺傳學」(NatureGe-netics)期刊中寫道,這項發現將有助增加對重鬱症背後生物學的瞭解,以及開啟治療的路徑

重鬱症被視為精神失調,多數專家認為是基因及環境因素所導致。

這是首個檢視歐洲人基因與重鬱症間連結的新研究。過去找到的DNA證據與亞洲人有關。

研究共同作者麻州綜合醫院(MassachusettsGeneralHospital)的柏利斯(RoyPerlis)表示:「我們希望這些發現,能有助人們瞭解憂鬱症是有其生物機制的腦部疾病。」

鄭醫師補充:

憂鬱即使是基因變異的體質,仍可透過相關營養補充來做外基因調控,幫助當事人恢復相關基因的正常運作,而非藥物控制不可,提醒大家留意。關於憂鬱症,目前也有相關的基因檢測可幫助專業以及當事人了解自己的基因變異與憂鬱症之間的關連是否存在?如果基因變異的確存在,最好能長期透過相關補充品來調控基因變易導致的腦部功能失衡,做好預防醫學保健。

參考文獻來源:

Identification of 15 genetic loci associated with risk of major depression in individuals of European descen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有憂鬱傾向 大腦掃描可知道

(中央社記者陳偉婷台北22日電)台北醫學大學大人文暨社會科學院長藍亭研究發現,容易想自己的事情、愛往負面方向想的人,腦中一種化學物質濃度較高,可透過影像學檢查預先發現,有助早期治療。

大部分憂鬱症患者都是等到出現異常才被診斷,錯失治療先機,若能提早發現,對患者更有幫助。

藍亭4年前和雙和醫院合作投入研究,以30名20幾歲的健康年輕人為受試對象,研究團隊先讓受試者躺下來,完全放鬆,不去想東想西,處於放空狀態,讓他們看一張張圖片,有暴力的,也有溫馨的,讓受試者回答每一張照片是否和自己有關。

測試同時也以腦電波(EEG)及功能性核磁共振掃描(fMRI)量測受試者大腦狀況。結果發現,容易認為圖片和自己有關者,大腦前扣帶迴皮質(PACC)區的麩胺酸(Glutamate)濃度較高,憂鬱傾向也可能相對偏高。

藍亭以此研究結論寫出的論文「自我投射」 (Thetrajectory of self),2016年6月14日刊登在最新一期、影響指數達21.965分的「認知學趨勢」(Trendsincognitive sciences)。

藍亭今天表示,Glutamate濃度越高,憂鬱傾向也越高。研究顯示,腦中的Glutamate和γ-氨基丁酸(GABA)這2種化學物質像翹翹板兩端,Glutamate有活化自我相關作用,一旦濃度變高,就容易想不開;GABA有抑制自我相關功能,可幫忙剎車,轉移負面情緒及思考,正向面對事情

他說,從研究結果來看,整體而言,想自己事情想的多,且容易往負面方向想、負面情緒高者,比較容易有憂鬱傾向,他們腦中的Glutamate濃度也較高,研究發現這個機轉,未來治療的走向就可以嘗試提升GABA濃度來平衡。

藍亭研究人類自我投射和憂鬱傾向的相關性,希望可以在傳統醫學思維之外找到新的觀點,希望可以幫受憂鬱折磨的患者及早找到緩解的方法。

K他命是GABA類的化學物質,藍亭說,根據加拿大的研究,使用K他命對憂鬱症治療有相關,也許可以幫助患者走出幽谷,也能給患者家屬一線希望,另外也有一些管制藥物也正在實驗中,但管制類藥物容易有濫用情形,且用量、適用對象需要更多研究來驗證。

除了憂鬱症,藍亭表示,研究發現的機轉對思覺失調症、植物人治療也有幫助。1050622

鄭醫師補充:

Glutamate和γ-氨基丁酸(GABA),Glutamate算是興奮性的神經傳導物質,GABA是抑制性的神經傳導物質。兩者還有一個重要的相關,也就是體內的GABA,是Glutamate製造的。。Glutamate不足,GABA也無法製造。

換個角度思考,腦部的興奮性神經傳導物質不足,也難以放鬆。此外,Glutamate和GABA兩者是比例問題,而非一定得GABA高,Glutamate低心情才能維持平穩。關鍵應該是為何Glutamate無法賺換為足夠的GABA?這項研究並沒有辦法回答這個問題。

此外,K他命可以緩解憂鬱,我相信絕大部分的臨床醫師都不敢給這樣的建議,因為像兩面刃一樣,快速緩解憂鬱,但治標不至本,長期使用,藥物濫用以及依賴性沒有人敢保證不會發生。

由於K他命緩解憂鬱,主要作用在認知功能系統的NMDA受體上,過去研究發現,天然物質肌胺酸也能做用於NMDA系統上,幫助改善憂鬱,而且肌胺酸也可以幫助K他命戒治,因此有憂鬱困擾,習慣用K他命來濫用緩解的患者,可以考慮這類營養品的補充:

http://www.medscape.com/viewarticle/815027The

http://www.biologicalpsychiatryjournal.com/article/S0006-3223(13)00188-1/abstract

上述報導參考文獻:

Trajectory of Self

Lane, Timothy et al.

  1.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 Volume 20 , Issue 7 , 481 - 482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嗜吃高脂食物 憂鬱症、焦慮症風險增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現代人生活忙碌,大多以外食為主,能兼顧健康跟美味是很大學問,但你知道原來食物的選擇還會影響心情嗎?根據巴西研究發現,高脂肪飲食可能會引發焦慮症、憂鬱症等精神疾病的相關症

高脂肪飲食壞處多 體重血糖跟著升

研究人員在實驗中長時間餵白老鼠高脂肪食物發現,體重增加以外,血糖也不斷升高。除了這些變化,白老鼠開始表現出焦慮和憂鬱的症狀,使用藥物治療之後,情況仍然沒有改善。

不過當研究人員停止餵白老鼠高脂肪食物,並用健康食物取代,白老鼠焦慮和憂鬱的症狀開始慢慢減輕,體重也逐漸下降,血糖也恢復正常,結果顯示,新陳代謝與精神疾病之間可能存在重要的連結,但仍需要進一步研究。

過去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就曾提出,高脂肪的飲食可能與過動障礙和學習障礙有關係。研究證明過多的脂肪可能會改變腦袋內化學物質的新陳代謝,其中像是掌控情緒的多巴胺,會造成行為上的改變。

 鄭醫師補充:

過去有一項荷蘭研究:吃油膩的東西,可以幫助放鬆,所以容易焦慮或者憂鬱的人,常會用不當的飲食來幫助放鬆,但長久下來,反而變成惡性循環。這篇報導就是很好的例子。

此外,過動的人,不少是中醫所謂胃熱的體質,往往喜歡吃甜和油炸的食物,但這樣的行為會更加重原本的過動或者專注力缺乏的症狀,因此有一句口訣:胃熱忌肥甘。換句話說,甜和油炸的東西會助長症狀。

要如何逆轉這樣不健康的飲食方式?答案是給身體好的,身體自然能棄絕不好的飲食,走向正向循環。

 參考文獻:

  • Juliane Zemdegs, Gaël Quesseveur, David Jarriault, Luc Pénicaud, Xavier Fioramonti, Bruno P. Guiard. High fat diet-induced metabolic disorders impairs serotonergic function and anxiety-like behaviours in mice. 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2015; DOI: 10.1111/bph.13343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經常在兒童青少年身心科門診可以看到抗憂鬱劑的門診處方,然而根據最新的分析研究發現:抗憂鬱劑對大部分的兒童以及青少年來說,根本無效。

研究人員檢視34項臨床研究,涵蓋5260位參與者以及14種抗憂鬱劑治療,發現許多遺失的資料,糟糕的研究方式,忽略風險的個別研究以及潛在選擇性的個案報告。

研究人員儘可能的找回許多未發表而可得資訊,聯絡先前研究者補充研究資料,最終無法排除未發表的研究仍有許多資料無法獲取或者已經發表的資料往往都過度高估療效。

期刊編輯提醒臨床人員,儘管在開立這些藥物給青少年以及兒童患者,往往都會考慮利弊得失,然而最大的問題在於發表的研究往往都隱惡揚善,也就是過度偏頗療效而忽略副作用,事實上,這類藥物出現副作用的頻率比研究數據所呈現的高出很多。臨床工作者,包含精神科醫師以及開業醫只要夠誠實,他們就會發現開抗憂鬱劑給青少年患者得到的結果,無法像這些臨床研究所述的那般理想。

有些抗憂鬱劑療效甚至比安慰劑更糟,或者更容易出現自殺意念甚至行為等等。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medpagetoday.com/psychiatry/depression/58410

參考文獻: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血液檢驗 抗憂鬱治療可量身訂作

 

(路透倫敦7日電)科學家發展出的新血液檢驗,能預測常用抗憂鬱藥物對病患是否有效,這項新發現可能帶來量身訂作式個人化抗憂鬱治療的新時代

 研究人員表示,藉由此檢驗指引,醫生未來應能為血液中發炎達某種程度以上的憂鬱病患,以更有效藥物進行早期治療,可能包括結合兩種藥物等,避免病情惡化。

 在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精神病、心理學及神經科學研究院(Institute ofPsychiatry, Psychology & Neuroscience, IoPPN)主持此研究的卡塔紐(Annamaria Cattaneo)說,「這項研究讓我們朝向於出現最早憂鬱徵兆階段提供個人化抗憂鬱治療,更邁進一步。」

 憂鬱症是最常見心理疾患之一,影響全球逾3億5000萬人。世界衛生組織(WHO)把憂鬱症列為全球性失能的主要原因。

 治療通常涉及藥物治療或某種心理治療,或兩者並用。但接受治療的全部憂鬱病患當中,約半數未能因第1線抗憂鬱藥物而改善症狀,且1/3病患對所有可用的抗憂鬱藥物具抵抗性

 在此之前,醫生始終無法判定某人是否對某一抗憂鬱藥會有所反應,抑或打從一開始就必須安排更積極治療計畫。結果病患經常接受嘗試錯誤方式治療,試用某種藥物後換用其他藥物連續數個月,且經常未見改善症狀。

 心理健康慈善機構SANE執行長華勒斯(MarjorieWallace)發表聲明說,能鎖定那些藥物治療無效的憂鬱病患,將會是「過去數十年來治療心理疾病方面最令人振奮的進展之一」。

 她說,簡單血液檢驗就能篩選出此族群,並提供他們更量身訂作式治療,包括更密集談話治療與諮商,將可避免數個月甚至數年的沮喪與受苦,並於未來讓藥物治療配合病患的生化體質成為常態。

 今天刊登在「國際神經心理藥學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europsychopharmacology)的這項研究,研究團隊聚焦於量測血液發炎的兩個生物標記。

 先前研究已顯示,發炎程度升高,對於抗憂鬱藥物的反應就會變差。研究人員量測兩組憂鬱病患於服用常用處方抗憂鬱藥物之前和之後的兩個標記,即巨噬細胞移動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Factor, MIF)和白細胞介素1(interleukin-1, IL-1)。

 研究人員發現,血液中指數超過特定門檻就能可靠預測出病患對藥物反應的機率。

 研究團隊發現,MIF和IL-1指數超過該門檻的病患,百分之百對傳統的常用處方抗憂鬱藥物無反應。而指數低於門檻的病患,則會呈現正面治療反應。

 研究團隊成員之一的IoPPN教授帕里安特(CarminePariante)表示,此研究結果指向「臨床上適宜的個人化抗憂鬱治療方法」。中央社(翻譯)

鄭醫師補充:

這篇研究報導提醒我們幾項重要的事實:

1.憂鬱症患者接受抗憂鬱藥物治療,有一半的人有反應,三分之一的患者,還有抗藥性。

2.身體長期發炎會導致憂鬱,抗憂鬱劑完全無法處理。

3.發炎指數高的人,抗憂鬱得抗發炎,才能奏效。一般身心科門診無法評估且提供相關療法來改善。藉由整合醫療的完整評估,找出身體發炎或者其他負面因素導致的壓力源,針對根源來處理,才是治療憂鬱症的根本解決之道。

參考文獻:

  1. Annamaria Cattaneo, Clarissa Ferrari, Rudolf Uher, Luisella Bocchio-Chiavetto, Marco Andrea Riva, Carmine M. Pariante. Absolute Measurements of 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 and Interleukin-1-β mRNA Levels Accurately Predict Treatment Response in Depressed Pati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2016; pyw045 DOI: 10.1093/ijnp/pyw045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憂鬱症惡化 慢性阻塞性肺病

英國最新研究發現,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若有憂鬱症,症狀更容易惡化,患者健康衰退會更嚴重。

上述研究成果已發表於《胸腔》醫學期刊(CHEST)。研究人員以一千五百八十九名患者為研究對象,追蹤三年,研究當中,約有四分之一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有憂鬱困擾,大約百分之十四的患者在往後三年內確診罹患憂鬱症。研究人員請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定期進行六分鐘走路測試、生活品質評估,因而得到上述結論。

研究結果顯示,患者若之前就有憂鬱症,或在罹患慢性阻塞性肺病之後出現憂鬱症,患者較容易出現容易喘、運動耐受性降低、感覺失去希望等現象,症狀較為嚴重

此外,慢性阻塞性肺病合併憂鬱症患者在運動表現方面,也比沒有憂鬱症患者來得差,這很容易對患者日常生活造成影響,日常生活各項能力也會逐漸衰退。

研究作者建議,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若不遵從醫囑、最近剛承受喪親之痛,或在家難以與其他人相處,醫師、健康照護人員最好評估一下患者是否有身心困擾,及早評估、介入處理,或可降低住院風險。

研究首席作者英國曼徹斯特城市大學專研慢性阻塞性肺病、身心健康學者阿貝寶‧曼吉朱‧佑漢尼斯表示,研究顯示,身心健康也可能影響身體其他部位,以這項研究來說,身心疾病可能讓慢性阻塞性肺病更加惡化,患者日後健康狀況也會越來越差

鄭醫師補充: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會影響呼吸以及血氧功能,甚至會引發憂鬱症,這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示?

是COPD導致憂鬱症更容易發生?或者是病人因為COPD而憂鬱?不管因果如何?身體的健康左右大腦的健康這樣的關係是存在的。所以不管是憂鬱症的治療或者是預防,身體健康必須放在首位,身體不健康,憂鬱症要痊癒真的很困難。

血氧不足,大腦供氧量也不足,原本有憂鬱症的人再罹患COPD,就是雪上加霜。

換個角度來看,原本有憂鬱症困擾的人,其實身體一直有某種程度的身體功能失衡只是被忽略,一般醫師在診斷或者治療憂鬱時,也鮮少針對身體功能失衡部分做評估以及處理,只是試圖用藥物控制來緩解症狀,治標不治本,長期下來往往淪為依賴藥物的慢性病患,至為可惜。

提醒大家,憂鬱症絕不是單純心理壓力能夠引發,在心理壓力存在之前,身體已經呈現某些警訊了,身體功能失衡加上心理壓力,超乎身體的負荷,才是導致憂鬱症發病的真正原因。因此治療憂鬱症,身體功能失衡的評估以及改善萬萬不可少。

參考文獻:

  1. Gurinder Singh, Wei Zhang, Yong-Fang Kuo, Gulshan Sharma. Association of Psychological Disorders With 30-Day Readmission Rates in Patients With COPD. Chest, 2016; 149 (4): 905 DOI: 10.1378/chest.15-0449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Omega-3魚油 助抗憂鬱

澳洲、美國一項跨國研究發現,憂鬱症患者服用含Omega-3魚油、S-腺甲硫胺酸(SAMe)、葉酸活性成分「甲基葉酸」(Methylfolate)與維生素D等營養補充品,有助提升抗憂鬱劑效果

澳洲墨爾本大學、美國哈佛大學研究團隊檢驗全世界四十多項臨床實驗研究報告,想了解同時使用營養補充品、抗憂鬱藥物,是否可以產生療效,研究含括「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SSRIs)、.血清素與正腎上腺素回收抑制劑(SNRIs)與三環抗憂鬱劑(Tricyclics)等治療憂鬱症藥物。

研究計畫主持人澳洲墨爾本大學阿爾卡迪亞身心健康研究組組長傑洛米‧沙里斯博士昨(二十六)日在《美國精神病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發表上述研究成果。

沙里斯博士表示,研究結果較明確的地方在於,同時服用含Omega-3魚油、抗憂鬱劑,可大幅提升藥物治療效果,治療效果比安慰劑來得好。

研究作者解釋,過去許多研究顯示,Omega-3脂肪酸可促進大腦整體健康,對改善情緒也有幫助,這是首次分析性研究檢視Omega-3脂肪酸、抗憂鬱劑併用可能產生哪些利弊得失。研究發現,同時服用抗憂鬱劑、Omega-3脂肪酸,比單純服用安慰劑更能發揮效果。

研究團隊也發現,憂鬱症患者服用抗憂鬱劑時,若合併服用甲基葉酸、維生素D與SAMe等營養補充品,也可以提升治療效果,更能幫助改善情緒困擾。至於鋅、維生素C、色胺酸(一種胺基酸)等營養補充品,結果就很分歧,葉酸、肌醇等營養補充品則無法產生效果。

研究團隊也提醒,雖然研究顯示,同時服用Omega-3脂肪酸、抗憂鬱劑,並不會產生重大危害,但服用抗憂鬱劑民眾若想服用營養補充品、保健食品,事先一定要諮詢專業醫師建議,並要注意,營養補充品、保健食品的品質可能良莠不齊、有所差異。

鄭醫師補充:

儘管這樣的研究報告無法還原整合醫學治療憂鬱症的全貌,但至少提醒我們一件事:治療憂鬱,補對營養很重要。而且營養不能單單只是靠一種兩種,因為憂鬱症的造成,絕大部分是多重因素引發,單單想靠一種營養品補充來改善憂鬱,無異是緣木求魚。此外,憂鬱若補充葉酸,一定要選購活性葉酸,也就是甲基葉酸,一般市售的B群,都只是一般葉酸,效果不彰。

參考文獻:

  • Jerome Sarris, Jenifer Murphy, David Mischoulon, George I. Papakostas, Maurizio Fava, Michael Berk, Chee H. Ng. Adjunctive Nutraceuticals for Depress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es.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16; appi.ajp.2016.1 DOI: 10.1176/appi.ajp.2016.15091228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心情差以為憂鬱症 原來是更年期報到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48歲的陳姓婦人,時常焦慮不安、失眠、心情鬱悶,還容易因小事與家人吵架,她懷疑自己得了憂鬱症,到身心醫學科就醫,服藥幾個月仍不見明顯好轉進一步到婦產科就診,發現有月經不規則及潮熱盜汗的情形,診斷為更年期

 潮紅、自汗 血管舒縮症候群 

收治個案的台北慈濟醫院婦女保健中心主任祝春紅指出,患者因荷爾蒙分泌減少,而引起血管舒縮症候群等諸多不適症狀,如潮紅、自汗、心悸、煩躁等,經評估建議服用荷爾蒙補充藥物,逐漸獲得改善。

 停經前5年 症狀最難受

 祝春紅表示,女性更年期是一段漫長而漸進的身體轉化過程,前後可能持續10至20年,國內女性停經年齡大多介於45至55歲。在停經前的4至5年是「停經前期」,卵巢功能開始衰退,荷爾蒙分泌逐漸減少,排卵及月經變得不規則,生育能力下降,容易出現潮熱盜汗、憂鬱焦慮、心悸、失眠、陰道乾澀、性交疼痛、頻尿、漏尿、夜尿等症狀。

 停經後 心血管、骨鬆問題浮現

 而停經後,則是長達10年以上的「停經後期」,不適症狀漸漸減緩或消失,但容易衍生心血管疾病,維持骨質密度的荷爾蒙也愈來愈少,骨質密度以每年1至2%的速度流失,加速骨質疏鬆的問題。

 

 荷爾蒙補充藥物改善

 祝春紅強調,更年期症狀的嚴重程度因人而異,症狀輕度者可透過運動、規律作息調調適,而嚴重者則考慮以荷爾蒙補充療法,目前有口服、塗抹式的荷爾蒙藥物,肝功能不佳者建議使用塗抹式,不會增加肝臟代謝負擔

鄭醫師補充:

不管是女性或者是男性,其實都可能產生更年期症狀。根據過去的研究,大腦細胞有性荷爾蒙接受體,適當的性荷爾蒙濃度,對於大腦認知功能以及心情的平穩扮演至關緊要的角色。這則案例讓我們看到單憑症狀來來診斷憂鬱症,沒有找出症狀的源頭,不僅無法治療,還會多吃冤枉藥物!

不管男性或者是更年期診斷必須藉由客觀的賀爾蒙檢查,確認性荷爾蒙確實低下,再配合症狀的表現來確診。

若真為女性更年期導症情緒困擾,患者必須有熱潮紅的症狀,否則像藉由賀爾蒙替代療法來治療改善,機率不大,臨床實證以及研究報告皆告訴我們的確如此。

賀爾蒙治療,最好有檢查來監控,以免補過頭。

若考慮長期使用,最好能同時搭配幫助性荷爾蒙健康代謝的整合療法,以降低生殖器官罹患癌症的風險。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在門診不時會遇到女性憂鬱患者,有過早停經的現象。在本地,五十幾歲停經算正常,然而有些女性在四十歲之前,月經便開始不穩定甚至過早停經,這項的現象往往會增加憂鬱症風險。

這項研究是針對14項研究,其中涵蓋67714位女性研究對象大規模研究分析發現:停經往後延遲兩年,憂鬱症風險降低2%。停經越晚,憂鬱症風險愈低。由於停經時間早晚可以差別到20年,因此這項研究的結果值得女性朋友留意。此外,其中有三項研究發現(包含52,736位參與者),發現停經年紀每晚兩年,嚴重憂鬱症罹患率增加5%。

而一項針對3033位參與者的分析研究發現:四十歲後停經的人跟四十歲前停經的人相比,憂鬱症罹患率降低50%。 

過早停經的人,即使以荷爾蒙治療,罹患憂鬱症的比例跟未使用荷爾蒙替代療法的人相比,憂鬱症罹患率並無差別,這表示真正保護大腦免於憂鬱症的關鍵在於內生性的荷爾蒙。內生性,在血液循環的雌二醇,具有神經保護作用,主要是透過神經元的以及膠質細胞的α 和 β受體,讓血管內皮擴張,抗粥狀動脈硬化,免於發炎反應,產生的保護作用。

研究人員希望可以研發早期的賀爾蒙取代療法,預防停經過早出現,進而降低憂鬱症的發生率。一旦過早停經出現再用荷爾蒙取代療法,可能就太遲了。

參考文獻:

Georgakis MK, Thomopoulos TP, Diamantaras A, et al. Association of Age at Menopause and Duration of Reproductive Period With Depression After Menopaus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AMA Psychiatry.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06, 2016. doi:10.1001/jamapsychiatry.2015.2653.

http://archpsyc.jamanetwork.com/article.aspx?articleid=2480951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常運動的人心肌梗塞後不易憂鬱

 

【華人健康網文字提供/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刊登挪威科技大學(Norweg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的研究,發現定時運動的患者,在心肌梗塞後較不易憂鬱

國外研究顯示,保持運動習慣的人在心肌梗塞後比較不容易憂鬱。

研究含括143位男性與46位女性,他們都曾罹患心肌梗塞,作者將他們患病前的長期運動習慣分為四組,一直沒運動、常運動變不運動、不運動變常運動以及始終常運動。結果發現始終常運動的人,罹患憂鬱症的風險較一直沒運動的人低了20%。研究顯示,長期而言規律運動可降低心肌梗塞患者發病後出現憂鬱症的風險

此項研究也強化了運動與精神健康間的因果關係,同時也能提醒有罹患心臟疾病或憂鬱症風險的人,應適度增加運動量。未來作者希望有更多研究探討到底是因為心臟病發誘發了憂鬱,還是身體健康狀況改變,造成運動量下降後導致憂鬱。

鄭醫師補充:

心肌梗塞後憂鬱症風險提高,這是教科書都會告訴專業人員的資訊,然而這兩者有何相關?

以直觀來說,心肌梗塞後,心臟收縮力量以及血液輸出必定下降,此時從心臟輸往大腦的血液也會打折扣,大腦血流降低,氧氣以及能量需要的養分皆變少,大腦細胞不似健康時可以得到充分的氧氣以及營養供給,憂鬱症風險便容易提升。

有運動的人,即使心肌梗塞,由於平常鍛鍊心肺功能,較一般人可以發揮更大的收縮能力,即使在心肌梗塞後整體效能不若以往,但還是比一般人高。就好像把心臟的輸出效能提升成130%,即使打個對折,仍有65%的輸出能力,遠比沒有運動的人來得更能承受心肌梗塞後的衝擊。

規律運動不只是幫助心臟,也能幫助大腦動起來,降低憂鬱風險。

參考文獻:

  1. Protective Effect of Regular Physical Activity on Depression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 The HUNT Study

    Ernstsen, Linda et al.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

DOI: http://dx.doi.org/10.1016/j.amjmed.2015.08.012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