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門診看診時,常見憂鬱症患者經常有睡眠困擾,一般精神科常見的處置便是開上安眠藥物,但這類做法僅是症狀控制,不僅容易有藥物副作用,例如隔天倦怠、記憶力減退、失億等等,長期使用下來,還可能產生藥物耐受性(藥物效越來越差,藥物使用劑量越來越高)以及藥物依賴,更無法針對憂鬱症患者的睡眠困擾的源頭做有效的處理。


最新發表的研究發現,憂鬱症患者容易影響自己生理時鐘基因的表現。這項研究於5月13日發表於權威期刊: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這是首次有實驗驗證兩者之間的相關與生理時鐘調控基因表現失衡有關,之前並不清楚相關的確實機制。此研究把可能原因的了解深入到細胞以及分子生物學的層次。研究必須先找出跟控制生理時鐘有關的基因,包含每日的節律控制、醒/睡循環以及代謝相關的部分。生理時鐘腦細胞調控鎖在在腦部多個區域中,研究者開始的實驗假設變是憂鬱症患者可能有異常的生理時鐘表現,因為不少憂鬱症患者確實有此困擾,因此跟生理時鐘調控有關的荷爾蒙分泌、體溫以及心情節律也跟著出問題。


研究作者過濾近12000個基因,這是跟生理時鐘調控有關的基因,分布在腦部的六個區域,對照組有55個實驗對象,實驗組則有34位憂鬱症患者,他們同時合併有明顯因為生理時鐘失衡引發的睡眠或者約日節律失調等問題。研究人員希望透過這項實驗來提醒治療者治療憂鬱,應該針對問題的源頭來直接下功夫,尤其是生理時鐘失衡應該有針對這部分標靶治療方式。

目前,照光療法以及針對生理時鐘調控的藥物治療都可以考慮選擇。對藥物服用有疑慮的人可以透過照光療法以及相關營養補充,直接改善憂鬱症狀以及生理時鐘失調等狀況。

參考文獻:

Jun Z. Li, Blynn G. Bunney, Fan Meng, Megan H. Hagenauer, David M. Walsh, Marquis P. Vawter, Simon J. Evans, Prabhakara V. Choudary, Preston Cartagena, Jack D. Barchas, Alan F. Schatzberg, Edward G. Jones, Richard M. Myers, Stanley J. Watson, Jr., Huda Akil, and William E. Bunney
Circadian patterns of gene expression in the human brain and disruption in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PNAS 2013 : 1305814110v1-201305814.

http://www.pnas.org/content/early/2013/05/08/1305814110.full.pdf+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鄭醫師的部落格 的頭像
    鄭醫師的部落格

    鄭醫師的部落格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