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麥基爾大學心理學家卡洛琳·帕爾默共同撰寫的一項國際研究表明,我們的大腦和身體不僅能理解音樂,還能與音樂產生生理共鳴。這些基於神經科學、音樂和心理學發現的發現支持神經共振理論 (NRT)。
NRT 認為,音樂經驗並不依賴學習到的期望或預測,而是源自於大腦與節奏、旋律和和聲同步的自然振盪。
這種共鳴塑造了我們的節奏感、音樂享受感以及隨著節拍律動的本能。
麥吉爾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兼序列製作實驗室主任帕爾默說:“該理論說明,音樂之所以強大,不僅是因為我們聽到了它,還因為我們的大腦和身體變成了它。”
「這對治療、教育和技術有重大影響。」她說,這項研究發表在《自然評論神經科學》上,標誌著整個 NRT 首次以一篇論文的形式發表。
該理論認為,脈衝和和聲等結構反映了大腦中穩定的共振模式,並且不受音樂背景限制,人們之間共享這種模式。
根據 NRT,我們如何聆聽和產生音樂可以透過從耳朵一直到脊髓和肢體運動的人類大腦機制的基本動力學原理來解釋。
研究人員表示,該理論的潛在應用包括:
-
治療中風、巴金森氏症和憂鬱症等疾病的工具
-
具有情感智慧的人工智慧,可以像人類一樣對音樂做出反應或創作音樂
-
支持節奏和音調教育的新學習技術
-
跨文化洞察音樂為何能將世界各地的人們連結在一起
這項研究由康乃狄克大學的 Edward Large 領導,Caroline Palmer 共同撰寫。
參考文獻:
- Eleanor E. Harding, Ji Chul Kim, Alexander P. Demos, Iran R. Roman, Parker Tichko, Caroline Palmer, Edward W. Large. Musical neurodynamics.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2025; 26 (5): 293 DOI: 10.1038/s41583-025-00915-4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