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可以為精神分裂症/自閉症的患者做的 (16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在最近發表的一系列使用動物和人類的研究中,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研究人員表示,他們進一步描述了與化學谷氨酸相關的思覺失調症(舊稱精神分裂症)患者大腦中的一系列化學失衡。他們想了解如何使用來自西蘭花芽的化合物來調整濃度。

他們說,結果提高了補充含有高濃度化學蘿蔔硫素的西蘭花芽提取物,可能有朝一日提供一種方法來降低管理思覺失調症症狀所需的傳統抗精神病藥物的劑量的希望,從而減少藥物的不良副作用。

“未來的研究顯示蘿蔔硫素有可能是一種安全的補充劑,使患有思覺失調症的人有所預防,延緩或減輕症狀的發生,”Akira Sawa博士,醫學博士,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的精神病學和行為科學以及約翰霍普金斯精神分裂症中心的主任。

思覺失調症的特徵是幻覺,妄想和思維,感覺,行為,感知和說話的混亂用於治療思覺失調症的藥物並不能完全適用於所有人,它們會引起各種不良副作用,包括代謝問題,增加心血管風險,不自主運動,煩躁不安,僵硬和“晃動”。

在7月9日版JAMA Psychiatry期刊中描述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研究了思覺失調症患者和健康對照者之間腦代謝的差異。他們從約翰霍普金斯思覺失調症中心招募了81人,他們在第一次精神病發作後24個月內出現思覺失調的症狀,以及來自社區的91名健康對照。參與者平均年齡為22歲,58%為男性。

研究人員使用加強的核磁共振來測量和比較有和沒有精神病的人之間的大腦中的五個區域。7-Tesla核磁共振波譜(MRS)數據的計算機分析確定了單個化學代謝物及其數量。

研究人員發現,與健康人相比,精神病患者大腦前扣帶皮層區域的腦化學谷氨酸水平平均低4%。

谷氨酸以其在腦細胞之間傳遞信息的作用而聞名,並且與憂鬱症和思覺失調有關,因此這些研究結果證實谷氨酸濃度提高對思覺失調起作用的證據。

此外,研究人員發現,大腦前扣帶皮層中化學穀胱甘肽的顯著減少3%,丘腦中的化學穀胱甘肽減少8%。穀胱甘肽由三個較小的分子組成,其中一個是谷氨酸。

接下來,研究人員詢問如何在大腦中調節谷氨酸以及該調節在疾病中是否出錯?他們首先看看它是如何儲的。由於谷氨酸是穀胱甘肽的組成部分,研究人員想知道大腦是否可能使用穀胱甘肽作為儲存額外谷氨酸的方法。如果是這樣的話,研究人員質疑他們是否可以使用已知藥物來改變這種平衡,以便在沒有足夠的時候從儲存中釋放谷氨酸,或者如果存在太多則將其送入儲存。

在另一項研究中,描述於2月12日的PNAS期刊上,研究小組在大鼠腦細胞中使用了藥物L-丁硫氨酸亞砜亞胺(L-Buthionine sulfoximine)來阻斷一種將谷氨酸轉化為穀胱甘肽的酶,將其耗盡。研究人員發現,這些神經更加興奮,傳導更快,這意味著他們向其他腦細胞發送更多訊息。研究人員表示,通過這種方式改變平衡就像將腦細胞轉變為類似於思覺失調患者大腦中發現的模式一樣。接下來,研究人員想看看他們是否可以做相反的事情並改變平衡以獲得以穀胱甘肽形式儲存的更多谷氨酸。他們使用了西蘭花芽中發現的化學物質蘿蔔硫素,眾所周知,它可以開啟一種基因,使更多的谷氨酸與另一種分子結合形成穀胱甘肽。當他們用穀胱甘肽治療大鼠腦細胞時,它減慢了神經細胞發射的速度,這意味著它們發送的信息更少。研究人員說,這使得腦細胞的行為不像思覺失調大腦中的模式。

我們認為穀胱甘肽是儲存在儲氣罐中的谷氨酸,”精神病學和行為科學助理教授,醫學博士Thomas Sedlak說。如果你有一個更大的油箱,你有更多的餘地可以駕駛,但是一旦你從油箱中取出氣體就會很快燃燒起來。我們可以把那些思覺失調的人認為有一個較小的油箱“。

因為蘿蔔硫素改變了大鼠腦中的谷氨酸失衡並影響了大鼠腦細胞之間傳遞信息的方式,研究人員想測試蘿蔔硫素是否會改變健康人腦中的穀胱甘肽水平,看看這最終是否可以成為精神病患者的策略障礙。對於他們的研究,發表於2018年4月的分子神經精神病學,研究人員招募了9名健康志願者(4名女性,5名男性),每天服用兩粒含有100微摩爾蘿蔔硫素的西蘭花芽提取物形式的膠囊,為期7天。

志願者報告說,他們中的一些人是容易脹氣的,有些人在空腹吃膠囊時胃部不適,但總體而言,蘿蔔硫素的耐受性相對較好。

在服用蘿蔔硫素之前和之後,研究人員再次使用MRS監測健康志願者中三個腦區的穀胱甘肽水平。他們發現,七天後,受試者大腦的平均穀胱甘肽濃度增加了約30%。例如,在海馬體中,在服用蘿蔔硫素七天後,穀胱甘肽濃度平均從1.1毫摩爾的基線上升0.27毫摩爾。

科學家們說,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了解蘿蔔硫素是否可以安全地減輕思覺失調患者的精神病或幻覺症狀。他們需要確定一個最佳劑量,看看人們必須花多長時間才能觀察到效果。研究人員警告說,他們的研究沒有證明或證明使用市售的蘿蔔硫素補充劑治療或預防思覺失調的價值,患者在嘗試任何類型的非處方藥補充劑之前應諮詢他們的醫生。蘿蔔硫素補充劑的版本在保健食品商店和維生素櫃檯銷售,並且不受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的管制。

“對於易患心臟病的人,我們知道飲食和運動的改變可以幫助避免疾病,但對於嚴重的精神障礙還沒有這樣的東西,”塞德拉克說。“我們希望有一天我們能在某種程度上預防一些精神疾病。”

蘿蔔硫素存在於各種十字花科蔬菜中,幾十年前由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Paul Talalay和Jed Fahey首次被確定為“化學保護”物質。

據世界衛生組織稱,思覺失調影響全世界約2100萬人。

附註:谷氨酸是興奮性的神經傳導物質,濃度過高可能導致思覺失調症。

參考文獻:

 

  • Anna M. Wang, Subechhya Pradhan, Jennifer M. Coughlin, Aditi Trivedi, Samantha L. DuBois, Jeffrey L. Crawford, Thomas W. Sedlak, Fredrick C. Nucifora, Gerald Nestadt, Leslie G. Nucifora, David J. Schretlen, Akira Sawa, Peter B. Barker. Assessing Brain Metabolism With 7-T 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in Patients With First-Episode PsychosisJAMA Psychiatry, 2019; 76 (3): 314 DOI: 10.1001/jamapsychiatry.2018.3637
  • Thomas W. Sedlak, Bindu D. Paul, Gregory M. Parker, Lynda D. Hester, Adele M. Snowman, Yu Taniguchi, Atsushi Kamiya, Solomon H. Snyder, Akira Sawa. The glutathione cycle shapes synaptic glutamate activity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9; 116 (7): 2701 DOI: 10.1073/pnas.1817885116
  • Thomas W. Sedlak, Leslie G. Nucifora, Minori Koga, Lindsay S. Shaffer, Cecilia Higgs, Teppei Tanaka, Anna M. Wang, Jennifer M. Coughlin, Peter B. Barker, Jed W. Fahey, Akira Sawa. Sulforaphane Augments Glutathione and Influences Brain Metabolites in Human Subjects: A Clinical Pilot StudyMolecular Neuropsychiatry, 2017; 3 (4): 214 DOI: 10.1159/000487639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的數據,美國每59名兒童中就有一名被診斷患有自閉症,而2000年每150名患兒就有一名自閉症患者。他們報告說“自閉症譜系中約有50萬人在接下來的十年裡將成為成年人,這個國家沒有做好充分準備。“

自閉症譜系障礙(ASD)的明顯上升及其對治療的頑固抵抗促使一大批研究人員以創新的方式進入該領域並探討失能引發原因。

目前,ASD的有效治療包括行為療法,言語和社會療法,精神病藥物以及飲食和營養方法。然而,沒有醫學治療被批准用於治療ASD的核心症狀,例如社交溝通困難和重複行為。

自閉症研究的一個有希望的途徑涉及腸道菌相,它是生活在我們的腸道中的微生物的集合,並在許多方面幫助我們,包括消化我們的食物,訓練我們的免疫系統和防止有害細菌的過度生長。最近的研究表明,我們的腸道微生物組也會影響大腦溝通和神經系統健康。在全世界範圍內,人們越來越關注正常腸道微生物群的變化可能是引發多種疾病的原因。

在一項新研究中,“微生物移植治療在自閉症症狀和腸道微生物群中的長期益處”發表於科學報告,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研究人員Rosa Krajmalnik-Brown博士,James Adams博士和領導作者Dae-Wook Kang博士通過一種名為微生物轉移療法(MTT)的革命性技術證實了對診斷為ASD的兒童的長期有益作用,這種特殊類型的糞便移植最初由澳大利亞人Thomas Borody博士開創。腸胃病。值得注意的是,腸道健康和自閉症症狀的改善似乎在治療後很長時間內持續存在。

在治療後兩年,腸道大多數初步改善症狀仍然存在。此外,父母報告在治療期間兩年內ASD症狀緩慢穩定減少。與治療開始前相比,專業評估員發現治療後兩年內ASD症狀(語言,社交互動和行為)減少45%。

生物設計研究所生物設計Swette環境生物技術中心和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可持續工程和建築環境學院的教授Krajmalnik-Brown說:“我們發現生活在我們腸道的微生物與傳遞到大腦的信號之間存在著非常強的聯繫。”。“兩年後,孩子們做得更好,這太棒了。”

“許多患有自閉症的孩子都有腸胃問題,包括我們在內的一些研究發現,這些孩子的自閉症相關症狀也更嚴重,”Krajmalnik-Brown說。“在許多情況下,當你能夠治療這些腸胃問題時,他們的行為就會改善。”

所有自閉症患者中約有30-50%患有慢性胃腸道(GI)問題,主要是便秘和/或腹瀉可持續多年。慢性不適和疼痛會導致煩躁,注意力和學習減少,並對行為產生負面影響。

僅使用萬古黴素(一種抗生素)的早期研究發現胃腸道和孤獨症症狀有重大的暫時性改善,但儘管使用非處方益生菌,但治療停止後幾週仍有益處。

因此,手頭的問題是腸道內發生了什麼,它如何影響自閉症的身體和行為症狀,以及我們如何開發持久治療?

Krajmalnik-Brown,Kang和Adams已經證明,通過將健康的微生物群轉移到缺乏某些腸道細菌的個體,可以向患者“捐贈”更多樣化的細菌並改善腸道健康。

在澳大利亞,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最初由Borody開發。在他位於悉尼的消化疾病中心,自1987年以來,Borody已經監督了18,000多種各種疾病的FMT。他在澳大利亞率先使用FMT治療結腸炎和困難梭菌感染,並且是第一個使用口服FMT治療ASD兒童的人。 。只有一劑FMT通常足以治愈C.困難梭菌感染,但患有自閉症的患者更難治療。他發現需要三個月的每日FMT來治療他的自閉症患者,但最終導致胃腸道和自閉症症狀的顯著改善。

根據他對患者的經驗,Borody領導了ASU用於本研究的臨床治療設計。MTT方法涉及10週的治療,包括每天用萬古黴素預處理,腸道清潔,胃酸抑制和糞便微生物群移植,持續7到8週。

最初的開放標籤研究由Krajmalnik-Brown和Adams領導,並於2017年發表在Microbiome期刊上,得出的結論是“這種探索性,延長治療方案因此似乎是改變腸道微生物組和改善胃腸道的有希望的方法。 ASD的症狀和行為症狀。治療結束後,胃腸道症狀,ASD症狀和微生物組的改善至少持續8週,這表明存在長期影響。“ 目前的研究表明,治療後的益處延長至8週以上至少兩年時間。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研究小組比較了自閉症兒童與正常發育兒童相比微生物組的差異。在研究開始時,發現患有自閉症的兒童在其各自的腸道微生物中具有較低的多樣性,並且消耗了某些有益菌菌株,例如雙歧桿菌和普氏菌。“患有自閉症的孩子缺乏重要的有益菌,並且細菌種類列表中細菌提供的選擇少於細菌提供給腸道的選擇,而非像典型的發育中的孩子,”Krajmalnik-Brown說。

FMT處理顯著增加了微生物多樣性和腸道中有益菌的存在,例如雙歧桿菌和普氏菌。兩年後,多樣性甚至更高,有益微生物仍然存活。

“我們最初假設我們的療法可以有效地將益生菌腸道微生物組轉變為健康的。我們在2017年的原始論文中報導了MTT後腸道多樣性和有益菌的增加,兩年後,我們觀察到多樣性甚至更高,有益微生物的存在仍然存在,“康說。他補充說,這可能是改善腸道健康成功的原因之一,但需要進一步機制研究來確定腸道微生物在自閉症背景下的特定作用。

在ASU完成的工作不僅涉及治療患者,還涉及從治療中學習,以便開發更好的配方和優化劑量。

“了解微生物產生的微生物和化學物質正在推動這些行為變化是我們工作的核心,”Krajmalnik-Brown說。該研究小組的新出版物報告說,該研究表明,治療停止後兩年,與基線相比,參與者的胃腸道症狀平均減少了58%。此外,大多數參與者的父母報告說“核心ASD症狀緩慢而穩定地改善”。

“每個家庭都完成了這項研究,並且每個家庭在兩年後返回進行後續評估,”亞當斯說,他們引用了這些家庭對研究的奉獻精神。治療通常耐受性良好,副作用最小。”

“這是世界上第一個發現,當我們在兩年前的臨床試驗期間治療這些兒童的腸道細菌用FMT重置他們的微生物組時,陽性結果仍然比原始治療方法持續改善兩年。我會說任何人自閉症症狀所取得的最高改善都不過於此,“波羅迪說。

專業評估顯示,與基線相比,ASD症狀減少了45%。研究人員指出,儘管可能存在一些安慰劑效應,但大部分效果似乎都是真實的。在研究開始時,83%的參與者被評為“嚴重”自閉症。在研究結束時,只有17%是“嚴重的”,39%是“輕度/中度”,44%低於輕度ASD的臨界值。

北亞利桑那大學的Greg Caporaso是微生物組數據科學領域的領先專家,也是這些研究的共同作者,他幫助分析了微生物組數據,以便更好地了解MTT導致的細菌變化。

“Drs.Krajmalnik-Brown,Kang和我對結果感到興奮,但我們要提醒公眾,我們需要更大的臨床試驗才能成為FDA批准的治療方案,”亞當斯說。安全有效的治療需要專業知識。

MTT通過引入有益細菌的關鍵菌株並幫助提高腸道內的生物多樣性水平來改善胃腸不適,從而提高整體健康水平。

亞當斯有專業和個人的理由堅持不懈地尋求幫助自閉症兒童的方法,因為他了解情況的第一手資料。他的女兒在她三歲生日之前被診斷出患有自閉症。亞當斯是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物質,運輸和能源工程學院的院長教授,也是材料科學的主席,也是亞利桑那州最大的父母支持團體大鳳凰城自閉症協會的主席。

“詹姆斯亞當斯博士是我開始研究自閉症的原因,”Krajmalnik-Brown說。“我有方法在微生物組的工作中進行所有測量和評估,他有自閉症知識。”

Adams招募患者,監督臨床工作和ASD評估,並指導患者完成試驗,Krajmalnik-Brown領導微生物組評估並幫助計劃研究。

研究中的所有參與者都表現出嬰兒期的慢性胃腸道症狀,包括慢性便秘和/或慢性腹瀉。治療的好處超出了他們的身體症狀,甚至導致一些父母注意到他們的孩子的行為隨著時間的推移有多少改善。

“在任何治療結束後,看到穩定的逐步改善是非常不尋常的,”亞當斯說。“在幾個家庭告訴我們他們的孩子繼續顯著改善後,我們才進行了長期的隨訪研究。” Krajmalnik-Brown表示,數據表明MTT干預將腸道環境轉變為更健康的狀態,從而對GI和ASD症狀產生長期益處。

亞當斯說,該試驗的許多參與者都有共同的特徵,包括剖腹產,母乳哺餵減少,抗生素增加,母親和兒童纖維攝入量低,所有這些都導致​​腸道細菌的生物多樣性有限。由於研究的開放標籤性質和使用的小樣本量,需要更多的研究以驗證MTT作為治療劑的有用性。

最初的研究涉及對最佳劑量和治療持續時間的“第一代”估計,並且足以使90%的兒童獲得實質性益處。該團隊正在努力優化劑量和持續時間,以試圖進一步提高效益,並確定在某些情況下是否需要加強劑量。

Krajmalnik-Brown和Adams現在正在開展一項針對成人ASD的更大的安慰劑對照試驗,以驗證其結果。

參考文獻:

  1. Dae-Wook Kang, James B. Adams, Devon M. Coleman, Elena L. Pollard, Juan Maldonado, Sharon McDonough-Means, J. Gregory Caporaso, Rosa Krajmalnik-Brown. Long-term benefit of Microbiota Transfer Therapy on autism symptoms and gut microbiotaScientific Reports, 2019; 9 (1) DOI: 10.1038/s41598-019-42183-0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孕期母親的腸道免疫出現異常,可能使寶寶日後罹患自閉症風險增加嗎?根據維吉尼亞醫學院的研究團隊動物實驗發現,兩者關連是明顯存在的。研究人員透過母鼠的腸道免疫激素 IL-17a的血液檢出異常升高,大部分的異常與腸道菌叢失衡有關,也就是不利健康的菌太多,該有的易駿太少所導致,如此將使幼鼠罹患自閉症的風險增加。研究人員建議孕婦,可以透過補充優格、益生菌或者腸道菌移殖,改善母體的腸道免疫過度發炎,進而降低下一代自閉症罹患風險。

以人體來說,尚待進一步的實驗去確認其他相關的免疫激素,孕婦本身有腸道免疫失衡,往往與本身有過敏或者是自體免疫疾病有關,研究人員不建議質皆服用免疫抑制劑去抑制免疫激素,因為太低會降低免疫力,易受感染,形成另一種健康風險。

比較實際的做法,不妨利用營養醫學的免疫系統檢測,找出哪些免疫系統激素失衡,以量身訂作的益生菌來直接調控腸道免疫,幫助腸道菌叢平衡健康,健全腸道免疫,避免腸道免疫過與不及而影響下一代。

參考文獻:

  1. Catherine R. Lammert, Elizabeth L. Frost, Ashley C. Bolte, Matt J. Paysour, Mariah E. Shaw, Calli E. Bellinger, Thaddeus K. Weigel, Eli R. Zunder, John R. Lukens. Cutting Edge: Critical Roles for Microbiota-Mediated Regulation of the Immune System in a Prenatal Immune Activation Model of Autism. The Journal of Immunology, 2018; ji1701755 DOI: 10.4049/jimmunol.1701755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本地學者發表的一篇最新研究發現:常用的防腐劑苯甲酸能夠協助可致律阻抗的思覺失調症患者改善。由於可致律是被公認在思覺失調症治療上最後一線藥物,而臨床上有將近40-70%的患者即使服用可致律也無法獲得症狀改善,因此這樣的研究對於思覺失調症的治療,作者認為是難治型思覺失調症患者的改善契機。

其實在過去,2013年已有相關的研究發現一天一公克苯甲酸鈉輔助有助於幫助思覺失調症患者之治療,正性症狀以及負性症狀評估分數改善達21%:

http://archpsyc.jamanetwork.com/article.aspx?articleID=1746121

本土這項研究明顯改善的是負性症狀,也就是缺乏情感、表情平淡、難以和人互動等等,在現行抗精神病藥物比較難著力的改善領域。本地研究使用苯甲酸鈉的劑量是一到二公克,跟藥物相較,幾乎沒什麼副作用。

很多人想了解苯甲酸鈉治療失覺失調症的實際作用機轉到底為何?其實在思覺失調症德致病理論中,有一項是穀胺酸理論,牽涉到的神經傳導受體是NMDA受體有關,這也是直接影響患者負性症狀的主要原因,目前藥物對於NMDA的部分都使不上力,因此即使是最後一線的可致律,對負性症狀治療提升往往也難以致效。苯甲酸鈉可以阻止右旋絲胺酸(D-serine)的分解,而右旋絲胺酸是NMDA受體的主要神經傳導物質之一,換句話說,透過苯甲酸鈉,得以提升右旋絲胺酸在NMDA系統的作用,因此提升NMDA系統的神經活性,改善負性症狀。

關於右旋絲胺酸補充可以改善思覺失調症的相關研究,之前有相關研究已經發表,對防腐劑補充有疑慮的人,不妨考慮右旋絲胺酸:

1.Kantrowitz JT, Malhotra AK, Cornblatt B, et al. High dose D-serine in the treatment of schizophrenia. Schizophrenia research. 2010;121(1-3):125-130. doi:10.1016/j.schres.2010.05.012.

2.

Lancet Psychiatry. 2015 May;2(5):403-412. doi: 10.1016/S2215-0366(15)00098-X. Epub 2015 Apr 28.

 

D-ser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negative symptoms in individuals at clinical high risk of schizophrenia: a pilot,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randomised parallel group mechanistic proof-of-concept trial.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6360284
 
本篇研究文獻參考來源:

 

  1. Chieh-Hsin Lin, Ching-Hua Lin, Yue-Cune Chang, Yu-Jhen Huang, Po-Wei Chen, Hui-Ting Yang, Hsien-Yuan Lane. Sodium Benzoate, a D-amino Acid Oxidase Inhibitor, Added to Clozap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Schizophrenia: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Biological Psychiatry, 2017; DOI: 10.1016/j.biopsych.2017.12.006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羧心發表於骨質及礦物質期刊的一項研究發現,出生時若是維生素D濃度偏低,於三歲時被診斷出自閉症的風險提高。

這項研究分析27940位出生於中國大陸的新生兒,其中310位在三歲時被診斷出自閉症,機率是1.11%。

若是把這310位自閉症患者跟1240位控制組的小孩相比,維生素D濃度最低的前四分之一和最高的四分之一相比,維生素D濃度低的人罹患自閉症風險高出260%。跟第二高的四分之一相比,高出150%,跟第三高的相比高出90%。

研究人員提醒:新生兒維生素D濃度不足,自閉症以及智能障礙危險性提高。

請孕婦務必幫助自己補充足夠的維生素D,幫助寶寶降低日後出現自閉症以及智能障礙的風險。

參考文獻:

  1. Dong-Mei Wu, Xin Wen, Xin-Rui Han, Shan Wang, Yong-Jian Wang, Min Shen, Shao-Hua Fan, Juan Zhuang, Meng-Qiu Li, Bin Hu, Chun-Hui Sun, Ya-Xing Bao, Jing Yan, Jun Lu, Yuan-Lin Zheng. Relationship Between Neonatal Vitamin D at Birth and Risk of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the NBSIB Study. Journal of Bone and Mineral Research, 2017; DOI: 10.1002/jbmr.3326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閉症罹患風險越來越提升,目前尚無預防之道,根據一項大規模的歐洲研究分析發現,孕期服用綜合維他命,胎兒罹患自閉症風險降低。研究人員應用三個分析方法對居住於瑞典斯德哥爾摩的273,107對母親--孩童做分析,孩童追蹤期間是從4到15歲,研究截止分析時間是2011年的12月31日,這些孩童出生時間是介於1996年到2007年。

孕婦在他們第一次產前訪視時報告他們使用葉酸、鐵以及綜合維他命等等,然後於日後的國家健康紀錄中辨別孩童是否罹患自閉症。

過濾調整了七項可能母親以及孩童影響因素後,研究人員發現綜合維他命的使用者,不管是否額外再增加鐵或者葉酸的服用,小孩罹患智力障礙的自閉症風險較低,相對於那些未服用的母親而言。

研究人員建議孕婦於懷孕初期便可以藉由綜合維他命的使用來降低孩童日後罹患智力障礙的自閉症風險。

參考文獻:

  1. Elizabeth A DeVilbiss, Cecilia Magnusson, Renee M Gardner, Dheeraj Rai, Craig J Newschaffer, Kristen Lyall, Christina Dalman, Brian K Lee. Antenatal nutritional supplementation and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in the Stockholm youth cohort: population based cohort studyBMJ, 2017; j4273 DOI: 10.1136/bmj.j4273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近幾年有許多研究發現:腸道菌叢健康或者平衡與否,會直接影響大腦健康,不管是憂鬱症、巴金森氏症、失智症甚至是自閉症等等。

然而腸道菌道到底是怎樣和大腦溝通的呢?最近一項發表的研究結果揭開了這個謎題,答案是腎上腺分泌的壓力荷爾蒙可體松cortisol,這對於自閉症患者,往往有嚴重的腸道功能問題提供了可能的致病原因解答。

嬰兒期大腦得發展,有一個關鍵的影響因素,那便是腸道菌叢的生態,不只是一般厭氧或者嗜氧細菌,還包含黴菌、酵母菌甚至是芽孢梭狀桿菌等等綜合的影響,但這些腸道菌叢如何跟大腦溝通,之前鮮少有研究來解釋明確的機轉。

這項新研究透過一個月大的幼豬(等同人類嬰兒期,方便大腦發展及腸道菌叢得觀察),開始先透過蒐集昇結腸內含相關的腸道菌叢分析,然而檢測血液以及大腦中一些特定檢測物質的濃度。研究發現,糞便中擬桿菌( Bacteroides)以及縮狀菌(Clostridium)濃度比較高的,血液中的肌醇(myo-inositol)濃度就比較高。而Butyricimonas這種桿菌濃度高的,n-乙醯天門冬胺酸(n-acetylaspartate ,簡稱NAA)這種神經傳導物質(與興奮有關),就會高些。但瘤胃球菌(Ruminococcus )濃度高的,NAA濃度比較低。

被診斷自閉症的患者分析其神經代謝物會與一般人有差異,之前鮮少有研究針對不同的微生物可能會以想哪些神經傳導物質的濃度做過分析。

然而要做檢測,血液還是比較直接且容易蒐集的檢體,因此研究人員想了解血液濃度得哪些代謝物質與腸道菌的多寡有關,結果發現,可體松以及血清素與腸道菌的關連比較明顯。數據顯示擬桿菌( Bacteroides)濃度高者,血清素濃度會比較高。瘤胃球菌(Ruminococcus )濃度高的,血清素和可體松的濃度都會比較低。許多自閉症患者,其血清素和可體松的濃度都呈現異常。

最後研究人員以瘤胃球菌(Ruminococcus ),也就是腸道菌部分,可體松(血液部分)以及NAA(腦部神經傳導物質)部分來做分析,研究人員發現彼此的相關性,也就是腸道菌,透過可體松去影響神經傳導物質的濃度。研究人員希望未來鹽就能夠把這發現做為自閉症診斷甚至是治療的重要環節。

這研究也提醒我們:自閉症患者的治療,最好不要輕忽腸道菌叢失衡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Austin T. Mudd, Kirsten Berding, Mei Wang, Sharon M. Donovan, Ryan N. Dilger. Serum cortisol medi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ecal Ruminococcus and brain N-acetylaspartate in the young pigGut Microbes, 2017; 1 DOI: 10.1080/19490976.2017.1353849

 

 

 

 

 

The researchers found predictiv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fecal microbiota and serotonin and cortisol, two compounds in the blood known to be influenced by gut microbiota. Specifically, Bacteroideswas associated with higher serotonin levels, while Ruminococcuspredicted lower concentrations of both serotonin and cortisol. Clostridium and Butyricimonas were not associated strongly with either compound.

Again, Mudd says, the results supported previous findings related to ASD. "Alterations in serum serotonin and cortisol, as well as fecal Bacteroides and Ruminococcus levels, have been described in ASD individuals."

Based on their initial analyses, the researchers wanted to know if there was a three-way relationship between Ruminococcus, cortisol, and NAA. To investigate this further, they used a statistical approach known as "mediation analysis," and found that serum cortisol medi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ecal Ruminococcus abundance and brain NAA concentration. In other words, it appears that Ruminococcus communicates with and makes changes to the brain indirectly through cortisol. "This mediation finding is interesting, in that it gives us insight into one way that the gut microbiota may be communicating with the brain. It can be used as a framework for developing future intervention studies which further support this proposed mechanism," Dilger adds.

"Initially, we set out to characteriz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gut microbiota, blood biomarkers, and brain metabolites. But once we looked at the relationships identified in our study, they kept leading us to independently reported findings in the autism literature. We remain cautious and do not want to overstate our findings without support from clinical intervention trials, but we hypothesize that this could be a contributing factor to autism's heterogenous symptoms," Mudd says. Interestingly, in the time since the researchers wrote the paper, other publications have also reported relationships between Ruminococcus and measures of brain development, supporting that this might be a promising area for future research.

Dilger adds, "We admit this approach is limited by only using predictive models. Therefore, the next step is to generate empirical evidence in a clinical setting. So it's important to state that we've only generated a hypothesis here, but it's exciting to consider the progress that may be made in the future based on our evidence in the pre-clinical pig mode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新一項分析寶寶的牙齒研究發現,在孕期的第二以及第三期以及生產後早期的重金屬接觸以及微量元素的缺乏,跟日後自閉症風險的形成有明顯的相關。根據美國疾病管制局的統計,美國自閉症發生率約68分之一,目前致病原因還不是很清楚,先前的研究指出,環境及基因各自扮演可能的成因,基因部分研究不少,但環境因素的影響比較少被了解,比較明確的是胎兒早期重金屬的暴露比較多以及某些微量元素的不足會導致比較嚴重的兒童發展問題,包含智力、語言、注意力以及行為問題。

研究人員比較自閉症患者以及他們的健康兄弟姊妹的分析比較發現:自閉症患者對於神經毒素鉛的吸收增加,而微量元素錳以及鋅的吸收不足,尤其是在孕期的晚期以及出生後的幾個月,證據是從他們的牙齒分析而得到的數據,胎兒以及孩童的牙齒,每幾週便會形成新的一層,此外,出生後的三個月的重金屬數值,可以做為日後八到十歲時罹患自閉症的嚴重度指標。

提醒大家,自閉症的罹患風險,基因及環境都有決定性的影響,而環境的調控是我們可以做為治療或者預防策略比較能掌控的環節。脆弱的基因在險惡的環境猶如雪上加霜,但脆弱的基因在安全的環境,不見得會發病,即使發病嚴重度也應該比較輕。

參考文獻:

  1. Manish Arora, Abraham Reichenberg, Charlotte Willfors, Christine Austin, Chris Gennings, Steve Berggren, Paul Lichtenstein, Henrik Anckarsäter, Kristiina Tammimies, Sven Bölte. Fetal and postnatal metal dysregulation in autism.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7; 8: 15493 DOI: 10.1038/NCOMMS15493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幾年醫界對於是否開放大麻的使用,一直有不同的正反論述,讓我們先從精神疾病與大麻使用是否相關的研究來瞭解大麻的開放是否潛藏危險性?

科學家相信思覺失調症是不平衡的大腦化學反應所造成,可能是基因體質被環境因素所引發。一篇由Tel Aviv 大學發表的新研究發現:大麻是種導致思覺失調症罹患的催化劑。

研究人員比對大麻使用者以及非大麻使用者的發現前者對於思覺失調症的罹患風險較高。因此若有思覺失調症的家族史在青少年就使用大麻,跟玩火沒什麼兩樣。透過讓攜帶容易的思覺失調症變異基因的老鼠讓牠們接觸大麻,結果發現大腦產生的缺陷風險(像得思覺失調症的病理變化)遠高於未接觸大麻的基因變異鼠。

研究人員也透過研究發現不發病的老鼠的保護因子就是BDNF( Brain-derived neurotrophy factor,腦衍生神經滋長因子 )。

不管如何,有精神病的家族病史碰毒品而發病的機率遠高於沒有家族史的人,但沒有精神病家族史的人也不能疏忽大意,因為沒有掌握自己的基因變異是否牽涉到容易發生精神病的體質之前,最好不要碰毒品,因為就像玩火一樣危險。

參考文獻:

  1. Hadar Segal-Gavish, Neta Gazit, Yael Barhum, Tali Ben-Zur, Michal Taler, Shay Henry Hornfeld, Irit Gil-Ad, Abraham Weizman, Inna Slutsky, Minae Niwa, Atsushi Kamiya, Akira Sawa, Daniel Offen, Ran Barzilay. BDNF Overexpression Prevents Cognitive Deficit Elicited by Adolescent Cannabis Exposure and Host Susceptibility InteractionHuman Molecular Genetics, 2017; DOI: 10.1093/hmg/ddx139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7年04月16日13:40

臍帶血幹細胞多用於白血病、海洋性貧血、黏多醣寶寶等治療。最新國際研究發現,臍帶血幹細胞還可治療自閉症孩童,經杜克大學醫學中心臨床研究,對有自閉症傾向的2至6歲兒童共25人,進行臍帶血治療後,7成病童症狀獲得改善,一些不太講話的孩子大幅增加說話詞彙量,且能進行有意義的溝通。國內醫師表示,此為臨床初期研究,臍帶血幹細胞是否能用於自閉症治療,還需更多研究。今天在一場臍帶血幹細胞衛教活動,台大醫院小兒部醫師、台灣海洋性貧血協會理事長林凱信表示,造血幹細胞移植包含骨髓移植、周邊血幹細胞移植及臍帶血移植,台大醫療團隊組成造血幹細胞移植團隊,治療許多遺傳性基因異常、免疫功能、造血功能異常及癌症等病童,且逾百位病童成功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包含數10名重度海洋性貧血病童,讓病童脫離長期輸血與打排鐵劑痛苦。林凱信說,國際臍帶血幹細胞臨床研究,包含腦性麻痺、後天聽力損傷、自閉症及幼兒腦中風等,而美國杜克大學醫學中心近期發表,以自體臍帶血治療自閉症第一期臨床試驗,自閉症孩童,接受臍帶血治療後,部分病童的詞彙量大幅增加且能進行有意義的溝通,此為臨床初期研究,臍帶血幹細胞是否能用於自閉症治療,還需更多研究。(沈能元/台北報導) 

鄭醫師補充:

用自體幹細胞,也就是自己的臍帶血來做治療,比較沒有排斥風險。這對於是否存臍帶血的預防醫學健康管理問題,提供了加分的佐證。

這些文章不是叫大家不要看精神科或服用精神科藥物⋯而是提供您一些除了吃藥以外的其它各種方式,讓你可以改善你的健康。

參考文獻:

 

 2017 Apr 5. doi: 10.1002/sctm.16-0474. [Epub ahead of print]

Autologous Cord Blood Infusions Are Safe and Feasible in Young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Results of a Single-Center Phase I Open-Label Trial.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8378499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驗血協助早期診斷 自閉症醫療可望出現新突破

台北市長柯文哲自承患有亞斯伯格症,讓所謂的泛自閉症障礙受到了民眾高度關注。但其實對於自閉症成因醫學界至今仍然是丈二金剛,摸不著腦袋,甚至在國外一度傳出跟兒童注射的疫苗有關,引發恐慌,還好後來證明自閉症並非疫苗所引起的。

最近在PLoS Computational Biology這本醫學期刊上出現一份最新研究,似乎在追蹤自閉症的病理源頭上,出現了突破。研究人員抽血分析自閉症兒童的血液蛋白質,比對正常兒童的樣本,結果發現只須掌握5種蛋白質的成分組合,就可以推斷孩童是否患有自閉症,準確率達96%

過去由於對自閉症病因缺乏了解,醫生只能藉由觀察兒童行為,例如是否出現重複性行為、社交障礙等協助判斷,因此往往要到4歲左右才能確切診斷。若是透過驗血方式能夠早期發現,家長和醫師就能早點介入治療,或是早點移除父母心中的疑慮。

泛自閉症障礙是指症狀從輕微到嚴重一系列心理症狀,包括了亞斯伯格症和嚴重溝通困難的發展性障礙。數據顯示每約68名嬰兒中,就有一名自閉兒,機率約在1.5%。

依照目前醫學界的普遍看法,自閉症是一種腦部發展障礙,主要影響孩童大腦的語言、溝通,和社交技巧3個區塊。患者主要症狀有溝通與互動障礙、重複性行為,以及侷限性的興趣活動。不過,不同的自閉症兒童之間的症狀可能有極大的差異,到底何種程度的障礙屬於自閉症範疇,醫界也屢有爭議,因此近年傾向將自閉症改稱為泛自閉症障礙ASD,廣泛涵蓋了自閉症、亞斯伯格症候群,以及其他類似兒童發展問題。

目前這項最新驗血診斷技術,還在實驗階段,有待進一步的研究驗證。克里夫蘭大學醫院的Max Wiznitzer醫師就認為這項研究無法證實這些蛋白質成分是專屬於自閉症的特徵,還是標記了其他的慢性疾病。另外,由於實驗僅針對83名3到10歲自閉症孩童進行檢驗,Wiznitzer也質疑這項研究無法說明這些蛋白質特徵是否在自閉兒嬰幼兒階段就已經存在。

除了柯文哲市長引發討論,近年好萊塢以及報章書籍也常繞著自閉症話題打轉。80年代電影《雨人》,由金獎影帝達斯汀霍夫曼詮釋擁有超人記憶力、精於算牌的高機能自閉症患者,讓外界開始對其開始廣泛討論與正視。可惜的是,至今醫界對於這種難以定義、成因不明的心理症狀,仍然是束手無策。

資料來源:Japan Today, PLoS Research News

鄭醫師補充:

對於自閉症的成因以及檢查,在目前醫學上還未有準確的定論以及客觀檢測可以提早確認甚至預防,如果這項檢查有更大規模的研究支持甚至能上市,將造福不少患者,然而關鍵仍在於自閉症的成因以及根本預防改善治療是否能在未發病或者症狀還不明顯時,便能早期介入,這才是關鍵。

寫這些文章不是叫大家不要看精神科或服用精神科藥物⋯而是提供您一些除了吃藥以外的其它各種方式,讓你可以改善你的健康。

參考文獻:

Howsmon DP, Kruger U, Melnyk S, James SJ, Hahn J (2017) Classification and adaptive behavior prediction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based upon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of markers of oxidative stress and DNA methylation. PLoS Comput Biol 13(3): e1005385. doi:10.1371/journal.pcbi.1005385

http://journals.plos.org/ploscompbiol/article?id=10.1371/journal.pcbi.1005385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根據德國最新的一篇關於思覺失調症的研究發現:大腦的GABA神經傳導物濃度愈低,思覺失調症越嚴重。

熟悉專業的人都知道,思覺失調症罹患率約1%,大部分的患者在青春期晚期或者成年早期發病,儘管現在已經有些藥物在臨床上核可用於控制症狀,但只有20%的患者能做到症狀完全消除,顯見目前的藥物機轉無法完全針對病因根本治療。

德國學者為了研發新藥,想要更清楚了解到底思覺失調症的病因為何,他們假設許多面向做假設以及驗證分析,包含認知功能、基因變異、大腦結構以及神經傳導物質等等和健康族群的比較,結果發現:在大腦脊髓液中GABA濃度最低的20%的患者,其思覺失調症最嚴重。

GABA和谷胺酸(glutamate)負責大腦90%的神經傳導,前者是抑制神經傳導幫助放鬆,後者幫忙興奮神經,兩者必須相互平衡。過去有些動物研究假設GABA濃度不足可能是思覺失調症的致病因子,這項研究則是透過人體試驗直接驗證這樣的理論。

期待在此領域有更新更安全且較少副作用的藥物上市,造福患者。

寫這些文章不是叫大家不要看精神科或服用精神科藥物⋯而是提供您一些除了吃藥以外的其它各種方式,讓你可以改善你的健康。

參考文獻:

  1. F Orhan, H Fatouros-Bergman, M Goiny, A Malmqvist, F Piehl, Göran Engberg, Sophie Erhardt, Lilly Schwieler, Funda Orhan, Anna Malmqvist, Mikael Hedberg, Lars Farde, Simon Cervenka, Lena Flyckt, Karin Collste, Pauliina Ikonen, Fredrik Piehl, Ingrid Agartz, S Cervenka, K Collste, P Victorsson, C M Sellgren, L Flyckt, S Erhardt, G Engberg. CSF GABA is reduced in first-episode psychosis and associates to symptom severityMolecular Psychiatry, 2017; DOI: 10.1038/MP.2017.25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最新的研究發現:婦女於孕期早期出現生殖器官感染泡疹病毒徵兆,日後小孩被診斷自閉症的風險倍增。

這是第一篇提出妊娠時的感染出現的免疫反應對於自閉症風險的關連,主要原因是母體的anti-herpes simplex virus-2 (HSV-2) 抗體會增加下一代罹患自閉症的風險。研究人於相信母體對於HSV-2抗體的免疫反應會讓胎兒的中樞神經發育受到干擾。

在美國大約每五個孕婦就有一個有HSV-2抗體,也就是生殖器官的皰疹,這是高度且終生都具傳染性的性病,患者感染發作後,HSV-2 病毒潛藏在神經細胞中,以未活化的型式繼續存在。隨著身體建立起對病毒的免疫力而減少爆發的頻率。

研究人員針對五種容易導致流產的病原體做分析比對,包含弓漿蟲、德國麻疹、據細胞病毒以及第一型和第二型的泡疹病毒,對象是412位小孩被診斷自閉症的母親,以及463位小孩未罹患自閉症的母親。採血分析抗體有兩個時間:孕期18週以及生產後。

結果發現HSV-2抗體濃度高的,與自閉症發生有關連。因此研究人員認為孕期檢查HSV-2抗體有其必要。對於自閉症的成因目前尚無定論,一般相信是由基因及環境因素造成,這項研究HSV-2病毒的感染造成的發炎反應會增加自閉症風險。其他病毒感染是否也會增加自閉症風險則有待進一步的研究。寫這些文章不是叫大家不要看精神科或服用精神科藥物⋯而是提供您一些除了吃藥以外的其它各種方式,讓你可以改善你的健康。

參考文獻:

 

  1. Milada Mahic, Siri Mjaaland, Hege Marie Bøvelstad, Nina Gunnes, Ezra Susser, Michaeline Bresnahan, Anne-Siri Øyen, Bruce Levin, Xiaoyu Che, Deborah Hirtz, Ted Reichborn-Kjennerud, Synnve Schjølberg, Christine Roth, Per Magnus, Camilla Stoltenberg, Pål Surén, Mady Hornig, W. Ian Lipkin. Maternal Immunoreactivity to Herpes Simplex Virus 2 and Risk of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in Male OffspringNature, February 2017 DOI: 10.1128/mSphere.00016-17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一篇研究,針對已經發表的18篇研究,研究對象有832為思覺失調症患者,發現高劑量的維生素B,尤其是B6、B8以及B12對於思覺失調症患者治療而言,合併高劑量維生素B治療比單純使用藥物者笑果膠加,也比較不會復發。這篇研究提到的B8就是肌醇。

研究人員提醒,根據臨床的治療及觀察發現,儘管接受規律的抗精神病藥物治療,但有高達80%的患者在治療後的幾個月又復發,通常是以妄想以及幻覺症狀為主。這篇研究提供臨床治療人員在思覺失調症患者治療選擇上,提供更有效的方法來幫助他們。

參考文獻:

  1. J. Firth, B. Stubbs, J. Sarris, S. Rosenbaum, S. Teasdale, M. Berk, A. R. Yung. The effects of vitamin and mineral supplementation on symptoms of schizophreni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Psychological Medicine, 2017; 1 DOI: 10.1017/S003329171700002

 

寫這些文章不是叫大家不要看精神科或服用精神科藥物⋯而是提供您一些除了吃藥以外的其它各種方式,讓你可以改善你的健康。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根據一項美國的小規模研究:自閉症可以藉由服用大便來改善症狀。

服用大便就是把健康的人的糞便乾燥後裝入膠囊給腸道缺乏正常健康菌叢的人來服用,過去這樣的療法,主要給抗生素過度使用導致腸道益菌幾乎蕩然無存,腸道充滿致命壞菌的患者,這項研究即使是小規模,但證明腸道菌叢失衡以及發炎,普遍存在於自閉症患者的身上,改善腸道發炎以及恢復健康菌叢,可以直接改善自閉症患者的狀況。

實驗的方式,是先給自閉症患者服用兩周的抗生素,接下來給予高劑量糞便移植,七到八周的時間喝果汁混和一點低劑量的糞便粉末。以研究結果來看,效果和安慰劑的對照組相比,效果其實還滿明顯的。但研究人員不建議家長自行給病童做這樣的療法,一定要醫師同意以及在專業的監督下來做比較安全。

參考原文資料:

https://news.osu.edu/news/2017/01/23/yes/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最近一項最新的英國研究發現:罹患早發性思覺失調症患者,罹患糖尿病風險較高,這項研究已去除抗精神病藥物使用、飲食以及運動等因素的影響。

過去研究發現思覺失調症患者平均壽命比一般人減少30年,大多是因為心血管疾病、中風以及糖尿病危險因子。

這項研究數據分析發現,思覺失調症患者罹患糖尿病風險是一般人的三倍。過去理論把部分原因歸因為飲食不當、沒有規律運動和抗精神病藥物使用。但這項新研究發現早在上述因素置入之前,糖尿病罹患風險早已存在。

這項發表在知名期刊JAMA Psychiatry,綜合16項研究,比較731位首次發病的患者以及614位未罹病的人當對照組,透過血液檢查分析發現,罹患思覺失調症的患者比起健康的對照組明顯有較高的風險罹患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較高,同時胰島素質也較高(胰島素抗性),這些數字在在提醒我們思覺失調症的患者的確有較高的糖尿病罹患風險。

研究人員探討這種狀況可能的原因之一,可能與思覺失調症患者的壓力賀爾蒙(cortisol)值較高有關,壓力賀爾蒙不平衡可能影響血糖代謝。

研究人員提醒,思覺失調症患者原本糖尿病風險已經提高,加上新一代抗精神病藥物 幾乎都會影響代謝,雪上加霜,因此治療者有義務幫助患者選擇比較不會影響代謝的藥物,熟悉專業的人會知道這接近不可能的任務,因為新一代抗精神病藥物幾乎都會影響代謝導致糖尿病、中風以及心血管疾病風險提高。如何降低藥物風險及提高療效,這是治療人員需要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 Oliver D. Howes, PhD et al. mpaired Glucose Homeostasis in First-Episode Schizophreni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AMA Psychiatry, January 2017 DOI: 10.1001/jamapsychiatry.2016.3803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最近一篇針對109位自閉症患者的研究發現,補充維生素D較安慰劑能夠明顯改善症狀。過去的研究顯示,自閉症患者容易有維生素D缺乏之狀況,透過這篇研究證實對於某些自閉症患者而言,補充維生素D是營養補充值得考慮的方向。

參考文獻:

  1. Khaled Saad, Ahmed A. Abdel-Rahman, Yasser M. Elserogy, Abdulrahman A. Al-Atram, Amira A. El-Houfey, Hisham A. K. Othman, Geir Bjørklund, Feiyong Jia, Mauricio A. Urbina, Mohamed Gamil M. Abo-Elela, Faisal-Alkhateeb Ahmad, Khaled A. Abd El-Baseer, Ahmed E. Ahmed, Ahmad M. Abdel-Salam.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vitamin D supplementation in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2016; DOI: 10.1111/jcpp.12652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虛擬實境已用在治療妄想症

 

(中央社倫敦5日綜合外電報導)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虛擬實境已運用在治療嚴重的妄想症。

研究人員鼓勵患有迫害妄想症的患者進入由電腦生成的地鐵車廂和電梯模擬情境,讓參與研究的30名病患了解,他們害怕的社會情境其實是安全的。

其中一組病患的指令是展現平日防衛行為,例如避免眼神接觸。其餘病患則被鼓勵降低防衛心理,並走近電腦角色(化身),與這些角色近距離站立或直視他們,以設法了解,這些角色無害。

全力測試抗拒恐懼的那組病患,最大幅度減少了迫害妄想症。在實驗當天結束時,一半以上的人不再有嚴重的妄想症

展現防衛心態的第一組病患,嚴重妄想症也有某種程度降低。

主持研究的牛津大學臨床心理學家弗利曼(DanielFreeman)說:「妄想症的核心就是1種毫無根據的想法,認為大家都遭到威脅。我們透過虛擬實境可協助病人重新了解,他們安全;而一旦如此,他們的妄想症便不藥而癒。」

儘管參與這個小型研究的病患僅接受半小時虛擬實境體驗,並沒有長期追蹤,但是弗利曼說,結果「格外好」。

弗利曼又說:「我想,這令人一窺精神醫療的未來。隨著各種耳機問世,虛擬實境正歷經1場革命。」

這項研究由英國醫學研究會(Medical ResearchCouncil)贊助,發表在「英國精神病學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上。

鄭醫師補充:

妄想症可以用虛擬實境來治療嗎?我相信許多醫師都會都此描述大打問號的。因為妄想症患者,其妄想內容並非一成不變,因此用虛擬實境解決一項情境,過一段時間又有其他妄想內容投射出來,而且這項研究並沒有長期追蹤,因此研究人員樂觀地認定療效可以持續多久,有待後續的研究來確認。

但這種嶄新療法,相信未來在醫療上會有更多應用的空間。

治療妄想症,如能透過相關的功能醫學檢測,針對當事人妄想的體質做根本調整,我認為才是長治久安之道。

在此也推薦一本今年才上市的翻譯書籍《營養的力量》,對於妄想症甚至是思覺失調症患者的特異體質,提供客觀又直接的營養改善之道: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08180

參考文獻:

Virtual reality in the treatment of persecutory delusions: randomised controlled experimental study testing how to reduce delusional conviction
Daniel Freeman, Jonathan Bradley, Angus Antley, Emilie Bourke, Natalie DeWeever, Nicole Evans, Emma Černis, Bryony Sheaves, Felicity Waite, Graham Dunn, Mel Slater, David M. Clark

http://bjp.rcpsych.org/content/early/2016/04/07/bjp.bp.115.176438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精神分裂症原因 科學家發現基因證據

(法新社巴黎27日電) 科學家今天說,影響腦細胞連結的基因變異會增加罹患精神分裂症風險

這是第1份提供基因證據的研究,有朝一日可望找出精神分裂症的治療、甚至預防的方法。

根據這篇發表在「自然」(Nature)期刊的研究,科學家對700名死者與近6萬5000人進行基因分析,其中約半數罹患精神分裂症,發現這些人都有稱作C4的特定基因變異

接著經由老鼠實驗發現,這項基因變異影響大腦突觸修剪的過程。突觸是腦細胞或神經元間的連結,突觸修剪為發生於腦內的普遍現象,能有效率提升整體神經迴路。

然而突觸過度修剪也會引發問題。

根據美國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與麻省理工學院布洛德研究所(Broad Institute of MIT)研究團隊發布的新聞稿:「這項研究或許有助解釋,精神分裂症患者突觸較少、大腦皮質也較薄的原因。」大腦皮質是腦部最外層部分,與學習及記憶有關。

「由於C4活動增加,青少年時期與成人初期的過度突觸修剪,可能導致精神分裂症中會出現的認知問題。」

研究作者表示,長期以來學界都懷疑精神分裂症與過度突觸修剪的關聯性,這是第1份提供基因證據的研究。(譯者:中央社陳怡君)

鄭醫師補充:

精神分裂症(國內改稱思覺失調症)和基因的關連大概只有一半,而藉由基因找出是否可能會發病或者遺傳,其實有相當大的難度,因為目前的研究還無法確認精神分裂是哪些基因變異引發的。

因此,家人有精神分裂症,並不代表自己一定會發病,但機率會高些。最大的機率存在於同卵雙生的雙胞胎中,教科書告訴我們機率達47%,也還不到一半。

目前精神科的做法只是藥物控制症狀,整合療法可以提供協助,降低藥物用量,減少藥物引發的副作用。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16-01/biom-gsp012316.php

參考文獻:

Sekar A, et al. Schizophrenia risk from complex variation of complement component 4. Nature. DOI: 10.1038/nature16549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母親賀爾蒙失調 寶寶患自閉症風險增

(法新社斯德哥爾摩8日電) 根據瑞典卡洛林斯卡研究所(Karolinska Institute)今天公布的新研究,母親賀爾蒙失調,生下自閉症寶寶的風險較高

研究顯示,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olycystic ovarysyndrome, PCOS)與兒童自閉症類群障礙(Autismspectrum disorder, ASD)有關。這項研究發表於「分子精神醫學」期刊(Molecular Psychiatry)。

ASD泛指多種兒童神經發展異常疾患。

卡洛林斯卡研究所公共衛生系的主要研究員柯希杜(Kyriaki Kosidou)說:「我們發現,母親確診罹患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後代出現兒童自閉症類群障礙的風險會高出59%。」

研究人員目前還未徹底釐清原因,不過證據顯示,患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母體會產生過多的男性荷爾蒙,而生命早期階段暴露在特定性荷爾蒙中,與兒童罹患自閉症可能有關

柯希杜說:「若母親同時患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和肥胖,風險將進一步升高。」(譯者:中央社劉文瑜)

鄭醫師補充:

母親罹患多囊性卵巢症,小孩自閉症風險提高,相關研究,過去比較少見。多囊性卵巢是男性荷爾蒙濃度太高刺激所致,若是單單因男性荷爾蒙濃度太高影響胎兒增加自閉症風險,顯見男性荷爾蒙的過度刺激,的確不利於胎兒身心健康。

準媽媽唯一能做的,便是一旦確診有多囊性卵巢,最好透過相關療法,幫助自己荷爾蒙濃度恢復正常,減少男性荷爾蒙過度刺激,降低寶寶的健康風險。整合醫學可以透過營養以及生活型態的調整,協助多囊性卵巢患者荷爾蒙恢復正常功能,建議大家可以多瞭解,也歡迎和我交流討論。

參考文獻:

Molecular Psychiatry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8 December 2015; doi: 10.1038/mp.2015.183

Maternal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and the risk of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in the offspring: a population-based nationwide study in Sweden
Open

K Kosidou1,2, C Dalman1,2, L Widman1,2, S Arver3, B K Lee4,5, C Magnusson1,2 and R M Gardner2

http://www.nature.com/mp/journal/vaop/ncurrent/full/mp2015183a.htm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