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身心性疾病的探討 (3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德研究:發飆較長壽

中央社 – 2012年12月26日 下午9:52






(中央社台北26日電)研究人員聲稱,脾氣暴躁的義大利人與西班牙人,比什麼都憋在心裡的英國人多活近兩年。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科學家發現,發脾氣與表達負面情緒是維持長久良好健康的關鍵。


相較之下,英國人自我克制的特性,可能對生理與心理健康造成嚴重影響。


德國耶拿大學(University of Jena)研究人員評估6000多名病患,發現將焦慮情緒藏在心裡的人,脈搏會加快。


日積月累下來,這會造成高血壓並使罹患各種疾病的機率升高,包括冠狀動脈性心臟病、癌症與腎病。


這項研究是由孟德(Marcus Mund)與米特(Kristin Mitte)進行,發表在Health Psychology期刊。這項研究認定有些人是所謂的「壓抑者」,他們的風險特別高。


孟德說:「這些人的不同之處在他們試圖隱藏外露的恐懼跡象,以及他們防禦性的行為方式。」


他說:「他們規避風險,總是設法尋求對自己以及周圍環境的高度控制力。」


他說:「舉例來說,當承擔吃力的任務時,他們的心臟與脈搏跳動速度會比非壓抑者快,並顯露其他緊張與焦慮的客觀跡象。」


幸好,對於喜怒不形於色的人來說,這項研究並不全都是壞消息。


雖然他們罹患某些疾病的風險較高,但壓抑者從各種疾病復原的速度似乎也較快。


孟德說:「由於他們需要控制,壓抑者非常自律,能更積極的適應他們的生活型態。」


鄭醫師補充:


一般人會認定容易生氣的人,其壽命比較短,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可能隨之升高,但事實證明不然。近期發表的研究發現愛發飆的人,其壽命反而比喜怒不形於色,習慣自我壓抑的人壽命平均多兩歲。這提醒我們,接納自己的感覺對於健康的幫助更重要。提醒大家,平時若能正視以及接納自己的感受,尊重自己的感受來行事,發飆的機會會大幅減少,更不會自我壓抑,整體結果一定會更好。


相關研究引用來源可以參閱:


The costs of repression: A meta-analysis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repressive coping and somatic diseases.

Mund, Marcus; Mitte, Kristin

Health Psychology, Vol 31(5), Sep 2012, 640-649. doi: 10.1037/a0026257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壓力會引起乾癬惡化?

 

蔡呈芳 醫師指出,許多乾癬患者都覺得壓力會引起乾癬惡化,但原因不明。


最近根據土耳其研究人員在J Dermatol Sci 2004, 35:162-164的發表,發現在偶發性乾癬患者,第二型的乙種交感神經受體較易出現Arg16Gly的變異。該學者解釋理論上壓力會引起腎上腺素增 加,而腎上腺素在正常人可以抑制表皮的增生,所以理論上應該對乾癬有幫助。


但是第二型的乙種交感神經受體的Arg16Gly變異型,卻反而會使皮膚對腎上腺素的反應下降。因此推測長期處於緊張狀態下,卻又有Arg16Gly的變異,可能會誘發乾癬。


 


這是一個皮膚科醫師專業的觀察,提醒我們壓力其實會造成皮膚的症狀,我在門診多次看到一些人因壓力過 大,不管是工作或考試,有人甚至會引發蕁麻疹而持續一週,一般人往往認為自己是食物過敏,然而作了食物過敏原檢測卻找不出任何原因,原來是因為壓力過大而 引發壓力荷爾蒙甚至是抗壓力荷爾蒙失調,進一步影響免疫系統而導致過敏。其實有壓力,對某些人來說,壓力荷爾蒙也不一定升高,因為慢性疲勞症候群的人對於 壓力的反應根本是欲振乏力。


所以,發現自己有蕁麻疹或皮膚炎,往往可能是壓力過大或者自律神經失調引發,這其實可以透過適當的身體檢測而找到原因,配合相關的營養品使用及學習壓力抒解的心靈技術,我們才有可能不藥而癒。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5年來腿部酸癢睡覺老抽動 原來是腿不寧症



 



腿部疾病,也會讓人長期不得安寧!一位中年婦人,五年來腿部長期酸痛,無論行走坐臥總是覺得腳酸,看遍中西醫都無法根治,最後到神經科詳細檢查,才發現是「腿不寧症」;醫師表示,這是一種睡眠運動障礙疾病,患者會不自覺踢腿,尤其夜間發作頻率高,進而影響睡眠,最後給予神經藥物治療,腳的異常症狀才好轉。(徐韻翔報導)


腿不安寧,也會讓人心神不寧。一種名為「腿不寧症」的疾病,在一位婦人身上發生。三總神經科部醫師林俊傑表示,門診最近收治一名五十歲的病患,她就醫時描述了歷年腿部不適的情形,婦人在5年前開始覺得經常腳酸,起初以為是站太久所致,沒想到症狀愈來愈明顯,就連少走路腳還是覺得酸,接連四處求醫,卻不見明顯成效,從中西醫到國術館,雙腳貼滿膏藥,卻只有輕微緩解,並且還嚴重影響睡眠。


經詳細檢查後,證實是罹患了腿不寧症,林俊傑表示,此病症引發原因目前不明,好發於年長者,8成患者在夜間休息或睡覺時,會有不自覺腳動的表現,因此常嚴重影響睡眠品質,而這名患者還曾經想要拿棍子打腳,寧可讓腳痛取代難以忍受的酸癢感覺,醫師說,長期下來,患者還可能引起憂鬱症與焦慮症。


經過醫師開給神經治療藥物「多巴胺促動劑」治療之後,這名婦人長年的困擾才獲得緩解,醫師提醒,如果發覺自己肢體會不自覺晃動,影響睡眠與正常生活,就應該尋求專科醫師治療,避免嚴重到影響身心健康。


 



 


什麼是腿不寧症候群?


    看到這篇報導,相信很多人一頭霧水,腿不寧症候群,原名為:Rostless legs syndrome,簡稱RLS,或者Wittmaack-Ekbom’s Syndrome,有時簡稱Ekbom’s syndrome,也有人用另一個同義詞來描述:妄想性的寄生蟲病。其實還有許多其他名稱,基本上,都是在描述這些患者為了要停止身體上的不舒服,疼痛或奇怪的感覺,因而有一種無法控制的衝動而去反覆移動他們的四肢,最多是在腿上。一旦移動這些不舒服的部位,可以獲得暫時的抒解。但麻煩的是之後不動,不舒服又開始,所以要繼續重覆類似的舉動。


    一般而言,這種狀況是神經科醫師在處理,因為大家相信這是一種神經性疾病,但請注意,原因不明。而這種不舒服,每個人的感覺不一樣,像是螞蟻在爬,被電的癢、痛、針剌感,有人在拉,螞蟻在腿裏面以及其他的,身體每個部位都有可能,腿部發生的機率比較高。動一動通常能馬上抒緩不適,所以像是走路、出力、做瑜珈,騎腳踏車或其他身體活動都能減少不適,相對的,放鬆休息,反而會惡化狀況。所以,不管看電腦,坐著或躺著休息,都可能會發生,睡覺就更不用說了。


    在此,我想提醒大家,儘管病因不明,但有些次發性的狀況,像是小朋友有時是因為「生長痛」所引起,而最多身體可以找到的異常是「鐵缺乏」,比例超過20%以上,此外懷孕引起的下腔靜脈的壓迫,下肢靜脈回流不佳,葉酸缺乏,睡眠呼吸中止、尿毒症、糖尿病、甲狀腺疾病、以及週邊神經病變,帕金森氏症,甚至是一些自體免疫疾病都會導致RLS,當然,找到原因加以處理,RLS自然消失。另外有些藥物引發的副作用也會產生RLS,像是止暈藥,特定的抗組織胺(通常是市面上買得到的感冒藥),抗憂鬱劑(不管舊藥或新藥),抗精神藥以及一些特定的抗癲癇藥物。也有些人發現蘇打飲料,酒精或咖啡因都會惡化症狀。低血糖的狀況同樣也會加重症狀,對這些患者而言,減少一些碳水化合物的攝取(像糖、白麵粉或白米)或者減少高脂肪的攝取,可以幫忙穩定症狀。


    當然,有些背部手術也會引發類似狀況。


    治療的話,當然以先找到病因處理為主,而且一定要先排除可能的身體狀況,才考慮作藥物處理,而大家要注意:藥物的治療不能治癒,而且藥物本身也有一些副作用,所以接受治療的人一定要清楚這一點。


    非藥物處理包括適度的運動(太多或太少都會引發),減少咖啡因、香煙及酒精的使用,低糖低脂的飲食,及避開一些過敏原,同時補充鉀、鎂、B12、葉酸及維他命E及鈣都有幫助。聽說綠茶效果也有幫助。


藥物方面,比較特別的是使用多巴胺促動劑,其他也有人會加一些抗焦慮或抗癲癇藥。


我建議大家可以補充一些鈣鎂液或像是天然的牛奶胜肽,這都比直接服用藥物來得不具傷害性。最糟的是有人原本沒有腿不寧症候群,被開了抗憂鬱劑後反而發生這種狀況。提醒大家被懷疑有這個診斷,還是先從根源找起,才能正本清源。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國際醫訊-扶持另一半腦內分泌幸福激素

作者: 潘勛╱綜合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2年1月9日 上午5:30






中國時報【潘勛╱綜合報導】


親友有難伸手相助,這種友善舉動不僅受者有好處,施者也能得到有益於身體健康的回報。美國最新醫學研究指出,樂於助人於患難者,腦部會分泌多巴胺(dopamine),自己也會感到幸福。多巴胺經常在性愛或享用巧克力等美食時分泌。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心理學系兩位教授進行研究,受測者為20名女性,她們在另一半接受痛苦電擊時給予支持、安慰;學者掃描這些女性的腦部,發現職司分泌多巴胺的腹側紋狀體(ventral striatum)與中隔區(septal area)的血液流量都會增加,顯然有多巴胺釋出;若是不讓這些女性安慰她們的另一半,那麼這兩個區域的活動便會降低。


這項研究論文發表於《心身醫學》(Psychosomatic Medicine)期刊。合撰人之一的艾森柏格教授表示,目前看來合群互助的某些健康益處,的確源自我們對他人提供的幫助;她也表示,這種助人為快樂之本的獎勵效應,可能是演化的產物,原因在支持親友可以增加人們存活的機率。


 


鄭醫師補充:


1.上述研究的引用來源為:


10.1097/PSY.0b013e3182359335 Psychosomatic Medicine November 9, 2011 PSY.0b013e3182359335


研究摘要可連結參考:http://www.psychosomaticmedicine.org/content/early/2011/11/09/PSY.0b013e3182359335.abstract


2.多巴胺是愉悅與獎勵的神經傳導物質,也負責愉悅與專注,可以激勵我們投入生活,與多巴胺有關的是腎上腺(Epinephrine)素與正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這都是由酪胺酸(Tyrosine)轉化而來的。在體內相關的合成與轉化請參閱下圖:



酪胺酸來自於食物中苯丙胺酸的攝取,因此在飲食中補充這兩類胺基酸有助於改善心情、活力與注意力,豆類、堅果、種籽、家禽瘦肉、魚或蛋等等都是可以考慮的來源。


上癮的人、精神萎靡的沮喪以及疑似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的人,都可能是多巴胺含量過低所導致,在治療過動的藥物甲基芬尼特(如利他能或專司達等等)等中樞神經興奮劑都是為了要模擬多巴胺的效果,因此患者常被開立這類藥物來治療,古柯鹼、安非他命或者一杯咖啡,也能模擬多巴胺的效果,然而長期服用這些藥物(含利他能),會剝奪身體自行製造多巴胺(當然也包含腎上腺素與正腎上腺素的合成)的能力,有些學者不建議以藥物來長期治療,著眼點之一即在於此。巴金森氏症的患者多巴胺也過低,呆板遲鈍的外表是因為無法製造足量的多巴胺。


以下是關於多巴胺檢測的問卷,大家不妨自我檢視一下:


1.我經常覺得心情低落或沮喪,沒有體力也不想作任何事情。


2.我在生理與心理方面都是屬於活力不足的人。


3.我需要努力掙扎才能逼自己運動。


4.我難以持續專注力或者注意力。


5.我老想多睡一下或者白天想睡的困擾(即使前一天晚上睡眠時間充足)


6.我會經常使用讓自己清醒的物品,例如咖啡因、巧克力、減肥要甚至是毒品(例如安非他命、搖頭丸或者古柯鹼)


1-2項為輕度,3-4項為中度,5項以上可能為明顯的多巴胺不足。


更詳盡的資料,建議大家不妨參閱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這本書。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臨床上,我不時會遇到有不到四十歲年輕男性(有的甚至只有30歲左右)因性功能障礙來求診,絕大多數這些患者都會先看過泌尿科,一般泌尿科的檢查及評估方向大抵是先排除有其他身體問題引發(這部分也會用常規的檢查來確認),接下來就是驗男性荷爾蒙(睪固酮)及腦下垂體的刺激荷爾蒙是否有問題。固然有些患者會出現男性荷爾蒙低下的問題,但是有些人數值OK,仍為性功能障礙所苦。男性荷爾蒙低下一般的典型症狀包含容易疲勞、注意力不集中、抑鬱、焦慮、失眠、潮紅、盜汗、心跳加速、便秘、皮膚萎縮,以及性欲減低或性功能障礙等,即屬男性更年期症候群。





在治療建議上,除了疾病控制外,一般來說泌尿科治療就是補充男性荷爾蒙,不然就是使用第5 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像威而鋼這類藥物。然而不管男性賀爾蒙是否足夠,有些即便補充了男性賀爾蒙或者服用藥物,讓人失望地性功能障礙仍揮之不去或者改善有限,這時候患者通常會被告知這就是心因性陽痿,應該找精神科來處理。在診斷上,許多專業人士很清楚,這是一個診斷的資源回收桶,也就是找不到原因,全都歸因於心理因素所引發。


值得留意地,其實導致性功能障礙的原因中,不少來自於藥物引發, 在精神科常用的抗憂鬱劑SSRI(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諸如百憂解、克憂果及樂復等等藥物)以及尼古丁(吸菸)都容易引發性功能障礙。其他像是會導致中樞神經退化,影響性功能的狀況像是老化、等等疾病像是中風、巴金森或者是失智症等等,也容易出現,但非年輕患者的病因。少數患者因為手術而傷害神經引發,像是直腸、前列腺或者膀胱手術等等。一般慢性患者是慢性糖尿病患者或者服用高血壓藥物的人也經常會出現性功能障礙。


在治療建議中運動是被證實可以改善性功能障礙的選項,但比較不建議長時間騎自行車。2002年有研究發現長時間騎自行車導致局部循環不良,可能進一步影響性功能:


 Schrader S, Breitenstein M, Clark J, Lowe B, Turner T (1 November–December 2002). "Nocturnal penile tumescence and rigidity testing in bicycling patrol officers". J Androl 23 (6): 927–34. PMID 12399541. http://www.andrologyjournal.org/cgi/content/full/23/6/927.


這幾年的研究發現慢性牙周病與性功能障礙也可能有關,慢性牙周病患者往往出現冠狀動脈疾病及心血管疾病的比例明顯增加,身體發炎的處理對性功能障礙患者來說輕忽不得:


 Zadik Y, Bechor R, Galor S, Justo D, Heruti RJ (April 2009). "Erectile dysfunction might be associated with chronic periodontal disease: two ends of the cardiovascular spectrum". J Sex Med 6 (4): 1111–6. doi:10.1111/j.1743-6109.2008.01141.x. PMID 19170861.


Friedewald VE, Kornman KS, Beck JD et al. (July 2009).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ardiology and Journal of Periodontology Editors' Consensus: periodontitis and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m J Cardiol 104 (1): 59–68. doi:10.1016/j.amjcard.2009.05.002. PMID 19576322. http://www.ajconline.org/article/S0002-9149(09)01025-X/abstract. 


 Khader YS, Albashaireh ZS, Alomari MA (August 2004). "Periodontal diseases and the risk of coronary heart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a meta-analysis". J Periodontol 75 (8): 1046–53. doi:10.1902/jop.2004.75.8.1046. PMID 15455730.


在2011年二月,有研究發現男性若是一周使用三次以上的非類固醇止痛藥(NSAIDs)超過三個月,性功能障礙比例增加22%,但是否不用止痛藥即能避免性功能障礙?我認為沒有那麼簡單,需要經常使用止痛藥的男性,通常是其他生理或者心理問題引發,最好幫助當事人找到止痛藥使用的原因,才是根本解決之道:


 "Most Popular E-mail Newsletter". USA Today. http://yourlife.usatoday.com/health/story/2011/03/New-study-links-pain-relievers-to-erectile-dysfunction/44363996/1?csp=34news&utm_source=feedburner&utm_medium=feed&utm_campaign=Feed%3A+usatoday-NewsTopStories+%28News+-+Top+Stories%29.


最後提醒大家,心因性陽痿的背後,仍須探討真正成因,我在臨床上經常看到當事人往往自我要求高或者因為某些事件及人際壓力導致相關問題,適當的會談引導減少當事人的心理壓力的確有幫助。有經驗的泌尿科醫師會常會藉助心跳變異率檢測來偵測是否有自律神經失調引發。針對異常的結果來調整,往往會讓患者改善出現令人驚艷的進展。功能性醫學的相關檢測也提供身體功能失衡改善的重要線索,建議能夠一起評估及處理,改善效果更佳。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曾和復健科專科醫師討論過一個值得思考的現象:在復健科看背痛的門診,有不少患者其實是心理壓力造成,如果單單給予止痛藥,藥效過後,背痛很快就復發,若不從心理層面作處理,反覆發作將難以避免,這也是許多慢性背痛患者的潛在病因。


在去年二月,於知名的研究期刊LANCET線上發表一篇報告,令人印象深刻,研究人員讓468位患者接受認知行為療法六次,另外233位背痛患者則沒有作為控制組,之後追蹤發現,疼痛及失能指數下降跟控制組相比,指數下降幅度高出一倍,效果不亞於止痛藥。認知行為治療主要是幫助當事人如何克服負面或者災難性思考,轉換思考角度,幫助一個人以正向思考來面對生活,這項研究的出處為:


The Lancet, Volume 375, Issue 9718, Pages 916 - 923, 13 March 2010

doi:10.1016/S0140-6736(09)62164-4

研究原文可以參閱:


 

對於長期背痛或者不時有背痛困擾的人來說,背痛是典型的身心性疾病,身心性疾病就是典型的心理讓身體生病的身體不適,任何身心性疾病若能針對源頭來處理,也就是透過有效的心靈技術來處理,協助患者面對問題根源,免於持續的負面思考給自己的壓力,那麼疾病疼痛的不適將很快消失。

身心性疾病影響的身體系統非常多,心血管系統之外免疫系統也是經常研究及提出討論的領域,一項加拿大的研究就提供最好的示範說明:


加拿大蒙特利爾康哥迪亞大學科學家要求104名不同年齡段的成年人完成一項關於“自己最懊悔的事”的調查,內容包括從“陪伴家人時間太少”到 “嫁(娶)錯了人”等各種情況。而後,參試者比較自己的懊悔與同齡人的懊悔在程度上的區別。科學家發現,經常想到“還有更多人不如自己”的人,更健康。反之,那些愛和成功人士攀比的人,免疫力更低,感冒發病率更高。研究人員表示經常懊悔導致的情感痛苦會引發荷爾蒙失衡和免疫系統混亂,免疫力下降,感冒病毒更容易趁虛而入。接納自己肯定自己,不跟旁人作比較,有助於提昇自己的情緒穩定,進而提升免疫力,減少感冒的機會。

 

有些專業人員視懊悔為憂鬱的預警徵兆,一些常見的健康問題像是腹瀉、便秘及偏頭痛等健康問題,兩者相關密切,對年長者而言,也經常導致睡眠混亂,曾刊登於Psychology and Aging專業期刊的一篇研究顯示,根本原因在於壓力荷爾蒙(CORTISOL)分泌失調,這是經常性的負面認知思考引發常有的現象。

關於壓力荷爾蒙如何影響身心健康以及如何檢測與處理,之前在部落格也曾撰文討論,有興趣的人可以參閱相關文章: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陰性愛滋病?陸:無科學證據


中央社 更新日期:2011/04/07 09:59







(中央社台北6日電)中國大陸衛生部6日晚間公布專家調查報告說,目前並無證據表明,聲稱疑似感染所謂陰性愛滋病病毒的人群具有傳染性和聚集性,也沒有臨床、實驗室和流行病學證據支持這些人罹患某種傳染疾病。



中國大陸衛生部是在6日晚間9時50分緊急發出這項報告及聲明。



根據中新社報導,衛生部辦公廳副主任、新聞發言人鄧海華說,2009年6月以來,陸續有民眾向衛生部反映,指自己出現類似愛滋病急性期症狀,認為感染愛滋病病毒或未知病毒。



鄧海華表示,衛生部對此深表重視,立即召集有關機構積極展開查訪和諮詢,中國疾控中心專家並於2009年9月至2010年1月與這些民眾取得聯繫,並招募59名自願接受調查的「自述疑似愛滋病感染者」,進行首次調查。



他說,調查結果顯示,這群自願接受調查者的愛滋病抗體檢測均為陰性,未檢測到相關致病病原體,缺乏新病毒或未知病原體感染的證據。



鄧海華又說,為求慎重,中國疾控中心又將採集的血液標本送交美國相關實驗室進行病原學檢測。目前美方已回報,指送檢樣本的愛滋病抗體均為陰性,尚未檢測到相關致病病原體。



此外,今年2至3月,衛生部在北京、上海、江蘇、浙江、湖南和廣東6省、市也展開系統化流行病學調查工作。目前共調查40人,其中包括曾參與過首次調查的15人。



結果顯示,調查對象分布於不同的市、縣,未呈現聚集性,也未發現調查對象之間存在共同的體徵和互相傳染的情況。



同時,調查對象和密切接觸者也無共同的特異性感染症狀和體徵,也未發現傳染病傳播的因果關係。



衛生部表示,根據上述調查結果,發佈6日晚間的專家調查報告,並將持續進行相關調查。1000406



最近,大陸有些民眾,疑似出現愛滋病的症狀,即使經過臨床醫學檢驗陰性,甚至把檢體送到美國的相關實驗室經更嚴密的檢查再做確認,也找不到愛滋病毒感染的結果,但當事人還是堅信自己得到愛滋病,到底這是怎麼回事?


過去,我在門診看過好幾個類似個案,大多為男士,有的是出差到大陸,背著家人去買春,由於過程中沒有使用保險套而從事不安全的性行為,導致自己回來之後,身體開始出現一些症狀或者異樣後,開始懷疑是否為愛滋病的併發症狀。當那種懷疑產生時,除了無法跟家人商量,親朋好友都不能討論,也擔心去驗了,萬一真的得到了,後果難以設想,因此每天承受著這些類似愛滋病症狀的折磨,彷彿自己就真的得到愛滋病,即使後來被確認沒有感染上愛滋,擔憂仍會持續,因為有些愛滋病患的驗血有空窗期,這些人他們堅信自己應該是空窗期沒有被驗出來。


這類擔心自己的到某些疾病的焦慮狀態,即使後來證實沒有,類似的擔心害怕的關注仍然持續,在精神科的診斷上,會把這種現象診斷為慮病症,在臨床上,也有女性常會出現一些假性害喜的現象,甚至這些女性會堅持自己有懷孕,即使後來經過客觀的臨床檢驗證實沒有,但她們本人仍堅信自己懷孕,是檢查結果有問題,這跟大陸最近的陰性愛滋病現象屬於類似的狀況。


有些人的慮病症常會出現在急性壓力下產生暫時性的慮病反應,這在臨床上非常容易看到,例如有親人罹患某種疾病過世後,擔心自己也會罹患同樣的疾病甚至跟著死亡,儘管在診斷上會被歸入另一種診斷:其他擬身體障礙症,最近我在門診有碰過一個原本非常幹練的中年男士,因為之前其親人因為中風突然過世,自己去探望遺體後,開始擔心自己會不會也中風,因為擔心,到醫院診所量血壓,血壓也隨之飆高,這位男士不知自己是否是真的有高血壓,或者只是一時緊張,但是因為太害怕,有時產生頭暈的現象,心跳加速,就覺得自己是否血管快爆掉,馬上要中風了,因此後來甚至甚至導致恐慌發作,也因為恐慌頻頻發作,影響到原本的工作、社交功能及家庭生活,這就是很清楚的例子。


在此先提醒大家,以上這些精神科診斷,都只是現象的描述,對患者本人的真正改善並沒有太多實質的幫助。讓我們不妨用另一種角度來探討,知名的美國人道主義作家羅恩‧賀伯特先生曾說過:你無法面對的一部份會成為你的一部份。不管是私下買春後或者一夜情後,產生類似愛滋症狀,或者親人過世,擔心自己也會跟著步上後塵,其實都是心靈中有未去除的負荷(心靈負面能量)影響,若能藉由有效的心靈技術及生活改善技術來幫助這些人面對及處理心靈中的負荷,那麼慮病的現象將會很快消除。一般人對此原理並不瞭解,可以想見,若沒有處理根源,一味只想用藥物來抑制心中的恐慌,除了無法根本解決問題,長期下來,反而會形成藥物的依賴與副作用,不可不慎!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高血壓老治不好 可能是白袍症


中央社 更新日期:2011/03/30 00:47



(中央社台北29日電)研究發現,許多病人的高血壓被認為難以療癒,其實可能是苦於害怕醫生的緊張情緒。當人們就醫,所謂的「白袍症」可能造成血壓上升。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新的研究發現這個現象可能影響1/3的病人,治療高血壓的藥物似乎對他們起不了作用。



研究人員針對近7萬名被診斷出高血壓的病患,監測他們日常生活中的血壓後,得出這項結論。



原先約8000名治療無效的病人中,共有37%患有白袍症。看醫生時,他們的血壓上升,因而產生治療無效的誤導印象。



研究人員要求病人攜帶1個隨身裝置,從早到晚每20分鐘記錄血壓。這個程序被稱為「動態血壓監測」。



來自西班牙巴塞隆納大學(University ofBarcelona)研究主持人席拉(Alejandro de laSierra)博士表示:「應鼓勵醫生使用動態監測,以確認病人是否為頑固性高血壓,這樣一來可確保施以最有效的治療方式。」



席拉表示:「病人受益於在日常活動期間就可以知道他們的血壓是否正常,或是仍需要加強飲食和藥物措施。」



這項研究發表於「美國心臟學會」(AmericanHeart Association)的「高血壓」(Hypertension)期刊,發現白袍患者女性較男性多,比率分別為42%和34%。



抽菸、糖尿病患者和有心臟疾病的人,較易患「真正的」頑固性高血壓。



席拉表示:「實際罹患頑固性高血壓的病患,在白天工作期間以及在晚上,會有高血壓現象,也較可能在夜間睡覺時血壓異常升高。」(譯者:中央社張詠晴)1000329





記得之前還在花蓮工作的時候,認識一位開自助餐店的老闆,老闆人非常熱心,對人也很熱情,而對許多事情要求較高,也讓他的個性容易感到焦慮,有一次他到醫院看診,原本祇是被懷疑有中耳炎,看診時順便量了血壓,發現血壓偏高,看診的醫師提醒他可能要注意一下血壓的問題,並囑咐他之後要門診追蹤。因此,他開始每天量自己的血壓,發現血壓並沒有超標,偶而累一點的時候,血壓會跑上去一些,但也都在邊緣範圍左右,讓他感到驚訝的是後來回門診追蹤,血壓又飆高且超標,醫師當下馬上開了降壓藥藥他按時服用,並提醒他血壓若控制不好,心臟及中風的風險都隨之提高。這位老闆感覺非常困惑,因為他在家裡血壓都是正常範圍,為何在醫院量就比較高?經過多方探詢醫療專業的意見,他才了解自己容易焦慮的狀況,讓自己到了醫院會因為預期性的焦慮導致血管收縮,血壓上昇,這就是大家俗稱的白袍症或者白袍恐懼症。要確認自己是否為白袍症引起的高血壓很簡單,在家裡每天量三到四次的血壓,如果家裡量出的數值與醫院出入甚大,那麼極可能是白袍症引起。


因為預期性的焦慮心理產生的血壓升高,服用降壓藥當然效果不佳,也沒有實質性的治療好處。這些患者需要的是放鬆技巧、認知的調整,以上述老闆的狀況為例,我給他的建議,除了聽他講述自己壓力來源之外,也和他討論應付的方式,同時教他放鬆技巧,搭配講少焦慮、穩定心情的營養補充品,之後血壓都非常平穩。最近西班牙的臨床研究報告指出,在被診斷出有頑固型高血壓困擾的患者,超過三分之一的患者其實都是白袍症的關係,提醒大家:白袍症的治療重點不是血壓,而是心理焦慮的處理。


原文報導請參閱:


http://www.dailymail.co.uk/health/article-1371011/37-wrongly-treated-high-blood-pressure-fear-GPs-causes-heart-rates-soar.htm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研究:社交網站恐引發氣喘


法新社 更新日期:2010/11/19 08:35 李威翰







(法新社巴黎18日電) 網友會讓你氣喘發作?



這項不尋常的個案研究結果今天公布在醫學期刊「刺胳針」(Lancet)。



義大利醫師表示,1名有氣喘病史的18歲少年,夏天突然好幾次呼吸困難,他在這個時期一般都不會出現氣喘症狀。



憂心忡忡的母親得知,少年因為女友與他分手而難過。這名女孩還把他從臉書(Facebook)好友名單刪除,另外加入許多新的男生朋友。



少年換了暱稱,重新成為前女友的「朋友」,終於又能在臉書上看到前女友照片。



醫師對此相當好奇,要求少年每次上臉書時,戴上呼吸面罩,測量他的呼吸流量。



每次他登入臉書,呼吸流量就驟降,有時減少超過20%。求助精神科醫師後,少年決定停用臉書,氣喘不藥而癒。



研究人員總結得出,登入臉書的壓力引發氣喘,少年對於可以看到前女友的照片,以及與她聯絡,簡直要窒息。



義大利那不勒斯(Naples)1間醫院的5名醫師對此進行研究後投稿發表。



醫師在文中指出:「臉書和一般社交網站,可能是心理壓力的新來源,成為憂鬱的氣喘患者病情惡化的誘發因子。」(譯者:中央社李威翰)



最近義大利的一例引人注意的臨床個案報告,有人玩臉書玩到氣喘發作,到底這是怎麼產生的?原來是一位原本有氣喘病史的18歲青少年,與其女友分手,而且女友不只把他的資料刪除,還加入其他男性友人的資料,這一來讓他壓力大增,儘管他換了暱稱,又能還前女友透過臉書來接觸,但仍導致他多次氣喘發作,最又在醫師的評估下發現,他只要每次登入臉書,呼吸流量就會至少驟降20%以上,經過建議,他決定停用臉書,氣喘就沒有再發作。這樣的臨床案例,再次驗證:壓力會導致免疫系統失衡,原本有氣喘病史的人,甚至會引起復發。


過去,沒有社交網站的平台,因此男女朋友一旦分開,如果有一方態度非常堅決的話大概就不容易再接觸,然而社交網站的好處是可以透過暱稱來隱藏身份,因此如果有一方不想放棄,仍有機會透過這樣的媒介繼續保持接觸,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科技進步帶來的,也不盡然都是好處,像這位有氣喘病史的青少年,透過社交網站的平台,隱藏自己的身份來嘗試與前女友接觸,反而造成更大的心理壓力,引發其免疫失衡,氣喘復發,只能說這是科技進步的後遺症之一。此外,透過社交網站的平台,有些人得以與舊情人聯絡,但不幸因為自己已婚,因此之前也有報導社交網站成為婚外情的媒介與溫床。我認為人自己的選擇還是重點,如果人本身的狀況OK,科技進步並不會造成我們的障礙,反之,人的狀況不佳,那麼科技進步反而還會成為負擔。


氣喘想要避免復發,除了注意要避免過大的心理壓力,透過詳細的急性急慢性過敏原檢測,瞭解自己過敏原的源頭,針對源頭作適當的預防與處理,在預防醫學保健的促進反而更省力,一併也提醒大家注意。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錯誤深呼吸 可能缺氧頭暈


中時 更新日期:2010/10/28 03:11 張翠芬/台北報導



中國時報【張翠芬/台北報導】



小心呼吸方法錯誤,反而會出現頭暈、手腳發麻等缺氧後遺症。一名卅一歲資訊業女性,因壓力大,緊張焦慮時她總是以深呼氣來緩解,日前大口呼氣卻無效一度幾乎暈倒而緊急就醫。醫師表示,緊張時呼吸頻率不能過快、過深,腹式呼吸法須以「四比六」的原則,也就是吸氣四秒,吐氣六秒,才能緩解。



為什麼深呼吸後會出現頭暈等症狀?榮新診所副院長何一成表示,門診觀察發現,有緊張焦慮的人二至三成有「呼吸過快」的問題,特別是對自己要求高、責任感重,事業領域有成就者,但缺乏運動的中年人,容易錯用深呼吸的方法,導致呼吸頻率過快、過深,過度呼氣反而出現類似缺氧的症狀。



何一成表示,過度呼氣會導致血管收縮,情緒上更緊張,隨之而來的是頭暈、心悸、出汗、手腳發麻冰冷的現象;因為有缺氧的感覺,會不由自主呼吸更快,形成惡性循環。



何一成說,腹式呼吸法應以「四比六」的原則,吸氣四秒,吐氣六秒,順著自己原來呼吸節律與深度,慢慢調節氣息。如果仍無法改善焦慮緊張的問題,可能須配合改善焦慮的藥物,並調整生活型態,或藉由生理回饋儀來做呼吸與放鬆訓練。



對自我要求高,平時較壓抑,不易表達自己情緒的人,在感受壓力大時,往往感覺身體肌肉緊繃,頭痛等等狀況,有些人會以深呼吸來幫助身體放鬆,但是當事人因為錯誤的呼吸方式,也就是以為大口吸氣,忘了相對也要吐氣長一些,導致身體氧氣增加,二氧化碳濃度降低,結果就是過度換氣的情形發生,過度換氣最常見的狀況就是頭暈、手腳發麻、吸不到氣、甚至恐慌發作、感覺快死掉,主因就是很多人感覺吸不到空氣時,會更恐慌,更用力吸氣,結果感覺更喘不過氣,恐慌發作隨之而來。緊急處理的方式,就是拿一個塑膠袋,拿來罩住口鼻,每呼吸幾口,再把塑膠袋抖一抖,重複原來的動作,直到覺得舒服些。


另外一種,就是缺乏運動的中年人,或者容易鼻塞的人,吸氣時以鼻子吸氣,在感到壓力時,想以深呼吸來來幫助放鬆,但由於吸氣不足,吐氣太多,導致體內氧氣降低,導致,血管收縮,情緒上更緊張,隨之而來的是頭暈、心悸、出汗、手腳發麻冰冷的現象;因為有缺氧的感覺,會不由自主呼吸更快,形成惡性循環。


不管是吸氣過多吐氣太短,或者吸氣太短,吐氣太長,同樣都會讓身體更不適,當事人更喘不過氣,因此想以深呼吸來幫助身體放鬆,必須瞭解正確的呼吸方式,在醫療機構中,有些儀器(生理回饋儀)可以幫忙監控,確認當事人在做放鬆技巧訓練時,身體是否處於放鬆的狀態,事實上也有一些居家或者隨身攜帶的簡便儀器,可以幫助放鬆,我在門診時,在幫助些難以放鬆或者因為恐慌發作來求診的人,我都會建議用這種隨身型的儀器來幫助放鬆,這種儀器的好處,就是可以讓當事人立刻知道呼吸方式是否有幫助放鬆,效果最快也最直接。


沒有儀器的幫助,可以自己嘗試醫療專業經常建議的腹式呼吸法,適當的比例,應以「四比六」的原則,吸氣四秒,吐氣六秒,順著自己原來呼吸節律與深度,慢慢調節氣息。也有人建議以脈搏來計算,也就是脈搏每跳六下,配合一次吸氣或是吐氣,效果也不錯。此外,也有人藉由緩和的戶外運動(例如爬山等等)來幫助身體放鬆呼吸,又能增加吸氣時的深度,建議大家也可以考慮這種方式來幫助改善。


在非藥物改善的處理上,也有人透過自律神經檢測,找出自律神經失調實際的狀況,針對失衡狀況,透過相關營養補充品來調整,也是可以考慮的改善建議。不管如何,生理回饋的原理,就是透過身體的放鬆,來幫助心理的放鬆,不過追根究底,這也不過是治標的調整方式,對於當事人而言,最好還是透過生活形態的調整與改變,透過身體功能的檢測及導致心理壓力的思考模式做瞭解,瞭解根本,針對根源來改善,才能一勞永逸,單單想靠藥物來控制症狀,往往無法根除焦慮緊張,還會造成長期的藥物依賴,不可不慎!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負面情緒與疼痛互為惡性循環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0/09/27 00:07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荷蘭最新研究顯示,生氣、沮喪等負面情緒會讓疼痛更惡化,對纖維肌痛女性患者影響更深。



荷蘭烏特列茲大學(UtrechtU-niversity)研究人員以121位女性為研究對象,其中62位女性患有纖維肌痛,纖維肌痛是一種慢性疼痛病變,而其他59人沒有纖維肌痛困擾。研究人員要求受試者先回想一些中立情境,然後再想些會讓人生氣、沮喪的事情。當受試者出現負面情緒時,研究人員會測量她們的疼痛反應。這些女性成員也會接受電擊測試,接受電擊時若感覺疼痛,就要按鈕通知,痛到受不了時得再按鈕一次。



研究成果發表於10月號的「關節炎照護與研究」期刊(ArthritisCare&Research)。研究分析顯示,憤怒、沮喪情緒會讓疼痛更劇烈,不管受試者有無纖維肌痛,情緒反應越大,痛得越厲害。



研究人員表示,纖維肌痛患者常無法順利表達感覺、情緒,若禁止患者發怒,問題可能更嚴重,不光是纖維肌痛患者,一些其他慢性疼痛患者也可能遭遇類似困擾。



研究人員建議,纖維肌痛患者生活中無法避免疼痛纏身,因此比一般女性更容易出現負面情緒。這類患者必須學會表達、抒發情緒,盡量降低情緒衝擊。運動、認知療法也可幫助舒緩疼痛不適。越早治療,越能幫助改善病情。



大家知道臨床上如何對疼痛作評估嗎?其實在評估疼痛時,沒有客觀的儀器可以去偵測及判讀,只有醫師請病人自己打分數,例如從零分到十分,零分是一點感覺也沒有,十分是完全無法忍受,病人自己給自己打分數。因此,疼痛是自己非常主觀認定的感覺,因此憤怒、沮喪這些負面情緒與疼痛之間的關係,再臨床的觀察本來就非常密切。


最近荷蘭的研究人員針對121位女性作研究,有62位女性有纖維肌痛症,另外59位沒有,研究人員要求受試者先回想一些中立情境,然後再想些會讓人生氣、沮喪的事情。當受試者出現負面情緒時,研究人員會測量她們的疼痛反應。這些女性成員也會接受電擊測試,接受電擊時若感覺疼痛,就要按鈕通知,痛到受不了時得再按鈕一次。也就是要測受試者對疼痛的忍受程度,忍受度愈低,代表耐受性愈差。


針對研究分析顯示,憤怒、沮喪情緒會讓疼痛更劇烈,不管受試者有無纖維肌痛,情緒反應越大,痛得越厲害。也就是負面情緒,直接反應對疼痛的忍受力減少,因此研究結論,負面情緒會讓疼痛更容易發生。


現在藥廠和醫療人員大力推行憂鬱會痛的概念,的確有研究根據,然而要改善疼痛,其實可以有更無副作用、安全且不會依賴的處理方式:


在胺基酸中,有一種右旋的苯丙胺酸,這是一種非營養素的胺基酸,可以干擾大腦分解腦內啡的酵素,進而讓腦內啡的濃度維持,減輕慢性疼痛及憂鬱。右旋的苯丙胺酸通常會與左旋的苯丙胺酸放在一起,一般稱之為消旋苯丙胺酸,左旋苯丙胺酸不同於右旋苯丙胺酸,是必須胺基酸,與大腦合成多巴胺、正腎上腺素及腎上腺素都有關,左旋苯丙胺酸除了可以增加心智的靈活性、幫助成癮物質的濫用,也釋放可以抑制食慾的荷爾蒙。有人說,消旋苯丙胺酸就是一種鎮痛解憂的天然武器,因此有持續身體疼痛,但醫師找不出原因,懷疑可能是憂鬱引發的人,可以試試以這種營養品來幫助疼痛舒緩,改善心情。


此外,上週提到的SAM-e這種營養品,對改善心情及緩解纖維肌痛症也有研究證實效果還不錯,根據義大利的研究,有42位患者接受適當劑量的治療(包含每天一次的肌肉注射及兩次的口服)在六週的試驗治療期之後,SAM-e能顯著的降低疼痛、以及憂鬱及焦慮的平均指數,且幾無副作用,顯見人體對SMA-e的治療適應極佳。SAM-e對纖維肌痛症的幫助,乃由於其抗憂鬱、抗發炎及陣痛的作用而來。


當然,疼痛是身體的直接反應,我常說想法會騙人,身體不會騙人,也就是平常慣用壓抑無法正視自己感覺,甚至選擇壓抑感覺的人,身體容易出狀況,這其實是一種提醒,但一般人在處理時,習慣以藥物來直接抑制,而不處理根本的情緒困擾,以致於藥效越來越差甚至依賴的情形發生,著實令人遺憾。


運動可以提升心情、減緩疼痛,重新學習正視自己的情緒甚至表達,是接納自己的第一步,對身體慢性疼痛的舒緩必然有正面的助益。最後關於纖維肌痛症一種慢性的肌肉疼痛,過去我也曾PO文討論過,有興趣的人可以參閱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0278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壓力」滋養乳癌細胞!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0/09/23 00:07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美國動物研究發現,壓力會滋養乳癌細胞,長期處於壓力的老鼠,乳癌擴散程度增三十倍之多。



身體免疫細胞原本應該要努力對抗癌症腫瘤,不過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瓊森綜合研究中心發現,壓力會徹底改變免疫細胞,把免疫細胞轉化為「抓耙仔」,應該保護身體的免疫細胞反會教唆、協助癌細胞擴散,在承受長期壓力的老鼠身上,乳癌腫瘤擴散速度更快,擴散速度比沒有承受壓力的老鼠多三十倍。



長久以來,醫界一直認為壓力會促使人體癌細胞滋長,這項研究不只發現壓力會增快癌症病程,研究也揭開其中奧秘。研究指出,壓力改變免疫細胞的生理作用,使得免疫細胞反倒幫助癌症擴散、轉移到其他器官,導致癌症病情更惡化,更加難以治療。研究成果發表於九月中出版的「癌症研究」期刊(Cancer Research)。



研究首席作者瓊森癌症中心的艾莉卡‧史隆(Erica Sloan)指出,這是第一次研究發現慢性壓力會讓癌細胞流竄、移居到其他遠端器官。



研究人員表示,年輕女性被診斷出罹患乳癌時,往往還有很多事要做,她們承受的心理壓力也比較大,因此未來研究重點會放在年輕女性患者身上。



研究也發現,乙型阻斷劑可以減輕壓力衝擊,幾項大型乳癌研究顯示,乙型阻斷劑似乎可以預防乳癌復發、擴散。除了使用藥物以外,擁有健康的生活習慣,如規律運動、學習舒壓技巧等,也可以幫助減緩癌症病情。



長期以來,我在門診看到一些有癌症困擾的患者,探究其生活領域,有不少人都有實際的慢性壓力存在。最近美國的動物研究,壓力會滋養乳癌細胞,長期處於壓力的老鼠,乳癌擴散的速度增加了三十倍。



讓我們瞭解一下,何謂慢性壓力,慢性壓力是指當事人對於一些自己長期經歷無法控制的不愉快事件所產生反應,慢性壓力常啟動身體的內分泌系統分泌類固醇,持續太久會讓當事人的生理及心理都造成實際的傷害。


慢性壓力對大腦產生的影響,主要的部位是在大腦前額內側區域的海馬回(負責情緒反應與空間、步驟記憶)及紋狀體,當然也會造成相關大腦區域的神經細胞得傷害及傳導物質的不平衡,以致於影響到工作記憶、空間記憶及增加攻擊性。


慢性壓力產生的症狀很多,一般來說不外乎是焦慮、憂鬱、社交畏縮、頭痛、腹痛、失眠、背痛、注意力難集中、易怒、心情起伏大、皮疹、工作效率下降(與專注力變差有關)、有些人甚至會出現自殺的想法,嚴重的壓力也會導致恐慌發作。根據研究,高血壓、靜脈曲張及痔瘡等等根血液循環有關的疾病,也與慢性壓力有關:


Metcalfe, C; Davey Smith G, Macleod J et al. (March 2003). "Self-reported stress and subsequent hospital admissions as a result of hypertension, varicose veins and haemorrhoids".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Medicine 25 (1): 62–68.


免疫力有關的研究有關的還包含愛滋病,患者若有慢性壓力,也會加快病程的發展:


Cohen S, Janicki-Deverts D, Miller GE (2007). "Psychological stress and disease.". JAMA 298 (14): 1685–7. doi:10.1001/jama.298.14.1685. PMID 17925521. http://jama.ama-assn.org/cgi/content/extract/298/14/1685. 


一般而言,處理慢性壓力建議可以用運動、健康飲食、壓力處理、放鬆技巧、適當休息等等方式,來幫助抒壓,在營養補充上,研究顯示鎂的補充也有幫助:


 Cernak I, Savic V, Kotur J, Prokic V, Kuljic B, Grbovic D, Veljovic M. (2000). Alterations in magnesium and oxidative status during chronic emotional stress. Magnes Res. 13(1):29–36. PMID 10761188



乙型阻斷劑,本身具有抗焦慮的效果,在醫療的研究上,發現也可以幫助減少壓力感,但是長期服用,提醒大家要小心其相關的副作用及後遺症: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8891&prev=19289&next=18292&l=f&fid=33


在心理上的壓力釋放對很多人來說,困擾最大,然而方向正確的話還是有機會可以根本處理,請參考: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8846&prev=18868&next=18270&l=f&fid=34


在功能性醫學上可以針對腎上腺皮質功能作完整的評估及處理,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6372


長期壓力也容易導致自律神經失衡,這部份也可以透過自律神經檢測來瞭解以及不靠藥物來改善: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9313&prev=19395&next=18902&l=f&fid=30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計較易怒易致心血管疾病


法新社 更新日期:2010/08/17 18:50 李建緯



(法新社華盛頓17日電) 美國研究報告今天指出,老愛跟人起衝突的人,尤其是好勝心強與侵略性格的人,是心臟病與中風的高風險族群。



美國「國家老化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on Aging, NIA)研究員,對地中海義大利薩丁尼亞島(Sardinia)島4個村莊5614名居民進行調查。



研究發現,那些在個性測驗中把自己定義為侵略性格的人,比自認和藹可親或樂於助人的人來說,比較可能讓頸動脈血管壁增厚。



這項研究刊登在「美國心臟協會期刊」(Journal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高血壓專欄。作者指出,心臟病與中風的危險因子就是頸動脈血管壁增厚。



這份追蹤3年的研究顯示,在高敵意或低隨和性得分較高的人,尤其是那些善於操弄、容易動怒的人,他們的頸動脈血管壁會持續增厚,且這種情況也預示心血管壁增厚。



在這些調查的人中,最有敵意的前10%有較厚動脈血管壁的機率比其他人高40%。。



該份研究主要作者蘇汀(Angelina Sutin)博士說:「好勝心強與更會爭取自己利益的人,會有較厚的動脈血管壁,而這正是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



蘇汀也說:「個性和靄的人比較願意相信別人、直率,也更會關心別人。相對的,敵意分數比較高的人比較不信任人與多疑,極端的例子甚至會憤世嫉俗、善於操弄、以自我為中心、自大且容易動怒。」



這份研究由NIA出資在薩丁尼亞島進行,調查民眾年齡14歲至94歲,平均年齡42歲,58%為女性。(譯者:中央社李建緯)




在身心性醫學領域有個關於性格的分類,及A型性格及B型性格(這裡的A型與B型與血型無關),所謂的A型性格是指一個人比較缺乏耐性、趕時間、控制欲強、對自己的地非常在乎、喜歡競爭性、野心、忙碌、積極進取心、難以放鬆、生活就是趕、趕、趕,無法忍受事情延遲,這些人通常可以一處理很多事,典型的工作狂,A型性格常被又稱為壓力狂(Stress junkies) 。


相對於A型性格,B型性格的特質相反,如果A型性格算是急驚風,B型性格就是慢郎中,可以想見這兩類人相處一定有蠻大的困難。B型性格常被描述為有耐性、放鬆、沒脾氣、做事慢條斯理,比較沒有急迫感,也因此常被形容比較冷漠和不積極。大部分的人並非單純像A型或者像B型性格。


早在1919年,就有兩位心臟科醫師(DR.Mike Hawk 和 R. H.) 針對健康的研究對象進行九年的研究觀察,這些對象的年齡層從35到59歲,他們發現有A型性格行為表現的人,得到冠狀動脈疾病的風險是一般人的兩倍,這是心靈如何影響身體健康的濫觴。


在2001年,知名的DUKE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在A型性格的特質中,敵意才是主要的影響因素,有興趣的人不妨參閱: 


 Williams, R. B. (2001). Hostility: Effects on health and the potential for successful behavioral approaches to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In A. Baum, T. A. Revenson & J. E. Singer (Eds.) Handbook of Health Psychology. Mahwah, NJ: Erlbaum.


最近美國「國家老化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on Aging, NIA)研究員,對地中海義大利薩丁尼亞島(Sardinia)島4個村莊5614名居民進行調查。研究發現,那些在個性測驗中把自己定義為侵略性格的人,比自認和藹可親或樂於助人的人來說,比較可能讓頸動脈血管壁增厚。這項研究刊登在「美國心臟協會期刊」(Journal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高血壓專欄。作者指出,心臟病與中風的危險因子就是頸動脈血管壁增厚。這份追蹤3年的研究顯示,在高敵意或低隨和性得分較高的人,尤其是那些善於操弄、容易動怒的人,他們的頸動脈血管壁會持續增厚,且這種情況也預示心血管壁增厚。


所以敵意的部分,的確是害人害己的最大元兇。相對於利他及關心他人的研究對象來說,頸動脈壁增厚的危險性明顯下降。


想知道自己的或者家人的A性性格甚至長騎得敵意是否會引發心肌梗塞甚至猝死的風險,可以透過心率變異分析(HRV)的檢測來預測相關危險性,這部份已有諸多學術研究支持的確有其一定程度的可信度,有興趣的人可以參閱:


Bigger JT Jr, Fleiss JL, Steinman RC, Rolnitzky LM, Kleiger RE, Rottman JN. (1992). "Frequency domain measures of heart period variability and mortality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 Circulation. 85 (1): 164–171. 


  Kleiger RE, Miller JP, Bigger JT Jr, Moss AJ. (1987). "Decreased heart rate variability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increased mortality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 J Cardiol. 59 (4): 256–262. PMID 3812275.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兩天持續翻閱了病由心生的內容,我覺得內容淺顯易懂,而且裡面故事很多,讀過以後也容易有印象,在此再摘錄一些相關內容讓大家參考:


情緒大致會透過自律神經和內分泌系統對人體產生生理上的影響,常見的是肌肉緊張,不論腿部、血管壁,還是胃部的肌肉緊張都會引起疼痛(這在門診真的是屢見不鮮)。因此情緒引發的肌肉緊張引發後頸、胃、結腸、頭皮、血管和骨骼肌的疼痛,往往會造成類似潰瘍的劇痛,類似膽結石的絞痛、頭痛、 偏頭痛,很多人檢查做一堆,還是找不到原因。此外,皮膚病也可能因消極情緒而惡化。


很多人脹氣,來自於消化道中情緒性的肌肉痙攣,打嗝大多是胃部的情緒性肌肉反應,胃腸道也是反應情緒的參考鏡。很多腸胃科醫師會在處方加入抗焦慮劑,原因在此。然而長期服用抗焦慮劑,畢竟不是根本解決方式還可能有藥物依賴及副作用等問題,例如健忘、易怒等等。


胃是最能表現情緒的器官之一,如果我們自覺生活美好,胃就會反映出愉快的情緒,胃口也會跟著好。然而當我們生活不順心,就會沒有食慾(有過憂鬱的人必能感同身受),這與過去我們談到的腹腦概念相近。


一般門診的潰瘍患者,一半的胃痛往往只是情緒性肌肉疼痛而已。曾有一個零售商,它的胃痛與情緒的關係至大:連鎖店的激烈競爭、兒子經常惹事等等,夾雜在零售店與兒子之間,他的胃只能痛個不停。看過不同門診,有的醫師說他有潰瘍、熟識他的醫師又說沒有,除了胃痛他還有頭痛。,後來他終於相信自己沒有胃潰瘍。每年他都會去偏遠的地方釣魚,一年兩次,每次到達遠離他往北的25哩的城鎮,走在那邊的街道,他就一點也不會胃痛,離家在外的兩週,胃完全沒痛過,但回家一看到小鎮的法院塔樓,胃痛立即發作。


美國知名的梅約醫學中心,曾有一位名醫有類似的症狀:他知道自己的疼痛怎麼回事,只要在醫院和病人打交道,忙得焦頭爛額,他的疼痛就一刻也無法停止,只要他上了火車返家,車子剛跨越密西西比河的中央大橋,疼痛就消失,火車若是在上班途中駛入火車站,看到醫院的那一刻,疼痛又開始折磨他了。所以疼痛與壓力源的接觸與離開,明顯大有關係。


很多皮膚問題都是情緒性引起的皮膚炎。當皮下的血管在情緒影響下,皮膚炎可以發生在人體的任何部位。每次血管緊繃,一部份血清會從血管的薄壁擠壓出去,在皮膚組織上聚集。起初皮膚會稍稍緊繃然後發紅。接下來足夠的血清經過穿過血管來到皮膚表層,這時就會出現由情緒導致的皮膚炎症狀,如脫皮、結硬皮及搔癢等症狀。


有一位73歲的男性患者,患有嚴重的泛發性皮膚炎,且有多年病史。他68歲之前曾未患過任何皮膚疾病。他在67歲時,原配過世,68歲時與第二任妻子結婚,蜜月時,他首次罹患皮膚炎度完蜜月回家之後,皮膚炎已經嚴重到住院治療的程度,住院一週好轉,但回家不久後又復發。


回家以後,有一次不得不因為公出到好幾百哩的一個小鎮,再那待了一週,皮膚炎竟然痊癒了,但回家後皮膚炎又再一次復發,讓他不得不回診接受治療。之後又因為一次公務到外地出差,不到一週皮膚炎又好了,最後還有一次,因為妻子要離家去照顧一位生病的親戚,這位患者一人獨自在家,一週後皮膚又正常了,直到那時,他的皮膚炎根源才搞清楚。


醫師問他:「你和第二任妻子度蜜月時,你覺得她人怎麼樣?」


他毫不遲疑地回答:「我發現她專橫跋扈,我簡直無法忍受!」


之後跟妻子做過溝通,妻子開始無法相信,但後來保證會盡力去調整,之後先生的皮膚炎也就慢慢徹底消失了。偶爾皮膚炎會有復發的徵兆,但處理的方式,則是和妻子溝通談談就能解決。


壓抑會導致身心性疾病,這在門診實在看太多了,更多資料及根本解決之道,也可以參閱壓抑的來源這本書,這是美國人道主義作家羅恩‧賀伯特先生的觀察及解決建議,因為許多壓抑的來源並不像上述的例子這麼容易溝通及處理,因此,需要更有系統的溝通及面對處理。真正有壓抑的來源不處理,再多治療及營養補充也經常吃力不討好,效果有限!


NÁUSEAS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最近我接觸到一本有趣的書:病由心生,這是美國一位內科醫師的暢銷大作,內容對於身心性疾病有非常詳細的介紹,當然也提供一些重建的方法,值得一讀。過去曾有一遍醫學研究,針對500名連續在在腸胃科門診作治療的患者作調查,結果發現有74%的人,都患有情緒性疾病。早在20世紀中期,耶魯大學門診不的一篇論文中也提到:到醫院就診的病人中有76%患有情緒性的障礙。可見疾病存在與情緒失調大有關連。


書中也分享一個典型的身心性反應的故事:


有一個校長,他頭腦冷靜,適應力很好,看不出會有情緒障礙的問題。然而有一天他感到頭暈目眩,只有躺下來會比較好,每當試著起身,頭暈會加重甚至嘔吐。這種狀況一連幾天,一直沒有好轉,醫師也束手無策,完全無好轉跡象。但有一天,他奇蹟式的完全復原,過幾天他去找醫師:「我從來沒有想過情緒會讓我生病,但我非常肯定,這次生病完全由煩惱的情緒所引起。」


「你怎麼會這麼說?」他的醫師詢問。


「前一段時間,我的好友請我給他作貸款擔保,由於數目龐大,我一直很猶豫,因為我很清楚他如果還不起錢,那我的房子和所有的存款也就化為烏有了。然而我無法拒絕他,因為他是我最好的朋友,最終還是簽字作擔保。」


「過沒多久,我的朋友就在車禍中受了重傷,在醫院住了好幾個月,期間他的生意一落千丈,四處碰壁,我就是因為擔心這件事才頭暈目眩的。」


「但是你怎能確定是這個原因引起的?」醫師又問


校長接著回答:「在我臥床養病時,這個朋友來看我。他告訴我他已經到銀行,還清所有貸款。從那刻起,我一下子就康復了,第二天我就能到校上班了。」


更多資料請參閱病由心生這本書。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心碎」真的會死


自由 更新日期:2010/02/10 04:11



〔編譯陳成良/綜合報導〕「心碎」不僅是個用來形容悲傷情緒的比喻。人在經歷災難性的打擊或與愛人痛苦訣別時,心臟的變化真的有可能致死。這種肇因於極度哀傷、恐懼甚至氣憤的心臟衰竭症狀,俗稱為「心碎症候群」(broken heart syndrome )。



極度哀傷 左心室收縮



其實早在十幾年前,這類疾病在日本已經被描述了,稱之為章魚壺心肌症(takotsubo cardiomyopathy),因為患者病發時左心室收縮,呈章魚壺狀。章魚壺就是日本傳統用來抓章魚的瓦罐。



華爾街日報九日引述美國心臟名醫沙克利的看法指出,心碎症候群好比心臟的「腦震盪」,它是由壓力情緒而非血管阻塞引發的心臟病,例如至親離世、遭遇嚴重意外、極度驚喜、激烈爭吵等都可以引發這種症狀。



猶如心臟的「腦震盪」



心碎症候群的症狀包括胸痛或呼吸困難,臨床表徵與心肌梗塞極相似,但純粹是心肌的狀況,和動脈血管梗塞無關。患者九成以上都是更年期後的婦女,對此醫界還沒有確切解釋。心碎症候群在所有心臟病患者中佔一%至二%,女性心臟病患中則佔六%。



當病患因心碎症候群症而送醫時,他們心臟收縮舒張的能力可能只剩原有的二十%,相當於嚴重心臟衰竭,因此有致命的可能。不過在多數情況下,病患都可以很快復元,心臟通常也不會留下永久性傷害。



經歷過心碎的感覺嗎?這在醫學上是可以觀察及診斷的。早在十幾年前,最早被提出來的名稱就是Takotsubo cardiomyopathy,章魚壺心肌症,主要是這種情形發作時,左心室會像日本傳統用來捕捉章魚的壺的形狀,讓我們看看章魚壺到底長什麼樣:



A是心碎症候群發作時的心臟左心室的變化,B是一般正常的狀況。


這種因巨大壓力產生的非缺血性心肌病變,發生率約在33%到100%之間,大多是當事人因為情緒性的重大壓力(例如所愛的的人過世)導致的心臟肌肉暫時變虛弱所引發,當然,重大的身體壓力也可能會發生。有興趣深究的人可參考:


Eshtehardi P, Koestner SC, Adorjan P, Windecker S, Meier B, Hess OM, Wahl A, Cook S (July 2009). "Transient apical ballooning syndrome--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ballooning pattern, and long-term follow-up in a Swiss population". Int. J. Cardiol. 135 (3): 370-5.


造成心碎症候群的主要生理變化,是因為人體內,當事人因為心理壓力承受過大,讓體內的兒茶酚胺(Catecholamine)濃度急速上昇(大部分是腎上腺素及正腎上腺素),一般而言,這類的心肌病變在兩個月之內就會完全恢復。以發生機率而言,在停經的婦女身上比較多,相關資料可以參照:


Azzarelli S, Galassi AR, Amico F, Giacoppo M, Argentino V, Tomasello SD, Tamburino C, Fiscella A. (2006). "Clinical features of transient left ventricular apical ballooning". Am J Cardiol. 98 (9): 1273–6.


雖然,對大部分的人來說,很少會造成當場死亡,當事人也能在幾天或者接下來的幾星期內恢復,不過,有出現心碎症候群的人,也不要忽略了這其實對身體是一種警訊,在2008年三月有一項觀察研究發現:當所愛的去世接下來的一年,遭逢變故的婦女死亡率是一般人的兩倍,而男性是一般人的六倍。所愛的配偶死亡對所有的人壓力很是很大的再一次得到證明,以上的研究分析資料可參閱:


http://www.actuaries.org.uk/__data/assets/pdf_file/0006/128832/Spreeuw_modelling.pdf


心碎症候群,是典型的身心性反應,是心理壓力導致身體發生問題的連鎖反應,在精神科門診中,甚至是其他內外科門診,身心性疾患其實還蠻常見的,建議大家若意識到自己是身心性疾病,在健康的處理上,最好不要只是一直處理身體的問題,而忽略了心理壓力的影響。在身心性疾患上,不要忘了,心理是因,身體的症狀是果,要徹底改善,除了身體的穩定外,一定要針對心理的壓力作根本的處理,一昧以藥物來控制,完全忽略心理根源的處理,如此下來在真正健康的恢復上恐怕會越偏越遠!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美國研究: 沮喪可能提高心臟衰竭風險


路透 更新日期:2009/04/14 16:34



(路透芝加哥13日電)美國研究人員今天說,心臟病患者如果心情沮喪,不管他們是否有服用抗憂鬱藥物,都將提高心臟衰竭的風險。



研究人員說,這是第一次對沮喪是否會提高心臟衰竭風險的研究。心臟衰竭是一種慢性疾病,在美國有500萬名患者,患者的心臟會逐漸喪失將血液有效送出的能力。



猶他州山間醫學中心(Intermountain Medical Center)的梅伊(Heidi May)在聲明中說:「我們的資料顯示,在冠狀動脈心臟病患者中,沮喪是心臟衰竭的一個重要且日益增加的風險因素。」這項研究將刊登在「美國心臟病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期刊。中央社(翻譯)


 


 一般會持續沮喪的人,在腎上腺皮質醇功能方面,容易產生不平衡的狀況,這主要是因為長期壓力引發壓力荷爾蒙及抗壓力荷爾蒙不平衡分泌的結果。這部分若單純想靠抗憂鬱劑控制下來,效果十分有限,而美國猶他州的山間醫學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也提醒大家,這方面的風險與服用抗憂鬱劑與否完全無關。因為抗憂鬱劑無法去調整腎上腺皮質功能恢復正常。


過去的研究發現,抗壓力荷爾蒙DHEA的缺乏,容易導致心血管疾病,長期壓力荷爾蒙CORTISOL的濃度升高,也會導致心臟疾病,兩者其實互為因果,也就是壓力荷爾蒙濃度高低,會讓抗壓力荷爾蒙分泌越來越少,故因壓力導致的沮喪,若經腎上腺皮質壓力分析,證實DHEA的確有缺乏的話,應該適當補充相關營養品來增加幸福感受、增進睡眠品質、改善憂鬱,同時,DHEA還可以增強血管內皮細胞的功能、降低血液中的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 TYPE 1的濃度,預防血管內皮粥狀病變及不正常的血液凝結,有效預防心血管疾病。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2篇醫學期刊的內容:Therapeutical use of DHEA:A review.Current Opinion in Investigational Drugs 2003;4(10):14724472 以及Prospective study of dehydroepiandrogen sulfate,mortality,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1986;315(24):1519-24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猛K書 國三女頭痛如石壓


一天痛數十次 被母誤會找藉口


2009年03月25日蘋果日報



【林媛玲、邱俊吉╱連線報導】一名就讀國三的翁姓少女為準備國中基測,每天用功念書,去年十一月在後腦勺出現間歇性疼痛症狀,一天甚至會痛數十次,即使吃止痛藥,效果也不佳,就醫檢查發現可能是壓力引起的「緊縮型頭痛」;醫師表示,未成年者頭痛若定期發作,且病情不重,可先服止痛藥緩解,但一周不宜吃一次以上。


適時紓壓
收治病例的署立雙和醫院小兒部主任郭雲鼎表示,翁姓少女因為擔心考不上理想高中,去年底開始,每天上午六時許出門,回家讀書到凌晨一時,每天睡不到五小時。
她後來開始出現頭痛,但是服用止痛藥都沒有改善,兩周前就醫檢查,診斷為壓力引發的緊縮型頭痛。



痛到連話都不想講
翁姓少女表示,她的頭痛從起初的一天兩次增加到數十次,有時痛到連話都不想講,媽媽曾以為她找藉口不讀書。
現在得知是壓力造成頭痛,她只好告訴自己要紓解情緒,並且補充睡眠,只是每當考試逼近時,還是會緊張。郭雲鼎指出,睡眠不足、感冒與情緒管理是造成學童頭痛的主因,患者頭部會有被石頭壓到或被繩子勒住的感覺,若頻率從一天兩次增加到數十次,且每次疼痛時間超過三十分鐘,便應就醫。



不嚴重可吃止痛藥
郭雲鼎表示,門診曾接獲的最年輕頭痛病患僅有五歲,可能是小學童在上幼稚園的時候,對生活產生了不適應,進而導致頭痛,家長不應該以為孩童是在找藉口。
台北榮總神經內科主治醫師王署君表示,壓力可能造成頭痛,而頭痛主要可分為偏頭痛與緊縮型頭痛。
王署君說,偏頭痛通常疼痛比較劇烈,緊縮型頭痛則較像悶痛,但不論是哪一種疼痛,只要病情不嚴重,吃止痛藥無妨,但是得注意每周不應吃超過一次,若需要吃一次以上者,最好就醫檢查。



8%學童常頭痛 依表情判斷嚴重度


的確,我相信很多人會有類似的經驗:在壓力大緊張的時候容易頭痛。在醫學上叫TENSION HEADACHE,壓力型頭痛。處理這類頭痛,最好找到根源,針對源頭處理,否則容易養成服用止痛藥來控制頭痛的情況。


許多人為了K書,準備考試時也會出現頭痛,除了是壓力外,還與本身的學習障礙。學習障礙本身與智力無關,智力高或智力一般的人都可能遇到。知名的美國教育學者羅恩‧賀伯特先生曾針對學習這個領域,提出有效的學習技術來處理,很多人在唸書時會有頭痛的現象產生,其實是因為學習的第一個障礙:缺乏實體物的關係。例如有人在研讀拖引機的相關內容,如果只是給他一段文字,沒有任何圖片或影片,甚至是真的拖引機供他參考,那麼念了半天的結果,可能就是頭越來越痛。根據賀伯特先生的研究發現:缺乏實體物的學習會讓學生有壓迫感、彎腰駝背、頭暈目眩、死氣沈沈、無聊、甚至煩躁亦怒等等,在生理方面,甚至會出現頭痛、肚子不適、頭暈及眼睛痛等等。要解決這類困擾不難,就是給他們實體物(圖片、影片、模型或者實際的東西)就能解決。


關於學習障礙,還有其他有用的實際資料可以應用,有興趣的人,不妨參考學習如何學習或者基本學習手冊這兩本書。書中提到各種學習障礙的會產生的現象及解決之道,任何不想讀死書、死讀書的人,都應該瞭解學習技術並應用相關技術來提昇自己學習的效率與能力。


家中有正在學習的小朋友,想瞭解他是否在學習上有困難或者有效率,光能診所也有提供免費的學習問題評估,有興趣的人可洽光能診所索取或者親自到光能診所填問卷,分析完很快會找到問題關鍵所在。


學生的頭痛,除了學生之間的人際關係外,大多還是圍繞在學習這個主題,所以我建議,任何人在學習過程容易頭痛的話,除了非常少數的人有器質性因素外,原凶很可能就是學習障礙,應用有效的學習技術,頭痛往往迎刃而解,止痛藥絕非正本清源的解決之道。最後附上頭痛程度的參考:


8%學童常頭痛 依表情判斷嚴重度 (出處:http://1-apple.com.tw/index.cfm?Fuseaction=Article&IssueID=20090325&art_id=31491910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耳鳴日趨中年化 預防多管齊下


中時 更新日期:2009/03/13 13:44 中時健康 黃曼瑩/台北報導



你是否感覺有時會聽到外界並不存在的聲音,有的像雷鳴轟隆,有的如細雨嘶嘶,使人心煩意亂,睡眠不安。以往耳鳴好發年齡為六十至七十歲,目前已經有中年化的趨勢,即四十至五十歲就患病。


以前農業社會,外界以為老人耳鳴是正常現象,比較不會重視,但是隨著生活教育水準提升與醫學進步,已經開始重視耳鳴疾病與治療。耳鳴的成因,70%與聽覺受損有關,例如退化、感染、外傷及腫瘤等,其餘30%原因不明。


耳鳴日趨中年化,家庭醫學科醫師李政道表示,主要是因生活壓力加上業績掛帥,以及用腦過度、睡眠品質不佳,引起緊張情緒,刺激到自律神經,影響耳朵血管,一旦耳朵微血管系統的血液供應不良,即營養供應不佳,功能即會逐漸衰退,就容易有耳鳴現象。


此外,李政道表示,甚至有的年輕人習慣聽隨身聽,從中播放巨量的搖滾音樂聲,還有的軍人因為受到巨大打靶或試放大砲聲音刺激。以及有一些人因為服用藥物中毒,包括早期治療肺結核鏈黴素,或抗癌藥物與阿司匹靈等,這些因素都有可能造成耳神經傷害,引起耳鳴。如果為藥物引起的耳鳴,可搭配使用治療耳鳴的藥物,可降低對神經的破壞,此外,長期酗酒也會造成神經血管系統傷害,至於抽菸則會影響血管硬化,也不得不慎。


耳鳴也會因感染引起,包括皰疹病毒、腮腺炎病毒、梅毒等感染等,會破壞耳神經,造成聽力變化形成耳鳴。此外,還有感冒發炎也容易引起組織腫脹,如果腫脹部位在耳神經附近的組織,就會壓迫耳神經,使聽力退化。所以有的人必需在這些症狀的急性期快速使用類固醇消炎,早期控制治療,以免造成後遺症。


與耳鳴相關的腫瘤問題,包括聽神經瘤,如果為良性可開刀處理,如果為惡性鼻咽癌,就需要做放射性化學治療,即使腫瘤解決了,但耳鳴現象未必會消失,因為有的腫瘤會破壞聽神經,使其無法恢復。


預防耳鳴必需從日常生活調整做起,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提醒,中壯年的人要調適生活壓力,要注重睡眠品質,勿因外在巨大聲音破壞神經系統,還有要重視藥物影響,以及避免外傷與感染問題,包括頭部撞擊,或被打耳光,這些力道都會衝擊震盪,造成微血管破裂。或是因為外傷手術造成,例如頭部或中耳內耳手術因切開與鑽骨,容易導致神經微血管損傷。


預防耳鳴也要注意飲食,平常勿攝取高油脂或過鹹的食物,避免膽固醇堆積血管,也不要喝太濃的咖啡與茶,如此會使自律神經太過興奮血管收縮,影響血流供應,時間久了,神經養份不足,就會產生耳鳴。


 


很多音樂家及名人都有耳鳴的困擾,我在門診時,也常會聽到有些客戶抱怨耳鳴,真正有聽覺受損的人的人仍佔大多數(約七成)。對一些人來說,他們本身服用的藥物也有可能導致耳鳴,像是接受化療的人,常會抱怨耳鳴,就是藥物作用引發的副作用。在老年人身上常因退化的關係,導致耳鳴,而甲狀腺有異常的,也有機會引發耳鳴。如果提到中年人的耳鳴,很多就是壓力引發的自律神經失調,當事人通常有憂鬱、焦慮甚至失眠的現象,這些都常是自律神經過度興奮導致血管收縮,時間一久影響營養供給,繼而引發耳鳴。以營養學的角度而言,營養缺乏也會導致,舉例來說,有些人就是因為鋅或者B12的缺乏導致耳鳴,當然適當補充也會改善。有些人的高血脂的困擾,引發循環的問題,仍有機會引發耳鳴,除了控制血脂肪外,循環不佳引起的耳鳴,通常可以考慮藉由服用銀杏來改善。除了咖啡因及鹽外,尼古丁也要儘量避免,有些個案在飲食控制上做得不錯的話,也能有效改善耳鳴。


對醫師而言,耳鳴常常是非特異性的症狀,很多患者,就算接受藥物治療,耳鳴依舊,我也有遇到患者,他之前因為壓力過大,導致嚴重耳鳴而無法入睡,繼而到精神科門診求診,也無法解決,而且藥物越吃越重,最後被建議入院治療。在入院治療期間,因為藥物反應差,所以又被建議作電痙攣治療,之後耳鳴更厲害,藥吃得更多,睡眠卻越來越差。這是典型單純症狀治療的個案,當時若有針對他身體的壓力系統,藉由功能性醫學予以詳細的評估,定能對身體異常的功能有更清楚的瞭解,藉由營養品的調整,仍幫助當事人的抗壓系統,恢復到比較好的狀態。


當然,壓力的根源,大多來自心理方面,因而藉由有效的心靈處理技術及生活改善技術,能夠幫助當事人去除心理負荷,並對於原本壓力的根源有更好的認知及面對能力。那麼,這種身心性的不適,仍有很大的機會能夠改善。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眼突、脖子粗 當心甲狀腺風暴侵襲


優活 更新日期:2008/12/12 09:27 uho編輯部



甲狀腺機能亢進症是指甲狀腺分泌過多,甲狀腺毒症則指身體組織受過多的甲狀腺素刺激後出現的症狀和徵象。因為現在工商社會競爭壓力大,人們情緒不穩定,造成這種疾病容易發作,尤其是女性,可能是先天體質加上荷爾蒙以及細膩敏感的個性,發病的機率特別高,不過、近來男性也有越來越多的趨勢。



澄清醫院平等院區-內分泌科-陳世爵主任指出,病人最常見的表現有脖子增粗、易緊張煩躁不安、眼球突出、消瘦、怕熱多汗、多食、大便次數增多、月經不正常、皮膚癢、心慌、心悸、失眠等。也有一些表現不典型,僅有易怒、易疲勞、不孕、工作績效或功課退步等。有時候常常被認為是患上精神疾病如焦慮症、憂鬱症、躁鬱症或心臟疾病、糖尿病、腸胃炎甚至癌症等。



甲亢的治療方式目前有藥物(抗甲狀腺藥物)、開刀、放射碘治療,須視病人情況來決定治療方針。陳世爵主任表示,抗甲狀腺藥物:這是一般患者首先採用的治療方式,藥物治療須定期檢測血中甲狀腺素濃度,以調整藥量。使用1~2週後症狀開始改善,4~8週後成效良好,通常需持續使用6~24月至甲狀腺功能正常,使用維持劑量後,如要停藥,須歷經數月並定期追蹤。極少數人會引起副作用。如︰皮膚癢、皮疹、蕁痲疹、關節疼痛,肝功能異常等,最嚴重者為顆粒性白血球缺乏症狀為喉痛、發燒、有口腔潰瘍;以上出現時需立刻停藥找醫師診治及進一步檢驗。



陳世爵主任提醒,治療過程的應注意事項有以下幾點:



(1) 耐心持續用藥
甲亢病人在用藥治療有效後,要按照醫師的吩咐,定期追蹤 逐漸減少藥量,直至最小維持量。維持治療時間一般在1年半至2年。



(2) 定期檢查白血球細胞
最好每週檢查白細胞一次,2-3個月後,每隔一個月復查一次,如果白血球細胞過低,醫生會加用提升白血球細胞的藥物,停藥或換藥。



(3) 遇到懷孕妊娠時
孕婦要按照醫師的吩咐謹慎用藥,要及時調整藥量,以免用藥過量,而影響胎兒甲狀腺及大腦發育。



甲狀腺風暴為甲亢最嚴重急性併發症,風暴發作時,體溫可達39 °C以上,煩躁不安、心跳在140次/分以上,腹瀉、嘔吐,甚至休克而死亡。若甲亢病人未進行適當治療,當遇到精神創傷、感染、勞累及手術等因素時,容易發生甲亢風暴。因此,陳世爵提醒,甲亢病人除了進行正規治療外,還須注意休息,避免精神打擊,及時控制感染等。



甲亢一般是不必手術切除, 只有當藥物控制不下來或腫大到會壓迫到呼吸道,或有可能合併惡化腫瘤時,可以會診一般外科做進一步評估及處理。


 


在門診時,不時會遇到易緊張煩躁不安、眼球突出、消瘦、易流汗或者怕熱的人,甚至也會出現亦怒、類似輕躁症狀,甚至有人也會心情低落,這些人往往可能是甲狀腺功能異常所引發。甲狀腺主要負責體內的新陳代謝,分泌太多,就形成甲狀腺功能亢進,分泌不足,就是甲狀腺功能低下,其表現會比較以類似憂鬱的狀態來表現,體溫低、不想動、心情低落、體重增加、皮膚濕冷等等,總之,有情緒困擾,擔心自己是否有精神疾患的人,建議最好都做個甲狀腺功能篩檢,確定是否甲狀腺功能異常,如果有,應該先治療甲狀腺的身體問題。一般在分科精細的醫療院所,藥物治療由新陳代謝科負責,若需手術,由一般外科醫師負責。


我在門診也發現很多甲狀腺功能異常的患者,其實都有長期情緒壓抑的困擾,所以,有甲狀腺功能異常患者,建議在身體狀況治療穩定後,針對心理壓力的根源,應該以有效的心靈技術及生活改善技術,幫助自己根本抒壓以及獲取穩定資料,減少累積在心靈上的負荷,幫助自己更能處理生活的困惑與壓抑,對日後的復發預防,才能做到根本防患未然。



附上參考圖(轉載自http://en.wikipedia.org/wiki/Thyroid)給大家參考,在脖子的部分標為thyroid gland,長的像盾牌的腺體就是甲狀腺。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