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南威爾斯大學心理學研究人員的一項研究證明,透過意象重塑(Imagery Rescripting,是一種心理治療技術,通常用於處理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和其他心理健康問題。透過引導患者重新想像和改變過去的負面經歷,這種方法目的在減少這些經歷帶來的情感痛苦,並促進心理恢復。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會被鼓勵創造新的、積極的意象,以取代原有的負面記憶,從而改善情緒和行為反應。)來演練丟棄的替代結果顯示出作為治療囤積症患者的一種策略的前景。
囤積症是一種使人高度衰弱的疾病,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惡化。囤積者會對物品產生強烈的情感依戀,累積過多的雜物,很難丟棄物品。許多人逃避治療。
雪梨新南威爾斯大學實驗臨床心理學研究小組格里沙姆研究實驗室的艾薩克·薩貝爾表示,囤積症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會經歷更頻繁、侵入性和令人痛苦的心理圖像。
「負面記憶和恐懼的結果,例如物品在垃圾掩埋場腐爛、災難性的遺憾或對親人的失望,可能會引起焦慮並阻礙丟棄過程。我們最好的基於證據的治療方法並沒有得到我們想要的結果”,新南威爾斯大學的心理學家兼博士生說。
“雖然三分之一的囤積者可能會出現症狀改善,但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人經歷了臨床上有意義的變化。此外,中斷率和拒絕治療的比例很高。”
意象重塑是一種體驗式技術,通常用於認知行為療法(CBT),參與者引入積極或良性的資訊來「重寫」消極心理意象的結果,在這種情況下是丟棄的最壞情況。
「它通常用於減少與負面記憶相關的痛苦,然而,它在治療其他以未來為中心的心理意象為特徵的疾病方面也取得了成功,例如廣泛性焦慮和強迫症(OCD),」薩貝爾先生說。
這項針對 176 人的研究目的在確定重新編寫以未來為中心的消極丟棄敘述是否有助於具有高囤積特徵的人丟棄物品。參與者使用他們難以丟棄的物品參與線上介入。他們寫下了丟掉它的想像結果,然後根據四種治療方法中的一種完成了一項練習。
將意象重塑的反應與認知重組(學習識別和忽視非理性、有害的想法)進行了比較;想像暴露(參與引起焦慮的圖像/敘述,以隨著時間的推移減少其影響);並透過正向的心理意象來改善他們的情緒(作為對照)。然後參與者被要求丟棄他們的物品。
研究發現,參與意象重塑的參與者更快樂、更有動力,也更有可能丟棄他們的物品。相對於想像暴露和認知重組,意象重塑在減少焦慮、悲傷和憤怒方面也更有效,並增加丟棄時的幸福感和放鬆感。
研究發現,參與者的視覺化能力會影響影像重寫的效果。重寫參與者完成了視覺圖像生動性問卷(VVIQ),對規定場景中元素的生動性進行自我評估,例如冉冉升起的太陽或彩虹。較高的創造性視覺化能力與更大的放棄意願和動機有關。
這些結果已在治療師主導的第二項尚未發表的研究中得到複製,該研究將意象重寫與思想列表進行了比較,這種技術被發現可以有效促進有囤積問題的人的丟棄行為。
初步研究結果顯示,在關鍵領域,意象重塑的效果優於思想列表,參與者更有動力放棄,並且對放棄經驗更加積極。這些發現現在將在臨床試驗中進行測試。
囤積的高成本和治療挑戰
囤積症影響了 2.5% 的勞動年齡人口,約 715,000 名澳洲人。囤積的人的生活品質往往很差。相關的心理困擾和社交障礙被認為等同於患有思覺失調症。
這種情況可能導致不衛生和不安全的生活條件、社會孤立、健康問題和無法工作。囤積物品也會導致火災、住房、瘟疫、跌倒和其他危險。每個囤積家庭將房屋恢復到宜居狀態的成本估計超過 8.7 萬美元。
格里沙姆研究實驗室負責人傑西卡·格里沙姆教授表示,雜亂會讓我們很難做大多數人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例如在餐桌上吃飯或在床上睡覺。
“在最嚴重的情況下,房屋完全不衛生,要么是因為無法清潔,要么是因為人們亂扔垃圾。家庭的壓力可能會非常大。”
相關的恥辱可能會阻止囤積者及其家人尋求支持。通常,在情況完全確定之前,囤積行為才會被解決。此外,她說,囤積的人難以調節和忍受負面情緒,這可能會減少暴露療法的參與度並增加中斷率。
「人們在丟掉東西時承受著巨大的壓力,而且經常會出現人際衝突,囤積的客戶可能會感到非常困擾。他們可能有也可能沒有很多動力或洞察力,他們感到壓力很大,反應強烈, 」她說。
「在這項初步研究中,意象重塑似乎減少了一些反應。與其採用直接的方法——[詢問]是什麼阻止你扔掉這個……並探索和挑戰這些信念——它更多的是一種創造性的、情感的這種風格對於囤積客戶來說具有很大的潛力。
軼事證據證明,囤積的人可能具有更強的創造力。 「我們知道圖像可以充當情緒放大器。它使我們能夠了解人們的情感,[並參與]大腦內負責處理記憶和情感的神經功能,」她說。
“圖像重寫強調豐富的感官細節,以創造一種喚起情感和身臨其境的體驗。我們認為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們所看到的結果。”
她說,該研究的超簡短線上交付也有可能成為農村和偏遠地區治療的一部分,這些地區的訪問存在問題,也可以作為早期干預。
人們為何囤積?
格里沙姆教授表示,收集過多的物品似乎很難理解,其中許多物品以客觀標準來看毫無價值。 「然而,我們大多數人都會對至少一些財產產生依戀。也許我們喜歡它們的樣子,或者它們會引發美好的回憶。囤積涉及同樣類型的物體依戀,以及對財產的過度依賴和難以遠離財產他們。 」
雖然研究顯示遺傳因素發揮了一定作用,但囤積行為更有可能是由一系列心理、神經生物學和社會因素引起的。囤積症與早期創傷、生活壓力和情緒剝奪有關。
她說:“囤積的人經常抱怨養育方式過於冷漠、與他人溝通困難以及童年經歷創傷。他們最終可能會認為人們不可靠、不值得信任,最好依靠物品來獲得舒適和安全。”
他們的經驗告訴他們,他們的自我認同與他們所擁有的東西糾纏在一起。她說,如果他們放棄自己的財產,他們就會迷失自己。
囤積症也與注意力不足和過動症的高發生率有關。格里沙姆教授說,規劃、決策和分類方面的困難可能會導致整理和丟棄物品變得困難。 “人們最終會逃避這些任務,從而導致難以管理的混亂程度。”
意象重塑尤其令人興奮,因為它有可能解決為我們以未來為中心的敘述提供資訊的基本創傷——這是實驗室的研究興趣領域——以及解決干擾當前丟棄的侵入性令人痛苦的心理意象,她說。
「影像可以連結我們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重新記錄可能引發囤積的記憶——回顧並滿足這些需求——可能會為更好的治療結果和對客戶的生活產生更大的積極影響打開大門。 」
參考文獻:
- Isaac Sabel, Keong Yap, Jessica R. Grisham. Imagining Letting Go: a Preliminary Test of Written Imagery Rescripting to Facilitate Discarding in a High Hoarding Sample. Journal of Psychopathology and Behavioral Assessment, 2024; DOI: 10.1007/s10862-024-10171-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