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重金屬與微量元素探討 (11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1923 年,鉛首次被添加到汽油中,以幫助保持汽車引擎的健康。然而,汽車健康是以我們自身福祉為代價的。

一項新的研究計算出,童年接觸含鉛汽油的汽車廢氣改變了美國人口的心理健康平衡,使幾代美國人更加憂鬱、焦慮、注意力不集中或過動。研究估計,過去 75 年中,有 1.51 億例精神疾病病例是由美國兒童接觸鉛造成的。

杜克大學神經心理學博士後學者亞倫·魯本(Aaron Reuben) 及其佛羅裡達州立大學同事的研究結果證明,1996 年之前出生的美國人因鉛而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比例明顯更高,並且可能經歷了性格變化這會讓他們在生活中變得不那麼成功和適應。

美國於 1996 年禁止使用含鉛汽車汽油,但研究人員表示,在此之前出生的人,尤其是在 1960 年代和 1970 年代使用含鉛汽油的高峰期,兒童時期的鉛暴露量相當高。

該團隊的論文將於 12 月 4 日這一周發表在《兒童心理學和精神病學雜誌》上。

鉛具有神經毒性,進入人體後會侵蝕腦細胞並改變大腦功能。因此,健康專家表示,在生命的任何階段都不存在安全的接觸程度幼兒特別容易受到鉛損害大腦發育和改變大腦健康的影響。不幸的是,無論什麼年齡,我們的大腦都不足以阻止鉛中毒。

由於美國老城市的供水系統仍含有鉛管道,美國環保署於 10 月發布了規定,規定各城市有 10 年時間來識別和更換鉛管道,並投入 26 億美元來完成這項工作。今年早些時候,美國環保署還降低了其認為具有潛在危險的土壤中的鉛含量,導致估計四分之一的美國家庭的土壤可能需要清理。

 

「人類不適應過去一個世紀所接觸的鉛濃度,」魯本說。 「一旦鉛進入體內,我們幾乎沒有有效的措施來處理它,而且我們中的許多人所接觸的鉛含量比自然水準高出 1,000 到 10,000 倍。”

在過去的一個世紀裡,鉛被用於油漆、管道、焊料,以及最災難性的汽車燃料。許多研究已將鉛暴露與神經發育和心理健康問題聯繫起來,特別是行為規範障礙、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和憂鬱症。但到目前為止,尚不清楚與鉛相關的精神疾病症狀有多普遍

為了回答超過75 年的含鉛氣體使用如何在人類心理上留下永久印記這一複雜問題,魯本和他的合著者、佛羅裡達州立大學社會學教授邁克爾·麥克法蘭和馬修·豪爾轉向公開資料全國數據。

利用有關美國兒童血鉛水平、含鉛汽油使用和人口統計的歷史數據,他們確定了每位2015年在世的美國人可能承受的鉛暴露終身負擔。根據這些數據,他們通過計算從含鉛汽油暴露中獲得的「精神疾病點數」,來估算鉛對心理健康和人格的攻擊,以此作為其對公共健康有害影響的替代指標。

麥克法蘭說:「這正是我們過去用來估計鉛對人群認知能力和智商危害的方法。」他指出,研究小組先前發現,鉛在過去一個世紀裡偷走了美國人口8.24 億個智商點。

「我們看到幾代美國人的心理健康發生了非常重大的變化,」豪爾說。 “這意味著,如果我們從未在汽油中添加鉛,那麼經歷精神問題的人會多得多。”鉛暴露導致憂鬱和焦慮等可診斷精神疾病的發生率更高,但也會導致個體經歷更輕微的痛苦(從而損害他們的生活品質)的比率更高。

 

「對大多數人來說,鉛的影響就像低燒一樣,」魯本說。 “你不會去醫院或尋求治療,但你會比沒有發燒時更加掙扎。”

鉛對大腦健康的影響也與全國各地出現的性格變化有關。麥克法蘭說:“我們估計人口層面的神經質和責任感發生了轉變。”

截至2015 年,超過1.7 億美國人(超過美國人口的一半)在兒童時期曾出現臨床上對血液中鉛含量的擔憂,這可能導致智商較低和更多的心理健康問題,並可能使他們面臨較高的風險其他長期健康損害,例如心血管疾病增加。

含鉛汽油消費量在 1960 年代初迅速增長,並在 1970 年代達到頂峰。結果,魯本和他的同事發現,基本上這二十年裡出生的每個人幾乎肯定都接觸過汽車廢氣中有害的鉛。 X世代(1965-1980)是鉛暴露量最大的一代,他們的心理健康損失也最大。

「我們逐漸認識到,過去——甚至幾十年前——的鉛暴露可能會影響我們今天的健康,」魯本說。 “我們今後的工作將是更好地了解鉛在我國健康中所發揮的作用,並確保我們保護今天的兒童免受新的鉛曝露,無論他們發生在哪裡。”

參考文獻:

 

  1. Michael J. McFarland, Aaron Reuben, Matt Hauer. Contribution of Childhood Lead Exposure to Psychopathology in the U.S. Population over the Past 75 Years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2024 DOI: 10.1111/jcpp.14072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西蒙弗雷澤大學哥倫比亞大學梅爾曼公共衛生學院在2017 年發表的一篇新論文指出,慢性低度鉛中毒是成人心血管疾病和兒童認知缺陷的主要危險因素,即使是以前認為安全的程度也是如此。低度鉛中毒是早產、認知缺陷和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ADHD) 以及血壓升高和心率變異率降低的危險因子。研究結果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

對兒童而言,接觸環境導致全球兒童每年損失約 7.65 億智商點。低度鉛中毒是成年人的危險因素,可能導致慢性腎衰竭、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鉛每年導致 550 萬人死於心血管疾病。

「鉛暴露造成的全球疾病負擔是驚人的,」哥倫比亞梅爾曼學院環境健康科學系主任、Leon Hess 教授、醫學博士、哲學博士 Ana Navas-Acien 說。 「與工業化國家冠心病發病率下降相反,過去30年來,工業化國家的冠心病發病率有所上升。全世界三分之一的兒童——超過6億兒童——患有鉛中毒。”

快速成長的嬰兒很容易吸收鉛。對於成年人來說,95% 的殘留鉛會儲存在骨骼中。更年期和甲狀腺功能亢進等因素會釋放骨骼中的鉛,導致血鉛濃度飆升

「即使在可測量的最低血鉛濃度下,智商的急劇下降和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的急劇增加,再加上普遍的暴露,表明人口策略對於消除鉛中毒至關重要,」西蒙的布魯斯·蘭菲爾說弗雷澤大學和通訊作者。 「雖然自1970 年以來鉛暴露量已下降近100%,並且在美國和歐洲已不再使用,但醫生認為鉛中毒已成為過去的問題。然而,老房子中的含鉛油漆、土壤中的含鉛汽油、水管中滲出的鉛,以及工廠和焚化爐的排放物仍無法避免。

與一般人群相比,某些人鉛中毒的風險更高。幼兒的口慾行為使他們面臨更大的鉛攝取風險,而居住在 1960 年之前建造的維護不良的房屋中的幼兒則面臨因攝入油漆碎片而鉛中毒的風險。飲用含鉛自來水管的自來水或居住在機場或其他排放鉛污染場所附近的人也面臨危險。在美國,種族隔離社區空氣中的鉛濃度明顯高於融合社區。

被認為具有潛在危害的血液中鉛含量已多次下調。兒童體內的安全鉛含量從2012 年的每公升100 微克降至到每公升50 微克,到2021 年又降至到每公升35 微克。然而真正安全的血鉛含量目前並未有共識。

Navas-Acien 和她的合著者進一步承認,關於鉛暴露對心血管疾病的影響的許多問題仍未得到解答,但從長遠來看,在骨骼中測量的累積鉛暴露似乎比在血液中測量的短期暴露更能預測。

“監測和有針對性的篩檢很重要,但保護人們免受鉛中毒的解決方案是識別並消除鉛的環境來源,無論它們在哪裡發現。” Navas-Acien 建議,這意味著消除鉛酸電池、更換鉛管線服務、禁止含鉛航空燃料、減少食品中的鉛、減少舊房屋中的含鉛油漆,並進一步減少鉛污染的土壤和其他殘留來源。

合著者是哈佛醫學院和波士頓兒童醫院的 David C. Bellinger。

數據來自 NHANES 調查(1976 年至 2020 年)

參考文獻:

  1. Bruce Lanphear, Ana Navas-Acien, David C. Bellinger. Lead Poisoning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24; 391 (17): 1621 DOI: 10.1056/NEJMra2402527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澳洲的一項新研究確定了為什麼富含鎂的飲食對我們的健康如此重要,可以降低 DNA 損傷和慢性退化性疾病的風險。

南澳大學的科學家測量了 172 名中年人的血液樣本,發現低鎂含量與高含量的同半胱氨酸(homocysteine,「同半胱氨酸」是一種氨基酸,主要在人體內與蛋白質及多種代謝過程有關。正常情況下,身體會透過維生素B6、B12和葉酸將其轉化為其他物質。然而,當同型半胱氨酸在血液中的濃度過高時,可能會增加心血管疾病、中風及其他健康問題的風險。保持均衡飲食和充足的維生素攝取有助於維持正常的同型半胱氨酸濃度。)基因毒性氨基酸之間存在密切聯繫。

 

這種有毒的組合會損害人體的基因,使人們更容易罹患阿茲海默症和巴金森氏症、胃腸道疾病、一系列癌症和糖尿病。

 

全穀類、深綠葉蔬菜、堅果、豆類和黑巧克力都是富含鎂的食物,有助於身體產生能量、強壯牙齒和骨骼、調節血糖和血壓,並確保心臟、肌肉和腎臟正常運作適當。

 

南澳大學分子生物學家 Permal Deo 博士表示,鎂攝取量低(每天少於 300 毫克)會增加許多疾病的風險,但迄今為止,鎂在預防 DNA 損傷方面的作用尚未在人體中得到充分研究。

 

Deo 博士說:“我們的研究說明,即使在調整了性別和年齡之後,血液中的鎂含量低(低於 18 毫克/公升)與 DNA 損傷增加也存在直接相關性。”

 

「測量了鎂、同半胱氨酸(Hcy)、葉酸和維生素B12 的血液濃度,結果顯示鎂和Hcy 之間呈負相關,鎂、葉酸和維生素B12 之間呈正相關。這說明血液中足夠高的鎂濃度至關重要保護我們的基因免受同半胱氨酸引起的毒性,當葉酸和維生素 B12 缺乏時,同半胱氨酸會增加。

 

合著者邁克爾費內奇教授表示,慢性鎂缺乏可能會破壞人體產生能量和動力細胞的能力,導致組織加速老化,使人們更容易罹患許多疾病的早期發病。

 

 鎂是人體中第四豐富的礦物質。

 

超過 600 種酵素需要它作為輔助因子,近 200 種酵素需要它來活化體內的關鍵過程。

 

費內奇教授說:“下一步是確定鎂的最佳飲食攝取量,無論是通過食物還是補充劑,以及這如何影響癌症和其他慢性疾病的發病或進展。”

研究結果發表在《歐洲營養學期刊》

參考文獻:

 

  1. Varinderpal S. Dhillon, Permal Deo, Michael Fenech. Low magnesium in conjunction with high homocysteine increases DNA damage in healthy middle aged AustraliansEuropean Journal of Nutrition, 2024; DOI: 10.1007/s00394-024-03449-0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哥倫比亞大學梅爾曼公共衛生學院的一項新研究證明,尿液中鎘、鎢、鈾、鈷、銅和鋅等金屬含量較高,與美國不同種族和民族人群中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率的增加有關。雖然有充分證據發現接觸某些金屬與心血管疾病 (CVD) 和死亡率有關,但到目前為止,證據僅限於砷、鎘和鉛之外,並且適用於不同種族的人群。研究結果發表在《循環》期刊。

綜合分析發現,在長達 18 年的研究追蹤中,鎘、鎢、鈾、銅、鈷和鋅等 6 種金屬混合物與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 29% 和死亡風險增加 66% 有關。每種金屬的心血管疾病和死亡風險均增加。

「我們的研究呈現了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尿液金屬和心血管疾病前瞻性研究的結果,並支持尿液金屬作為CVD 和全因死亡風險的新危險因素的作用,」艾琳·馬丁醫學博士內斯-莫拉塔(Irene Martinez-Morata) 說,哥倫比亞梅爾曼學校環境健康科學系的博士生,也是主要作者。 “我們的研究結果可以為風險預測和預防策略提供資訊,通過減少不同人群的金屬暴露來改善心血管健康。”

接觸金屬的情況很普遍,接觸的來源和途徑各不相同,氣候變遷可能會加劇這種情況,導致空氣、土壤和水的污染,最終污染食物鏈。根據記錄,非西班牙裔黑人、西班牙裔/拉丁裔、華裔和美洲印第安人等人群以及社會經濟地位較低的社區的金屬暴露負擔較高,這說明社會政治、歷史和結構因素導致了個人以外的差異-水平因素,如吸煙、職業和飲食。艾琳·馬丁內斯-莫拉塔補充道:“減少金屬接觸的干預措施尤其有利於這些也承受著較高心血管疾病死亡率負擔的人群。”

美國心臟協會最近認識到有毒金屬砷、鎘和鉛與某些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有關。然而,到目前為止,評估較少研究的金屬(包括銅和鋅等生物金屬以及更可能模擬現實生活中接觸的金屬混合物)的影響的研究仍然有限。

研究人員利用動脈粥狀硬化多種族研究 (MESA),評估了美國六個城市和郊區社區(馬裡蘭州巴爾的摩市和巴爾的摩縣)中六種尿液金屬與 CVD 事件和死亡率的關聯。芝加哥;北卡羅來納州福賽斯縣;洛杉磯縣;紐約市曼哈頓北部和布朗克斯區; 2000 年 7 月至 2002 年 8 月在明尼蘇達州聖保羅進行。為了評估尿液金屬混合物的聯合效應,研究人員使用哥倫比亞大學生物統計系最近開發的機器學習方法進行了額外的分析。

在分析的人口中,39% 是非西班牙裔白人,27% 是非西班牙裔黑人,22% 是西班牙裔/拉丁裔,12% 是華裔。在研究追蹤期間,1,162 名參與者出現了 CVD,1,844 名參與者死亡。

在考慮了吸煙、高血壓或糖尿病等已知的CVD 危險因子後,研究發現,尿液中鎘、鎢、鈾、鈷、銅和鋅混合物的含量較高與29% 和66% 的人患病有關。對於個別金屬,鎘含量越高,CVD 和死亡率風險分別增加 25% 和 68%。所有其他金屬也發現了類似的關聯。

 

「在美國,接觸較少研究的金屬(例如鎢和鈾)很常見,並且可能透過飲用水、食物、空氣污染和室內灰塵而發生,」馬丁內斯觀察到。雖然我們的身體只需要少量的一些金屬(稱為生物金屬或微量元素),例如銅和鋅,但尿液中這些金屬含量過高可能是有害的。 「雖然這是一個正在進行的研究領域,但尿液中必需金屬含量高可能說明這些營養素的體內儲備過多或喪失,這種情況可能發生在新陳代謝開始出現故障時,因為它發生在早期階段心血管疾病

 

「除了解決社區和家庭脆弱性因素以及個人行為改變之外,在聯邦層級實施針對空氣污染、飲用水和食品污染以及消費品的政策和法規,可以減少金屬暴露,我們注意到進一步的分析將有助於告知預防策略和干預措施,包括針對較少研究和不受監管的金屬(如鎢或鈷)的策略和干預措施”,馬丁內斯指出。 「例如,雖然降低飲用水最高污染物濃度和禁止含鉛汽油的聯邦法規已成功減少了水和空氣中​​砷、鎘和鉛等有毒金屬的暴露,但還需要進行更多研究來了解其貢獻鎢和鈷等金屬。

 

哥倫比亞梅爾曼學院環境健康科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Ana Navas-Acien 醫學博士、博士說:“我們研究的一個優勢是如何評估尿液金屬作為混合物的關聯。” 「除了對大量人口以及種族和多樣化的參與者基礎進行抽樣之外,我們還使用了由微量金屬核心實驗室領導的最先進的實驗室方法,並分析了長期追蹤的結果。但是未來的研究使用重複測量尿液金屬濃度可以提供有關隨時間推移暴露的更先進的資訊。

 

「研究結果強調了減少這些金屬在環境中的暴露的重要性,這些金屬對少數族裔和較貧困社區的影響尤其嚴重,」美國國家心肺血液研究所(NHLBI) 的遺傳流行病學家Cashell Jaquish博士說。 “研究結果可能會導致我們努力減少社區的金屬暴露,從而減少心臟病發生的健康差距,心臟病是這個國家的主要死亡原因。”

參考文獻:

  1. Irene Martinez-Morata, Kathrin Schilling, Ronald A. Glabonjat, Arce Domingo-Relloso, Melanie Mayer, Katlyn McGraw, Marta Galvez Fernandez, Tiffany Sanchez, Anne E. Nigra, Joel Kaufman, Dhananjay Vaidya, Miranda R. Jones, Michael P. Bancks, R. Graham Barr, Daichi Shimbo, Wendy S. Post, Linda Valeri, Steven Shea, Ana Navas-Acien. Association of Urinary Metal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cidence and All-Cause Mortality in the Multi-Ethnic Study of Atherosclerosis (MESA)Circulation, 2024; DOI: 10.1161/CIRCULATIONAHA.124.069414

鄭醫師補充:嚴格來說,這篇研究提到的金屬大多都不是重金屬(一般被視為對健康有害的金屬元素)例如汞、砷、鎘、鉛、汞和鎳等等。不管如何,這研究提醒我們:即便不是重金屬,特定金屬在體內含量高仍可能對身體造成負擔,引發後續疾病。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透過強心家族研究案(Strong Heart Family Study),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支持的研究人員發現,血鉛濃度的小幅下降與美洲印第安成年人心血管健康的長期改善有關。血鉛濃度下降幅度最大的參與者的收縮壓下降了約 7 毫米汞柱,這一數字與降血壓藥物的效果相當。

哥倫比亞大學梅爾曼公共衛生學院、NIEHS 和 NHLBI 的研究人員報告的研究結果發表在《美國心臟協會雜誌》上。

「這對公共衛生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勝利,」哥倫比亞梅爾曼公共衛生學院環境健康科學助理教授、資深作者安妮·E·尼格拉博士說。

“我們發現,即使一個人的血鉛濃度略有下降,也會產生有意義的健康結果。”

Nigra 和她的合著者,包括哥倫比亞郵差學院公共衛生碩士威爾·利伯曼-克里賓(Wil Lieberman-Cribbin),他們將這些進步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過去幾十年發生的公共衛生和政策變化。

除了收縮壓有所改善外,研究人員還發現血鉛濃度的降低與肥厚型心肌病變和心臟衰竭相關標記的降低有關。

為了進行這項研究,研究人員透過強心研究的擴展與 285 名美洲印第安成年人合作,這是一項針對美洲印第安成年人心血管健康結果和危險因素的最大研究。

參與者居住在亞利桑那州、俄克拉荷馬州、北達科他州或南達科他州的四個部落社區之一。

研究人員觀察了一段時間內的血鉛濃度和血壓讀數。

首次測量了 1997-1999 年研究訪問期間收集的血液中的鉛含量,並在 2006-2009 年的後續訪問期間再次測量了收集的血液中的鉛含量。

在此期間,參與者測量了血壓並參加了體檢,包括使用超音波心電圖來評估他們的心臟結構和功能。

為了支持參與者之間的類似比較,研究人員控制了多個因素,包括社會變數、心血管疾病風險和病史。

 

研究開始時,平均血鉛濃度為 2.04 µg/dL。在整個研究過程中,平均血鉛含量下降了 0.67 µg/dL,即 33%。

最顯著的變化(以平均起始血鉛濃度為 3.21 µg/dL 的參與者分類,並經歷了約 1.78 µg/dL(即 55%)的降低)與收縮壓降低 7 mm Hg 相關。

美國國家心肺血液研究所 (NHLBI) 心血管科學部流行病學家、公共衛生碩士 Mona Puggal 表示:“這說明這些社區為降低血鉛濃度所做的一切正在發揮作用。” 「血壓的降低也與改變生活方式所帶來的改善相當,例如每天運動 30 分鐘、減少鹽攝取量或減肥。”

 

研究中觀察到的血鉛濃度下降情況與過去 50 年來為減少油漆、汽油、水、管道和罐裝食品中的鉛接觸而實施的政策和努力後,美國普通民眾的血鉛濃度下降情況相似。

 

「認識到與美國普通人口相比,美洲印第安人社區不成比例地接觸到高濃度的鉛和其他金屬,需要進行更多的研究來確定環境因素如何加劇心血管和其他疾病,並且需要做更多的工作來改善美國印第安人的環境健康”,美國國家環境健康科學研究所 (NIHES) 健康科學管理員 Lindsey A. Martin 博士說。

 

研究人員指出,在其他社區調查這些發現並尋找減少鉛暴露的其他方法也很重要,特別是在暴露和心血管疾病風險較高的其他人群中。

參考文獻:

 

  1. Wil Lieberman‐Cribbin, Zheng Li, Michael Lewin, Patricia Ruiz, Jeffery M. Jarrett, Shelley A. Cole, Allison Kupsco, Marcia O'Leary, Gernot Pichler, Daichi Shimbo, Richard B. Devereux, Jason G. Umans, Ana Navas‐Acien, Anne E. Nigra. The Contribution of Declines in Blood Lead Levels to Reductions in Blood Pressure Levels: Longitudinal Evidence in the Strong Heart Family Study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2024; DOI: 10.1161/JAHA.123.031256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了微量營養素缺乏與生命早期腸道微生物群組成之間的驚人聯繫,這可能有助於解釋為什麼全球抗生素抗藥性不斷上升。

研究團隊研究了維生素 A、B12、葉酸、鐵和鋅等關鍵微量營養素的缺乏如何影響消化系統中的細菌、病毒、真菌和其他微生物群落。

他們發現這些缺陷導緻小鼠腸道微生物組發生顯著變化,最顯著的是已知為機會性病原體的細菌和真菌的驚人擴張

重要的是,微量營養素缺乏的小鼠也表現出與抗生素抗藥性相關的基因的更高密集度

「在關於全球抗生素抗藥性的討論中,微量營養素缺乏一直是一個被忽視的因素,」UBC 醫學遺傳學系和兒科係以及 BC 兒童醫院研究所的博士後研究員 Paula Littlejohn 博士說。“這是一個重大發現,因為它證明營養缺乏會使腸道環境更有利於抗生素抗藥性的發展,這是全球主要的健康問題。”

細菌天然擁有這些基因作為防禦機制。某些情況,例如抗生素壓力或營養壓力,會導致這些機制的增加。這構成了一種威脅,可能會使許多強效抗生素失效,並導致未來常見感染可能變得致命。

抗生素抗藥性通常歸因於抗生素的過度使用和濫用,但 Littlejohn 博士和她的 UBC 同事的研究證實,微量營養素缺乏的「隱性飢餓」是另一個重要因素。

在全球範圍內,大約有 3.4 億五歲以下兒童患有多種微量營養素缺乏症,這不僅影響他們的生長,而且還顯著改變他們的腸道微生物組,」Littlejohn 博士說。「我們的研究結果尤其令人擔憂,因為這些兒童經常因營養不良相關疾病而服用抗生素。諷刺的是,由於潛在的微量營養素缺乏,他們的腸道微生物組可能會產生抗生素抗藥性。 」

這項研究發表在本週的《自然微生物學》期刊上,為生命早期微量營養素缺乏的深遠影響提供了重要的見解。它強調需要製定全面策略來解決營養不良及其對健康的連鎖反應解決微量營養素缺乏不僅僅是克服營養不良,它也可能是對抗全球抗生素抗藥性禍害的關鍵一步

參考文獻:

 

  1. Paula T. Littlejohn, Avril Metcalfe-Roach, Erick Cardenas Poire, Ravi Holani, Haggai Bar-Yoseph, Yiyun M. Fan, Sarah E. Woodward, B. Brett Finlay. Multiple micronutrient deficiencies in early life cause multi-kingdom alterations in the gut microbiome and intrinsic 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 in miceNature Microbiology, 2023; DOI: 10.1038/s41564-023-01519-3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近日發表在《美國心臟協會期刊》上的一項新的美國心臟協會研究聲明,透過常用的家居用品、空氣、水、土壤和食物長期接觸低濃度的鉛、鎘和砷會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這份科學聲明回顧了將長期接觸低或中等濃度的三種污染物金屬(鉛、鎘和砷)與心血管疾病(包括冠狀動脈疾病、中風和周邊動脈疾病)聯繫起來的證據。它突顯了臨床和公共衛生的影響。心血管疾病的傳統危險因素目前不包括環境毒物。環境心臟病學領域將接觸污染物(包括污染金屬)確定為心血管疾病的可改變風險。

Gervasio 說:“大量人口研究發現,即使是低度接觸污染物金屬也幾乎是普遍的,並且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負擔,尤其是心臟病發作、中風、腿部動脈疾病和心臟病導致的過早死亡。” A. Lamas, MD, FAHA,佛羅里達州邁阿密海灘西奈山醫療中心聲明撰寫小組主席、醫學主席兼哥倫比亞大學心臟病科主任。

“這些金屬會干擾基本的生物功能,並影響全球範圍內的大多數人口,”聲明撰寫小組副主席、醫學博士、哥倫比亞大學梅爾曼學院環境健康科學教授 Ana Navas-Acien 說。公共衛生和紐約市哥倫比亞大學北部平原超級基金研究項目主任。接觸鉛和鎘後,鉛和鎘會在體內積聚並在骨骼和器官中保留數十年。僅在美國,一項大型研究發現,每年有超過 450,000 人死於鉛接觸。”

人們在哪裡接觸到污染金屬?

接觸污染金屬最常是在日常生活中不由自主地發生的。鉛可能存在於各種物品中,例如老房子的油漆(含鉛油漆於 1978 年在美國被禁止)、煙草製品、二手煙、受污染的食物(地下水和一些陶器、陶瓷和廚具是鉛的來源)食品中的鉛污染)、水管、香料、化妝品、電子產品和工業排放物。吸煙是鉛和鎘的來源

 鎘存在於鎳鎘電池、顏料、塑料、陶瓷和玻璃器皿以及建築產品中。工業生產的肥料使用天然富含鎘的磷礦,然後污染根莖類蔬菜和綠葉植物(包括煙草)。

砷暴露主要通過地下水,影響飲用水、土壤和在受污染土壤中種植的食物。值得注意的是,砷在水稻中的累積量高於其他糧食作物

聲明稱,儘管無論社會經濟地位如何,不同人群都存在暴露和風險,但有些人更容易接觸有毒金屬。居住在靠近主要幹道、工業來源和危險廢棄場的人的接觸風險更高;住在老房子裡;或者在環境法規執行不力和對社區投訴的回應不充分的地區。

“這是一個全球性問題,低收入社區通過受污染的空氣、水和土壤過多地接觸有毒金屬,”Navas-Acien 說。“解決這些人群中的金屬暴露問題可能會提供一種減少心血管疾病差異和促進環境正義的策略。”

污染物金屬對心血管有哪些風險?

該科學聲明概述了全球流行病學研究,證實鉛、鎘和砷與過早死亡有關,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全球研究包括:

  • 2021 年美國心臟協會的一份科學聲明承認接觸有毒金屬是周邊動脈疾病的非常規危險因素。
  • 《英國醫學雜誌》(British Medical Journal) 發表的 2018 年評論評估了代表來自十幾個國家近 350,000 人的 37 項研究。審查報告說,較高的尿液砷含量和血液鉛和鎘含量與中風和心臟病的風險增加 15%-85% 相關。
  • 中國的一項研究發現,血液中鉛含量較高與 2 型糖尿病患者的頸動脈硬化斑塊有關。另一項研究發現,鎘和砷與較高的心臟病和缺血性中風發病率有關。
  • 在西班牙,一項一般人群研究發現,尿液中的鎘與新診斷出的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增加有關。

 

可以對環境中的金屬做些什麼?

研究小組建議,監測環境金屬濃度和對個人進行重金屬檢測是實施適當公共衛生舉措的關鍵步驟衛生專業人員使用血液測試監測有接觸症狀的兒童的鉛含量。但是,除特定類型的工作所需之外,沒有針對成人污染物重金屬的監測指南或暴露限值。未來的研究需要確定這種檢測是否是識別和保護心血管疾病風險人群的有效策略。

聲明作者指出,減少煙草中的金屬暴露、保護社區供水系統和水井以及盡量減少空氣、食物和土壤中的金屬污染都是可能減少金屬暴露的公共衛生措施的例子。

Lamas 說:“心血管健康可以通過多管齊下的方法來改善,這種方法可以識別環境心臟病學,包括污染金屬的環境監測和生物監測;控制接觸源;以及開發去除重金屬或削弱其對身體影響的臨床干預措施。” ,他也是紐約市哥倫比亞大學歐文醫學中心的醫學教授。

雖然目前沒有標準的醫學療法來抵消污染金屬對血管的影響,但正在進行研究以解決治療個人暴露的可能性。一些研究正在評估螯合劑的作用,螯合劑是一種藥物,可以去除體內的污染物金屬,尤其是鉛和鎘。螯合劑與金屬結合,因此它們可以被排出體外。此外,該聲明建議需要進行研究以調查可能會減少污染物金屬影響並加速排泄的營養補充劑。根據小型試驗顯示出潛力的補充劑包括葉酸和 N-乙酰半胱氨酸。

鄭醫師補充:

想知道自己體內是否有重金屬累積過量的風險並不難,功能醫學提供相關頭髮、血液或是尿液檢測,直接可以透過鑑測結果得知。萬一過高,也有相關療法可以幫助身體排除過多的重金屬,降低諸多慢性及退化性疾病的風險。

參考文獻:

  1. Gervasio A. Lamas, Aruni Bhatnagar, Miranda R. Jones, Koren K. Mann, Khurram Nasir, Maria Tellez‐Plaza, Francisco Ujueta, Ana Navas‐Acien. Contaminant Metals as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A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2023; DOI: 10.1161/JAHA.123.029852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鉛是一種環境神經毒物,會導致神經認知缺陷以及心血管和代謝紊亂。它還對社會弱勢社區產生了不成比例的影響。鉛暴露與兒童智商之間的關係已得到充分研究,但很少有研究檢查血鉛對兒童生理壓力和行為的影響。賓夕法尼亞大學護理學院 (Penn Nursing) 的三項研究揭示了鉛如何影響兒童和青少年的生理壓力和情緒/行為發展。

鉛暴露與心理應激反應

在兒童期和青春期接觸鉛與許多持續到成年期的有害結果有關。然而,到目前為止,很少有研究測試過鉛暴露與生理壓力反應之間的關係,而生理壓力反應本身可能是有害健康結果的前兆和/或潛在機制。

Penn Nursing 的一項研究增加了新的證據,證實兒童早期鉛暴露與青春期早期誘導壓力任務期間心率變異性失調顯著相關,說明壓力反應的失調。這些發現對心血管健康和整體生長發育具有重要意義。

“支撐鉛和生理壓力功能之間關係的生物學機制相對未知,”第一作者 Olivia M. Halabicky 博士說,他是賓夕法尼亞大學護理學院的博士生,他完成了這項工作。失調的壓力反應與一系列健康後果有關,包括心血管和代謝疾病,以及一般和高級認知的神經發育和神經認知結果受損。“了解這些關係可能有助於制定針對這種生物學機制的干預措施,從而減少鉛暴露對風險最大的兒童的有害影響,”資深作者兼首席研究員劉江紅博士說Liu 還是 NIH 資助的中國金壇市兒童健康項目的主任,該項目追踪了中國金壇市1000 多名從學前到青春期的兒童,以了解接觸環境鉛、營養和心理社會因素對他們行為的影響。

文章“早期兒童鉛暴露和青少年心率變異性:長期世代研究”發表在《環境研究》期刊上,可在線獲取。合著者還包括 Penn Nursing 的 Jennifer A. Pinto-Martin,PhD,MPH 和 Peggy Compton,PHD,RN,FAAN。Liu 於 2020 年發表在《國際衛生與健康期刊》上的一項類似研究調查了在了解鉛對休息心率影響方面的差距。

鉛暴露解釋逆境-反社會關係

在另一項新發表的調查中,Liu 和合作研究人員最近證明,費城 11 歲和 12 歲青少年的血鉛與更多的社會逆境和更多​​的外化行為呈正相關,重要的是,血鉛水平介導了社交困難與外化行為的關係。

“這些發現對公共衛生和環境監管以及了解將社會不平等與健康結果聯繫起來的生物學機制具有潛在的重要意義,尤其是在來自低收入城市地區的青年中,”劉說。

這些發現還強調了青少年健康的社會和環境決定因素的重要性。他們強調有必要減輕不利的社會影響並監測兒童環境中的鉛暴露情況,以減少出現外化行為問題的可能性,這是犯罪的一個風險因素,並在以後的生活中降低了社會流動性(社會階層提升可能性)。文章“血鉛濃度影響社交困難和兒童外化行為之間的關係”發表在《環境研究》期刊上,可在線查閱。合著者包括馬薩諸塞大學的 Jill Portnoy 和 Presley McGarry;賓夕法尼亞大學的 Adrian Raine、Margaret Gladieux 和 Aimin Chen。

鄭醫師補充:

針對兒童青少年的學習能力、專注度、社交能力、衝動控制甚至是否容易出現叛逆行為,在功能醫學的醫療評估項目中,重金屬的檢測至關緊要,而鉛一旦過量,往往影響甚鉅,因此透過相關功能醫學檢測確認當事人是否有重金屬累積的過量,配合相關療程來改善,效果往往立竿見影,可惜一般醫療系統鮮少關注環境毒素的曝露的影響,更遑論醫療處置了,的認知行為的失衡的原因及處置,這篇研究報導是非常重要的提醒。常重要的提醒。

參考文獻:

 

  1. Jianghong Liu, Jill Portnoy, Adrian Raine, Margaret Gladieux, Presley McGarry, Aimin Chen. Blood lead levels medi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adversity and child externalizing behaviorEnvironmental Research, 2022; 204: 112396 DOI: 10.1016/j.envres.2021.112396
  2. Jianghong Liu, Jill Portnoy, Phoebe Um, Naixue Cui, Anna Rudo-Hutt, Chonghai Yan, Adrian Raine, Aimin Chen. Blood lead and mercury levels are associated with low resting heart rate in community adolescent boy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giene and Environmental Health, 2021; 233: 113685 DOI: 10.1016/j.ijheh.2020.113685
  3. Olivia M. Halabicky, Jennifer A. Pinto-Martin, Peggy Compton, Jianghong Liu. Early childhood lead exposure and adolescent heart rate variability: A longitudinal cohort studyEnvironmental Research, 2022; 205: 112551 DOI: 10.1016/j.envres.2021.112551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缺乏鎂離子會導致肥胖、糖尿病?

 

 
 
2021年10月15日 週五 上午7:30

 

【華人健康網編譯洪辰竺/台北報導】肥胖是現代人最普遍的文明病之一,且通常伴隨著第二型糖尿病、代謝症候群的發生。不過,令人驚訝的是,除了熱量控制不當會造成這些疾病之外,鎂元素補充不足,竟也可能間接導致肥胖,甚至有糖尿病風險!近期有一項來自義大利的研究發現,日常中補充足夠的鎂離子,好處多不勝數,不僅可以減緩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的症狀,並能改善代謝症候群,同時也可以降低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

 

研究:日常攝取足量鎂離子能促進維生素代謝,改善三高、代謝症候群

 

根據一項來自義大利米蘭大學生物醫學和臨床科學系(Department of Biomedical and Clinical Sciences “L. Sacco”, Università di Milano)的Gabriele Piuri教授及其研究團隊所進行,並發表在《營養學》(Nutrients)期刊的研究顯示,透過在日常飲食中攝取足量的鎂離子,不僅可以幫助減緩三高的症狀,幫助改善代謝症候群,還可以透過調節基因的表達,改善腸道菌相的組成,也能促進人體對維生素B1和維生素D的代謝

 

鎂離子缺乏釀身體發炎,引起胰島素阻抗、改變腸道菌相惹肥胖

 

研究人員集結2009-2019年間的13項關於肥胖、第二型糖尿病及代謝症候群與鎂離子補充量的研究,並發現這3種疾病之間有密切關連,且患者體內普遍都缺乏鎂離子。究竟鎂離子在人體扮演什麼角色?為何3種疾病之間息息相關呢?

 

 

 

原來,三者的起因,都是體內的慢性發炎所致。當體內鎂離子缺乏,會造成體內氧化壓力及細胞激素(cytokine)上升,造成身體低度發炎,同時,也會影響細胞對胰島素濃度的敏感度,造成細胞內的鎂離子濃度下降,形成代謝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甚至導致第二型糖尿病。

 

此外,鎂離子是人體內第二豐富的細胞內陽離子,也是參與人體內數百種酵素反應的輔因子(cofactor),而長期處於體內低度發炎的狀況,也會改變腸道菌相的結構組成,而導致身體肥胖。

全穀類、堅果種子類、豆類及綠色蔬菜等食物,是良好的天然鎂離子來源

日常中有許多原因會造成低鎂血症(Hypomagnaesemia),指血液中的鎂離子含量低於正常值,人體內的血鎂約介於1.7-2.2mg/dL之間,若血鎂低於1.7mg.dL,就稱為低鎂血症。研究人員表示,低鎂血症最常見的原因為從飲食中攝取的鎂不足,而日常飲食中,包括全穀類食物、堅果種子類、豆類以及綠色蔬菜等食物,都是獲取良好的鎂離子來源。

鎂助維生素D合成、活化,缺乏維生素D恐增胰島素阻抗風險

許多肥胖的人及第二型糖尿病的患者,體內也普遍缺乏維生素D,而鎂是維生素D合成跟活化所必須的離子,維生素D的缺乏,被視為胰島素阻抗、代謝症候群,以及心血管疾病的潛在風險因子。因此,體內缺乏鎂離子,也會連帶影響到體內具有活性維生素D的濃度,進而影響維生素D在人體發揮的功能。

補充鎂離子助減緩慢性發炎,降低肥胖、第二型糖尿病及代謝症候群發生率

最後,研究人員表示,由於肥胖、第二型糖尿病,以及代謝症候群越來越盛行,且許多都是由於鎂離子攝取不足,而造成體內慢性發炎所引起,體內低鎂的狀態,主要都是不健康的飲食所造成。低鎂的體內環境會容易導致身體發炎,且會造成代謝失調。因此,日常中不妨從飲食中補充足夠的鎂離子,能夠有效緩解發炎的狀況,同時減少肥胖、第二型糖尿病,以及代謝症候群的發生率。

鄭醫師補充:

鎂缺乏,容易導致便祕、心律不整、緊張、焦慮失眠、骨質疏鬆、易抽筋、感覺疲憊、吞嚥困難、怕吵、頭痛及偏頭痛等等,是非常重要的礦物質。建議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留意及加強鎂的食物來源或營養補充攝取,預防相關身體疾患甚至是糖尿病及肥胖等等問題。欲知鎂在體內補充是否充足?透過抽血檢查立見分曉,不須猜謎。

參考文獻:

Piuri G, Zocchi M, Della Porta M, Ficara V, Manoni M, Zuccotti GV, Pinotti L, Maier JA, Cazzola R. Magnesium in Obesity, Metabolic Syndrome, and Type 2 Diabetes. Nutrients. 2021 Jan 22;13(2):320. doi: 10.3390/nu13020320. PMID: 33499378; PMCID: PMC7912442.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3499378/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心理學研究人員領導的一項新研究發現,童年時期的鉛暴露可能會導致成年後性格不成熟和健康。

該研究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對美國269 個縣和 37 個歐洲國家的超過 150 萬人進行了抽樣調查。研究人員發現,那些在大氣鉛含量較高的地區長大的人在成年後的適應性較差——責任心和隨和程度較低,而神經質則較高。

“鉛暴露和性格特徵之間的聯繫非常有影響力,因為我們到處都以我們的性格示人,”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心理學系的博士後研究員 Ted Schwaba 說。“即使鉛對個性特徵的微小負面影響,當你將其匯總到數百萬人以及我們個性影響的所有日常決策和行為時,都會對幸福感、生產力和壽命產生真正的巨大影響。”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將環境保護局的歷史大氣鉛數據與在採樣地點長大的人的線上個性問卷調查聯繫起來。結果發現,在大氣鉛含量較高的美國縣長大的成年人較不隨和和盡責,在 20 多歲和 30 多歲的成年人中,與童年時期鉛接觸較少的成年人相比,他們更加神經質。

“這三個特徵——盡責、隨和和低神經質——構成了我們認為成熟、心理健康的人格的很大一部分,並且是我們在人際關係和工作中成功或失敗的有力預測因素,”施瓦巴說。“通常情況下,在整個生命週期中,人們會變得更加認真和隨和,而不那麼神經質。”

為了進一步測試鉛暴露是否會導致這些差異,研究人員檢查了 1970 年《淨化空氣法案》的影響,各地逐步淘汰含鉛產品,發現在所在地大氣鉛含量開始下降之後出生的人在成年期比在他們出生之前出生的人更成熟、心理健康。

為確保這些發現不只是反映群體效應——共同歷史或社會經歷產生的特徵——研究人員在歐洲複製了他們的研究,那裡的鉛淘汰時間比美國晚,在那裡,他們發現在歐洲長大的人大氣鉛含量較高的地區在成年後也不太令人愉快和神經質,儘管有關盡責方面的調查結果沒有辦法重複同樣結果。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們都知道鉛暴露是有害的,但每一波新的研究似乎都發現了鉛暴露危害社會的新方式,”施瓦巴說。“雖然今天大氣中的鉛含量要少得多,但鉛仍然存在於水管、表土和地下水中。這些鉛暴露源往往會對有色人種造成不成比例的傷害——黑人兒童體內鉛含量高的可能性是其他人的兩倍。白人孩子的血統。從經濟的角度,從社會正義的角度,或者從任何角度來看,盡可能限制鉛暴露是非常重要的。”

鄭醫師補充:鉛曝露不只影響人格發展,過去相關研究發現對專注力、衝動控制及學習力、甚至叛逆行為等都有相關。功能醫學可透過重金屬及微量元素的檢測,能清楚人體內重金屬殘留量是否過量,微量元素是否缺乏,部分重金屬累積過量也會對微量元素產生排擠效應而導致缺乏。適度移除重金屬降低體內殘留量對中樞神經的發育及穩定,提高專注力及認知功能、甚至人格的穩定性,關係至大,萬不可輕忽。

參考文獻:

Ted Schwaba, Wiebke Bleidorn, Christopher J. Hopwood, Jochen E. Gebauer, P. Jason Rentfrow, Jeff Potter, Samuel D. Gosling. The impact of childhood lead exposure on adult personality: Evidence from the United States, Europe, and a large-scale natural experiment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21; 118 (29): e2020104118 DOI: 10.1073/pnas.2020104118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科學家揭示了兒童血液鉛濃度過高與參與原血紅素合成和致癌作用的基因甲基化之間的相關性,這證實鉛中毒的機制以前未知。

鉛中毒是一種有據可查的疾病,由於減少了鉛的使用,鉛中毒的發病率已大大降低。但是,世界上許多地區的環境中鉛的含量仍然不安全。鉛中毒會引起諸如腹痛,腎衰竭和不孕之類的症狀,但是最有害的影響是發生在兒童身上,導致神經和發育惡化。但是,其背後的許多機制卻難以捉摸。

在目前發表在《環境研究》( journal Environmental Research)雜誌上的工作中,北海道大學的科學家與讚比亞大學的同事合作,調查了比亞Kabwe的140名2至10歲的兒童的血鉛濃度。兒童是從一個污染嚴重的古老鉛鋅礦山附近或遠離的鄉鎮中選出的。根據 Blacksmith 學院(現為Pure Earth)進行的一項調查,由於該礦山的存在,卡布韋被認為是2013年地球上污染最嚴重的10個地方之一。

測量所有兒童的血鉛濃度。科學家們發現,靠近礦井的孩子的血液濃度是遠處礦井的孩子的三倍。然後,他們使用一種稱為甲基化特異性聚合酶鏈反應(MSP)的技術來確定DNA序列的甲基化。甲基化是將甲基(CH3)基團添加到DNA的過程;這種修飾通常會導致基因活性降低

血鉛濃度升高與負責基因表達的DNA異常甲基化呈正相關。受影響的基因是ALAD,它合成了紅血球發育中的關鍵化合物。p16是一種抑癌基因,經常在不同類型的癌症中失去活性。

這項研究建立了血鉛濃度與DNA異常甲基化之間的相關性。它還揭示了該地區兒童的主要醫療保健問題。該領域未來的工作將涉及大規模研究,以確定鉛中毒的真正程度,並努力為該地區的兒童提供必要的照料和治療。Yohannes博士說:“最終目標是實現無鉛人口,以確保健康的未來。”

毒理學實驗室的Yared B. Yohannes博士,中山正太助教授和石塚真弓教授是這項研究的主要貢獻者。該實驗室已經研究了Kabwe中鉛中毒已有超過五年的時間。他們的研究是與八個非洲國家正在進行的合作項目的一部分,該項目旨在清除非洲持續環境污染對人類和動物的影響。

鄭醫師補充:

鉛過量不只是影響血紅素的合成,導致貧血,還可能影響孩童的專注力、影響大腦發育及學業表現,因為甲基化表現得異常也會影響神經傳導物質的合成與傳導,因此疑似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的診斷的孩童,最好透過相關重金屬檢測來確認體內是否有鉛累積過量的問題,如確定過高,也須設法杜絕汙染來,同時透過相關療程幫助當事人排除過量的重金屬,加速身體及中樞神經功能恢復。

參考文獻:

Yared B. Yohannes, Shouta MM. Nakayama, John Yabe, Hokuto Nakata, Haruya Toyomaki, Andrew Kataba, Kaampwe Muzandu, Yoshinori Ikenaka, Kennedy Choongo, Mayumi Ishizuka. Blood lead levels and aberrant DNA methylation of the ALAD and p16 gene promoters in children exposed to environmental-leadEnvironmental Research, 2020; 188: 109759 DOI: 10.1016/j.envres.2020.109759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儘管數十年前禁止使用含鉛氣體和含鉛塗料,但鉛暴露的風險遠未消除。由伊麗莎白·索威爾(Elizabeth Sowell)博士領導的一項新研究發現,生活在鉛接觸風險高的社區中,某些兒童的大腦結構和認知能力存在差異。她的發現已刊登於《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發表,也顯示出明顯的趨勢,即低收入家庭的兒童患病風險可能更高。

洛杉磯薩班兒童醫院薩班研究所的索威爾博士和她的團隊假設,低收入家庭的兒童可能特別容易受到生活在高鉛風險環境中的影響。他們以前的發現發現,家庭的社會經濟狀況會影響大腦的發育。在這裡,他們研究了超過9,500名兒童的鉛暴露風險與認知評分和腦結構的關係。

索威爾博士的實驗室是青少年大腦認知發展(Adolescent Brain Cognitive Development ,ABCD)研究的一部分,該研究已經招募了來自美國21個地區的近12,000名兒童。ABCD追踪從9-10歲到成年的參與者,收集健康和大腦發育資訊。這是同類研究中規模最大,最全面的研究。通過ABCD收集的大量數據使Sowell博士等研究人員可以就影響青少年大腦的因素提出問題。

他們的研究結果證實,鉛暴露風險的增加與認知能力的下降以及大腦皮層表面積和體積的減少有關-大腦皮層負責發起有意識的思想和行動。但這對於中等收入或高收入家庭的孩子而言並非如此。

沒有鉛是安全的。即使濃度很低,認知缺陷也可歸因於鉛暴露。根據房屋的年齡和貧困率,已為美國72,000多個社區分配了鉛接觸風險評估。儘管自1978年以來,新成屋一直沒有使用含鉛塗料,但許多較老的房屋仍然存在鉛危險。

Sowell博士說:“對房屋進行專業的鉛修復可能需要10,000美元,”他也是南加州大學凱克醫學院的兒科學教授。“因此,家庭收入成為鉛暴露的一個因素。” 確實,正如她的研究顯示的那樣,在低收入家庭中,鉛風險與認知能力下降和大腦結構下降之間的關聯更為明顯。

Sowell博士實驗室的博士後研究員,該出版物的第一作者安德魯·馬歇爾(Andrew Marshall)博士說:“我們對鉛的暴露如何影響大腦的解剖結構和功能很感興趣。” “低濃度的鉛暴露會影響認知,但目前尚無有關這些兒童大腦結構的已發表研究。”

僅在低收入家庭中觀察到認知得分降低和大腦結構差異。馬歇爾博士說:“我們在這裡看到的是,當個人面臨諸如低收入或接觸鉛的風險之類的挑戰時,大腦結構與認知之間存在更為明顯的關係。” ABCD研究尚未檢查這些兒童的血中鉛濃度,但該出版物的作者表明鉛暴露的風險可預測血中鉛濃度。需要進一步研究以確定造成這些差異的確切原因,例如鉛暴露本身或與生活在高鉛風險環境中相關的其他因素是否有助於這種關聯,

但是,索威爾博士強調指出,收入和鉛接觸的風險並不能定義一個孩子。她說:“這些風險使您的智力能力下降絕對不是一個定局。” “生活在低收入,高風險地區的許多兒童也能獲得成功。” 她的目標是提高人們對環境毒素如何影響兒童的認識。了解我們的孩子所面對的是幫助他們的第一步。

索威爾博士說:“即使環境中的鉛含量比三年前減少了,但這仍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 儘管如此,仍有一些兒童處於高風險環境中,但沒有這些缺陷,這表明有可能減輕鉛的影響。

她說:“要點是,可以解決此問題。” “鉛不需在環境中。我們可以將其去除,並真正幫助孩子們變得更健康。”

參考文獻:

Andrew T. Marshall, Samantha Betts, Eric C. Kan, Rob Mcconnell, Bruce P. Lanphear & Elizabeth R. Sowell. Association of lead-exposure risk and family income with childhood brain outcomesNature Medicine, 2020 DOI: 10.1038/s41591-019-0713-y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Vanderbilt-Ingram癌症中心的一項隨機試驗研究表明,鎂可以優化維生素D的狀態,鎂缺乏的人中必須提高維生素D的濃度,而鎂足量的人可降低維生素D的濃度。

這項研究在12月份的“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上發表的報導非常重要,因為正在進行的關於維生素D濃度與結直腸癌和其他疾病相關的研究中存在爭議,其中包括VITAL試驗的最新報告。它為研究人員在2013年進行的一項觀察性研究提供了證實,該研究將鎂濃度低與維生素D濃度低聯繫起來。

該試驗還揭示了一些新的東西 - 鎂對維生素D濃度高的人有調節作用。該研究首次證明鎂優化維生素D濃度的角色和預防維生素D濃度不足相關疾病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該研究的第一作者,英格拉姆癌症研究教授,醫學博士,醫學博士,以前的觀察性研究將理想濃度訂於於U形中間,因為擁有這一濃度的維生素D的人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最低有關。。

然而,在最近的VITAL試驗中,維生素D被證實與心血管疾病無關。他和流行病學醫學研究教授Martha Shrubsole博士正在研究鎂可能與癌症一起發揮的作用,作為個體化預防結腸直腸癌試驗的重要角色。

“有很多關於維生素D和結直腸癌風險之間關係的訊息都是基於觀察性研究與臨床試驗的關係,”Shrubsole說。“到目前為止訊息混雜。”

他們開始對鎂的作用感興趣,因為人們合成維生素D與維生素D的血液濃度不同,有些人甚至在服用高劑量補充劑後也沒有上升。

鎂缺乏會關閉維生素D的合成和代謝途徑,”戴說。

這項隨機研究涉及250名被認為有發展結直腸癌風險的人,這些人因為風險因素或切除了癌前息肉。根據基礎膳食攝入量制定鎂和安慰劑的劑量給他們。

“在美國,維生素D不足已經被認為是一個相當大規模的潛在健康問題,”Shrubsole說。“很多人已經收到他們的醫療保健提供者的建議,根據他們的血液檢查,服用維生素D補充劑來增加他們的血液濃度。然而,除了維生素D,鎂缺乏是一個未得到認可的問題。高達80%的根據國家的估計,人們每天攝入的鎂不足以達到膳食補充建議(RDA)。“

Shrubsole強調試驗中的鎂含量與RDA指南一致,她建議將飲食改變作為增加攝取的最佳方法。含鎂量高的食物包括深色綠葉蔬菜,豆類,全穀物,黑巧克力,脂肪魚,如鮭魚,堅果和酪梨。

參考文獻:

  1. Qi Dai, Xiangzhu Zhu, JoAnn E Manson, Yiqing Song, Xingnan Li, Adrian A Franke, Rebecca B Costello, Andrea Rosanoff, Hui Nian, Lei Fan, Harvey Murff, Reid M Ness, Douglas L Seidner, Chang Yu, Martha J Shrubsole. Magnesium status and supplementation influence vitamin D status and metabolism: results from a randomized trial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2018; 108 (6): 1249 DOI: 10.1093/ajcn/nqy274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喝茶時機對了,鐵質吸收率跟喝水一樣

 

2017-11-05 早安健康編輯部

 

【早安健康編輯部綜合外電】愛喝茶的人不免怕缺鐵,但只要喝對時間就不必過於擔心!茶或咖啡中的成分妨礙鐵質吸收,因此醫學界建議,飯前飯後至少1小時,盡量不喝茶或咖啡,而最新研究也認同,1小時後再喝茶,就能大幅降低阻礙鐵質吸收的疑慮。 

配茶、配開水的鐵質吸收率?研究揭真相

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刊登一份最新研究,英國切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Chester)的研究團隊,讓平均25歲的健康女性連續3天吃下含有非血基質鐵的燕麥粥,並分別以配水、配茶、隔1小時候再喝茶,這3種方式食用。 

根據血液檢查,發現配水的鐵質吸收率5.7%,配茶的鐵質吸收率則下滑至3.6%。但若是飯後1小時以後再喝茶,鐵質吸收率則回升到5.7%,幾乎跟配水的影響一樣。因此研究團隊認為,擔心茶飲阻礙鐵吸收的人,選擇飯後1小時後再喝,能減少缺鐵性貧血的發生率。 

鄭醫師補充:

很多人,習慣在餐後馬上喝茶或者是咖啡,照上述報導的研究結果來看,長期下來真的會降低鐵質吸收,可能導致貧血、免疫力降低、眩暈以及怕冷等等狀況,其實只要隔開正常用餐時間一小時,就能避免鐵吸收降低的狀況,建議愛喝咖啡或茶的人留意喝的時間,就能避免鐵質吸收不足的健康風險。

參考文獻:

Salma F Ahmad Fuzi, Dagmar Koller, Sylvaine Bruggraber, Dora IA Pereira, Jack R Dainty, Sohail Mushtaq; A 1-h time interval between a meal containing iron and consumption of tea attenuates the inhibitory effects on iron absorption: a controlled trial in a cohort of healthy UK women using a stable iron isotope,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Volume 106, Issue 6, 1 December 2017, Pages 1413–1421, https://doi.org/10.3945/ajcn.117.161364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累了嗎?未必是睡眠不足!小心這問題

高婉真說,有位13歲、正值青春期少女的張妹妹,某日在學校因為突發性的眩暈被帶至急診就醫,意外發現有很嚴重的貧血問題,因此被轉介至血液科門診。進一步檢查發現張妹妹在10歲初經之後,月經週期一直不是很規則,且每次的經血量都非常大,在眩暈事件發生前2-3個月,她開始覺得明顯體力下降,上課無法專心,常常都會想睡覺,頭部經常覺得昏昏沉沉的,檢查確定她得了缺鐵性貧血。在開始鐵劑治療後,貧血症狀及檢驗數值都獲得了改善。

根據統計,國人貧血患者當中,高達6成為缺鐵性貧血,一般而言女性的比例較高,約為男性的7.7倍。當男性血色素數值低於14 g/dL、女性低於12 g/dL,即可定義為貧血。而缺鐵性貧血是血液科門診最常見的疾病。

記者李鴻典/台北報導

「你累了嗎?」「喝了再上!」的廣告詞,加上逗趣的畫面,令人印象深刻,但疲累可不只是單純的睡眠不足,或是太過勞累而已!成大斗六分院血液腫瘤科醫師高婉真就提醒,要小心缺鐵性貧血找上你!

鐵質是人體內合成血色素的重要因子,當體內鐵質不足或是需求增加時,血色素的製造受到阻礙,就會導致臨床上看到的小球性貧血。貧血的症狀包括:頭暈、容易疲累及嗜睡、注意力不集中、臉色蒼白、心悸、運動耐受力變差等;高婉真醫師指出,病人若長期處於貧血狀態,對於心臟也是一種負擔,容易會有心衰竭等病症的出現。

高婉真表示,對於缺鐵性貧血,醫師會依據病人的症狀及病史做鑑別診斷,並藉由檢驗血液中的鐵含量及儲鐵蛋白數值高低做確診。對於缺鐵性貧血患者,除使用口服或針劑鐵劑補足缺失的鐵外,亦可增加飲食中含鐵質高的食物,包括內臟類、肉類、綠色蔬葉、大豆等來輔助。

不過,高婉真也特別提醒,有的藥物及食物可能會影響鐵質的吸收,需要注意。她說,像維他命C可幫助鐵質的吸收,而茶類或咖啡會阻礙鐵質吸收。

治療缺鐵性貧血,最重要的是找出造成缺鐵的原因。高婉真醫師表示,像年輕女性,經血量多是造成鐵質大量流失的主因,除了補鐵之外,建議應該諮詢婦產科醫師處理婦科問題;許多老人家腸胃道或泌尿道的出血,或是腫瘤通,也常會出現缺鐵性貧血,是醫師們需要提高警覺的一個族群。

高婉真強調,缺鐵性貧血雖然是很常見的疾病,但從健保署調查成年女性,每6人就有1人有缺鐵而不自知。因此她呼籲,如有不明原因的疲累、無法改善的頭暈或心悸,應及早就醫檢查及處理。

 鄭醫師補充:

缺鐵,通常是身體某些疾病或者治療造成鐵流失,飲食內容鐵不足(例如素食者)、或者有些腸道疾患者吸收鐵有困難,此外,懷孕若沒有留意鐵的加強補充,也容易缺鐵。要知道身體是否缺乏?簡單的血液檢查即可完全了解。

當身體缺鐵導致貧血的時候,除了感到頭暈、容易疲累及嗜睡、注意力不集中、臉色蒼白、心悸、運動耐受力變差,有些人還會頭痛、頭重腳輕、手腳發冷、舌頭會發炎或者疼痛、指甲變軟、甚至會對一些沒營養的東西暴食,例如冰塊、泥土或者是澱粉等等。孩童或者嬰兒的缺鐵性貧血,則往往以食慾變差來表現。此外,有些疑似憂鬱症或者慢性疲勞的患者,其實是缺鐵引發,針對這個區塊來做補充及調整,症狀很快可以改善。口服的鐵劑有些人容易出現便秘的狀況,此時,以較容易吸收的營養劑型補充配合飲食內容的加強,改善較快且無負擔。

參考原文資料:

1.

Psychiatry Clin Neurosci. 2018 Mar 30. doi: 10.1111/pcn.12656. [Epub ahead of print]

 

Association between iron-deficiency anemia and depression: A web-based Japanese investigation.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9603506

2.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680022/

3.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iron-deficiency-anemia/symptoms-causes/syc-20355034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喝酒體內鎂流失5倍 心臟病找上門

 

 2017年11月26日 下午2:0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飲食中鈣質的攝取量偏低時,鈣質沈積於柔軟組織的情況更惡化,這是非常重要的認知。因為罹患關節炎、黏液囊炎、動脈硬化、或其他因為鈣質沈積或骨刺而造成異常疼痛的人,可能會因此排斥鈣質含量豐富的食物。事實上,除非同時攝取充足的鈣和鎂,否則病情無法改善。

心臟術後補充鈣、鎂 避免心肌鈣化死亡

有不少醫師告訴腎結石的病患不要喝牛奶,結果更容易形成結石。維生素E不足時,也會發生這種鈣質沈積的情形。在心臟手術後,病人極需鈣與鎂,若未能及時補充,幾天之內就可能會因為心肌鈣化過於嚴重而導致死亡。在過去十年內,數以千計的科學研究報告,證實缺乏鎂是非常普遍的情形。使用化學肥料,尤其是石灰質土壤,土地上吸收水溶性的肥料而很快飽和,鎂無法滲入土壤中為植物所吸收。如果使用化學肥料,而採用含有鎂的白雲石或牡蠣殼粉施肥,所生長的植物就能含有豐富的鎂

腹瀉、喝酒易致鎂流失 應再補充

食物中的鎂在經過浸泡或燙過後就會流失。即使攝取充足的鎂,也會因為腹瀉、腎臟疾病、糖尿病、服用利尿劑、喝酒等而流失,而導致缺乏。每天喝兩盎司酒的人,尿液中鎂的含量,比不喝酒時高出三到五倍。喝酒而未在飲食中補充鎂的人,無異是向心臟病招手。

(本文摘自/吃的營養科學觀【修訂大字版】/世潮出版)

鄭醫師補充:

經常飲酒的患者,一般醫師都會建議補充維生素B1,因為B1缺乏可能導致不可逆的神經病變,但鮮少專業建議鎂補充也很重要,經常飲酒可能導致缺鎂的研究很多,缺鎂影響的不只是神經精神系統,心臟,還有骨質疏鬆甚至是便秘等等都可能隨之而來。

參考文獻: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7836619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3544909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1844558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500萬人有便祕困擾!1杯水+10粒杏仁,刺激腸道大蠕動

日文編譯/李奕璇
2017年11月22日 上午10:00

【早安健康/李奕璇編譯】在家裡上廁所都很順利,卻會因為趕時間急著出門,或是到了外面嫌棄廁所太髒而忍住便意,最後便意竟然就消失了,好幾天都無聲無息?小心可能會變成便祕體質!據統計,台灣超過500多萬名的上班族有便祕問題,醫師建議日常生活中養成喝水與攝取杏仁的習慣,調整上廁所的姿勢,就能有效改善便祕! 
錯過腸道大蠕動,便祕將越發嚴重

台灣營養基金會統計,全台有超過500多萬的上班族4天以上才排便,或是排便時需要用很大的力氣;日本也同樣約有500萬人受便祕之苦,有2成的日本人一到外面就會忍住便意,結果便祕就變得越來越嚴重。 
身為模特兒的日本女藝人鈴木奈奈自述有便祕的困擾,情況嚴重時可能一周都沒有排便,日本大竹消化內科診所院長大竹真一郎只是用手觸診其左下腹,就出現明顯的疼痛感,進行腹部超音波檢查發現,其腸道裡已堆積了許多的糞便。 
檢視其日常可以發現,原來造成便祕的原因就潛藏於生活習慣之中,她沒有吃早餐的習慣,喜歡吃肉、不愛吃青菜,在外面也會因為嫌馬桶髒而忍住便意。 
大竹真一郎醫師表示,習慣忍耐便意,會導致便祕越來越嚴重。大腸會將食物殘渣的水分吸收,使糞便成形,並且藉由反射的蠕動功能,將糞便向肛門擠壓排出。這種腸道的蠕動運動一整天都會持續小幅度的運作,但大蠕動是一天當中只會出現幾次的難得排便機會,如果能把握此機會,就可以順利排便。 
下一頁教您把握腸道大蠕動,輕鬆解決便祕問題! 

杏仁搭配水、善用小道具,刺激蠕動助排便

如果在外面習慣忍耐而錯過腸道的大蠕動,腸道中的糞便水分漸失變得越來越硬,使排便時伴隨疼痛,又會習慣忍耐,最後將連便意都感覺不到。最好的改善方法就是在家裡吃早餐,好好把握早晨的大蠕動機會,預留充裕的時間在家裡排便。 
胃只要有食物或液體進入,腸子就會開始活動,早上若真的騰不出時間吃早餐,光喝水也能刺激腸道大蠕動,再搭配1天10粒杏仁,排便效果更佳。 
日本松坂診所院長松坂紀幸表示,杏仁含有豐富的鎂,由於鎂人體不易吸收,因此可以順利到達腸內,鎂具有收集腸道內水分的作用,可以協助糞便變軟,容易排出。鈴木奈奈依此作法,第三天早上終於能順利排便。 
此外,調整上廁所的姿勢也能有助解決便祕,大竹真一郎醫師建議,蹲著排便更能讓肛門的肌肉容易放鬆,有便祕問題者,選擇蹲式馬桶會比坐式馬桶好。如果是在家裡坐著上廁所時,腳下不妨放一個小椅凳踩著,讓大腿與腰之間呈35度,可以讓排便更加輕鬆。 

鄭醫師補充:

鎂在醫療上,經常被醫師拿來當軟便劑開立,最常見的就是氧化鎂,其實鎂不僅幫助便秘改善,還可幫助神經放鬆,提升睡眠品質,協助憂鬱症改善、思覺失調症患者往往缺鎂、治療心律不整甚至是骨骼強健,建議大家在飲食上多多透過食物來補充鎂,食物來源若不夠,可以考慮透過補充品來加強。換句話說,身心症的患者,絕大部分都需要補充鎂的營養來源。

 

參考文獻:

鎂改善便秘: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348737/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042657/

鎂改善失眠: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3853635

鎂改善心律不整:

https://academic.oup.com/ehjcvp/article-abstract/3/2/108/2669829?redirectedFrom=fulltext

鎂協助憂鬱症改善:

Tarleton EK, Littenberg B, MacLean CD, Kennedy AG, Daley C (2017) Role of magnesium supplement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PLoS ONE12(6): e0180067.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180067

http://journals.plos.org/plosone/article?id=10.1371/journal.pone.0180067

思覺失調症患者缺鎂:

http://www.tandfonline.com/doi/pdf/10.3109/00207459108986275

https://www.hindawi.com/journals/scientifica/2017/4179326/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研究:喝茶時機對了,鐵質吸收率跟喝水一樣

早安健康
早安健康編輯部
2017年11月5日 下午2:00

【早安健康編輯部綜合外電】愛喝茶的人不免怕缺鐵,但只要喝對時間就不必過於擔心!茶或咖啡中的成分妨礙鐵質吸收,因此醫學界建議,飯前飯後至少1小時,盡量不喝茶或咖啡,而最新研究也認同,1小時後再喝茶,就能大幅降低阻礙鐵質吸收的疑慮。 

配茶、配開水的鐵質吸收率?研究揭真相

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刊登一份最新研究,英國切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Chester)的研究團隊,讓平均25歲的健康女性連續3天吃下含有非血基質鐵的燕麥粥,並分別以配水、配茶、隔1小時候再喝茶,這3種方式食用。 

根據血液檢查,發現配水的鐵質吸收率5.7%,配茶的鐵質吸收率則下滑至3.6%。但若是飯後1小時以後再喝茶,鐵質吸收率則回升到5.7%,幾乎跟配水的影響一樣。因此研究團隊認為,擔心茶飲阻礙鐵吸收的人,選擇飯後1小時後再喝,能減少缺鐵性貧血的發生率。

 

鄭醫師補充:

喝茶只要跟餐隔開一小時,就不會影響鐵質吸收,以學理來看,餐後一個小時,該吸收的鐵質已經在腸胃道吸收完畢,因此擔心喝茶影響鐵質吸收的人只要抓對喝茶時間點,就無須擔鋅鐵質吸收問題。

參考文獻:

Am J Clin Nutr. 2017 Oct 18. pii: ajcn161364. doi: 10.3945/ajcn.117.161364.

A 1-h time interval between a meal containing iron and consumption of tea attenuates the inhibitory effects on iron absorption: a controlled trial in a cohort of healthy UK women using a stable iron isotope.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9046302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油條、海蜇皮重金屬鋁殘留多 消基會籲盡速納管

今日新聞NOWnews
記者陳家蕙/台北報導
2017年11月6日 上午11:5

油條、鬆餅等食物含重金屬「鋁」問題多次遭各界披露,消基會公布較常出現鋁殘留的烘焙食品、蒸煮糕點等最新檢測結果,根據食藥署預告限量標準,高達4成樣本的殘留量超標,又以油條以及海蜇皮狀況最嚴重,以1根 50 公克的油條估算,一星期內只要吃超過4根,就會超過每周的可容忍量。

鋁是地表上分布最廣的金屬,廣泛被使用於工業中,除了鋁門窗,許多食品容器如鋁罐、平底鍋、鋁箔紙都會使用到鋁,此外,化妝品、止汗劑及制酸劑等生活用品也含有鋁,添加於食品中則主要作為膨脹劑使用。消基會指出,大量的鋁進入細胞後,會與蛋白質和酶等結合,進而干擾器官代謝,特別是骨骼和神經系統。

此次消基會於雙北市的中式早餐店、零售店、雜糧行及夜市等購買 27 件樣品進行鋁殘留量檢測,包括7件烘焙食品(蛋糕、鬆餅等)、5件蒸煮糕點(馬來糕及叉燒包)、7件油炸食品(1件點心及6件油條)、3件海帶、5件海蜇皮。其中,2件烘焙食品超過 40 mg/kg ,4件油條介於 351~1,000 毫克/公斤之間,5件海蜇皮介於 601~2,000 毫克/公斤之間,共 11 件樣品的鋁殘留量超過食藥署食品含鋁限量草案標準。

消基會指出,這次檢測發現,烘焙食品含鋁量已較之前大幅改善,然而油條及海蜇皮鋁殘留量仍明顯偏高, 11 件中,9件樣品超過 500 毫克/公斤以上,其中6件油條更有4件超過 350 毫克/公斤以上,還有相當大的改善空間。依聯合國糧農組織及世界衛生組織之風險評估, 50 公斤體重的人,1星期內攝取超過4根油條,就會超過每周可容忍量。

消基會質疑,政府預告食品鋁殘留標準草案已逾3年半仍未實施,呼籲衛福部食藥署應盡速公告實施,保障消費者健康,同時呼籲消費者,購買蛋糕、瑪芬等烘焙食品,最好選用無鋁發粉者,並少吃油炸食物。至於料理海蜇皮前,最好以2大匙的食用醋浸泡6小時,可降低鋁殘留量。

 

 

鄭醫師補充:

糕點或者食物中添加膨鬆劑,例如鬆餅或者油條等等,就可能潛藏過量的鋁,之前還有爆出甜甜圈也可能因為膨鬆劑之故,導致含鋁量過高。

此外,必須以明礬處理過的食物,例如海帶或者海蜇皮等等,也容易含過量的鋁。

要知道自己體內是否殘留鋁累積過高,建議可以透過功能醫學相關檢測直接得知,萬一過高也有相關的螯合療法可以處理,預防勝於治療。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些食物都含鎘 吃太多易得子宮內膜癌

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2017年8月15日 上午11:34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動物內臟腎、肝、貝類等食物,以及香菸常含有重金屬鎘。美國一項五年觀察性研究發現,女性若體內帶有高濃度的鎘,罹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就會上升約兩成二。

美國密蘇里大學研究團隊近日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期刊〉(PLOS One)發表上述研究成果。研究作者希望透過這項研究,可以找到新方法,幫助預防子宮內膜癌。

鎘會模擬雌激素 可能增加子宮內膜癌風險


研究首席作者美國密蘇里大學醫學院家庭與社區醫學系副教授珍‧麥可艾爾羅伊指出,鎘是一種會模擬雌激素的化學物質,這代表鎘會模擬體內雌激素作用,而子宮內膜癌與雌激素息息相關。由於鎘會模擬雌激素,便可能促使子宮內膜過度增生,進而增加子宮內膜癌風險。

研究團隊與美國密蘇里州、阿肯色州與愛荷華州癌症紀錄單位合作,以確認那些人是子宮內膜癌病例。之後,研究團隊招募631名有子宮內膜癌病史民眾進行研究,並以879名沒有癌症病史的民眾作為控制組。研究人員請這些人填寫問卷,了解她們是否有子宮內膜癌風險因子,並檢驗她們的尿液、唾液樣本,分析其鎘濃度。

高風險族群女性 更要多注意飲食


研究團隊發現,與控制組民眾相比,女性體內鎘濃度偏高時,子宮內膜癌風險也會暴增,風險增加幅度達22%。研究作者認為,未來需要進行更多研究,才能了解限制鎘攝取量是否可以降低子宮內膜癌風險。

研究作者提醒,像貝類、動物腎臟、肝臟等食物,可能含有高濃度的鎘,雖然不需要完全剔除這些食物,但吃這些食物時,要適量攝取,不宜食用過量,特別是家族病史、糖尿病或肥胖等子宮內膜癌高風險族群,更要特別注意飲食。

鄭醫師補充:

這篇研究報導提醒我們:重金屬鎘其實也可視為一種環境荷爾蒙,體內累積過多,增加婦癌風險。因此,有子宮內膜增生甚至已經發現子宮內膜癌的患者,重金屬鎘的檢測以及排除,最好視為治療的重點項目,積極處理,才能更進一步降低相關婦科癌症的風險。

參考文獻:

 McElroy JA, Kruse RL, Guthrie J, Gangnon RE, Robertson JD (2017) Cadmium exposure and endometrial cancer risk: A large midwestern U.S. population-based case-control study. PLoS ONE 12(7): e0179360.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179360

http://journals.plos.org/plosone/article?id=10.1371/journal.pone.0179360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