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可以為精神分裂症/自閉症的患者做的 (16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研究:懷孕初期服用葉酸 減孩子自閉症風險

中廣新聞網 – 2013年2月14日 下午4:53






一項研究發現,母親在懷孕開始前4星期至懷孕後8星期服用葉酸補充劑,可以降低孩子患自閉症的風險高達四成。



《美國醫學會雜誌》刊登了挪威一班科學家的研究結果,他們調查8萬5千名兒童及母親懷孕期間服用葉酸的情況。



這些兒童在2002至08年出生,到去年3 月底訪問結束,平均年齡6.4歲。



研究發現有114名兒童患自閉症,科學家指,母親在懷孕前後服用葉酸,孩子患自閉症的風險比沒有服用的少近四成。但母親在懷孕中期才服用葉酸,不會降低孩子患自閉症的風險。


鄭醫師補充:


很多準媽媽認為懷孕時補充營養品不必操之過急,但葉酸部分的補充最好能早一點,甚至在懷孕前就能補充更有保護胎兒的效果,上述報導的挪威大規模研究,就是很清楚的說明。


當然,葉酸補充最好能持續,甚至在產後也能繼續補充,減少小孩可能得生殖缺陷以及降低母親產後憂鬱的風險。


相關參考文獻:


Surén P, Roth C, Bresnahan M,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Maternal Use of Folic Acid Supplements and Risk of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in Children. JAMA. 2013;309(6):570-577. doi:10.1001/jama.2012.155925.


http://jama.jamanetwork.com/article.aspx?articleid=1570279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男人40後才當爸 生下矮個或自閉症機率高


2013年02月09日17:28


根據澳洲羅賓森學院(Robinson Institute)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男人年過40歲後讓女性懷孕,胎兒產前早夭的機率比40歲前高出6倍,而若能順利生產,將來罹患自閉症的機率也高出六倍,同時產下的孩子日後身高低於平均的機率也大增。這項研究共有92000名男性參與。

專家強調,男性必須意識到,他們自己的年齡,與所選擇的生活方式,將嚴重影響到下一代孩子的健康。研究負責人諾曼(Rovert Norman)指出,40歲左右生育的女性,會把14種基因突變帶給孩子,但同一年齡的男性,基因突變對孩子的影響卻是女性的三倍,「女性的卵子在子宮內形成,沒有使用時會進入休眠期,但男性一生不斷製造精子,年紀愈大,製造高品質精子的能力就愈差」。諾曼教授強調,男姓生育年齡愈晚,後代出現矮個子或痴呆的機率就愈高。




男性製造高品質精子的能力隨年齡下降。


鄭醫師補充:


過去二十年,諸多研究累積告訴我們,女性懷孕應該在在適當時間來進行,否則對小孩的健康以及智力發展可能有諸多不利因素,但對於男性對後代健康因素的影響部分知之甚少。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也一起調查研究發現,只有9%的男性知道自己年過45歲,生殖力開始下降的事實。


2009年也曾發表關於父親年齡過大,直接影響小孩智力表現: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2&prev=11246&l=a&fid=12


去年冰島研究人員發表於「自然」(Nature)期刊發表報告指出,年齡較長的男性讓女性受孕時,會提高小孩出現非遺傳性的新基因突變機率。父親年齡每老1歲,子女的新突變基因平均增加兩種,而父齡每老16歲,突變基因即增加1倍。換言之,36歲父親生子所出現新突變基因的機率,比20歲的父親多1倍。儘管基因變異不一定會產生不良結果,但對於基因變異導致的遺傳疾病機率的確會增加,因此研究人員認為自閉症的風險提高,父親年紀也是影響的重要元素: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34695


結論是要想生兒育女,不管是父親或者母親,最好在適當的生育時間打鐵趁熱,否則容易節外生枝!


上述報導相關參考文獻來源:


http://www.thehealthsciencealliance.org/sites/all/shared_files/hsa_files/Media%20Release%20-%206%20Feb%202013.pdf


http://www.google.com.tw/url?sa=t&rct=j&q=Robert+Norman,autism,journal,older+father&source=web&cd=7&cad=rja&ved=0CGAQFjAG&url=http%3A%2F%2Fwww.news.com.au%2Fnational%2Fthe-age-of-dads-at-conception-can-prove-a-risk-to-offspring%2Fstory-fndo4cq1-1226573893413&ei=3-0YUa_ZLoujiAeX1oGQDw&usg=AFQjCNEdnqg9uaYCfq4CiciEsUreMsotew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門診時,有時會碰到求診的人提問:精神分裂症是否可以預防?


過去,我無法給予直接的答案,但這個月發表的最新研究結果提供了解答,研究人員蒐集93位健康的孕婦,半數在懷孕的後三分之二時間給予補充營養補充品膽鹼(choline),新生兒一在出生之後也補充膽鹼,結果發現日後罹患精神分裂症的風險明顯降低。膽鹼可以幫助身體合成乙醯膽鹼,這是大腦記憶的神經傳導物質,同時也是幫助陣境的重要物質,對孕婦以及對新生兒而言,都是安全的補充品。


過去的研究顯示,精神分裂症的危險因子包含胎兒期,母親膽鹼攝取不足,進而導致胎兒得膽鹼濃度而不足。1989年研究顯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膽鹼較為缺乏: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570429


因此,孕婦建議最好多攝取富含膽鹼的食物,包含肉類和蛋等等,素食者的選擇可以考慮卵磷脂。之前研究發現孕婦攝取膽鹼,有助於小孩的認知功能提升。


這項研究在懷孕三個月後,隨機選取46位孕婦分別在早上以及晚上攝取3600毫克以及2700毫克的磷脂醯膽鹼(phosphatidylcholine),對照組則有47位攝取安慰劑。實驗組的寶寶出生後,則每天提供100毫克的膽鹼補充品達13周,追蹤發現,健康寶寶對於第一次的點擊聲有完全的反應,但對緊接下的第二次點擊聲則有更多抑制的反應,但是精神分裂症患者通常缺乏抑制反應。


出生後5周追蹤發現,實驗組有76%,對照組只有43%。此外,容易罹患精神分裂症體質的基因型CHRNA7的寶寶,膽鹼仍能幫助產生抑制效應。研究人員與相關醫療專業都認為這是一個值得推廣的精神疾病預防方式。相關參考文獻:


Perinatal Choline Effects on Neonatal Pathophysiology Related to Later Schizophrenia Risk


Randal G. Ross, M.D.; Sharon K. Hunter, Ph.D.; Lizbeth McCarthy, M.D.; Julie Beuler, B.S.; Amanda K. Hutchison, M.D.; Brandie D. Wagner, Ph.D.; Sherry Leonard, Ph.D.; Karen E. Stevens, Ph.D.; Robert Freedman, M.D.

Am J Psychiatry 2013;:. 10.1176/appi.ajp.2012.12070940

 


 

除了精神分裂症之外,躁鬱症以及失智症都可以藉由膽鹼幫助改善:

 


  1. Van Beek AH, Claassen JA (January 2010). "The cerebrovascular role of the cholinergic neural system in Alzheimer's disease". Behavioural Brain Research 221 (2): 537–542. doi:10.1016/j.bbr.2009.12.047. PMID 20060023.
  2.  Ongür D, Prescot AP, Jensen JE et al. (January 2010). "T2 relaxation time abnormalities in bipolar disorder and schizophrenia". Magnetic Resonance in Medicine 63 (1): 1–8. doi:10.1002/mrm.22148. PMID 19918902.

膽鹼對於肝臟疾病也可以協助治療:


 Behari J, Yeh TH, Krauland L et al. (February 2010). "Liver-specific beta-catenin knockout mice exhibit defective bile acid and cholesterol homeostasis and increased susceptibility to diet-induced steatohepatiti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athology 176 (2): 744–53. doi:10.2353/ajpath.2010.090667. PMC 2808081. PMID 20019186. //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2808081/.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專業醫師在臨床上,經常看到自閉症患者到了精神分裂症的發病年齡,也跟著出現相關精神病的症狀,這到底是兩種分開的症狀表現或者是同一種病,只是到了發病年紀,呈現不同現象?


最新發表的基因研究發現,自閉症患者與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基因,兩者之間的基因變異有多項重疊,這項研究解開了為何有些自閉症患者到了精神分裂症發病年齡,也會發病的原因,相關參考文獻:


Diverse types of genetic variation converge on functional gene networks involved in schizophrenia


Sarah R Gilman,Jonathan Chang, Bin Xu, Tejdeep S Bawa,Joseph A Gogos,Maria Karayiorgou & Dennis Vitkup


Nature Neuroscience



Volume:15,Pages:1723–1728

Year published:(2012)DOI:10.1038/nn.3261

Received 21 September 2012
Accepted 16 October 2012

Published online 11 November 2012

在功能性醫學的研究中,自閉症與精神分裂症的身體發炎頗為類似,飲食禁忌也是相同的,藉由這項研究清楚告訴我們兩者基因的變異有諸多重疊,根本是同樣的疾病,只是不同時間出現的不同症狀而已。



相關主題去年也有研究發表,有興趣的人可以連結參閱:



Cecilia Magnusson. Family History of Schizophrenia and Bipolar Disorder as Risk Factors for Autism Family History of Psychosis as Risk Factor for ASD .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2012; : 1 DOI: 10.1001/archgenpsychiatry.2012.730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自閉症可隨年齡成長漸改善


作者: 謝豪 | 台灣醒報 – 2013年1月17日 下午4:28

 







美國康乃狄克大學的芬恩博士與其研究團隊,將34位已確診為自閉症患者的孩童,與另外34位正常的孩童安排在同一個班上,在收集家長與老師對這些孩童所做的報告後,也對這些孩童進行認知與觀察測驗。測驗結果顯示,這34位自閉症孩童與其他同儕的表現差不多,對於語言、臉部辨識、溝通以及社交互動上並沒有任何困難。


研究人員調閱這些孩童過往被判為自閉症的診斷書,並未發現有誤診的跡象。研究人員表示,這樣的結果有幾種可能,首先就是部份孩童的症狀隨著年齡成長而消失,又或者是部份孩童可以自行克服自閉症的症狀。


美國國家心理健康機構的湯瑪斯醫生表示,雖然過往認為,自閉症的症狀並不會隨著時間消失,但這項研究指出了許多的可能性。後續的研究應該可以讓我們更了解自閉症的本質以及治療的方法。


然而,英國國家自閉症協會所屬羅納文中心的茱迪絲醫師反對太過樂觀。她表示,自閉症是一種終身影響與他人互動能力的疾病,這項研究僅採取了少數的樣本,因此呼籲不要太快做出結論。


鄭醫師補充:


這裡提到的自閉症,應該是亞斯伯格症,也就是高功能自閉的患者,去年三月也有一篇類似的研究發表,同樣是透過高功能自閉症的患者追蹤研究三年,20%的患者不再出現自閉症的症狀,對某些患者而言,其自閉症的症狀可能會隨年齡而消失,有興趣的人可以參閱:



Do Autistic Symptoms Persist Across Time? Evidence of Substantial Change in Symptomatology Over a 3-year Period in Cognitively Able Children With Autism
Elizabeth Pellicano

doi: http://dx.doi.org/10.1352/1944-7558-117.2.156

 

去年初權威期刊《兒科》的研究追蹤對象高達1366個自閉症兒童,長大後有453位未再出現自閉症症狀:

 


Co-occurring Conditions and Change in Diagnosis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Heather A. Close,Li-Ching Lee, Christopher N. Kaufmann, and Andrew W. Zimmerman,

(doi: 10.1542/peds.2011-1717)


http://pediatrics.aappublications.org/content/early/2012/01/18/peds.2011-1717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退化性自閉症男童 腦面積較大

作者: 【中央社華盛頓28日法新電】 | 台灣新生報2011年11月29日 下午11:59


根據今天發表的美國研究,退化性自閉症嬰兒4個月大時,腦部會發生不正常發育,喪生原有的語言與社交技能。


相較於一般發育的同儕及幼兒期就顯現自閉症徵兆的早發自閉症幼童,退化性自閉症的男童大腦大了6%。研究同時發現,自閉症女童腦部沒有突然增大的情形。這項研究網羅180名研究對象,是「學齡前自閉兒腦部發展迄今最大型研究」。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神經發展障礙醫學研究中心」研究主任阿瑪拉(DavidAmaral)說:「這項研究更添證據顯示,自閉症有多重生物亞型,擁有不同神經生物學基礎。」


這項研究是首次將退化性與早發性的自閉症男童做比較。研究顯示,退化自閉症男童最早從4個月大開始,頭圍會「顯著增加」,並持續到19個月大;但是無論是退化還是早發自閉症女童,都沒有腦部不正常發育的情形。



鄭醫師補充:


1.退化性自閉症的男童頭圍早在四個月大頭圍就會開始變大,並持續到十九個月,女童比較看不到這種現象。提醒我們,男性患者的腦部不正常發育可能很早就開始。


上述研究的引用出處為:PNAS November 28, 2011


研究全文:


http://www.pnas.org/content/early/2011/11/14/1107560108.full.pdf+html?sid=9b980d35-c210-4d25-b64b-2c53e5ffd9da



2.以下提供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這本書的相關內容給大家參閱,也提醒大家自閉症的大腦腫脹問題,往往是身體其他部分的問題引發,包含過敏原、毒素、感染與營養素不足,這些都會導致身體的發炎反應,當然也包含大腦的發炎腫脹,要幫助自閉症根本改善,最好透過功能性醫學檢測,針對身體功能做完整的評估,針對有問題的結果直接調整:




哈佛大學的神經科教授瑪莎 賀伯特 博士(Martha Herbert, MD, PhD)蒐集了令人讚嘆的自閉症資料,那就像全像術一樣,讓我們可以看到大部分疾病的生理本質。她的指標性論文自閉症:是大腦疾病,還是大腦的失調?(自閉症: A Brain Disorder, or A Disorder of Brain?2將永遠改變我們對於精神與大腦疾病的思維。



賀伯特博士非常仔細地從MRI掃瞄檢視自閉症兒童的大腦。她注意到他們的大腦比非自閉症兒童還大3。問題是「為什麼會比較大?



黛安娜 瓦格斯醫生(Dr. Diana Vargas)與她在約翰霍普金(Johns Hopkins)大學團隊在就是從這裡切入研究的。他們在解剖11位自閉症兒童的遺體時,檢查了他們的大腦。4他們也檢查自閉症兒童的脊髓液。在檢驗與比較這些因素時,他們證明了這些兒童的大腦發炎腫脹,就像腫脹的腳踝一樣



這引出了另一個問題:他們腦部的發炎是從哪裡開始的?



簡短的答案是過敏原、毒素、感染與營養素不足。



但是,這些問題是源自於何方,還有是如何影響大腦的?發炎是從大腦本身開始的嗎?其實,很多時候並非如此。



長久以來,大家已經知道的是自閉症兒童,不只是他們的腦無法正常運作,而且95%以上的自閉症兒童,都有腸胃問題與腫脹的肚子。我們也注意到自閉症兒童經常感染、過敏,且經常進行多重的抗生素治療。根據加州戴維斯(Davis)大學MIND學院的研究,70%以上的自閉症兒童有免疫功能失調的現象。



大部分的醫生認為這些是令人困擾但是屬於次要的問題,表示它們與自閉症兒童的大腦無法正常運作,或是他們的腦部腫脹與發炎的情況,這之間並沒有關連。



但是根據 賀伯特 博士的研究,相反的想法似乎才是真的,而且通常是引發相關症狀的主因。這些腸胃、免疫及中毒的問題,與大腦的情況息息相關。事實上,她指出自閉症確實是生理新陳代謝失調,進而改變大腦運作的情況。大腦與身體的功能是一個整體的系統。多重慢性潛伏的觸發因子,會讓大腦陷入一團混亂。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什麼是遲發性運動不能(Tardive dyskinesia,簡稱TD),一般而言,這是一種難以治療的自主運動困難,患者會出現緩慢及不自主且重複的動作。TD最常出現的的患者是長期或者高劑量使用抗精神藥物的患者。孩童或者嬰兒經過部分腸胃疾病用藥也可能發生。TD一旦發生,可能就是永久性的病變。


       遲發性運動不能的典型症狀是重複、不自主、非目的性,例如做鬼臉、吐舌、咬唇、唇成吹嘴、快速眨眼等等狀況。快速的肢體運動有能會發生、手指的動作受損。跟巴金森氏症相比,巴金森氏症是有運動上的啟動困難,TD則是靜止不動的困難。


        雖然目前TD被發現已經超過五十年了(抗精神精神藥物發明的時間),但真正原因仍缺乏直接證據的瞭解,目前比較常被提出來的解是就是抗精神藥物引發跟動作控制神經徑路(Nigrostriatal pathway)的多巴胺D2受體過度敏感,抗精神藥物在此神經徑路上有較大的結合作用,導致原本動作控制的正常功能受損:


Hoerger 2007


       在臨床上所見,發生案例最多的莫過於長期使用某些抗精神藥物(精神分裂症、躁鬱症用藥),藥物劑量因人而異,某些基因體質的人或者之前曾有接受某些環境毒素暴露的人有可能提高發生的機會。此外,原本認知功能較差、年齡、智能障礙、酒精及藥物濫用、有頭部受傷史的人,也都會提高機率。大抵來說,抗精神藥物使用的劑量及時間長短仍是最重要的關鍵,當然有些病例是出現的時間是藥物劑量增加時被發現的。


         一些作用在多巴胺系統的止吐藥,也是腸胃症狀時某些醫師會開立的藥物,例如metoclopramide以及promethazine等藥物也可能造成TD。儘管有些報告提到新一代抗精神藥物比較不會引發,但最新的抗精神藥物Aripiprazole(中文商品名為安立復)仍有研究報告指出會引發TD:


Abbasian, C. (2009) A case of aripiprazole and tardive dyskinesia, J Psychopharmacol, vol.23, no.2:214-215


        一旦發生TD,有臨床處理經驗的醫師都知道很難處理,因此,預防還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藥物真的要使用,劑量及時間都要控制在最小或者最短的時間。腸胃的用藥則能免則免。一旦發生症狀,原本用藥要趕快替換,症狀治療大概是治療舞蹈症的用藥,例如Tetrabenazine等用藥:


Rauchverger, Isakov & Jabarin 2007


         其他像是抗巴金森氏症用藥、或者將血壓用藥可能有助於部分症狀緩解,抗焦慮用藥由於有肌肉鬆弛效果,可能也有助於症狀改善,都不行的話,有的醫師就會使用肉毒桿菌來注射處理:


Brašić & Bronson 2010


        在營養品的改善上,有些研究指出維他命E、紅景天、Omega-3及退黑激素都有些零星報告,此外幫助肌肉生長的支鏈氨基酸包含纈胺酸(Valine)、異白胺酸(Isoleucine)及白胺酸(Leucine)以3:3:4的比例來服用也能夠舒緩TD症狀: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2777270


        TD的發生率並不低,根據調查研究。使用抗精神藥物的前四年,發生的比例是18.5%,超過55歲的抗精神藥物服用者的比例則高達31%:


Saltz, Woerner & Kane 1991


        另外的研究也指出,只要服用抗精神藥物超過三個月以上者,TD的發生率約在15-30%。而耶魯大學的研究亦發現:服用五年以上的抗精神藥物產生TD的機率為32%(近三分之一),15年以上則達57%,超過25年則高達68%(近七成):


Glenmullen 2000 ::referring to Glazer, Morgenstern & Doucette 1993


        因此,對精神分裂症的症狀控制,也有學者建議不妨從NMDA的調控來作。之前已經發表的研究證實肌胺酸、甘胺酸等營養物質對精神分裂症的症狀控制有幫助,因此為了避免TD的產生,也可以考慮這方面的營養補充療法來協助及改善精神分裂症的控制與改善。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對於自閉症的照護者來說,照顧自閉症患者吃東西往往是個難題,根據統計約有四分之三的自閉症患者非常偏食,患者對於哪些食物有偏好,哪些食物不吃的習慣經常出現:


Dominick KC, Davis NO, Lainhart J, Tager-Flusberg H, Folstein S. Atypical behaviors in children with autism and children with a history of language impairment. Res Dev Disabil. 2007;28(2):145–62. doi:10.1016/j.ridd.2006.02.003. PMID 16581226.


即使不會出現一般明顯的營養缺乏,但是跟一般人相較,腸道症狀在臨床觀察上經常出現:


Erickson CA, Stigler KA, Corkins MR, Posey DJ, Fitzgerald JF, McDougle CJ. Gastrointestinal factors in autistic disorder: a critical review. J Autism Dev Disord. 2005;35(6):713–27. doi:10.1007/s10803-005-0019-4. PMID 16267642.


 


小麥與牛奶的主要構成,分別為麩質與酪蛋白,對於消化功能不佳(或者功能缺陷)的人來說,麩質及酪蛋白在消化過程中無法完全分解,在腸道的產物被稱為casomorphine(有人翻譯為縮胺酸),結構類似嗎啡胜肽,經過腸道吸收進入血液,大腦會和嗎啡受器作結合,破壞大腦功能的穩定性。許多研究證實,自閉症與精神分裂症患者喝牛奶或這食用小麥製品後,其中的某些蛋白質如未完全分解,就會導致尿液的胜肽含量升高,因而出現敏感症狀,只要調整飲食,即有很大的機會獲得改善:


Reichelt KL, Knivsberg A-M, Lind G, Nødland M. Probable etiology and possible treatment of childhood autism. Brain Dysfunct. 1991;4:308–19.


 


在人類進化史上,牛奶及小麥屬於相當新穎的食物,推測大約在一萬年前,土耳其人首先用鐮刀來收割穀物時,人類才開始以小麥當作日常食物,在此之前,大多以各種野生植物、動物、昆蟲為食。後來農業文明從中東擴展到整個歐洲,乳牛與糧食種子隨之移入之後,許多歐洲原住民的因為缺乏與膚質敏感有關的基因,無法適應新食物的生化特性而死亡。有一些國家例如愛爾蘭,因更晚(三千年前)接觸到小麥與牛奶,因此這些食物的敏感度比其他國家居民高,例如西愛爾蘭是全球精神分裂與乳糜瀉(Celiac Disease)發生率最高的地區,一般推測與此兩種食物敏感有關。


 


有一位學者Dohan發現,以前東印度原住民很少有所謂的精神分裂症,但採用西式飲食、增加小麥攝取量後,敏感的情況就明顯增多了。因此不管是自閉症或者是精神分裂症,在飲食建議上,最好儘量避免乳製品及小麥這兩類食物來源。乳糜瀉的原因往往是小麥的麥膠蛋白引發,透過飲食調整,排除小麥來源的飲食,改善乳糜瀉的腸道症狀,一些疾病諸如小腦運動失調、周邊神經炎、自閉症及精神分裂症都有明顯改善:


Schuppan D, Junker Y, Barisani D (December 2009). "Celiac disease: from pathogenesis to novel therapies". Gastroenterology 137 (6): 1912–33. doi:10.1053/j.gastro.2009.09.008. PMID 19766641. http://www.gastrojournal.org/article/PIIS001650850901600X/fulltext.


功能性醫學檢測及調整對於自閉症患者改善往往有令人訝異的進展,主要就是透過功能性醫學的實驗室檢測,可以真正了解患者本身體質的問題或者缺陷所在,針對問題及缺陷,透過飲食調整、營養補充及排毒等方式來協助改善。更多資料可以參閱「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及「自閉症生物療法」這兩本書的相關內容。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閉症與科技血統


科學家和工程師的小孩可能不只遺傳到聰明才智的基因,也可能先天容易罹患自閉症。


撰文/巴龍科恩(Simon Baron-Cohen)
翻譯/林雅玲


重點提要
■美國加州矽谷和其他「科技通」社群的自閉症盛行率特別高,這個趨勢可能反應出自閉症的致病基因和技術才能的基因之間的關聯。
■當兩個有科技頭腦的人結合,他們的小孩可能會遺傳到有用的認知技巧基因,也可能得到發展自閉症的基因。
■此外,子宮裡高濃度的睪固酮,也可能和發展出科技頭腦與自閉症有關。


1997年,我和同事惠賴特(Sally Wheelwright)進行了一項研究,對象是近2000個英國家庭,其中一半的家庭至少有一名自閉症小孩,這是一種發育疾病,患者在與人溝通和互動時有障礙,而且表現出強迫行為;其餘家庭的小孩不患有自閉症,而是診斷出有妥瑞氏症、唐氏症或語言發展遲緩。我們問了每個家庭的父母一個簡單的問題:「他們的職業是什麼?」其中很多母親是家庭主婦,所以我們無法取得有效資料,但是來自父親的結果令人注目:自閉症小孩的父親有12.5%是工程師,非自閉症小孩的父親則只有5%。



同樣的,自閉症小孩的祖父有21.2%是工程師,而非自閉症小孩的祖父只有2.5%。這個趨勢出現於雙親家庭,自閉症小孩的外公也有很高的比例是工程師,而自閉症小孩的母親也傾向和父親是工程師的男性結婚。

 

引用來源:


 

鄭醫師補充:

在臨床上,父親或者祖父是工程師或者高科技業的從事者,並不少見,提出來給大家做參考。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幾天日本學者發表於學術期刊科學報告( Scientific Reports)關於自閉症最新的研究發現:自閉症患者在嬰兒時期出現鋅缺乏的狀況極為普遍,推測自閉症的致病原因與鋅不足有關,目前自閉症的致病原因仍不清楚,但這樣的研究提醒我們鋅對於身體功能的維護極為重要。過去的研究證實鋅不足會造成免疫失調,傷口癒合不良以及神經發展疾病等狀況。


該研究的領導人Hiroshi Yasuda和他的團隊檢查1967位被診斷自閉症的孩童,年齡層為0-15歲,研究人員把結果拿來跟健康族群做比對,結果發現鋅不足的狀況與自閉症的明顯相關,特別是0-3歲的小孩,研究結果顯示43.5%男性及52.5%的女性呈現邊緣到嚴重的鋅不足的狀況。嬰兒期跟兒童期相較,需要更多的鋅來幫助生長及發育,鋅不足讓他們更容易生病,這項研究結果提醒我們,鋅不足的處理及預防最終可能是預防及治療自閉症的重要關鍵。


以上論文索引為DOI: 10.1038/srep00129。


想深究的人可以連結參考研究全文:


http://www.nature.com/srep/2011/111103/srep00129/full/srep00129.html


接下來讓我們參考功能性醫學的觀點(以下內容摘錄自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的內容),這些內容提醒鋅只是其中影響消化酶的因子,抑制發炎的一個環節,其他導致自閉症的身體功能失衡狀況,值得我們去關注、了解及處理:


許多消化系統衰弱的人,消化酵素不足或是功能不良。有些病例是天生的基因問題。而像汞等毒素可能來自於鑲補牙齒的汞齊,或是像鮪魚等大型的掠食魚類,會造成這些消化酵素變得遲鈍。在其他的情況下,消化酵素變得遲鈍是因為胃酸不足、胰臟功能不佳、或缺乏鋅 (鋅是啟動這些消化酵素所不可或缺的)


消化酵素與縮氨酸之間一個重要的連結是特殊酵素DPP-IV的失效。這種酵素對於分解食物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麩質與酪蛋白。當這種酵素無法作用時,腸道經常會製造出這些惡劣的縮氨酸,讓它們一路進軍大腦。


鋅對免疫系統與控制發炎非常重要,而發炎是大腦功能失常的關鍵因子。這也是啟動消化酵素的關鍵,促進身體進行食物的分解與消化,以及避免食物過敏發炎的主因之一(也因此造成許多腦部疾病)


大部分的醫生與科學家都忽略了一個事實,就是高達95%的自閉症兒童都有腸道的問題,尤其是腫大的腹部。他們的腹部問題如何破壞他們的大腦、阻斷他們的語言、把他們鎖在自己封閉的世界裡呢?


衛克菲爾德醫生提出「為什麼?」他碰巧注意到自閉症兒童腸道內發炎(或淋巴細胞結節性增生)的現象。這種觀察可以視為偶然的現象而置之不理嗎?衛克菲爾德醫生鍥而不捨地深入調查,發現了這是自閉症兒童的普遍現象。


在一份研究中,148名自閉症兒童相較於30名正常的對照組(沒有自閉症的兒童),90%的自閉症兒童,切片檢查顯示有腸道發炎的現象,而對照組只有30(而這讓我納悶許多腸道發炎的非自閉症兒童,是否也是不良的飲食與過敏所造成的)。


這些基因特別脆弱的自閉症兒童,腸道因為諸多原因而受損活的麻疹疫苗病毒、有毒的金屬、抗生素的濫用、異常的腸道菌叢,以及食物過敏。最後的結果是他們消化系統的崩潰。消化酵素無法正常運作。食物粒子(尤其是麩質與乳製品)無法完全消化,因而變成傷害腦部的有毒化合物(就像上述的縮氨酸)。毒素、病毒、細菌與食物過敏原啟動引發了腸道的免疫系統,導致大腦發炎。有毒的細菌與酵母菌據地稱王,釋放出改變正常大腦運作的化合物。這些異常的化合物擊潰了生理系統,造成的大腦與腸道免疫系統之間的一片混亂。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胎、嬰兒空污 易自閉

作者: 【中央社紐約二十七日路透電】 | 台灣新生報 – 2012年11月28日 上午12:12






美國研究今天指出,在母親子宮時以及出生頭一年暴露於交通相關空氣污染的兒童,罹患自閉症風險較高。


研究報告主筆表示,這項發表於「一般精神病學彙刊」(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的研究佐證前研究,顯示住家距離公路遠近與孩童罹患自閉症有關。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學院助理教授伏克說:「我們非指交通污染會導致自閉症,而是可能是其中一項風險因子。」


自閉症盛行率在過去幾年增長,現今估計美國每八十八名新生兒有一人罹患自閉症。自閉症只是自閉症光譜的一個類別,從社交及溝通上的廣泛異常與智能障礙,乃至亞斯伯格症(Asperger's Syndrome),皆屬自閉症光譜範疇。


研究人員比較加州二百四十五名非自閉症童與二百七十九名自閉症童後發現,這些自閉症童尚為胎兒時,暴露於最高程度交通污染的比例幾乎是非自閉症童的二倍,出生頭一年暴露於這般程度的交通污染比例約三倍。


鄭醫師補充:


不管是自閉症或者是高功能自閉症也就是亞斯伯格症,目前醫學上的研究沒不清楚真正致病原因。無疑地,基因是一個重要因子,但絕對不是全部,自閉症的發生率慢慢增加,以人類基因演化來說並沒有辦法解釋,因為人類基因藥改變,沒有千年甚至萬年式辦不到的。


然而環境汙染的因素卻是不爭的事實,從吃的到生活用品甚至是周遭環境的污染,這些影響的因素越來越多且複雜,原本一些脆弱的基因型因此受到負面環境因子影響而表現出來。之前發表的研究已發現,曝露於空汙較嚴重的環境中,自閉症風險提高50%:


http://www.acsh.org/la-times-reports-on-junk-science-study-linking-freeways-to-autism/


因此對於自閉症的治療處哩,除了早期發現,早期療育之外,身體體質的根本了解同樣重要。功能性醫學相關檢測能協助當事人真正了解營養、腸道功能、過敏原、發炎狀況、毒素(包含重金屬)、排毒功能以及能量代謝等問題,提供完整的體質改善方案,讓比較脆瑞的基因型避開險惡的環境,根本改善自閉症的體質而達到治療效果,在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這本書中著墨甚多,有興趣的人不妨找來詳讀。


至於上述報導的研究來源可以連結參閱:


Traffic-Related Air Pollution, Particulate Matter, and Autism ONLINE FIRST


Heather E. Volk, PhD, MPH; Fred Lurmann; Bryan Penfold; Irva Hertz-Picciotto, PhD; Rob McConnell, MD


Arch Gen Psychiatry. 2012;():1-7. doi:10.1001/jamapsychiatry.2013.266.

http://archpsyc.jamanetwork.com/article.aspx?articleid=1393589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照顧精神分裂症 留意皮膚問題


















衛生署草屯療養院老年精神醫學科醫師沈政男說,精神分裂症患者大約6成有皮膚病問題,得到香港腳的人很多,他認為應與精神科用藥副作用有關,藥物易致肥胖,皮膚皺褶出汗。

沈政男說,精神分裂症者對很多事情沒興趣,照顧者須注意患者的皮膚及口腔衛生問題等,他建議療養院至少每年1次要幫這些患者仔細檢查。


鄭醫師補充:


長期服用抗精神病藥物,代謝症候群往往難以避免,代謝症候群容易引發胰島素抗性,也就是胰島素功能變差,糖尿病往往也會跟著來。


糖尿病患者的周邊循環功能不佳,免疫力容易下降,因此香港腳的罹患率也會跟著提高,提醒大家。


如何透過減藥使用藥量,但仍能協助患者穩定,減低藥物帶來代謝症候群的影響,這才是關鍵。


胰島素抗性與香港腳罹患率有關,相關研究可以參閱: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8157778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法研究:催情素有助改善成人自閉症

 

(路透華盛頓15日電)法國科學研究人員今天指出,一種據信促進母親與嬰兒關係的荷爾蒙,也許有助改善部分成人自閉症患者的社交行為。



  他們發現,吸入催情素(oxytocin)荷爾蒙的患者,較會注意圖片或臉部的表情,在遊戲模擬也較可能了解社交暗示。



這項研究由里昂(Lyon)認知神經科學中心(Centre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的西里古(Angela Sirigu)領導,他指出,這種荷爾蒙對罹患自閉症的成人和兒童來說,可能有治療功效。



  他在電子郵件中表示:「比如說,診斷罹病後,早期給予催情素治療,也許就能早期改善自閉症患者的社交障礙。」



西里古表示,研究聚焦催情素的原因是,這種荷爾蒙已知有助婦女透過哺乳與新生兒建立感情,也因為先前研究顯示,部分自閉兒童的催情素含量過低。



  西里古指出,鑒於催情素能增進與他人的目光接觸,因此有助於智力功能正常、語言能力相當不錯的自閉症患者。中央社(翻譯)



催生素(Oxytocin,或催產素)是一種賀爾蒙,也是一種神經傳導物質,可以在大腦裡自然產生, 有控制雌性哺乳動物乳汁分泌的作用。


1953年,科學家成功發明了可應用到為婦女催生的人工合成催產素。催產素由下視丘之視旁核製造,經下視丘腦下垂體路徑神經纖維送到後葉分泌。在女性生產時,催產素會被大量釋放,到子宮頸及陰道幫助擴張,之後會刺激乳腺,依序幫助生產及泌乳。近年的研究於性高潮(固有人翻譯為催情素)、社交互動、性別吸引、焦慮、信任、愛及母愛的天性方面等等。關於這些相關領域的研究,大家有興趣可參考:


Lee HJ, Macbeth AH, Pagani JH, Young WS (June 2009). "Oxytocin: the great facilitator of life". Progress in Neurobiology 88 (2): 127–51.


如果說男性的性功能維繫為睪固酮的濃度,那麼女性的性高潮、泌乳、月經週期、懷孕及停經等等功能的調節,催產素扮演了相骯關鍵的角色,有興趣深究的人可以參閱:


Bancroft J (September 2005). "The endocrinology of sexual arousal". The Journal of Endocrinology 186 (3): 411–27.


因催產素能激發滿足感、減少焦慮、平靜感以及在伴侶身旁的安全感,這些都是達到性高潮的基本要素,有些研究發現催產素的確能與其他神經傳導物質產生交互作用,例如血清素等等。有一項研究結果明白指出:血中的催產素濃度與成人在愛情中的互動中減少的焦慮指數呈現正相關:


Marazziti D, Dell'Osso B, Baroni S, et al. (2006). "A relationship between oxytocin and anxiety of romantic attachment". Clinical Practice and Epidemiology in Mental Health 2: 28.


因此,催產素對大腦的行為控制、恐懼、焦慮等控制區域具有抑制作用,因而讓性高潮產生。在調整系統(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催產素能間接抑制ACTH及CORTISOL(壓力賀爾蒙)的產生,因此,對血管收縮素來說,可視為一種擷抗因子。


在自閉症的研究上,其實已經累積相當多的研究,例如催產素可以改善自閉症患者的重複及其他附屬行為:


Bartz JA, Hollander E (2008). "Oxytocin and experimental therapeutics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Progress in Brain Research 170: 451–62.


在成人的自閉症治療上催產素可以增加有感情的言語的數量:


Jacob S, Brune CW, Carter CS, Leventhal BL, Lord C, Cook EH (April 2007). "Association of the oxytocin receptor gene (OXTR) in Caucasia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autism". Neuroscience Letters 417 (1): 6–9.


在吸入性的催產素治療以後,自閉症的患者表現出更多適當的社交行為:


Wermter AK, Kamp-Becker I, Hesse P, Schulte-Körne G, Strauch K, Remschmidt H (September 2009). "Evidence for the involvement of genetic variation in the oxytocin receptor gene (OXTR) in the etiology of autistic disorders on high-functioning level".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al Genetics. Part B, Neuropsychiatric Genetics.


在一些動物的研究上,發現催產素可以抑制不同上癮物質(像是鴉片類、古柯鹼以及酒精)的耐受性發展出來以及減少戒斷症狀:


Kovács GL, Sarnyai Z, Szabó G (November 1998). "Oxytocin and addiction: a review". Psychoneuroendocrinology 23 (8): 945–62.


雖然催產素在建議劑量的使用相當安全,然而還是有些潛在的風險要注意,有些人會出現下蛛網膜出血、癲癇、心跳增加、降低血壓、靜脈回流及心臟輸出以及心律不整。在生殖泌尿系統方面,會產生不當的子宮血流、骨盆血腫、強直性的子宮收縮及產後出血等等,這些大多來自於不當的引產所引發。在生產時,有可能還會引發子宮的過度收縮、宮縮太多導致胎盤功能下降,這些都會增加剖腹生產的機率。故想要使用這類藥物,仍要經醫囑建議比較安全。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維他命B6在身體內的角色就是輔酶,B6會幫助身體的酶來進行體內的生化反應,大致上來說,B6幫助的代謝反應包含:


1.胺基酸、醣類及脂肪的代謝


2.神經傳導物質的合成。


3.組織胺的合成


4.血紅素的合成及代謝


5.基因的表現


關於胺基酸部分,B6幾乎參與了所有的胺基酸代謝從合成到分解,無一不需要B6的協助。在神經傳導物質合成方面,重要的血清素、正腎上腺素、腎上腺素及GABA等等,都需B6的協助,在基因的調控上,B6針對特定的基因會有增強或是抑制的效果,根據研究顯示,有抑制血小板的凝集的效果,以上資料,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原文的內容:


Combs, G.F. The Vitamins: Fundamental Aspects in Nutrition and Health. 2008. San Diego: Elsevier


以食物的來源而言,肉類、全穀類、蔬菜堅果及香蕉都是不錯的攝取來源,過度烹調,會流失這類的營養,有時往往會流失一半以上。有B6缺乏的人,往往會有貧血、抽筋、口角炎、舌炎、經前症後群、神經過敏或發炎、脂漏性皮膚炎或異位性皮膚炎、結膜炎、嗜睡甚至意識模糊等等狀況,相關參考資料請見原文教科書的內容:


Andrews' Diseases of the Skin, 10th Edition, Elsevier.


單獨的B6缺乏比較少見,大多會合併其他B群的缺乏,老年人及酒癮患者,會增加缺乏的危險性,洗腎的患者也容易缺乏。一些特定藥物的使用,也會影響體內B6的利用,諸如抗癲癇藥物及類固醇等等,因此有長期服用這類藥物的患者,建議需額外補充。想深究的人可參閱:


Sauberlich H. Vitamins -how much is for keeps? Nutr Today 1987; 22:20-28


在臨床上的評估,通常是針對PLP(B6在體內的活性物質)在血清中濃度來瞭解,如果低於10 n mol/L,就表示缺乏。尿液也有相關的檢測方式。有檢查興趣的人請參考:


Lui A., Lumeng L. Aronoff G., Li T-K. Relationship between body store of vitamin B6 and plasma pyridoxal-P clearance; metabolic balance studies in humans. J Lab Clin Med 1985;106:491-97


Leklem J. Vitamin B6: a status report. J. Nutr 1990;120:1503-7


在營養醫學的研究上,可以預防心臟疾病,身體B6不足,同半胱氨酸(homocysteine)濃度會過高,且會造成血管壁的損壞,讓粥狀動脈硬化的狀況形成,進而影響心臟健康。補充足夠的B6可以逆轉及修復這種傷害。同時B6也能降低血壓及膽固醇,抑制血小板的凝集,種種好處都能幫助心血管系統運作:


http://recipes.howstuffworks.com/vitamin-b62.htm


高劑量的B6合併鎂的使用,是對於自閉症患者經常使用的營養療法之一,請參考:


Efficacy of vitamin B6 and magnesium in the treatm...[J Autism Dev Disord. 1995] - PubMed Result


Angley M, Semple S, Hewton C, Paterson F, McKinnon R (2007). "Children and autism—part 2—management with complementary medicines and dietary interventions" (PDF). Aust Fam Physician 36 (10): 827–30.


其實不只是自閉症,在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的治療上面,症狀緩解的效果也看得到,相關臨床研究請參閱:


Mousain-Bosc M et al. (2006). "Improvement of neurobehavioral disorders in children supplemented with magnesium-vitamin B6. I.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s.". Magnesium Research 19 (1): 46–52. PMID 16846100.


對某些香味增強劑(例如monosodium glutamate,MSG)敏感,會導致頭痛、上肢疼痛及針刺感、噁心、嘔吐的人,補充B6可以緩解相關症狀有腕道症候群困擾的人,也可以常是補充B6來緩解疼痛,經前症後群的改善也可以在臨床試驗上看得到:


http://recipes.howstuffworks.com/vitamin-b62.htm


對憂鬱症患者來說,B6的攝取不足也可能是原因之一,因為B6在體內就是幫助色胺酸轉變成血清素,因此有憂鬱困擾的人若能配合B6補充,心情改善往往會非常明顯,,尤其是對容易有營養缺乏的老年人來說更是如此。


酒後宿醉及懷孕的孕吐,B6都能舒緩症狀,這可能是因為B6有利尿的功能:


THE MYSTERIOUS VITAMIN B6. By Dr. Russ Ebbets. Off The Road Column


儘管相關機轉還不是很清楚,臨床上對於糖尿病的神經痛控制上療效已獲驗證:


Sergi V.C., Wenhui Zhang, Billy G.H., Anthony S.S., Paul A.V. Pyridoxamine protects proteins from functional damage by 3-Deoxyglucosone; mechanism of action of pyridoxamine. Biochemistry 2008,47,997-1006.


一般B6的補充劑量建議高一些,不過治療建議補充劑量距離臨床的毒性劑量都還差很遠,因此不用擔心對身體造成其他副作用或負擔。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精神分裂症 治療得宜有助延緩老化

 

〔記者楊菁菁/高雄報導〕中山大學生科系團隊研究染色體端粒分析成果日前投稿國際著名精神病學期刊入選,成為全球第一篇針對精神分裂症病人染色體端粒的研究,發現吃藥療效佳者的染色體端粒縮短的速度與正常人差不多,吃藥療效差的病人其染色體端粒縮短的速度較快,老化的速度也比較快。



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研究團隊近日以「藥物療效差的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端粒之分析」,獲得加拿大著名精神病學與神經科學期刊「Journal of Psychiatry and Neuroscience」接受,將於近期刊出,團隊認為若延續研究成果,將造福所有為精神分裂症疾病困擾的病患與家屬。



依療效分組比較



團隊之一的中山大學生科系副教授卓忠隆表示,團隊將精神病人分為吃藥療效佳與吃藥療效差兩群做研究,分別發現吃藥療效佳的病人其染色體端粒縮短的速度與正常人差不多,但是吃藥療效差的病人其染色體端粒縮短的速度則較快速。



研究團隊發現,端粒位於染色體的末端,細胞每次分裂時,端粒的長度皆會變短,端粒能維持染色體正常作用功能,也是導致癌症發生以及細胞老化的重要因素。最近十年間,科學家發現當細胞分裂時,如果端粒的DNA漸短,細胞會逐漸老化,甚至死亡。



卓忠隆擔任計畫召集人,與兩位精神科醫師余伍洋、林清華合作,一起投入精神分裂症病人染色體端粒的研究,團隊認為端粒長度的縮短對人體細胞提供一個老化的訊號,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認知功能障礙也是一種老化症狀,因此試圖連結兩者之間的關係,除確認精神分裂症患者比起正常人的老化速度快,另一部分也依據治療後的整體功能評分,發現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端粒長度與整體功能有關,整體功能越好,端粒的長度愈長,細胞老化的速度就會變慢。



很多人看到這篇報導,乍看之下會有一個結論:原來精神分裂症要服藥比較不會老化。然而這個實驗並非在證實這個假設,在此我認為應該作一個澄清。


DNA的端粒變短的速度與老化速度有關,在抗老醫學領域中是一個定論,所以用來研究老化並無爭議。然而,這篇文章中的實驗組與對照組並不是服藥與不服藥,而是同樣在服藥的病人,分為控制良好控制差的對照比較,精神分裂症治療得宜(在這裡是指服藥)有助於延緩老化,相對來說,有吃藥又不穩定的人老得很快。


其實發病後不穩定的人(不管服藥或不服藥)自我照顧原本就不佳,營養補充不足,四處遊蕩(接受許多輻射加速老化),睡不好壓力大自由基增加,這些都是加速老化的原因。所以如果能直接分為病情穩定與病情不穩定的兩群來作實驗,我想用不用藥不是重點吧。況且,如果能找到另外一組也被診斷有精神分裂症的人但能不服藥而能維持穩定,不知其端粒變短的速度是否比服藥穩定病人還更慢?期待未來能有這方面的研究結果能提供給大家更完整的資料。


幫助精神分裂症穩定的方法在藥物之外,其實還有一些輔助方法,歡迎大家多交流討論。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精神分裂患者戒菸 成功率偏低

中央社 – 2012年10月19日 下午7:06






(中央社記者劉嘉泰花蓮縣19日電)收容精神疾病患者的署立玉里醫院,進行住院患者的大規模戒菸研究,發現戒菸成功率明顯偏低,凸顯患者健康議題應受重視。


署立玉里醫院藥癮研究計畫主持人吳百堅指出,精神分裂症患者吸菸盛行率比一般族群還高,多篇戒菸研究結果顯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戒菸成功率約為26%至42%。


吳百堅表示,根據先前戒菸研究的資料顯示這些病患,都是住在社區且是門診追蹤患者,並非精神專科醫院收容長期住院的精神病患,因此至今沒有實證研究證實長期住院患者,戒菸成功率是否可達2成至4成。


署立玉里醫院為瞭解住院患者的戒菸成功率和相關問題,在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的協助下,進行住院患者的大規模戒菸研究計畫,研究結果並刊登於歐洲精神病學文獻及臨床神經科學期刊(European Archives of Psychiatry and Clinical Neuroscience)。


吳百堅主持的這項研究計畫,總共納入184名長期住院的精神分裂症吸菸病患,平均住院年數為8.7年,使用尼古丁貼片進行戒菸為期8週,結果發現病患平均減少3.1根菸,最後只有5人戒菸成功,戒菸成功率僅2.7%。


吳百堅表示,這項研究是國際第一篇收案人數最多,且以長期住院精神分裂症病患為對象的戒菸研究,研究結果的最重要啟示是,長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疾病特質、病程、情感狀態、藥物反應都不同於社區病患,戒菸困難度更高。


吳百堅指出,衛生署近年來把戒菸列為推動國民健康的重點工作,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健康也應受到重視,未來應整合衛生教育和心理諮商,並輔以新型有效的戒菸藥物,才能幫助患者促進身心健康。


鄭醫師補充:


上述研究來源可以連結參閱:http://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00406-012-0338-3


引用來源:




A double-blind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of different doses of transdermal nicotine patch for smoking reduction and cessation in long-term hospitalized schizophrenic patients


Hsing-Kang Chen,Tsuo-Hung Lan, Bo-Jian Wu



對一般人而言,很難想像長期服用精神科藥物的人為何非抽菸不可?衛生當局或主管對於精神科病房無法配合菸害防制法,也深深感到不解:戒菸真有那麼難嗎?為什麼他們非抽菸不可?趁著這一波菸害防制法把菸戒掉不是很好嗎?難道真的要以無行為能力的眼光來看待他們嗎?一般抽煙菸戒不掉或不想戒的人來說,他們可以找合法的地方讓抽煙「就地合法」,但對活動範圍被限制的病人來說,他們無處可以抽煙,醫護人員要如何安撫因為無法抽煙而抓狂的住院患者,尤其是服用精神科藥物的族群,的確有困難。


我記得之前還在醫院工作時,有一次問到一個精神科患者表明不願意在另一個醫學中心住院的真正理由:那個醫院一天只能抽三根煙,這裡一天有七到八根,比較人性,所以我要住的話絕對不住那裡。


當然每個人會抽煙的原因可能不只一種,但經過研究調查,服用精神科藥物的人合併有吸煙習慣的人比例上比一般人高很多,很多原本沒有吸煙的人,住過院也跟著養成吸煙的習慣,原因不單只是沒事做或無聊,打發時間而已。先強調,在此我並非為吸煙的人找藉口,不可否認地,尼古丁可以減少一個人的焦慮,尤其是服用精神科藥物的人有不少比例就容易感到焦慮,同時,精神科藥物的服用,會帶來許多副作用,而吸煙會幫助抗精神病藥物代謝加速,減少這些藥物副作用的影響,所以,服用精神科藥物合併吸煙的比例較高,很重要的原因即是尼古丁能舒緩藥物服用的副作用。相關研究請參閱:


Kroon LA (September 2007). "Drug interactions with smoking". Am J Health Syst Pharm 64 (18): 1917–21. doi:10.2146/ajhp060414. PMID 17823102.


對服用精神科藥物的人來說,幫助他們繼續吸煙也不是健康促進之道,最重要的是如何減少抗精神病藥物的使用,繼而幫忙減少副作用,接下來再幫助他們戒煙,我認為在作法上,會容易些,如果您有機會翻一下那些長期住院患者的精神科藥物使用明細,您就會清楚我關心的重點何在。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根據加拿大成癮以及心理健康中心Centre for Addiction and Mental Health (CAMH)以及臨床評估科學機構 Institute for Clinical Evaluative Sciences (ICES)的研究發現,罹患精神分裂症死於心臟病的風險高出一般人甚多。



過去研究發現,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平均壽命比一般人短少20年,部分原因是抽菸、糖尿病罹患率高以及新一代抗精神病藥物產生的代謝症候群所致。精神分裂症患者萬一出現心血管疾病,這些因素將會讓病況更惡化因為精神分裂症患者比較不會去改變生活型態(包含飲食以及運動等等)來改善問題。

這篇發表於精神分裂症研究期刊 Schizophrenia Research檢視精神分裂症患者因急性心肌梗塞發作死亡率發現:精神分裂症患者一但若是因為心臟病發住院,出後出院死於心肌梗塞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出56%。而且心臟病發後出院,一個月內接受心臟科處置或者去看心臟科醫師的機率減少50%。所以精神分裂症患者本身罹病機率高,又沒有接受適當治療的機率低,因此死亡率更高。


為了支持精神分裂症患者健康,研究人員建議最好讓患者了解藥物本身容易引發代謝症候群問題,提醒飲食以及運動對於保健的重要性,一旦心臟病發,也要和心臟科專科醫師合作確保患者回診追蹤,減少再次發作風險以及降低死亡率。


這項研究的原文摘要可以參閱:


http://www.schres-journal.com/article/S0920-9964(12)00526-9/abstract


引用來源:


High mortality and low access to care following incident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individuals with schizophrenia


 


Paul Kurdyak,Simone Vigod,Andrew ,Walter P. Wodchis


Received 9 July 2012; received in revised form 6 September 2012; accepted 10 September 2012. published online 28 September 2012.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手相看風險?精神分裂症有特徵 斷掌、無名指較長

NOWnews – 2012年9月14日 下午1:43






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你罹患精神分裂症的機率有多大?低頭,看看手相就知道!國家衛生研究院一項國內研究發現,不少精神分裂症患者都有共同的身體特徵,斷掌、大頭圍、寬眼距、厚上眼瞼,尤其女性患者的無名指更普遍要比食指長,推論是影響神經系統的基因,同時掌控骨骼、皮膚、外觀等處發育,讓「看手相」也能一窺罹病風險。


國衛院研究團隊是在2009年,針對花蓮地區151名精神分裂患者,進行身體上13 項特徵的統計分析,其中女性89人、男性62人,結果發現,真的有跡可循。


主導研究的國衛院助研究員羅爾維表示,統計發現,包括:斷掌、大頭圍、寬眼距、厚上眼瞼以及無名指長度等,都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特徵;值得注意的是,男女還有別,女性患者的無名指普遍要比食指來的長,但男性則沒有明顯差異。


羅維爾說,全世界相關疾病研究都發現,女性若無名指較長,包括荷爾蒙分泌、心理、思考、體能等,都偏向男性,性向為同性戀或罹患精神分裂症的機率也較高。


像基因決定白毛貓會有兩種不同顏色的眼珠,精神分裂症也是!羅爾維解釋,有一派研究精神分裂症的學說認為,人之所以會發生精神分裂症,源自於懷孕初期前3個月,胚胎受到干擾,基因影響神經系統異常,而同一個基因也掌控著人體骨骼、皮膚、外觀等發育,因此在生理特徵上留下「遺跡」可循。


無獨有偶,在羅爾維的研究結果發表之後,大陸四川大學及成都精神病院也找上羅爾維合作,另外針對大陸154名精神分裂症患者,進行15項身體特徵的統計分析,不但獲得相同結論,還發現耳朵較尖、第一腳趾與第二腳趾距離比一般人寬等新特徵。


不過,羅維爾強調,想要利用生理外觀特徵,來反推一個人有沒有精神分裂症,目前還言之過早,但研究團隊下一步還會進行相關的胚胎學研究,希望證實關聯性,將其應用於預測罹病風險之上,未來甚至可以在懷孕早期即進行基因治療,避免生下可能罹患精神分裂症的寶寶。


鄭醫師補充:


無名指較長,不管是男生或者女生,與身體內睪固酮濃度高低有關,決定時間是在懷孕初期的前三個月,因此人的體質在娘胎時早已被決定了一些。相關疾病研究都發現,女性若無名指較長,包括荷爾蒙分泌、心理、思考、體能等,都偏向男性,性向為同性戀或罹患精神分裂症的機率也較高。所以有研究人員認為人的性向,可能在出生之前早已決定。


寛眼距不只出現在精神分裂的面像表徵,自閉症的人容易有此特徵。


不過有這種手相的人也不必太擔心一定會得精神分裂,畢竟這是統計數字的發現,而且樣本數還不是很大。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補充胺基酸 有助特定自閉症

法新社 – 2012年9月7日 下午3:50






美國研究人員在部分自病症患者身上發現1種基因變異。


這種變異會加速某些胺基酸的新陳代謝,導致體內儲存的胺基酸流失速度過快而失衡。研究人員認為,這種失衡可能與自閉症的神經行為症狀有關。


人體無法製造這種稱作支鏈氨基酸(BCAAs)的必需胺基酸,一定得從食物攝取。


研究共同作者、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的格利遜(Joseph Gleeson)說:「最令人振奮的是,這種可能的治療方法明顯而且簡易:只需提供患者欠缺的這類自然胺基酸。」


實驗發現,有這種基因變異的老鼠會出現類自閉症症狀,包括自發性痙攣,但接受這種補充劑治療後,症狀改善。


研究人員在病人身上使用這種氨基酸,發現病人氨基酸的平衡也獲得改善,但資料尚還不充足,無法確認這項治療是否使自閉症症狀獲得改善。(譯者:中央社陳怡君)


鄭醫師補充:


最新出爐的科學期刊研究發現自閉症患者基因變異,無法保留特定種類胺基酸,導致自閉症患者神經症狀發生,過去這樣的研究比較少見,若補充支鏈胺基酸可以改善自閉症患者的症狀。相關研究可以參閱:


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12/09/05/science.1224631.abstract


引用來源:


Mutations in BCKD-kinase Lead to a Potentially Treatable Form of Autism with Epilepsy


Science 1224631 Published online 6 September 2012


對於健身想增加肌肉強度的人,支鏈胺基酸是可以考慮的營養補充來源,所謂支鏈胺基酸包含白胺酸(Leucine)、異白胺酸(Isoleucine)、纈胺酸(Valine)三種,以下把相關資料提出來給大家參考:


支鏈氨基酸對人體而言是必須氨基酸(也就是不從外面攝取,自己不會製造的氨基酸),在肌肉中有35%的氨基酸構成是支鏈氨基酸,對哺乳類動物來說,40%的氨基酸需求是支鏈氨基酸,對於想增加自己肌肉發達的人來說在進行肌肉訓練之前先攝取支鏈氨基酸(BCAA),之後再攝取蛋白質的效果更佳:


 "Exercise Promotes BCAA Catabolism: Effects of BCAA Supplementation on Skeletal Muscle during Exercise". J. Nutr. 134 (6): 1583S-1587S. 2004. http://jn.nutrition.org/content/134/6/1583S.full. Retrieved 22 March 2011.


而香蕉就是含有這三種支鏈氨基酸的天然來源。除此之外,香蕉也含豐富的鉀,一般而言,鉀有維持細胞內外的水分平衡(維持滲透壓)、維持正常血壓、利尿並排除多餘鹽分、維持體內酸鹼平衡以及調節並參與神經傳導等作用。


在臨床上常會把支鏈氨基酸拿來作為燒傷患者的營養補充來源,幫助燒傷患者復原速度:


 "Therapeutic use of branched-chain amino acids in burn, trauma, and sepsis". J. Nutr.. 1 Suppl 136 (30): 8S-13S. 2006. http://jn.nutrition.org/content/136/1/308S.short. Retrieved 22 March 2011.


對於有些肝腦病變的患者,臨床實驗也證實有幫助:


 "Nutrition in hepatic encephalopathy". Nutr Clin Pract. 25 (3): 257–64. 2010. doi:10.1177/0884533610368712. http://ncp.sagepub.com/content/25/3/257.abstrac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iPad幫助自閉症兒童開口講話



東森新聞記者鍾陳杰、鄧宇青/綜合報導


2012年09月3日 14:45


美國馬里蘭州有一名5歲女童,從小就被診斷罹患了自閉症,她不會說話,只會用哭來表達情緒,不過兩年前她的爸爸買了一台iPad給她,透過圖像式的應用程式,她卻學會了說話,雖然目前只能講簡單的單字,但她的爸媽都很高興看到女兒的轉變。



現年5歲的雪莉亞活潑可愛,而且記憶力超強,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能拼好一個拼圖,不過她卻罹患了自閉症。雪莉亞一直到3歲都不會說話,只能透過哭來表達內心的情緒。雪莉亞的爸爸說,「如果她早上起床想看卡通或電影,她無法告訴我想看哪一部卡通,或是從哪裡開始看,因此她唯一的溝通方式,就是指著電視然後哭。」


兩年前當iPad剛問世時,爸爸買了一台給雪莉亞當玩具,同時下載一些自閉症兒童的應用程式,玩著玩著,雪莉亞竟然可以開口說話了,媽媽問雪莉亞,「妳要6個還是8個?」雪莉亞說,「8個或7個。」


iPad的程式透過圖像式的導引,讓自閉症兒童可以表達自己,雪莉亞的媽媽舉例,「像是我想喝飲料,你就可以選巧克力牛奶。」目前在iPad上有超過700種幫助自閉症兒童的應用程式可供選擇,不過以雪莉亞的例子而言,她的自閉症程度算是比較輕微,因此iPad是否可幫助自閉症兒童開口說話,可能還是要諮詢醫生的建議比較妥當。



原文網址: iPad幫助自閉症兒童開口講話 | ETtoday國際新聞 | ETtoday 新聞雲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20903/97558.htm#ixzz25SOOh41I



鄭醫師補充:


拜現在科技之便利,在智慧型手機或者平板電腦上市之後,各種應用程式隨之出爐,其中也包含了自閉症兒童的應用程式,我下載過一些簡單幫助自閉症兒童辨認他人表情的程式,這些應用程式的引導方式都有其來有自,在臨床上專業人員也經常使用類似方法原則來做治療介入。


因此除了早期療育之外,對不嚴重的自閉症兒童,家人不妨利用新一代的科技來試試看。


不過,報導中提到自閉症患者想喝飲料,最好避開像巧克力牛奶這類飲料,根據臨床研究發現: 

小麥與牛奶的主要構成,分別為麩質與酪蛋白,對於消化功能不佳(或者功能缺陷)的人來說,麩質及酪蛋白在消化過程中無法完全分解,在腸道的產物被稱為casomorphine(有人翻譯為縮胺酸),結構類似嗎啡胜肽,經過腸道吸收進入血液,大腦會和嗎啡受器作結合,破壞大腦功能的穩定性。許多研究證實,自閉症與精神分裂症患者喝牛奶或這食用小麥製品後,其中的某些蛋白質如未完全分解,就會導致尿液的胜肽含量升高,因而出現敏感症狀,只要調整飲食,即有很大的機會獲得改善:


Reichelt KL, Knivsberg A-M, Lind G, Nødland M. Probable etiology and possible treatment of childhood autism. Brain Dysfunct. 1991;4:308–19.


在人類進化史上,牛奶及小麥屬於相當新穎的食物,推測大約在一萬年前,土耳其人首先用鐮刀來收割穀物時,人類才開始以小麥當作日常食物,在此之前,大多以各種野生植物、動物、昆蟲為食。後來農業文明從中東擴展到整個歐洲,乳牛與糧食種子隨之移入之後,許多歐洲原住民的因為缺乏與膚質敏感有關的基因,無法適應新食物的生化特性而死亡。有一些國家例如愛爾蘭,因更晚(三千年前)接觸到小麥與牛奶,因此這些食物的敏感度比其他國家居民高,例如西愛爾蘭是全球精神分裂與乳糜瀉(Celiac Disease)發生率最高的地區,一般推測與此兩種食物敏感有關。


有一位學者Dohan發現,以前東印度原住民很少有所謂的精神分裂症,但採用西式飲食、增加小麥攝取量後,敏感的情況就明顯增多了。因此不管是自閉症或者是精神分裂症,在飲食建議上,最好儘量避免乳製品及小麥這兩類食物來源。乳糜瀉的原因往往是小麥的麥膠蛋白引發,透過飲食調整,排除小麥來源的飲食,改善乳糜瀉的腸道症狀,一些疾病諸如小腦運動失調、周邊神經炎、自閉症及精神分裂症都有明顯改善:


Schuppan D, Junker Y, Barisani D (December 2009). "Celiac disease: from pathogenesis to novel therapies". Gastroenterology 137 (6): 1912–33. doi:10.1053/j.gastro.2009.09.008. PMID 19766641. http://www.gastrojournal.org/article/PIIS001650850901600X/fulltex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