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那裡痛、這裡痛,飽受慢性疼痛之苦?美國最新研究建議,慢性疼痛患者只要學著轉換念頭,不要將心思全部聚焦於疼痛,盡量擺脫負面思想,這樣晚上就會睡得比較香甜,疼痛症狀也會獲得改善。
共有兩百一十四位慢性臉痛、慢性下巴痛患者參與研究計畫。研究計畫主持人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精神病學與行為科學副教授路易斯‧比伊納佛表示,研究顯示,常專注於疼痛感覺、對疼痛抱持負面想法的人往往睡不好,因此更加容易受疼痛折磨。這項研究近日已發表於線上版「疼痛」醫學期刊。
參與研究的患者都有顳顎障礙(TMD),這種疾病可能與壓力有關,患者臉部、顳顎部位會感覺疼痛。參與研究者以女性居多,平均年齡為三十四歲。研究人員以問卷評估他們的睡眠品質、憂鬱程度、疼痛程度,以及對疼痛有何情緒反應等。研究結果顯示,對疼痛若有負面思想,患者睡眠品質就不好,疼痛感覺也會越加劇烈。負面思維很容易影響睡眠,睡眠不好,神經傳導也會受到干擾,疼痛感覺就會加劇。研究人員分析,大約八成慢性疼痛患者有睡眠障礙,過去研究發現,當一個人睡眠習慣改變,對疼痛就會變得更敏感。患者若常專注於疼痛現象,對疼痛抱持負面想法,疼痛感覺就會越加明顯。
研究人員指出,如果使用認知行為療法,或可幫助患者改變想法,讓患者對疼痛改觀,如此就能打破惡性循環,患者感覺會舒服一點,不一定非得吃安眠藥、止痛藥。
安眠藥、止痛藥可幫助改善睡眠、舒緩疼痛,但效果未必比認知行為療法來得好。像有些壓力引起的疼痛、頸痛,或大腸激躁症等壓力相關病症患者可能都面臨相似的情況。研究人員表示,這或許聽起來很簡單,只要改變想法,就能改變感覺,或可幫助擺脫疼痛糾纏。
鄭醫師補充:
慢性疲勞的患者經常出現纖維肌痛症的困擾,這種疼痛甚至會影響當事人的入睡,造成睡眠障礙。心理感受會影響當事人對疼痛的忍受度,這是經過臨床研究證實的事實,因此若能藉由有效的心靈技術來改變想法當事人的認知,相對來說揮之不去的疼痛感也會減輕很多。上述研究的引用來源為:
Evidence for indirect effects of pain catastrophizing on clinical pain among myofascial temporomandibulardisorder participants: The mediating role of sleep disturbance
Luis F. Buenaver,Phillip J. Quartana,Edward G. Grace,Eleni Sarlani,Mpepera Simango,Robert R. Edwards,Jennifer A. Haythornthwaite,Michael T. Smith
相關研究也可以參閱: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304395912000504
類似研究也可以參閱: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304395912000504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