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王建煊:父母寵溺 造成尼特族


更新日期:2009/09/22 02:48 林如昕、朱芳瑤、唐鎮宇/台北報導



中國時報【林如昕、朱芳瑤、唐鎮宇/台北報導】



根據學者估計,全台有四十二萬尼特族(Not in Education,Employment or Training,簡稱NEET),不就業,家裡蹲,監察院長王建煊昨天強調,這是相當嚴肅的社會課題,父母過於溺愛孩子,對雙方都造成傷害,奉勸尼特族的爸媽不要怨天尤人,鼓勵孩子出去工作。



但是為了避免尼特族問題惡化,勞委會宣布擴大辦理「立即上工」計畫,企業雇用初次尋職者,每人每月補助一萬元;這是政府首度將社會新鮮人納入薪資補助範圍。根據統計,今年七月初次尋職者平均失業周期為卅周,較一般平均失業周期廿六.八一周還要高。



王建煊出任監察院長之前,曾在中國大陸辦學,他說,中國因為一胎化政策,尼特族的問題早就出現,還更嚴重,一家三代六個大人對著一個孩子,把所有的資源全給這一個命根子,結果孩子長大沒受過挫折,「草莓的厲害!」書還沒念完就要求父母買電梯華廈,「未來主人翁這個鬼樣,國家還有什麼希望?」



王建煊分析,會出現尼特族,追根究底就是父母太過寵溺,存了點錢買了房子,全部留給小孩,「現在有多少年輕人,買房都是靠父母!」年輕人算盤撥一撥,覺得辛苦工作不划算,失去奮鬥目標。



王建煊說,在他們的年代出國唸書只有一張飛機票的錢,「有去無回」,家境好一點,父母會準備一點錢,有個媽媽拿存摺給孩子的時候說,「錢在這,沒出息就拿去用!」結果一家兄弟都很爭氣,沒有人動用一毛錢。



王建煊表示,四十二萬的苦難已經造成,就像水災過後需要復建,除了政府加強職業訓練,增加就業機會,父母心態更要轉換,他估計這四十二萬尼特族,只要願意工作,一定可以找到工作,也許並不如意,但絕對有機會。


 


國內目前失業率高居不下,除了有些人找不到工作之外,其中還有一部份的人是缺乏工作意願的。其中比較讓人關注的是年輕人的部分。這些族群,目前被稱為是尼特族(NEET是Not in education,employment or training的簡稱)。到底造成這些族群的原因何在?


在此我認為可以參考美國教育學者羅恩‧賀伯特先生在「兒童」這本書所提到的觀念,他在「孩子貢獻的權利」段落中提到:


你的孩子有貢獻的權利,而你無權拒絕他的貢獻。


只要一個人被允許去作的貢獻,和他所得到的貢獻一樣多,或者是多於他所得到的貢獻時,他就會覺得有能力而且能幹。


一個人可以在一個環境中過渡貢獻而覺得安全。一旦他貢獻不夠時,也就是說,當他付出的少於他所得到時,他就會覺得不安全。假如你不信的話,回想某次其他人都帶了東西去宴會,而你沒帶的時候,你感覺如何?……


一個嬰兒試著以逗你笑的方式來貢獻。嬰兒耍笑、賣弄自己。再大的小孩會跳舞給你看,把樹枝撿來給你,當你工作時,他會試著模仿你的動作來幫助你。假如你不接受這些微笑、舞蹈、樹枝和這些模仿動作中想要幫忙你的心意,你就打斷了孩子的貢獻。然後,他會開始變得焦慮,他會對你作一些輕率又奇怪的事情,努力地想要讓你覺得這些東西變得「比較好」,你卻痛責他,而這也結束了他……


你所要作的就是去接受這些幼小嬰兒的笑容、舞蹈和樹枝,不需要作些什麼。但是當孩子開始有了瞭解事物的能力時,你就應該告訴他家庭的整個運作方式。


他的零用錢是怎麼來的?為什麼有食物?有衣服?乾淨的家?車子?


因為爸爸工作。爸爸消耗腦力、體力、時間來賺取金錢。這些錢是拿來給商店,買食物用的。因為金錢的不足所以要好好照顧車子。給爸爸一個寧靜與關愛的家庭代表爸爸可以工作得更好,也就代表著食物、衣服和車子……


另外在「允許孩子工作」的段落中,他也提到:


其實大部分的孩子是願意工作的。我們常發現一個兩歲、三歲或四歲的孩子常會纏著父母,希望可以用他的玩具或髒兮兮的破布來幫父母做點事。愛孩子的父母會表現出理性且有耐心的方式讓孩子能真的幫忙。被允許幫忙的孩子漸漸地覺得他以及他所做的事是重要的,因此他能很沈穩地開始工作並確實做好它。


小時候不被允許去幫忙,長大後卻被迫要去從事某些職業工作的人,會認為其實沒有人需要他,而他也不屬於這個世界。然後他也會覺得工作是充滿困難的。


以上的內容,我認為是尼特族形成的主因,而這些過程,與父母對小孩教養觀念與態度大有關係。尤其是生育率節節下降,少子化的趨勢下,若父母們無穩定的資料來幫助自己的小孩,尼特族的問題恐怕會繼續存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