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鎮靜劑和安眠藥可能使老人自殺風險增加四倍


路透 更新日期:2009/06/04 21:23



(路透倫敦3日電)瑞典研究學者今天表示,用來減緩憂鬱、焦慮和睡眠問題的鎮靜劑和安眠藥等處方藥物,似乎讓年長者的自殺風險提高四倍。



  一份針對瑞典戈特堡(Gothenburg)和兩鄰近城市年長者自殺研究顯示,抗憂鬱藥物、抗精神病藥物、鎮靜劑和安眠藥似乎使老年人更可能自殺。



  研究是由戈特堡大學的凱爾斯登(Anders Carlsten)和韋恩(Margda Waern)在生物醫學中心(BioMedCentral)期刊「老人醫學」(Geriatrics)發表。



  他們研究85名65歲以上男女病患的自殺紀錄,並與一群從未自殺的普通年長者進行比較。



  研究經過精神病學條件調整後發現,服用鎮靜劑和安眠藥以治療睡眠問題的病患,比一般年長者的自殺可能性高出四倍。



  研究者表示:「醫療人員需要注意這個現象,因為這些藥物被醫生普遍開給年長者。」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每年世界各地有87萬7千人自殺。而每起自殺成功案例約有10至40次自殺未遂。中央社 (翻譯)



最近瑞典的研究學者發現:老人有服用抗憂鬱劑、抗精神病藥物、鎮靜劑及安眠藥(這幾乎包含了大部分的精神科藥物種類),其自殺風險較沒有服用精神科藥物的老人增加四倍。這到底從何而來呢?


首先,一個老年人之所以被開立精神科藥物,必然有些精神症狀,所以,有精神症狀的老年人,其自殺率原本就可能比沒有精神症狀的老年人高,故到底是不是精神科藥物引發,可以再進一步探討。有機會建議可以作這樣的比對研究:同樣有精神症狀的老年人,一群服用精神科藥物,另一群不服用,再比較其自殺率的差別,我認為會客觀些。


不過,在此提醒大家,大部分老年人的精神症狀,與其原本的生理疾病或者長期的營養缺失或者不平衡有關。以菸鹼酸(維生素B3)而言,這被稱之為情緒的維他命,在相關的研究發現:八成以上的老年人飲食缺乏補充。所以在評估老年人的精神症狀時,應先作詳細的身體檢查,瞭解可能相關的生理因素,如能針對生理因素或者營養缺失作處理,泰半的老年人改善狀況都蠻明顯的。若不針對根源處理,除了原本不適症狀持續存在,且為了控制症狀而服用精神科藥物,反而會讓當事人因為藥物副作用而更不舒服,自殺的危險性可能相對提高。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從2004年起,就不斷發表關於抗憂鬱劑會增加自殺危險性的警語,而且,這類警語擴及所有的年齡層。可惜,大部分民眾對這類呼籲仍不十分清楚,並且對其真正危險性往往充耳不聞。至於抗精神藥會引發自殺危險性的研究可以參考:


Szarfman A, Tonning J, Levine J, Doraiswamy P (2006). "Atypical antipsychotics and pituitary tumors: a pharmacovigilance study.". Pharmacotherapy 26 (6): 748–58.


其實,不少非傳統的抗精神病藥物並不適合用於老年人,例如現在廣為使用的金普薩(OLANZAPINE)與理司必妥(RISPERIDONE),除了會增加中風的風險外,這兩種藥物也不應該給有失智的老年人來服用。FDA針對金普薩,還有黑框的特別警語:服用此藥會增加死亡率。同時,這類藥物不適合給那些有老年失智合併精神症狀的患者。然而,根據知名的媒體BBC在2008年6月的研究與調查:大部分的執業醫師都忽略了這樣嚴正的警告。


其實,對老年人的相關精神症狀,除了詳細的身體檢測及評估外,在過渡期,其實可以考慮一些營養補充品來穩定症狀且減少藥物可能引發的副作用。另外,許多老年人需要的,其實是親人的陪伴與對話,這是在照顧層面上,絕不能忽略的,當然,老年人為自己找到生活的重心,有付出與消遣的管道,不必事事依賴親人的關照才能情緒平穩,也有其助益。


結論:老年人在服用精神科藥物的考量上,還是謹慎為妙。真正著眼於身心復甦,快樂健康過活,越能減少悲劇的產生。


國外相關報導,請參閱:http://www.bloomberg.com/apps/news?pid=20601109&sid=aTLcF3zT1Pdo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