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全球醫療品質評比 台灣慢性病為什麼拿下難堪名次?


天下雜誌

2018年10月30日 上午10:38

文/黃惠如

幾個月前,發表了一份震撼台灣醫界的報告。醫學期刊《刺絡針》公布1990年至2015年全球醫療品質評比,台灣僅排名45名,落後鄰近的日本11名與韓國23名。向來以全民健保方便普及自豪的台灣,錯愕地面對難堪的名次。

這份評比,突顯台灣長期重急性醫療,輕慢性病照護的後果。

這份報告最高分為100分,而台灣被評為不及格和及格邊緣的,除了白血病與膽囊與膽管疾病外,都是慢性病:慢性腎臟病50分、糖尿病58分、高血壓性心臟病60分以及腦血管疾病(中風)63分。

參與這項研究的台北醫學大學公衛學院專案助理研究員高志文指出,「台灣的危機不只是人口老化,而是慢性病化,」台灣的「慢性病化」是罹患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腎臟病的人愈來愈多,又沒有好好照顧,引發一堆併發症。

一講到洗腎就忍不住想多講的健保署長李伯璋說,台灣尿毒症最大源頭是糖尿病。糖尿病的衛教、追蹤做得不徹底,導致台灣變成洗腎島。

「我們一直沾沾自喜把洗腎病人照顧得很好,但國際上的評比根本不看這些,洗腎了,生命品質就不會好,」李伯璋強調。

術後復健沒做好,重複掛急診

台灣2018年的失能人口將達109.6萬人,會有這麼多源源不斷的失能者需要照顧,根本原因之一是,上游的醫療長期「看病不看人」,一直把人推進長照的河裡。

台灣老了,醫療體系卻沒有因應。台灣的醫療分科太細,專科醫師自豪以高超技術治療專科的病,卻往往忽視或無暇顧及病人其他複雜的健康需求。

住院往往又是失能的起點。長輩手術成功了,出院後卻失能,背後原因往往是沒有適當的術後復健和照護不足。

舉例來說,台灣髖關節骨折手術技術是世界級水準。研究卻發現,病患因為跌倒而骨折後,術後三個月僅15.7%接受復健治療,術後一年內僅17%服用骨鬆藥物。結果就是,台灣髖關節骨折的老人術後一年後5%再度骨折,美國則是兩至三年後。

「再怎麼如火如荼地發展長照,也應付不了失速膨脹的失能人口,健保會比長照早一步耗竭,」台北大學社工系助理教授王品憂心忡忡提醒。

這些無法解決的高齡醫療問題都擠到急診來。靜夜劃破天空的救護車聲音,多半乘載了一位長輩送往急診。

一年多來,作家張曼娟為了父親,已經四次隨同救護車送急診了。從第一次的慌亂到現在已經可以在急診室一一取消接下來所有行程,鎮定而嚴謹,這是中年子女的共同必修課。

奇美醫院副院長林宏榮直白地講,在健保制度下,門診「三長兩短」,病人講一個症狀就多一顆藥,病人吃更多藥,問題就更多。最後老人精神混亂、虛弱,送到急診,若急診醫師檢查、打針就讓老人回家,台灣就永遠沒辦法面對高齡化對醫療的衝擊,重複進出醫院成為宿命。台灣老人平均每年去醫院27.7次,高得離譜

鄭醫師補充:

專業人員都知道,西醫的強項是急症及手術,至於慢性疾病的照護,若無完整的配套措施,在分科精細的西醫健保體系下,慢性疾病照護的醫療品質難以達到令人接受的水平。慢性疾病的根源若沒有根本正視即根本處理,最後就是數據與主訴的開藥控制,表面有控制,但患者的健康促進難有起色。說穿了,到底這樣的醫療模式到底是在製造(或者維持)患者人數或是幫助患者痊癒?這篇報導值得所有的人(包含專業人員)深思。

arrow
arrow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