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知道距多少時間會得阿茲海默氏病該怎麼辦?別失望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一項新研究表明,針對這種致命形式的失智症(目前尚無治療方法)的一種防禦措施是深層,恢復性,及充足的睡眠。
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的神經科學家Matthew Walker和Joseph Winer找到了一種方法,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準確地估計一個人一生中最可能發生阿茲海默氏病的時間點。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心理學和神經科學教授,《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資深作者沃克說:“我們發現您現在的睡眠幾乎就像一個水晶球,告訴您大腦中阿茲海默氏病的發病時間和發展速度。”該論文於9月3日在《當代生物學》雜誌上發表。
他補充說:“這裡有一線希望是我們可以做些事情。” “大腦在深度睡眠時會自我清掃,因此,有可能通過在生命的早期階段獲得更多睡眠來使逆轉時間。”
沃克和他的研究人員將32名健康老年人的過夜睡眠品質與他們大腦中積聚的稱為β-澱粉樣蛋白的有毒斑塊做比較,β-澱粉樣蛋白是阿茲海默氏症發病和進展的關鍵因素,破壞了記憶通路和其他大腦功能,全世界折磨著4000萬人。
他們的發現證實,有更多零散睡眠和較少非快速眼動(non-REM)慢波睡眠的研究參與者在研究過程中最有可能出現β-澱粉樣蛋白增加。
儘管所有參與者在整個研究期間都保持健康,但他們的β-澱粉樣蛋白增加軌跡與基線睡眠質量相關。研究人員能夠預測β澱粉樣斑塊的增加,這被認為阿爾茨海默氏症的開始的指標。
“我們無需等待許多人在未來多年發展為失智症,而是能夠評估睡眠品質來預測不同時間點的β-澱粉樣蛋白斑塊的變化。這樣做,我們可以測量這種有毒蛋白在大腦中積累的速度。隨著時間的流逝,這可能預告著阿茲海默氏病的開始。”研究的主要作者,博士學位的溫納說。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沃克人類睡眠科學中心的學生。
除了預測阿茲海默氏症發作可能花費的時間外,結果還加強了睡眠不足與疾病之間的關聯,在即將來臨的嬰兒潮一代海嘯席捲海嘯的情況下,這一點尤為關鍵。
儘管先前的研究發現睡眠可以清潔大腦中的β-澱粉樣蛋白沉積物,但這些新發現將深度非快速眼動慢波睡眠確定為干預認知功能下降的目標。
研究人員指出,儘管基因檢測可以預測一個人對阿茲海默氏症的固有敏感性,而血液檢測可以提供一種診斷工具,但它們都不能像睡眠一樣提供生活型態治療的潛力。
溫納說:“如果深度的恢復性睡眠可以減緩這種疾病,我們應該將其作為首要任務。” “如果醫生知道這種聯繫,他們可以向年長的患者詢問睡眠質量,並建議睡眠作為預防策略。”
參加這項睡眠研究的60、70和80年代的32位健康參與者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公共衛生教授William Jagust領導的伯克利高齡化研究的一部分,他也是這項最新研究的合著者。2005年,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資助啟動了健康衰老研究。
在實驗中,每個參與者在接受多導程睡眠圖檢查後,在沃克實驗室度過了八個小時的睡眠,這一系列記錄記錄腦電波,心率,血氧濃度和其他生理質量的睡眠質量的測試。
在為期多年的研究過程中,研究人員使用正子斷層掃描或PET掃描定期追蹤參與者大腦中β-澱粉樣蛋白的累積速率,並將個人的β-澱粉樣蛋白濃度與他們的睡眠狀況進行比較。
研究人員專注於慢波深睡眠中出現的大腦活動。他們還評估了研究參與者的睡眠效率,定義為實際睡眠時間,而不是躺在床上無法入睡的時間總和。
結果支持了他們的假設,即睡眠品質是未來疾病的生物標誌和預測因子。
Winer說:“就阿茲海默氏病而言,人們的睡眠品質與大腦中發生的事情之間存在聯繫。但是以前尚未得到證實的是,您現在的睡眠是否可以預測幾年後的情況,” Winer說過。“這就是我們的問題。”
他們得到了答案:“有效地量測睡眠有助於我們進入未來,並估計澱粉樣蛋白的積累狀況,” Walker說。
至於接下來的步驟,Walker和Winer正在研究如何服用具有阿茲海默氏症高風險者研究參與,並實施可能提高睡眠質量的方法。
溫納說:“我們的希望是,如果我們進行干預,那麼在三到四年內,這種積累將不再是我們認為的原因,因為我們改善了他們的睡眠。”
沃克總結說:“實際上,如果我們能夠通過改善睡眠來降低阿茲海默氏症的風險,那將是一個重大而充滿希望的進步。”
鄭醫師補充:
睡不夠、品質不佳,有助於加速澱粉樣蛋白的累積,有助於失智症的發生。相反地,良好充足的睡眠品質,幫助澱粉樣蛋白在大腦的清除,可以預防失智症。就怕吃安眠藥還睡不好或者睡不夠,長期下來失智症罹患風險更高!
參考文獻:
Joseph R. Winer, Bryce A. Mander, Samika Kumar, Mark Reed, Suzanne L. Baker, William J. Jagust, Matthew P. Walker. Sleep Disturbance Forecasts β-Amyloid Accumulation across Subsequent Years. Current Biology, 2020; DOI: 10.1016/j.cub.2020.08.017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