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心靈的話題 (15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研究:與狗狗雙眼對望 會產生「愛的感覺」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雙眼看著狗狗,竟然與看著嬰兒,所產生的生理反應差不多!根據日本的最新研究指出,之所以人類與狗,百年以來都能有良好的共處關係,是因兩者之間,若用雙眸相互凝視,將會使體內分泌所謂的「愛的荷爾蒙」進而出現愛、呵護感、溫暖等感覺

與狗狗相處 體內催產素會增加

此研究刊登於美國權威期刊「科學」。研究指出,當母親看著寶寶時,會激發體內催產素的分泌,進而讓母親能有愛、親切感等感覺,但研究人員進一步探討,若與狗狗深情對望,是否也有相同反應。

研究人員找來受測者,讓這些人與自己家中的狗狗,互相凝視,並記錄兩者間的互動模式達三十分鐘。互動過後,研究人員將狗狗與飼主的尿液,拿來檢測,意外發現,他們尿液中的催產素都一同增加,進而讓狗與人,相互有依偎、愛的感覺。

研究人員指出,這份研究明確找到狗與人之間,為什麼能長年相伴,並且成為家中最為忠誠的好夥伴。



鄭醫師補充:

為什麼許多狗主人或者愛狗人士,看到狗狗水汪汪的雙眼,總忍不住要抱狗甚至跟狗玩親親?

這項日本研究可以解釋狗狗凝視的雙眼,真的具有療癒效果,因為愛的賀爾蒙會讓人放鬆、感到信任。

參考文獻:

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348/6232/333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拿到才出版一周不到的文學巨擎米蘭‧ 昆德拉的最新小說 《無謂的盛宴》,迫不及待翻閱大師的文采。

開頭第一篇,便提到書中主角忍不住會去注意路上女孩的肚臍眼,他自己分析了半天,不像一般人是腿、胸部或者是臀部等等,因此感到不解。

這篇其實是一篇伏筆,答案在後面的文章才告訴讀者。原來,主角小時後遭到母親拋棄,最後一眼,主角注意到的就是母親的肚臍。

在心理學上,我們可以套用完型理論來解釋。

所謂完型,其實講的就是心理的缺口。我們的注意力總會在我們有負面情緒上的事件上,而一旦被再刺激,心中的缺口便會再度曝露,注意力又會被鎖在缺口上。

解決之道:再次忠實呈現當時缺口出現的狀況,釋放當時累積於心靈的負面能量,缺口不再因過去負面的心靈能量卡住,缺口才會真正消失,當事人才能真正解套。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倚賴智慧手機 人腦恐用進廢退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綜合報導】過度倚賴手機,恐將造成思考能力衰退!加拿大滑鐵盧大學日前發表1篇研究報告指出,面對問題時容易以直覺式思考的人,倚賴手機程度也高,但若重度使用手機,恐怕會使解決問題能力變得更差。不過,美國哥大研究人員提醒,由於網路與智慧型手機問世不久,它們與人腦退化是否真有關聯,仍須進一步觀察證實。

【影響獨立思考力】滑鐵盧大學研究人員觀察660位受訪者後發現,愈聰明的人確實較不容易依賴手機,且較傾向以邏輯分析或思考問題。反之,較不聰明的人較常從智慧型手機裡尋求答案。研究人員納森尼耶‧巴爾指出,「過度倚賴從外部獲得訊息,而非自己去學習或解決的積極思考,這種發展具備破壞性。」

另1名研究人員高登‧潘尼庫克也認為,「有些問題Google也幫不了忙,過度仰賴網路尋找答案,使得人們無法知道其實自己擁有想出答案的能力。人們只上網查詢早已知道或學習過的資訊,但卻不願耗費心力實際思考。」

現今科技發達已是不爭的事實,在提升民眾生活便利之餘,學界也喜愛研究科技造成的副作用。2009年史丹佛大學研究人員納斯也發表1篇研究結果指出,民眾一次從事過多工作,例如發送E-mail、瀏覽網路與收看電視,最後通常很難專注在某單一工作上。

【需更多研究證實】不過,網路距今發明僅25年,蘋果iPhone手機問世也才短短不到10年,對此,哥倫比亞大學神經精神學家坎德爾則認為,目前要斷言倚賴智慧型手機是否造成思考能力受影響還言之過早,還需要其他研究加以證實。

對此,巴爾等人則指出,這次研究結果並非指控智慧型手機是讓人們懶惰思考的罪魁禍首,此次實驗其實是針對容易以直覺反應思考的人在解決問題的反應,最後確實發現,這些人較容易立即以網路搜索引擎或行動裝置來解決問題,而不是當下以思考解決問題。

本次研究結果已刊登在《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期刊。

鄭醫師補充:

最近正在讀一本書,講的正是這篇報導提到的議題,這本書《留段時間給自己》說的正是平板以及智慧型手機出現,人能獨處以及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被大量壓縮的省思 :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66909?loc=005_short_007

上述研究報導參考文獻來源:

  1. Nathaniel Barr, Gordon Pennycook, Jennifer A. Stolz, Jonathan A. Fugelsang. The brain in your pocket: Evidence that Smartphones are used to supplant thinking.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15; 48: 473 DOI: 10.1016/j.chb.2015.02.029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被說醜 4歲小女孩機智回應

哈芬頓郵報(Huffington Post)報導,有位母親問女兒今天在學校發生什麼事,並將過程拍攝成影片,4歲小女孩Cici告訴媽媽她面對同學的批評,不僅不跟對方惡言相向,反而選擇以另一種有智慧的方式回應。

影片中,Cici說她在學校被男同學笑說長得醜,但Cici反而很有自信的說「我來學校不是為了時尚,是來學習的,並不是為了看起來漂亮!」男同學又批評Cici看起來很糟,Cici則是回他一句「你最近有照過鏡子看看自己嗎?」

小女孩聰明的回答,想必讓對方啞口無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Bhe8Ei8tnE&feature=player_embedded


鄭醫師補充:

這真是自信的最佳示範!許多人到了成年,還是無法處理別人對自己的非裔或者批評,這位小女孩則示範了何謂自信。真是太帥了!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死亡是什麼感覺?死過2次的他告訴你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死亡是什麼感覺?」這是一個始終難解的問題,但國外一名宣稱死過2次的網友,在網路公開分享死亡感受,引起高度關注。

據英國《都會報》(Metro)報導,國外一名男子稱曾二次經歷死亡,一次是摩托車事故;另一次則是服藥過量。男子在網上表示,「死亡只是黑沉的空虛,沒有思想、沒有知覺,什麼都沒有」。

男子還形容「死亡」就像一場無夢的小睡,並說當醫護人員主動告知,他才知道自己死亡片刻。

而擁有死亡體驗後,男子強調「會更珍惜當下,並活得豐富快樂」,至於被問及若再發生一次會如何反應,他則逗趣回「按下重生按鈕!」

鄭醫師補充:

看到這則報導,就會知道,為什麼有人會喜歡被麻醉的感覺。

其實,睡個好覺,在沒有作夢的階段,跟這位男子所稱的死亡狀態一樣。所以有人稱睡眠就是小死,每天不好好小死一下,日子很難過,不是嗎?

但所有聲稱擁有死亡經驗的人,回到人世,選擇都是會更珍惜當下,好好活著,而不是一直想去死,這才是值得大家深思的。

我過一本書,作者的死亡經驗更久,結論仍是一樣,更珍惜人生的每一刻,即便死亡的經驗非常舒服以及曼妙: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81446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independent.co.uk/life-style/health-and-families/features/this-is-what-its-like-to-be-dead-according-to-a-guy-who-died-for-a-bit-10068959.htm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上檔的一部非主流電影,由許鞍華導演,講述民國四大才女(與張愛玲並列)蕭紅的生平,有興趣的人可以參閱她的介紹: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90%A7%E7%BA%A2

黃金時代,透過許多蕭紅本人的文章以及周邊的友人提供的資料,試圖還原蕭紅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

這部三小時的電影,核心要說的就是蕭紅的個性,她是透過自己敏銳的感覺以及對文字敏感等天分,直接寫作。對文字感覺強的人,都能直接感受到,她渾然天成的筆觸以及情感。她的人也是一樣,她只跟隨自己的感覺去行事,在感情上,也就是這部點影的主軸,我們看得到,即使不符當時的社會要求與期待,她仍選擇勇敢去愛,因為她是個單純的人,寫作上也同樣呈現這樣的性格,她只想單純的寫東西,又因為敏感、怕寂寞,所以需要有人陪。

因為忠於自己感受,所以寫作跳脫當時的社會焦點(抗戰、戰亂等等),等戰亂過了,忠實呈現人的本質作品。她的小說會被一再拿出來討論,因為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即使她只活了31歲。

了解這樣的主軸,看這部電影將會極其有趣,不覺得電影播放時間太久。

此外,我看過原本有一段預告,可能在這個版本上演時,被剪掉了,但我還記得是這樣說的:

我沒有辦法決定如何生,也沒有辦法決定如何死,但我能決定如何愛。

蕭紅的愛,源於忠於自己的感覺,就是生命的每一個此時此刻。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世死於火災 5歲男童指證歷歷

〔國際新聞中心/綜合報導〕美國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五歲男童路克深信自己前世是個黑人女性,名叫「潘」(Pam),家住芝加哥,三十歲時死於火災;而男童母親求證後發現,一九九三年芝加哥確有同名女子葬身火場,對兒子的說法深信不疑。

路克的母親艾莉卡表示,兒子二歲大時,就曾提及另一個自己,起初她以為兒子只是把東西取名叫「潘」,但後來他開始提到自己前世是個女人,「他曾經說,『我是女孩的時候,頭髮是黑色的』;當她問誰是「潘」,兒子就會說,其實他就是「潘」,還說自己記得投胎時被推回地球,醒來就變成新生兒了。

路克說:「嗯,我以前是潘,但我死了,我上了天堂,見到了上帝,祂把我推回到下面,我醒來時變成了小寶寶,聽到妳叫我路克。」

艾莉卡說,雖然兒子現在不復記憶,但他的說法有事實根據,而那些事實,不可能是他自學而來,因為她聽路克自稱前世住在芝加哥之後翻尋舊報導,確實發現一九九三年有個女子潘蜜拉.羅賓森在芝加哥某旅館死於祝融。

追查超自然現象的電視節目「我兒子身體中的鬼」拿了許多三十歲左右的黑人女性相片,讓路克選出哪個是「潘」,路克指認無誤。

 

鄭醫師補充:

知名的作家司馬中原,也是類似的狀況,以下我擷取網路資料供大家參考:

司馬中原在中國的江蘇省淮陰縣出生,當地的鄉土誌裡頭,記載著這麼一段故事,他一出生就能夠說話,而且她對家人說,她原本是一名童養媳,因為犯錯被婆婆責罵,結果她就上吊輕生,當時家族不相信,還派人去查訪,才發現真有其事,他帶著前世記憶出生,也成為了轟動一時的鄉野傳奇。

 司馬中原透露自己是個記得前世的人,生下來就會講話,第一句話就說:「手怎麼變小了」

至於上面這則報導,原文報導可以對照參閱:

http://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2943568/Five-year-old-boy-convinced-reincarnated-black-woman-Chicago-called-Pam-died-fire-1993.htm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研究:男性越愛分享自拍越自戀

喜愛自拍的人真的比較自戀嗎?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Ohio State University)最新研究證實,著迷於在線上分享自拍照的男性比一般人自戀,而且易得精神病;喜歡修圖再上傳至社群網絡的男性則有自我物化傾向。

俄亥俄州立大學研究團隊調查800名男性,年齡層為18歲至40歲,受試者需描述分享照片的習慣並完成反社會態度問卷。研究關注男性在社群網絡的自我展演二個面向,一為觀察受試者多常自拍,二則是受試者是否先編輯照片再上傳至社群網絡。

研究結果顯示,喜愛在網路上分享自拍照的人,反社會特徵如自戀、精神病、自我物化的分數都比其他人高,即越愛分享自拍照的人則越自戀及有精神病傾向,喜愛修圖再上傳至社群網站的人較易自我物化和自戀。

此論文刊登於國際期刊《人格與個人差異》(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Journal),由俄亥俄州立大學傳播學助理教授法珂絲(Jesse Fox)及其研究所學生魯妮(Margaret Rooney)共同完成,論文題目為〈從男性在社群網路的自我展演看黑暗三性格和自我物化〉(The Dark Triad and trait self-objectification as predictors of men’s use and self-presentation behaviors on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研究團隊主持人法珂絲說:「毫不意外,越喜歡分享自拍照和花很多時間編輯照片的人越自戀,但這是第一次有研究佐證。」她表示,更有趣的是,這群人在反社會人格特質、精神病測驗也獲得比較高分,而且傾向容易自我物化。

有無編輯照片和使用濾鏡修圖顯然是個觀察有無精神病的指標,因為若有精神病是不會編輯照片的。法珂絲說:「因為精神病特質是衝動,他們才不想花時間編輯照片,拍完就會立刻放到網路上,看看自己的模樣。」
自我物化一般多套在女性身上,特徵為太過關注個人長相,然而,把自拍放上網路的男性似乎也慢慢加入這群體。法珂絲表示,隨著社群媒體的使用者增加,大眾更關心自己的外表,男性自我物化的問題也會越來越大。
法珂絲接下來的研究將聚焦在女性,她預期會有部分研究結果和男性類似,但是自拍上癮的女性仍會在自我物化拿到較高的分數。

 全文網址: 美研究:男性越愛分享自拍越自戀 http://www.stormmediagroup.com/opencms/news/detail/4f3e1bcd-9e2b-11e4-88cb-ef2804cba5a1/?uuid=4f3e1bcd-9e2b-11e4-88cb-ef2804cba5a1 Power By StormMediaGroup.com

 

鄭醫師補充:

最近有人和我討論什麼樣的人格屬性比較喜歡將自拍上網分享?我想這篇研究報導是一個很好的參考。自戀的人其實很需求別人的關注,一般而癌,他們的自信往往是建立在別人對他們的認同上,然而這樣的效果並不持久,故須持續作,才能不斷地維持外來的肯定效果。

對原始研究有興趣的人可以直接點及文章的連結。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僅放鬆!研究:薰衣草還能增加信任感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由於薰衣草本身含有一股淡淡清香,因此,在普遍民眾的觀念裡,有放鬆、鎮定的功效,但日前在荷蘭有項最新研究指出,薰衣草的香味,有助於增加雙方間的信任感,讓對方安心,進而拉近距離。

薰衣草可使人安心 進而降低警戒心

根據《每日郵報》指出,該研究主要是由Leiden University,將60名受測者分成3組,分別曝露於薰衣草、薄荷以及無氣味中,接著在請他們進行信任遊戲,每個人手中會有5元,只要受測者覺得對 方值得信任,就可以自由決定要給於他多少錢,結果發現,曝露於薰衣草中的人,比起其他組較容易把自己的錢給於他人。

對此,研究人員Sellaro博士表示,薰衣草的味道,可使人放鬆、鎮 定以及安心,進而降低了對他人的警戒心,而在運動心理學上,它也有助於增進信任和建立團隊精神等,雖然該研究結果感覺上沒什麼大不了,但對於銷售人員,若 能創造一個充滿薰衣草味道的環境下,其實是可更容易取得互相信任,以致於誘導消費者花更多的錢購買的產品,而目前此研究刊登於《Frontiers in Psychology》。

鄭醫師補充:

特殊氣味能提升人的信任感,這真是有趣的實驗。大家不妨試試看看效果是否真有如實驗所說那般有效。

參考文獻:

A question of scent: lavender aroma promotes interpersonal trust,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 DOI: 10.3389/fpsyg.2014.01486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大眾臉 較易獲他人信賴

研究人員將隨機挑選的92張女性臉孔合成為1張「普通人的臉」,再將12張「美女圖」合成為1張「吸引人的臉」,最後依照不同比例,將這2張合成照混和為11張「吸引人」程度各不相同的臉孔。其中介於最吸引人與最不吸引人之間的臉孔,就是所謂的「大眾臉」。

受試者觀察11張合成臉孔後,依據「吸引人」及「可信賴」程度分別給分,結果顯示,大眾臉獲得的信賴度最高。奈梅根大學行為科學博士卡梅爾索佛表示,接下來將進行跨種族研究,例如不同國家的人「互看」時,常會有「他們長得都一樣」的感覺,很可能會影響人類對「可信賴」與否的主觀判斷。

「第1眼印象」影響信賴度,更可能左右彼此財務往來。英國華威大學及美國達特茅斯學院團隊發表於《公共科學圖書館》線上期刊的研究,透過虛擬投資遊戲發現,集合薄嘴唇、長人中、寬鼻翼、下垂的嘴角及眉骨較突出等特徵的臉孔,較容易引起不信任感,代表這類「特色臉」從事理財專員或投資顧問,可能得花更多力氣說服客戶。

 

鄭醫師補充:

大眾臉不必懷憂喪志,天生我材必有用,這項研究就是最好的例證!

參考文獻:

C. Sofer, R. Dotsch, D. H. J. Wigboldus, A. Todorov. What Is Typical Is Good: The Influence of Face Typicality on Perceived Trustworthiness.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4; DOI: 10.1177/0956797614554955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大紀元2014年11月15日訊】(大紀元記者鄭孝祺綜合報導)輪迴轉世是一個人類和科學一直未能掌握的領域。在西方,輪迴轉生已成為一個學術研究領域,記得自己前世生活的案例也屢見不鮮,特別是一些兒童,具有前世的記憶。1名居住於美國弗吉尼亞州的4歲男童安德魯(Andrew),有一天突然大叫「為甚麼讓我在大火中喪生」,並說自己住在喬治亞州,他還認識已死亡多年的美國海軍陸戰隊士兵。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弗吉尼亞海灘的米歇爾•盧卡斯(Michele Lucas)表示,她的兒子安德魯知道一名美國海軍陸戰隊士兵瓦爾•劉易斯(Val Lewis)的故事,劉易斯喪生於1983年貝魯特軍營爆炸案。

你為甚麼讓我在那場大火死去?

盧卡斯告訴WTKR電視臺,有一天,安德魯突然開始談論他的年齡不可能知道的事情,而且安德魯說,他以前住在喬治亞州薩姆特的860大街。盧卡斯說:「安德魯開始歇斯底里地哭,我說『怎麼了安德魯?』他說,『你為甚麼讓我在那場大火中死去?』」

盧卡斯感到不知所措,只好尋求協助,她聯繫到美國真人秀系列節目「Ghost Inside My Child」的創辦人,這個節目走訪了很多擁有前世記憶的孩子及其家人。

這個系列節目對男孩進行了調查,發現男童所說的經歷,與1983年過世的海軍瓦爾•劉易斯相似,劉易斯是在黎巴嫩駐守時,遭到炸彈襲擊死亡。貝魯特軍營爆炸案致使300人死亡,包括241名美國軍人。

這個系列節目拿出劉易斯和同期軍人的照片給安德魯看,安德魯都認得出來。

盧卡斯決定帶安德魯到喬治亞州劉易斯下葬的地方,安德魯逕直走到劉易斯的墓碑前,撒上鮮花,而對旁邊的其他墓碑,安德魯說,「這是我的朋友」。

1983年10月23號,一輛滿載炸藥的卡車,衝進美國駐貝魯特的一個軍營,威力強大的爆炸,把營區建築夷為平地。這是美軍在海外遭受的最嚴重恐怖攻擊,它也促使國際和平部隊撤出黎巴嫩。

3歲男孩 911死者轉生?

輪迴專家認為,很多兒童對前世的回憶是發生在噩夢中。在「Ghost Inside My Child」系列節目中,美國人莫莉‧庫爾納特(Molly Curnutte)的兒子凱德(Cade)就是其中一例。

庫爾納特說:「凱德很小的時候,是個很好的寶寶,他會長時間平和寧靜地睡覺。當凱德3歲時,他會醒過來後尖叫說『掉下來了,自由女神像,以及有關他的腿被折斷的詞句』。」

凱德出生於2004年,1歲半時,即可和大人談話。庫爾納特表示,凱德說,從他的辦公室,可以看見自由女神像。他還記得自己掉了下來。

庫爾納特猜測,凱德前世可能死於 9•11恐怖襲擊。她表示:「凱德談到閃電、兩棟樓,一個人掉下來。這時,我開始覺得他在描述 9•11。作為一個母親,我很擔心,他這麼小,就如此關心死亡和死亡經歷。但他總是告訴我,我們不會死。他告訴我,他選擇了我。他告訴我,他年紀比我大。 」

經過調查,庫爾納特已經知道那個曾經在世貿大樓工作、死於 9•11的人士,但她並沒有打算聯繫死者的家人。

具有前生記憶的孩童並非罕見

美國弗吉尼亞大學心理學家塔克(Jim B. Tucker)研究前生和輪迴轉世多年,有《回歸生命》(Return to Life)和《生命之前的生命》(Life Before Life)等論著。

據美國廣播公司新聞網報導,塔克說具有前生記憶的孩童並非罕見:「在弗吉尼亞大學,我們研究了超過2,500例關於孩童前生記憶的案例。通常這些記憶會在他們兩三歲時出現,到六七歲時就會忘記。」70%的小孩透露的都是非正常的死亡情況。

塔克說,通常這些小孩都會說出一些可被核實的細節,這些細節都和另一個人的人生吻合,「這是一個值得我們去挖掘的領域」。

他表示:「他們前生死亡的經歷會影響到他們,很多會產生恐懼。例如前世溺死的會非常害怕水。塔克曾經看過一個孩子掐住一個陌生人的脖子,說前世是被他殺死的。」

開始也懷疑輪迴轉世之說的塔克,在接觸了他的導師、也是研究前生記憶的權威專家史蒂文生(Ian Stevenson)的研究後產生好奇。接手了導師的研究方向並從事大量研究之後,塔克說:「我確信,除了我們看到的物理宇宙之外,還有一些未知的現象存在。」**

責任編輯:李曉清

鄭醫師補充:

小男孩記得前世的報導,以科學角度來說,完全無從解釋,提供給需要的人參考,尤其是給對死亡有恐懼的人來說,值得參考。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昨晚去看一部電影,有興趣的人可以撥時間去觀賞:

http://www.catchplay.com/Movies/locke

內容簡介在預告以及電影公司的網站上都很清楚:

建築商經理伊凡洛克在面臨職場生涯最大挑戰的前夕,於開車下班途中接通了電話,導致了一連串難以想像的後果,徹底改變了他井然有序的生活…

今晚的這段車程 將徹底撞擊你生活中看似美好的一切。

伊凡洛克(湯姆哈迪 飾)是一名顧家的好男人,有一個愛他的妻子與兩個可愛的兒子。在一個月黑風高的晚上,他下班開車離去,準備迎接明天他職業生涯中的重大挑戰。但他今晚卻決定不先返家,而是急速趕往倫敦。在路上,他陸續接到了同事、老婆、上司與一夜情對象的電話,藉著車上僅有的一支電話,伊凡洛克下定決心,試圖在這段車程中挽回他生命裡已逐漸分崩離析的各種關係…

就心理動力的角度來說,我想提一個問題給大家思考:

為何這男主角所構築的完美世界會像幻象一般,在一夕之間完全崩毀?

提示:

越怕失控,越會失控。

他所建構的世界,完全是想避免他內心最深沉的恐懼與創傷,然而一夕間,所有完美的幻象完全崩解。深埋的恐懼,反而成為控制他唯一的真實。

有興趣的人歡迎和我交換意見以及討論。

英倫型男湯姆哈迪【失控】上路 偷吃真帶種 九十分鐘新作震撼名導史匹柏 成奧斯卡影帝大黑馬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愈運動、愈抑鬱 心理壓力釀疾病

【台灣醒報記者陳彥驊綜合報導】不當運動竟然會造成心理疾病!德國心理學家分析,適度運動有助自我肯定及身心發展,但如果是有目的從事運動項目,如職業運動員對賽績的壓力常對身心造成影響,或一般民眾運動目的是為減肥、穩定身形,都有可能因心理壓力對健康產生負面影響。

大部分民眾都是為了更健康,活得更久的目的而從事體育活動,卻容易忽略心理的感受。如辛苦運動減重10公斤,但心情卻依然抑鬱,即便身體健康了,仍可能有心理問題。

曾效力於德甲漢諾瓦96隊的足球員羅伯特恩克,在2009年11月10日因為重度憂鬱症而臥軌自殺。羅伯特的妻子表示,他在效力巴塞隆納隊的時候就患上了憂鬱症,害怕自己無法有傑出表現,此情況在2007年他的女兒夭折後更為嚴重。羅伯特因為害怕自己表現不佳,擔心斷送體育生涯的壓力,使他走上絕路。

德國體育心理學家堅斯克萊納表示,當運動員感到力不從心時,從事體育活動將弊大於利,且當失去信心時,內心就會產生恐懼感,強烈的恐懼感長時間持續的話,將會引發心理問題。

透過運動讓自己的體形更滿意的民眾,可能會產生害怕身材走樣的「體形障礙症」。而患有「暴食症」的人們,傾向參加極限耐力運動消耗大量熱量,平衡飲食習慣,但長久下來容易患有「運動成癮症」。在心理壓力的長期作用下,運動者的心情將會抑鬱,並造成心理問題。

克萊納補充說,如果是外在因素促使自己去運動的,那就該換個運動項目,或乾脆看場電影、讀本書來放鬆身心。要想透過運動獲得健康的身心,就必須聽從自己內心真實的感受,用發自內心的熱情促進自己積極鍛煉。從事運動項目時應感受它所帶來的樂趣,用享受的態度去從事,身心才會感到滿足。

鄭醫師補充:

這則報導的重點在於當事人本身就是運動員,當他從事運動時,就是持續在做與他工作有關的事情,因此更難放鬆。

一般人的工作與運動是兩回事。就像我曾和一位從小學網球的體育老師討論過,他們從小被逼著去訓練網球,長大以後,不會像一般的網球愛好者這麼愛打,因為打網球會激起他們過去被逼的負面記憶,反而更容易有壓力。

過去曾高居世界第一的網球明星阿格西也有類似的經歷,他從小被父親高壓訓練,雖然年少得志,但其實他恨網球,有離不開網球,因為這是他唯一擅長的事情,直到後來,他了解了如何對自己寬容,才開始愛上網球,享受網球,躍升為一代網壇名將。

只是轉移注意力對某些人來說還是不夠,必須透過專業協助,正視心中真正的脆弱與恐懼,與自己的陰暗面相處,沉澱之後才能真正走出陰影,讓自己成為光。

祝福大家!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抽空去看了一部最近很賣座的電影《控制》,有興趣了解的人可以先參考電影介紹:

http://www.atmovies.com.tw/movie/fgen52267998/

片名的控制,最是我們心理學常用的名詞:操控。

一般來說,操控是藉由某些行為去控制對方,達到自己想要的結果,操控的手法越高明,越不帶情緒,因此往往難以被發現,這部電影是講解操控手法絕佳的示範教材。

一般來說,慣用操控的人,觀察都很敏銳,但也很恐懼,他們只想達到他們的目的,躲避他們不想出現的狀況。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大常見惡夢 解析你的恐懼

夢境學家表示,惡夢是一種潛意識的情緒規畫,可以在夜晚驅趕緊張與惶恐。影音網站All Time 10's整理讓最常見的10種惡夢,解析它們傳遞的訊息。

10.夢見考試>>缺乏自信或覺得自己被監視、覺得自己沒有準備好、沒有發揮潛力。
9.伴侶背叛你>>最近伴侶比較少注意你,或許你們該多花點一點時間好好相處。
8.飛翔>>如果你可以控制飛翔,代表自由與解放;如果你無法控制,代表你無法控制自己的生活。
7.死亡>>有些研究認為死亡代表生活中正向的改變,如果夢見頻死的話,代表你害怕失敗。
6. 蜘蛛>>夢見蜘蛛代表你沒有自主權,被別人操弄,或是你正操弄他人。
5.在公眾前裸體>>代表你沒有安全感、無法融入人群,或是某些私事被公開取笑。
4.被追逐>>代表你在逃避現實。
3.掉牙齒、掉髮>>你可能對自己的外表沒有信心,或是人際關係受挫、感到無助。
2.迷路>>可能代表你在現實中迷失人生方向,也可能代表無法融入環境。
1.墜落>>潛意識在警告你,生命中的某件事物將失控,也可能預告了親密友人的背叛。

 
 
鄭醫師補充:
 這些夢大家多少夢得到,內容實用,是治療者在解夢時,常用引用的內容,值得參考。在心理治療的時候,治療者也不時會透過夢境的內容提醒當事人夢的暗示是什麼。
建議大家如果經歷到類似的夢,不妨和生活發生的情境相對照,看看是否如夢所提示的那般。
了解潛意義是認識自己的一到門,而夢則是那把金鑰匙。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最近有情殺之社會事件,再度讓大家意識到危險情人的行徑,我在門診也不時也接到類似諮詢,當然,是危險情人的另一半來求助,危險情人是不會認為自己有問題的。

如何辨認危險情人?建議最快的方式是透過電影來了解,在此推薦兩部影片。

1.致命的吸引力:

http://app.atmovies.com.tw/movie/fFone0611732/

2.別相信任何人:

http://www.atmovies.com.tw/movie/fbus61726592/

危險情人一般來說,都符合邊緣性人格違常特質:

http://delightdetox1268.pixnet.net/blog/post/280271975-%E8%87%B4%E5%91%BD%E7%9A%84%E5%90%B8%E5%BC%95%E5%8A%9B---%E8%AB%87%E9%82%8A%E7%B7%A3%E6%80%A7%E4%BA%BA%E6%A0%BC%E9%81%95%E5%B8%B8%E5%8F%8A%E6%B2%BB%E7%99%82

邊緣性人格的愛是佔有,當無法掌控或者意識到對方要離開,自己感覺不被愛或者愛即將消逝,就會採取激烈的手段來阻止或者預防。

很多人誤認邊緣性人格喜歡演戲,因為他們感覺對方愛他時,對另一半的好超乎常人,但一旦覺得對方移情別戀或者變心,瞬間變臉,甚至直接毀滅對方。

他們一直藉由別人的愛來肯定自己的價值,所以一旦外在的肯定消失,自我價值也瞬間湮滅,為了排除這種對他們來說,類似世界末日的發生,激烈的行徑的採用不難想見。

其實,危險情人很膽小,因此,一旦碰到想要淡出,最好藉由家人以及朋友的協助。

愛不是需求、占有,也不會有恐懼,提醒大家也祝福大家!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媽媽的恐懼 嬰兒嗅得出來

中國時報【簡恒宇】

如果媽媽怕看牙、恐懼暴力,或極度內向,小孩可能也會有同樣的情況。美國密西根大學及紐約大學共同研究發現,倘若媽媽在懷孕前懼怕某些事物,之後遇到這些事物時會散發出害怕的氣息,而初生嬰兒便靠著「嗅出氣息」,記下這些害怕的事物,長大後自然也對這些事物感到畏懼。

研究團隊利用大鼠進行實驗,讓尚未懷孕的母鼠在聞到薄荷味時,用微量電力電擊牠們,藉此讓牠們對薄荷味產生恐懼,並在母鼠生下幼鼠後,再給母鼠聞到薄荷味,觀察幼鼠如何認知到母鼠害怕薄荷味。

結果顯示,剛出生的幼鼠聽不到也看不到,且幾乎不會移動,但當母鼠聞到薄荷味時,不用表現出驚恐行為,幼鼠也會開始對薄荷味產生恐懼,據信牠們很可能是聞出母鼠散發的害怕氣息,而長大之後,牠們也會對薄荷味避而遠之。

紐約大學兒童暨青年精神病學家戴別克說,「我們的研究證實,嬰兒在很小的時候,就能認知媽媽所害怕的事物。他們在自行產生記憶前,都是先獲取媽媽的經驗。」倘若爸爸也花費許多時間照顧子女,他所害怕的事物也可能會傳給孩子。

研究團隊相信,人類也有類似模式,即嬰兒感受媽媽的聲音、臉部表情、肢體動作,甚至是散發出的氣息,對媽媽害怕的事物也會產生畏懼。

上述研究結果有助於尋找方法,防止孩童產生嚴重恐懼症,以及避免女性懷孕前的憂鬱和焦慮症狀傳給子女。該研究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鄭醫師補充:

我曾在門診和一位求診的女士談到她本人從小對於老鼠有莫名的恐懼,完全找不出原因。有趣的是她的母親和外祖母也和她一樣,全對老鼠有莫名的恐懼。

有一些理論認為在胎兒期,胎兒本身便能藉由已經發展出來的神經系統的相關感知來記錄周遭的訊息,這些訊息內容以危險的訊號為主,用恐懼來提醒當事人未來可以避開相關危險,若以人來說,這部分紀錄在潛意識中,對當事人在特定情境中,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有人用「細胞記憶」來描述這樣的現象,若是該項記憶對當事人有明顯負面效應,稱之為「破壞性的細胞記憶」,「破壞性的細胞記憶」是許多身心疾病真正的原因,關於相關理論以及處理方式,有興趣的人不妨參考「療癒密碼」這本書。

參考文獻:

Jacek Debiec and Regina Marie Sullivan.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emotional trauma through amygdala-dependent mother-to-infant transfer of specific fear. PNAS, July 28, 2014 DOI: 10.1073/pnas.1316740111

類似研究:

Brian G Dias, Kerry J Ressler. Parental olfactory experience influences behavior and neural structure in subsequent generations. Nature Neuroscience, 2013; DOI: 10.1038/nn.3594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部講西班牙語的阿根廷電影,表面上是在講一個結婚多年,事業有成的男性,發生婚外情後的連鎖反應。然而明眼人一看便知,核心人物卻是那個常和男主角在公園椅子上聊天的盲人老作家。

這部電影除了探討人性外,一直在闡述一個概念:平行時空。

平行時空在這部電影的定義裡面,講的是一個人若是做不同的選擇,在另一個時空中,有另外一個自己在過不一樣的生活。它的意義在於人可以選擇自己要過什麼樣的生活,這是人最大的自由。

若有去看這部電影,當片尾的字幕打出來,片尾曲在播放時,建議不要急著離場,因為片尾的這段影片就是在闡述劇中的紅男綠女,若是做不一樣的選擇,將會過不一樣的生活。

這部電影表面上講人生的遺憾,事實上是強調人生以及生活是可以選擇的。

電影仍在上映,有興趣的人不妨撥空看看。 

 

https://tw.movies.yahoo.com/movieinfo_main.html/id=5323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喜歡看電影,思考人生的人,建議您不妨挑個時間去看這部近日正在放映的波蘭電影:人生多美好。

這部電影是真人真事改編,主要在描述腦性麻痺患者從小被判定為無法溝通的植物人,如何藉由專業人員的協助,恢復自己的溝通能力的感人故事。

底下我把網路上提供的連結與資料提供給大家參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_FVadRjuiU 

腦性麻痺的患者,除了肢體控制的困難外,容易合併出現構音困難以及智能問題。有興趣的人可以連結參閱:

http://disable.yam.org.tw/life/529 

我推薦這部電影的關鍵點是電影一再出現的一句話:Everything is fine.

不要被這部電影的片名給騙了!這部電影大部分的氛圍是很沉重的,但總在最沉重的時候,會出現主角父親提醒他的這句話:Everything is fine.

為什麼?我認為導演不是為了對比才安排這種效果。

導演透過畫面讓主角的父親成為他一輩子愛、守護的象徵。在最艱困的時候,主角仍覺得父親就是永遠存在的愛,照顧他,一切沒事,老爹在你身旁。

誰是你一輩子不變的愛,會永遠守護你?

那個人是你自己,很多人找不到是因為忘了。

如何找回自己?從善待自己,和自己平和相處開始。

祝福大家!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壓力讓腦萎縮? 5項腦科學揭密

21世紀被稱為腦科學的時代,人類頭骨裡面那一個組織的奧妙正逐漸曝光。其實,腦子不是一個固定不變的器官,它會隨著你每天的生活,而產生一些微妙的改變。這些改變有好有壞,每天都大量用腦的你,一定要知道這幾個有關腦的知識,過有益大腦的生活,才能讓腦袋越來越靈光。

1.壓力讓腦子萎縮

壓力對腦子的影響非常顯著,一項研究中,老鼠被暴露在長期的壓力下,結果發現老鼠的海馬迴(hippocampus)居然萎縮。而海馬迴是腦中形成記憶非常重要的一塊區域,這顯示壓力可能是造成記憶力下降的原因之一。

另外一項研究讓猴子脫離母猴居住6個月,這些猴子被安排與其他同年齡的小猴子住在一起,為了生存牠們必須彼此競爭。結果,把這些猴子帶回母親身邊後,猴子腦中釋放壓力荷爾蒙的區域仍然不斷在作用。這顯示當壓力源消失,腦子仍然沒有放鬆。

2.疲倦的時候大腦比較有創意

你有沒有注意到,好點子有時會在累了一天後的沐浴時間中突然造訪?因為疲倦,大腦專注力降低,比較難過濾掉來自外界的各種刺激,也記不住概念與概念之間的關聯性。

就在這種「模模糊糊」時候,創意產生了!因為產生「靈感」的關鍵,就在於用新的思考方式把兩件截然無關的事情加成在一起。而平常精神最好、思緒最清晰的時候,思考模式中規中矩,反而導致創意被抹煞了。

3.偶爾犯點小錯能讓別人更喜愛你

這是美國心理學家Elliot Aronson的研究,稱作「出醜效應」(pratfall effect)。他播放四支訪談影帶給受試者看,並問他們最喜歡哪一位,前兩段影片的受訪者都是非常傑出的人,但是第2位顯得有點緊張,甚至把咖啡弄翻了;後2位的談話平凡,最後一位也同樣把咖啡弄翻了。結果,95%的受訪者最喜歡第二位談話精彩但是把咖啡打翻的人。

這意味著,表現絕對完美的人反而讓他人敬而遠之;表現出色,但在不經意中犯點小錯的人,反倒讓人覺得他比較親民,而更加喜愛他。

4.運動不只能健身,還能健腦

運動不只強身健體,事實上,有運動習慣的人比起不愛運動的人,有比較好的長期記憶、推理能力、注意力和解決事情的能力。

因為,運動後腦子會釋放「大腦衍生神經營養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這種營養因子能促使新神經元的生成,提升學習與記憶能力。

5.理解困難的事物,讓大腦覺得時間過得比較慢

2014年的跨年煙火還歷歷在目,但其實今年已經過了一半,你可能驚覺時間怎麼過這麼快?其實「時間快慢」是種主觀感受,一旦你知道大腦是怎麼認知時間快慢程度,便可以讓自己覺得時間過慢一些。

大腦接收新資訊時,需要一些時間來理解,事物越複雜,所需要的理解程序便越繁複,大腦便會覺得「時間」過得越久。例如,在一些緊張或愉悅的時刻裡,大腦高度集中注意力,這讓人覺得時間過得比較慢。而在做一些重複的事情時,由於腦子已經很習慣這些資訊,處理起來便毫不費力,因此會覺得時間飛快。

腦子活到老用到老,試著了解這個親密的器官,能讓你更聰明地過日子唷!

 

鄭醫師補充:

壓力讓腦萎縮,有諸多研究證實,不須贅言。

至於疲倦時,為何比較有創意?因為思考停止了。絕妙的創意點子都是來自直覺。相對於大家平常藉由因果以及邏輯推理所得到的答案,直覺像是跳躍式,不必思考便能得到答案。如何讓直覺出現,前提是先讓思考停下來。

為何看人出糗,我們會更喜歡這個人?我提另一個可能性給大家參考:看到別人出醜代表別人比較差,我比較好。我們的前一是多少都有這一塊(對大部分的人來說其實是很多的):要證明自己比別人好。很優秀都不出錯的人,讓人覺得有威脅感,也突顯自己的不足,當然不容易被人喜歡。別急著反駁這一塊,願意靜下心來檢視自己的人,會清楚這段內容在說什麼。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