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童學習音樂 有助語言學習

作者: 陳正健 | 台灣醒報 – 2013年9月19日 下午2:25

【台灣醒報記者陳正健綜合報導】中國字「聰」是形聲字,表示聽力好的意思,後來被引申為頭腦靈敏之意,因為聽力好的人 總是比較聰明。最近,美國西北大學研究證明老祖宗發現的道理,該研究指出,韻律感較佳的孩童,腦部處理聲音的能力較強,因此在對談中,可以快速理解對方的 談話,而在閱讀時,他們腦部記憶搜尋的能力也較強。


專家說,孩童們可以藉由音樂訓練,鍛鍊對聲音的敏銳度,這將有助於閱讀和語言的理解力。


美國西北大學邀請124名芝加哥高中學生,對他們進行音樂韻律感的測試。研究人員在學生的手指裝上儀器,以測量他們的手指敲打是否跟的上音樂節拍。另外,學生腦部也被裝上電極裝置,測量他們大腦對聲音的反應。


研究人員發現,節奏感最好的學生,大腦神經對聲音的反應也最佳,因此進行音樂節奏感的訓練,將能夠增加大腦對聲音的反應能力和課業學習的效率,因為之前他們的研究曾發現,音樂學習者對語言的理解能力也較佳。


西北大學教授克魯斯表示,當人們在做語言交流時,聲音敏銳度較高的人,大腦資料庫搜尋的速度也快,所以可以快速理解對方的談話。同樣地,聲音敏銳度較高的人在閱讀時,大腦記憶搜尋的速度也較快,所以理解能力較佳。


之前的研究曾指出,對聲音的反應遲鈍的孩童,在語言和閱讀上的能力比較差,甚至有可能產生閱讀障礙。


克魯斯還進一步說明,在課堂上,可能有許多的噪音,像是教室外的吵鬧聲、同學們搖動桌椅發出的聲音,這些會影響學生的專注力,但對聲音反應敏銳的學生,卻能在吵鬧的環境中,清楚地聽懂老師在講什麼。




鄭醫師補充:


小孩學習音樂甚至是學習音樂合奏,有助於小孩對聲音的辨認,對語言學習以及溝通有直接幫助,過去有些研究證實這樣的論點。這篇研究藉由腦部檢測來做確認的研究值得為人父母做參考。讓小孩學習音樂,不是一定要讓小孩成為音樂家,也幫助小孩在語言學習、聽課甚至是溝通上有幫助。


參考文獻:



The Ability to Move to a Beat Is Linked to the Consistency of Neural Responses to Sound 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18 September 2013, 33(38):14981-14988;


http://www.jneurosci.org/content/33/38/14981.abstrac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