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開藥單我還能做什麼?:精神科醫師,沒說的事






內容簡介







憂鬱來襲 是臣服,還是擁抱?
  「精神病,要不要吃藥?」
  這是人生的選擇題,沒有標準答案。
  許多患者的死亡原因,不是因為精神病,
  而是,長期服用藥物引發的慢性病。
  每一顆藥的背後,都是醫師無助的心。
  很多人,能有比藥物更好的幫助。

  醫師只是盡人事,將副作用與傷害減到最少,好讓身體恢復更沒有阻礙。很多人,可以獲得比藥物更好的幫助。這本書就是提供大家相關的資訊,了解非藥物治療的可能性以及作法。
  不開藥單 做的可以更多
本書特色
  專業的醫師都知道,一旦出現憂鬱症的現象,不管是否接受治療,大部分的病人只是長期服藥控制,很難痊癒。
  吞下藥丸 同時 也吞下醫師無助的心
  許多人在經歷憂鬱時,並不了解,憂鬱只是個過程,須從生活中找出癥結,才能走出陰霾,而把抗憂鬱藥劑列為優先解決之道,藥物一吃,就停不下來。
  本書作者是專業精神科醫師,因為一桶瓦斯,而頭也不回地投入非藥物治療的研究。二十幾年的臨床經驗,親眼看見藥物帶來的痛苦,遠遠超過疾病本身。
  書中網羅國內外重要的研究數據、真實個案的生命故事,化為悲天憫人的感人文字,只希望表達一個信念:身心困擾並不是非藥不可。
  少了煩寧、百憂解 人可以活的更好




目錄


前言-- 不開藥單,還能為病人做什麼?
你好,憂鬱。1-1如果,我死了……
1-2走出漫漫長夜

我沒有瘋!?2-1「到底誰瘋了!?」
2-2在問卷背後……

醫生沒說的事3-1無能的醫師!?
3-2我需要的,只是「安慰」

「醫生,為什麼我有憂鬱症?」4-1大腦受損
4-2基因
4-3器質性憂鬱症
4-4環境或飲食
4-5營養缺失
4-6血糖代謝不佳
4-7賀爾蒙失調
4-8腸道功能失衡
4-9過敏發炎
4-10兒時創傷
4-11日照不足
4-12睡眠問題
4-13頭痛

不開藥,可以做更多5-1照光療法
5-2運動
5-3營養素療法

身心安頓的良方6-1都是我不好!?
6-2跟著感覺走
6-3完整比完美重要
6-4去走走吧!
6-4走出幸福
6-5 「想要」的力量
6-6撫平受傷的心



內容連載






§內文1

前言--不開藥單,還能為病人做甚麼?

「我得了精神病,要不要吃藥?」

每天問診室的門開開關關著,這是形形色色的患者,常說的第一句話。

是事實,但是,每一顆藥的背後,都是醫師無助的心。

時間拉回從前,當我在花蓮院區服務時,認識一位護理長,她是虔誠的基督徒,無論對病人還是醫生,她都面帶微笑,感覺非常溫暖。我們私底下常常談天,有一天她告訴我:「鄭醫生,我常常覺得很心酸,每天笑著面對病人,但一轉頭就流淚。」

聽到這句話,我非常驚訝,是什麼原因會讓一個笑口常開的人,偷偷拭淚?原來每天在病房間穿梭換藥,見證病患的生老病死,心裡明明知道,藥物對精神病患來說,是治標不治本,甚至會增加身體器官的負擔,許多患者的死亡原因,不是因為精神病,而是因為長期服用藥物引發的慢性病。

護理長親眼看見病患吃藥後,眼神呆滯、腦筋遲鈍只能傻傻的笑,話也說不清楚,渾然不見以往的神采;但如果不吃藥,當精神病一發作,病患又會痛苦萬分。這樣的心理掙扎,逼出開朗的護理長,心酸的眼淚。因為缺乏有效的方法,讓精神病患恢復健康,醫師也只能無奈地開出一張張藥單,惡性循環持續,讓她覺得精神病患很可憐,醫師也很辛苦。

她把另一個精神科專科醫師的深沈感慨,轉述給我:「我是無能的醫師。因為經過我的治療,大部分的病人只是長期服藥控制,不會痊癒。」

醫師當然不是萬能,我必須承認:非藥物治療並非適用於每個人,但真正嚴重的精神病患者比例不高,所以,可以透過非藥物方式來改善的人,是佔多數的。如果有比藥物治療更好的療法,我想身為一個想幫助患者真正痊癒的醫者,應該多瞭解並設法讓求助的患者受惠。

我在花蓮的時候,曾經接到一封信,信中寫道:「鄭醫師,你是上帝派來拯救我的!」

原來,是一位在神召會做全時間奉獻基督徒的來信,她是一位精神病患者,無法穩定的工作,長期服用藥物的結果,只是讓她精神更不集中、昏昏欲睡。她想不起上一次露出笑容是什麼時候,只記得自己無時無刻都想哭泣。

在她情緒最低潮的時候,流著淚走進我的診療室。她的痛苦、鬱悶,在幾十分鐘的訪談中通通傾倒出來,當時我只是一個很單純的想法:「我要幫助她!」經過一次次的深談,我漸漸深入她生命中的癥結,幫助她走出了陰霾,將要長期服用的精神科藥物都停下來,且能繼續穩定的工作。

「鄭醫師,我心裡終於出現了陽光!如果沒有你,我可能一輩子心中都烏雲籠罩。」她的信裡這樣寫著。

生命的一切改變,自有安排,神愛世人,不是嗎?

醫師只是盡人事,然而在盡人事的過程中,將副作用與傷害減到最少,好讓身體恢復更沒有阻礙,我不相信神是要人吃很多藥才會健康。

我並不偉大,只是幸運,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探索更好的治療方式。很多人,可以獲得比藥物更好的幫助。我只是以非藥物的方式,儘量協助每個有需要的人。

除了開藥單,我們還能為病人做些什麼?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5-2運動

「用藥物治療憂鬱症,快速又省時,為什麼你還要去研究其他的方法?」

這是許多人對非藥物治療的質疑,而我也常常這樣質問自己。

沒錯!若是用藥物治療,我看病只需要開寫藥單,輕鬆寫意,何須搞的如此複雜又麻煩?

因為親眼見過長期服藥患者的痛苦經歷,所以我走上非藥物診療;但是每當外界不同聲音紛至撻伐時,不免感覺意志力有些微的動搖,我就會想起她──譚小姐。

譚小姐是我多年前的一位患者,護士引她進門,她兩眼無神,走路輕飄飄的,我請她坐下,她默默坐了一會兒,就又站起來,在問診室中搖搖晃晃的走著。我臉上雖不動聲色,但是心裡著實嚇一大跳,因為她就像是沒有靈魂的軀殼那時的她,只有四個字足以形容:行屍走肉。

我起身走到她身邊,和她說話,她才斷斷續續、緩慢輕微的說給我聽:「前年因為我有憂鬱症而想自殺,所以開啟了我吃憂鬱症藥及安眠藥之路。一吃藥就停不下來,我無法坐下,無法看書,走路無法成一直線,吃東西無法準確夾到食物,始終處於恍神狀態,無法專注看著人說話……家人都說是心病,但是鄭醫師,我好累……所有的醫生都說要吃藥,不吃藥永遠不會好,但是我再也不想吃那麼多副作用的藥,到底該怎麼辦?」說完,她的眼淚,流了下來。

我拿起桌上一本書《為藥瘋狂》((美)布利金著)推薦給她,請她依照書中的方法,慢慢戒藥,每隔一兩週就要回診,戒藥需要很大的意志力與勇氣,但我會陪著她一同努力。

大約每半個月我就會見到她一次,我非常清楚她所遇到的痛苦:

約停藥一個禮拜之後,藥癮症候群發作,她無法專注看著人說話,走路比八十歲奶奶還慢,晚上睡不著,有時嗅覺鈍,聞不到味道;手痠腳痠,眼睛看不清楚,不會感覺到餓,也不會感覺到飽,看份量來吃東西,吃的太鹹、太甜、太辣、太油都會頭痛,肚子脹氣;沒事就想自殘,好像靈魂快脫離,生產疼痛12個小時,戒藥卻痛苦一個月。

如此漫長的一個月。

還好後來慢慢好轉,配合食療與運動,她終於脫離原本的慘況,找回自己的生活。

現在的她,可以騎摩托車,不需要拐杖,工作可以同時操作四台儀器,學日語背得起五十音,生活一切正常、美滿、開心。

若是當時,她持續用藥,現在會是什麼樣子?

之前看到報導,平鎮高中一位罹患過憂鬱症的畢業生,領有身心障礙手冊的同學──徐雅慧。曾是全校最後一名的她,因為運動而徹底治癒了她的憂鬱症,還得到學校頒發的「熱愛生命特別獎」,也甄試上一流的學校與科系,著實令人感動。

個性要求完美的徐雅慧,高一下學期經醫生診斷患有憂鬱症,開始吃藥治療,升上高二沒多久就休學,一年後才復學。罹患憂鬱症期間,她不想接近人群,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幾乎交不到朋友,老師形容她:「走路駝背,眼睛飄忽不定,哪像個人!」復學後,徐雅慧仍不想念書,考試亂寫,成績是全校最後一名,不想上課就請假,這樣嚴重的情況,讓徐雅慧想再休學。但是教體育的朱老師逗趣又具說服力的言語,逐漸改變了她。當徐雅慧心情不好,朱老師就帶她去跑步,藉著運動,徐雅慧的憂鬱症竟漸漸好轉!

她不像以前愛睡、頭腦變的清晰,成績逐漸提升,也慢慢交到朋友,再也不必依賴藥物。甚至瘦了十幾公斤,現在課餘時間還到餐廳打工,臉上隨時掛著笑容,可以大方地面對陌生人,不再害怕。

徐雅慧的故事,開啟了我的思考:運動是否有如此神奇的效果,可以讓嚴重的憂鬱症患者,重回正常的生活?

另一個個案令人驚訝的改變,從強迫症麻煩蛻變成快樂小天使。

曉娟(化名)原本就是一個長相甜美,擅長英文與鋼琴彈奏的年輕女孩,但自從被醫師診斷為精神分裂症合併嚴重強迫症之後,她的人生急轉直下。


其中,最讓媽媽困擾的其實是她的強迫症狀,如果要帶曉娟出門,沒有兩個小時的準備時間,絕對辦不到,主要是曉娟在出門前,必須在盥洗室內重複檢查自己的隨身攜帶物品,眼鏡、手帕、錢包……重複檢查所花的時間,往往讓母親失去耐性。洗澡必須花兩到三個小時,時間長到母親受不了,進去幫她才能完成。

在課堂上,曉娟也不敢與同學交談,深怕別人覺得她很怪,平時幾乎足不出戶,心情越來越糟,不過二十來歲的她,難道要這樣一直過下去?這些可是連吃藥也難以改善的狀況啊!

「醫生,我女兒這樣,還有救嗎?」母親心急的問我。

看著這位安靜低頭的女孩,我能幫忙她什麼?

經過完整的身心評估,我建議她,每週規律的運動,一般人看似簡單,卻是她認為最難做到的。努力了半年,仍無法達到目標。

原本就害怕接觸人群的女孩,要她出門運動,談何容易?

經過半年之後,母親想到,言教不如身教,母女倆一起動一動!經過兩個禮拜,母親的努力獲得回報,曉娟漸漸開始跟著母親出門到健身房,之後每次都在健身房至少待兩個小時,把相關的健身器材都札實地使用過一遍,讓身體徹底流汗之後才返家,一個月不到,曉娟脫胎換骨。

原本的愁容一掃而空,整天滿臉笑容迎人,強迫症狀幾乎找不到,出門與洗澡時間縮短到半小時之內,且也不需母親再三催促;健身房也都能自己前往,不須媽媽帶領或者陪伴。家人若生氣或者憂慮,曉娟還會主動開導,勸他們轉換角度思考,這中間不只沒有加藥,原本的精神科藥物種類與劑量反而降低,精神也變得更好。

「原來只要運動,就能讓女兒從強迫症麻煩,變成快樂小天使!」

故事很多,曾有另一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也是靠運動來改善她的精神狀況。

育芳(化名)是一個四十多歲的精神分裂症女性患者,自從三十歲被診斷精神病之後,功能大幅下滑,睡眠品質不佳,體重直線上升(一部分來自於新一代抗精神病藥物常見的副作用),足不出戶,滿臉痘痘,心情低落,儘管已經服藥控制,但家人卻覺得育芳狀況持續在退化與惡化。

幾乎,要退到無底的深淵。

第一次看見她時,我其實有點難過,原本應該擁有幸福生活的她,卻被精神分裂症的烏雲籠罩,像是在地獄生活。

我除了建議她服用分子矯正營養品(加拿大精神科醫師ABRAM HOFFER針對精神分裂症的營養輔助療法)之外,也建議她務必要規律運動,改善精神狀況。

由於家裡附近就是著名的碧潭風景區,因此,育芳每天下午四點,快走運動一個半小時。出乎意料,不到六週,育芳體重下降四公斤,睡眠品質與心情都一起提升,吃的藥少了,臉上痘痘也消失殆盡。

這些例子,的確讓我們喜出望外且印象深刻,不是嗎?

我開始蒐集資料,研究運動對憂鬱症的影響,才發現,原來早已有許多研究報告,顯示運動對憂鬱症是有正面積極的效果,不必靠藥物,也可以重回健康。

人生,是一道道的選擇題。

你可以選擇終其一生吃藥,也能選擇,不吃藥就康復的自然療法。

身為醫者,我不希望看見,許多人在吃完藥短暫解脫之後,又墜入痛苦的深淵。不願放棄任何一個,可以不吃藥就讓憂鬱症痊癒的機會,於是,我著手研究運動治療憂鬱症的方法。

在報導上看見,另一則關於運動療癒憂鬱症的真實故事,加深了我對運動可以抗憂鬱的信念。

「我不知道人生的意義和熱情在哪裡。」

一位五十歲的中年男子,走進精神科問診間的時候,劈頭就說。

他嘴唇緊抿著,臉部的線條鋼硬緊繃,額頭不知是因為天氣還是緊張,微微出汗。醫師請他坐下喝杯茶,再開始會談。他端正的坐著,背脊挺的筆直,雙手安放在膝蓋上,說自己一生勤奮努力,自我要求非常高,甚至已經到了嚴厲的地步;相對的,對身旁的人要求也很高,無論是同事、家人、朋友,他都拿著放大鏡檢視,出了一點瑕疵便毫不避諱地提出建言。這樣要求甚高的個性,讓他在工作上很受老闆賞識,提拔他做公司的決策者;但是朋友們不是斷絕聯繫,就是反目成仇,老死不相往來,最後連相伴二十年的妻子,也離開了他。

人生的路途走了一半,事業一路攀爬到了高峰,原本以為,賺了許多錢,人生的目標已經達到,但是停下腳步一看,身邊一個人也沒有,只有他,孤孤單單的站在荒涼的山頂上,沒有掌聲、沒有人可以分享達到目標的喜悅。

「我從來沒有這樣慌亂過!」失去了目標和熱情。他開始不回家,瘋狂加班,工作績效倍數成長,但心卻越來越空虛。

「你平常會運動嗎?」聽完他的故事,主治醫生反問。

「不會。」他愣了一下,似乎沒想到醫生會問一個再簡單不過的問題。

「那就去運動吧!最好是可以很多人一起做的運動,像是籃球、羽毛球之類的,好好享受流汗的感覺吧!」

「醫師,我難道不用吃藥嗎?」他一臉狐疑的問。

「不用,你只是需要好好動一動。」沒有任何藥物,醫生只建議他多運動。

過了一兩個月,當他再次回診,竟露出開懷的笑容,誰都認不出幾個月前,他是位嚴厲孤獨的大老闆。

他說年輕時很喜歡羽毛球,後來因為工作沒時間運動,就中斷了。這一兩個月才又重回球場,認識許多球友,能和他們一起揮汗大笑真的很開心!神奇的是,他對自己和別人不再那麼吹毛求疵,脾氣也改了不少,家人朋友漸漸願意花更多的時間和他相處,生活有交集,自從養成運動習慣以後,對人生更有熱情,也更快樂。

「原本以為,需要靠藥物才能繼續生活,沒想到根本不需要!醫師,真的很謝謝你!」不輕易說謝謝的老闆,緊握著主治醫生的手說感謝。

其實憂鬱只是一個過程,誰不會發發脾氣、煩躁難安、悲觀失望、對什麼事都提不起勁、過度批判自己?

悲傷難過是人類面對損失的一種自然反應,但是並不等於憂鬱。
能找回生命熱忱的,不是藥物,而是持之以恆的運動。

很少醫生肯定運動對憂鬱的幫助,不少人認為這是特定團體反對藥物治療的訴求,缺乏科學或臨床的證據。近年市面上出版,一本由醫師專門蒐集運動改善精神疾患的書籍:《運動改造大腦──EQ和IQ大進步的關鍵》(《Spark: The Revolutionary New Science of Exercise and the Brain》約翰.瑞提醫師、艾瑞克.海格曼合著),提到關於運動能改善憂鬱的內容。

我所蒐集情緒的生物機制認識得越多,愈發現有氧運動具有轉移情緒的功用。運動幾乎在各個層面都能抵抗憂鬱。英國醫學已經把運動當成憂鬱症的良方,但是很可惜,美國尚未充分利用。
其實,改變運動習慣,就等於改變罹患憂鬱的機率。

世界各國,都充斥這樣的研究結論。

荷蘭二○○六年,針對一萬兩千兩百八十八名雙胞胎及其家庭做的調查研究顯示,缺乏運動的人更容易感到焦慮、憂鬱,社交生活也比較封閉;芬蘭於兩千年發表的研究報告也發現:每週至少運動兩到三次的人,比缺乏運動或完全不運動的人,更不會憂鬱、生氣、有壓力,和對人產生輕蔑的不信任。

運動與憂鬱之間,是成反比關係。

了解運動對憂鬱的影響越深,我發現一套獨有的排毒程式──運動流汗加上營養品,也能幫助憂鬱改善。

這是一位身穿白袍、長相斯文的先生,我還記得他的同事告訴我,他每隔一段時間就無法工作,足不出戶,連到醫院執行一般的看診以及查房都有困難,更叫人想不到的是他也是一位精神科醫師。

透過家人以及同事的轉介,我應邀到他的住處去看他,難以想像地,家人通知有另一位精神科醫師來看他時,僅僅是洗澡從二樓下來,就花了近一個半小時的時間,如同他事後的描述,當時正處於憂鬱症病程的他思考動作變得異常緩慢。

坐在我的問診室的沙發,他雙手抱膝、眉頭緊皺的對我訴說憂愁。他也是一位精神科醫師,原本該是幫人解決精神困擾的良醫,但沒想到,他自己也罹患憂鬱症。

經過簡短會談與評估,他也同意自己的確為憂鬱所苦,但長年在門診開藥治療,讓他反而對藥物避之唯恐不及,反而請教我是否有其他方式可以處理他的困擾。

「只要用對方法,二十天,憂鬱症就會好轉。」我說。

會談之後,我建議他接受排毒程式的協助,他在二十餘天的排毒過程中,靠著運動、烤箱排汗及補充營養品的方式,完全走出憂鬱的牢籠,現在的他,既自信又愉悅,是病患口中的微笑醫師,大家都說,只要看到他的笑容,憂鬱症就好了一半。

「鄭醫師,我自己精神科做了這麼久,沒想到還有這種效果比憂鬱症更好、而且沒有副作用的健康療程,實在是憂鬱症患者的福音!」他不只一次跟我這樣說。

排毒程式的初衷,是要排除身體殘留的毒素,並不是單單為了治療憂鬱,更重要的是補充缺乏的營養,幫助身體恢復原有功能。但是許多原本有憂鬱困擾的人,在程式執行期間,由於必須每天運動,程式完成後,憂鬱竟然一掃而空,我認為每天規律的運動,是重要的關鍵之一。

想要預防憂鬱或者幫助憂鬱好轉,運動絕對是值得參考的方式。但是在這邊需要提醒大家,在排毒程式完成後,還是務必養成規律運動的生活習慣,讓原本恢復的狀況能持續,才能減少憂鬱復發的機率。

「如何才能快樂?」這是門診常被詢問的問題。

許多研究顯示運動可以使人快樂,但是哪種運動可以幫助心情好起來?散步?快走?還是慢跑?過去的研究顯示,若要幫助一個人心情變好,輕微的運動絕對是不足的。

英國曼徹斯特都會大學,在「英國心理醫學會年度學術研討會」,發表了一個研究:
11位民眾進行兩段運動,每段運動時間為20分鐘,其中一段運動量較溫和,另一段則比較激烈。這11位民眾在運動前、運動中、運動完畢,以及運動後20分鐘都要接受情緒檢測。

結果發現,做完溫和運動後,民眾情緒並沒有甚麼變化。不過當做完激烈運動二十分鐘後,大部份的人都是氣喘如牛,肌肉也都在燃燒,但是他們感覺心情變得比較好,情緒較積極、正面。

我想每個人都會有種經驗是:當自己覺得沮喪、疲累、不開心時,若是從事自己喜歡的運動,無論是打球、游泳都好,會覺得心情舒暢許多,原本以為要塌下來的天,運動完後就感覺可以把自己當靠山,一切都會好轉,心態完全改變。

規律且足夠的運動,就能讓心情好轉,顯然,這裡面暗藏某種玄機──腦內啡。

腦內啡,是在70年代,由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神經科學家──甘地斯‧伯特(Candace Pert)發現,它是一種大腦神經傳導物質,會在運動時產生,產生跟嗎啡一樣的止痛和欣快感,可以降低疼痛,還能產生愉悅的感覺,讓人們對自己感到更滿意可以說是天然的鎮痛劑。

腦內啡一直被視為是讓人HIGH起來的重要關鍵,要產生腦內啡,一定要是強度足夠的運動,依照體適能的定義,每個年紀的最大心跳率為220減去年齡,運動時心跳至少要達到最大心跳率的50%,不要超過最大心跳率的70%,一次運動至少要三十分鐘。以30歲為例,最大心跳率是220-30為190;運動時心跳至少要達到95;不要超過133。

但是心情要轉向正面積極,絕不是單單只靠腦內啡而已,2003年的研究發現,讓跑者HIGH起來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另外生化物質Anandamide的釋放。此外,還需要腎上腺素、血清素及多巴胺等等內分泌激素的影響,才能達到身心平衡健康。

想要預防憂鬱或者幫助憂鬱好轉,運動絕對是值得參考的復健模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鄭醫師的部落格 的頭像
    鄭醫師的部落格

    鄭醫師的部落格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