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健保制度「吃到飽」,不但國內民調滿意度高達88%以上,國際上也是人人稱羡,但台大醫院院長陳明豐今(22)天在一場論壇上痛批,台灣健保制度固然對民眾的就醫有很大的方便,對於整個醫學教育卻有「從根爛起」的不利影響。
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今天主辦「台灣生技醫療產業政策總體檢」論壇,陳明豐直指,台灣健保制度讓民眾有「隨你吃到飽」的觀念,但以目前健保總額僅占GDP比重6.6%而言,是絕不可能的事,更造成醫療生態的重大扭曲。
健保是要滿足全民最基礎的醫療為主?還是為民眾提供重大疾病的醫療救濟為主?陳明豐認為,健保制度的基本原則不明,既給付到較先進、較昂貴的醫療行為,又要給付日常小病的費用,想要兩者兼顧,只好盡量打壓各項醫療的單項給付,貶抑所有醫事人員的人力成本,只求健保收支平衡。
同樣門診看一個病人,皮膚科、耳鼻喉科看一眼與腫瘤科門診做種種問診、理學檢查的收入一樣,陳明豐說,大家當然對所謂的醫美「五官科」趨之若鶩,而內科、外科、婦產科、小兒科和急診需要值夜班,工時長、內容繁瑣、風險大、醫療糾多,自然成為「五大皆空科」。
陳明豐批評,健保對不同科別的門診給付採平頭式給付,是扭曲醫療生態的殺手,讓醫學教育「從根爛起」,即使是在醫院中接受訓練結束,也只打算去一些不必值夜班的診所或自行開業,收入豐厚、不用值班,又少風險,何樂不為。
批評之餘,陳明豐也提出具體建議,認為政府應提高健保總額,打破齊頭式平等的給付原則,使更多的健保資源能用於真正救命的醫療行為,以鼓勵或吸引年輕醫師投入這些科別。
前健保局長、台大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所長鄭守夏則點出另一個隱憂,他表示目前台灣65歲以上老年人口約11%,但使用的健保醫療費用卻高達34%,10年來成長高達121%,若按經建會推估2022年台灣人口開始負成長,醫療費會更快速衝高,也是健保入不敷出的主因。
(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23日電)一項調查指出,急診科醫師離職率為一科外科及放射病理科的4到10倍,急診醫師年資滿10年時,就出現離職潮,歷練成熟的急診醫師頭髮還沒白,紛紛離開崗位。
台灣急診醫學會上午舉行年度學術研討會,大林慈濟醫院急診部主任李宜恭發表「急診專科醫師有較高比例離開專科領域」,他說,體力負荷不來、急診爆滿或急診暴力等職場壓力、個人生涯規畫等因素,是急診醫師退出的原因。
李宜恭指出,急診、一般外科、放射病理科都是在醫院才能發揮所長的專科,這3科醫師在執業的頭10年,每年退出比率都約為3%;服務滿10年後,只有急診醫師出現離職潮,退出率約7%到8%。
李宜恭是以1997到2010年健保資料庫「專科醫師申報記錄」做分析,結果顯示,當服務滿10年,急診主治醫師的退出率是一般外科的4倍、放射病理科的10.26倍。
急診科住院醫師不算少,但為何留不住資深主治醫師?李宜恭認為,會選急診的醫師多半具有熱心、熱血的個性,喜歡自由自在,急診下班可以做自己的事,可以吸引年輕人加入,不像內外科要隨時待命。然而,任職10年後,急診經驗夠了,體力卻變差,日夜輪班吃力,就會覺得「夠了,該另做打算」。
他表示,急診專科1997年成立,現役主治醫師大都在44歲以下,超過這個年齡者,大多自行開業、改走第二個專科,或乾脆轉行;相較之下,相同年齡層的外科醫師步入職涯精華,放射病理科工作日益穩定,二者繼續累積年資。
資深主治醫師流失,李宜恭覺得是醫界及病人的損失,他認為,醫院可以採取獎勵夜班、夜間包班、轉診疏散等管理方法,減少急診負擔,讓資深急診主治醫師覺得「留下來,也很幸福」。
鄭醫師補充:
日前我和一位藥師討論到健保問題界的,他提到許多非醫療人員在看健保問題時,往往把醫界的苦水視為既得利益者得了便宜又賣乖的表現。如果以上文來看,誰是「吃到飽」健保制度下的受益者?首先是民眾,不需繳高額保費即可大小通吃,滿意度高達88%以上,第二是五官科,因為健保提供齊頭式的平等,造成內、外、婦、兒以及急診科這些醫師的付出與收入完全不成比例,而健保支出成長跟不上開源的速度,回頭就是變態地壓縮健保醫療成長。當醫療人員感覺做白工或者遭受不平等的對待,心力交瘁的結果自然造成付出意願降低,也扭曲了目前的醫療教育與訓練養成,這是制度之過,全世界醫界難得一見。
我不認為增加大家的每個月的保費是解決方式,打破齊頭式的平等有很多方式,健保應回歸保險的精神,也就是使用者付費,保險精神本來就是保大不保小。想要大小病都保,保費本來就比保大病的保險費用要高許多。不想多繳保費,也可以從小病增加部分負擔來執行。
我認為目前健保被當成社會福利制度來執行,但是沒有足夠經費,所以只能壓著醫療人員來配合!
小病也保,不須增加個人負擔的吃到飽方式,是目前健保設計最大的巨獸。不改變,健保終有一天被自己創造的巨獸啃噬殆盡。
馴服巨獸的騎士何時出現?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