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年型類風溼性關節炎 常被誤為成長痛
記者王昶閔/台北報導
幼年型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好發於兒童、青少年時期的自體免疫疾病,病患卻常被誤診而輾轉求醫,小兒風濕免疫科醫師提醒,及早正確診斷、正確用藥,可使關節不再繼續被破壞,可回歸正常生活,也不影響生長發育。
兒童過敏及氣喘病基金會董事長、台大兒科教授江伯倫舉例說明,一名少女在11歲時,出現關節紅、腫、熱、痛的症狀,起初也被誤診為成長痛,輾轉就醫後才確診,經傳統藥物治療一年半後停藥,生長發育未受影響,高中時,身高長到172公分,還加入游泳校隊。
18歲以下都該看兒科
江伯倫表示,幼年型類風濕性關節炎是16歲以下兒童、青少年最常見的自體免疫疾病,早年調查盛行率約10萬分之16,但一般認為是低估,此病也常被誤認為成長痛或其他骨科疾病。
江伯倫表示,3到5歲與8到10歲是發病高峰,病童的膝蓋、手腕、踝關節會紅、腫、熱、痛,通常會突然不敢走路、不想運動、排拒上課;
小醫典─如何區分成長痛與幼年型類風濕性關節炎
小醫典─如何區分成長痛與幼年型類風濕性關節炎
◎成長痛:
好發於4到9歲,疼痛時間大部分是晚上與清晨,休息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就可明顯改善,並能繼續走動,屬於良性疼痛,未來會自然痊癒。
◎幼年型類風濕性關節炎:
好發於3到5歲與8到10歲,腳踝、關節會紅、腫、熱、痛,病童常痛到不敢走路、排拒上課、不想運動,經休息後,也無法改善;若不治療,關節可能會遭到破壞、影響生長發育與運動功能。
資料來源:台大兒科教授江伯倫
前幾天,我和一位整脊老師聊到他正在幫忙處理的一個案例,有一個小學生因為疑似生長痛,父母帶來,希望整脊可以幫忙症狀緩解,小朋友的症狀,往往是在上體育課後,小腿骨骼疼痛會變嚴重,經過整脊的協助,有些狀況改善,然而上完體育課所發生的疼痛卻沒有緩解,整脊老師覺得不太像生長痛,和我討論到底可能是何原因引起。應該進一步作哪方面的檢查與評估。
我想第一個應該要排除的就是幼年性類風濕性關節炎,這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病因不明,常發生在16歲以下的青少年或兒童。患者在早期會有關節發炎、疼痛、腫脹、發熱等現象。好發佈位於四肢的大關節,發病後六個月是其侵犯的關節,可分為全身型、多關節型和和少關節型。這類疾病多為自限性,也就是過了一段時間自己也會好,一般治療以類固醇為主,少數還會另外加上免疫抑制劑來幫助症狀控制。以類固醇藥物治療,最常見的副作用即是生長抑制作用,提醒家長注意。
以功能性醫學來說,這是免疫失調的疾病,與免疫有關的系統,包含營養、腸道、過敏及毒素等等的影響,導致免疫系統失衡的可能相關來源,最好能藉由相關檢測來查清楚,如此才能針對體質部分作根本改善,儘量減少用藥的時間及劑量。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