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學者:藥廠為賣藥發明病
英國學者說,藥廠為了賣藥賺錢「發明」不少病,讓消費者沒事花錢買藥吃。
英國「艾塞克斯」大學「布絲斐」教授說,據他統計,英國健保局一天就要花兩千兩百萬英鎊,大約十一億台幣買處方藥,比十年前增加了六成。濫開最嚴重的是過動和高膽固醇藥。很多醫生明明知道,不少老師、家長拿抑制過動的藥給孩子,為的是要孩子聽話,別搗蛋。完全忽略了藥物的副作用。
他說,藥廠為了把藥賣出去,常常過份渲染婦女性功能失調以及孩子過動的病情,讓病人不敢不吃藥。
其實有很多病沒有藥廠說的那麼嚴重,不吃藥也會好。只是藥廠就得關門了,於是,他們常派業務去看醫生,送些小禮物拉攏感情。再加上,病人也覺得看醫生不拿點藥回家很虧。結果醫生樂得開藥給病人,讓藥廠、病人跟自己都高興。結果是英國國民傷了身體,政府的健保也虧損了。
醫療商品化本質 健保改革難題
【台灣醒報記者林怡秀綜合報導】全民健保財務狀況問題重重,成功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教授陳美霞今天投書《中國時報》指出,台灣健保根本問題在於醫療產業商品化、市場化,「除非針對商品化、市場化的本質做根本性的改革,否則健保永遠是個爭議。」
陳美霞在《全民健保的政治經濟學》一文中表示,全民健保自開辦15年以來,種種爭議不曾間斷,為了紓解健保問題,台灣社會投入難以計量的時間、精力與資源,「我認為,該是台灣社會更全面、更深刻反省這問題的時刻了。」
她指出,台灣醫療產業以極度商品化、市場化的邏輯來運行,「醫療機構在強大競爭壓力下,必然會使出渾身解數、以五花八門的奇招,招攬病人、刺激創造醫療需求以賺取最大的利潤,進而不斷的積累、擴大資本。」加上醫療商品本身具有與生死相關的迫切性需求,更提供了無窮擴大的市場,吸引資本不斷湧入。
「而全民健保因為是強制納保,每年保費總量十分可觀,這個巨額保費為極度商品化、市場化的醫療產業,提供了一個穩定的需求,保證了它的利潤。」
陳美霞表示,在未實施健保之前,醫療院所平均每年的新投資額是110億元,健保實施之後,增加到每年的228億元;醫療產業對醫事人力及病床數的投入快速增加,而醫療產業從健保賺取的利潤也十分可觀。自然,健保給付醫療院所的支出也快速從1996年的2284億飆升到2008年的4221億。
「這個現象的後果是:健保保費總額的收入,根本無法趕上健保支出增加的速度!」陳美霞認為,這就是台灣社會所謂的「健保虧損」,全民健保的主要爭議就從此而來。
「從以上的各種分析,我們可以進一步推測全民健保的未來:醫療產業仍不斷擴張,醫療資本仍不斷積累,健保局的健保支出持續增長,保費由誰來負擔的爭議也會不斷發生。」陳美霞表示,除非對醫療產業的商品化及市場化做本質上的改革,否則,健保勢必成為台灣社會週而復始爭論的問題。
最近健保費漲價的議題一直被國內各方人士拿出來討論,除了地方政府欠費、藥價黑洞等等狀況以外,鮮少有人注意到醫療產業本身的發展關鍵何在,日前,國內有一位教授,提出醫療商品化的觀點,提醒大家若不正視這個事實,那麼健保的支出永遠會超支。
最近英國也有一位教授統計英國的健保支出,他發現英國的健保支出跟十年前相比,藥費增加了六成,每天的藥費約為台幣十一億,關鍵仍為醫療產業本身如何創造需求的手法:創造疾病。他舉了兩個例子,其中一個就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例子:
很多醫生明明知道,不少老師、家長拿抑制過動的藥給孩子,為的是要孩子聽話,別搗蛋。完全忽略了藥物的副作用。他說,藥廠為了把藥賣出去,常常過份渲染婦女性功能失調以及孩子過動的病情,讓病人不敢不吃藥。
相關的內容大家若有興趣深究,也可以參閱發明疾病的人這本書(以下為網路轉載的簡介):
作者試圖在書中證明許多疾病根本不是疾病,而只是為了來促銷藥品的結果。現今的醫藥工業重新界定了人類的健康,許多人類正常的發展階段,如生、老、性和死亡,都被視為疾病。全球運作的大型企業集團(藥廠)促成「發明」疾病及其治療方法,藉以在市場上行銷他們的醫藥產品,在許多聳人聽聞的疾病報導中,都有這些企業在贊助。今天,我們已難區隔真正的醫學和巧妙的醫藥行銷戰爭。疾病於是成了工業產品。廠商和利益團體把正常的生命過程扭化成醫學問題,他們把生命「醫藥化」了。
這個生命醫藥化到底進展到什麼程度,到底對我們的社會、對我們的醫療體系、對我們個人產生何等重大的影響?這一切到現在還很少有人談起,更沒引起過任何爭議。這本書的目的就是要改變這種情況。書裡將會講到,拍賣健康的規則有哪些,而我們如何才能自保不讓健康被賣掉。
作者簡介
尤格.布雷希(Jorg Blech)在英德兩地研讀生物及生物化學,一九九四年開始擔任醫藥和科學編輯,最先在《明星雜誌》,接著轉到《時代週報》,一九九九年起任職於《明鏡週刊》,是德國最佳的醫藥記者。他說:「我動手寫這本書,是因為我還想健健康康地活著。」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