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發現:幫助他人是人的本性
【台灣醒報記者陳怡竹綜合報導】究竟是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這個歷史悠久的爭論到現今仍是無解。不過,一項新的實驗對人性有了更光明的發現,因為結果顯示,幫助別人可能是人性使然。
實驗將年紀相當的人類幼兒及黑猩猩寶寶做比較,發現人類小孩天生具有社交性,並會自發地幫助陌生人。
發展心理學家多瑪賽羅表示,18 個月大的幼兒看到陌生人手上拿滿東西,需要有人協助開門時,幼兒會立刻上前幫忙。
實驗並發現,幼兒的幫忙行為可能是提供資訊,也可能是實質伸出援手。12月大的小孩會指出大人假裝弄丟的東西在哪裡,但是黑猩猩寶寶卻從來不會互通資訊,儘管有,也是因為受於命令,而不是主動分享資訊。
多瑪賽羅的實驗認為幼兒伸出援手的行為並不是因為賞罰機制,即不是靠訓練而來的。並且,不同文化的教導時機也不相同,但不管何種文化背景的幼兒都有幫助他人的傾向。
不過隨著年紀漸長,孩童幫忙他人的行為會越來越具有選擇性。大約三歲後,孩童對於先前曾經善待過他們的人,會表現得比較慷慨。
最近有發展心理學家,研究觀察發現:和黑猩猩比起來,人類在十二個月到十八個月大時,已經會幫助大人,自發性地協助陌生人,很多父母也許會對此實驗結論感到懷疑,因為他們發現他們的小孩幾乎都不會幫忙,還會搗亂。兩者之間是否有衝突?
誠然,很多小孩不聽話,脾氣不佳,身體潛在有些問題是根本原因,但在心靈層面上還有一些值得大家瞭解的作用機制。讓我們參考一下美國知名的教育學者L.羅恩.賀伯特在他著作兒童所提到的觀點:
你的孩子有貢獻的權利,而你無權去拒絕他的貢獻。
只要一個人被與許去作的貢獻,和他得到的貢獻一樣多,或者是多於他得到的貢獻時,他就會覺得有能力而且能幹。
一個人可以在一個環境中過度貢獻而覺得安全。一旦他貢獻不夠時,也就是說,當他付出的少於他所得到的時,他就會覺得不安全。假如你不信的話,回想某次其他每個人都帶了東西去宴會,而你卻沒帶的時候,你感覺如何?
一個人會反抗,並且懷疑任何一個給他的貢獻遠大於他所能貢獻回去的人。
很自然地,父母對孩子的貢獻遠超過孩子所能回報的。當孩子發現這一點時,他就會變得不快樂。他會試著想提高他的貢獻程度。一旦他失敗了,他就會對這個提供貢獻的人感到生氣。他開始討厭他的父母,父母卻是著用更多的貢獻來平息孩子的反叛,孩子卻反叛得更厲害。這是一種不好的惡性循環,因為到最後這個孩子便會對這一切感到心灰意冷。
你必須讓孩子對你有所貢獻,你不能命令他去貢獻。你不能命令他去除草,然後認為那是他的貢獻。孩子必須要找出他能貢獻的並且貢獻出來。假如他沒有選擇這樣做,那就不是他的貢獻,只是加在他身上的更多控制……
孩子對你是有義務的。他必須要能夠照顧你,而不是幻想著能照顧你,而是真的做到。他一開始可能不懂該如何照顧你,你必須要有耐心允許自己被笨拙地照顧,直到他能真的好好照顧你--經由他自己不斷地學習經驗,而不是經由你的指揮……
父母們,你的孩子非常有可能是比你更理性,同時這個世界可會更明亮,他的價值觀以及對真相的感受也更敏銳。不要使他們變得灰暗、遲鈍。你的孩子會是一個良好、健康而成功的人。控制、佔有、管理和拒絕只會讓你得到有的對待--破壞性的反抗。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