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美國功能性醫學名醫馬克‧希曼Mark Hyman的大作即將於九月十日出版,這是我為此書所寫的序,先PO出來供大家參考,相信對功能性醫學有興趣的專業人員或者大眾,都能從中得到關於許多寶貴的觀念及資訊,在此鄭重推薦此書!


精神健康,非藥不可嗎?                         


 

幾年前,我離開區域醫院,獨自開業,開始以功能性醫學的醫療方式來幫助到門診求診的客戶或患者。大部分的患者都是為了不想靠精神科藥物來維持他們的身心狀態或睡眠,因為精神科藥物長期服用下來,不僅影響他們的專注力、記憶力及思考,同時,為數不少的人,服用藥物到最後,藥效所剩無幾,而且門診醫師只能加藥,還不見得能達到理想的療效,但相關藥物的副作用已經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來,因此,他們或者家人才想利用非藥物治療來改善。

 

在開始時,最大的困難在於大家已經習於標籤醫學的教育方式,很多人常會問我:「鄭醫師,可否給我一種東西,吃了沒有副作用,就可以睡著不會亂想?」很遺憾,因為大部分的人,並沒有這樣認知:疾病是一種結果,生病是一連串事件的結果,也就是當事人身上已有許多系統產生功能性的喪失或失衡,所以,想要以非藥物方式來幫助身體復原,一定要找出功能性的缺陷,配合相關的飲食營養調整、幫助失衡的系統真正回復,否則只能一味依賴藥物來抑制症狀,而坐視身體失衡系統繼續惡化,距離真正的身心健康越來越遠。

 

所幸,這幾年下來,藉由我在雅虎的鄭醫師的部落格做功能性醫學概念的宣導,某些大眾的觀念已慢慢改觀,最初,他們會覺得非常奇怪,一個身心科醫師在看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孩子,為何要看腸道功能、過敏原問題、內分泌問題、營養補充是否足夠?以及身上是否有重金屬殘留?對於長期服藥的客戶,又為何一再強調排毒的重要性?真正心理壓力來源的排除對一個人身心健康恢復為何如此重要?這些,是一般在門診開藥的精神科醫師不會提醒他們注意的事,很多醫師甚至覺得奇怪,不用藥來處理精神疾患,怎麼可能?

 

面對這樣的質疑,之前我總要費一番唇舌和客戶討論精神科治療的本質從何而來,其實,絕大部分的精神科診斷,是以症狀描述及歸納來成立診斷,能夠經實驗室、影像醫學或者病理報告確定的診斷少之又少,因此,說穿了,治療的本質,不過是以藥物做症狀控制而已,在本書亦有精彩的闡釋。

 

記得我還未接受精神科專科醫師受訓時,曾有一位前輩勉勵我,他覺得做精神科醫師並不難,只要到最後,後面有一群患者跟你排隊拿藥,你就成功了。也許聽來有些戲謔,但也反應大多數的精神科實際情形。記得我還擔任住院醫師時,指導我的主治醫師說出的誠實之言:「以醫學各科來說,若一般內外科算是上小學或者中學的程度,我認為精神科還在BABY階段。」主要原因,就是缺乏直接的臨床證據來做診斷與治療。也因此,我對於只是在門診給藥,但卻無法真正治癒患者的治療模式,開始產生懷疑與不滿意。因此,我在考過精神科專科醫師以後,開始找尋及學習非藥物的根本改善之道,經臨床驗證,我發現非藥物方式的身心改善的確存在且有效。而這幾年累積下來的行醫經驗亦告訴我們:精神狀況往往是身體所導致,找出真正功能失衡的原因而加以調整,客戶及患者真的可以不藥而癒。看著周遭甚至遠從國外回來求診的患者真正恢復身心健康,其喜悅難以用筆墨來形容。

 

欣見國內有遠見的出版社,願意投注心力,出版美國功能性醫學名醫馬克˙希曼醫師的大作,我認為真正關心患者健康的專業人員,都能透過此書來瞭解目前精神科藥物治療的限制及迷思,透過完整的功能性醫學檢測,找出身體和細胞失衡或失能的原因,透過相關的非藥物調整方式,真正的身心健康的確指日可待。尤其,作者以親身經歷來解說自己如何從ADD(注意力不足)、慢性疲勞、憂鬱及失眠的狀況,完全不靠藥物的方式來幫助自己重拾健康,更具說服力。而他所提供的實際臨床改善案例,也更加深大家的印象及對功能性醫學的信心。關心身心健康議題的人們,更應該瞭解這本書的內容及做法,其中的觀念往往是一般醫師不瞭解但卻重要的身心健康重建概念。

 

我相信功能性醫學的概念若能普及,國內健保的長期虧損,必能獲得明顯的改善,因為功能性醫學的產品,是不需服藥且健康的人。誠心希望有更多的人能瞭解這些寶貴及重要的資訊,尤其從事精神醫療的專業人員能有更多人認知其重要性與價值,並親身實踐,一起幫更多為精神疾患所折磨但苦無出路的患者,真正擺脫藥物依賴而重拾新生。當然,若能在精神科藥物長期服用前,即以功能性醫學介入來幫助當事人,不僅能減少減藥及停藥的一道關卡,復原速度必然更快,相信這不僅是當事人之福,亦是身為醫療專業人員的最大喜悅與動力來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