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近日在北美放射學會 (RSNA) 年會上發表的研究,相對於大腿後肌(hamstrings)而言,股四頭肌更強可能會降低全膝關節置換術的風險。研究人員表示,這些發現可以為患有晚期膝關節炎的人的肌力訓練計劃提供資訊。

晚期膝骨關節炎是全世界疼痛和殘疾的主要原因。

光是在美國,就有 1,400 萬成年人患有有症狀的膝骨關節炎,其中超過一半預計最終將接受全膝關節置換手術。

雖然通常認為更強的肌肉群與較低的全膝關節置換率相關,但它們的相對重要性尚未明確。

特別令人感興趣的是伸肌和大腿後肌(膝蓋中兩個最重要的肌肉群)之間的關係。

伸肌,即大腿前側的肌肉,通常稱為股四頭肌,是體內最強的肌肉群,對步態、其他活動和生物力學有重要影響。

大腿後部周圍的肌肉(稱為大腿後肌)負責髖部的伸展和膝蓋的彎曲,這使得它們對於身體活動同樣重要。

「這兩個肌肉群具有反作用力的作用,它們之間的平衡可以在保護膝關節的同時實現廣泛的活動,」來自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 (UCSF) 的研究主要作者 Upasana Upadhyay Bharadwaj 醫學博士說。“除了其他因素之外,不平衡還會導致生物力學的變化,從而導致骨關節炎的進展。”

Upadhyay Bharadwaj 博士及其同事評估了初步骨關節炎 (Osteoarthritis Initiative) 的 134 名參與者的大腿肌肉體積,這是一項由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贊助的全國性研究。

他們將 67 名接受單膝全膝關節置換術的患者與 67 名未接受膝關節置換術的對照參與者進行了比較。

病例和對照組的年齡和性別等變數進行配對。

研究人員在手術時獲得了大腿的 3T MRI。

他們還評估了手術前兩年和四年的 MRI 結果。

他們使用之前訓練過的深度學習模型來分割和計算大腿肌肉的體積——手動計算的測量方法非常繁瑣。

 

將接受全膝關節置換術的患者與對照組進行比較,股四頭肌與大腿後肌體積的比率較高與全膝關節置換術的機率較低顯著相關。

大腿後肌和股薄肌(大腿內側又長又薄的肌肉)的體積越大,也與全膝關節置換術的幾率較低有關。

Upadhyay Bharadwaj 博士說:「我們的研究說明,除了單獨的強壯肌肉之外,相對於大腿後肌肌肉群而言,較大的伸肌群與兩到四年內進行全膝關節置換手術的幾率較低顯著相關。”

此研究結果對影像檢查的解釋和臨床管理都有影響。

結果證明,加強股四頭肌與大腿後肌相關的訓練計劃可能是有益的。

Upadhyay Bharadwaj 博士表示:「雖然我們認為整體肌肉體積作為肌肉力量的替代指標很重要,但伸肌和腿筋之間的比例以及平衡可能更為重要,並且與較低的全膝關節置換幾率顯著相關。」說。

儘管這項研究主要針對關節炎患者,但研究結果也可能有助於為更廣泛的人群進行肌力訓練。

Upadhyay Bharadwaj 博士說:“雖然這些結果對於骨關節炎風險人群的靶向治療至關重要,但即使是普通公眾也可以從我們的結果中受益,以預防性地納入適當的強化鍛鍊。”

參考報導: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3/11/231127180710.htm

鄭醫師補充:

再一次證明,肌肉可以保護關節,免於或減緩關節退化及發炎。肌肉到一定年紀,用進廢退,不積極鍛鍊就會退化,這是鐵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鄭醫師的部落格 的頭像
    鄭醫師的部落格

    鄭醫師的部落格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