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孕母親的憂鬱症狀可能影響孩子的腦部發育

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

【早安健康/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懷孕母親的憂鬱症狀可能影響孩子的腦部發育 

《Cell Reports》刊登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University of Calgary)的最新發表,研究團隊指出女性懷孕時及懷孕後出現的憂鬱症狀(Depressive symptoms),和其學齡前孩子腦部減少的皮質(cortex)厚度有關而大腦皮質的厚度則和孩子較複雜的思考及行為有關。 

研究中,作者招募52位懷孕女性作為受試者,並在孕期的每個妊娠期、及孩子出生後幾個月後,檢測孕婦的憂鬱情形;並在孩子2.5-5歲時,以核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檢測其腦部結構。 

結果發現,懷孕時具有越嚴重憂鬱症狀的孕婦,其學齡前孩子的腦部前葉及顳葉皮質較薄。作者指出,這項研究成果顯示女性懷孕時,給予適當的心理健康監測及支持,和注重產後婦女的憂鬱情況一樣重要。 

本文出自 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 
新聞出處:Mother’s depression may affect kid’s brain development《The Indian Express》 
http://indianexpress.com/article/lifestyle/health/mothers-depression-may-affect-kids-brain-development-4379956/ 
研究刊登在《Biological Psychiatry》第80卷第11期 第859-868頁 
http://www.biologicalpsychiatryjournal.com/article/S0006-3223(15)01039-2/fulltext  

鄭醫師補充:

這篇研究報導充分提醒準媽媽:不要輕忽孕期的憂鬱症狀,越嚴重,胎兒日後的大腦皮質越薄,影響複雜的思考能力以及型為控制。孕期間一旦出現憂鬱症狀,又怕藥物影響小孩日後的健康以及大腦發育,建議不妨參考整合療法的營養補充來幫助改善,幫助下一代頭好壯壯。

這些研究分享並不是叫大家不要看精神科或者服用精神科用藥。精神科藥物潛藏對某些患者而言,需要積極處理,治療過程中,無法確認是病情惡化或是藥物副作用,請跟開藥的醫師討論。無法得到滿意答覆或者妥善的處理,不妨透過第二甚至第三個專業意見協助改善解決。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最新發表的一篇研究發現:從DHA萃取出來的一種名為NDP1的分子,可以幫助大腦修復,同時保護眼睛(色素視網膜上皮細胞)。

主要機轉是因為NDP1可以幫助身體產生保護性的蛋白,對抗自由基以及修復相關受損的組織。

NDP1,全名是神經蛋白D1(Neuroprotectin D1),是一種從DHA製造出來的脂質訊息,於2004年發現,氧化壓力來自於持續過度產生的自由基,最後導致細胞凋亡,而缺血性中風也讓神經細胞加速死亡,當然也包含退化性的眼睛疾病。

研究團隊發現,當系統出現實驗性的中風,NDP1會開始從一種環指蛋白146來增加製造,名為Iduna,Iduna可以加速DNA修復以及保護色素視網膜上皮細胞免於被一種PARP的蛋白摧毀。NDP1在中風的六小時內,為了因應大量的氧化壓力而大量產生。

換言之,NDP1可以幫助Iduna的製造而幫助細胞生存。研究人員希望能透過進一步更多的研究,讓這種療法實際應用於臨床上幫助更多患者。

參考文獻:

  1. Ludmila Belayev, Pranab K Mukherjee, Veronica Balaszczuk, Jorgelina M Calandria, Andre Obenaus, Larissa Khoutorova, Sung-Ha Hong, Nicolas G Bazan. Neuroprotectin D1 upregulates Iduna expression and provides protection in cellular uncompensated oxidative stress and in experimental ischemic stroke. Cell Death and Differentiation, 2017; DOI: 10.1038/cdd.2017.55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法國研究:孕婦服用癲癇藥產下畸形兒機率高

李宸儀

根據法國國家藥物暨健康產品安全局(ANSM)的一項研究指出,用來治療癲癇和躁鬱症患者的藥品丙戊酸(Valproate),可能導致服用此藥的懷孕婦女產下畸形兒的機率比一般婦女高出4倍。

統計資料也顯示,此藥自1967年法國准許服用以來,已造成用藥婦女產下4100名先天性畸形的嬰兒。目前法國政府已向全國醫生建議,避免將此藥開給包括懷孕婦女在內的所有女性。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ANSM最新的醫學研究報告指出,用來治療癲癇和躁鬱症的丙戊酸,已被確定是造成服藥的婦女產下2150到4100名畸形兒的罪魁禍首。

發表這項研究的ANSM科學中心主任佐瑞克(Mahmoud Zureik)表示,據統計顯示,這項藥品在法國已造成了3000多名的畸形兒,這樣的數字高的十分驚人。

丙戌酸的適應症與副作用

丙戊酸自1967年引入法國後,曾以Epilim、Depakine、Depakote和Stavzor為名流通市場。其主要用來治療癲癇、躁鬱症、精神分裂症,此外,也常被用於預防偏頭痛和各種慢性疼痛。

丙戊酸的優點在於其副作用較少較緩和,藥效反應時間也較快,然而其最為人詬病的副作用便是用藥婦女產下畸形兒的高機率。

據ANSM指出,服用丙戌酸治療疾病的婦女,其產下的嬰兒患有脊柱裂(spina bifida)、自閉症與發育遲緩的機率是一般婦女的4倍。此外,服用丙戌酸治療癲癇之婦女其產下畸形兒的機率又是治療躁鬱症之婦女的2倍,主要原因在於前者所服用的丙戌酸藥量通常較後者多。

脊柱裂是什麼?

脊柱裂是一種先天性的脊椎骨損傷,可分為開放性脊柱裂、囊性脊柱裂以及隱性脊柱裂3種。

脊柱裂寶寶最明顯的徵狀便是在脊椎處有皮膚凹陷、血管瘤、脂肪瘤、毛髮、皮竇等突起物,其症狀包括下癱瘓、腦積水、學習障礙、大小便失禁以及生殖能力受損等。

丙戌酸的副作用

ANSM的研究結果引起法國人的高度關注,不少人譴責製藥商與政府並沒有及早對此藥進行副作用檢測,並告知用藥人副作用的風險。

但事實上,早在1980年代,便有人懷疑它可能有導致婦女產下基因缺陷嬰兒的副作用,但直到2014年法國政府才正視這個問題,並對其進行深入研究。

除了法國對丙戌酸的安全性有疑慮外,英國國民保健署(NHS)在4月時也向國內醫生提出警告,要求醫生只有在當其他可替代藥物都無法治癒病症時,才可以開立丙戊酸的處方箋給予女性或懷孕婦女。

對於外界的質疑與譴責,製藥廠商賽諾菲(Sanofi)發表聲明表示,公司在研發過程中已發現此藥伴隨用藥婦女產下畸形兒機率提升的副作用,並已向法國衛生當局通報。

向藥商提出告訴

目前,大批曾經服用丙戊酸並產下畸形兒的受害家庭,已在法國抗癲癇藥物受害父母協會(Association d'aide aux Parents d'Enfants souffrant du Syndrome de l'Anti-Convulsant APESAC)的協助下,向賽諾菲提起訴訟,控告該公司沒有向用藥人提出副作用的警告。

法國議員巴特(Gerard Bapt)也表示,應該儘快立法禁止醫生提供丙戊酸給懷孕女性。

Epilepsy drug valproate behind thousands of severe birth defects, says French study https://t.co/k6ayc4aFYK

— Sky News (@SkyNews) 2017年4月20日      

鄭醫師補充:

不只是丙戊酸(原廠商品名為帝拔癲)這種抗癲癇藥物,事實上,所有抗癲癇藥物在懷孕時最好都能避免,因為抗癲癇藥物使用,會降低葉酸濃度,而葉酸是胎兒的神經發育非常重要的營養,缺乏葉酸容易產生脊柱裂的先天缺陷。

因此有學者認為,服用抗癲癇藥物的人最好都能額外補充葉酸,以避免葉酸不足帶來的健康風險:

http://www.medscape.com/viewarticle/814588

最理想的狀況,當然是孕期避免抗癲癇藥的使用。萬不得已,有癲癇或者精神困擾甚至其他適應症,必須長期靠抗癲癇藥物來控制的孕婦,額外服用葉酸,應可以降低寶寶畸形的風險。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很多人都知道骨骼健康需要補充鈣和D3,但比較少人知道鎂對骨質的形成也很重要。最近一項芬蘭研究提醒:鎂可能是中年人預防老年行動不便的關鍵要素。這項研究也是少數直接用鎂是否能預防骨折的分析研究。

由 芬蘭東部的Bristol大學針對2245位年逾20歲的對象做追蹤,他們發現鎂的血液濃度比較低的人,骨折風險增加,尤其是髖關節差別更是明顯。男性有最高濃度的鎂,骨折風險降低44%。追蹤期間發生骨折的男性,沒有一個人其鎂的濃度位於最高的範圍(> 2.3 mg/dl)。同樣的研究分析他們鎂的食物攝取與骨折無相關,也就是多吃鎂的食物,並不會增加鎂的濃度,研究人員建議透過營養補充品來提升鎂,避免鎂的濃度不足。

研究人員建議務必提高自己的鎂濃度,降低骨折以及不良於行的風險。由於一般醫療院所並不會針對鎂來做檢測,因此建議大家透過功能醫學的微量元素分析來了解自己體內的鎂是否充足,比較直接而沒有疑問。補充鈣時,一起補充鎂,且以2:1的比例來補充,效果更佳。

參考文獻:

  1. Setor Kwadzo Kunutsor, Michael Richard Whitehouse, Ashley William Blom, Jari Antero Laukkanen. Low serum magnesium levels are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risk of fractures: a long-term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Europe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2017; DOI: 10.1007/s10654-017-0242-2

這些文章不是叫大家不要看精神科或服用精神科藥物⋯而是提供您一些除了吃藥以外的其它各種方式,讓你可以改善你的健康。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2017年04月16日13:40

臍帶血幹細胞多用於白血病、海洋性貧血、黏多醣寶寶等治療。最新國際研究發現,臍帶血幹細胞還可治療自閉症孩童,經杜克大學醫學中心臨床研究,對有自閉症傾向的2至6歲兒童共25人,進行臍帶血治療後,7成病童症狀獲得改善,一些不太講話的孩子大幅增加說話詞彙量,且能進行有意義的溝通。國內醫師表示,此為臨床初期研究,臍帶血幹細胞是否能用於自閉症治療,還需更多研究。今天在一場臍帶血幹細胞衛教活動,台大醫院小兒部醫師、台灣海洋性貧血協會理事長林凱信表示,造血幹細胞移植包含骨髓移植、周邊血幹細胞移植及臍帶血移植,台大醫療團隊組成造血幹細胞移植團隊,治療許多遺傳性基因異常、免疫功能、造血功能異常及癌症等病童,且逾百位病童成功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包含數10名重度海洋性貧血病童,讓病童脫離長期輸血與打排鐵劑痛苦。林凱信說,國際臍帶血幹細胞臨床研究,包含腦性麻痺、後天聽力損傷、自閉症及幼兒腦中風等,而美國杜克大學醫學中心近期發表,以自體臍帶血治療自閉症第一期臨床試驗,自閉症孩童,接受臍帶血治療後,部分病童的詞彙量大幅增加且能進行有意義的溝通,此為臨床初期研究,臍帶血幹細胞是否能用於自閉症治療,還需更多研究。(沈能元/台北報導) 

鄭醫師補充:

用自體幹細胞,也就是自己的臍帶血來做治療,比較沒有排斥風險。這對於是否存臍帶血的預防醫學健康管理問題,提供了加分的佐證。

這些文章不是叫大家不要看精神科或服用精神科藥物⋯而是提供您一些除了吃藥以外的其它各種方式,讓你可以改善你的健康。

參考文獻:

 

 2017 Apr 5. doi: 10.1002/sctm.16-0474. [Epub ahead of print]

Autologous Cord Blood Infusions Are Safe and Feasible in Young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Results of a Single-Center Phase I Open-Label Trial.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8378499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運動前吃東西到底好不好?研究:「這樣做」燃脂力才能大提升!

想要加速燃脂?運動前後的一些小細節都要非常注意啊…… 

對於「運動前能否進食」說法眾說紛紜,有些人認為吃點東西能更有體力鍛練並消耗脂肪,有些人則認為不吃東西減少熱量攝取才瘦得快,到底哪一種說法才正確?根據「DailyMail」報導,英國巴斯大學研究發現,空腹運動燃脂效果最顯著

該項研究找來一組體重過重的男人,請他們做兩項實驗,其一是空腹健走1小時,另一項則是請他們進食2小時後健走1小時,接著檢驗血糖和脂肪組織,發現能量代謝的丙酮酸鹽脫氫酶激酶同工酶 (PDK4)和燃燒脂肪的激素敏感脂肪酶(HSL)均有上升的跡象,而飯後健走的人,兩者指數卻下滑,由此可知,在空腹下運動,燃脂力會比進食後再運動還要好

對此,研究人員Dylan Thompson表示,脂肪組織常常面臨互相競爭的挑戰,他進一步解釋說:「當人進食後,身體就會先忙著消化食物,將它轉化為能量來源,此時運動自然就沒有辦法刺激脂肪組織,達到極好的燃脂效果。」所以想要加速減重的人,不妨試試空腹運動,不過,如果你容易感覺到不舒服,血糖偏低的人建議還是先吃點蔬果墊胃,以免運動時發生危險。 

鄭醫師補充:

空腹運動,加速減重效率。飯後去走走路,即使減重效果不好,但過去有研究發現可以幫助血糖維持穩定,也有健康的好處。

這些文章不是叫大家不要看精神科或服用精神科藥物⋯而是提供您一些除了吃藥以外的其它各種方式,讓你可以改善你的健康。

參考文獻:

  1. Yung-Chih Chen, Rebecca L. Travers, Jean-Philippe Walhin, Javier T. Gonzalez, Francoise Koumanov, James A. Betts, Dylan Thompson. FEEDING INFLUENCES ADIPOSE TISSUE RESPONSES TO EXERCISE IN OVERWEIGHT MEN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 -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2017; ajpendo.00006.2017 DOI: 10.1152/ajpendo.00006.2017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避孕藥調經 恐增憂鬱風險!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不少女性會使用避孕藥,不只是為了避免懷孕,有些人利用避孕藥可以調經的作用,自行到藥局購買避孕藥服用。然而,日前有研究發現,服用避孕藥的女性,罹患憂鬱症的風險較高。所以,要吃避孕藥之前,最好還是先就醫,確認是否適合服用。

研究:吃避孕藥易患憂鬱症 青少女最明顯

衛生福利部八里療養院藥劑科藥師吳芝瑩表示,根據去年JAMA Psychiatry期刊所刊出的一項研究報告指出,在長時間的追蹤之下發現,服用避孕藥的女性較容易患憂鬱症,而且以青少女的影響程度最顯著;這項研究共收案逾100萬名15至34歲丹麥女性,且自2000年起追蹤至2013年,平均追蹤時間約6年,主要是分析各種荷爾蒙避孕法跟罹患憂鬱症的相對風險。

用藥6個月內最常見

吳芝瑩藥師指出,研究結果顯示,使用含有雌激素及黃體激素之綜合避孕藥的女性,被診斷患有憂鬱症的機率比未服用者高出23%,尤其是開始服用的6個月內最常見;若服用只含有黃體激素的避孕藥,罹患憂鬱症機率更比未服用者高出34%,其中年齡介於15至19歲青少女更是高風險族群。上述青少女族群中,口服綜合避孕藥者罹患憂鬱症而需接受抗憂鬱藥治療的機率比起未服用者高出8成,而服用只含黃體激素避孕藥的,患上憂鬱症的機率更高出2倍

服用避孕藥前 先諮詢醫師意見

然而研究也發現,不只口服藥物有此影響,其他替代避孕措施,例如會釋放荷爾蒙的子宮內避孕器、避孕貼片及陰道避孕環等,甚至比起口服避孕藥者有更高的機率罹患憂鬱症。儘管如此,吳芝瑩藥師認為,此研究的最大目的在於提醒醫生及女性都需要注意這項潛在的副作用,毋須因此而感到驚恐甚至貿然停藥。吳芝瑩藥師建議,無論是要服用避孕藥或是採取相關避孕措施,最好都能先就醫接受評估並和醫生討論後再做決定較為妥當。(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鄭醫師補充:

長期使用避暈藥,是否會因為避孕藥使用導致原本的性荷爾蒙分泌或者濃度不平衡,或者造成大腦性荷爾蒙受體數目改變而影響情緒,導致憂鬱?或是避孕要使用導致其他神經傳導物質的不平衡甚至影響其他腺體的內分泌,進而增加優遇症的發生率,這篇大規模研究並未提及真正發生原因。

相關其他臨床研究提到一些可能性,包含可能會影響可體松對壓力的反應等等,有興趣深究的人可參照相關期刊內容:

http://journals.sagepub.com/doi/full/10.1177/147470491301100315

無論如何,用人為干預改變荷爾蒙的分泌,長期下來對女性存在憂鬱症風險的提高,仍不能輕忽。

這些文章不是叫大家不要看精神科或服用精神科藥物⋯而是提供您一些除了吃藥以外的其它各種方式,讓你可以改善你的健康。

參考文獻:

Skovlund CW, Mørch LS, Kessing LV, Lidegaard Ø. Association of Hormonal Contraception With Depression. JAMA Psychiatry. 2016;73(11):1154-1162. doi:10.1001/jamapsychiatry.2016.2387

http://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psychiatry/article-abstract/2552796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央社巴黎十四日綜合外電報導】

喜歡讓小孩玩智慧型手機或平板的父母恐怕要注意,根據今天公布的最新研究,幼兒使用觸控式螢幕裝置的時間越多,睡眠的時間越短

法新社報導,這篇刊載在「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六個月到三歲的幼兒每天多用一小時觸控式螢幕電話或平板,每廿四小時期間的睡眠時間會減少將近十六分鐘。

但該項研究仍無法斷定額外使用觸控式螢幕是幼兒睡眠變少的元凶,或睡眠減少是否會對健康造成負面影響。睡眠對於認知發展相當關鍵,特別是幼年時期,腦部與睡眠模式都在共同逐漸形成中。

過去的研究顯示,看電視與玩電玩會導致兒童睡眠問題

二○一四年,這項研究進行的地點英國,高達七十%的家庭擁有觸控式螢幕裝置。

這份研究針對七一五對擁有嬰兒或幼兒的父母,請他們回報孩子白日與晚上的睡眠時間、他們的孩子多快入睡,以及晚上他們有多常醒著,並同時追蹤這些小孩使用觸控式螢幕裝置時間。

結果發現,所追蹤的幼兒之中,四分之三的兒童每天都會使用觸控式電話或平板,兩或三歲的兒童,比例更升至九十二%,平均每天使用時間為廿五分鐘。

使用越多觸控式螢幕不僅與睡眠減少有關,也與花更久時間入眠有關連,至於睡眠品質,則似乎沒有改變。但這份研究的研究方法與結論也遭到某些專家批評。

英國開放大學統計學榮譽退休教授麥康威說,對於觸控式螢幕使用與睡眠減少的關連,「可以有很多種可能解釋」。

鄭醫師補充:

觸控螢幕的科技,帶給我們便利,甚至也取代一部分的親子互動陪伴,但對幼兒的發展,可能弊多於利,不管如何,如何控管以及增加親子的實質互動與陪伴,遠比讓小孩年著觸控螢幕好上許多。 這些文章不是叫大家不要看精神科或服用精神科藥物⋯而是提供您一些除了吃藥以外的其它各種方式,讓你可以改善你的健康。

參考文獻: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rep46104

Daily touchscreen use in infants and toddlers is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sleep and delayed sleep onset

  • Scientific Reports 7, Article number: 46104 (2017)
  • doi:10.1038/srep46104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早安健康/江守山(腎臟科名醫)】好孕養胎最忌飲食汙染:鉛 

孕婦吸收的鉛90%會傳給胎兒 

鉛與汞同樣都是有毒的重金屬,進入食物鏈的模式與汞相似,容易受其污染的食材也相近,如大型海魚、中藥等,都常可驗出過量的鉛。此外,對台灣民眾來說,還要小心每天喝的水,因為鉛元素與水長期接觸後會析出,全台有長達數萬公里的老舊鉛水管,至少有三•六萬戶仍使用老舊鉛管供應食水,再加上有些民宅、大廈等供水系統會使用含鉛水龍頭等情況,所以我們飲用的自來水,很可能是被污染過的「鉛水」。假如再加上其他飲食,以及透過呼吸道吸入的鉛,生活中潛藏的鉛毒危機實在是不容小覷。 

鉛進入人體後,在軟組織與血液的半衰期雖然只有三十天,但它不易排除,因為身體會將鉛離子集中隔離、累積於骨骼中,一旦鉛進入骨骼後,半衰期將延長至二十年以上。假如發生在女性身上,懷孕時累積在骨骼中的鉛便會釋入血液,並通過胎盤進入胎兒體內,因此對未來有生育打算的女性來說,想避免孩子受到鉛的毒害,即刻起就得小心鉛毒,同時在懷孕前,最好到醫院進行血微量元素檢測,確定身體內鉛含量的指標合格後再懷孕。 

此外,孕婦和胎兒對鉛的吸收率比一般人更高,孕期防毒也相當重要。舉例來說,同樣程度鉛污染的食物,一般成人吃了之後大約會吸收十至十五%的鉛,但孕婦卻可吸收高達五○%,而胎盤對血液中的鉛也毫無屏障作用,所以孕婦體內九○%的鉛會通過胎盤給胎兒,進而導致胎兒的先天性鉛中毒。 

由於鉛會累積在身體,毒性會影響人體內所有的器官和系統,成人及孩童皆然,而且因為可通過胎盤,因此對打算懷孕的女性、胎兒和幼童更加危險。 

危害:造成男女不孕 

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前主任林杰樑生前參與的最後一篇生殖毒害研究,證實男性不孕與重金屬鉛有關,精液中的鉛濃度越高,精蟲數就越少。事實上,鉛對生殖系統是直接毒性,許多動物研究皆證實,鉛濃度過高會使生育力和生殖受損。二○一三年高雄醫學大學針對「血鉛值與不孕症」的研究結果也顯示,不孕症婦女平均血中鉛值(三•五五μg/dL)顯著高於具正常生育能力之婦女(二•七八μg/dL),再再證明當血鉛濃度微幅升高,對女性卵子或男性精蟲的數量與品質,都會引發負面影響。 
如何避免「鉛」傷害自己和寶寶? 
鉛可以透過飲食、呼吸或皮膚接觸吸收而進入人體,但正常狀況下又以飲食為主要管道,因此慎防「鉛從口入」,每一個人都應該認真執行。 
請注意!這些食物都可能含有「鉛」 

①水 
對台灣民眾來說,日常飲食中最立即該處理的是每天都要喝的水,也就是自來水中的鉛。雖然目前淨水廠供水被檢驗出的鉛含量(2015年0.25~7.76μg/L),的確低於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的10μg標準,但人體的血鉛濃度越低越好,最好是零,所以不管是水還是其他食物都不應含鉛。有鑑於此,我們就必須自力救濟,例如清晨或假日後的第一道自來水,含鉛量最高,最好打開放掉一些再使用;或是自行安裝逆滲透淨水設備,以確保家中用水安全。 
②中藥 
《整體環境科學(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的研究發現,食用中藥的婦女,其母乳的含鉛量明顯比沒有吃中藥的母親更高,因此測量這些孕婦常吃的當歸、紅棗、枸杞、四物湯,結果所有的樣本都含鉛,其中四物湯的鉛含量更高達322.31μg/L。台灣消基會每年的中藥檢驗也一樣,年年都會檢出鉛和汞,而常用來治療小兒驚悸及解熱的八寶散、驚風散也常被檢出含有超標的鉛;由於無毒的安全中藥難尋,因此唯一的防範之道就是「不要吃」,特別是孕婦、哺乳婦女及6歲以下孩童,更是一定要避免。 
③罐頭食物 
有些罐頭常用的馬口鐵含有微量的鉛,而且有些罐頭在製造時也可能使用鉛焊接,由於罐頭食品之所以能長期保存,主要依賴於真空、密封和殺菌,因此在經過高溫消毒時(尤其是裝酸性食物),鉛便會溶出於食物當中。 
④皮蛋 
皮蛋是一種特殊的蛋加工品,通常以鴨蛋為原料,並透過浸漬鹼性浸漬液,來使蛋白凝膠轉為透明,讓口感更為Q彈。然而部分業者,為了避免凝結好的蛋白再液化,往往會在浸漬液中添加少許鉛、銅等重金屬以提高安定度,因此也是高含鉛風險的食物。 
不良的嬰幼兒玩具也可能含鉛! 

要提醒的是,嬰幼兒玩具中也可能含鉛。2008年美國便有600萬件玩具因為含鉛過高而被回收。由於嬰幼兒常喜歡把玩具或隨手可得的東西放入嘴裡吸吮啃咬,如此一來便會吃進大量的鉛,因此購買嬰幼兒玩具或用品時,一定要慎選合格產品才行。

鄭醫師補充:

鉛或其他重金屬可以檢測也可以透過相關療法排除,不可諱言,汙染無所不在,為了下一代以及自身健康,減少曝露接觸,透過檢測了解實際汙染累積的狀況,透過相關療法來幫助身體降低汙染,減少毒害,大概是目前能做的極限了。

這些文章不是叫大家不要看精神科或服用精神科藥物⋯而是提供您一些除了吃藥以外的其它各種方式,讓你可以改善你的健康。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男人白頭髮多寡 竟與心臟病風險有關?!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男人白頭髮多寡,與心臟病風險有關!埃及學者近日在2017年歐洲心臟病防治協會年會(EuroPrevent 2017)中發表研究指出,白頭髮較多的人,較容易出現心臟病。

白頭髮越多 越容易有心血管疾病

埃及開羅大學心臟學專家艾莉妮‧薩姆爾表示,老化是冠狀動脈疾病風險因子,且這項風險因子無可避免,一些皮膚科跡象也一樣,越老越容易出現,而出現白頭髮或許代表冠狀動脈疾病、心臟病風險上升。

薩姆爾博士補充,對於出現白髮這種心臟病風險跡象,未來需要進行更多研究,才能確認,進行這些研究,或可幫助及早發現心血管疾病、盡早介入治療。

粥狀動脈硬化、長白頭髮 生理機轉類似

粥狀動脈硬化與頭髮變白在受損DNA修復、氧化壓力、發炎情況、荷爾蒙改變與細胞衰老方面,擁有相似機轉。研究人員以冠狀動脈疾病患者為對象,想了解他們長白頭髮的情況,並探索長白頭髮是否為疾病獨立風險指標。

這項研究為前瞻性觀察研究,含括545名男性患者,這些患者疑似患有冠狀動脈疾病,因此接受多層次電腦斷層掃描(CT)幫助確診。研究人員將患者依是否罹患冠心病、白髮量多寡等進行分組。

研究人員也將白髮量多寡分為五等級,第一級為全部是黑髮,第二級為黑髮多於白髮,第三級為黑髮與白髮一樣多,第四級為白髮多於黑髮,第五級為滿頭白髮。

白髮比例越高 冠狀動脈鈣化越嚴重

研究人員分析高血壓、糖尿病、抽菸、血脂異常與冠狀動脈疾病家族史等變數。結果發現,當一個人白髮量開始與黑髮量一樣多,也就是白髮量在第三級以上,冠狀動脈疾病風險就會增加,這項變數獨立於年齡與其他疾病風險因子。

研究也發現,對於沒有冠狀動脈疾病的受試者,白髮比例越高,冠狀動脈鈣化情況也越嚴重

白頭髮比例增多 可能是心血管疾病徵兆

薩姆爾博士認為,粥狀動脈硬化與長白頭髮有相似生理路徑,兩者發生比率也是隨年齡增加,從研究結果來看,撇開年齡因素,白頭髮可被視為生理年齡指標,透過這項指標,或可了解一個人心血管疾病風險高低。

鄭醫師補充:

用白髮的比例來評估男性冠狀動脈疾病的風險,一般人比較少聽過,也提醒大家,若是有心臟血管疾病白髮比例又高的男性,對於冠狀動脈疾病的預防、治療以及改善,務必更積極。

這些文章不是叫大家不要看精神科或服用精神科藥物⋯而是提供您一些除了吃藥以外的其它各種方式,讓你可以改善你的健康。

參考原文報導來源: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7/04/170408104609.htm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震驚!日本6個月大嬰兒吃蜂蜜死亡

作者Yahoo!奇摩 | Yahoo奇摩(即時新聞) – 2017年4月7日 下午9:19

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東京都足立區的一名6個月大的男嬰,在家人餵食蜂蜜後,竟引發嬰兒肉毒桿菌中毒死亡,是日本首例,東京都政府呼籲,民眾不要對未滿1歲的嬰兒餵食蜂蜜。

東京都政府表示,6個月大的男嬰在出現病症約1個月前,曾被家人餵食離乳品,其中有混入蜂蜜的果汁。這男嬰有可能每天攝取了10公克的蜂蜜。2月中旬起,身體狀況惡化,出現痙攣、呼吸困難情況,於2月下旬送醫急救,不幸在上個月30日死亡。

男嬰的糞便及男嬰家裡的蜂蜜被檢驗出含有肉毒桿菌病毒。保健所今天確定,男嬰是死於嬰兒肉毒桿菌中毒症

嬰兒肉毒桿菌中毒症只在腸道菌叢尚未發展健全的1歲以下嬰兒身上看到。

鄭醫師補充:

過去有類似的零星案例報導,主要關鍵在於寶寶免疫力尚未發展,對於蜂蜜潛藏的肉毒桿菌缺乏抑制對抗能力。

即使導致死亡的結果並不常見,但對嬰兒造成的傷害以及日後可能的衍生的照顧甚至身心發展,都是棘手的問題,建議父母千萬不要對一歲以下的寶寶餵食蜂蜜。

這些文章不是叫大家不要看精神科或服用精神科藥物⋯而是提供您一些除了吃藥以外的其它各種方式,讓你可以改善你的健康。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嬰兒猝死症3年奪110命 國健署籲勿趴睡

 

匯流新聞網記者王少筠/綜合報導

據衛福部102至104年死因統計,3年內共有110條小生命因發生嬰兒猝死症候群而來不及長大,多為1至2個月大的寶寶。國健署指出,側睡或趴睡可能導致呼吸道阻塞,且許多研究都顯示趴睡是嬰兒猝死的重要危險因素,因此呼籲家長讓1歲以下嬰兒採取「仰睡」姿勢。

嬰兒猝死症(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 SIDS),是指1歲以下嬰兒突然死亡,且經完整病理解剖、解析死亡過程、檢視臨床病史等詳細調查後,仍無法找出死因者,才能判定為此症。嬰兒猝死症多發生於嬰兒睡眠期間,通常無證據顯示死前有掙扎或發出聲音的情況。

國健署長婦幼組組長陳妙心指出,不少家長擔心寶寶仰睡會嗆奶而有窒息風險,也有人擔心影響頭型。事實上,仰睡並不會增加嗆奶機率,反而是有些嬰兒於睡夢中驚醒的神經反應不佳,趴睡易導猝死;側睡則容易翻身成趴睡,亦不建議。

為降低嬰兒猝死症候群的發生風險,除了讓寶寶每次睡眠都採取「仰睡」姿勢,陳妙心也提醒,盡量不要讓寶寶與他人同睡;棉被只要裹至嬰兒胸部,並將手臂露出,以減少遮蓋臉部的機會;嬰兒床表面宜堅實,不要放置枕頭、填充玩具等鬆軟物件;勿讓嬰兒睡在沙發、椅子、墊子或趴睡在照顧者身上;穿著一件式或睡袋型的嬰兒睡衣兒不要穿著太多衣物或過度包裹嬰兒;另外,切勿讓任何人在嬰兒附近吸菸。

國健署呼籲,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寶貝,為讓小生命順利長大,長輩及褓姆務必留意兒的睡眠空間是否安全。有關兒童健康手冊相關資訊可至國民健康署網站下載使用,或撥打全國免付費孕產關懷諮詢專線0800-870-870諮詢。

20170406a01a01

鄭醫師補充:

總之,讓嬰兒仰睡,避免側睡以及趴睡。儘量讓嬰兒獨睡(避免大人睡覺時壓迫)。大人的吸菸以及喝酒對於照顧寶寶都是不利的危險因子,最好避免。寶寶吸二手菸會增加過敏以及日後身心發展甚至影響學習。過去有諸多研究證實,不可輕忽。

這些文章不是叫大家不要看精神科或服用精神科藥物⋯而是提供您一些除了吃藥以外的其它各種方式,讓你可以改善你的健康。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聽說過抗生素可以治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嗎?不要說一般民眾沒聽過,許多專業人員也是聞所未聞。

最近由瑞士蘇黎世大學針對76位健康的志願受事者所做,有安慰劑對照的雙盲研究發現:一種常用的抗生素多喜黴素(doxycycline)可以擾亂大腦的負面連結的形成。這項研究刊登於分子精神病學期刊(Molecular Psychiatry)。研究過程在第一階段,受試者分別給予抗生素或者是安慰劑,然後學習特定顏色和電擊的連結反應,一週後,再次給他們看同樣的顏色伴隨巨大聲響,但沒有電擊,然後去測量他們的恐懼反應。結果發現吃抗生素的受試者比安慰劑組減少60%。顯示恐懼的記憶明顯被此種藥物抑制。其他項認知量測像是感覺記憶或者是注意力則不受影響。研究人員提到:當我們談論降低恐懼記憶,我們不是要刪除真正發生過事情的記憶,這些受試者在螢幕變紅時他們或許不會忘記曾被電擊過,但當他門下一次看到紅色時,他們忘記了本能的恐懼。對威脅的恐懼學習對於任何生物都是項重要的能力,因可以幫助我們避開危險,例如掠食者等等。然而對於威脅若是過度擔憂,將導致巨大的痛苦與不適,例如大家所熟知的焦慮性疾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

研究人員認為抗生素治療可以當作PTSD的嶄新治療策略,甚至是預防性投藥也可以考慮。

參考文獻:

  1. D R Bach, A Tzovara, J Vunder. Blocking human fear memory with the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inhibitor doxycyclineMolecular Psychiatry, 2017; DOI: 10.1038/MP.2017.65

寫這些文章不是叫大家不要看精神科或服用精神科藥物⋯而是提供您一些除了吃藥以外的其它各種方式,讓你可以改善你的健康。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新針對超過500位孩童,追蹤至成人(38歲)的一項長期研究發現,含鉛汽油曝露越多造成強力的神經毒性,可能導致智商以及職業地為降低。這項研究發表於知名美國醫學期刊(JAMA)。 參與者的超過1000名,接受長期檢查,他們一部分於1971到1972出生於紐西蘭的達尼丁(Dunedin),在他們童年期間,當地的有全世界最高濃度的含鉛汽油。從他們出生到長成,一直規律地接受認知功能評估,像是知覺推理以及工作記憶等等。到了11歲,從565位對象者採集其血液量測鉛的濃度,分析研究發現:

鉛含量超過10 mg/dL他們38歲時的IQ值平均比鉛含量少的人少4.25,而這項研究追蹤與他們童年的IQ表現相仿。他們整體在11歲的鉛量測平均值高達10.99 mg/dL,目前美國CDC(疾病管制局)建議超過5就該介入處理。按此標準,這研究有高達94%的人鉛含量過高,這些人長期帶著鉛毒從未接受任何相關的醫療介入處理,殊不知背後潛藏的健康風險以及社經地位影響深遠。

研究人員建議出生於含鉛汽油時代的中年人,最好都透過相關檢測瞭解身體鉛的累積量,若是偵測值高於建議值,最好積極處理。而孩童若是有注意力不足過動傾向或者學習障礙者,重金屬檢測應視為不可或缺的身體檢查項目。

參考文獻:

  1. Aaron Reuben, Avshalom Caspi, Daniel W. Belsky, Jonathan Broadbent, Honalee Harrington, Karen Sugden, Renate M. Houts, Sandhya Ramrakha, Richie Poulton, Terrie E. Moffitt. Association of Childhood Blood Lead Levels With Cognitive Function and Socioeconomic Status at Age 38 Years and With IQ Change and Socioeconomic Mobility Between Childhood and AdulthoodJAMA, 2017; 317 (12): 1244 DOI: 10.1001/jama.2017.1712

類似相關研究:

  1. Jianghong Liu, Xianchen Liu, Wei Wang, Linda McCauley, Jennifer Pinto-Martin, Yingjie Wang, Linda Li, Chonghuai Yan, Walter J. Rogan. Blood Lead Concentrations and Children’s Behavioral and Emotional ProblemsJAMA Pediatrics, 2014; DOI: 10.1001/jamapediatrics.2014.332
  2. Howard W. Mielke, Sammy Zahran. The urban rise and fall of air lead (Pb) and the latent surge and retreat of societal violence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2012; 43: 48 DOI: 10.1016/j.envint.2012.03.005

 

寫這些文章不是叫大家不要看精神科或服用精神科藥物⋯而是提供您一些除了吃藥以外的其它各種方式,讓你可以改善你的健康。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可能知道睡覺是幫助身體修復最直接的必要行程,睡不好,免疫力、心血管疾病甚至失智及中風的風險可能都接踵而至。鮮少人知道,睡不好,會惡化骨質健康,減少骨質生成,增加骨質流失,骨質疏鬆的風險提高,近日發表於美國第99屆內分泌學會年會的報告,揭露這項健康風險。

這項研究者發現健康的男性,若是經歷三週的睡眠不足(限制時數,每天睡5.6小時)以及生理時鐘混亂(類似我們在輪班工作者或者長途飛行的狀況),則骨質生成的生物指標會降低。睡眠正常者的骨質則不受影響。換句話說,長期的睡眠不足或者聲理時鐘混亂,骨質疏鬆以及骨折的風險將大為提升。過去講到骨質疏鬆的風險,鮮少會談到睡眠品質的影響,然而睡眠障礙的患者並不少見,因此改善睡眠對於骨質的保健甚為緊要。

研究人員募集6位年輕人(20-27歲)以及四位長者(55-65歲),經歷三週的睡眠不足,透過 P1NP這個骨質生成指標的量測,年輕人降低的數字大於年長者(27%Vs18%),骨質吸收(破壞)指標CTX則不受影響。因此,年輕人的睡眠不足對骨質的傷害大於年長者,養生要從年輕時就開始做起。

參考原文報導: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7/04/170402111317.htm

2015年類似的參考研究:

  1. Christine M Swanson, Steven A Shea, Katie L Stone, Jane A Cauley, Clifford J Rosen, Susan Redline, Gerard Karsenty, Eric S Orwoll.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and Metabolic Bone Disease: Insights In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one and SleepJournal of Bone and Mineral Research, 2015; 30 (2): 199 DOI: 10.1002/jbmr.2446

 

這些文章不是叫大家不要看精神科或服用精神科藥物⋯而是提供您一些除了吃藥以外的其它各種方式,讓你可以改善你的健康。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