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發現,食用富含黃酮類化合物的多種食物(如茶、漿果、黑巧克力和蘋果)的人可以降低嚴重健康問題的風險,並有可能延長壽命。

該研究由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珀斯伊迪斯科文大學 (ECU)、維也納醫科大學和維也納大學的研究人員團隊領導。

研究結果發現,增加飲食中黃酮類化合物的多樣性有助於預防第 2 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 (CVD)、癌症和神經系統疾病等健康問題。

茶、藍莓、草莓、柳橙、蘋果、葡萄,甚至紅酒和黑巧克力等植物性食物中都含有黃酮類化合物。

這項研究發表於《自然·食品》雜誌,追蹤了超​​過12萬名年齡在40歲至70歲之間的參與者,持續了十多年。這是同類研究中首次證明,攝取多種類黃酮比單純攝取大量類黃酮更有益。

ECU 研究員、研究的第一作者兼共同負責人 Benjamin Parmenter 博士首次發現,富含類黃酮的飲食有益於健康。

每日攝取約 500 毫克類黃酮,可使全因死亡風險降低 16%,心血管疾病 (CVD)、2 型糖尿病和呼吸系統疾病的風險降低約 10%。這大約相當於兩杯茶所攝取的類黃酮量。

然而,帕門特博士補充道,即使攝取總量相同,攝取種類最豐富的類黃酮的人患這些疾病的風險也更低。例如,與其只喝茶,不如食用多種富含類黃酮的食物來補充攝取量,因為不同的類黃酮來自不同的食物。

 

 「我們早就知道,攝取更多的膳食類黃酮,這種天然存在於許多食物和飲料中的強效生物活性物質,可以降低心臟病、2 型糖尿病和帕金森症等神經系統疾病的風險,」該研究的聯合負責人、皇后大學可持續食品系統聯合中心和全球糧食安全研究所的 Aedín Cassidy 教授說。

 

我們也從實驗室數據和臨床研究中了解到,不同的類黃酮發揮不同的作用,有些可以改善血壓,有些則有助於控制膽固醇指數並減少發炎。這項研究意義重大,因為結果證實,攝取更多種類、數量更多的類黃酮比單一來源更能有效減少疾病。

維也納醫科大學、維也納大學和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的蒂爾曼·庫恩教授也是該研究的共同主要作者,他指出,迄今為止,人們從未研究過攝取類黃酮的多樣性的重要性,因此這項研究非常重要,因為研究結果與普遍的說法相一致,即食用色彩鮮豔的食物對於保持身體健康非常有價值。

他說:“吃各種顏色的水果和蔬菜,包括富含黃酮類化合物的水果和蔬菜,這意味著你更有可能獲得維持更健康生活方式所需的維生素和營養。”

首個針對類黃酮的飲食指南於近期發布,建議增加類黃酮的攝取量以保持健康。

帕門特博士說:“我們的研究提供了初步證據,說明我們可能還需要建議增加這些化合物的攝取多樣性,以獲得最佳效益。”

卡西迪教授補充說:“研究結果提供了明確的公共衛生訊息,證明簡單易行的飲食改變,例如多喝茶、多吃漿果和蘋果,可以幫助增加富含類黃酮食物的種類和攝取量,並有可能長期改善健康狀況。”

參考文獻:

  1. Benjamin H. Parmenter, Alysha S. Thompson, Nicola P. Bondonno, Amy Jennings, Kevin Murray, Aurora Perez-Cornago, Jonathan M. Hodgson, Anna Tresserra-Rimbau, Tilman Kühn, Aedín Cassidy. High diversity of dietary flavonoid intake is associated with a lower risk of all-cause mortality and major chronic diseasesNature Food, 2025; DOI: 10.1038/s43016-025-01176-1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項新的研究證實,在大自然中或周圍度過的時光可以為患有慢性下背部疼痛的人提供一定程度的逃避現實(從文明環境跳脫)的機會,幫助他們更好地控制身體不適。

這項研究發表在《疼痛期刊》上,是同類研究中首次詢問患有慢性下背部疼痛的人——有些患者已經忍受了近 40 年——在他們用來控制病情的應對策略中,大自然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研究人員發現,能夠接觸大自然的人們表示,這使他們能夠在社交層面上與他人建立聯繫,如果沒有大自然,他們可能會把大部分時間都花在室內,與世隔絕。

 

如此一來讓他們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疼痛,並讓他們有一種逃避日常生活的感覺,他們喜歡在愉快的環境中鍛鍊,比起健身房或類似的環境,他們更喜歡這樣。

 

此外,受訪者表示,新鮮空氣、水的聲音和視覺等自然因素有助於給他們一種平靜的感覺,緩解因疼痛而產生的壓力和焦慮。

 

然而,他們確實對一些空間的可及性感到擔憂,不穩定或不平坦的地形以及缺乏座位等因素可能會降低他們對某些地方的享受,並使他們不太願意去那裡。

 

根據他們的研究結果,研究人員建議患有慢性腰痛的人以及治療他們的臨床醫生更多地考慮大自然在他們的健康和福祉中所扮演的角色,並建議可以對自然空間進行調整,以融入更多易於接觸的設計特徵。

 

 他們還與患有各種慢性疼痛的人合作,開發和測試虛擬實境創新技術,使他們能夠在無法親近大自然的情況下體驗到親近大自然的好處。

 

這項研究由普利茅斯大學和艾克希特大學的疼痛管理和環境心理學專家進行,基於對 10 名患有慢性腰痛 5 至 38 年的人的訪談。

 

普利茅斯大學心理學院博士研究員、該研究的主要作者亞歷山大·史密斯表示:「下背痛與許多其他形式的身體不適一樣,會讓人虛弱、感到孤獨和疲憊。然而,在尋求新穎、更全面的慢性疼痛療法的浪潮中,自然療法被認為是一種潛在的選擇。我們的研究證實,那些能夠能夠親近大自然的人,無論是從身體還是精神層面,都能感受到這樣做的益處。

 

埃克塞特大學疼痛神經科學高級講師、該研究的資深作者薩姆·休斯博士補充道:「這項研究探討了關於健康公平的重要問題,以及慢性疼痛患者在接觸自然環境方面面臨的巨大身體障礙。許多人面臨著巨大的障礙,包括不平坦的地形、有限的座位或難以出門,這使得他們難以從大自然的恢復性中受益。

參考文獻:

 

  1. Alexander Smith, Kayleigh J. Wyles, Patricia Schofield, Sam Hughes. “Being away from everything”: Exploring the importance of access to nature for individuals living with chronic low back painThe Journal of Pain, 2025; 33: 105440 DOI: 10.1016/j.jpain.2025.105440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肌酸(Creatine)是一種深受運動員歡迎的補充劑,有助於增強力量和體能,其廣泛的健康益處也越來越受到認可。

德州農工大學運動與體育營養實驗室教授兼主任理查德·克雷德博士表示,這種化合物的用途遠不止健身房。克雷德花了30多年的時間研究肌酸的作用。肌酸是一種天然存在於肌肉中的化合物,它與磷酸鹽結合形成磷酸肌酸,而磷酸肌酸是細胞能量所必需的。

克里德說:“當身體承受壓力時,例如在運動時或在某些疾病等代謝條件下,就需要磷酸肌酸來維持細胞中的能量,因此除了已經看到的運動表現效果外,它還具有許多保護和健康益處。”

我們需要多少肌酸?

我們的身體每天大約會產生1克肌酸,但建議每天攝取2到4克肌酸,取決於肌肉質量和活動量。據克雷德稱,大多數人單靠飲食無法獲得足夠的肌酸。肉類和魚類是肌酸的最佳來源。

「每磅紅肉或魚(例如鮭魚)只能提供大約一克肌酸,所以獲取一克肌酸價格昂貴,而且需要攝取大量卡路里,」克雷德說。這就是為什麼補充肌酸很重要,尤其是對於那些飲食中肌酸攝取不足的素食者或純素食者來說。

對於以運動表現為目標的運動員,克雷德建議每天補充四次,每次5克,持續一週。補充“有助於為肌肉提供更多能量”,從而改善高強度訓練、恢復甚至認知功能。之後,每天攝取5至10克,即可維持肌酸儲備,並為大腦提供足夠的肌酸。

 

克雷德表示,除了提升運動表現外,肌酸對每個人在一生中隨著年齡增長至關重要。他指出,肌酸可以幫助那些隨著年齡增長而失去肌肉質量和認知功能的老年人。對於青少年來說,低肌酸攝取量會導致生長緩慢、肌肉質量下降和體脂肪增加。

肌酸安全嗎?

在2月發表於《國際運動營養學會雜誌》的一篇綜合綜述中,克雷德及其同事分析了685項肌酸補充劑臨床試驗,以評估其安全性和報告副作用的發生率。分析顯示,服用安慰劑和服用肌酸的受試者的副作用發生率並沒有顯著差異。

至於腹脹或痙攣等傳聞擔憂,克雷德表示,這些說法經不起推敲,研究顯示肌酸實際上可以防止痙攣,因為它可以幫助身體保留更多的液體。

儘管有強有力的證據基礎,克雷德表示,肌酸長期以來一直是誤解和錯誤訊息的對象。他是國際運動營養學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Sports Nutrition)的成員之一,該學會最近發表了一封信,肯定了肌酸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並敦促遊說團體和政策制定者不要限制肌酸的獲取。

他說:“互聯網和媒體上關於肌酸的任何負面副作用的傳聞報道,絕對沒有任何數據支持。” “肌酸是安全的,它對每個人都很重要,不僅僅是健美運動員和運動員。”

參考文獻:

  1. Richard B. Kreider, Drew E. Gonzalez, Kelly Hines, Adriana Gil, Diego A. Bonilla. Safety of creatine supplementation: analysis of the prevalence of reported side effects in clinical trials and adverse event reports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Sports Nutrition, 2025; 22 (sup1) DOI: 10.1080/15502783.2025.2488937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赫爾辛基大學的一項研究追蹤了芬蘭和英國23,000名年齡在30至50歲之間的個體,追蹤期為12至35年。研究發現,體重超重的男性和女性在中年初期平均減重6.5%,並在12至35年的追蹤期內維持這一水平,從而受益於健康。保持體重至關重要。

蒂莫·斯特蘭德伯格教授指出:“儘管研究發現,很難證明基於生活方式的體重管理除了預防糖尿病之外還具有其他健康益處,但人們仍然廣泛討論了這一益處。”

 

他所領導的研究正在填補這一空白。

 

我希望這些發現能激勵人們認識到,改變生活方式可以顯著改善健康狀況,延長壽命。這一點在今天尤其重要,因為與35年前我們開始收集研究數據時相比,現在超重的人數更多了。

 

該研究也支持這樣的觀點:為了獲得最佳健康狀態,終身身體質量指數 (BMI) 低於 25 是理想的。

 

該研究發表在美國醫學會的開放取用期刊《JAMA Network Open》 。

參考文獻:

 

  1. Timo E. Strandberg, Arto Y. Strandberg, Satu Jyväkorpi, Annele Urtamo, Solja T. Nyberg, Philipp Frank, Jaana Pentti, Kaisu H. Pitkälä, Mika Kivimäki. Weight Loss in Midlife, Chronic Disease Incidence, and All-Cause Mortality During Extended Follow-UpJAMA Network Open, 2025; 8 (5): e2511825 DOI: 10.1001/jamanetworkopen.2025.11825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員領導的一項新研究發現,長期使用大麻——無論是吸食還是食用——都會帶來嚴重的心血管風險。

該報告於 5 月 28 日發表在《JAMA Cardiology》雜誌上,報告發現,經常使用或吸食大麻的人的血管功能下降程度與吸菸者相當。與不使用大麻的人相比,無論以何種方式使用大麻的人的血管功能大約降低了一半。

血管功能下降與心臟病發作、高血壓和其他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有關

研究人員在 2021 年 10 月至 2024 年 8 月期間招募了 55 名外表健康的人,他們若非經常吸食大麻,不然就是食用含有四氫大麻酚 (THC) 的食物,四氫大麻酚是大麻中的主要精神活性化合物。

這些參與者均未使用任何形式的尼古丁,但每周至少吸食大麻三次,持續至少一年。吸菸者慢性吸菸平均長達 10 年,食用菸草製品者慢性吸菸平均長達 5 年。

除了血管功能下降之外,吸食大麻者的血清也會發生變化,對內皮細胞造成損害,而內皮細胞是所有血管和淋巴管的內壁。然而,食用含有 THC 的食物的人的血清並沒有出現這些變化。

目前還不清楚 THC 如何損害血管。但研究人員表示,這個過程一定是以不涉及血清變化的方式發生的。

第一作者 Leila Mohammadi 醫學博士和資深作者 Matthew L. Springer 博士表示,這些結果證明吸食大麻對血管功能產生負面影響的原因與攝取 THC 不同。

參考文獻:

  1. Leila Mohammadi, Mina Navabzadeh, Nerea Jiménez-Téllez, Daniel D. Han, Emma Reagan, Jordan Naughton, Lylybell Y. Zhou, Rahul Almeida, Leslie M. Castaneda, Shadi A. Abdelaal, Kathryn S. Park, Keith Uyemura, Christian P. Cheung, Mehmet Nur Onder, Natasha Goyal, Poonam Rao, Judith Hellman, Jing Cheng, Joseph C. Wu, Gregory M. Marcus, Matthew L. Springer. Association of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With Chronic Marijuana Smoking and THC-Edible UseJAMA Cardiology, 2025; DOI: 10.1001/jamacardio.2025.1399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咖啡有益健康…喝錯時間等於白搭!歐洲最新研究揭CP值最高時段

2025-05-27 07:43 聯合新聞網/ 綜合報導

根據日媒「25ans」報導,刊登在2025年《歐洲心臟期刊》(European Heart Journal)中的一篇最新研究顯示,咖啡的健康效益與飲用時間密切相關,尤其與人體的生理時鐘關係密切。咖啡雖被指出能對健康有多種益處,包括提升長壽、集中力及運動表現,但並非全天候都適合飲用。專家建議每日咖啡因攝取量不應超過400毫克,相當於約四杯咖啡,且飲用時間對人體健康也有不同的影響。

為了深入了解咖啡飲用時間與健康的關聯,研究團隊分析了參與「國家健康和營養調查」(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的40,725名成人,以及參加男女生活型態驗證研究(Women's and Men's Lifestyle Validation Study)提供飲食紀錄的1,463名成人,並追蹤他們9年內的死亡率。結果顯示,早晨飲用咖啡者的心血管疾病及其他死亡風險顯著低於不喝咖啡者,即使每日喝三杯咖啡也有益健康;相反地,全天候持續飲用咖啡者的死亡率與不喝咖啡者無明顯差異。

此外,研究團隊強調咖啡的抗發炎特性,身體炎症指標呈現24小時周期,早晨達到高峰後逐漸下降,傍晚時最低。因此,集中在早晨攝取咖啡因,不僅避免打亂生理節奏,也能充分發揮抗發炎效果。咖啡雖然是健康的飲品,但為了健康的最大化效益和避免影響睡眠,建議在早晨適量飲用咖啡。

參考文獻:

Xuan Wang, Hao Ma, Qi Sun, Jun Li, Yoriko Heianza, Rob M Van Dam, Frank B Hu, Eric Rimm, JoAnn E Manson, Lu Qi, Coffee drinking timing and mortality in US adults, European Heart Journal, Volume 46, Issue 8, 21 February 2025, Pages 749–759, https://doi.org/10.1093/eurheartj/ehae871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人員發現,身體中心脂肪,尤其是腹部周圍的脂肪,與乾癬風險的關係比全身脂肪更為密切,尤其是女性。無論遺傳傾向如何,中心脂肪和乾癬之間的這種聯繫始終保持一致,說明腹部脂肪是一個獨立的風險因素。愛思唯爾發表的《研究皮膚病學雜誌》上的這項研究提供了有助於改善早期風險預測和指導個人化預防策略的見解。

乾癬是一種慢性發炎性皮膚病,會對生活品質產生嚴重影響。許多患有乾癬的人體內的脂肪含量也較高。雖然已充分證實,增加體內脂肪含量會增加乾癬的風險,但特定脂肪分佈和遺傳因素的影響仍不清楚。

在隨後的評論中,賓州大學佩雷爾曼醫學院皮膚病學系和皮膚病學臨床科學中心的醫學博士、MSCE、FAAD Joel M. Gelfand 指出了腸促胰島素治療乾癬的潛力。腸促胰島素是腸道來源的激素,主要是類胰高血糖素胜肽-1(glucagon-like peptide-1,簡稱GLP-1)和葡萄糖依賴性胰島素促泌肽(glucose-dependent insulinotropic peptideGIP),可調節血糖、消化和食慾,並被批准用於治療糖尿病、肥胖症和肥胖相關的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

Gelfand博士評論道:「乾癬與肥胖之間的密切關係,以及類胰高血糖素胜肽-1受體致效劑(glucagon-like peptide-1 receptor agonists,簡稱GLP1RA)在降低乾癬與肥胖之間的密切關係,以及類胰高血糖素胜肽-1受體致效劑(GLP1RA)在降低乾癬發病率方面新出現的前景,呼籲開展GLP1RA單藥治療乾癬的大規模臨床試驗。在我們對乾癬、肥胖和心臟代謝疾病之間密切關係的理解不斷發展的背景下,我們目前僅關注皮膚和關節表現來治療乾癬的模式已經過時。

參考文獻:

  1. Ravi Ramessur, Jake Saklatvala, Mari Løset, Laurent F. Thomas, Ashley Budu-Aggrey, Satveer K. Mahil, Jonathan N. Barker, Nick Dand, Michael A. Simpson, Catherine H. Smith. Investigating the Genetic Basis of the Influence of Adiposity on Psoriasis: A Cross-Sectional Study in a Large United Kingdom Population–Based Biobank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 2025; DOI: 10.1016/j.jid.2025.03.024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發表在《自然通訊》上的一項新研究為 APOE 亞型如何對阿茲海默症中的人類小膠質細胞功能產生不同的影響提供了線索。這項研究由倫敦國王學院英國失智症研究所和基礎與臨床神經科學系的 Sarah Marzi 博士和 Kitty Murphy 博士領導,強調了根據 APOE 基因型採取新的針對性干預措施的必要性。

阿茲海默症是英國最常見的癡呆症原因,每 14 名 65 歲以上的人中就有 1 名患有此病。阿茲海默症的病理特徵是蛋白質以澱粉樣斑塊和 tau 纏結的形式累積。

載脂蛋白E(APOE)基因是阿茲海默症的主要遺傳風險因子。 APOE 蛋白有三種不同版本:APOE2、APOE3 和 APOE4。雖然 APOE4 會增加阿茲海默症的風險,但 APOE2 的風險較低。然而,這些亞型如何導致截然不同的風險狀況尚不清楚。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觀察了小膠質細胞中的 APOE,小膠質細胞是大腦的免疫細胞,已知在阿茲海默症中發揮作用。由於 APOE 的三個版本在演化上是人類獨有的,因此無法在小鼠大腦中直接研究它們,這對在實驗室環境中研究它們構成了挑戰。

為了克服這個問題,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人類「異種移植模型」。在這裡,人類小膠質細胞由幹細胞培養而成,經過操控以表達不同的 APOE 版本,然後移植到已經出現澱粉樣斑塊堆積的小鼠大腦中。然後分離小膠質細胞並分析其基因表現(使用稱為轉錄組學的技術)和染色質可及性(DNA對於基因表現的可及性)。

研究人員發現小膠質細胞的轉錄組和染色質景觀發生了廣泛的變化,依賴所表達的 APOE 亞型。比較 APOE2 和 APOE4 小膠質細胞時觀察到最大的差異。

APOE4 小膠質細胞中,研究人員發現參與免疫調節的訊號分子細胞因子的產生增加。他們也觀察到小膠質細胞遷移和轉變為保護狀態的能力下降。此外,小膠質細胞的吞噬作用(消化和清除碎片和病原體等顆粒的過程)的效率也降低了。

相反,APOE2 小膠質細胞表現出增加小膠質細胞增殖和遷移的各種基因表現增加,以及發炎免疫反應降低。此外,APOE2 小膠質細胞表現出維生素 D 受體的 DNA 結合增加。維生素 D 含量低與阿茲海默症發生率較高有關。

研究強調,不同 APOE 版本的小膠質細胞對澱粉樣蛋白病理的反應有顯著差異。這項發現強調,考慮遺傳風險因子和小膠質細胞狀態之間的相互作用對於疾病進展至關重要。該研究還強調了維生素 D 受體的潛在作用,為治療探索提供了新的途徑。

倫敦國王學院神經科學高級講師、研究的主要作者莎拉·馬爾齊博士表示:「我們的研究結果強調,影響阿茲海默症小膠質細胞反應的遺傳、表觀遺傳和環境因素之間存在複雜的相互作用。我們在比較表達同一基因不同亞型的小膠質細胞時發現了顯著差異。 我們的研究發現,表達風險增加的APOE4變異型的小膠質細胞,在啟動保護性小膠質細胞功能方面,效果不如預期,這些功能包括細胞遷移、吞噬作用和抗發炎信號傳遞。 這突顯了基於 APOE 基因型的標靶干預措施之必要性。

鄭醫師補充:

在阿茲海默症基因檢測中,APOE的表型差異決定了日後罹患風險的高低,這篇研究藉由動物實驗的過程,清楚看到APOE2及APOE4基因表型的差異化,同時也提醒我們維生素D對於失智症預防為何有關的原因所在。

參考文獻:

  1. Kitty B. Murphy, Di Hu, Leen Wolfs, Susan K. Rohde, Gonzalo Leguía Fauró, Ivana Geric, Renzo Mancuso, Bart De Strooper, Sarah J. Marzi. The APOE isoforms differentially shape the transcriptomic and epigenomic landscapes of human microglia xenografted into a mouse model of Alzheimer’s disease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5; 16 (1) DOI: 10.1038/s41467-025-60099-4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一項新研究,一種廣泛使用的抗憂鬱藥物可以幫助免疫系統對抗癌症。

這項發表在《細胞》雜誌上的研究發現,選擇性血清素再回收抑制劑(SSRI)顯著增強了 T 細胞對抗癌症的能力,並抑制了小鼠和人類腫瘤模型中多種癌症類型的腫瘤生長。

「事實證明,SSRI 不僅能讓我們的大腦更快樂,還能讓我們的 T 細胞更快樂——即使在對抗腫瘤的時候,」這項新研究的資深作者、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Eli and Edythe Broad 再生醫學和乾細胞研究中心成員楊莉莉博士說。 「幾十年來,這些藥物已被廣泛而安全地用於治療憂鬱症,因此,將它們重新用於治療癌症比開發一種全新的療法要容易得多。”

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稱,美國八分之一的成年人服用抗憂鬱藥,其中最常用的是 SSRI 類藥物。這些以百憂解和西酞普蘭等品牌出售的藥物透過阻斷一種名為血清素轉運蛋白(SERT)的蛋白質的活性來提高血清素(大腦的「快樂激素」)的濃度。

雖然血清素最出名的是它在大腦中的作用,但它也是整個身體過程中的關鍵參與者,包括消化、新陳代謝和免疫活動。

楊和她的團隊在註意到從腫瘤中分離的免疫細胞具有更高濃度的血清素調節分子後,首先開始研究血清素在抗癌中的作用。起初,他們專注於 MAO-A,一種分解血清素和其他神經傳導物質(包括去甲腎上腺素和多巴胺)的酵素。

2021年,他們報告稱,T細胞在識別腫瘤時會產生MAO-A,這使得它們更難對抗癌症。他們發現,使用 MAO 抑制劑(也稱為 MAOI,第一類被發明的抗憂鬱藥物)治療患有黑色素瘤和結腸癌的小鼠可以幫助 T 細胞更有效地攻擊腫瘤。

 然而,由於 MAOI 存在安全性問題,包括嚴重的副作用以及與某些食物和藥物的相互作用,研究小組將注意力轉向了另一种血清素調節分子:SERT。

「與分解多種神經傳導物質的 MAO-A 不同,SERT 只有一項功能——運輸血清素,」該研究的第一作者、楊實驗室高級研究員李波博士解釋道。 “SERT 是一個特別有吸引力的目標,因為作用於它的藥物——SSRI——被廣泛使用,且副作用極小。”

研究人員在代表黑色素瘤、乳腺癌、前列腺癌、結腸癌和膀胱癌的小鼠和人類腫瘤模型中測試了 SSRI。他們發現,SSRI 治療可使腫瘤平均大小縮小 50% 以上,並使抗癌 T 細胞(即殺傷性 T 細胞)更有效地殺死癌細胞。

楊教授是微生物學、免疫學和分子遺傳學教授,也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健康瓊森綜合癌症中心的成員,他表示:“SSRI 類藥物通過增加殺傷性 T 細胞獲取血清素信號的機會,使它們在原本壓迫性的腫瘤環境中表現得更加活躍,重新激發它們對抗和殺死癌細胞。”

SSRI 如何增強癌症治療的有效性

該團隊還研究了將 SSRI 與現有的癌症療法相結合是否可以改善治療效果。他們在黑色素瘤和結腸癌小鼠模型中測試了 SSRI 和抗 PD-1 抗體(常見的免疫檢查點阻斷或 ICB 療法)的組合。 ICB 療法透過阻斷通常抑制免疫細胞活動的免疫檢查點分子發揮作用,從而使 T 細胞更有效地攻擊腫瘤。

 

結果令人震驚:這種組合顯著減少了所有接受治療的小鼠的腫瘤大小,甚至在某些情況下實現了完全緩解。

楊氏實驗室研究生、該研究的共同作者詹姆斯·埃爾斯滕-布朗 (James Elsten-Brown) 表示:“免疫檢查點阻斷對不到 25% 的患者有效。” “如果像 SSRI 這樣安全、廣泛使用的藥物可以使這些療法更有效,那麼影響將非常巨大。”

為了證實這些發現,研究小組將調查現實世界中服用 SSRI 的癌症患者是否有更好的結果,尤其是接受 ICB 療法的患者。

「由於大約 20% 的癌症患者服用抗憂鬱藥物 - 最常見的是 SSRI - 我們看到了一個獨特的機會來探索這些藥物如何改善癌症治療結果,」楊說,他也是古德曼-盧斯金微生物組中心和帕剋癌症免疫治療研究所的成員。 “我們的目標是設計一項臨床試驗,比較服用這些藥物的癌症患者和不服用這些藥物的癌症患者的治療結果。”

楊補充說,使用現有的 FDA 批准的藥物可以加快為患者帶來新的癌症治療方法的進程,這使得這項研究特別有前景。

她說:“研究估計,新型癌症療法從實驗室到臨床的研發過程平均耗資 15 億美元。” “如果將此成本與重新利用 FDA 批准藥物的預計 3 億美元成本進行比較,就會明白為什麼這種方法具有如此大的潛力。”

鄭醫師補充:

過去曾有研究統計,在動物實驗中有效的療法,真正能應用於人體臨床治療有效的的機率其實只有5%左右,因此這項療法還需人體實驗來證實,也提醒癌症患者切勿急於求成而嘗試任何未經人體臨床實驗證實安全有效的療法。

參考文獻:

 

  1. Bo Li, James Elsten-Brown, Miao Li, Enbo Zhu, Zhe Li, Yuning Chen, Elliot Kang, Feiyang Ma, Jennifer Chiang, Yan-Ruide Li, Yichen Zhu, Jie Huang, Audrey Fung, Quentin Scarborough, Robin Cadd, Jin J. Zhou, Arnold I. Chin, Matteo Pellegrini, Lili Yang. Serotonin transporter inhibits antitumor immunity through regulating the intratumoral serotonin axisCell, 2025; DOI: 10.1016/j.cell.2025.04.032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VITAL 隨機對照試驗的結果顯示,維生素 D 補充劑有助於維持端粒,端粒是染色體末端的保護帽,它會在老化過程中縮短,並與某些疾病的發展有關。這份新報告發表在《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上,基於由麻省總醫院布萊根分校和佐治亞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共同領導的一項 VITAL 子研究的數據,並支持了其在減緩生物衰老途徑方面發揮的良好作用。

「VITAL 是第一個大規模、長期的隨機試驗,證實維生素 D 補充劑可以保護端粒並保持端粒長度,」共同作者、醫學博士 JoAnn Manson 說,她是 VITAL 的首席研究員,也是布萊根婦女醫院預防醫學部主任,該醫院是麻省總醫院布萊根醫療系統的創始成員之一。

 

「這一點尤其令人感興趣,因為 VITAL 還顯示維生素 D 有助於減少發炎和降低某些衰老慢性疾病(如晚期癌症和自體免疫疾病)的風險。”

 

端粒由重複的 DNA 序列或鹼基對組成,可防止染色體末端降解或與其他染色體融合。

 

端粒縮短是老化的自然過程,與各種與年齡相關的疾病的風險增加有關。

 

一些短期、小規模的研究發現,補充維生素 D 或 Omega 3 脂肪酸可能有助於支持端粒,但結果並不一致

 

VITAL 是一項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試驗,研究維生素 D3(2,000 IU/天)和 Omega 3 脂肪酸(1 克/天)補充劑,對美國 55 歲及以上的女性和 50 歲及以上的男性進行了五年的追蹤調查。

 

VITAL 端粒子研究包括 1,054 名參與者,他們在基線以及第 2 年和第 4 年評估了白血球中的端粒長度。

 

與服用安慰劑相比,服用維生素 D3 補充劑在四年內顯著減少了端粒縮短,與安慰劑相比,可防止相當於近三年的衰老。

 

在整個追蹤過程中,補充 Omega 3 脂肪酸對端粒長度沒有顯著影響。

 

「我們的研究結果證實,有針對性的補充維生素 D 可能是對抗生物老化過程的一種有希望的策略,儘管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該報告的第一作者、奧古斯塔大學佐治亞醫學院的分子遺傳學家朱海東博士說。

參考文獻:

  1. Haidong Zhu, JoAnn E. Manson, Nancy R. Cook, Bayu B. Bekele, Li Chen, Kevin J. Kane, Ying Huang, Wenjun Li, William Christen, I-Min Lee, Yanbin Dong. Vitamin D3 and Marine Omega-3 Fatty Acids Supplementation and Leukocyte Telomere Length: 4-Year Findings from the VITAL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2025; DOI: 10.1016/j.ajcnut.2025.05.003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路德維希癌症研究中心的一項研究發現了飲食、腸道微生物和癌症治療效果之間有令人驚訝的關聯。

這項研究由路德維希·普林斯頓大學的 Asael Roichman 和分部主任 Joshua Rabinowitz 領導,可能有助於解釋為什麼被稱為 PI3 激酶 (PI3K) 抑製劑的藥物(這種藥物可以破壞刺激癌細胞增殖的異常激活的生化信號通路)無法在實體瘤患者中實現持續、持久的癌症控制。

拉比諾維茲說:「許多抗癌藥物對不同患者的效果並不相同,而一種新出現的可能性是飲食在這種差異中發揮了作用。」「我們在這項研究中發現,飲食確實可以改變臨床前模型中的癌症治療結果,而且這種改變方式出乎意料,與其直接的營養效應生物分析,因此,植物性食物中的某些小分子在小鼠體內被激活分析物在小鼠體內會降低該化合物更快的化合物,雖然我們在這項研究中專注於 PI3K 抑制劑,但參與清除這些藥物的肝臟酵素也會分解許多其他藥物,」Rabinowitz 實驗室的博士後研究主要作者 Roichman 補充道。 “這證明我們的發現可能與治療癌症和其他疾病的多種藥物有關。”

這項研究發表在最新一期的《細胞》雜誌上,它始於一項實驗中獲得的令人驚訝的結果,該實驗從完全不同的角度研究了飲食和癌症治療之間的相互作用

Rabinowitz 實驗室和其他研究小組已經證明,生酮飲食可以顯著增強臨床前癌症小鼠模型對抗癌藥物的反應。這種飲食富含脂肪,澱粉和糖等碳水化合物含量極低,其增強治療反應的作用被認為與其降低胰島素和血糖值的趨勢有關。因此,當實驗中餵食某些高碳水化合物飲食的小鼠(這些飲食應該會升高血糖並刺激胰島素分泌)對 PI3K 抑制劑反應良好時,研究人員感到驚訝。

深入研究這項意外結果後,他們發現生酮飲食對 PI3K 抑制劑的反應增強與碳水化合物、脂肪、血糖或胰島素幾乎沒有關係。相反,實驗發現,關鍵決定因素是飲食的分子複雜性——它是由「全食物」還是高度加工的食物組成。

臨床前研究中小鼠食用的生酮食物是高度加工的配方,缺乏標準食物中存在的植物衍生化學物質(植物化學物質),尤其是豆類和大豆中的植物衍生化學物質的複雜混合物。事實證明,腸道微生物會將植物化學物質(即來自大豆的大豆皂苷)分解成誘導解毒肝臟酵素細胞色素 P450 表達的分子。

 

實驗證實,以飼料餵養的小鼠體內這些肝臟酵素的產生增加導致 PI3K 抑制劑的快速清除,從而降低了該方案的抗癌功效。根據這些發現,研究人員證明,高碳水化合物但低植物化學物質的飲食以及抑制腸道微生物群的抗生素增強了小鼠的 PI3K 抑制劑活性。

 

羅伊奇曼說:“這些發現說明,一些植物性飲食通過與腸道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可以增強人體的藥物清除系統,從而降低抗癌藥物的暴露量。” “雖然在人類身上發揮這種影響的具體分子可能有所不同,但我們的研究強調飲食和微生物群是影響抗癌藥物在體內如何發揮作用的關鍵因素。”

 

此外,這些發現為制定新的癌症治療策略提供了機會,該策略將考慮患者的飲食、微生物組成和近期使用抗生素等因素,這些因素會改變共生細菌的生態系統。根據進一步的研究,這些策略可以包括分析患者的微生物組以及改變飲食和藥物干預來調節癌症治療的代謝。

參考文獻:

  1. Asael Roichman, Qianying Zuo, Sunghoon Hwang, Wenyun Lu, Ricardo A. Cordova, Michael R. MacArthur, Jacob A. Boyer, Sarah J. Mitchell, Jesse Powers, Sophia A. Koval, Craig J. Hunter, Jamie Rijmers, Rolf-Peter Ryseck, Jenna E. AbuSalim, Seema Chatterjee, Won Dong Lee, Xincheng Xu, Xi Xing, Zihong Chen, Xianfeng Zeng, Siddharth Marwaha, Matthew J. McBride, Jessie Y. Guo, Yibin Kang, Mohamed S. Donia, Joshua D. Rabinowitz. Microbiome metabolism of dietary phytochemicals controls the anticancer activity of PI3K inhibitorsCell, 2025; DOI: 10.1016/j.cell.2025.04.041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端午節連假休診公告】🌿
親愛的朋友們您好:

光能身心診所將於
🗓 2025年5月30日(五)至6月1日(日)
因應端午節連假 休診三日,請您提早安排看診時間。

📌如需就診,建議提前預約,以確保您的就醫權益。
電話預約(02)2721-4322,我們將竭誠為您服務!

祝大家端午節安康 💚
光能身心診所 關心您的身心健康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然人類行為》雜誌發表的一項新分析發現,對中低收入國家 (LMIC) 的兒童進行體罰只會導致負面後果,包括健康狀況不佳、學業成績下降和社會情緒發展受損,這與富裕國家的研究結果類似。 2006年,聯合國秘書長呼籲禁止對兒童實施體罰,即使用暴力對兒童施加痛苦的行為,包括打耳光、搖晃和打屁股。迄今為止,全球已有 65 個國家全面或部分禁止這種做法。大多數禁令都是在高收入國家(人均國民總收入至少​​為 14,000 美元)制定的,這得益於聯合國的呼籲以及研究發現富裕國家會面臨有害後果。

「一些學者認為,體罰在體罰更為普遍或社會規範的國家可能會產生不同的影響,這種觀點被稱為文化規範性假說,」紐約大學斯坦哈特文化、教育和人類發展學院應用心理學助理教授、主要作者豪爾赫·誇塔斯 (Jorge Cuartas) 說。 “然而,由於缺乏來自中低收入國家的數據,我們很難充分了解兒童時期體罰的普遍危害和特定情況下的危害之間的平衡。”

研究人員分析了 2002 年至 2024 年間發表的 195 項與體罰相關的研究。這些研究涵蓋了 92 個中低收入國家和 19 個與親子關係、身心健康、暴力行為、對暴力的態度、物質使用、認知功能、社會情緒技能、睡眠、運動技能和成為童工的可能性相關的結果。

他們發現,體罰與 19 種結果中的 16 種負面後果有顯著相關:親子關係惡化、成為暴力的受害者、實施暴力(包括成年後的親密伴侶暴力)、認可暴力、身體健康問題、心理健康問題、藥物濫用、學習成績差、語言技能受損、執行功能受損、社會情感技能受損、整體行為問題、內化行為問題(例如睡眠行為障礙)。

他們發現認知技能、運動技能和童工沒有受到影響。值得注意的是,研究發現體罰並未帶來任何正面結果。

這些研究結果的一致性和強度說明,體罰對兒童和青少年普遍有害。展望未來,需要進行更多研究,以確定在全球範圍內預防體罰的有效策略,並確保兒童免受一切形式的暴力侵害,以促進其健康成長,」Cuartas 表示。

這項研究由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的 Elizabeth T. Gershoff、加州大學歐文分校的 Drew H. Bailey、耶魯大學的 Maria Alejandra Gutiérrez 和哈佛大學的 Dana C. McCoy 共同撰寫。

參考文獻:

  1. Jorge Cuartas, Elizabeth T. Gershoff, Drew H. Bailey, Maria Alejandra Gutiérrez, Dana C. McCoy. Physical punishment and lifelong outcomes in low‑ and middle‑income countri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ultilevel meta-analysisNature Human Behaviour, 2025; DOI: 10.1038/s41562-025-02164-y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塔夫茨大學讓邁耶美國農業部人類營養老化研究中心 (HNRCA) 和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研究人員的一項新研究,中年時期膳食纖維、高品質碳水化合物和總碳水化合物的攝取與老年女性的健康老化和其他積極的健康結果之間存在著積極的關聯。該研究於 5 月 16 日發表在《JAMA Network Open》雜誌上。

「我們都聽說過,不同的碳水化合物對健康的影響不同,無論是體重、能量還是血糖濃度。但我們不僅僅關注這些巨量營養素的直接影響,更想了解它們在30年後對健康可能意味著什麼,」HNRCA 的科學家、該研究的主要作者 Andres Ardisson Korat 說。 “我們的研究結果發現,碳水化合物的品質可能是健康老化的一個重要因素。”

研究人員分析了 1984 年至 2016 年間每四年收集一次的護理健康研究問卷數據,以了解 2016 年年齡在 70 至 93 歲之間的 47,000 多名女性的中年飲食和最終健康結果。總碳水化合物、精製碳水化合物、高品質(未精製)碳水化合物、全穀物、水果、蔬菜和豆類中的碳水化合物、膳食纖維的攝取量以及膳食血糖指數和血糖負荷均來自經過驗證的食物頻率問卷。研究人員將健康老化定義為沒有 11 種主要慢性疾病、沒有認知和身體功能障礙、心理健康良好,如護理師健康研究問卷中的自我報告所示。在新的研究中,3,706 名參與者符合健康老化的定義。

分析顯示,中年時期攝取總碳水化合物、全穀類、水果、蔬菜和豆類中的優質碳水化合物以及總膳食纖維,與健康老化的可能性增加 6% 至 37%,並在多個方面保持積極的心理和身體健康。另一方面,攝取精製碳水化合物(來自添加糖、精製穀物和馬鈴薯的碳水化合物)和澱粉類蔬菜與健康老化的機率降低 13% 相關。

哈佛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營養與流行病學系副教授、資深作者孫琪表示:“我們的研究結果與其他證據一致,這些證據證實,食用水果、蔬菜、全穀物和豆類可以降低患慢性病的風險,現在我們又看到了它們與身體和認知功能結果之間的聯繫。”

作者指出,研究的限制在於,研究對象主要由白人健康專業人士組成;未來的研究將需要在更多樣化的群體中複製這些發現。

Ardisson Korat 也指出,還需要進行更多研究來了解膳食纖維和高品質碳水化合物與健康老化之間的潛在連結機制。

「研究開始發現中年時期的飲食選擇與晚年生活品質之間存在關聯。我們對健康老化的了解越多,科學就越能幫助人們更健康地生活更長久,」阿迪森·科拉特補充道。

參考文獻:

 

  1. Andres V. Ardisson Korat, Ecaterina Duscova, M. Kyla Shea, Paul F. Jacques, Paola Sebastiani, Molin Wang, Sara Mahdavi, A. Heather Eliassen, Walter C. Willett, Qi Sun. Dietary Carbohydrate Intake, Carbohydrate Quality, and Healthy Aging in WomenJAMA Network Open, 2025; 8 (5): e2511056 DOI: 10.1001/jamanetworkopen.2025.11056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麥基爾大學心理學家卡洛琳·帕爾默共同撰寫的一項國際研究表明,我們的大腦和身體不僅能理解音樂,還能與音樂產生生理共鳴。這些基於神經科學、音樂和心理學發現的發現支持神經共振理論 (NRT)。

NRT 認為,音樂經驗並不依賴學習到的期望或預測,而是源自於大腦與節奏、旋律和和聲同步的自然振盪。

這種共鳴塑造了我們的節奏感、音樂享受感以及隨著節拍律動的本能。

麥吉爾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兼序列製作實驗室主任帕爾默說:“該理論說明,音樂之所以強大,不僅是因為我們聽到了它,還因為我們的大腦和身體變成了它。”

「這對治療、教育和技術有重大影響。」她說,這項研究發表在《自然評論神經科學》上,標誌著整個 NRT 首次以一篇論文的形式發表。

該理論認為,脈衝和和聲等結構反映了大腦中穩定的共振模式,並且不受音樂背景限制,人們之間共享這種模式

根據 NRT,我們如何聆聽和產生音樂可以透過從耳朵一直到脊髓和肢體運動的人類大腦機制的基本動力學原理來解釋。

研究人員表示,該理論的潛在應用包括:

  • 治療中風、巴金森氏症和憂鬱症等疾病的工具

  • 具有情感智慧的人工智慧,可以像人類一樣對音樂做出反應或創作音樂

  • 支持節奏和音調教育的新學習技術

  •  跨文化洞察音樂為何能將世界各地的人們連結在一起

這項研究由康乃狄克大學的 Edward Large 領導,Caroline Palmer 共同撰寫。

參考文獻:

  1. Eleanor E. Harding, Ji Chul Kim, Alexander P. Demos, Iran R. Roman, Parker Tichko, Caroline Palmer, Edward W. Large. Musical neurodynamics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2025; 26 (5): 293 DOI: 10.1038/s41583-025-00915-4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