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April: The FDA warned that the use of antipsychotic drugs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dementia could place them at increased risk of death.  It required manufacturers to add a “boxed warning” to this effect on drug packaging.


四月: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警告:給有失智的老人使用抗精神藥,可能會增加死亡的危險。它要求廠商加上這種效應的警語在藥物包裝上。



August: The Australian TGA reported that SSRI antidepressants could cause “new onset of suicidality” in adults and also agitation, nervousness and anxiety. Similar symptoms could occur during withdrawal.


 


八月:


 


澳洲的TGA(治療性商品管理局)報導SSRI(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抗憂鬱劑可能造成成人新發生的自殺,也包含躁動,神經質以及焦慮。類似的症狀可能發生在戒斷時。


 


 


August: The European Medicines Agency’s Committee for Medicinal Products issued its strongest warning against pediatric use of antidepressants, stating they could cause suicide attempts and thoughts, aggression, hostility and oppositional behavior and anger.


 


八月:歐洲藥用產品醫學服務機構委員會發佈小兒科使用抗憂鬱劑最強烈的警告,提到他們可能造成自殺企圖及想法,攻擊性,敵意以及對抗性的行為與憤怒。


 



September:  The Australian TGA warned that antidepressant use during pregnancy could cause “withdrawal effects” in infants “that can be severe or life-threatening.” The FDA issued a warning the drugs when taken during pregnancy could increase the risk of major birth defects, including heart malformations in newborns.  Health Canada followed with a similar warning in December.


 


九月:澳洲的TGA治療性商品管理局懷孕時使用抗憂鬱劑可能造成嬰兒的戒斷反應,反應可能變嚴重甚至會威脅生命。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公佈這種藥物的警告:當懷孕時服用可能增加重大出生缺陷的危險性包含新生兒的心臟畸形。加拿大健康局接著在十二月也有類似的警告。


September:  The Agenzia Italiana del Farmaco (Italian drug regulatory agency) ordered a warning label for older type antidepressants that they also should not be prescribed for under 18 year olds and that the drugs were associated with heart attacks in people of any age.


 


義大利藥物管理局針對傳統抗憂鬱劑要求一個警告性的標籤:它們不應開給18歲以下的人而且任何年紀人服用,它們都可能會心臟病發。



October: The FDA withdrew the stimulant Cylert from the market because of its “overall risk of liver toxicity” and liver failure.


 


十月: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把興奮劑Cybert從市場下架,因其肝臟的整體毒性以及肝衰竭之作用。


 


 



October: The FDA ordered an additional warning to the packaging of the antidepressant Cymbalta that it could cause liver damage.


 


十月: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要求一個附加性的警語在抗憂鬱劑千憂解(Cymbalta)的包裝上,它可能導致肝損害。


 


 


November:  The FDA approved updated labeling for the antidepressant Effexor ER (extended release), to note it could cause homicidal ideation.


 


十一月: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核准了一個對抗憂鬱劑速悅持續性藥效膠囊(Effexor ER)最新標籤,註記它可能導致殺人的想法。


 


December:  Health Canada warned that pregnant women taking Paxil placed their newborn at risk of birth defects.


 


十二月:加拿大健康局警告懷孕婦女服用克憂果(Paxil)會讓她們的新生兒有出生缺陷的危險。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有人傳了一份關於一些國際藥物管理當局對於精神科藥物曾發出的警語給我,由於內文都是原文,我想還是翻譯出來給大家作個參考。同時也儘量附上一些參考資料讓大家有更清楚的輪廓。


2004: 


 


March: The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 warned that Prozac-like antidepressants (SSRIs) could cause: “Anxiety, agitation, panic attacks, insomnia, irritability, hostility, impulsivity, akathisia [severe restlessness that can lead to mania/psychosis], hypomania [abnormal excitement, mild mania] and mania [exalted feelings, delusions of grandeur].”


2004年:


三月: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警告百憂解類的抗憂鬱劑SSRI(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可能會造成:焦慮,躁動,恐慌發作,失眠,易怒,敵意,衝動行為,靜坐不能(可能會導致躁症發作或精神病的嚴重焦慮不安),輕躁(不正常的興奮,輕微的躁症)以及躁症發作(興奮感,誇大妄想)。


March: New Zealand’s drug regulatory agency, Medsafe warned of suicide risk in children taking SSRIs.  ( UK warned of this in December 2003)


 


三月:紐西蘭藥物管理局,Medsafe警告孩童服用SSRI類的藥物的危險性。(英國在2003年12月也警告過)


 



June: The Australian Therapeutic Goods Administration (TGA) reported that antipsychotics could increase the risk of diabetes.


 


 


六月:澳洲的治療性商品管理局報導抗精神藥物可能會增加糖尿病的危險。


September:  The British Healthcare Products Regulatory Authority advised it had issued guidelines that children should not be given most SSRI antidepressants because of increased rate of harmful outcomes, including hostility.


 


九月:英國保健產品管理局發行的指導方針建議:大部分的SSRI抗憂鬱劑不該給孩童服用,因為會增加有害的結果的比率,包括敵意。


 



September: The FDA warned that diabetes is a risk for those taking the latest antipsychotic drugs, including Zyprexa.


九月: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警告服用新一代的抗精神藥有糖尿病的危險,包括金普薩。



October:  The FDA ordered its strongest “black box” warning to antidepressant packaging, alerting that the drugs could cause suicidal thoughts and actions in children and teenagers. 


 


十月: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要求把最嚴重的黑框警語標在抗憂鬱劑的包裝上,提醒藥物可能會導致兒童及青少年自殺的想法與行為。


 



December:  The FDA required that packaging for the “ADHD” drug Strattera carry a new warning advising, “Severe liver damage progress to liver failure resulting in death or the need for a liver transplant in a small percentage of patients.”


 


十二月: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要求注意力缺乏過動症(ADHD)的藥物Strattera加上一個新的警示建議:對一群少數的人會發生嚴重的肝臟受損演變成肝衰竭導致死亡或者需要肝移植。


 


下次我會繼續翻譯2005年的部分。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醫定要注意/癢呀!吃巧克力長濕疹? 原來對金屬過敏


東森 更新日期: 2007/10/05 17:24 記者:記者楊琇晶、張鎮安/台北報導







吃巧克力也會引起濕疹嗎?一名女性體質對金屬過敏,最近迷上吃巧克力,之後身體居然長出一顆顆濕疹,搔癢難耐!就醫之後才發現,原來巧克力裡頭含有「鎳」金屬成分,要提醒有金屬過敏體質的人,最好不要多吃。


愛吃甜食的人很難抵擋巧克力的誘惑,不過裡頭的金屬成分,可能會讓金屬過敏體質的人長濕疹。除了巧克力,像是梨子、牡蠣等海鮮,還有葉、咖啡等等,都含有少量的鎳,對金屬過敏的人盡量少吃。


書田診所皮膚科醫師鄭惠文表示,像身上的濕疹或汗泡疹等,一些不太容易反覆發作的蕁麻疹,這些在飲食中都要特別注意。


由於金屬過敏的過敏原通常都是鎳金屬,還有化妝品抗菌成分汞化銨,以及部份疫苗所含的硫柳汞,所以提醒患者穿衣服時,金屬鈕釦或是廉價飾品都要避免,來路不明的化妝品也別用,否則都容易讓過敏再發作。


當然,有些人對鎳容易產生接觸性的皮膚炎,然而,當我們提到過敏,在體內還是以蛋白質為主,那麼,重金屬如何影響或引發過敏呢?其實,瞭解重金屬過量所造成的狀況就會對此恍然大悟。原來,重金屬的累積會破壞腸道上皮黏膜,導致腸漏的發生,關於這一點,大家可以參考我曾在好消息電視台的健康醫時代(228集)接受的專訪中有提到腸漏是如何惡化過敏的現象,或者過敏來找碴這本書的56頁亦有詳細說明。


有些人接受了食物過敏源的檢測,刻意地避開過敏源,同時也搭配相關的營養品,可是腸漏依舊,何以故?就是重金屬過量導致,所以,這篇報導的個案,以我的看法,應該還有重金屬過量的問題,建議安排一個檢測,瞭解自己有哪些重金屬過量,搭配後續的螯合療法,情況才可能大幅改善。


同時,巧克力中的可可粉一般是不容易過敏的,倒是其中的牛奶成分比較容易引發,在此提供給大家作參考。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含汞疫苗 學者疑美傾過期貨


聯合 更新日期: 2007/10/04 07:20 記者:記者朱淑娟、陳惠惠/台北報導



消基會昨天痛批衛生署,讓小孩、老人打含汞流感疫苗,殘害最弱勢國民的健康。消基會今天將到疾病管制局,要求疾管局切結保證打含汞疫苗不會出事。否則將發動全民抵制,拒打含汞流感疫苗。


衛生署署長侯勝茂則回應強調疫苗安全無虞,還反問:「若家長不讓孩子打疫苗,孩子因此感染生了重病,到時候誰負責?誰要來賠?」侯勝茂表示,含汞疫苗過去打了八千多萬劑,從沒發生過問題,不打疫苗才會出問題,「這兩天,我就會去打流感疫苗。」


台灣師大化學所教授吳家誠說,前天得知衛生署提供含汞流感疫苗,簡直是「悲憤難忍」。他說,「明明買得到無汞疫苗,為什麼要給民眾打含汞疫苗?」


吳家誠說,衛生署稱含汞疫苗含的是乙基汞,可代謝。但在各種汞元素中,學術界對乙基汞了解最少,乙基汞會強力攻擊並破壞體內荷爾蒙、蛋白質、DNA,身體健康的大人尚且如此,何況是小孩跟老人。


吳家誠表示,美國政府在二○○二年已通知藥廠不要再銷售含汞疫苗,但並未要求消毀。他強烈懷疑,美國把過期的含汞疫苗賣到台灣。


消基會表示,一個小孩從小到大要打流感、百日咳、B型肝炎、日本腦炎等一、二十種疫苗,如果全都含汞,累積的量將非常可怕。


 



非草率反對含汞疫苗 消基會:國外已討論多年


中廣 更新日期: 2007/10/04 12:30



消基會這兩天都強烈表達反對含汞流感疫苗的立場,對於外界詢問消基會是否有足夠的研究分析來佐證立場,消基會表示含汞流感疫苗的問題早從多年前開始就在國外引發不少爭論,美國更有兩個州已經通過立法禁止疫苗保存硫柳汞,同時他們在表達立場前,也和國內學者專家詳細討論過。(李書璇報導)


消基會3號召開記者會表達反對含汞流感疫苗的立場,由於代表消費者發言的消基會對社會有一定影響力,消基會也強調表達這樣的立場之前,不但蒐集許多國內外相關文獻資料,也和消基會日用品委員會委員,台師大化學系教授吳家誠經過詳細討論後,才發表這樣的立場;消基會表示流感疫苗含汞的問題早在國外就已經是許多人關注的重大議題,美國兒科學會和美國公共衛生署曾於1999年建議將硫柳汞成分從兒童疫苗排除,以防萬一,另外根據蒐集的資料,2005年自閉症障礙 (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 ASD) 患兒父母與長期拒絕承認自閉症流行病存在的聯邦政府之間的爭論進入高潮,長期以來,自閉症障礙兒童的父母已經懷疑「硫柳汞」正是造成自閉症病例,特別是失調退化性病例急劇上升的罪魁禍首。而在2005年,美國愛荷華、加利福尼亞成為第一個禁止疫苗保存硫柳汞 (thimerosal) 的州,這項法律將2009年正式生效;消基會強調這些都是他們主張反對流感疫苗含汞的原因。



這是我之前也懷疑過的可能性:就是我們正在消人家不敢用的庫存。


提出來給大家一起作個參考。同時,消基會也提供許多事實提醒大家這部分在國外的討論已行之有年且有結論,請大家慢慢閱讀比較。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你知道嗎? 流感疫苗含汞


聯合 更新日期: 2007/10/01 16:40 記者:記者韋麗文、李樹人/台北報導



給家長說明未告知


你知道今年衛生署首度提供給國小一、二年級學童施打的免費流感疫苗含汞嗎?官方、醫師都說OK、沒問題,但有些消息靈通的家長已提心吊膽,害怕心肝寶貝打了疫苗之後,會否過敏或增加自閉症的風險。


疾管局今年向國內外四大藥廠,總共採購了269萬劑流感疫苗中,還是以含汞流感疫苗為主,不含汞的疫苗所占的比率並不高。且提供給國小一、二年級學童的多劑型疫苗更全數是含汞的。


衛生署疾病管制局表示,多年來許多嬰幼兒施打的疫苗都含汞,因此才未在家長同意書特別說明流感疫苗含汞;但未來採購疫苗會朝向不含汞努力。不過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林杰樑表示,汞是有毒的元素,對過敏體質的孩子有疑慮,萬一出問題讓人擔心。他認為官方應事先詳盡告知家長。


部分家長心有疑慮


長庚兒童醫院小兒心智科主任張學岭指出,導致自閉症的原因為何,至今還沒有定論,因此更無法推論汞是不是導致或誘發自閉症的原因,雖然確實很多人在討論含汞疫苗與自閉症的關係,卻始終缺乏大型研究證實,世界上也沒有一致的看法。


張學岭說,門診時常會有自閉症孩子的家長,要求進行微量元素檢驗,若是檢驗出體內含汞量較高,家長就會把孩子帶去毒物科,進行螯合療法,試圖將體內的汞排出。


醫生:愛孩子還是要打


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李秉穎指出,疫苗添加汞,是做為保存劑使用,以疫苗中的微量汞,注射流感疫苗是安全的,就算把常規接種的所以疫苗含有的汞全部加總,也在安全範圍。他強調,「愛他就要打」。


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副局長施文儀說,自閉症孩子的通常會驗出較高的汞,但是汞從何處而來,是否真的是疫苗導致,並無證據,也從來沒有傳出過疫苗的汞傷害,請家長放心讓孩子接種。


 


 


鄭醫師的建議與看法:


很多門診的家長當他們聽到疫苗有含汞時,往往露出驚訝的表情,因為真的從來未被告知。一般而言,汞對人及動物是有毒物質,頭髮內含汞應低於3ppm,汞會阻礙硒的生理功能,且會導致免疫系統的不規律,HALLMARK症狀就是汞過多所引發,症狀包括:食慾降低、觸覺、聽覺、視覺降低、慢性疲勞、情緒不穩定、沮喪、顫抖、記憶不良級任之功能不正常。在1995年有篇研究也顯示汞過量與急性心肌梗塞有關,平均1ppm的汞會增加9%心肌梗塞的危險性。而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也針對廠商提出建議:(1) 儘管含thimerosal疫苗是與自閉症及神經問題的關聯性有多深仍眾說紛勻,然而包括US FDA, NIH, CDC等要求藥廠減少或不再添加Thimerosal, 各大藥廠也開始不再在疫苗內添加thimerosal.


所以當我們聽到有人宣稱目前市面上疫苗所含汞化合物皆為「乙機汞」,注射進人體後,約一至兩天就能代謝掉,不會帶給人體傷害的論調,我建議大家還是多關注FDA嚴謹的建議才是。


從這篇報導看到疾病管制局的長官也承認自閉症的孩子通常會驗出較高的汞,但汞從何處來,在此先為大家說明:牙科用的汞、海產食物的污染、飲水、痔瘡處理過程、皮膚光澤劑、溫度計、電池、燃料、紙漿及金礦工廠及疫苗含的汞。也有人會問,這些來源一般人也會接觸,為何只有少數人會出問題,關鍵還是每個人自己排重金屬的能力到底好不好。有些患者經過醫療的解毒或螯合治療,汞的量下降很多甚至沒有,很顯然這些病人體內無法排除汞,導致汞促使內生性去毒反應無法執行。


以我在臨床的經驗與觀察,有過敏的人基本上他們內生性去毒的能力較差,一般的小孩出現的以過動或注意力缺乏為主,自閉的的機會不是那麼高,然而都可能造成一些遺憾與困擾,所以我想提醒家長該注意的是小朋友本身是否原本就有過敏的狀況,如果有,在接觸任何重金屬來源時,由於他們無法像一般人擁有較佳的去毒能力,當然就容易累積在體內而續發一些狀況。


此外一般毒物科檢測以尿液或血液為主,身體若在近期無接觸或被污染,常有驗不出來之狀況,建議以頭髮來檢測比較能夠看出長期慢性累積的實際狀況。而且頭髮檢測,能夠一起驗其他十幾項的重金屬與二十多項的微量元素,結果可以告訴我們是否還有其他重金屬過量在影響,像鋁或鉛過量的話同樣都可能造成小朋友過動或注意力缺乏,而微量元素例如鋅不足或鈣鎂缺乏,同樣會影響小孩的專注與穩定性,因而在營養的補充上能有更明確的方向。此外,給下一代正確與均衡的飲食也很重要,建議大家可以參考我部落格的其他文章。


以上提到的這些資料,對一般習慣開藥的醫師,可能比較不會考慮到這些,所以,疫苗安不安全,我覺得該提供給家長更多的資訊來考量。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身體健康 防毒優於排毒


中時 更新日期: 2007/09/27 09:19 記者: 陳旻苹/台北報導



「追蹤20多年前台灣多氯聯苯米糠油中毒事件,結果發現,當時生下的男性長大成人後,陰莖發育都比正常要短。」鑽研環境毒性與健康風險評估的台北醫學大學公衛所教授韓柏檉表示,坊間流行的排毒為時已晚,從日常生活全面展開防毒措施,才是積極作法。


其實生活周遭的毒無所不在,只是毒量是否足以影響身體。韓柏檉表示,工業發達產生不少副產品,使空氣、飲水、食物、土壤等都可能含著有毒物質,它們透過口、鼻與皮膚接觸進入身體。


他以字形妙喻:「吃、喝、吸,臉上三口,若讓毒素堆積如山,就成了『癌』病。」毒素進入口中,透過腸胃道、肝腎、血液,慢慢累積在骨骼、脂肪、器官中,成為生病的導因之一,而肥胖者因脂肪多,特別容易累積油性毒物。


韓柏檉進一步分析,毒物進入人體,將一再撞擊細胞,有一加一大於二的加成作用,舉例而言,一種毒物每天撞擊十次,假設有空汙、吃油炸物等十種毒物,即使量很少,但一起撞擊細胞的後果卻變得很大。


不要以為食品標示在安全標準質,就可以大吃大喝。韓柏檉教授提出「健康防毒四原則」與「飲食五S」,四原則為:了解毒性大小(知道影響力大小)、了解濃度大小、分析碰到的頻率有多少(例如:是否每天吃同一類食物?同樣受菸害?)以及了解受影響時間長短(例如:是否從小愛吃醃漬物?)。


至於飲食,建議在家烹調、減少外食與零食可以防毒,因為外食中的油、材料來源、飲料中的添加物都不清楚,韓教授建議的飲食五S,包括:selection選擇食物、small少量且避免吃到飽、simple簡單且原味、slow慢食且能練習舌頭敏感度、smile放輕鬆且愉快的吃可以幫助消化。


 


很多人都對於身上各式各樣的毒會累積於何處一直沒有概念,同時也不知如何處理。的確,若請教醫師,得到的答案也是增加更多的困惑而已。


這篇報導的防毒概念真的很棒,所有的疾患總是預防勝於治療,然而,我想問大家做得到的有幾個?我們目前的生活環境的各式各樣的污染我們能真正隔離的有多少?食衣住行樣樣有污染,我們除了要防毒,無疑的排毒還是很重要。針對累積在脂肪的毒素,其實有高效率的排毒程式可以解決問題,那即是由羅恩‧賀伯特先生所著的清新身體‧清新心靈一書中所提到的淨化程式,透過有系統的運動,作烤箱及完整的營養補充模式,讓一般人能在2-3週左右的時間達到充分排毒的效果。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快遞員常負重 八成受訪者稱健康有問題


中廣 更新日期: 2007/09/16 12:00



香港工人健康中心訪問了140多名快遞人員,了解他們的健康狀況。


其中高達八成的人表示,入行之後健康出現問題,當中四成人表示:肩部或上臂感到不適;超過三成半人則表示腳部不適。


健康中心指出,大部分快遞員要揹起一個或一個以上的文件袋,最重的可達43磅、相當於19多公斤,加上步行時間長,很容易出現肌肉損傷。


健康中心促請僱主,為員工提供手推車以及正確的工作姿勢訓練。


 


很多人覺得自己的職業壽命不長,因為身體老早就出些有的沒的狀況,像是常要負重的人,就常會出現這篇報導所提到的肩頸,上臂甚至是腳部的不適。


根據德國的人體結構研究,主要是兩個部分的影響,第一:關節旋轉理論,也就是一般人的足部的自然腳弓其實都走位了,也就是並沒有在自然的腳弓位置上,看起來只是蹠骨構成向拱橋的結構所形成的腳弓擔任了人體結構非常重要的部分,就像是房子的地基,如果歪了,房子也很容易跟著歪。目前市面上,硬底鞋不容易購買得到及印證這個事實,擁有自然腳弓的人,站或步行較不容易累。而腳弓不在自然受力的位置上,在結構支撐上自然就會產生某個角度的旋轉,由腳踝,膝蓋一路影響到骨盆的位置上,接著就是讓脊椎也跟著歪來扭去,長期下來,會導致功能性長短腳也就不足為奇了,當然常搬重物的人腳弓位置跑掉,足部不適絕對是常聽到的抱怨。此外,每個人都有慣用手,必然會導致一邊出力多,另一邊少的狀況,長期下來,導致兩邊肌肉不平衡,自然容易產生酸痛,所以斜頸,歪頭及轉動頸部時所感到一邊緊一邊鬆的情形都是源自於此,這就是優勢半邊的論點,要幫助自己的結構更健康,一定要想辦訪打破優勢半邊所帶來的不良影響。。


關於這些狀況,其實有非常簡單的自我保養方式,建議大家有空可以來光能診所作個足印分析,同時也會教導大家如何作這些簡單的動作來保健結構。您若想瞭解如何每天只花五分鐘就能保健您的結構,延長職業,運動生涯或者改善每個人自己的身體素質,歡迎來光能診所一探究竟。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食品含添加物 孩童易動怒


自由 更新日期: 2007/09/05 04:09



〔編譯鄭寺音/綜合報導〕英國食品標準局本週警告父母,讓孩子遠離飲料、甜食與加工食品中的人工添加物,因為太多案例顯示這些添加物會對孩童行為造成影響。


英國政府「食品標準局」公佈的研究顯示,食品添加物與孩童易怒、專注力差、學習緩慢等症狀間關係密切。


避免風險 遠離危險食品


食品標準局4日已召集業者開會,討論這份由英國南安普敦大學進行的研究報告。


研究發表前,一些超市與食品商已搶先宣布,不在甜食、蛋糕與碳酸飲料內添加有安全疑慮添加物。


食品標準局並未公佈研究發現,但局內專家預料將告訴父母,唯一避免風險的方法,就是減少孩童食用含添加物的食品。


早在20多年前,就有部分添加物被認為會引發呼吸問題與氣喘等過敏反應,也有類似研究指出,添加物可能影響腦部發展,但研究證據不夠充分。


「過動兒援助組織」的邦黛女士擔心,人工化學物質可能讓孩童心情起伏不定,哭泣、尖叫、無法入睡,或出現呼吸困難、皮膚起疹子等身體反應,南安普敦大學的這份研究預料將證實邦黛女士的擔憂,也有助解釋罹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孩童人數攀升的原因。


英國健保每年約開立35萬9千張過動症處方箋,比1990年代初期增加90倍。


食品添加物的批評者認為,這些過動症狀可在孩童飲食改回自然食品後好轉,無須透過藥物治療。



刺胳針:食品添加物讓孩子過動


中廣 更新日期: 2007/09/06 14:00



英國食品標準局說,人工食品添加劑跟孩子過動行為有絕對的關係。


刺胳針雜誌報導,吃食品添加劑絕對有壞處。


英國南安普敦大學研究發現,三歲大的孩子喝過含有色素和防腐劑苯甲酸鹽的飲料以後,就沒有辦法專心玩一個玩具或是做一件事。八歲大的孩子喝了含色素和防腐劑的飲料以後,就沒辦法專心玩十五分鐘的電腦。


研究人員表示,業界應該可以立即停用色素,但是要他們不用苯甲酸鹽就得花點功夫了。


 


基本上,這是同一個研究後的報導,刺胳針,這份醫學期刊是擲地有聲的專業刊物,所以編輯群審核通過而能刊登的研究報告原本就有一定之公信力。 


之前我一再強調飲食對於孩童的脾氣、過動或注意力難集中有一定程度的相關性。而飲食方面:均衡飲食、少糖,避免色素及防腐劑之類的添加物,找出過敏原而隔離,每天多食蔬果、補充好油及抗氧化營養品,同時避免重金屬的污染,基本上都能幫助這些不穩定的孩童改善。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陽明大學證實 水分子帶路…大腦病變造成精神疾病


中時 更新日期: 2007/08/28 04:39 記者: 黃庭郁、朱立群/台北報導



陽明大學研究團隊三年多來運用水分子擴散原理與擴散磁振造影儀(dMRI)檢測,比對正常人與罹患精神分裂症、躁鬱症與過動症病患的腦部影像,在釐清精神病患者腦部病灶間關連性上,已有初步成果。


該研究團隊由中央研究院院士曾志朗領軍,利用擴散核磁共振造影(Diffusion MagneticResonance Imaging)技術,把精神疾病者「狂亂」的大腦神精結構「清楚」耙梳出來,有助醫學界了解各式精神疾病。擴散核磁共振造影(Diffusion MRI)是核磁共振造影(MRI)的一種。


研究團隊成員、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助理教授林慶波說,人腦有一千億到一兆個神經元,到底各自有哪些功能,還在研究中,發展中的影像監測儀器成為很重要的研究工具。


他說,國際間運用擴散磁振造影儀做腦部疾病或腦部腫瘤手術前腦神經監測已有十年,陽明大學的研究團隊三年前開始嘗試運用於精神疾病的腦神經研究。


研究主要利用「水分子擴散原理」,並透過造影監測。林慶波說,人腦的水分子會沿著神經走,水分子遇到大腦神經有缺損部位,傳達的訊號會不一樣。研究主要比對正常人與病人的腦影像,藉此看出患有上述三類精神疾病者的大腦到底哪裡跟正常人不一樣。


研究團隊目前共收集一百五十多位一般人、六十位精神分裂症病患、三十多位躁鬱症病患、三十多位過動症病患,比對其腦部影像差異。病例數還在陸續增加中。


林慶波說,研究初步已可看出,躁鬱症病患大腦前額葉到邊緣系統有問題;過動症患者大腦控制行為能力的運動神經束表現與一般人不同,精神分裂症病患隨發病時間越長,病灶越多。研究也可觀察到不同病灶間的關連性,但還需要更進一步的研究。


他說,目前包括台灣、美國、英國、法國等都有研究團隊積極研究中。雖然還無法對臨床用藥或治療有直接貢獻,但可說在精神病患腦部基礎研究有一點進展。


研究團隊成員台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部主任蘇東平說,傳統的核磁共振造影無法看出特定精神疾病各個病灶間的互動關係,但透過擴散核磁共振顯影技術,病灶間的「關連性」可被清楚「圖繪」(mapping out)。


但他也說,這份研究還不成熟,還沒有論文發表在國內外期刊,相關數據也沒有完整分析,目前要談「成果」言之過早。研究計畫主持人曾志朗也說,此研究還需更多實驗支持,他不願太早多談研究細節。


 


週二我個人接受教育廣播電台教育十方談的作者林文虎先生的線上專訪,我們特別提到這方面的研究。乍看會覺得充滿希望,甚至有人覺得大腦與精神病的關連的秘密就要被打開了,然而我們聽聽前教育部長曾先生的實話:此研究還需更多實驗支持。而榮總的蘇東平主任也說:這份研究還不成熟,還沒有論文發表在國內外期刊,相關數據也沒有完整分析,目前要談「成果」言之過早。也就是臨床的應用八字還沒半撇。聯合晚報當天也刊載北醫神經外科主任蔣醫師的疑慮:很多被診斷有精神疾病的患者根本就是大腦看不出任何異常。


以目前精神科的診斷方法為會談,主要是透過病史及主訴來確定診斷,藥物治療的方向也是症狀消除為導向,並無法針對病灶來專門治療某個失常的部位,如同癌症的標靶細胞作用藥物一般,所以距離臨床可以實際應用的那一天仍遙遠。


真正對精神分裂症有實驗室研究的實際成果的實在屈指可數。加拿大的營養學博士,同時又是精神科醫師的ABRAM HOFFER曾做過深入的研究,他發現在這些患者的體內容易測得吲哚的化合物,這與他們本身的妄想與幻覺有非常直接密切之關係。透過營養品的調節,阻止及減少吲哚的產生除了能幫助病情穩定,同時也能減少藥物的使用。接受他幫助的患者有好幾千人,好好服用營養品兩年,有高達九成的成功率。另外他也訓練超過五十名的專家來照顧他們的患者。


大家有興趣,在光能診所有他的著作可供參考。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爸媽禁玩線上遊戲 高一少年燒炭亡 遺書留GAME OVER


東森 更新日期: 2007/08/30 08:59 記者:記者賴志慶、黃曼昕/宜蘭報導



新的學期即將開始,但宜蘭縣一名剛考上國立高職的新生還來不及註冊,就因為爸媽將電腦用密碼鎖起來,不讓他打線上電玩遊戲「曙光online」,而燒炭自殺身亡。


貼著忌中的大門內,檢警在進行著採證工作,一個哀傷的母親癱坐在椅子上,一個強忍悲痛的父親在旁扶持,這對林姓夫妻剛剛痛失了自己才15歲正整準備進入國立高職就讀的小兒子,精采的人生還沒開始,林姓少年竟在28日選擇燒炭自殺,親人猜測,除了因為即將就讀的學校非他第一志願外,主要原因應該就是爸媽禁止他上網。


家屬說:「就為了玩電腦啦,家裡不讓他玩電腦,因為要開學了,電腦就用密碼鎖起來,他就想不開,小孩本來就比較內向,不太愛跟人說話。」


內向乖巧的林姓少年,暑假期間為了照顧高齡的阿嬤,所以幾乎都待在家中,也因此沉迷於網路世界不能自拔。


林姓少年父親:「國小就會打(電腦)。」記者:「那是什麼時候開始玩網路遊戲?」林父:「國二,但從這個暑假開始比較迷。」


而從林姓少年留下的遺書中,也可看出電腦對他的重要性,「我的人生已經快過不下去了,現在最後的依靠又失去」,依靠指的就是電腦。「還感謝曙光的朋友們,陪我度過了一個快樂的暑假。」所指的曙光是一種網路線上遊戲。遺書背面以自己在遊戲中的代號「永恆星嵐」署名,並寫下「game over」。


儘管林姓少年在遺書最後也寫下「我真傻」3個字,表示明知燒炭自殺是傻事,他卻仍一意孤行,留給父母無限傷痛。


 


面對這種事件,很多人不禁會問:網路為什麼會讓人搞到命都不要?


之前我們曾提醒大家:會沉迷網路的人,有一部分人是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有些狀況無法面對或處理,繼而把注意力轉移到網路上的線上遊戲而逃避他們的責任.此外,有些人找不到更好玩的遊戲,所以在線上遊戲裡找到一些趣味因而樂此不疲.


電腦,已無法從我們生活中隔離,唯一我們能做的就是去了解,善用而不要被控制.對於我們不了解的事物,我們是無法溝通或控制的,您想了解您的孩子為何對網路遊戲如此沉迷,您也必須了解網路遊戲是什麼,好玩在哪裡,當我們一味地禁止,顯然我們與孩子是沒有交集的,接下來當然就是話不投機半句多.當然彼此也無法溝通,也無法有進一步的彼此了解,為人父母若不了解這些基本原理,類似的悲劇可能還會再發生.


當然,了解孩子在生活中所遇到的障礙,協助他們用正確的技術來解決,同樣很重要.


這個議題值得大家多多關注.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靈魂出竅 神經科學有解


聯合 更新日期: 2007/08/25 07:20 記者:編譯田思怡/綜合外電報導



許多人聲稱有靈魂出竅經驗,發表在「科學」期刊上的一項研究指出,靈魂出竅可能只是腦子有點混亂而已,可以從神經科學的角度來解釋。


研究指出,靈魂靠視覺和觸覺得知自己存在於軀體中,如果靈魂和感官之間的聯繫受到疾病、藥物或科學實驗的干擾,就會產生靈魂離開軀體之感。


瑞典卡洛林斯卡學院神經學家厄森利用虛擬實境眼鏡、一台攝錄機和幾根棒子來做簡單的實驗,目的是把腦子打亂,產生靈魂出竅的感覺。


自願參與實驗者坐在椅子上,戴上虛擬實境眼鏡,眼鏡和一台對準他背面的攝錄機相連。從眼鏡看出去,他看到自己的背影,而且是從坐在他身後近兩公尺的某人視角看到自己背影。


倫敦學院大學進行的實驗中,厄森用一根塑膠棒子碰一下實驗對象的胸部,這名志願者嚇一大跳,因為他戴了眼鏡,看不到厄森用棒子碰他,他以為自己坐在旁觀者的位置,從後方看著自己的背影。


厄森說:「你感覺你坐在房間裡另一個位置,看著你前方一個看起來像是你自己的人,你知道那人就是你自己,但是你感覺不是你自己。」


他說:「這項實驗顯示,第一人的視角對於靈魂和軀體相合的體驗非常重要,換言之,我們的視角在那裡,我們就感覺自己在那裡。」


厄森利用虛擬實境眼鏡把傳到腦部的的感覺訊號打亂,引導實驗對象把他們的知覺投射到一個虛擬的軀體上,產生靈魂離開肉身的幻覺。這項技術也許可應用在電玩上,讓玩家把自己投射在遊戲的虛擬角色中,享受身歷其境的快感。外科醫師進行遠距手術時,也可感覺自己就在手術現場。


這項研究結果顯示,靈魂出竅經驗也許有科學上的解釋,過去一般認為靈魂出竅是錯覺或靈異現象。


厄森說:「腦功能失常會妨礙對感官訊號的解讀,也許可解釋一些臨床上的靈魂出竅經驗。」不過他說:「目前不能確定是否所有靈魂出竅經驗的原因都相同。」


許多人聲稱曾有靈魂出竅經驗,最常聽到的說法是他們當時很清醒,在自己的軀體之外看著自己的軀體。


這種現象和重大創傷有關,例如車禍,或是和腦部功能受損有關,例如癲癇患者、有毒癮者和中風患者。但科學家過去一直不能確定是怎麼回事。


 


看這樣的報導或研究,乍看之下會覺得很有趣,然而我們如果探究一下主其事者,其實不難發現:他要你相信自己只是一塊肉,除了這個軀殼,你沒有其他部分了。所以,一旦您有靈魂離體或出竅經驗,都是腦袋出問題,不是中風、癲癇、腦部受創不然就是毒癮發作。


請注意,研究人員也無法肯定所有靈魂出竅原因都相同。其實,要作對比的實驗不難:如果有人可以不藉助任何儀器,也非在腦部受創時能夠經驗到靈魂出竅的狀態,那麼就可以證實我們不只是這塊肉。


那麼,在受創時,為何有靈魂出竅的經驗?我認為在身體受到重大撞擊受創時,那種疼痛與驚嚇,很可能是肉體之外的存在無法忍受那樣巨大痛苦的短暫現象。


以上僅提出我個人的淺見,歡迎大家多多討論。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新鮮世/英女6周不盥洗 皮膚更光滑


東森 更新日期: 2007/08/25 11:29 記者:記者詹珝榕/編譯



不少女性會利用化妝品讓氣色看起來更好,但一位英國紀錄片製作人泰勒卻反其道而行,她在6週的時間裡,完全不盥洗,徹底遠離化學物品。意外地,她的皮膚反而變得更好,眼袋也消失了; 但眾人對她的異樣的眼光,讓她心理壓力日益增加。泰勒以行動證明了美容產品的社交心理效應大於實際作用。


一位英國的電視紀錄片節目製作人泰勒,為進行一項挑戰美容清潔用品的任務,她不洗澡、不洗頭、也不刷牙,更不碰任何化妝品或造型劑。為了比較實驗前後身體的狀況,實驗前,她先做身體健康檢查,且測試腋窩、口腔及陰部細菌含量,方便6周後做對比。


實驗的第4天泰勒的身體就出現臭味,第2個星期她的小孩也拒絕與她擁抱,第3個星期頭髮因為出油而打結,手部皮膚也乾燥脫皮;但在第4個星期後,皮膚竟然變得有光澤,困擾她多年的腸躁症有所改善,眼睛周圍的囊腫也消失了!泰勒認為,這與皮膚停止接觸化學物質有關。


然而,在實驗期間,泰勒也曾與孩子學校的家長們打交道。當時,她的頭髮捲成一團,指甲顏色怪異,皮膚乾燥。最初沒有人察覺她的異樣,但當她坦稱已經3週沒有洗手後,其他家長反應強烈,盡量遠離她,令她感到極為尷尬。甚至在實驗的最後階段,她因怕遭人排斥而缺席友人婚禮。


到了第40天實驗完畢時,她再度驗身,研究員測出她身體的細菌數目增加5000倍,但仍屬「正常」水平。這印證了泰勒的想法,就算數日不用清潔劑亦不損身體健康。但由於6周沒有刷牙,牙齒已充滿細菌且蛀牙,她需要進行人生首次的補牙手術。


對此研究結果,泰勒表示,「我根本不需要這些浪費金錢的美容產品。多年來我使用過量化學品,有時候把自己的健康置於危險境地。」但她也坦言,「杜絕化學物品的生活並不實際,我永遠不會再這樣做,因為不清潔身體會影響你的友誼、家庭關係與自信。」


醫生表示,其實皮膚會分泌天然油脂,但如果太頻繁洗澡,反而會破壞這一層保護膜,而且過度使用保養產品,也會刺激皮膚阻塞毛細孔。只是素顏示人,也有負面影響,泰勒就因為不打扮,自覺變髒而羞於見人,雖然說自然就是美,但保持清潔與適度的打扮,反而讓人更有自信美。


 


這篇報導非常有趣,然而也提醒我們:周遭充滿了化學物品,但沒有人能夠完全隔離。化學物品對身體的影響程度不容小覷,如何才能在目前這種充滿化學物質的現代生活全身而退?報導中的主角發現了化學物質對身體的負面影響卻無法隔離,有些人找了一些天然成分為主的產品來取代,減少身體的污染,然而,我們對於已經存在於體內殘留的毒素要如何解決呢?


其實,不用天天辛苦的吃排毒餐,美國知名的人道主義作家羅恩˙賀伯特先生針對這個領域提出了清楚而有效的排毒程式,透過運動及烤箱,補充全面及足夠的營養,大約在兩到三週左右的時間,能確實地達到身體排毒且提升一個人的感知與思考能力。


在我個部落格中,持續地發表排毒程式後的收穫,就是透過這個有效的技術來幫助我的客戶回復身體的清新。如何幫助身體變乾淨值得大家多瞭解與切身來執行。願大家都持續保有清新的身體與心靈。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衛生署提醒:使用抗憂鬱劑藥品應嚴密監視其副作用 






分格線







建檔時間 2007/08/10 14:02:13 更新日期: 2007/08/10 14:02:41















憂鬱症患者在服用抗憂鬱劑時,可能因為疾病本身或藥品引起之副作用,而產生自殘或增加自殺傾向風險,美國FDA曾於93年要求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SSRI)類之抗憂鬱劑,其仿單應加註嚴密監視患者,以防其發生自殺行為等警語,FDA復於96年5月公告所有抗憂鬱劑應加刊「…服藥後可能產生自殺意念或自殘行為…」等警語,特別是24歲以下之青少年,在服用抗憂鬱劑時,應嚴密監控鬱症變化,尤其在用藥初期之2個月及停藥階段。
衛生署曾於93年5月10日公告含bupropion等SSRIs抗憂鬱劑之仿單加刊:「服藥期間應嚴密監視患者之憂鬱症情形,以防其發生自殺行為」之警語,95年3月27日公告含lamotrigine成分藥品再評估結果:所核適應症包括雙極性疾患之許可證應加刊「自殺傾向」之警語。為提供更為完善之病患用藥安全機制,衛生署彙整國內、外相關資料,評估抗憂鬱劑藥品之風險/效益後,公告所有適應症為「憂鬱症」之抗憂鬱劑藥品仿單應加刊「重鬱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MDD)和其他精神障礙之短期研究,發現小孩、青少年和年輕人服用抗憂鬱劑相較於安慰劑可能增加自殺意念及行為。任何人考慮使用(藥品名稱)或其他抗憂鬱劑於小孩、青少年和年輕人時應評估臨床用藥之風險與效益。短期研究對於大於24歲以上之成年人服用抗憂鬱劑並無顯示有增加自殺意念或行為之風險,而對於65歲以上之老年人服用抗憂鬱劑,反而較服用安慰劑降低自殺之風險。憂鬱症或其他精神障礙疾病,本身即有自殺傾向之風險。無論任何年齡層之患者開始服用抗憂鬱劑時,健康照護者應嚴密監視其臨床病徵惡化、自殺意念或不尋常的行為改變,並隨時與醫師聯絡」之警語。目前衛生署核准用於治療「雙極性疾患之鬱症」藥品lamotrigine已刊載有類似警語,嗣後藥品申請新增適應症有關「雙極性疾患之鬱症」之藥品亦應遵循本署公告刊載前述警語。
衛生署將嚴格監視國內、外有關藥品之安全資訊,同時呼籲醫師為病患處方該類藥品時應謹慎評估其用藥之風險與效益。本署已建立藥物安全主動監控機制,除有藥物不良反應通報系統之外,對於安全有關訊息,隨時進行瞭解,以保障民眾之用藥安全,提醒醫療人員或病患疑似因為使用(服用)藥品導致不良反應發生時,請立即通報給衛生署所建置之全國藥物不良反應通報中心,藥物不良反應通報專線02-2396-0100,網站:http://adr.doh.gov.tw

 

之前我一再地提醒大家,抗憂鬱劑有其潛藏的危險性,然而,大家對這種呼籲的警覺性似乎仍不夠,像這篇官方的警告,如果沒有人特別提出來,那麼看到的人實在有限。

憂鬱是可以處理的,憂鬱也能夠找到根源而加以改善甚至根治。詳細內容請參閱我之前部落格的文章。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薯條化學成分 可能引發阿茲海默氏症


中廣 更新日期: 2007/08/22 16:00



英國研究人員說,薯條、洋芋片裡面的一種化學物「丙烯醯胺」可能引發阿茲海默氏症。


研究人員在阿茲海默氏症病人的腦子裡發現丙烯醯胺,醫生要求立刻查清楚丙烯醯胺和阿茲海默氏症的關聯。


丙烯醯胺常出現於加工食品,食品加工業常用丙烯醯胺當作芡粉,製作薯條、洋芋片、餅乾或穀類麥片。丙烯醯胺也被懷疑和癌症、肌肉鬆弛、男性不孕有關。



記憶力差認知退化 小心壯年失智


中廣 更新日期: 2007/08/23 17:30



據統計,全台推估應該有超過11萬的失智人口,不過,只有兩萬多名領有失智症身心障礙手冊,顯示還有約8成個案仍隱匿在社區中,其中,有一些早發性的個案,甚至可能五、六十歲便壯年失智,影響工作和生活,醫師提醒,有家族史、或是最近經常發現自己記憶力異常減退,程度已經影響到日常生活起居;或是認知退化、理解力變差,就應該要及早診治,以利延緩惡化。(徐韻翔報導)


最近新上映一部由渡邊謙主演的日本電影「明日的記憶」,描述了一名中、高階主管,在四十九歲罹患阿茲海默症後,記憶力減退,影響工作、生活的心路歷程,以及與妻子家人的互動,內容辛酸感人。


耕莘醫院神經內科醫師陳志豪表示,失智症後群中,光是阿茲海默症的患者就約佔了三分之二的失智症人口,通常好發於老年人,不過,卻也有少數是「壯年失智」,此種病可能會有家族史遺傳,國內甚至曾經出現三十幾歲就罹患失智症的個案,而在他的臨床門診,目前也有三位不到六十歲便失智的患者在接受治療。


陳志豪指出,壯年失智者,常正值事業顛峰,處於管理階層,發病時往往是一大打擊,很難接受自己必須逐漸成為一個記憶退化、方向感與學習錯亂的人,因此,提醒民眾,有家族史,或是發現自己記憶力短暫,才剛發生不久的事便記不住了,就應該要提高警覺,加強篩檢,盡快接受診治,能夠避免病況惡化快速。


至於平日要預防失智,平常要注意少油少鹽,多運動和動腦,例如閱讀、社交與維持自己的興趣嗜好等,積極保持大腦活力,都是防治減緩退化的好方法。



 


現在食品添加物很多,而會造成身體損害的也不少.我們一直告誡大家速食少吃,除了之前提到的反式脂肪酸容易累積許多無法自然分解的油,同時這篇報導也告訴大家還有一種化學成分會導致阿茲海默症,也就是大家熟知的老年失智症中最常見的一種.


除了斷絕來源,很重要的之前累積在體內的殘留毒素,也該想辦法排出.最近陸續有些人完成由羅恩.賀伯特先生所研發之排毒程式,效果有目共睹,推薦大家撥個時間了解並親身體驗.


第二篇報導的例子比較特殊,一般而言,如果是中年發現自己的記憶力比較差,需先考慮是否為腎上腺荷爾蒙不平衡導致,這方面有身體檢測可以直接瞭解,當然也有對應的營養品可以服用改善,我看到很多患者在目前的健保體制下流浪,因為每一科的醫師只看他們關注的症狀,很少把人當一個整體的系統去看,著實只是在看病,然而也許短期能看到一點藥物的控制作用,最後卻必須長期依賴藥物來維持身體的穩定,甚至成為藥物副作用的犧牲者


有時候,不用錢的最貴,這句話常被拿來消遣一些男人的豔遇或外遇,但仔細想想,套在健保上也有一些真實性,在此謹提供大家作個省思。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壓力會引起乾癬惡化?


優活 更新日期: 2007/08/21 09:05 記者:周琪霏/整理報導



蔡呈芳 醫師指出,許多乾癬患者都覺得壓力會引起乾癬惡化,但原因不明。


最近根據土耳其研究人員在J Dermatol Sci 2004, 35:162-164的發表,發現在偶發性乾癬患者,第二型的乙種交感神經受體較易出現Arg16Gly的變異。該學者解釋理論上壓力會引起腎上腺素增加,而腎上腺素在正常人可以抑制表皮的增生,所以理論上應該對乾癬有幫助。


但是第二型的乙種交感神經受體的Arg16Gly變異型,卻反而會使皮膚對腎上腺素的反應下降。因此推測長期處於緊張狀態下,卻又有Arg16Gly的變異,可能會誘發乾癬。


 


這是一個皮膚科醫師專業的觀察,提醒我們壓力其實會造成皮膚的症狀,我在門診多次看到一些人因壓力過大,不管是工作或考試,有人甚至會引發蕁麻疹而持續一週,一般人往往認為自己是食物過敏,然而作了食物過敏原檢測卻找不出任何原因,原來是因為壓力過大而引發壓力荷爾蒙甚至是抗壓力荷爾蒙失調,進一步影響免疫系統而導致過敏。其實有壓力,對某些人來說,壓力荷爾蒙也不一定升高,因為慢性疲勞症候群的人對於壓力的反應根本是欲振乏力。


所以,發現自己有蕁麻疹或皮膚炎,往往可能是壓力過大或者自律神經失調引發,這其實可以透過適當的身體檢測而找到原因,配合相關的營養品使用及學習壓力抒解的心靈技術,我們才有可能不藥而癒。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