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 Pediatrics)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中,科羅拉多州兒童醫院(Children's Colorado)的研究人員發現,大麻的精神活性成分四氫大麻酚(tetrahydrocannabinol,簡稱THC)在母乳中停留的時間長達六週,進一步支持了美國科學院的建議美國兒科學會,婦產科學院和母乳哺餵醫學學會希望在懷孕期間和母親母乳授乳期間不要使用大麻。這是自1982年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進行的一項研究以來,第一項研究在懷孕期間使用大麻的已知女性中母乳和血漿中THC的研究

“隨著整個社會對大麻的使用不斷增加,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母親在懷孕期間使用大麻,”科羅拉多州兒童基金會首席研究員,新生兒學家,科羅拉多大學兒科助理教授埃里卡·懷莫爾(Erica Wymore)博士說。“但是,由於缺乏關於母乳中四氫大麻酚殘留時間的科學數據,要向母親們提供關於在母乳哺餵過程中使用大麻的安全性的明確答案是具挑戰性的,而非只是簡單地建議直到在母乳中不再檢測到四氫大麻酚為止。通過這項研究,我們旨在通過確定已知使用產前大麻的婦女的母乳中THC代謝的量和殘留時間來更好地理解這個問題。”

研究人員研究了使用產前大麻的婦女,這些婦女在2016年11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之間在科羅拉多州兒童醫院和UCHealth的科羅拉多大學醫院分娩了嬰兒。研究人員特別招募了以下人員:

  • 懷孕期間有大麻使用史/入院時尿液THC陽性
  • 超過18歲
  • 準備母乳哺餵
  • 願意在分娩後六週內戒掉大麻使用
  • 願意在這六個星期內提供母奶,血液和尿液樣本

在394名接受篩選的婦女中,有25名入選。這些婦女中有七名最終能夠在研究期間戒掉大麻使用。其他人無法戒掉的原因包括壓力,睡眠和疼痛緩解。

該研究發現,儘管女性中四氫大麻酚的含量各不相同(可能取決於她們的用量,BMI和新陳代謝),但在這七名女性的母乳中,THC的排出時間長達六週。實際上,在研究結束時,所有婦女的母乳中仍具有可檢測到的四氫大麻酚濃度。

“這項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見解,幫助人們了解婦女在出生後在體內代謝四氫大麻酚所需的時間,但是這也幫助我們理解了為什麼母親開始使用大麻時,”醫學碩士(MPH)高級醫師Maya Bunik說美國科羅拉多州兒童醫院的兒童健康診所和母乳喂養管理診所的研究員,醫學主任,以及中醫學院的兒科學教授。“為了節制未知的四氫大麻酚對胎兒大腦發育的影響並促進安全的母乳哺餵,至關重要的是在懷孕初期和產後強調大麻的戒斷。為鼓勵成功的戒斷,我們需要研究並改善能支持我們提供新生兒母親的大麻戒斷。”

1980年代的縱向研究發現,懷孕期間使用大麻的母親所生的孩子出現了了認知和執行功能方面的長期問題,包括衝動性,學習能力,持續注意力和視覺問題解決能力的不足。

Wymore說:“這項研究不是關於大麻對嬰兒的影響,但我們對此表示關注。” “特別是當我們得考量現今的大麻效力比許多州最近大麻合法化之前的大麻效力高出五到六倍。”

鄭醫師補充:

懷孕期間,孕婦不管是接觸毒品、酒精或者是藥物,甚至是毒素(包含重金屬),大都會經過胎盤的血液交換,傳給胎兒。一旦分娩後,授乳的母親若期間毒品、酒精、藥物或毒素的接觸不斷,幾乎都會經由母乳傳給寶寶,影響寶寶日後的大腦及神經發育、認知功能、專注力及情緒穩定等等,茲事體大。因此,不管是孕期或者是哺乳期,如何保護母親遠離毒品、藥物及毒物的接觸,影響下一代的健康甚鉅,能對孕婦及哺乳的母親提供完整的相關衛教及有效的毒品藥物戒斷保護療程,才是根本解決之道。這項研究原本要招募近四百名的研究對象,但最終只能納入七位,關鍵之一是大麻難戒。很多人認為大麻是合法安全不易上癮的毒品,然而臨床研究呈現的結果,值得我們深思及留意。

參考文獻:

Erica M. Wymore, Claire Palmer, George S. Wang, Torri D. Metz, David W. A. Bourne, Cristina Sempio, Maya Bunik. Persistence of Δ-9-Tetrahydrocannabinol in Human Breast MilkJAMA Pediatrics, 2021; DOI: 10.1001/jamapediatrics.2020.6098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倫敦女王瑪麗大學的研究得出的結論是,令人信服的證據發現2型糖尿病與巴金森氏症風險增加有關。同一項研究發現,也有證據證明2型糖尿病可能有助於已經患有巴金森氏症的患者病情更快地惡化。

開立可用於2型糖尿病的藥物治療人可能會降低巴金森氏症的風險並減慢其進展。建議對帕金森氏症患者進行2型糖尿病的篩檢和早期治療。

先前的系統評估和世代分析針對糖尿病與帕金森氏病風險之間的聯繫產生了矛盾的結果。這項發表在運動障礙(Movement Disorders)期刊上的新研究使用觀察數據的世代分析和遺傳數據的世代分析來評估2型糖尿病對巴金森氏症風險和進展的影響。

倫敦女王瑪麗大學的通訊作者阿拉斯泰爾·諾伊斯博士說:“這項研究將許多其他研究的結果匯總在一起,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證據,發現2型糖尿病不僅可能影響巴金森氏症的風險,而且還會影響巴金森氏症的發展。 對於2型糖尿病治療策略及預防,可能會重新用於治療巴金森氏症。”

鄭醫師補充:

過去我們提到糖尿病與大腦退化性疾病,比較有定論的是失智症,因此有些專家又把阿茲海默症稱之為第三型糖尿病。這篇報導做出來的研究發現,如果廣被接受,也許過一段時間,我們就會聽到巴金森氏症是第四型糖尿病了。

糖尿病控制不當,會提高大腦退化的風險,影響的大腦區域不同,診斷就會不同。所以千萬不要小看糖尿病,預防及病情控制對於許多慢性疾病的預防具有重大意義。

參考文獻:

Harneek Chohan, Konstantin Senkevich, Radhika K. Patel, Jonathan P. Bestwick, Benjamin M. Jacobs, Sara Bandres Ciga, Ziv Gan‐Or, Alastair J. Noyce. Type 2 Diabetes as a Determinant of Parkinson's Disease Risk and ProgressionMovement Disorders, 2021; DOI: 10.1002/mds.28551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電刺激也許能夠幫助血管將白細胞和氧氣運送到傷口上,從而加快癒合速度。

這項研究發表在皇家化學學會期刊《晶片實驗室》( Lab on a Chip)上,發現穩定的電刺激會增加血管的通透性,從而為新血管的生長方式提供新的見解。

研究結果發現:在直流電刺激提供恆定的電壓和伴隨的電流刺激,可以增加血管的通透性,這是一項重要的特徵,可以幫助血液中的傷口癒合物質更有效地到達傷口。

該研究的資深作者,俄亥俄州立大學機械與航空工程副教授Shaurya Prakash說:“有種猜測認為,如果您用電刺激血管,血管的生長會更好。” “而且我們發現,我們血管模型中細胞的反應顯示出顯著的希望,可以改變血管的通透性,從而為我們正在進行的傷口癒合工作帶來積極的成果。”

血管對於傷口癒合至關重要:它們遍布您的身體,並攜帶營養,細胞和化學物質,可幫助控制因受傷而引起的發炎。氧氣和白血球-保護人體免受外來入侵者-是血管輸送的兩個關鍵成分。

但是,當受傷時(例如,手指被割傷),傷口部位的血管結構將被破壞。這也中斷了血管幫助傷口癒合的能力。癒合過程的中,血管幾乎像樹木的樹枝一樣自行生長,而無需外部電源推動。

普拉卡什說:“隨著血管開始生長,它們會修復皮膚和細胞,並再次建立癒合屏障。” “但是我們的問題是:您如何使這個過程更好更快地進行?這樣做有什麼好處嗎?”

他們在使用人細胞進行的實驗室測試中發現,用電刺激血管顯示血管通透性顯著增加,這是暗示可能新血管生長的物理標記。

普拉卡什說:“這些最初的發現令人興奮,而下一階段的工作將要求我們研究是否以及如何才能真正讓血管重新生長。”

該論文的合著者和俄亥俄州立大學機械與航空工程副教授喬恩·宋(Jon Song)說,研究結果發現,血管治癒傷口的主要方法之一是允許分子和細胞在血管壁上移動。 。

宋說:“現在我們對電刺激如何改變血管壁的通透性有了更好的了解。” “假設您有一個皮膚傷口,像剪紙一樣,您的血管被切斷了,這就是為什麼血液流出的原因。您需要的是一堆血源細胞(bloodborne cell )到達該位置並從血管中流出,開始傷口修復。”

這項研究表明,血管通透性的變化可以使這些血源細胞更快地到達傷口部位,儘管它沒有解釋這種情況發生的原因。這項研究似乎表明,電刺激影響了將血管細胞結合在一起的蛋白質,但這些結果尚無定論。

這項研究是由普拉卡什(Prakash)領導的一個更廣泛的團隊的工作的延伸,該團隊先前曾表明,電繃帶可以幫助刺激受傷狗的癒合。這項工作發現,電刺激也可能有助於控制傷口部位的感染-研究人員還希望進一步研究這種現象。

參考文獻:

Prashanth Mohana Sundaram, Kaushik K. Rangharajan, Ehsan Akbari, Tanner J. Hadick, Jonathan W. Song, Shaurya Prakash. Direct current electric field regulates endothelial permeability under physiologically relevant fluid forces in a microfluidic vessel bifurcation modelLab on a Chip, 2021; 21 (2): 319 DOI: 10.1039/D0LC00507J

鄭醫師補充:

這類電流療法,必然是直流電而且是微電流,一定要有醫療器材認證的微電流刺激器才能使用,提醒大家。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科學家發現雙極性情感障礙與神經發炎之間存在聯繫

 

科學家可能更接近於了解患有躁鬱症的人的大腦如何發揮不同的功能。在一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說,他們發現了證據,表明某些腦細胞在患有躁鬱症的人中更容易觸發炎症,並且這些任性的細胞可能與神經活動減少有關,這可能對我們的心理健康有害。 該發現發表在周四的《幹細胞報告》上,儘管有待進一步研究,但有朝一日可能暗示了一種治療躁鬱症的新方法。

一段時間以來,科學家一直在研究發炎與精神疾病之間的聯繫,包括躁鬱症患有躁鬱症的人會經歷無法控制的情緒波動,這可能使他們一時嚴重沮喪, 而下一時又變得躁狂。已知患有躁鬱症的人更可能患有與慢性發炎相關的其他疾病,例如高血壓和糖尿病。一些研究還發現,躁鬱症患者可能含有更高濃度的蛋白質,這些蛋白質會促使人體發炎,尤其是在躁狂發作的期間。這些蛋白質包括白介素6(IL-6),白介素-6在人體中牽涉許多作用,例如引發人體對感染的急性反應。

在他們的新研究中,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索爾克生物研究所,巴黎的精神病學和神經科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決定研究一種特定類型的腦細胞,星形膠質細胞。這些是大腦中的星形細胞,它們執行許多有助於支持神經元的重要功能。這些功能之一包括成為引發大腦和周圍神經系統發炎的命令鏈的一部分,這旨在幫助大腦對損傷或感染做出反應。研究人員認為,這種普遍 作用的過程在雙相情感障礙患者中可能會出錯,並且星形膠質細胞可以參與這種功能失調的發炎。

 
 
 

Salk生物學研究所所長弗雷德·蓋奇(Fred Gage)在一封電子郵件中說:“由於人們對神經發炎在精神疾病中的作用的了解日益加深,我們想探索星形膠質細胞中發炎驅動信號的改變是否與躁鬱症有關。” 。

Gage和他的團隊使用了來自六個患有雙極性情感障礙的人以及四個沒有雙極性情感障礙的對照的幹細胞,然後將它們發育為星形膠質細胞,並在實驗室進行了研究。(他們從較早的研究中已經找到如何創建這些細胞的方法。)與對照組相比,患有雙極性情感障礙患者的星形膠質細胞明顯不同。細胞具有較高的IL-6基因表達,因此,當他們將神經元暴露於這些星形膠質細胞時,研究小組發現與 來自對照的星形膠質細胞比對,它們星形膠質細胞分泌的IL-6更當研究人員向混合物中引入抑制IL-6的抗體時,星形膠質細胞對神經元的阻礙較小,從而進一步暗示了IL-6的存在。最後,躁鬱症患者的血液中IL-6含量也高於對照組。

 

“我們的研究證實,雙極性情感障礙患者的大腦中星形膠質細胞的正常功能受到影響,導致神經發炎,” Salk研究所以及巴黎精神病學與神經科學研究所的共同作者Renata Santos說。

 

這些發現當然令人著迷,但研究人員警告,在我們能夠確認受損的星形膠質細胞,IL-6和躁鬱症之間存在明確的因果關係之前,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更不用說可能導致有意義的新療法的了。例如,實驗室生長的星形膠質細胞可能在重要方面不同於我們大腦中發現的星形膠質細胞。(一個區別是這些細胞不那麼成熟。)由於大腦非常複雜,因此我們生物學的其他方面(包括大腦)可能 在躁鬱症的起因中有重要作用。

 

Salk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克里希納·瓦多達里亞(Krishna Vadodaria)說:“我們的發現闡明了星形膠質細胞在精神疾病中神經發炎中未被充分研究的方面,與雙極性情感障礙患者星形膠質細胞中IL-6的改變和發炎信號傳導有關。”

研究作者卡羅爾·馬切托(Carol Marchetto)現在是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人類學研究人員,如果研究人員在這裡找到東西,那麼星形膠質細胞不僅可以幫助人們進一步了解躁鬱症,還可以幫助解決與炎症相關的其他精神疾病,例如精神分裂症。他們希望他們的工作將有助於推動對星形膠質細胞和發炎相關的未來研究,這項研究可能會導致治療方法的發展,這種治療方法可以逆轉患有雙相情感障礙和類似疾病的人體內有害的身體變化。

參考文獻:

 Krishna C. Vadodaria et al. Altered Neuronal Support and Inflammatory Response in Bipolar Disorder Patient-Derived AstrocytesStem Cell Reports, 2021 DOI: 10.1016/j.stemcr.2021.02.004

https://www.cell.com/stem-cell-reports/fulltext/S2213-6711(21)00084-9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由麥克馬斯特大學的研究人員領導對來自60多個國家的參與者進行的幾項大型研究的分析發現,經常食用油性魚類可以幫助預防高危險群(例如已經罹患心臟病的人)的心血管疾病( cardiovascular disease,簡稱CVD)或中風。

關鍵成分是omega-3脂肪酸,研究人員發現高風險族群若每人每星期食用兩份富含omega-3的魚,這些魚的脂肪酸與發生重大CVD事件(如心臟病發作和中風)的風險較低有關,。

首席共同作者,也是麥克馬斯特大學研究方法,證據和影響學系的副教授,兼人口健康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安德魯·門特(Andrew Mente)說:“食用魚類對心血管疾病有顯著的保護作用。”

對沒有心臟病或中風的人來說食用魚類益處沒那麼大。

“這項研究對於全球魚類攝取指南具有重要意義。它證實,增加油性魚類的攝取,尤其是心血管疾病患者,可能會產生適度的心血管益處。”

Mente說,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低的人仍可以通過食用富含omega-3的魚來享受適度的CVD保護,但其健康益處卻不如那些高風險族群來得明顯。

該研究於3月8日發表在《JAMA內科學》(JAMA Internal Medicine)上。

這些發現基於四項研究中近192,000人的數據,其中包括約5.2萬的CVD患者,這是在五大洲進行的唯一一項研究。以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北美,歐洲,中國和日本,而其他地區的資訊很少。

研究共同負責人Salim Yusuf,Michael G. DeGroote醫學院的醫學教授,PHRI的執行董事說:“這是迄今為止世界上魚類攝入量和健康結果的最多樣化的研究,並且是唯一一項具有足夠數量的研究,來自世界上所有居住大洲的高,中,低收入國家都具有代表性。” 。

該分析基於PHRI在過去25年中進行的多項研究得出的數據。這些研究由加拿大健康研究所,幾家不同的製藥公司,慈善機構,人口健康研究所和漢密爾頓健康科學研究所資助。

參考文獻:

Mohan D, Mente A, Dehghan M, et al. Associations of Fish Consumption With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Mortality Among Individuals With or Without Vascular Disease From 58 Countries. JAMA Intern Med. Published online March 08, 2021. doi:10.1001/jamainternmed.2021.0036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internalmedicine/article-abstract/2777338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喝完讓口臭成分剩1/6!防異味、牙周病的絕佳飲品是它

齊藤由美(英國紅茶研究家)

2021年3月5日 週五

有助牙周保養的關鍵成分

牙周病是由牙垢裡的牙周病菌引發,屬於細菌感染型的病症。牙周菌感染後,會導致牙齦與齒槽骨等牙齒周遭的組織出現發炎,也就是說,口腔內部有細菌孳生,導致牙齦發腫、出血,嚴重時可能必須拔牙的疾病,就統稱為牙周病。

牙周病最可怕的地方,在於發展過程中沒有明顯的症狀,甚至有研究表示約八○%的日本人都患有牙周病。因為不會痛就不在意,就這樣持續放著不管,結果某天忽然就變得嚴重,正是牙周病的可怕之處。可是另一方面,只要多留心日常的口腔保養,就有助於減緩牙周病的發展,可以說是相當好預防的疾病。

有研究報告顯示,紅茶能夠有效預防牙周病。這裡發揮功效的,同樣是前面數次登場的「紅茶多酚」。由於紅茶多酚具有抗菌作用,所以能夠抑制齲齒菌與牙周病菌的繁殖。另外還有研究報告顯示,紅茶預防牙周病的效果優於綠茶。

也就是說,用餐後若是不方便刷牙時,不妨喝杯紅茶,或是用紅茶稍微漱口一下,簡單養成這樣的習慣就有助於抑制牙周病菌的滋生。但是這個時候請記得選擇無糖紅茶,若是紅茶中含有糖分,反而會促進齲齒菌大量繁殖,造成反效果。

不只含糖紅茶,漱口時也要避免選用檸檬紅茶。這是因為檸檬成分會使口腔變成酸性,進而引發僅次於齲齒與牙周病的第三大口腔疾病。

除了遠離牙周病也能預防口臭!下一頁介紹更多紅茶好處

餐後一杯紅茶,消除口臭煩惱

以前有位英籍女性參訪日本時,我負責接待她幾天。當我們享用完午餐後,她從手提包裡拿出略嫌誇張的隨身牙刷組,並且對我解釋:「我來日本後最受衝擊的就是這件事。我看到年輕女性用過午餐後都會去刷牙,覺得這是很棒的習慣,所以就買了相同的攜帶用牙刷組。畢竟吃飽飯總是會很在意口腔狀況,刷完牙就可以讓我放輕鬆了。」

這位英籍女性來日本後,有幾次進辦公室與日籍員工共事的機會,似乎就是在這些場合上看見用餐後帶著牙刷組去化妝室刷牙的女性,對此感到興致盎然並養成同樣的習慣。

我曾聽說,辦公室女性之所以會在餐後刷牙,與其說是想要保養牙齒,不如該說是擔心口臭,所以才會刷好牙,以利下午安心工作。就算身處職場,也要時常打理好自身,做好清潔工作,充分展現出日本女性對美的堅持。

如果有飲品能夠抑制人們擔心的口臭,就能為生活帶來很大的幫助對吧?上班時間未必會全程待在辦公室裡,難免有不方便刷牙的時候,而且必須在用餐後立即參加會議。面對這些情況又該如何是好呢?

話說回來,口臭其實是源自於口中殘渣的蛋白質成分。如果擔心自己有口臭,就沒辦法自信滿滿地與人相處,總是擔心自己說話時會不會散發異味、會不會造成他人的不快。

有一個實驗就比較了喝湯後與喝紅茶後的口臭成分含量,結果發現喝湯後口臭成分增加了,但是喝完紅茶的口臭成分,卻減少至飲用前的六分之一。由此可知,用餐後利用紅茶沖洗口腔或是漱漱口,能夠讓口腔更加清爽。當然,漱口時同樣請選擇原味紅茶,不要添加砂糖或檸檬。

本文摘自《風靡全世界的紅茶自療法》/齊藤由美(英國紅茶研究家)/楓葉社文化

鄭醫師補充:

2001年,在五月份的美國微生物學會年會上,研究人員說,喝紅茶可能有助於預防齲齒和牙周疾病。

負責這項研究的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牙科學院的牙周病學教授克里斯汀·吳(Christine Wu)博士說,這種飲料會干擾口腔中形成牙菌斑的有害細菌。
Wu博士及其同事發現,紅茶中的化學成分稱為多酚,可抑制牙菌斑中引起齲齒的細菌的生長,並降低酸的產生水平。多酚還抑制了由細菌產生的一種酶葡糖基轉移酶( glucosyltransferase),並防止了牙菌斑用來粘附在牙齒表面的基質材料的形成。
研究人員還發現,由於某些細菌在暴露於紅茶中時會喪失與其他細菌形成聚集體的能力,因此減少了牙菌斑的大小和粘性。
該研究包括幾項試驗,其中志願者以不同的間隔用紅茶漱口。在一項試驗中,每天用紅茶沖洗1分鐘10次的人斑塊堆積較少。在另一種情況下,一次30秒漂洗沒有效果,但是多次漂洗阻止細菌進一步生長,並降低了產酸量。
吳博士說:“如果在進餐和正常口腔衛生之間正確排序,喝紅茶可以減少蛀牙的數量並預防牙周疾病。”
參考文獻: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昆士蘭大學的研究人員證實,憂鬱症和胃潰瘍之間存在聯繫,這是世界上最大的消化性潰瘍疾病遺傳因素研究。

昆士蘭大學昆士蘭州分子生物科學研究所(IMB)和昆士蘭州大腦研究所的Naomi Wray教授以及IMB的Yeda Wu博士通過研究近50萬人的健康數據為腸道和大腦如何協同工作提供了線索。

吳博士說,這項研究支持了一種整體方法來照顧消化系統疾病,例如消化性潰瘍,這些患者在一生中的某些時段影響著5%至10%的人。

吳博士說:“作為一名醫學生,我注意到在接受心理治療或精神科治療後,某些患者的胃腸道症狀如何改善。”

“這項將重度憂鬱症與胃腸道疾病風險增加聯繫起來的研究也解釋了這種疾病的合併症。”

直到澳大利亞諾貝爾獎獲得者巴里·馬歇爾和羅賓·沃倫將壓力與幽門螺桿菌聯繫起來後,壓力才被認為是導致消化性潰瘍疾病的主要原因

吳醫生說,自那以後,藥物治療降低了該病的患病率,但是現在需要重新強調其他危險因素的重要性,包括生活方式和心理因素

Wray教授說:“為了確定為什麼某些人會產生潰瘍,我們研究了來自英國生物庫的456,327個人的健康數據,並確定了與罹患消化性潰瘍疾病風險相關的八種遺傳變異。”

“八種變異中的六種可能與為什麼某些人更容易感染幽門螺桿菌有關,這會使他們更容易患上消化性潰瘍疾病。”

賴教授說,現有的消化性潰瘍治療的目標是與這些遺傳變異之一相關的基因,因此鑑定其他相關基因可能為開發新的治療方法提供機會。

她說:“訪問龐大的健康和基因組數據集可以使研究人員加深對許多複雜疾病和特徵的了解。” Wray教授說:“英國生物庫等資源使現在有可能研究對常見疾病(如消化性潰瘍疾病)的遺傳貢獻,並能更充分地了解其風險,” Wray教授說。

“如果我們可以為患者提供遺傳風險評分,那麼這可能是一項預防計劃的一部分,可以幫助降低消化性潰瘍的發病率。”

參考文獻:

Yeda Wu, Graham K. Murray, Enda M. Byrne, Julia Sidorenko, Peter M. Visscher, Naomi R. Wray. GWAS of peptic ulcer disease implicates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other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and depression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1; 12 (1) DOI: 10.1038/s41467-021-21280-7

鄭醫師補充:

這篇研究報導透過大規模的研究,發現某些基因型的憂鬱症患者,在精神症狀改善之後,胃潰瘍的症狀亦隨之改善,而容易罹患胃潰瘍的基因變異,更容易造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進而在壓力過荷時,導致胃潰瘍的發作。作者認為憂鬱症(心理壓力)與胃潰瘍的基因變異體質是一種共病,因此要防治胃潰瘍的復發,壓力調適非常重要。

這不禁讓我想起自己二十幾年前還在醫院實習期間,在腸胃科隨主治醫師及住院醫師查房,住院醫師有一天問了主治醫師一個問題:這麼多胃潰瘍患者的否復發作,要如何避免及預防?主治醫師回答:避免給自己壓力,生活方式要正常。像老莊思想般的無為而治,自然就能大幅減低風險。

即便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壓力(不管是生理或者心理)仍是胃潰瘍最後的發病關鍵。因此,減壓的心理及生理狀態是預防胃潰瘍的關鍵。

最後提一下,在營養的力量這本書中提到:甲基化偏低的患者,容易罹患胃潰瘍,甲基化偏低其實是大多數憂鬱症患者的體質,換句話說,甲基化偏低的人,壓力耐受性可能比一般人來的低,若合併有胃潰瘍的基因變異,胃潰瘍的發生率更高。

在功能醫學中,一直強調腸腦軸,也就是腸道發炎有狀況,也會影響大腦的狀況,從這個角度來看,其實大腦與腸胃交互影響。要確保大腦健康,腸胃要顧好。反之,顧好大腦健康,也能幫助腸胃功能提升,不容易有狀況。

對某些憂鬱症患者而言,腸胃的狀況若能一起評估與改善,對憂鬱症病情的穩定與預防復發,將有莫大幫助。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伊迪絲·考恩大學(Edith Cowan University,簡稱ECU)的一項新研究,血液中測得的獨特腦蛋白可在症狀出現前數十年用於診斷阿茲海默症。

該研究發表在《自然》雜誌《轉化精神病學》( Nature journal Translational Psychiatry)上,該研究首次發現血液中膠質原纖維酸性蛋白( 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簡稱GFAP)升高的人大腦中的類澱粉蛋白β升高,這是阿茲海默症的已知指標。GFAP是一種通常在大腦中發現的蛋白質,但是當大腦受到早期阿茲海默症的損害時,它會釋放到血液中

阿茲海默症影響著超過340,000澳大利亞人和世界上超過3500萬人。當前的診斷包括腦部掃描或脊髓液檢查。這項研究的

首席研究員,ECU教授Ralph Martins AO表示,這一發現為早期診斷提供了有希望的新途徑。馬丁斯教授說:“血液生物標誌物

正成為一種可替代現有昂貴的診斷阿茲海默症的侵入性方法。”GFAP生物標誌物可用於開發簡單,快速的血液測試,以檢測

一個人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是否很高。

早期診斷對於使我們能夠實施藥物和生活方式干預至關重要,這有助於延緩疾病的進展,並為人們提供更多的時間來緩解症狀。”

前進的一步

阿茲海默症是大腦退化性疾病,可在數年後悄然發展。它導致記憶力下降和思維能力的喪失。沒有已知的治療方法。

根據馬丁斯教授的說法,對該疾病進行早期血液檢查的發展將是革命性的。

“用於檢測生物標誌物的技術發展迅速,因此我認為在未來幾年中,我們將開始看到用於阿茲海默症的診斷性血液測試。

“目前的腦成像和腰穿檢查價格昂貴且具有侵入性,並且對於一般人群而言並不廣泛。血液檢查可以為數以百萬計的人的早期診斷提供

可能性,從而可以進行早期干預。”

未來的希望

該研究涉及100名年齡在65至90歲之間的澳大利亞人,沒有阿茲海默症的症狀。

馬丁斯教授說,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了解GFAP在阿茲海默症中的作用。

“縱向研究將提供更多關於GFAP如何與阿茲海默症發展相關的見解,這可能使我們能夠確定何時出現症狀。”馬丁斯教授也是一項

大型研究的一部分,該研究探索了針對阿茲海默症的干預措施,其最終目的是尋找能夠阻止或延緩該病發展的藥物和生活方式因素。

他說:“診斷和干預技術齊頭並進-如果我們可以使用血液生物標記物更快地檢測出老年失智症,我們也可以更快地進行干預。”

鄭醫師補充:

因為 阿茲海默症一旦出現症狀,病程的進展將是不可逆,目前沒有任何已知療法能治癒。換句話說,等阿茲海默症症狀出現時,

相關大腦區域的腦細胞功能已經喪失大半了,目前的藥物療法完全無能為力,最多只能延緩病程的進展而已。因此,對於阿茲海默症

的治療,能在症狀未發生或症狀發展初期還算輕微時,便能透過相關的生活改善方式及醫療介入,改善的幅度及延緩病程的效果,絕對

比目前藥物介入的方式高上許多,因此在症狀發生前的若有可靠檢測能讓當事人了解相關的健康風險,及早干預,這才是阿茲海默症的積極防治之道。

這篇研究報導提到的血液檢測,若真與疾病發生的相關性高度相關又能在疾病為發展之前提早預知,的確值得推廣。要知道,一旦成為

失智症患者,所需耗費的醫療時間與成本,與未罹病者相較,都高出甚多,因此檢測的成本、便利與非侵入性,將是能否普及的關鍵。

參考文獻:

Pratishtha Chatterjee, Steve Pedrini, Erik Stoops, Kathryn Goozee, Victor L. Villemagne, Prita R. Asih, Inge M. W. Verberk, Preeti Dave, Kevin Taddei, Hamid R. Sohrabi, Henrik Zetterberg, Kaj Blennow, Charlotte E. Teunissen, Hugo M. Vanderstichele, Ralph N. Martins. Plasma 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is elevated in cognitively normal older adults at risk of Alzheimer’s diseaseTranslational Psychiatry, 2021; 11 (1) DOI: 10.1038/s41398-020-01137-1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10年228和平紀念日休診公告】

 

2/27(週六)-3/1(週一)適逢和平紀念日連假

門診休診三日

預祝大家佳節 愉快!!  

-

#鄭光男醫師#除了開藥單我還能做什麼#光能身心診所

-

-

睡眠障礙|過動|情緒障礙|過敏|戒癮

營業地址:台北市大安區忠孝東路四段158

預約專線:02-2721-4322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項新的對老鼠的研究證實,即使小時候吃太多的脂肪和糖,也會終生改變你的腸道菌叢,即使長大以後飲食更健康

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研究人員以不健康飲食餵食幼鼠,發現長大的鼠腸道細菌總數和多樣性顯著減少的研究,是這類研究的先驅。

UCR的進化生理學家西奧多·加蘭德(Theodore Garland)解釋說:“我們研究了小鼠,但是觀察到的效果相當於孩子們吃了西方飲食,脂肪和糖分很高,而且腸道微生物組在青春期後的六年內仍然受到影響。”

該研究的論文最近發表在《實驗生物學期刊》(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iology)上。

腸道菌叢(或稱腸道微生物組,microbiome)是指在人類或動物體內的所有細菌以及黴菌,寄生蟲和病毒組合。這些微生物大多數都在腸道中發現,它們中的大多數對刺激免疫系統,分解食物並幫助合成關鍵的維生素很有幫助

在健康的身體中,病原體和有益生菌之間存在平衡。但是,如果通過使用抗生素,疾病或不健康的飲食來破壞平衡,則身體可能容易罹病。

在這項研究中,Garland的研究小組將小鼠分為四組,研究了對腸道菌叢的影響:一組進食標準的“健康”飲食,一組進食較不健康的“西方”飲食,一組以跑輪運動,還有一組沒有運動。

在這些條件中經過了三週之後,所有小鼠都恢復了標準飲食並且不進行運動,這通常是將小鼠飼養在實驗室中的方式。在第14週的時候,研究小組檢查了腸道菌叢多樣性和豐富性。

他們發現,在西方飲食組中,諸如腸桿菌的細菌數量顯著減少。這種細菌參與碳水化合物的代謝。

分析還發現,腸道菌叢對小鼠的運動量敏感。滾輪運動的標準飲食的小鼠中的鼠毛細菌增加,而無論是否運動,高脂飲食的小鼠中的鼠毛菌減少。

研究人員認為,這種細菌及其所屬的細菌家族可能會影響宿主的能量產生。接下來會繼續研究不同細菌可能具有的其他功能。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效果是,在其他研究人員的一項研究中,經過五週的跑輪訓練後,高度相似的細菌物種增加了,這證實單單運動可能會增加其腸道菌數量。

總體而言,UCR研究人員發現,早期西方飲食對腸道菌叢的影響遠比早期運動更為持久。

Garland的團隊想重複此實驗,並在其他時間點進行採樣,以更好地了解小鼠腸道菌叢的變化何時首次出現,以及影響是否延伸到生命的後期。

研究人員說,無論何時開始出現這種影響(腸道菌叢變化),很重要的一點是,在改變飲食(不健康)然後再改回飲食(健康)之後,得花很長時間才觀察到它們(的變化)。

加蘭德說,實驗告訴我們是:“你不是現在吃的東西決定你狀態,而是小時候吃的東西決定!”

鄭醫師補充:

腸道菌叢組成健康與否,與身體免疫、代謝、甚至大腦功能是否健全、專注學習、情緒思考、是否容易退化等等皆息息相關。透過這樣的實驗報告提醒為人家長者,對下一代的飲食內容的選擇,必須及早介入,否則高油高脂的西方飲食一旦讓不健康的腸道菌叢組合定型,屆時想要再透過健康的飲食及生活方式嘗試調整,不僅耗力費時,甚至還會徒勞無功,不可不慎。

參考文獻:

Monica P. McNamara, Jennifer M. Singleton, Marcell D. Cadney, Paul M. Ruegger, James Borneman, Theodore Garland. Early-life effects of juvenile Western diet and exercise on adult gut microbiome composition in mice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iology, 2021; jeb.239699 DOI: 10.1242/jeb.239699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杜克大學研究團隊在紐西蘭長期工作的最新研究表明,早年心理健康狀況不佳可能導致成年後的身體健康狀況惡化

但是,由於精神健康問題在生命早期就達到頂峰,並且可以被發現,因此研究人員說,可以將更多的投資用於及時的精神衛生保健,以預防以後的疾病並降低社會衛生保健成本。

杜克大學Nannerl O. Keohane心理學和神經科學教授特里·莫菲特(Terrie Moffitt)解釋說:“那些年輕的人會在年輕時經歷精神疾病,而他們在年長時會經歷與年齡有關的身體疾病和神經退行性疾​​病。”是這兩項研究的資深作者。

2月17日發表在《JAMA精神病學》上的一篇論文中的發現來自於一項長期的但尼丁(紐西蘭地名)研究,該研究測試並監控了1972年到1973年出生的1000名紐西蘭人從出生到45歲的紐西蘭人的健康狀況。

在他們中年時觀察到,有年輕精神病理學史的研究參與者以更快的速度衰老,感知,運動和認知功能下降,並且看起來比同齡人更老。即使在控制了健康因素(如體重過重,吸煙,藥物治療和以前的身體疾病)之後,結論仍舊不變。他們年輕時心理健康問題主要包括焦慮症,憂鬱症和藥物濫用,還包括思覺失調症。

領導這項研究的杜克大學的博士後研究員Jasmin Wertz說:“您可以在生命的早期鑑別出有身體疾病危險的人。” “如果您可以改善他們在兒童和青少年時期的心理健康,則有可能因此改善他們後來的身體健康和衰老。”

同一團隊的一項相關研究於1月JAMA網路公開期刊(JAMA Network Open)中發表使用了不同的方法,研究了1988年至2018年間230萬年齡在10至60歲的紐西蘭人30年來的醫院病歷。生活中的心理健康診斷以及以後的生理和神經退化疾病。

由前杜克大學博士後研究員利亞·里士滿-拉克德(Leah Richmond-Rakerd)領導的分析發現,患有精神疾病的年輕人比沒有精神障礙的人更容易罹患後來的身體疾病,並且更容易死亡。在接下來的30年中,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因身體狀況而住院治療的時間增加了,花了更多的時間在醫院裡,積累了更多的醫療費用。

里奇蒙德·拉克德(Richmond-Rakerd)現在是密歇根大學的心理學助理教授,他說:“我們的醫療保健系統通常將大腦和身體的治療劃分開來,但將兩者結合起來可以使人們的健康受益。”

莫菲特說:“投資更多的資源來治療年輕人的心理健康問題是預防老年人未來身體疾病的機會之窗。” “患有精神健康問題的年輕人在以後的生活中將成為非常昂貴的醫療患者。”

在2019年針對JAMA精神病學的評論中,莫菲特和她的研究夥伴Avshalom Caspi,杜克大學愛德華·M·阿內特心理學和神經科學教授表示,精神衛生服務提供者有機會通過干預來預防以後的健康問題和其他社會成本在年輕人的生活中。他們的研究發現,可以從兒童期的危險因素中可靠地預測出精神障礙,例如貧窮,虐待,智商低下,自我控制能力差和家庭心理健康問題。他們說,由於發達國家的人口老年人占比越來越高,因此現在就該進行預防投資了。

鄭醫師補充:

過去我一直在不同的場合演講及不同媒體中一職反覆強調一件事:精神疾患不是大腦生病而已,罹患精神疾患的患者,普遍來說,都有其他身體的問題,這兩篇研究報導至少點出精神疾患的患者,容易有生理及神經退化型的疾病,但比較可惜沒有去探查其實他們在罹患精神疾患之前,生理方面比沒有一般人更容易出現問題。

至少透過這樣的研究可以提醒我們兩件事:

1.有精神疾患的人身體狀況比一般人差。身體比較好,精神疾患的發生率會比較低些。

2.治療精神疾患,最好能連身體也一起調整。兩者其實是一體兩面,因此治療精神疾患時,若能同時改善生理問題,之後精神疾患及生理疾患的預防效果應該更佳。

參考文獻:

 

  1. Jasmin Wertz, Avshalom Caspi, Antony Ambler, Jonathan Broadbent, Robert J. Hancox, HonaLee Harrington, Sean Hogan, Renate M. Houts, Joan H. Leung, Richie Poulton, Suzanne C. Purdy, Sandhya Ramrakha, Line Jee Hartmann Rasmussen, Leah S. Richmond-Rakerd, Peter R. Thorne, Graham A. Wilson, Terrie E. Moffitt. Association of History of Psychopathology With Accelerated Aging at MidlifeJAMA Psychiatry, 2021; DOI: 10.1001/jamapsychiatry.2020.4626
  2. Leah S. Richmond-Rakerd, Stephanie D’Souza, Barry J. Milne, Avshalom Caspi, Terrie E. Moffitt. Longitudinal Associations of Mental Disorders With Physical Diseases and Mortality Among 2.3 Million New Zealand CitizensJAMA Network Open, 2021; 4 (1): e2033448 DOI: 10.1001/jamanetworkopen.2020.33448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一項涉及UCL研究人員的重大全球研究,服用新藥治療肥胖症的人中有三分之一(35%)的體重損失超過其總體重的五分之一(大於或等於20%)。

今天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發表的大規模國際試驗的結果被譽為改善肥胖者健康的“遊戲規則改變者”(gamechanger),並可能在幫助英國減少重要作用疾病的衝擊,例如COVID-19。

semaglutide這種藥物通過調控大腦自身的食慾調節系統而導致降低飢餓感和卡路里攝取。

Rachel Batterham是肥胖,糖尿病和內分泌學教授,領導UCL肥胖研究中心和UCLH體重管理中心,是該論文的主要作者之一,涉及16個國家的近2,000人。

Batterham教授(UCL醫學)說:“這項研究的發現代表了改善肥胖症患者健康的重大突破。四分之三(75%)的接受semaglutide 2.4mg治療的人體重減輕了10%以上,超過三分之一的人損失了超過20%的體重,這是真正的遊戲規則改變,這是第一次,人們可以通過藥物實現只有通過減肥才能實現的減肥效果外科手術。”

巴特勒姆教授補充說:“肥胖對健康的影響已成為COVID-19重點關注,肥胖顯著增加了死於該病毒的風險,並增加了許多危及生命的嚴重疾病(包括心葬病)的風險, 2型糖尿病,肝病和某些類型的癌症。這種藥物可能對英國未來幾年的衛生政策產生重大影響。”

該試驗的平均參與者體重減輕了15.3公斤(接近3公斤);隨之而來的是心臟病和糖尿病等危險因素的減少,例如腰圍,血脂,血糖和血壓,並報告了其整體生活質量的改善。

該試驗的英國首席研究員約翰·威爾丁教授(利物浦大學)說:“這在肥胖症治療方面是一項重大進展。semaglutide已獲批准並以較低劑量在臨床上用於治療糖尿病,因此,作為醫生,我們已經對我來說,這尤其令人興奮,因為我參與了GLP-1的早期研究(當我在1990年代在Hammersmith醫院工作時,我們是第一個在實驗室研究中發現GLP-1影響食慾的人),很高興看到這轉化成對肥胖症患者的有效治療方法。”

有了該試驗的證據,semaglutide作為一種肥胖症治療藥物已提交給美國國家臨床卓越研究所(NICE),歐洲藥品管理局(EMA)和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進行監管批准。

關於審核

第三階段“ STEP” *隨機對照試驗涉及1,961名超重或肥胖(平均體重105kg ;體重指數38kg / m2)的成年人,該研究在亞洲,歐洲,全球16個國家/地區的129個地點進行,北美和南美。

參與者通過皮下注射(皮膚下)每週服用2.4mg的semaglutide(或比對的安慰劑);與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島素的方式相似。總體而言,有94.3%的參與者完成了從2018年秋季開始的為期68週的研究。

參加者還每四周從註冊營養師那裡接受面對面或電話諮詢,以幫助他們堅持低熱量飲食和增加體育鍛煉,並提供指導,行為策略和動力。此外,參與者還收到了諸如壺鈴或食物秤等獎勵措施,以標記進度和完成度。

在服用semaglutide的患者中,平均體重減輕了15.3kg,BMI降低了5.54。安慰劑組的平均體重減輕了2.6kg,BMI降低了0.92。

服用semaglutide的人還發現心臟病和糖尿病的危險因素減少,例如腰圍,血脂,血糖和血壓,並報告了其整體生活質量得到改善。

關於藥物

儘管通常以低劑量的1mg處方開立Semaglutide,但該藥已被臨床批准用於2型糖尿病患者。

該藥物具有與類昇糖素胜肽-1(glucagon-like peptide-1,GLP-1)激素結構類似的化合物,該化合物在進餐後從腸道釋放到血液中。

GLP-1可以減輕飢餓感,增加飽足感,從而幫助人們減少飲食並減少卡路里攝入,從而減輕體重。

雖然STEP研究已通過I和II期臨床試驗,評估了2.4mg劑量的安全性,但在III期臨床試驗中,一些參與者報告了該藥物的副作用,包括輕度至中度的噁心和腹瀉,這些副作用是短暫的,通常自行消退,無需永久退出臨床研究。

鄭醫師補充:

Glucagon-like peptide-1(GLP-1)是腸泌素(Incretin)類荷爾蒙,由腸胃道的L細胞經食物刺激後所分泌。GLP-1藉由以下幾個機制來達到降血糖的效果:刺激胰臟胰島分泌胰島素以及抑制昇糖素、延遲胃排空以及降低食慾。在第二型糖尿病的病人身上,腸泌素的作用通常不佳。這種藥物原本為了幫助血糖調控,使用於減重領域是新適應症,如果對大部分的過重患者其治療效果真如臨床試驗且無重大副作用,的確值得期待。然而藥物是否需(可以)長期使用,長期使用是否會導致其他副作用或後遺症,目前無臨床數據可供參考,一些減重藥物也是上市一段時間經臨床使用才發現相關問題而下架。

參考文獻:

John P.H. Wilding, Rachel L. Batterham, Salvatore Calanna, Melanie Davies, Luc F. Van Gaal, Ildiko Lingvay, Barbara M. McGowan, Julio Rosenstock, Marie T.D. Tran, Thomas A. Wadden, Sean Wharton, Koutaro Yokote, Niels Zeuthen, Robert F. Kushner. Once-Weekly Semaglutide in Adults with Overweight or Obesity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21; DOI: 10.1056/NEJMoa2032183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全世界有超過1億人服用諸如Prozac(百憂解)和Zoloft(樂復得)之類的選擇性血清素再回收抑制劑來治療憂鬱症,焦慮症和相關疾病,但是這些藥物具有共同且神秘的副作用:它們在頭幾週會加劇焦慮症使用,導致許多患者停止治療。北卡羅來納大學(UNC)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已經繪製出了由血清素驅動的焦慮迴路,該迴路可能解釋了這種副作用並導引出消除該副作用的治療方法。

高級研究員Thomas L. Kash博士說:“希望我們能夠找出一種抑制這種迴路的藥物,人們可以在使用SSRI的頭幾週內服用它,以克服這一難題。” UNC大學醫學院藥理學系酒精研究教授John Andrews。“總的來說,這一發現使我們對導致哺乳動物焦慮和恐懼行為的大腦網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這項發表在《自然》期刊上的新研究推翻了血清素作為一種只會促進良好感覺的神經傳導物質的普遍觀念。在美國,約有十分之一的人服用SSRI,在40多歲和50多歲的女性中,約有四分之一的女性服用SSRI,試圖透過增強大腦中的血清素活性來改善情緒。在某些大腦迴路中,血清素確實可以改善情緒,一些研究將憂鬱症與認為是血清素的濃度不足導致。但是,許多服用SSRI的患者的焦慮症短期間加劇,甚至產生自殺念頭,特別是年輕人,長期以來一直暗示著,透過SSRI可能會對情緒產生負面影響,這取決於其作用的確切大腦迴路。

在《自然》研究中,UNC的博士後研究員Catherine A. Marcinkiewcz和UNC的研究生Christopher M. Mazzone共同撰寫了研究報告,研究人員使用了一系列先進的方法,包括先進的光遺傳學和化學遺傳學工具,來追踪血清素。小鼠大腦中的活化途徑,這是驅動焦慮行為的途徑。

該團隊首先證明了對老鼠爪子的輕度電擊( mild shock to the paws of mice)-一種引起恐懼和焦慮行為的標準方法-這會活化背溝核( dorsal raphe nucleus,簡稱DRN)中的產生血清素的神經元,DRN是已知參與情緒和憂鬱反應的腦幹區域。這些DRN 血清素神經元投射到大腦區域,稱為終紋床核 nucleus of the stria terminalis,簡稱BNST),並且在先前的研究中已證明在囓齒動物中血清素產生的負面情緒影響。人工增加DRN到BNST神經元的活性可增強小鼠的類焦慮行為。

UNC科學家發現,從DRN神經元輸出的血清素通過特定的血清素次受體(稱為2C受體)活化BNST中的目標神經元。然後,這些由血清素活化的BNST神經元抑制了另一個BNST神經元家族的活動,這些活動又投射到腹側被蓋區(  ventral tegmental area,簡稱VTA)和下視丘外側( lateral hypothalamus,簡稱LH)-此乃大腦獎勵,動機和覺察性的關鍵節點網絡。

以前的研究已經報導了從BNST到VTA和LH的途徑,可以改善情緒和減輕焦慮。研究人員證實,人為地驅動這些途徑的活性具有減少小鼠足部震動引起的恐懼和焦慮行為的作用。相比之下,血清素活化的BNST神經元對這些途徑的抑制有效地使焦慮程度上升。

研究人員透過檢查SSRI的影響,將2C受體BNST神經元暴露於氟西汀(fluoxetine,即Prozac),與其他SSRI一樣,無論神經傳導物質在哪里工作,其血清素濃度都會提高。事實證明,這增加了2C受體神經元對鄰近的VTA和LH投射神經元的抑制作用,從而加劇了小鼠的恐懼和焦慮行為。

如何阻止這種影響?Kash和他的團隊觀察到,調控焦慮的BNST神經元會提高壓力訊息分子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因子(corticotropin releasing factor,簡稱CRF)。當他們添加一種化合物來阻止CRF活動時,他們發現由氟西汀引發的恐懼行為大大減少了。

下一步之一是確認這種血清素敏感的DRN-BNST焦慮迴路也存在於人類中。卡什說:“這樣做是合乎邏輯的,因為我們知道SSRI可以誘發人的焦慮,而這些大腦區域中的途徑在小鼠和人類中往往非常相似。”

下一步將是測試藥物-理想情況下已獲得FDA批准的各種條件-改變其焦慮迴路從而阻止SSRI引起焦慮的能力。原則上,CRF阻斷程序可能會有用。多年來,製藥公司一直在嘗試開發CRF阻斷劑,以治療憂鬱症,焦慮症和成癮症。Kash說,實際上,CRF阻斷劑尚未在臨床試驗中取得成功,因此,至少要經過FDA批准的一種藥物仍需要數年。

卡什說:“其他研究人員正在努力開發更好的抑制CRF的化合物,因此這是一個可能的方向,但還有其他方向。” “我們現在正在研究這些BNST神經元表達的各種蛋白質,我們希望找出一種已經被成熟藥物靶向的受體。看是否有其中一種可能對開始服用SSRI人們有用。”

鄭醫師補充:

目前尚未有CRF阻斷藥物的臨床治療,因此一旦服用抗憂鬱劑出現更多的焦慮、恐懼甚至是自殺意念時,務必和臨床醫師討論用藥的適當與否,萬一開藥醫師的處方仍讓患者感到不適,建議可以徵詢第二甚至第三方的專業治療意見。

參考文獻:

Catherine A. Marcinkiewcz, Christopher M. Mazzone, Giuseppe D’Agostino, Lindsay R. Halladay, J. Andrew Hardaway, Jeffrey F. DiBerto, Montserrat Navarro, Nathan Burnham, Claudia Cristiano, Cayce E. Dorrier, Gregory J. Tipton, Charu Ramakrishnan, Tamas Kozicz, Karl Deisseroth, Todd E. Thiele, Zoe A. McElligott, Andrew Holmes, Lora K. Heisler, Thomas L. Kash. Serotonin engages an anxiety and fear-promoting circuit in the extended amygdalaNature, 2016; DOI: 10.1038/nature19318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10春節休診公告】

 

2/10(週三)-2/16(週二)適逢農曆春節連假

門診休診七日

預祝大家金牛祈福,闔家幸福 愉快!!  

-/tmp/phpzpGcuc

#鄭光男醫師#除了開藥單我還能做什麼#光能身心診所

-

-

睡眠障礙|過動|情緒障礙|過敏|戒癮

營業地址:台北市大安區忠孝東路四段158

預約專線:02-2721-4322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研究發現,兒童期飲食中攝入長鏈omega-3脂肪酸的含量較高,可能會降低其後罹患氣喘的風險,但僅限於帶有常見基因變異的兒童。這項由倫敦瑪麗皇后大學領導的研究與英國布里斯託大學,南安普敦大學和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合作。

在英國,目前有110萬兒童(每11個人中有1個人)正在接受氣喘治療,大多數成人氣喘始於兒童期。NHS每年花費約10億英鎊用於治療和照顧氣喘患者。

倫敦皇后瑪麗大學的資深作者賽夫·沙欣教授說:“氣喘是兒童期最常見的慢性病,​​我們目前不知道如何預防。不良的飲食可能增加患病的風險。氣喘,但到目前為止,大多數研究都是在很短的時間內進行“快速評估”,評估飲食和氣喘,然後追蹤多年的孩童,看看誰患了氣喘,誰沒有氣喘。

“儘管我們不能確定多吃魚可以預防兒童氣喘,但是根據我們的發現,在英國,兒童食用更多的魚還是明智的,因為目前很少有人達到建議的攝取量。”

魚是特別令人感興趣的,因為它是長鏈omega-3脂肪酸,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的豐富來源,它們具有抗發炎特性。

這項研究發表在《歐洲呼吸雜誌》(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上該研究使用了來自英國大型出生世代“ 90年代的孩子”的數據,該數據招募了在1990年代初懷孕的母親,並一直對其後代進行追蹤。他們分析了7歲孩童魚的EPA和DHA攝取量(透過食物頻率調查表估計)與11-14歲新診斷的氣喘病例之間的相關性。

整個世代(4,543人)的人中,從魚類攝取的長鏈omega-3與氣喘無關。但是,研究小組更詳細地研究了具有特定基因組成的兒童。超過一半的兒童帶有脂肪酸去飽和酶( fatty acid desaturase,簡稱FADS)基因的常見變異,該變異與血液中的長鏈omega-3脂肪酸濃度不足相關。在這些兒童中,飲食中長鏈omega-3脂肪酸的高攝取量與氣喘風險降低有關。與長鏈omega-3攝取量最高的四分之一和最低的四分之一相比,罹病風險低51%。

此外,瑞典的一項獨立的出生世代研究(BAMSE)也肯定了這一發現。

由於他們只是發現了一種觀察關聯,所以研究人員告誡他們不能肯定地說,兒童時期攝取更多的長鏈omega-3脂肪酸可以預防隨後的氣喘發作。下一步是看看攝取更多的維生素是否也可以降低已經患有氣喘的兒童病情加重的風險。

該研究由Rosetrees Trust和Bloom Foundation資助。英國醫學研究理事會,惠康和布里斯託大學為90年代兒童提供了核心支持。

參考文獻:

Mohammad Talaei, Emmanouela Sdona, Philip C. Calder, Louise R. Jones, Pauline M. Emmett, Raquel Granell, Anna Bergström, Erik Melén, Seif O. Shaheen. Intake of n-3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in childhood, FADS genotype, and incident asthma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 2021 DOI: 10.1183/13993003.03633-2020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