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0 老年痴呆患者增3倍

中央社 – 2012年4月26日 上午9:40






(中央社記者曹宇帆布魯塞爾25日專電)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預測,全世界目前有3560萬名老年痴呆症患者,2030年患者約將增加至6570萬人、2050年的病患更將3倍成長。


WHO說,世界各國均有痴呆症患者,但其中一半以上約58%的患者來自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2050年將達70%以上,而全球每年治理和護理痴呆症患者的費用超過6040億美元。


WHO建議,重視老年痴呆患者的醫療照顧,必須早期診斷、為看護者提供更完善的護理及其他方面支援,更重要的是應該教育社會大眾正確認識老年痴呆症,減少社會大眾對老年痴呆症患者的歧視。


WHO表示,即使在高收入的已開發國家,也只有1/5的老年痴呆症患者是在例行檢查中發現,多數在確診時已經是患病末期。


WHO說,由於部分國家缺乏老年痴呆症的正確資訊和理解,造成痴呆症患者及護理者與社會隔離,更可能導致診斷、衛生援助和社會支援的時間拖延。


WHO表示,痴呆症是一種慢性或進行性綜合症,由多種影響記憶、思考、行為和日常活動能力的腦部疾病引起,而阿茲海默症是痴呆症最常見的病因。1010425


鄭醫師補充:


隨著人們平均壽命增加、身體代謝問題以及環境毒素等等問題日趨嚴重,失智症這種目前醫學視為無法治療及不可逆的罹患人口只會越來越多。提醒大家預防重於治療,過去研究證實適當規律的運動、避免胰島素阻抗、身體發炎以及身體毒素累積等等,都能有效降低罹患率。目前也有基因檢測可以篩檢出高危險群,以利早期預防。


WHO的原文公告可以連結參閱


http://www.who.int/mediacentre/news/releases/2012/dementia_20120411/en/index.htm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向上帝借時間 癌嬤燃生命熱力

中央社 – 2012年4月22日 下午1:46





志工系列報導(中央社記者江俊亮嘉義市22日電)嘉義基督教醫院志工吳林梅香,20年來4度罹癌,她不但沒被病魔打倒,反而向上帝「借」時間,與失能老人、癌症患者分享自己的故事,激勵他們的生命力。


今年70歲的吳林梅香,原本是嘉基醫院泡奶室人員,20年前發現罹患乳癌第3期,4年後又在淋巴發現癌細胞;3年前及去年底,發現癌細胞已轉移到骨髓等處。


吳林梅香說,20年前剛得知罹癌時,她與絕大多數病友反應一樣,心裡想「不會吧!怎麼會是我?」,甚至一度瀕臨崩潰,與女兒一起抱頭痛哭。


但身為虔誠基督徒的她,痛哭之後,馬上就冷靜下來,由於在醫院服務,看過許多生老病死,吳林梅香全然接受自己的病況,並接受醫師安排與治療,同時不斷向上帝禱告,希望向上帝「借」時間,讓自己再活久一點,「禱告時,我向上帝默許,不管結果如何,餘生一定要盡力幫助他人。」


由於信仰虔誠,吳林梅香以正面、樂觀、積極的態度面對病苦,經過治療後竟很快又能重回工作崗位,讓她十分感恩。9年前,吳林梅香從嘉基醫院泡奶室退休,開始擔任志工,實現與上帝的約定。她以行動不便、失能老人做為服務對象,希望用「多出來」的生命陪伴更多的老人。


儘管癌細胞已侵襲淋巴、骨髓等,但吳林梅香還是不改樂觀態度,也讓她愈活愈有信心。她說,世界上沒有不可能的事,20年前被宣告罹患乳癌第3期,如今依然活得好好的,顯示只要心存正念,就能照亮他人。


雖然持續與癌細胞奮力抗戰中,但吳林梅香每天仍準時到日安中心報到,起初日安中心的老人們只以為她是退而不休,在得知她的情況後,無不對她豎起大拇指。吳林梅香以自己的病苦經驗,要老人們好好「使用」自己的身體。她的故事感染了日安中心老人,讓不少失能老人、罹癌患者為之振作,情緒也變得更穩定。


她說,也許有一天,她也會成為被服務的老人,但她現在都將每一天當成「多出來」的,盡力去服務、分享,「我想,這就是送給自己生命最棒的禮物吧!」1010422


鄭醫師補充:


經常想到死亡,過去一直被認為會讓人變得消極負面,但最近發表於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人格及社會心理學回顧)期刊的研究發現並非如此,經常想到死亡反而是件好事,除了有益生理健康之外,還可以幫我們 重新規劃目標與價值,即使不想到死亡,只是經過墓地,也能促使我們正向改變以及讓我們更能去幫助他人。研究論文可以參閱:


K. E. Vail, J. Juhl, J. Arndt, M. Vess, C. Routledge, B. T. Rutjens. When Death is Good for Life: Considering the Positive Trajectories of Terror Management.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2012; DOI: 10.1177/1088868312440046


上述新聞的報導就是很棒的例子。如同賈伯斯在一場演講中分享的心得:


把每一天都當成生命中的最後一天,你就會輕鬆自在


( If you live each day as if it was your last,


    someday you'll most certainly be right )」


在過去 33 年裡,我每天早上都會照鏡子,


自問:「如果今天是此生最後一日,我今天要做些什麼?」.....


每當我連續太多天都得到一個「沒事做」的答案時,


我就知道我必須有所改變了。 提醒自己快死了,


是我在人生中面臨重大決定時,所用過最重要的方法.....


提醒自己快死了,


是我所知避免掉入畏懼失去的陷阱裡最好的方法.....


不要讓別人的意見淹沒了你內在的心聲。


最重要的,擁有追隨自己內心與直覺的勇氣,


你的內心與直覺多少已經知道你真正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任何其他事物都是次要的。


 


衷心祝福大家找到自己生存的目的與動力,積極樂觀的活在每一個當下!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為何吃冰會頭痛?研究:大腦前動脈的保護機制

ETtoday – 2012年4月24日 上午9:54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常在吃冰淇淋、或喝一大口冷飲時感到頭痛?過去科學家認為,這是因為鼻竇血管快速冷卻,又重新升溫導致。但根據最新研究指出,這種突如其來的頭痛其實是一種保護機制,讓身體警覺大腦前動脈正在急速擴張。


哈佛醫學院以「經顱都卜勒超音波」(transcranial doppler, TCD)檢視受試者,觀察他們在吃冰時,所謂「腦袋結凍」的情形。結果發現,受試者在吃冰、喝冰水後,腦部前動脈會迅速擴張,讓大量血液通過,並且產生疼痛;而當血管收縮恢復時,受試者的頭痛症狀也隨之消失。


研究人員表示,大腦是人體最為重要的器官之一,必須無時無刻工作;大腦對溫度非常敏感,會為了維持溫暖而使血管擴張,讓內部組織獲得充分血液,但當大量血液湧入時,則會增加腦部壓力,因此以疼痛感作為警示。


發現「吃冰會頭痛」的成因雖然只像是生活小知識,但科學家卻得到更進一步的啟發。研究人員說,血液流入或流出都有可能造成各種形式的頭痛,若能針對特定腦部血管用藥調節收縮舒張,相信能減輕很多人的痛苦。


鄭醫師補充:


既然是冷刺激導致,解決方式不一定非藥不可,直接反其道而行,也就是喝溫水改變溫度刺激,相關原文報導可以參閱:


http://www.emaxhealth.com/8782/inducing-brain-freeze-reveals-possible-cause-headaches


http://cfnews13.com/content/news/cfnews13/news/article.html/content/news/articles/cfn/2012/4/24/health_headlines_bra.html?cid=rss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近來因為社會新聞報導產後憂鬱之媽媽,不堪精神壓力,殺害自己的親生骨肉並自殘,導致大家對此議題有莫大的關注,故我認為大家應對產後憂鬱有進一步的瞭解與認識。


 


       目前產後憂鬱的真正原因仍未明,不管是懷孕時女性荷爾蒙濃度較高,產後一下子減少太多,或是神經傳導物質血清素、正腎上腺素等等的不足,都還沒有定論,一般認為生理以外,心理調適上,包含媽媽自己的角色扮演、太擔心寶寶或者產後生活的調適,都可能有影響,但仍無確實的病因可以直接解釋,所以,我們最好產後憂鬱當成是一種綜合的現象,而協助產後憂鬱的恢復,最好由身心兩方面,儘量以不具後遺症或副作用的方式來協助當事人恢復比較得宜。


 


        產後憂鬱症狀與我們一般熟知的憂鬱症的表現,並沒有不同,只不過發生在生產之後,產後憂鬱發生率並沒有確切的研究統計數字,從2.5%到25%都有,但絕沒有到一些誇張的說法到將近五成這麼高。很多產後的媽媽,因為新生兒的狀況,影響到她們的睡眠時數不夠,導致產後疲勞(POSTPARTUM EXHAUSITION),難免脾氣大或心情不好,但在嬰兒睡眠狀況慢慢穩定後,上述的不穩定狀況,也會跟者改善,相信這是許多人共同的經驗,提醒大家,這絕非產後憂鬱。


根據一篇2006年的研究期刊:


Sarah J. Breese McCoy et al. (April 2006). "Risk Factors for Postpartum Depression: A Ret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at 4-Weeks Postnatal and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其中提到容易導致產後憂鬱的三大因素,分別為母親是否親自授乳(有哺乳的媽媽比例比較低),有憂鬱症病史以及本身抽不抽煙(有抽煙的比例比較高)。所以如果具備這些狀況的母親,產生產後憂鬱的機會比較高,因此最好能在懷孕時,就能開始做一些預防措施,但絕非服用抗憂鬱劑來做預防,以下我把已經經臨床證實能有效預防或治療產後憂鬱的方式提供給大家參考:


1.營養補充:這在懷孕及產後最好持續進行,能有效預防及幫助產後憂鬱的營養品首推OMAGA-3,一般熟知的魚油或者亞麻仁油,都是人體不攝取也不會自行製造的必須脂肪酸,食物從魚類或蛋也攝取得到,但魚類攝取需提防重金屬污染,包含魚油也最好選購有純度認證的安全魚油。根據2001年的婦產科研究建議:


 "Pregnant/Nursing Women Need Proper Fat Intake to Combat Depression".


孕婦及產婦攝取OMAGA-3的確有助於減少及預防產後憂鬱的發生。 其次像葉酸、B12及鐵的補充,一般的孕婦都會在婦產科醫師的建議下做補充,相對來說比較不會缺乏。但其他像維他命B2對產後憂鬱的治療也蠻重要的,日本的研究大家不妨參考:


The Osaka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Study。一般而言,可以考慮比較好吸收的維他命B群,比較省事。


此外,適當蛋白質、足夠的水分補充也很重要,如果需要其他特別營養補充,得請專業醫師討論。。


2.伴侶支持及生活壓力的減輕:如果媽媽出現產後憂鬱,另一半最好增加對媽媽的支持,找其他人協助小孩的照顧,減輕 媽媽的負擔。這絕對有助於狀況的改善,如果有些生活上的壓力或困擾,也最好面對問題,讓壓力減到最少,這方面其實有些生活改善技術可以提供協助。


3.持續及健康的睡眠:睡得好,情緒比較穩定,產前不妨養成每天散步的習慣。睡不好,可以考慮一些好吸收的鈣鎂營養,水果方面,若對奇異果沒有過敏,可以考慮補充,因為含豐富的鈣鎂。


4.適當的運動:當然孕婦及產後的媽媽不一定要做劇烈的運動,產前除了散步,其實爬樓梯是蠻好的一項運動,建議大家不妨試試,而且多爬樓梯,也有助於產程順利。


至於藥物的服用,我建議務必謹慎,尤其是仍在懷孕及想親自哺餵母乳的媽媽,更須小心。因為服藥可能也會經由胎盤血液交換或母乳讓新生兒或胎兒吸收到。許多醫師其實不建議以藥物來處理產後憂鬱,因為如同一般的憂鬱一般,大部分的產後憂鬱症狀,會自行消失。我認為在懷孕時,如能按以上的建議儘量來配合,相信會出現產後憂鬱的機率會少很多,即便有,相信嚴重度及時間都不會令人太擔心。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研究:女人穿紅衣 男人Hold不住想「上床」NOWnews.com 今日新聞網


2012年4月23日 14:52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法國一項最新的研究指出,女人若在約會場合上穿著「紅衣服」,會讓男人蠢蠢欲動想「上床」,而研究人員也找出為什麼男人喜愛紅衣女人的原因。

《每日郵報》報導,此項研究報告刊登在最新一期的《社會心理學期刊》(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由法國南布列特尼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 Brittany)所做的研究,針對120名18到21歲的男性,讓他們觀看女性穿著不同顏色的T恤,最後發現男性對於紅衣最有興趣。

研究人員指出,大多數男性認為穿紅色背後意味著更大的「性意圖」,加上他們認為紅色代表著浪漫、熱情,比起黑色、藍色、綠色,更能產生「性趣」;而若是與其她穿著清涼服飾的女性相比,男人還是會被穿紅衣的女人吸引。


鄭醫師補充:


女性衣服穿對顏色,效果更直接。對這項有興趣可以連結參閱原文摘要:


http://www.tandfonline.com/doi/abs/10.1080/00224545.2011.605398


學術文章引用來源:



DOI:10.1080/00224545.2011.605398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榮總發表白藜蘆醇治癌 醫學大突破

作者: 李書帆 | 台灣醒報 – 2012年4月23日 下午5:23






【台灣醒報記者李書帆採訪報導】惡性腫瘤為我國民眾主要死因之一,罹患率居高不下。人類治療癌症的技術有重大突破,台北榮總癌病中心與教學研究部發現,一種存在於堅果、葡萄皮的多酚類化合物「白藜蘆醇」具抗癌效果,高濃度的白藜蘆醇已被證實增進臨床放射治療之效用,為癌症病患提供一道曙光。


台北榮總教學研究部邱士華醫師表示,癌病細胞有自我更生能力和高侵犯性,在放射治療後,有可能會產生抗藥性,進而復發或轉移,而高能X光治療無法有效地抑制癌病幹細胞。因此,榮總研發「幹細胞與癌症幹細胞分離培養技術」,建立白藜蘆醇為增進放療敏劑的治療平台。


邱士華醫師說,初步的研究成果中,用高濃度白藜蘆醇進行動物實驗證實增進放療效用。目前正在申請人體臨床實驗,未來的目標是配合高生物效能粒子放射治療,希望改善惡性腫瘤治癒率。


此研究獲得美國專利核可和中華民國專利證書,也受到腫瘤放射治療領域中第一名醫學期刊(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的肯定。


「適當飲用葡萄酒和吃堅果類也可攝取到白藜蘆醇,這是天然的植物性抗生素。」台北榮總癌病中心的陳一瑋醫師指出。此實驗中採用高濃度的白藜蘆醇,約為一般民眾日常攝取的三至五倍,一般民眾日常生活中可以適量攝取。但是醫師也不建議為了抗癌而過度攝取白藜蘆醇,可能會有未知的副作用。


鄭醫師補充:


1.這項實驗發表於2009年,結果顯示,可以增加惡性腦瘤、頭頸癌小鼠對放射線治療的效果最高達5成,抑制癌症幹細胞只剩3分之一,存活時間更可以一口氣多1倍。 相關研究來源可以連結參閱: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360301609000285


引用來源:


Resveratrol-Induced Apoptosis and Increased Radiosensitivity in CD133-Positive Cells Derived From Atypical Teratoid/Rhabdoid Tumo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adiation Oncology*Biology*Physics, Volume 74, Issue 1, Pages 219-228
Chung-Lan Kao, Pin-I Huang, Ping-Hsing Tsai, Ming-Long Tsai, Jeng-Fan Lo, Yi-Yen Lee, Yann-Jang Chen, Yi-Wei Chen, Shih-Hwa Chiou


2.在2011年義大利有一項白藜蘆醇幫助乳癌治療相關研究:


http://www.fasebj.org/content/25/10/3695.abstract


3.口服白藜蘆醇是否有副作用,並沒有臨床實驗證實,因此想從口服來補充仍可以嘗試,不過注射治療已經都是一般口服的3-5倍劑量,口服劑量若想達到類似效果,必須比一般營養品的劑量高出更多。白藜蘆醇服用頂多沒有副作用,至於毒性反應報告,目前尚未有臨床實驗報告。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男性多吃漿果 降帕金森氏症風險

作者: 張嘉浩╱綜合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2年4月23日 上午5:30






中國時報【張嘉浩╱綜合報導】


最新研究發現,男性經常食用漿果等富含類黃酮(flavonoids)的食品,可顯著降低罹患帕金森氏症風險。


類黃酮為植物酚類化合物主要成分,廣泛存於蔬果、穀物、根莖、花卉、茶葉與紅葡萄酒中,許多文獻證實類黃酮具有抗氧化、降低血膽固醇與血壓、預防心臟病、抗癌等作用。帕金森氏病係因腦神經退化而起,與中風、癡呆症併列為老年人三大疾病,約五百人就有一人罹患。


美國哈佛大學和英國東英吉利大學的研究團隊綜合分析四萬九千餘名美國男性及八萬餘名女性的長期追蹤數據,在廿至廿二年的追蹤期間,有四百卅八名男性和三百六十七名女性罹患帕金森氏症。


根據類黃酮攝取量,研究對象被分為五組。排除年齡、生活方式等其他因素後,研究人員發現,攝取類黃酮最多的一組男性罹患帕金森氏症的風險比最少組低四○%,女性攝取類黃酮的量則與罹患帕金森氏症風險沒有關聯。


研究對象攝取的類黃酮主要來自漿果、茶、蘋果、紅酒、柳橙或橙汁。而單就漿果而言,每周食用一份以上漿果的男性與完全不吃的人相較,前者罹患帕金森氏症的風險要低二五%。本研究係首度發現類黃酮也可保護腦細胞,報告發表於美國《神經學》期刊(Neurology)。


研究團隊表示,慮及類黃酮還可降血壓等,在飲食中添加漿果有益人體健康,但他們的發現尚需大型臨床試驗來驗證。


鄭醫師補充:


生物類黃酮最大的保護作用就是抗氧化,也就是擁有去除自由基的能力,不管是抗老化、預防癌症或者抗癌、心血管疾病或者是預防大腦功能退化都與抗氧化,去除自由基脫不了關係,想要知道自己體內自由基是否過量,功能性醫學有相關的檢測可以直接了解。


上述關於巴金森氏症的原文研究摘要請參閱:


http://neurology.org/content/78/16/1229


研究引用來源:


doi: 10.1212/WNL.0b013e3182516244 Neurology April 17, 2012 vol. 78 no. 16 1229-1236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安眠藥突然戒 整夜噩夢





【記者韋麗文/台北報導】
 
 
一名30多歲的女子,因為丈夫外遇婚姻觸礁,夜夜難眠的她,只好吞服大把的安眠藥,一晚至少吃20多顆,兩年來過著與安眠藥共枕眠的日子。醫師呼籲,即使是安眠藥成癮者,也應循序漸進戒癮,突然戒斷會出現晚上噩夢連連,白天焦慮、手汗等戒斷症候群。

振興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李光輝說,戒斷安眠藥的方法很多,「假日戒除法」是星期日、一、二、三、四,隔天要上班的日子吃安眠藥,星期五、六不吃安眠藥,臨床效果不錯。

此外,也可將短效安眠藥,逐步換成中效(如Imovane等)、長效安眠藥(FM2)。也可以採用間斷戒除法,每周一、三、五吃安眠藥,二、四、六不吃。

李光輝說,很多吃安眠藥上癮的病患,自行採用遞減法減藥,本來吃一顆,自行減藥為半顆,結果還是睡不著,隔天反彈需要吃一顆半才能入睡,導致藥物效果越吃越差。

戒安眠藥的手段也不能過於激烈,否則會出現戒斷症候群,晚上睡覺時噩夢連連,不斷驚醒,白天則會焦慮、手汗、呼吸急促,整個人感覺不對勁,全身的協調變差,甚至有少數人會出現胃痛、胃痙攣。

精神科門診經常遇到「騙」安眠藥的病患,一天內掛多個精神科門診,初來乍到的病患一開口就要醫師一天開四、五顆使蒂諾斯,若是藥量超過二顆,可能都已經是成癮病患。

李光輝說,安眠藥成癮的病患很多,若是短效型的藥物已經無效,可以改用中、長效型。但病患往往對某種藥物執著,一旦一次吃到二、三十顆,藥物對病患已經沒有幫助,應該改用別種藥物。
聯合晚報


 


在台灣健保這麼發達的地方,藥物取得一點都不是問題,我們有的是藥物氾濫的狀況,因而我們在健保體制下,面對的是藥物過多引發的腎功能不全,慢性腎衰竭甚至是洗腎的問題。另一方面,肝功能也需注意,因為絕大部分的藥物,必須藉助肝臟來分解,而且分解的化合物,如果是不自然的化學製劑,那麼身體在分解過程中,得花身體更多的力氣來處理,常有醫師安慰病人,藥物並不會傷腎,換句話來說,藥物一定會造成腎臟的負擔(大部分藥物經腎排除)。


面對安眠藥的問題,常會讓許多人陷入兩難,一來擔心睡不好會影響白天的情緒及工作效率,同時,對免疫力及心臟血管也有直接的影響,長期下來的藥物依賴的結果,很多人反而藥物是越吃越多,甚至到頭來都覺得沒睡著,只是吃藥之後昏迷而已。


如果照報導上的建議來減藥,也許可以減少一點藥量,但對真正想停藥的人而言,幫助不大。我建議過渡期可以考慮一些助眠的營養品來輔助,如此配合減藥與停藥,不但能減少戒斷期的不適,同時還能增加斷藥的成功率,當然接下來就是要考慮源頭在哪裡了。我想提醒大家,您不會無緣無故失眠,必然是生理上有些狀況或者功能有些衰退,再則是一些生活的壓力與困惑所導致,至於嚴重精神狀況引發的比例較少,但不管如何,對於根源的處理如果是有效的技術,那麼並不需花很長的時間,因為真正能幫助人們的技術就是簡單又有效。


願大家都能擁有安適的睡眠,長懷千歲憂及秉燭夜遊能免則免,不是嗎?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在門診曾有一位家屬詢問過一個問題,兒時的腦部傷害與精神病罹患是否有關,因為她一直懷疑她的家人在嬰兒時期腦部受過一次重大撞擊,導致後來精神病發病。過去這方面的文獻探討比較缺乏,因此我無法給這位家屬肯定的答覆,但最新發表的文獻證實了兒時心理創傷與精神病的罹患的確有直接相關。


荷蘭的研究人員調查27000份研究資料,追蹤時間超過30年,研究分成三組來做探討,最後結論都是一致的:16歲以前若是經歷過重大心靈受創經驗,成人之後得到精神病的比例為一般人的三倍,受創經驗的嚴重性也決定危險性,研究人員發現那些受創最嚴重的孩童,跟一般人相較,得到精神病的比例甚至高達50倍。


一直以來精神病罹患的病因,尤其是精神分裂症的發病原因,一直沒有定論,甚至在疾病的定論上,專業人也不乏有人質疑與提出質疑。因為常常有患者被一位精神科醫師診斷是精神分裂症,但另外的精神科醫師卻診斷為躁鬱症或者其他精神疾病。


研究人員在這項研究中,跳開現在一般的研究方向,例如神經或者基因的因子,因為這些目前都尚未被完全理解,如果能從患者過去的生活經驗來探討,例如在腦部在成長過程中曾遭受心裡創商,是否會增加精神病的罹患率。環境因素對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其實對症狀表現有直接相關,但不少精神科醫師治療時都忽略這方面的影響,只是把治療重點放在藥物控制上,然而這樣的治療可能讓治療效果有限。


這項研究也發現何種受創經驗也決定當事人的症狀,例如幼時曾被性侵,容易出現幻聽症狀,如果是在孤兒院長大,容易產生妄想等等。上述研究來源:


R. P. Bentall, S. Wickham, M. Shevlin, F. Varese. Do Specific Early-Life Adversities Lead to Specific Symptoms of Psychosis? A Study from the 2007 The Adult Psychiatric Morbidity Survey. Schizophrenia Bulletin, 2012; DOI: 10.1093/schbul/sbs049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紐西蘭婦猝逝 疑可口可樂成癮

法新社 – 2012年4月21日 上午12:35 




法新社威靈頓20日電) 媒體今天報導,病理學家和相關證人向陪審團表示,紐西蘭30歲婦女哈瑞斯(Natasha Harris)每天喝10公升可口可樂,這可能是她猝逝的原因之一。


費爾法克斯傳媒(Fairfax Media)報導,住在紐西蘭南部因威加吉(Invercargill)、育有8名子女的哈瑞斯2010年2月去世,證人告訴陪審團,哈瑞斯攝取大量含咖啡因飲料。


報導中說,病理學家(Dan Mornin)莫寧告訴陪審團,他認為哈瑞斯死於心律不整,以及體內鉀含量過低和咖啡因中毒。


報導中說,莫寧作證指出,她碳酸飲料飲用過量,而且營養不良,很可能是這些因素導致她的身體狀況不佳。


紐西蘭廣播電台(Radio New Zealand)報導,哈瑞斯的丈夫霍奇金森(Christopher Hodgkinson)說,哈瑞斯喝可口可樂成癮,她的婆婆則呼籲規定碳酸飲料必須印上健康警語。


霍奇金森說:「她(哈瑞斯)早上第一件事是喝放在床邊的可口可樂,晚上最後一件事也是喝可口可樂,她喝可口可樂喝上了癮。」(譯者:中央社陳政一)


鄭醫師補充:


最近發表於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的研究證實,常喝含糖汽水,中風風險明顯提高,過去研究發現體重增加、糖尿病、高血壓、高膽固醇、痛風與冠狀動脈疾病街與含糖汽水經常飲用有關。這項新研究分析43371位男性以及84085位女性在1980年到2008年期間的健康狀況,其中有2938位女性以及1416位男性罹患中風,研究人員認為糖的負擔導致血糖以及胰島素的增加,之後導致血糖耐受性變差,胰島素阻抗以及發炎等等狀況,這些生理反應促成動脈血管硬化以及血栓形成,這些都是中風的危險因子。分析發現女性健康危害性更勝於男性。


比較上,咖啡本身含 chlorogenic acids(綠原酸)、 lignans(木酚素) 以及鎂,這些抗氧化物質可以降低中風風險。跟那些常喝含糖汽水的人相比,喝低咖啡因飲料的人的中風風險降低10%。此外研究亦發現男性或者女性只要每天喝超過一份的汽水以上,發生高膽固醇以及高血壓發生率較高,活動量也比較低。這些喝含糖汽水的人攝取肉以及油脂的量也更多。男性及女性若是喝低卡汽水會有更高的機率罹患慢性病以及更高的BMI。研究人員建議大家最好找替代汽水的飲料,降低中風風險:


A. M. Bernstein, L. de Koning, A. J. Flint, K. M. Rexrode, W. C. Willett. Soda consumption and the risk of stroke in men and women.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2012; DOI: 10.3945/ajcn.111.030205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護士投稿CNN 怨血汗醫院






中央社 – 2012年4月18日 上午10:14






(中央社記者龍瑞雲台北18日電)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日前來台拍攝全民健保專題,與此同時,台灣現職護理人員主動投稿到CNN的iReport並獲刊戴,健保制度讓全民都保,然而卻忽視醫事人員正面臨的困境。


衛生署表示,感謝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針對全民健保醫療制度專題報導,並與英國及瑞士健保制度相比,從台灣經驗探討如何拯救美國健保制度。


衛生署表示,報導提及英國是以高稅率支付龐大醫療費用,且其醫療排隊等候時間過長。瑞士健保支出占國內生產毛額(GDP)11%。在全民健保制度下,台灣醫療服務便宜且涵蓋全民。


美國的健保支出占國內生產毛額高達17%,高於其他國家,但美國人民平均壽命、嬰兒死亡率及病患滿意度卻不如他國,CNN認為台灣是一個很重要的學習機會。


與此同時,基層護理師勇敢站出來,林美琪(Maggie Lin)以「台灣護理師的黑暗期(The darkmoment of nurses in Taiwan)」為題,投稿文章到CNNiReport,並被刊戴。


林美琪受訪時表示,投稿動機因護士荒問題日益嚴重,然而血汗醫院仍是存在。全民健保制度的好是世界驕傲,連CNN都稱讚,民眾也引以為榮,而這卻忽視台灣醫療院所正面臨的困境。


文中提到台灣護理人員職場環境改變,讓護理人員陷入黑暗期,全民健保制度建立起的完美無瑕醫療制度,民眾繳納健保費用低而獲得最好治療與照顧,終致醫院醫事人力短缺,而這卻是政府不願意面對的真實問題。


林美琪表示,護理人員職業環境一直惡化,低薪資、超時工作、低護病比,護士荒、人力不足讓她們沒有權利生病,即便打著點滴、被病魔纏身仍需工作的情況每家醫院都可見。超時工作也沒有獲得加班費或休假,或有醫院用違法且不合理時薪買假。


監察委員尹祚芊表示,吃到飽的全民健保,民眾不用白不用的心態,再加上醫院不斷壓榨著醫事人員等,構成今日的血汗醫院。她嘆氣也無奈的說,健保費用又不能增加,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再這樣下去,健保恐有一天會招架不住。1010418


鄭醫師補充:


繳低廉的保費,什麼病都可以用健保給付的全民健保,在健保利用率不斷上升,保費難以調升的收支不平衡狀態下,醫療院所所得到的健保給付七折八扣,醫院基於成本考量,導致醫療專業人力過度負荷,醫療品質恐怕只會大打折扣,健保制度無法確保醫療服務品質的穩定,遲早有一天會崩盤。


健保既是保險,應該回到保險的精神,以保險角度來看,保險是為意外作準備,以醫療來說,重大疾病才是意外,小病若是要也要保險給付,必須多付保費,這才符合保險的精神。不然就是小病就醫,應該回歸使用者付費,也就是看小病當事人看診費用的分擔成數必須提高,如此才能抑止健保資源的濫用,讓健保得以永續生存。


有人說過,大政治家看百年,中政治家看十年,期待有遠見的為政者早日展現魄力,為幾近陳疴的健保制度注入改革的強心針,振衰起弊,健保也才能能永續經營,為醫療健保樹立真正典範!否則殺雞取卵,健保更大危機將不遠矣!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分子矯正療法上,經常使用大劑量的維他命C來改善身體問題,最近由美國權威研究學術單位 Johns Hopkins 大學的研究發現一天若是服用500毫克的維他命C,血壓在短期之間可以降低平均3.84厘米汞柱,長期下來血壓平均可以降低5厘米汞柱,一般高血壓患者若是服用降血壓藥物可以降低10厘米汞柱。這項研究分析29項的先前研究報告的數據所得到的結論。


目前一般建議一天服用90毫克的維他命C,500毫克的維他命C若要從食物來源來攝取,大概需要6杯柳橙汁左右。研究人員認為維他命C幫助血壓下降的原理在於維他命C對身體來說類似利尿劑,可以幫助腎臟排除更多的鈉從身體排除,改善血壓穩定,這份研究發表於美國臨床營養期刊:



S. P. Juraschek, E. Guallar, L. J. Appel, E. R. Miller. Effects of vitamin C supplementation on blood pressure: 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2012; DOI: 10.3945/ajcn.111.027995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動物研究顯示,CLA可以保護心臟,協助減重。2010年有一篇美國哈佛公衛學院學者從4千名受試者中發現,CLA含量最高的前1/5受試者,跟CLA含量最低的對照組相比,前者心臟病發的危險僅是後者的36%:


http://www.ajcn.org/content/92/1/34.full


共軛亞麻油酸,Conjugated Linoleic Acid,簡稱CLA,最早由美國威斯康新大學所分離出來,這是一種多元不飽和脂肪酸,一般常見於羊肉、牛肉、牛油、牛奶、酸乳酪及乳酪等食物中。CLA可抑制 lipoprotein lipase 活性,減少內生性脂肪的合成;增加 carnitine palmitoyltransferase-1 活性,加速脂肪的代謝。研究顯示,共軛亞麻油酸具有改變人體脂肪與肌肉組織比例的功用,可用於體重控制。但如果要用於治療用途,要從食物中攝取量會比平常攝取量大很多,因此建議可以直接去服用商品化的製品,目前市面上可以購得的產品,都是從葵花油等油品的亞麻油酸轉換而來的。


CLA對心血管的系統幫助很大,根據1998年在瑞典對53名研究對象進行的雙盲實驗,之前兩週服用安慰劑,之後十二週每天給予4.2克的CLA或安慰劑,對照研究發現服用CLA那組的體脂肪有明顯的下降。1997年在挪威針對10名男性及10名女性的研究,每天服用3克的CLA三個月後體脂肪明顯的下降。


此外,醫學博士Ola Gudmudsen在挪威針對六十名中度肥胖的人進行CLA(3.4克)與橄欖油(4.5克)的比較實驗,為期十二週,服用橄欖油的那組不管血壓、體重都無顯著的改變,然而CLA那組體重卻明顯下降了,而另一項比較研究發現:不管每天服用多少CLA(從1.8克到7.2克),和對照組相較,體重都有顯著的下降。


Michael Pariza 博士在威斯康新大學的動物研究發現,CLA對體脂肪下降的效果分別是57%-70%,23%及22%。研究人員發現CLA的確能有效調節體脂肪的堆積及滯留。


此外,有些研究人員發現,CLA還可以抑制癌症的生長,包含黑色素瘤、乳房、結腸、卵巢與前列腺等等癌症防護效果,研究人員認為CLA有點像海綿,可以吸收身體產生癌變的氧化物。


一些動物研究結果發現,CLA可能會增加胰島素的抗性,也就是增加糖尿病罹患的危險,甚至會增加氧化壓力的危險,然而這部份研究仍無定論,相關資料請參閱:


 "The role of conjugated linoleic acid in reducing body fat and preventing holiday weight gai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 http://www.nature.com/ijo/journal/v31/n3/abs/0803437a.html. Retrieved 2008-09-30. 


"The effect of 6 months supplementation with conjugated linoleic acid on insulin resistance in overweight and obes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 http://www.nature.com/ijo/journal/v31/n7/abs/0803482a.html. Retrieved 2008-09-30. 


有34篇研究結果都指出,CLA能夠有效減低人類的腹部脂肪,最好能配合生活形態及運動來改善,一般最理想的使用劑量為一天3.4克:


Blankson H, Stakkestad JA, Fagertun H, Thom E, Wadstein J, Gudmundsen O. (1 December 2000). "Conjugated linoleic acid reduces body fat mass in overweight and obese humans". Journal of Nutrition 130 (12): 2943–2948. PMID 11110851. http://jn.nutrition.org/cgi/content/full/130/12/2943. Retrieved 2006-05-27. 


要攝取CLA,不見得只能從吃牧草的牛所製造的牛奶才行,何況沒有牛奶上面標示產自吃牧草而非飼料的牛,因此想補充CLA,建議還是可以從其他飲食或者相關營養補充製劑來補充,一般市售的CLA製品以紅花籽油為主。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薑黃素可預防術後心臟病發

路透社 – 2012年4月16日 下午7:23






(路透曼谷16日電)泰國研究指出,以抗氧化與消炎特性聞名的薑黃萃取物,或許能幫助最近動過繞道手術者,預防心臟病發作。


在進行繞道手術時,心臟肌肉會因為長時間缺血而受損,升高病患心臟病發作的風險。不過,這項發表於同儕評鑑期刊「美國心臟病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Cardiology)的新研究發現指出,把薑黃內的黃色色素薑黃素,加入傳統藥物治療時,或許能降低這類風險。


泰國清邁大學專家旺瓦蘭(Wanwarang Wongcharoen)領導的研究人員說,這項結論得自相對較少數的研究對象,必須在較大型研究中予以證實。薑黃萃取物已經用在中藥與印度傳統醫藥很長一段時間。


美國德州大學研究人員阿加瓦爾(Bharat Aggarwal)說,研究人員已經指出,包括心臟病在內,在許多疾病的發展上,發炎起了重要作用;薑黃素可能會對發炎過程產生影響。阿加瓦爾在德州休士頓市的MD安德森癌症中心(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從事使用薑黃素治療癌症方面的研究。


阿加瓦爾提到這項研究時說:「這非常、非常令人振奮。」他沒有參與這項研究。


這項研究的對象是,2009年到2011年在醫院動過非緊急繞道手術的121名病患。中央社(翻譯)

 

鄭醫師補充:

這項研究提醒我們抗發炎以及抗氧化的物質對於心臟病患者的幫助很大,想要方便補充,也有相關營養品可以協助。上述研究相關資料可參閱:


研究引用來源:


Effects of Curcuminoids on Frequency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fter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PII: S0002-9149(12)00846-6


doi:10.1016/j.amjcard.2012.02.043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醫界共識 重鬱一定要吃藥


聯合 記者詹建富台北報導



國內醫師認為,若症狀較輕的憂鬱症患者,本來就可藉心理諮商、運動等方式緩解,但重點是應由專業人員診斷建議。



台大精神科教授李明濱指出,憂鬱症有輕有重,例如有人失戀時感覺像世界末日,有人卻沒來由任何事提不起勁,甚至整天想自殺,兩者是有差別的,醫師多半依據患者的臨床表徵,決定治療方法,並判斷是否需要給藥。



輕症患者也許介於吃藥或心理諮商之間,甚至可能不藥而癒,但李明濱和長庚醫院精神科主任劉嘉逸提醒,即使是輕症憂鬱症患者,仍勿擅自停藥。目前精神醫學界共識,是嚴重憂鬱症患者一定要吃藥,而且如果配合運動、心理治療,效果會加乘。



李明濱指出,國外由於心理醫師也能開抗憂鬱劑,抗憂鬱劑處方門檻較低,可能因此用藥較為浮濫,也影響抗憂鬱劑療效評估,國內患者多數仍對憂鬱症不甚瞭解,更不會主動就醫,抗憂鬱劑的處方較為嚴謹。




 


英研究:抗憂鬱藥沒療效 還有副作用


時報 

 英國一項醫學研究發現,憂鬱症病情較輕的患者服用百憂解等「選擇性血清促進素再吸收抑制劑」(SSRI)類的新一代抗憂鬱藥物,療效不會優於安慰劑;就連重度憂鬱患者,服用SSRI抗憂鬱藥後,病情改善程度也非常有限,而且能否歸功於抗憂鬱藥,仍有待商榷。




 由赫爾大學(University of Hull)心理學系教授克希(IrvingKirsch)領導的研究團隊針對「百憂解」(Prozac )、「速悅」(Efexor)與「克憂果」(Seroxat)等常見抗憂鬱處方藥的四十七個臨床試驗之結果進行綜合分析後推斷,抗憂鬱藥劑對大部分憂鬱症病患並無明顯臨床療效,對許多患者的效果與無作用的安慰劑相同。



 對病情較輕患者 效果如安慰劑



 上述綜合分析刊載於最新一期《PLoS醫學》(Public Library ofScience:Medicine)線上期刊。



 研究人員認為,抗憂鬱藥看似對重度憂鬱患者有效,其實是因為這些病患在臨床試驗期間,對安慰劑較無反應,而非對抗憂鬱藥有顯著反應。



 克希說,不論是服用抗憂鬱藥或安慰劑,患者憂鬱症改善程度並無顯著差異,顯示憂鬱症患者可以不靠任何化學(藥物)治療,就可以好轉。他接著說,除非病情嚴重,又找不到其他替代療法,否則沒有理由開立抗憂鬱藥給患者。



 服用SSRI抗憂鬱藥在英國極為普遍,儘管官方用藥指南強調,這類藥物不該是中度憂鬱患者的首要治療方式,但百憂解等處方藥二○○六年在英國仍突破新高,醫界開立了三千一百萬次,金額將近三億英鎊(約台幣一百八十億)。



 克希表示,他是根據資訊公開法案,取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中藥廠的數據,針對五千多位憂鬱症患者之四十七個臨床試驗所得數據所做的綜合分析,無疑對目前英國精神科醫師濫開抗憂鬱藥給病患的現象提出強烈質疑。



 恐有自殺傾向、失眠等副作用



 SSRI抗憂鬱藥劑也有若干副作用,包括病患服用後會有自殺的傾向,輕者則出現焦慮、失眠、噁心、頭痛、嘔吐等症狀。在英國,自一九九○年以來,服用克憂果而自殺的憂鬱症患者已超過五十人。而在美國,聯邦食品暨藥物管理局也要求克憂果藥商在包裝盒加註警語。



 但克希強調,儘管服用抗憂鬱藥的療效不大,不過病患切勿自做主張,應先與醫師諮商後再行定奪。



 另一方面,藥商反駁克希研究團隊所做的推斷。克憂果生產商葛蘭素史克藥廠表示,這個研究分析的數據樣本過少。


上述研究來源可以參閱:


http://www.plosmedicine.org/article/info:doi/10.1371/journal.pmed.0050045


研究引用出處:


Citation: Kirsch I, Deacon BJ, Huedo-Medina TB, Scoboria A, Moore TJ, et al. (2008) Initial Severity and Antidepressant Benefits: A Meta-Analysis of Data Submitted to the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PLoS Med 5(2): e45. doi:10.1371/journal.pmed.0050045


大概每隔一段時間,就有憂鬱與抗憂鬱劑的研究或者討論會出爐,這篇由英國研究團隊的研究造成不少人的困惑,在討論前,先插播一個相關報導:過去曾有英國的研究團隊想瞭解下水道的排放物對環境污染的影響,分析結果竟然測到一定濃度的抗憂鬱劑的成分,這個研究顯示,抗憂鬱劑的在英國的普遍性的確是一個令人憂心的現象。所以,英國人服抗憂鬱劑的狀況可能真的比其他國家多。不過過去FDA(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針對百憂解也做過臨床統計研究: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1987~1999的臨床試驗報告顯示,抗憂鬱劑的療效只跟安慰劑差兩成,甚至更少。


也就是說對於服用安慰劑的人來說有不少人已有明顯的療效,這也是很多人為何一直質疑藥物使用的必要性的原因之一。


然而,對憂鬱症診斷稍有概念的人,會發現醫師與心理師診斷憂鬱症的過程大致相同,當然,醫師還可以先排除導致憂鬱的生理因素有哪些,而心理師是用更多的量表來作評估,但到頭來還是以DSM-IV(美國精神醫學會的診斷標準)或者歐洲體系使用的國際分類代碼的診斷標準(ICD-10)來作為依據。診斷標準是一些現象的描述,無法用任何實驗數據或者影像學檢測結果來確立診斷,診斷的條例在一般的憂鬱篩檢量表都看得到,這裡我們也可以提供大家直接的資料:



DSM-IV 重鬱症的診斷準則


¡        1. 經常感到情緒低落、沮喪或絕望


¡        2. 對日常活動皆失去興趣或樂趣


¡        3. 胃口不佳、體重顯著減輕,或食慾增加、體重顯著增加


¡        4. 失眠或睡眠過度


¡        5.精神運動激昂或遲滯


¡        6. 常感到疲勞或缺乏活力


¡        7. 無價值感或過度不適當的罪惡感


¡        8. 思考無法集中、注意力減退或猶豫不決


¡        9. 反覆地想到死亡或已有一詳細自殺計畫


¡        須符合12以及3-9中四項,時間為2週以上


曾有一位受過一年精神科醫師訓練而後轉家醫科的專科醫師對我說過:把精神科的診斷條例往自己身上套是一件很恐怖的事,原因是我們可能碰到生活上一些比較困擾的事而無法解決,接下來就會產生這些現象,所以又有人說:這些診斷是把生活的每一個問題重新定義為精神疾病


我曾經在花蓮參加憂鬱症防治協會所辦的訓練活動中的一段「有趣的」經歷。主要是中間有一名講師問台下的專業人員(包含至少二十個精神科專科醫師,還有心理師,社工師與其他的基層診療醫師):「憂鬱症是否一定要服藥?」結果大家沈默至少一分鐘,最後有位資深的精神科主任起來回答:「可以不用吃。」當講師詢問大家:「是否有反對意見?」你知道嗎?竟然一個也沒有。最後講師詢問這個主任他何以如此主張?他回答:「因為憂鬱症有它的病程,過了自然會好,所以不吃也沒關係。」


「憂鬱要不要服藥?」我認為這是一個選擇題,而非是非題。對我們接受任何治療之前,建議大家多瞭解相關資料。對於憂鬱的處理,您可以選擇。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