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飲食 左右孩健康

男性若想要當父親、生兒育女,就要多注意飲食習慣,以免影響下一代健康。越來越多研究證據顯示,父母的生活習慣、所處環境可能影響下一代健康,甚至在小孩受精、出生以前,就開始產生影響,丹麥研究更進一步發現,父親在小孩出生前的飲食習慣更會左右小孩往後健康狀況。

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副教授羅曼‧巴雷斯實驗室研究團隊比較十三名身材較瘦男子與十名肥胖男子的精子表觀遺傳(或稱外遺傳學、附基因)標記,結果發現兩者精子部分表觀遺傳標記不太一樣,而這些遺傳標記可能改變下一代食欲好壞。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細胞新陳代謝》醫學期刊(CellMetabolism)。

另外,研究人員以六名胃繞道減重手術患者為觀察對象,想了解胃繞道手術如何影響患者精子表觀遺傳學訊號,研究人員觀察到,在手術前後、手術一年後,患者精子細胞中的DNA平均產生四千多處結構變化。

羅曼‧巴雷斯表示,這是初步證據顯示,精子會攜帶男方減重訊號,男性減重時,往後若有小孩,很可能影響下一代飲食習慣

羅曼‧巴雷斯解釋,觀察流行病學證據發現,當上一代面臨饑荒等急性營養壓力,就可能增加下一代糖尿病風險。

還有研究發現,當一個瑞典小村莊村民曾面臨饑荒壓力,村民子孫出現心血管代謝疾病的風險便會大為上升

研究團隊證實,男性減重會改變精子表觀遺傳學訊號,當精子與卵子結合,形成受精卵、胚胎,就可能影響下一代生理健康

另一名研究作者艾達‧唐金表示,目前研究發現,父親有肥胖問題,小孩出生、長大後,也很容易肥胖,無論母親體重是輕、是重,結果都一樣

另外,研究也顯示,父親在小孩受精之前,更要多注意健康。這項研究讓人更警覺到,生小孩、受孕之前的生活習慣、飲食習慣有多重要。在受精、受孕前的飲食習慣、運動習慣都可能對小孩往後健康、發展產生關鍵影響。

鄭醫師補充:

這篇研究報告提醒我們不是只有母親的健康狀況會影響小孩健康,父親的飲食或者健康狀況甚至是壓力狀態都會直接影響到下一代的健康,過去我也曾舉出一個例子,即是越戰退伍軍人後來想生育,但妻子兩度流產,後來經調查才知是身體因為在越戰期間接觸落葉劑(戴奧辛類)毒素累積產生的影響。後來經排毒程式的幫忙,妻子順利懷孕,連生兩胎,可見父親的健康與精子活力與基因訊息的攜帶有直接相關,對下一代的健康影響不下於母親。也許可以這樣來看:父親再經軟受孕前的健康狀況,會透過精子攜帶的細胞記憶傳給下一代。

參考文獻:

  1. Ida Donkin, Soetkin Versteyhe, Lars R. Ingerslev, Kui Qian, Mie Mechta, Loa Nordkap, Brynjulf Mortensen, Emil Vincent R. Appel, Niels Jørgensen, Viggo B. Kristiansen, Torben Hansen, Christopher T. Workman, Juleen R. Zierath, Romain Barrès. Obesity and Bariatric Surgery Drive Epigenetic Variation of Spermatozoa in Humans. Cell Metabolism, 2016; (in press) DOI: 10.1016/j.cmet.2015.11.004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過1胎 罹卵巢癌風險降40%

中國時報【諶悠文】

英國牛津大學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生一胎可降低婦女罹患某些卵巢癌的風險高達40%,之後隨著每生一個孩子,此一風險會進一步減少8%

科學家雖然早就知道懷孕可防止卵巢癌的發生,但這是科學家首次量化生育對卵巢癌的影響。

這項研究以8000名50歲以上罹患卵巢癌的婦女為觀察對象,並將她們和未患此疾病的婦女做比較。

研究人員檢視生兒育女與4種常見的卵巢癌─漿液性、粘液性、子宮內膜狀以及亮細胞腫瘤的關聯。結果發現,女性生育對子宮內膜狀和亮細胞腫瘤的影響最大,可使罹患這兩種卵巢癌的機率降低多達40%,而上述4種卵巢癌的風險平均減少20%

主持這項研究的英國牛津大學病理學家蓋茨克博士說:「我們認為,曾經生產的婦女比起未曾生育的婦女,罹患此病的風險明顯減低,這可能與不易懷孕有關。例如,有些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很難懷孕,她們罹患某些卵巢癌的風險也可能升高。」

科研人員認為,有些不排卵的婦女也不會得卵巢癌,這是因為罹患卵巢癌的風險和月經周期中的排卵有關。在排卵過程中,卵巢表面組織因排卵造成損傷,因此排出的卵子愈多,組織破壞愈嚴重,進而致癌。科學家推測,懷孕9個月期間,卵巢不會出現排卵造成的組織損傷,罹癌的機率進而降低。

鄭醫師補充:

生育的過程,女性的體內荷爾蒙分泌跟未生育的狀態不同。卵巢癌的風險之一是雌激素長期不當過度刺激。而懷孕時,雌激素刺激效應會被黃體素緩衝,減少相關效應,降低婦癌風險。這就是為何有皆宗教鼓勵婦女生育,生越多,罪越少,最好能生四個以上。以人口控制來說,可能不怎麼歡迎這樣的說法,但本地生育率偏低,因此生育若能連帶有預防癌症效果,但權衡生兒育女的費用不貲,不知女性朋友會不會因此比較買單?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medicalnewstoday.com/articles/301967.php

參考文獻:

Childbearing patterns and ovarian cancer in the Million Women Study: variation by histological subtype Kezia Gaitskell et al., presented at 2015 National Cancer Research Institute (NCRI) Cancer Conference, UK, on 2 November 2015.

Cancer Research UK news release, accessed 3 November 2015 via AlphaGalileo.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由美國、加拿大以及歐洲的跨國分析研究發現:開立注意力不足過動藥的醫師應該留心,這類藥物的療效的說服性與之後的副作用,醫師本身並不十分瞭解,因此提醒開立這類藥物的醫師應該跟家屬以及當事人提出相關警語,避免治療期待不如預期以及長期使用可能產生的後遺症。

這項研究分析超過12000名研究對象,透過服藥者以及服用安慰劑者做比較,使用時間從1 到425天,平均使用期為75天,主要用 ADHD Rating Scale (ADHD-RS)這種臨床研究以及評估常用的量表來比較差異,結果發現量表的表現只有6.6的差異,代表服藥與不服藥差別不大。

基本上服藥最常出現的副作用為睡眠困擾與食慾降低,相對於安慰劑,服藥者睡眠問題提高60%,食慾降低發生比例更是增加266%。研究負責人Dr Storebø 和 Dr Zwi提醒:低品質的證據基礎讓我們對藥物療效無法確認,同時,對於長期使用可能引發的副作用或者傷害,我們所知非常少。儘管某些研究強調藥物使用可以改善行為以及提高生活品質,但去檢視這些研究,方法學弱點非常明顯。

研究人員督促開立這類藥物的醫師必須權衡藥物的療效之不確定以及藥物可能帶來的副作用之間,到底是幫助還是傷害?

我們到底是相信我們看到的,還是看到我們相信的?開藥與不開藥對醫師來說,也常存在這樣的弔詭狀況。

最後提醒:提供這類國外研究資料,並非叫大家不要看精神科或者服用精神科藥物,對醫療建議的治療有任何疑慮,務必與主治的醫師討論,若無法得到明確或滿意的答案,不妨找第二甚至第三專業意見做諮詢。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medscape.com/viewarticle/855098

參考文獻:

Methylphenidate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

  1. Ole Jakob Storebø1,2,3,*,
  2. Erica Ramstad1,2,
  3. Helle B. Krogh1,2,†,
  4. Trine Danvad Nilausen2,
  5. Maria Skoog4,
  6. Mathilde Holmskov2,
  7. Susanne Rosendal5,
  8. Camilla Groth6,
  9. Frederik L Magnusson2,
  10. Carlos R Moreira-Maia7,
  11. Donna Gillies8,
  12. Kirsten Buch Rasmussen2,
  13. Dorothy Gauci9,
  14. Morris Zwi10,
  15. Richard Kirubakaran11,
  16. Bente Forsbøl12,
  17. Erik Simonsen2,13,
  18. Christian Gluud4,14

Published Online: 25 NOV 2015

Assessed as up-to-date: 26 FEB 2015

DOI: 10.1002/14651858.CD009885.pub2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14651858.CD009885.pub2/abstrac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咖啡因提神 易糖尿

青少年最好少喝含咖啡因飲料,以免造成血糖上升,增加糖尿病風險

加拿大最新研究發現,青少年若飲用含咖啡因提神飲料,可能造成短時間胰島素阻抗現象。研究人員認為,若經常如此,這些青少年往後出現糖尿病風險將大為上升。

研究人員發現,當青少年喝不含糖但含兩百零八毫克咖啡因提神飲料,身體便無法順利代謝糖分。結果顯示,飲用提神飲料後,青少年無論是血糖、血液胰島素濃度都增加約百分之二十五

加拿大卡加立大學糖尿病研究助理教授、資深研究員珍‧希勒表示,這一切都是咖啡因造成,當提神飲料中的咖啡因含量增加,就會造成這種現象

研究涵括二十名十三到十九歲青少年。上述研究成果已發表於世界糖尿病醫學研討會年會。

加拿大糖尿病協會主席珍‧哈克斯表示,當胰島素濃度增加,血糖應該要下降,在這研究當中,並非如此,這代表咖啡因可能引起胰島素阻抗性,身體就必須產生更多胰島素,才能達到降血糖效果。而胰島素阻抗性是身體出現第二型糖尿病初步警訊

鄭醫師補充:

任何會導致胰島素抗性的物質,必然會增加代謝性問題以及糖尿病之風險。咖啡因不只是會血糖上升,還會導致胰島素抗性,也就是胰島素功能變差,長期飲用,可能增加糖尿病風險。不只是咖啡飲品,幾乎所有機能性飲料都會添加,提醒糖尿病患者或者已經有代謝問題的人別再靠這些含咖啡因的飲品來提神,因為越用,後遺症越大。

參考原文報導:

http://consumer.healthday.com/kids-health-information-23/adolescents-and-teen-health-news-719/could-energy-shots-raise-diabetes-risk-in-teens-705826.html

參考文獻:

Jane Shearer, Ph.D., assistant professor and diabetes researcher, University of Calgary, Canada; Jan Hux, M.D., chief science officer, Canadian Diabetes Association; Danielle Battram, Ph.D., professor, food and nutrition, Brescia University College, Ontario; Dec. 2, 2015, presentation, World Diabetes Congress, Vancouver; Dec. 2, 2015, statement, American Beverage Association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成年人沉迷電視也不行 研究:易失智

(中央社邁阿密2日綜合外電報導)今天1份追蹤超過3000人、長達25年的研究顯示,成年後看太多電視,可能導致年長失智。

根據研究報告,成年初期每天看電視超過3小時的人,經過一段時間,出現認知障礙問題,為活動較多且較少看電視的人的兩倍。

這份研究追蹤3247名成人,他們在18到30歲期間,加入這份後來刊載在「美國精神病學期刊」(AmericanMedical Association (JAMA) Psychiatry)的研究。

科學家在25年後,利用3種測試,包含大腦處理速度、執行功能與口語記憶,對他們的認知功能進行了解。

結果發現,不好動且看大量電視的人,與大腦處理速度緩慢以及執行功能變差有關連性。

研究指出,「行動力最差的實驗參與者(最不好動且看最多電視),認知功能表現最差。」(譯者:中央社許湘欣)1041203

鄭醫師補充:

到底是因為看太多電視導致失智?還是因為身體不好或者懶得運動,用電視來排遣時間,這篇研究並沒有做這樣的分析。不過還是建議大家,多動少坐,是幫助大腦認知功能維繫的簡單方式,少看點電視,多動一下比較妥當。

參考文獻:

Hoang TD, Reis J, Zhu N, et al. Effect of Early Adult Patterns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Television Viewing on Midlife Cognitive Function. JAMA Psychiatry. Published online December 02, 2015. doi:10.1001/jamapsychiatry.2015.2468.

http://archpsyc.jamanetwork.com/article.aspx?articleid=2471270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植物荷爾蒙控血糖新秀—離層酸

控制血糖有新招!義大利研究團隊在老鼠、人類研究發現,植物荷爾蒙「離層酸」(Abscisic Acid)可以幫助控制血糖,只要一點點劑量,就能發揮效果,未來或可成為治療糖尿病另一選項。

上述研究成果已發表於二O一五年十二月號《美國實驗生物學聯會期刊》(FASEB Journal)。

義大利研究人員發現,只要使用少量「離層酸」,就能幫助降低老鼠、人類血糖。β細胞會釋出胰島素,幫助控制血糖,以避免高血糖對身體帶來刺激,研究人員認為,少量「離層酸」或許可以延長β細胞存活時間,並幫助這些細胞維持正常功能

研究作者義大利熱納亞大學醫學院實驗醫學團隊研究員米爾寇‧瑪格諾表示,希望透過研究成果可以研發新的藥理治療方式,以幫助預防、治療糖尿病。

研究人員檢驗植物、水果中的「離層酸」濃度,並從富含「離層酸」的蔬菜當中萃取出這種物質。然後測試這種物質對老鼠、人類血糖有何影響,因而發現這種物質有助控制血糖。研究人員再以人類自願者做研究,結果也是一樣。

期刊主編葛拉爾德‧威斯曼表示,媽媽總是叫人多吃蔬菜,這項研究證據更加證實吃蔬菜好處多多,血糖過高者往後容易出現糖尿病,而這種植物荷爾蒙不一定可以治療糖尿病,但對控制疾病進展或許有點幫助

鄭醫師補充:

簡而言之,離層酸(Abscisic Acid)這種植物荷爾蒙可以幫助胰臟的β細胞會釋出胰島素,幫助控制血糖,以避免高血糖對身體帶來刺激。

因此,血糖控制想要控制更好,不妨從多吃蔬菜來協助改善。

參考文獻:

  1. M. Magnone, P. Ameri, A. Salis, G. Andraghetti, L. Emionite, G. Murialdo, A. De Flora, E. Zocchi. Microgram amounts of abscisic acid in fruit extracts improve glucose tolerance and reduce insulinemia in rats and in humans. The FASEB Journal, 2015; 29 (12): 4783 DOI: 10.1096/fj.15-277731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罕基因 壓出心臟病

有些人心臟特別脆弱,一遇到壓力,便容易引發心臟病。美國一項研究顯示,當一個人出現罕見基因變化,便容易增加「心碎症候群風險」,罹患壓力型心肌病變機率就會大為上升

壓力型心肌病變患者平常不會出現心臟病症狀,但一旦遭遇密集情緒、生理性壓力,心臟就會出問題。因為這原因,這種疾病也被稱為「心碎症候群風險」,是一種罕見心臟疾病。

上述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神經外科》醫學期刊(Neurosurgery)。研究人員運用強大基因排序技術進行分析,結果發現,患者若帶有壓力型心肌病變相關基因,特別容易產生壓力型心肌病變,這項研究可以幫助醫界在患者發病前後提供適當的照顧、治療。

研究人員以二十一名出血型中風患者為研究對象,而這些人雖然過去沒有心臟病病史,但接受診斷都患有壓力型心肌病變。研究人員分析發現,壓力型心肌病變相關基因變異包括MYLK2、DSG2、FKTN與LDB3,過去認為,這些基因變異在其他心臟病發展上扮演重要角色,但過去一直不知道這些基因變異也與壓力型心肌病變有關。

上述基因變異盛行率很低,MYLK2基因變異來說,盛行率只有百分之一點三,DSG2盛行率也只有百分之零點一,FKTN更只有百分之零點零零二,LDB3基因變異過去更是沒有記錄。

研究作者表示,壓力型心肌病變患者在病情嚴重時,治療更為困難,有時還可能造成病情惡化,研究中血液生化指標或可幫助確診壓力型心肌病變,並有助發現哪些患者為壓力型心肌病變高風險群。

鄭醫師補充:

每隔一段時間,會在醫藥報導上看到心碎症候群的報導,過去都是報導比較多,鮮少針對這些患者作體質分析,這篇研究透過基因的研究,找到四個基因變異,包含MYLK2、DSG2、FKTN與LDB3等等。

的確基因會決定我們的體質,但比較脆弱的基因型是否一定會表現出來發病?不見得,因為基因表現需要環境,包含身體以及外來的影響都是關鍵。知道自己自己體質的弱項,透過生活型態的調整與改變與壓力應對能力的培養,體質的缺陷有時往往會幫助我們更有警覺地去了坐身體保健,防患未然。

參考文獻:

  1. M. Yashar S. Kalani, Ashley L. Siniard, Jason J. Corneveaux, Ryan Bruhns, Ryan Richholt, James Forseth, Joseph M. Zabramski, Peter Nakaji, Robert F. Spetzler, Matthew J. Huentelman. Rare Variants in Cardiomyopathy Genes Associated With Stress-Induced Cardiomyopathy. Neurosurgery, 2015; 1 DOI: 10.1227/NEU.0000000000001152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食慾控不住?研究:大腸桿菌能幫忙

 

【華人健康網文字提供/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Cell Metabolism》刊登法國廬昂大學(Rouen University)的研究,發現腸道細菌會釋出蛋白質影響食慾。

食慾控不住?研究:大腸桿菌能幫忙

腸道中的E. coli在進食時會進入指數成長期(exponential growth, Exp),二十分鐘後,則進入穩定期(stationary phase, Stat),此時血漿可測到E. coli釋出的ClpB蛋白質顯著上升,正好是一般人開始感到飽足的時候。

作者接著進行小鼠與大鼠實驗,將E. coli穩定期釋出的蛋白質注入腸道,會增加血漿PYY濃度;注射到腹腔內則會立即抑制進食行為,並激發會抑制食慾的POMC神經;若反覆注射穩定期蛋白質,則會減少每餐進食的份量

研究顯示,進食導致細胞生長,進而釋出蛋白質調控宿主的飽足路徑,抑制進食。未來可能還會發現其他能調控進食的細菌,作者希望能了解機制,也許能幫助肥胖或嗜食症(binge eating disorder)患者。

鄭醫師補充:

大腸桿菌不是不好嗎?為生單位常常抽檢食品安全時,常有一項,就是大腸桿菌是否超標。的確大腸桿菌不能太多,太多會導致腸道菌叢失衡甚至引起腹瀉等等。但適當的大腸桿菌,卻能幫助健康這篇研究報導提醒我們:適當的大腸桿菌可以幫助身體抑制食欲,協助體重控制。建議大家不要把細菌視為草寇,碰到細菌必殺,殊不知造物主讓細菌存在必有其美意,腸道的細菌若能維持在健康的平衡狀態,其實對健康大有助益。

腸道菌叢健康攸關身體的消化功能是否健全,甚至影響免疫以及影響大腦健康,切不可疏忽。有腸道功能困擾但在一般腸胃科門診找不出病因的患者(包含腸躁症),最好能透過功能醫學相關檢測(包含尿液以及糞便),找出是否有腸道菌叢失衡或者其他腸道功能失衡相關原因

。針對腸道失衡部分直接做調整,對於身體狀況提升的結果,往往好到出人意表。

參考文獻:

  1. Jonathan Breton, Naouel Tennoune, Nicolas Lucas, Marie Francois, Romain Legrand, Justine Jacquemot, Alexis Goichon, Charlène Guérin, Johann Peltier, Martine Pestel-Caron, Philippe Chan, David Vaudry, Jean-Claude do Rego, Fabienne Liénard, Luc Pénicaud, Xavier Fioramonti, Ivor S. Ebenezer, Tomas Hökfelt, Pierre Déchelotte, Sergueï O. Fetissov. Gut Commensal E. coli Proteins Activate Host Satiety Pathways following Nutrient-Induced Bacterial Growth. Cell Metabolism, 2015; DOI: 10.1016/j.cmet.2015.10.017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兒童長期暴露環境塑化劑 恐礙智力發展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塑化劑竟會影響兒童健康!國家衛生研究院表示,兒童早期,持續性地暴露於塑化劑環境中,可能影響往後認知功能的發展,所以建議孕婦減少含有塑化劑之相關產品的使用,兒童於玩具使用後與吃東西前多洗手、盡可能避免幼兒將玩具等物品放入嘴中,政府部門也應採取相關管制措施,以降低環境中塑化劑的暴露並確保其健康發展。

環境塑化劑增1倍 兒童智商減1分

塑化劑常用來當作各種商業產品,如食品包裝、玩具、家具、化妝品之增塑劑或軟化劑。人體暴露到環境中之塑化劑後,會由尿液中代謝出各種塑化劑之代謝產物。國衛院研究員王淑麗以及國防醫學院公衛系黃翰斌助理教授研究發現,2~12歲之兒童曝露於環境中塑化劑濃度每增加一倍,智商成績會降低約一分。

此研究共招募430位第三孕期的孕婦並蒐集其尿液檢體,後分別在孩童2、5、8及11歲時,追蹤測量兒童神經認知及智力發展。孕婦第三孕期之單次尿液檢體及追蹤各階段兒童尿液檢體,被用來檢測尿液中常見的七種塑化劑的代謝產物。

嬰幼兒、青春期 易受毒性化學物影響

研究團隊發現,控制了可能的影響因子,包括¬兒童的年齡、性別、出生體重、家庭環境評量分數、母親的教育程度、母親哺乳狀態及母親尿液中塑化劑代謝產物的濃度後,兒童尿液中塑化劑代謝物的濃度與兒童智力分數呈現顯著負相關。

也就是兒童尿液中MEOHP的濃度與鄰苯二甲酸二酯(DEHP)代謝物總濃度每增加一倍,兒童智力分數分別會降低1.3及1.1分。這些結果也顯示兒童持續暴露於環境中的塑化劑,可能對於認知功能的發展會有所影響

人類腦部發育的階段,易受到毒性化學物質暴露的影響,而這些最脆弱的階段為胎兒、嬰幼兒、青春發育期和婦女懷孕時期。由於塑化劑被廣泛地使用於各類商業產品,因此大眾容易暴露環境中塑化劑,更可能對兒童神經認知功能產生不良效應。此問題已逐漸成為重要的公共衛生議題,需要更多長期追蹤性的流行病學研究來探討。本研究成果刊登於美國公共科學圖書館所收錄之PLoS ONE期刊。

鄭醫師補充:

環境賀爾蒙曝露以及累積,會影響孩童智利的相關研究,國外期刊發表的相關報告不在少數,但國內卻鮮有相關的研究發表,環境荷爾蒙進入人體,就有雌激素效果,過多雌激素除了讓女童性早熟,男童日後不孕已期性器官發展不全風險提高之外,智力也會受損。

目前這類檢測越來越方便,預知自己體內或者還童體內是否有相關環境荷爾蒙累積過量問題,直接尿液檢測最清楚。如何降低曝露,以及增加身體排毒功能,降低體內的累積量,是預防醫學無法規避的一環。

參考文獻:

Huang H-B, Chen H-Y, Su P-H, Huang P-C, Sun C-W, Wang C-J, et al. (2015) Fetal and Childhood Exposure to Phthalate Diesters and Cognitive Function in Children Up to 12 Years of Age: Taiwanese Maternal and Infant Cohort Study. PLoS ONE 10(6): e0131910. doi:10.1371/journal.pone.0131910

http://journals.plos.org/plosone/article?id=10.1371/journal.pone.0131910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UCLA的一項對117名西式飲食的年輕男性的研究發現,每天吃一把核桃可以提高男性生育能力。約一半的研究對象者平均每天吃75g核桃,連續12周,剩下參與者則為對照組。研究發現12周後,與對照組相比,每天吃核桃的參與者生育能力得到明顯改善—尤其是精子的形態、運動性和活力!研究發現核桃包含維持生命必備的營養,如植物性ω- 3脂肪酸,也叫做α-亞麻酸(ALA),該物質對改善男性生殖健康至關重要。

此外,核桃中高含量的ALA還可以減少生育過程中,非整倍體染色體畸形的風險,或精子染色體異常導致唐氏綜合症,或其他基因異常的風險

30%-50%的不孕或生育力低下是男性造成,研究者表示,該研究可能會讓世界上超過7000萬飽受不孕或生育力低下的夫婦受益,所有正準備懷孕的男性朋友們,不妨每天一把核桃吧。

鄭醫師補充:

核桃可以補充道ω- 3脂肪酸中的α-亞麻酸(ALA),這對於精子品質的提升至關緊要。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medicaldaily.com/eating-walnuts-dramatically-improves-sperm-quality-241972

參考文獻:

"Walnuts Improve Semen Quality in Men Consuming a Western-Style Diet: Randomized Control Dietary Intervention Trial"; Wendie A. Robbins, Lin Xun, Leah Z. FitzGerald, Samantha Esguerra, Susanne M. Henning, and Catherine L. Carpenter; Biol Reprod published online ahead of print 15 August 2012; DOI:10.1095/biolreprod.112.101634; Link to Abstrac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治療偏頭痛!研究:適度補鎂助改善

 

【華人健康網圖文提供/柿子文化】紐約頭痛中心的毛斯卡普醫師做了許多相關研究,同時也與研究偏頭痛及相關治療方式多年的亞圖拉醫師夫婦攜手合作。他們的研究團隊一致發現,有偏頭痛或頭痛問題的人都缺鎂,更重要的是,治療缺鎂就能夠減輕頭痛的問題。

治療偏頭痛!研究:適度補鎂助改善

毛斯卡普醫師與亞圖拉醫師夫婦運用了對鎂敏感的電極進行了許多實驗。在早期的實驗中,他們發現了偏頭痛患者的體內缺乏鎂離子,但血清中的鎂含量卻仍維持正常。這種差異顯示了血清中的含鎂量與缺鎂之間並無關聯,這是因為血清中的鎂只佔了全身含鎂量的1%;測量鎂離子--也就是實際上發揮效用的鎂,才能得到與全身鎂含量較接近的數據。

體內鎂離子數值偏低的偏頭痛患者接受靜脈注射鎂時,他們的症狀就減輕了許多,其中還包括對光與聲音的敏感情形也減輕了,而後續對於偏頭痛病人的研究,也證實了病人的反應皆是如此,同時也支持鎂能夠減輕頭痛。研究人員發現,靜脈注射鎂能夠迅速且有效地減輕偏頭痛的急性發作。

由於使用鎂相當安全,而且價格亦相當實惠,因此研究人員建議偏頭痛患者以口服的方式補充鎂質,每日的補充建議量為每日每公斤體重六毫克。

他們發現,叢發性頭痛病人體內的游離鎂離子也偏低,有些人一天可能會痛上20次,這種情形可能持續好幾個月。亞圖拉夫婦與毛斯卡普合作的另一項研究,就是觀察有叢發性頭痛且體內鎂離子質偏低的病人,是否會對靜脈注射的硫化鎂產生反應。在靜脈注射鎂劑15分鐘後,九位有叢發性頭痛的病人便不再頭痛了,因此,血液中的鎂離子檢驗能夠有效找出引發叢發性頭痛的原因,也能夠找出哪些人能夠透過鎂的療法改善,就像改善偏頭痛病人的情形一樣。

另一個團隊則研究了81位患持續性偏頭痛的病人,讓他們每天服用300毫克的鎂劑,一天兩次。服用鎂劑的病人中,偏頭痛發作的比例降低了41.6%,而服用安慰劑的對照組則只降低了15.8%;在服用鎂劑的組別中,頭痛的天數以及止痛藥的服用量也明顯地下降了。高劑量的口服鎂劑似乎對預防及治療偏頭痛相當有效。

鄭醫師補充:

一般實驗室鎂的血清檢測,無法偵測出鎂是否充足或者缺乏的狀況,主要是血清的每只占身體1%而已,難以反應。

要知道鎂是否充足,功能醫學實驗室透過偵測頭髮或者是紅血球上的微量元素檢查,比較能直接反應出來。

不管是口服或者是注射治療,對於偏頭痛的治療改善都同樣有幫助。

參考文獻:

J Neural Transm (Vienna). 2012 May;119(5):575-9. doi: 10.1007/s00702-012-0790-2. Epub 2012 Mar 18.

Why all migraine patients should be treated with magnesium.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2426836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驚!台灣每年80萬人吃的抗生素 藏致命風險

皮膚病、泌尿道感染、肺炎常用,台灣每年超過80萬人次使用的第一線抗生素竟暗藏有致命危機!台大醫院今(26)天公布利用健保大數據所做的最新研究結果,發現抗生素「氟奎諾酮(Fluoroquinolone)」因會影響膠原蛋白和結締組織的形成,可能導致罕見但致死率很高的主動脈瘤或主動脈剝離的危險增加約2倍。

事實上,氟奎諾酮過去就因為造成一些病人產生肌腱發炎,甚至罕見的阿基里肌腱斷裂案例,2008年就被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要求在仿單上加註相關警語

台大醫院雲林分院急診部主任李建璋說,氟奎諾酮被普遍使用在肺炎和泌尿道、皮膚、軟組織的感染上,因比傳統的盤尼西林類,口服吸收好、效果佳、副作用少,近15年來已成為許多感染疾病的第一線治療藥物。

氟奎諾酮雖然普遍被認為是一個安全的藥物,但李建璋說,其藥理機轉上會影響膠原蛋白和結締組織的形成,人體中除了肌腱之外,富含膠原蛋白的主動脈也會受影響。

台大團隊經2年研究,利用健保大數據抓出主動脈剝離或主動脈瘤等病人,一一比照條件相符的相同病症對照組,發現若在過去60天之內曾用過氟奎諾酮者,風險十分明確。相關研究已於今年11月獲刊在國際頂尖醫學期刊 「JAMA Internal Medicine」。

李建璋說,研究顯示,60天以內曾使用3至7天氟奎諾酮抗生素、且吃的劑量越多,主動脈瘤或主動脈剝離的危險性就增加約2倍,而這兩者雖罕見、每一百萬個台灣人只有約100至200案,但致死率很高,如未接受緊急手術,死亡率高達6成。

民眾不需要過度恐慌!李建璋強調,雖然氟奎諾酮會導致主動脈瘤、主動脈剝離的風險增加,但是每6668至7704人次使用氟奎諾酮,才會增加1位主動脈剝離或主動脈瘤,估計國內每年約104至120人左右,但有些緊急時刻抗生素非用不可,利仍大於弊。

台大醫院團隊建議,有心血管疾病的病患,尤其是天生缺乏膠原蛋白的埃勒斯-當洛二氏症候群、馬凡氏症候群病人在吃抗生素前,必須跟醫師說明自己有心血管疾病的病史,能夠避免相關危險

鄭醫師補充:

1.第一線抗生素,使用機率高,到醫療院所就診,相關適應鄭榮異父用到此種抗生素。

2.抗生素會影響膠原蛋白形成,甚至引發致死率極高的主動脈瘤剝哩,一般人難以想像,連專業人員恐怕有不少人都不大清楚。

3.此研究刊載的期刊為國際頂尖醫學期刊 「JAMA Internal Medicine」,代表研究結果可信度極高。

4.感染科醫師都知道抗生素的使用三大原則:

a.能不用就不用。

b.能少用絕不多用。

c.萬一非用不可,請參考前兩項原則。

參考文獻:

Lee C, Lee M, Chen Y, et al. Risk of Aortic Dissection and Aortic Aneurysm in Patients Taking Oral Fluoroquinolone. JAMA Intern Med. 2015;175(11):1839-1847. doi:10.1001/jamainternmed.2015.5389.

http://archinte.jamanetwork.com/article.aspx?articleid=2451282

2012年的研究提醒我們此抗生素會提升視網膜剝離的風險:

Etminan M, Forooghian F, Brophy JM, Bird ST, Maberley D. Oral Fluoroquinolones and the Risk of Retinal Detachment. JAMA.2012;307(13):1414-1419. doi:10.1001/jama.2012.383.

http://jama.jamanetwork.com/article.aspx?articleid=1148331

FDA也提醒專業人員,此抗生素可能造成永久性的周邊神經損傷:

http://www.fda.gov/Drugs/DrugSafety/ucm365050.htm

此抗生素導致肌腱發炎甚至斷裂的風險可以參閱:

http://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2921747/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延壽黃金期!美研究:中年健身不嫌晚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駱冠蓉/綜合報導)國人飲食逐漸西化,加上生活作息不規律,步入中年後,許多慢性疾病會現身,如果這時候才開始運動,是否已經來不及了呢?美國最新研究顯示,運動從中年開始不嫌晚,除了可以增加身體肌肉消耗熱量,還能延長壽命。

研究人員指出,40歲到65歲的中年人是預防「端粒」(telomere)縮短的黃金期,端粒位於人體細胞核中染色體的末端,會隨著年齡增長而縮短,增加老化速度、罹癌風險,先前已有研究證明,其長度與壽命有關,而且運動能降低縮短的風險,與完全不健身的人比,過去一個月中以健走、跑步、騎車或走路通勤等方式為例,若施行一項運動的人,端粒縮短風險降低3%,四種都有可降低52%。

運動30分鐘真簡單 分次進行也有效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成人每週至少應達到150分鐘中等費力活動,每次運動時間至少持續10分鐘。國健署也提出,每天運動至少30分鐘,分段累積運動量,效果與一次做完一樣,不過每次至少要連續10 分鐘。例如每天應至少運動30分鐘,可以拆成2次15分鐘,或3次10分鐘完成。

融入生活 6撇步助習慣養成

所謂萬事起頭難,但要開始建立健康運動的生活也絕非難事,為此國民健康署提供以下6個生活化運動小撇步,心動不如馬上行動,就從今天開始執行吧!

1)外出或是上下班多利用大眾運輸工具,提早出門提前一站下車,步行至目的地,讓一整天精神更飽滿有活力。

2)可以走樓梯就不要坐電梯,不但節省能源,還可以增加每天活動量,步行走上幾層樓後再搭乘電梯,慢慢增加自己的運動量。

3)多和家人相約到戶外,進行腳踏車或互動競賽型活動等,不但促進家庭和諧, 更重要的是使全家人都更健康;或是可以帶著心愛的寵物一同快走,一同享受健康活力!

4)利用空的寶特瓶,裝水或沙子替代啞鈴,訓練肌力,並依進步 程度漸漸加入更多水或沙子,提升肌力。

5)在上班期間,上午10:30、下午3:30各做15分鐘健康操,累積30 分鐘也可消耗100大卡。

6)約三五好友去踏青飲茶,不但能健身,也能增進彼此情誼。

鄭醫師補充:

運動能延緩端粒縮短速度,延年益壽,這方面的相關疑就族繁不及備載,太多了。廢話不多說,今天就開始把運動排到例行且必要的行程中,幫助身體動起來,身體就會給我們更好的回饋。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ell.blogs.nytimes.com/2015/10/28/does-exercise-slow-the-aging-process/?_r=0

參考文獻:

Med Sci Sports Exerc. 2015 Nov;47(11):2347-52. doi: 10.1249/MSS.0000000000000695.

Movement-Based Behaviors and Leukocyte Telomere Length among US Adults.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5970659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童觸塑化劑 會變笨

國衛院發表塑化劑孕婦與其孩童的世代追蹤與分析,發現二至十二歲兒童尿液中的塑化劑濃度每增一倍,智商成績會降低一分,由於塑化產品存在在生活中,建議少用或使用前後洗手

國家衛生研究院今天在台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舉辦政策成果發表會。由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研究員王淑麗報告「塑化劑等食品相關汙染物與健康」。

王淑麗研究團隊在民國九十年到九十一年間建構長期出生世代追蹤研究,共招募四百卅位孕婦並蒐集尿液檢體,之後每隔三年追蹤訪視母親與小孩,也收集同孩子在二、五、八及十一歲的尿液檢體,進行神經認知功能評估。

研究採貝氏及魏氏量表,王淑麗研究團隊發現,二至十二歲兒童暴露在環境中塑化劑濃度每增一倍,智商成績會減少一分,研究成果已在今天年中刊登在美國公共科學圖書館期刊

王淑麗長期投入塑化劑研究,她說,塑化劑是無色、無臭、無味,常溫是液態的物質,可增加塑膠材料的柔軟性,或做為材料液化的人工添加劑,常見的塑化劑包括DEHP、DnBP、BBP、DiNP等

她說,這些塑化劑常使用在日本生活用品,如兒童玩具、塑膠袋、壁紙、化妝品、人工皮革、黏著劑、地毯、塑膠容器、汽車內裝與座椅等,在PVC材質的血袋、軟管等醫療器材中也常見

王淑麗指出,兒童早期、持續性地暴露在塑化劑可能影響日後認知功能發展,建議孕婦應少用含塑化劑產品,兒童在玩具使用後與吃東西前應多洗手,盡可能避免幼兒將玩具等物品放入嘴內,同時也要降低環境塑化劑暴露

鄭醫師補充:

塑化劑已經充斥於我們生活周遭,能不受影響者幾稀。

這篇本土研究提醒我們,塑化劑在孩童智力上的影響,過去國內研究多放在環境荷爾蒙對於人體荷爾蒙干擾產生的後遺症,這是國內少數探討智力與環境荷爾蒙相關的研究。

欲知體內是否有殘留過量的荷爾蒙,可以透過功能醫學相關的檢測來得知。

現在汙染源無處不在,人人都需要瞭解環境毒素對於人體的干擾或者為害,透過相關檢測以及相關排毒程序,了解自身存在的汙染物殘留於身體的累積,有效做好體內環保的風險管控,實為預防醫學不可忽略的重要環節。

參考文獻:

Huang H-B, Chen H-Y, Su P-H, Huang P-C, Sun C-W, Wang C-J, et al. (2015) Fetal and Childhood Exposure to Phthalate Diesters and Cognitive Function in Children Up to 12 Years of Age: Taiwanese Maternal and Infant Cohort Study. PLoS ONE 10(6): e0131910. doi:10.1371/journal.pone.0131910

http://journals.plos.org/plosone/article?id=10.1371/journal.pone.0131910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分級運動療法 舒緩慢性疲勞症候群

英國最新研究發現,有些慢性疲勞症候群患者接受認知行為療法、分級運動療法,可幫助減緩症狀,且改善效果可持續兩年以上。

慢性疲勞症候群症狀包括極端疲累、老是虛弱無力,這些症狀並不會因休息而消失,症狀多持續六個月以上,嚴重影響日常生活,目前這種病無藥可用。

英國研究團隊分析四種潛在療法,結果發現,四種潛在療法當中,以認知行為療法、分級運動療法最能幫助改善慢性疲勞症候群

研究作者英國牛津大學精神醫學教授邁可‧夏普表示,大家都希望簡單用一顆藥就能治療疾病,但目前還沒有到達那樣的境界,現在的治療目標是讓患者可以保持最佳狀態,以維持正常生活。

在二O一一年,研究團隊以六百四十一人為對象發現,認知行為治療、分級運動療法可幫助改善慢性疲勞症候群症狀,在最新研究當中,研究人員追蹤其中四分之三人,結果顯示,有些患者接受治療後,效果甚至可以維持兩年半之久。

研究結果近日已發表於線上版《刺胳針精神病學》期刊(The Lancet Psychiatry)。

醫師進行認知行為治療時,會為患者指出哪些是負面思想,並帶領患者以正面思考方式面對問題,治療方式包括放鬆訓練、催眠、讓患者不要那麼敏感。夏普指出,在研究當中,醫師為患者量身打造不同療程,幫助患者對抗疾病、不適,促使患者逐漸增加活動量。

夏普表示,分級運動療法則是幫患者擬定個人化運動計畫,患者先從一分鐘伸展運動等溫和運動做起,慢慢增加運動量,從輕度運動到有氧運動,以走路來說,患者可逐漸延長走路時間。治療目標是讓患者養成習慣,患者較不會認為自己過於疲累而甚麼事都做不了

鄭醫師補充:

慢性疲勞症候群的患者,若是聽到運動可以改善,大多敬謝不敏,原因是當事人已經都覺得欲振乏力了,哪有多餘的能量來運動?

解套的方式最快可以由身體的營養補充甚至適合併排毒療法,透過漸進性的運動量增加以及養成讓大腦休息的生活習慣。如何讓大腦適時休息?答案是打開五感,有興趣的人可以參閱《健康腦、身心沒煩惱》這本書的相關內容。

參考文獻:

Rehabilitative treatments for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long-term follow-up from the PACE trial

http://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psy/article/PIIS2215-0366(15)00317-X/fulltex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