濫用感冒糖漿止痛 頭痛更嚴重

自由時報 – 2012年5月15日 上午4:29






〔自由時報記者孟慶慈/台南報導〕七十多歲婦人,十多年來都服感冒糖漿來止頭痛,一開始有效之後每次頭痛都喝,不知不覺頭痛次數愈來愈頻繁,感冒糖漿也愈喝愈多,現在一天要喝一、兩瓶。


台南市市立醫院神經內科醫師邱律諳表示,止痛藥引起的慢性頭痛,目前為止原因仍不明,台灣的盛行率約一.一%,女多於男,約三.五比一,多數的病人本身即有頭痛問題,其中以偏頭痛以及緊縮型頭痛最常見,也可說,本身有慢性頭痛體質的人,較容易罹患藥物過度使用的頭痛。


藥物過度使用的頭痛,主要的治療方式是「藥物戒斷法」,將止痛藥全部停掉,但在停用期間容易出現戒斷症狀,包括頭痛加劇、噁心、嘔吐、低血壓、心悸、睡眠障礙、焦躁等,持續的時間從二到十天不等,最長可達一個月。


邱律諳指出,停用止痛藥期間絕不能回頭再碰止痛藥,否則前功盡棄,但是患者常會忍不住而用藥,不少病人治療一半即落跑,其實,度過二到十天的戒斷症狀期,約八、九成的機會頭痛症狀會好轉。


另外,戒斷期間,醫師也會視病人的狀況,給予預防頭痛發作的藥物,邱律諳說,有的病人使用二、三週後,覺得預防頭痛發作的藥物效果很好,就不再回診治療,其實是不對的,預防用藥的療程在三到六個月,經醫師評估後再來決定減藥或停藥。


鄭醫師補充:


之前在醫學中心接受精神科會診訓練時,在訓練過程中,資深的醫師一直耳提面命,強調在會診的會談詢問內容中,一定要問患者這個問題:是否有自行購置成藥或者自行服用感冒藥或者止痛藥的習慣?


在醫療中所謂自我醫療(self medication),就是指透過自我用藥來解除身體不適或者疼痛,對藥物不了解的人會認為感冒糖漿簡直就是萬靈丹,不僅可以減輕感冒症狀,身體痠痛、頭痛不適甚至是精神不佳,都可以喝感冒糖漿來紓解不是甚至是提振精神。殊不知感冒糖漿的成分包含的止痛成分包含乙醯氨酚(普拿疼主要成分)以及可待因(鴉片類止痛成分),若是經常使用,不僅增加身體負擔,還可能形成洗腎以及成癮等等嚴重後遺症。因此周遭的親友若是有人把感冒糖漿當作居家常備良藥,習慣服用來自我醫療,不喝就會頭痛,而且使用頻率越來越頻繁,那麼極可能已經造成藥物上癮的狀況。


戒斷止痛藥除了隔離原來止痛藥的使用之外,替代性藥物控制的使用時間不宜過長,否則容易形成醫源性藥物依賴。根據營養醫學的臨床實務經驗,給予高劑量的維他命來幫助身體穩定,使用離子化的鈣鎂成分來減緩神經緊張及不適,減緩戒斷反應。最後若能藉由高效率排毒程式來協助身體排除長期累積於身體殘留的藥毒,更能預防殘留物質再刺激引發的復發。相關資料可以參閱: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54&prev=69&l=f&fid=17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新生兒抗癲癇 藥小心

作者: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2年5月15日 上午12:04






新生兒若有癲癇問題,治療上要特別謹慎。美國最新動物實驗發現,新生兒出現癲癇症狀,若服用抗癲癇藥物「苯巴比妥」(Phenobarbital),可能危害神經生長。這項研究讓醫界對新生兒使用第一線抗癲癇藥物出現新疑慮。


研究成果近日已發表於「神經醫學年報」(Annals of Neurology)。美國喬治城大學醫學中心研究報告顯示,剛出生一周的小老鼠服用抗癲癇藥物「苯巴比妥」後,大腦電路系統會出現變化,造成往後認知功能異常。


研究人員表示,過去動物研究顯示,有些治療癲癇藥物可能造成大腦神經元生命縮短,神經元出現不久即死亡。


美國喬治城大學藥理學教授凱倫‧加爾指出,這是首次研究發現,這些藥物可能讓大腦迴路無法正常接通,對大腦功能造成長期影響。研究認為,對於正在成長中的大腦,這些藥物可能不如想像中那麼安全。


加爾教授指出,根據動物研究,並非所有抗癲癇藥物都會對大腦造成傷害。像抗癲癇藥物「左乙拉西坦」(Levetiracetam)就不會抑制神經突處生長。研究另發現,若合併使用褪黑激素、苯巴比妥,可預防苯巴比妥出現神經方面副作用。


研究人員表示,正常、健康的大腦並不會產生癲癇症狀,通常是大腦受到外傷,或有依些其他神經系統疾病,才會造成癲癇。這項研究是以正常老鼠作研究,發現藥物本身就可能影響大腦功能。研究人員希望未來可以進行研究,進一步了解藥物對癲癇病鼠的影響。


鄭醫師補充:


小兒科領域中,新生兒若生現疑似癲癇現象或者因為醫療需要,作檢查或者治療需要小寶寶暫時安靜,避免躁動,抗癲癇藥物「苯巴比妥」(Phenobarbital)是經常使用的第一線藥物,最近美國研究證實「苯巴比妥」(Phenobarbital)可能會危害神經生長,影響認知功能。比較不會引發副作用的抗癲癇藥物「左乙拉西坦」(Levetiracetam)是2008年才上市的新藥,這是研究人員發現比較沒有負面影響的抗癲癇用藥。若真的只有「苯巴比妥」(Phenobarbital)藥物可以使用,可以考慮合併退黑激素使用,研究證實有預防效果。


對為人父母者如果遇到小朋友需要使用抗癲癇藥物來作檢查或者處置甚至是治療等等,最好跟醫師確認避免「苯巴比妥」(Phenobarbital)的使用,以「左乙拉西坦」(Levetiracetam)來取代比較安全。


原文研究摘要: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a.23600/abstrac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荷爾蒙避孕環、貼布 恐增血栓風險

作者: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2年5月15日 上午12:04






丹麥最新研究發現,使用荷爾蒙避孕貼片、荷爾蒙陰道避孕環可能比使用避孕藥丸更容易出現嚴重血栓,尤其是年輕女性,更容易使用這些荷爾蒙避孕產品,更容易承受血栓風險。若想避免發生血栓危機,最好改成使用避孕藥丸,比較保險。


研究指出,深層靜脈血栓通常發生於腿部、下肢,一旦血栓跑到肺部,就容易造成致命肺衰塞。血栓症狀包括腿部疼痛、胸痛、呼吸突然變急促等。


研究團隊以三千四百位女性靜脈血栓患者為研究對象,這些女性都是在二○○○年到二○一○年之間確診罹患靜脈血栓,年齡介於十五歲到四十九歲。研究人員收集資訊,以了解這些女性使用哪些方法避孕。


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婦產科教授奧賈芬德‧李德加爾德表示,研究結果顯示,與「去氧孕烯」、「屈螺酮」等成份避孕藥相比,使用避孕貼布、荷爾蒙陰道避孕環而出現靜脈血栓的風險增加至少六倍。


另外,女性使用避孕貼布、荷爾蒙陰道避孕環而出現靜脈血栓的風險是使用第二代避孕藥丸「左炔諾孕酮」的兩倍。


不過,荷爾蒙型子宮內避孕器並不會增加靜脈血栓風險。


李德加爾德指出,女性使用這些荷爾蒙避孕產品前,醫師應告知相關風險,讓民眾了解這些避孕產品或多或少都會增加靜脈血栓出現機率。


這項研究近日已發表於「英國醫學期刊」(BMJ)。


研究人員建議,年輕女性最好使用第二代避孕藥,如果是生育後女性,可考慮使用荷爾蒙型子宮內避孕器,不但能降低血栓機率,或許還能減少經期不適。


鄭醫師補充:


口服避孕藥本身就有血栓的風險,一般人很難想像避孕貼片及荷爾蒙陰道避孕環危險性更高:


使用避孕貼布、荷爾蒙陰道避孕環而出現靜脈血栓的風險增加至少六倍。


另外,女性使用避孕貼布、荷爾蒙陰道避孕環而出現靜脈血栓的風險是使用第二代避孕藥丸「左炔諾孕酮」的兩倍。


只有荷爾蒙型子宮內避孕器不會增加靜脈血栓風險。不過許多裝置過這類子宮內避孕環的人都容易感到裝置後的身體不適。


這篇研究的原文全文請連結參閱:


http://www.bmj.com/content/344/bmj.e2990


引用來源:




Venous thrombosis in users of non-oral hormonal contraception: follow-up study, Denmark 2001-10




BMJ 2012; 344 doi: 10.1136/bmj.e2990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荷爾蒙療法增加肺癌死亡率風險


法新社 蔡和穎







(法新社佛羅里達州奧蘭多30日電) 根據今天公佈的研究,更年期的荷爾蒙療法也會使女性肺癌病患的死亡風險大為提高。此種療法先前已被認為和增加乳癌及中風的罹患率有關。



  這項研究是以婦女健康倡議計劃(Women's HealthInitiative, WHI)對1萬6608名更年期婦女的研究為基礎,從事進一步的分析。



  研究者打算評估荷爾蒙藥物倍美安(Prempro)的效果。倍美安是一種雌激素(estrogen)和黃體激素(progestin)的合成藥物,由美國惠氏藥廠(Wyeth)販售。



  研究將接受荷爾蒙療法的婦女與另一群服用安慰劑(Placebo)者相比較,分析在將近5.5年期間的肺癌發生率和死亡率。



  兩族群的肺癌發生率並無顯著差異,但罹患肺癌並採行荷爾蒙療法的更年期婦女,死於肺癌的風險比對照組高出61%。



  研究團隊由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校區海港醫學中心的腫瘤專門醫師克里柏斯基(Rowan Chlebowski)領導,他在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ASCO)第45屆年會上發表上述研究結果,該會議為全球規模最大癌症研討會。(譯者:蔡和穎)


 


過去,在討論女性更年期的處理研究上,女性荷爾蒙的補充,一直是個重大的議題,在一般醫院開立的合成荷爾蒙或者由馬尿萃取的荷爾蒙,雖然都能抒解更年期症狀,但對於長期補充的案例而言,容易增加乳癌及中風的風險,其關鍵在於這些合成或者馬尿萃取的荷爾蒙,並非天然荷爾蒙,身體長期接受這些藥物的刺激,的確容易有長期併發的後遺症。


最近美國的權威研究的研究證實:罹患肺癌並合併之前接受荷爾蒙療法的更年期女性,其死亡率比沒有接受過荷爾蒙的肺癌患者高出61%。故這種荷爾蒙療法實則增加肺癌超過的六成死亡率。


建議罹患更年期症狀的女性,若擔心日後相關後遺症,不敢服用一般的合成荷爾蒙的話,可以考慮功能性醫學的檢測評估,所建議的自然女性荷爾蒙補充,不僅減少更年期症狀,幫助血壓控制,減少骨質疏鬆的機會,更重要能免於化學合成荷爾蒙的日後風險,應該是一種值得考慮的安全療法。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根據瑞典以及美國的跨國研究發現,孕婦若是對麥膠蛋白(gluten)敏感,小孩日後罹患精神分裂或是其他精神病的危險性會提高。


過去研究已經發現懷孕期的感染以及其他發炎疾病會增加小孩罹患精神分裂症的機會,然而最新發表的研究卻告訴我們孕婦的食物敏感可能是造成小孩日後精神疾病的元兇。不只是生活形態以及基因會導致特定疾病的發展,懷孕時期以及出生後接觸的種種因素也可能是影響日後成年的健康重要關鍵。


研究人員調查了764位(1975到1985期間誕生)新生兒的臍帶血樣本,其中有211位後來發生非情感性的精神病,例如精神分裂或者妄想症等等。研究人員使用儲存的臍帶血測量IgG抗體濃度,尤其是酪蛋白(Casein)以及麩朊(Gliadin,麥膠蛋白主要成分)引發的,這些都是母體懷孕時透過血液及胎盤導致的身體免疫反應,新生兒的IgG濃度升高代表對母親蛋白質的免疫反應。


研究結果發現對麩朊的IgG異常升高的患者跟那些正常值的人相較,罹患非情感性精神病的危險性明顯增加,至於酪蛋白的IgG則沒有統計上的差別。相關研究引用來源請參閱:


Åsa Blomström. Maternal Antibodies to Dietary Antigens and Risk for Nonaffective Psychosis in Offspring.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12; DOI: 10.1176/appi.ajp.2012.11081197


以預防醫學來看,這項研究提醒我們,孕婦本身在懷孕時,若透過相關過敏原檢測發現有麥膠蛋白或者小麥過敏的問題,應該儘量減少小麥來源的接觸,降低小孩日後罹患嚴重精神病的危險性。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最近刊登於知名研究期刊《科學》發現,從納豆萃取來的維他命K2可以改善巴金森氏症的症狀。目前在研究方向上,科學家認為巴金森氏症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細胞能量產生出現障礙,也就是粒線體功能障礙,粒線體藉由電子的傳遞而產生能量,對巴金森氏症患者而言,粒線體的活動以及電子傳遞都被干擾,導致粒線體無法讓細胞產生足夠能量,也因此讓腦細胞的訊息傳遞出現困難,加速腦細胞的死亡。最後就是我們觀察到的臨床症狀包含運動不能、顫抖以及肌肉僵硬等等狀況。


目前這種腦部退化的確切原因儘管還不清楚,但這幾年的臨床研究已經從一部分患者的基因缺陷得到一些線索,比較為專業熟知的包含PINK1以及Parkin基因變異,這兩者都會降低粒線體的功能,藉由研究這些基因變異,科學家希望找到治療巴金森氏症的治療契機。


在實驗中果蠅常會被用來當作實驗的對象,因為它們的生命週期短,繁衍快等等特點,藉由改變果蠅的基因,科學家就能研究特定的基因與蛋白質功能。這項研究,研究人員讓果蠅帶有PINK1以及Parkin基因變異,類似巴金森氏症患者基因缺陷,研究人員同時也發現帶有這些基因缺陷的果蠅也失去飛翔的能力。


若餵這些果蠅維他命K2,研究人員發現它們粒線體產生能量的功能回復,重拾飛翔能力,研究人員認為維他命K2恢復粒線體電子傳遞能力,增加了能量產生。結論就是維他命K2對於有缺陷的粒線體具有恢復能量製造的功能,因此認定維他命K2可能對於巴金森氏症的治療是一項新希望。


上述研究可以連結參閱:


M. Vos, G. Esposito, J. N. Edirisinghe, S. Vilain, D. M. Haddad, J. R. Slabbaert, S. Van Meensel, O. Schaap, B. De Strooper, R. Meganathan, V. A. Morais, P. Verstreken. Vitamin K2 Is a Mitochondrial Electron Carrier That Rescues Pink1 Deficiency. Science, 2012; DOI: 10.1126/science.1218632


此外維他命D攝取足夠或者缺乏也與巴金森氏症罹患有關,不管預防或者防止惡化,對於維他命D的攝取最好也不要輕忽:


Paul Knekt; Annamari Kilkkinen; Harri Rissanen; Jukka Marniemi; Katri Saaksjarvi; Markku Heliovaara. Serum Vitamin D and the Risk of Parkinson Disease. Arch Neurol, 2010; 67 (7): 808-811


Evatt et al. Prevalence of Vitamin D Insufficiency in Patients With Parkinson Disease and Alzheimer Disease. Archives of Neurology, 2008; 65 (10): 1348 DOI: 10.1001/archneur.65.10.1348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最近針對美國大學的槍擊事件,除了感到震驚與遺憾,但背後有不少事件值得探討。

    不可否認,兇手的想法偏執,但到底是什麼讓他可以一口氣槍殺那麼多人?有人提到他已服用了一年多的抗憂鬱劑,很可能就是他暴力行為的背後因素。顯然,我們已失去機會研究他是否真的由抗憂鬱藥物所引起,但事實告訴我們:藥物無法處理他的暴力傾向。還有我的臨床經驗告訴我,真的有有人會因服用這類藥物導致暴力行為。事實經過是這樣的:


    在我診所開張不久,有一對母子來求診,兒子年約二十來歲,母親因為兒子情緒困擾,曾讓他先服用了一個月的抗憂鬱劑。看診中間,我和媽媽在診間單獨談了一下,等媽媽離開診間,想要去外面領點錢支付一些費用,先遭小孩警告:「你給我小心一點!」而後母親在電梯間等候時,突然傳來一陣慘叫聲,原來母親被兒子在她頭上及臉上重重地打了好幾下,母親除了驚嚇,但更困惑為何她的小孩會攻擊她?因為過去,他很溫和,從來不曾出手打過人。十分鐘後,我找到小孩,問他為何攻擊母親,衹見他雙眼茫然,回答:「我也不知道。」


    以前,覺得這個資料(抗憂鬱劑可能會導致暴力)沒有很大的真實性,然而這個個案告訴我:對於某些人,抗憂鬱劑真的會讓他們有暴力行為。


    所以,處理憂鬱,除了透過身體檢測找身體的可能原因,也要用有效的心靈技術來處理生活週遭的困惑。若真要吃些東西來緩解憂鬱,我會推薦一些較無副作用及後遺症的營養品來協助改善。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防曬乳 恐釀子宮內膜異位症

作者: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2年5月11日 上午12:12






使用防曬乳,要特別注意其中成份!有些防曬乳、保養品含有「二苯酮」(Benzophenone-BP)成份,這種成份可幫助對抗紫外線。不過美國最新研究發現,「二苯酮」會模擬女性雌激素作用,很可能增加女性罹患子宮內膜異位症風險。


這項研究近日發表於美國化學協會所出版的「環境科學與科技」期刊。這是首次研究發現防曬乳、保養品成份可能與子宮內膜異位症大有關連。


美國紐約州衛生部沃茲沃斯中心研究員庫朗沙查蘭‧坎南研究團隊進行這項研究計畫。研究團隊指出,部份防曬乳、保養品含有二苯酮類成份,這類成份可有效阻絕紫外線傷害。而小劑量二苯酮可能穿透肌膚,然後被身體吸收、進入血液循環,二苯酮就是在血液中模擬雌激素作用。


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子宮內組織跑到子宮以外其他部位。根據美國梅約醫學中心資訊,子宮內膜異位症常造成骨盆腔疼痛,特別是在月經經期,經痛會特別嚴重。患者也可能在性行為時感到疼痛、不適,其他症狀還包括月經經期大量出血、不孕、疲倦、腹瀉、便秘、脹氣、噁心等,在月經來的時候,症狀更為明顯。育齡女性中,大約每十人就有一人有子宮內膜異位症,雌激素會導致子宮內膜異位症越來越嚴重。


沃茲沃斯中心研究團隊以六百二十五位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為研究對象,這些患者都曾因子宮內膜異位症接受手術治療。研究人員檢測她們尿液中的二苯酮濃度。結果發現,二苯酮家族成員「二羥基二苯甲酮」濃度與子宮內膜異位症發生率息息相關。身體中的「二羥基二苯甲酮」濃度越高,子宮內膜異位症發生風險也就越大。


研究人員也發現,住在日照充足地區的女性,一到夏天,身體中的二苯酮濃度就會上升,研究認為,這可能與使用防曬乳有關。


鄭醫師補充:


1.子宮內膜異位的成因與女性體內雌激素過多或者代謝不良有關,從環境接觸或者吸收的荷爾蒙必須仰賴體內雌激素正常代謝來處理,否則體內雌激素活性過多,將會刺激女性生殖系統的器官病變(包含乳房),子宮內膜異位就是其中之一的病症表現。


2.最近美國研究發現部份防曬乳、保養品含有二苯酮類成份,這類成份可有效阻絕紫外線傷害。而小劑量二苯酮可能穿透肌膚,然後被身體吸收、進入血液循環,二苯酮就是在血液中模擬雌激素作用。「二苯酮」會模擬女性雌激素作用,很可能增加女性罹患子宮內膜異位症風險。使用防曬乳除了儘量避開含二苯酮成分的產品,想幫助雌激素代謝效率提升,可以考慮功能性醫學的相關營養補充來改善,預防婦科甚至是婦癌的相關風險。


3.上述研究的原文研究摘要可以連結參閱:


http://pubs.acs.org/doi/abs/10.1021/es204415a


研究引用出處:


Environ. Sci. Technol., 2012, 46 (8), pp 4624–4632

DOI: 10.1021/es204415a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勿餵食嬰兒蜂蜜 嬰兒中毒危險性高

優活健康網 – 2012年5月10日 下午6:56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嘉義市政府指出,因蜂蜜偶含肉毒桿菌芽孢,而一歲以下嬰兒,因免疫系統及腸道菌叢尚未發展健全,且胃腸道是一個良好的缺氧環境,如嬰兒食用含肉毒桿菌芽孢之蜂蜜,肉毒桿菌孢子就有可能於腸道中生長,產生毒素而造成中毒。


早期發病症狀包括疲倦、眩暈、食慾不振、腹瀉、腹痛及嘔吐等症狀。神經性症狀通常於12~36小時間出現,但亦有數天後才發生,會造成視力模糊或複視、眼皮下垂、瞳孔放大或無光反射、顏面神經麻痺、唾液分泌障礙、口乾、吞嚥困難、言語困難及四肢麻痺等,嚴重時會因呼吸障礙而死亡。給予適當的呼吸系統照護及抗毒素治療,死亡率可降低至7%以下。


嬰兒肉毒桿菌中毒要給予支持性之照顧,不可注射抗毒素以免造成過敏之危險,故相對於成人,一歲以下嬰兒因免疫系統尚未健全,應避免餵食蜂蜜,嬰兒肉毒桿菌中毒危險性較高。


鄭醫師補充:


在部落格或者臨床上,偶爾會有小寶寶的家人提出這個問題:嬰兒是否可以餵食蜂蜜?上述報導就是很好的說明,需要的人可以留意這方面的資訊。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這幾年的臨床門診發現毒品濫用的年齡層逐年下降,狀況著實令人擔心。最近愛爾蘭研究人員發表一篇研究證實在青少年時期若接觸大麻(一般人認為不嚴重的軟性毒品),將會影響負責COMT調控基因的表現,進而導致大腦器質性的變化。


凡是稍具專業背景的人都了解COMT與多巴胺的代謝有關,多巴胺也負責大腦愉悅中心以及獎賞的徑路有關。這項愛爾蘭研究發現青春期若接觸大麻,將會影響COMT基因,進而導致大腦的變化,增加精神分裂症的風險。


上述研究的引用來源:


Áine T Behan, Magdalena Hryniewiecka, Colm M P O'Tuathaigh, Anthony Kinsella, Mary Cannon, Maria Karayiorgou, Joseph A Gogos, John L Waddington, David R Cotter. Chronic Adolescent Exposure to Delta-9-Tetrahydrocannabinol in COMT Mutant Mice: Impact on Indices of Dopaminergic, Endocannabinoid and GABAergic Pathways.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2012; DOI: 10.1038/npp.2012.24


去年二月發表於知名期刊的研究也證實早發的精神病與大麻使用有關,有興趣的人可以參閱對照:


Matthew Large; Swapnil Sharma; Michael T. Compton; Tim Slade; Olav Nielssen. Cannabis Use and Earlier Onset of Psychosis: A Systematic Meta-analysis. Arch Gen Psychiatry, 2011; DOI: 10.1001/archgenpsychiatry.2011.5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接觸綠色空間 氣喘、過敏病患不藥而癒





NOWnews – 2012年5月9日 下午5:27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到戶外走走、接觸大自然好處多!芬蘭科學家研究發現,現代人長期身處城市中,缺乏與大自然接觸,反導致過敏病症增多,研究建議多接觸大自然、綠色空間,有助舒緩氣喘和過敏症。


據芬蘭科學家漢斯基(Ilkka Hanski)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PNAS)」刊登的一項研究,針對118名居住於芬蘭東部地區的青少年進行生物樣本分析,發現常與大自然接觸,住在農場或森林的青少年,體內細菌較多樣性,也較少有過敏困擾。


漢斯基表示,人類所居住的環境,不管是城市或鄉村都擁有微生物,只是在森林或農村地帶,一種對於抗炎成效最佳的「變形菌(Gammaproteobacteria)」菌種特別多,也較為有用,在鞏固增強人類免疫系統上扮演著重要角色。


因為一般預防過敏症狀的治療方法,多半都是打針或是吃含有類固醇的藥劑,但事實上患有過敏病症者,應該多接觸自然環境、多做體能活動,才是最佳的治療方法。



鄭醫師補充:


接觸大自然,或是接觸土壤,有益孩童健康,之前研究也曾針對泥土中的牝牛分枝桿菌作過研究,孩童若常接觸這類細菌,免疫力會比較好,脾氣會比較穩定,故又稱之為天然百憂解: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8370&prev=19001&l=f&fid=28


至於本篇芬蘭研究的研究全文請參閱:


http://www.pnas.org/content/early/2012/05/01/1205624109.full.pdf+htm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服安眠藥史蒂諾斯 女子夢遊行竊 醒來全無記憶


 

記者:記者孫宗榮、秦蕙蘭/新竹報導



有長期服用安眠藥的患者要特別注意,新竹一名27歲的李姓女子,因為長期失眠服用安眠藥史蒂諾斯(Stilnox),沒想到服藥後精神恍惚,出現夢遊情況,跑到賣場偷東西,被警方逮捕後,對於自己偷竊的行為竟然完全不記得。


李姓女子行竊的賣場人員表示,當時李姓女子走路搖搖晃晃,雙眼無神,沒想到趁著店員不注意,偷走除毛刀和假睫毛。但女子被警方逮捕後,卻完全沒有印象。


到底為什麼會這樣?原來這名女子因為失眠,長期服用一種安眠藥史蒂諾斯,這種安眠藥助眠效果強,只要服用過量,敏感體質的患者會出現夢遊現象,嚴重的話,連自己所做過什麼事情都會全部忘記。


精神科醫生陳能清指出,「有些人甚至會跑到外面去,買了很多宵夜,可是第二天完全不記得這件事情,甚至會看到桌上說『這宵夜誰買的,怎麼不吃?』等等……狀況。」


回憶起案發當時,員警表示,當時李姓女子被帶回警局時,非常懊悔自己的行為,更哭著向員警求情。新竹市二分局副分局長曾憲明說,「她有提示她有輕度精神障礙卡,她自己也有說她有長期服用安眠藥的習慣。」


雖然這種安眠藥史蒂諾斯在台灣屬於第四類管製藥品,需要醫生處方籤,患著才可以配藥,但由於助眠效果佳,受到許多失眠患著的青睞,不過,醫生也提醒,敏感體質的人,用藥時最好躺在床上,或是有家人陪同,以免出現越矩的行為,到時後悔就來不及了。



 


 


這是真的,對很多人來講,這類似一種去抑制作用,也就是會把我們習以為常的矜持或社會道德規範拿掉,大部分的人士發生在酒後,所謂酒後吐真言就是如此。之前也有一些名人自述,自己服用了STILNOX後的狀況:她說她的一位朋友有一次問她前一天晚上是不是服藥了?她承認並反問對方如何知悉?對方告訴她前一天晚上她撥電話過來,在電話中的語氣變的很溫柔,還會撒嬌,這跟她平時一貫的作風完全不同。


其實我提醒大家,對某些人來說不只是失憶而已,有些人還會產生幻覺,這是我實際接觸的真實個案,長久以來,我一直提醒大家失眠只是一種狀況,提醒大家身體或心靈上有狀況需要處理,如果只是一味的尋求神奇的小丸子來試圖解決,除了記憶力、判斷力或專注力可能或日漸受損,同時,還可能造成藥物依賴或成癮,雖說史蒂諾斯已號稱是成癮性最低的藥,但我也曾遇過每天晚上非得吃十幾顆才睡得著甚至也睡不著的也不在少數。


我曾幫助很多人將他們的安眠藥物停下來,過渡期可以搭配一些助眠的營養品,例如鈣鎂液或是特殊的牛奶十生肽,都可以減少藥量甚至完全取代。詳細的內容請大家參考我部落格的相關文章,當然找到睡不著的原因加以處理這是最重要的,不管身體或心靈方面,其實都有現成的工具或檢測可以協助我們真正去瞭解。


服用史蒂諾斯已有失憶或幻覺的人,應設法減少或停止此藥的使用,但建議一般已在服用的人,儘量不要單純只是斷藥,否則仍有可能造成反彈性或戒斷性的失眠(雖然這藥已算是較不易引發,但我們臨床還是看到很多有戒斷反應的個案)。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人生有目標 可減緩老年腦部退化

作者: 劉運 | 台灣醒報 – 2012年5月8日 下午1:09






【台灣醒報記者劉運綜合報導】最新研究發現,人生有目標可以降低老年人在記憶力及思考能力的退化,減少老年癡呆症發生。學者發現,「類澱粉斑」及「神經糾結」不僅在老年癡呆症患者腦裡發現,其實在多數老人腦部都存在。然而,人生有目標的老人,比較不會有腦部退化的現象。


美國芝加哥拉什大學醫療中心最近針對246位沒有老年癡呆症狀的老人進行研究,研究對象接受醫療評估長達10年,他們接受詳細的認知測試及神經檢驗,並回答一些人生目標、人生經驗裡發掘意義的相關問題,並在死後做腦部解剖,計量類澱粉斑及神經糾結。


類澱粉斑及神經糾結會損及老人的記憶及其它認知、思考功能。然而,研究團隊發現,類澱粉斑及神經糾結不僅存在於老年癡呆症患者,也會累績在大多數老人的腦部裡,包括沒有老年癡呆症的老人。這個研究發表於《一般精神病學彙刊》上。


領導研究團隊的派翠西雅博伊爾(Patricia Boyle)說:「我們的研究顯示,相較於沒有目標的人,有目標的人在認知能力比較強,即使他們的腦部累積類澱粉斑及神經糾結。」她說,這個結果顯示人生目標可防止類澱粉斑及神經糾結對於人腦記憶及其它思考能力上的損壞。


博伊爾指出,這個結果令人興奮,代表從事有意義及有目的的活動,可以改善老年人的認知、記憶及思考力。他說,今天許多有關老年癡呆症的研究都是在尋找方法,防止或限制類澱粉斑及神經糾結的累積,但這是個困難的任務。在找出有效的治療方法以前,把腦部類澱粉斑及神經糾結的影響力降到最小,是非常迫切的目標。


鄭醫師補充:


不少人身體或者身心的狀況是從退休以後開始,所以有人戲稱沒有準備好,不要隨便退休,其實對人們來說,有目的或者有意義的生活對於身心健康的維繫非常重要,除了讓我們把專注力放在一些我們認為有意義的生活目標上之外,也可以防止大腦退化,上述研究就是很好的例子。


其實不只是失智症的預防,身心健康的維繫與有目標的生活息息相關。這也可以解釋不少志工或者宗教團體提供的社會服務或者活動,不僅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或者領域,同時也讓維繫了參與者感到幫助的成就感與健康的維繫得以兼顧。


上述研究原文摘要可以連結參閱:


http://archpsyc.ama-assn.org/cgi/content/abstract/69/5/499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改善癌因性疲憊症狀 黃耆萃取物有效

作者: 【記者蘇湘雲/台北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2年5月9日 上午12:12






三十九歲彭小姐與乳癌奮戰長達十年之久,除了擔心癌細胞外,更是長期飽受精神、情緒不佳所苦,甚至連陪小孩玩的力氣都沒有。根據統計,六至九成的末期癌症患者會因癌症病變出現疲憊困擾。署立雙和醫院副院長賴允亮進行臨床研究發現,黃耆萃取物可以有效緩解癌因性疲憊症狀,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


賴允亮表示,目前醫界還不清楚為何癌症會引發疲憊症狀,可能是內在因子出現變化,因而造成種種疲憊不適。這類疲憊並無法藉由休息獲得緩解,且對患者的影響甚至超過疼痛、暈眩與憂鬱。


雙和醫院昨(九)日舉行「癌因性疲憊症學術成果發表會」,該院副院長賴允亮發表研究指出,若讓癌症患者定期注射黃耆萃取物,一周打三次,連續打兩個月,多數患者疲憊感舒緩六、七成,效果約可維持八周。


黃耆是著名的補氣中藥材,可以補氣升陽。研究人員從黃耆中萃取多醣成分,以注射方式讓黃耆萃取物發揮效用,以緩解患者癌症疲憊症狀。研究發現,黃耆多醣具有雙向調節免疫功能效用,且可使免疫、細胞功能趨於正常,改善紅血球、白血球及血小板造血功能,進而改善癌症患者不適、疲勞症狀。


癌症患者若食用黃耆,是否也能改善疲勞症狀?對此,賴允亮副院長持保留態度,他表示,這次研究過程多採針劑注射。對於食用黃耆,目前並沒有進行相關科學研究。所以對食用黃耆是否也能改善疲勞症狀,需要再進行實驗、研究,才會有結論。


賴允亮副院長提醒,癌症患者若想食用黃耆等中藥,一定要先諮詢專業醫師意見,醫師會根據患者情況給予適當建議,患者切莫自行服用偏方中草藥,以免影響病情。


鄭醫師補充:


過去臨床醫學發現黃其能夠有效提升免疫力,酸短感冒時間,同時能夠增加干擾素分泌以及白血球的活性。已經發表的研究發現黃耆能夠對抗許多病毒的侵襲。此外,黃耆可以幫助壓力對抗,應付不同的壓力(包含身體、心理以及環境等等壓力源),有些研究亦顯示可以增加運動時的耐力。


在心血管壓力上,黃耆已被證實可以降血壓,增加心肌的收縮能力,對於慢性疲勞患者助益不小。有些研究亦發現黃耆可以利尿,對那些有腎臟發炎患者有直接改善功能。


以上資料謹提供給大家參考。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美研究 蜂膠可抑制攝護腺癌

作者: 【記者蘇湘雲/台北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2年5月8日 上午12:02






台灣國家衛生研究院與美國芝加哥大學研究團隊近日進行動物實驗發現,蜂膠萃取物「咖啡酸苯乙酯」(CAPE)可抑制攝護腺癌生長。研究成果已發表於五月初出版的「防癌研究」期刊(Cancer Prevention Research)。


研究首席作者為國衛院細胞及系統醫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褚志斌博士,褚博士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在實驗中,小鼠以體重計算,口服「咖啡酸苯乙酯」十毫克/公斤,結果發現,這種作法可減緩攝護腺腫瘤生長速度達百分之五十。


研究也發現,當小鼠停止服用「咖啡酸苯乙酯」,腫瘤就會恢復原本生長速度,褚博士說,這顯示「咖啡酸苯乙酯」無法殺死癌細胞,因此不能做為單一治療方式,但卻可能作為有效的輔助性治療方式。


不過褚博士也表示,「咖啡酸苯乙酯」的治癌效果目前只經細胞和小鼠實驗證實,需要經過進一步人體測試後才能確定在人體是否也有療效。目前研究顯示,人體內「咖啡酸苯乙酯」循環最高濃度可以達到十七微莫爾,但是「咖啡酸苯乙酯」在體內濃度只要約一到十微莫爾,就能有效抑制攝護腺腫瘤生長,因此褚博士對未來人體試驗感到樂觀,他認為,人類食用蜂膠萃取物「咖啡酸苯乙酯」,應該也能產生相似效果。


這次實驗研究方法是使用最新蛋白質體學研究技術,進而發現蜂膠萃取物抑制癌細胞的原理,蜂膠萃取物「咖啡酸苯乙酯」主要是抑制致癌基因Akt作用,目前沒有藥物是針對致癌基因Akt作用,致癌基因Akt未來或可作為癌症治療標靶。


蜂膠雖然是健康食品,但是因為蜂膠會增強免疫力,因此並非每個人都適合大量服用。褚博士提醒,病患要服用蜂膠應該先諮詢主治醫生。


李察‧瓊斯博士為研究資深通訊作者,其它作者包含國衛院褚博士實驗室的林姵吟博士、芝加哥大學廖述宗院士及其實驗室的李察‧希伊帕克卡博士、約翰‧寇康提斯博士,以及瓊斯博士實驗室的馬克‧西亞克西歐與榮恩‧豪瑟。


鄭醫師補充:


許多保養品都宣稱可以幫助癌症患者作為輔助治療,但往往缺乏客觀的臨床研究來證實或者背書,最近發表於權威醫學期刊的台美跨國的動物研究發現蜂膠粹取物(Caffeic acid phenethyl ester ,簡稱CAPE)能有效抑制攝護腺癌,結果發現,這種作法可減緩攝護腺腫瘤生長速度達百分之五十,希望進一步人體研究成果也能看到類似的功效。


已經發表的研究發現CAPE對乳癌細胞也有抑制效果:


Cancer Research: April 15, 2010; Volume 70, Issue 8, Supplement 1
doi: 10.1158/1538-7445.AM10-3555
Proceedings: AACR 101st Annual Meeting 2010-- Apr 17-21, 2010; Washington, DC


至於本報導之相關文獻摘要請參閱:


http://cancerpreventionresearch.aacrjournals.org/content/5/5/788.abstract


研究引用來源:doi: 10.1158/1940-6207.CAPR-12-0004-T Cancer Prev Res May 1, 2012 5; 788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