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可以為精神分裂症/自閉症的患者做的 (16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自閉兒增多非母過 父齡是關鍵

中央社 – 2012年8月23日 下午6:33






(中央社巴黎22日綜合外電報導)一般認為女性較晚生育會提高兒童基因突變風險,但冰島科學家今天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父親年齡才是造成胎兒出現新基因突變因而使自閉症機率升高的最大原因。


冰島DeCODE遺傳公司執行長史提凡松(KariStefansson)在「自然」(Nature)期刊發表報告指出,年齡較長的男性讓女性受孕時,會提高小孩出現非遺傳性的新基因突變機率。父親年齡每老1歲,子女的新突變基因平均增加兩種,而父齡每老16歲,突變基因即增加1倍。換言之,36歲父親生子所出現新突變基因的機率,比20歲的父親多1倍。


雖然這種新基因突變不一定有害,但只要對關鍵基因有一個改變,就可能造成某種疾病,突變基因越多,風險也隨之提高。


DeCODE的研究號稱是相關領域規模最大的研究,這讓人注意到,一般提及先天疾病兒時,通常會歸咎母親生育年齡,往往忽略父齡也是關鍵。


母親生育年齡已知會造成唐氏症等染色體病變,不過那些疾病的發展過程,與此份研究發現的基因突變不同。


研究以冰島78組子女有自閉症或精神分裂症的父、母、子(女)三人家庭為對象,排序他們的基因組,尋找父母體內並不存在的孩子基因碼,結果發現高達97.1%的新基因突變都與父齡有關,其餘2.9%則是環境因子等隨機影響造成,母齡與突變率「並無關連」。


現今新生兒平均有60種小規模的新基因突變,與父親相關的突變,視父齡不同,從25種到65種不等;與母親相關的突變維持在大約15%,而無論母親年齡為何。


史提凡松說:「傳統觀念將孩子的發育疾病歸咎於母親年齡,(但)我們的研究結果指向隨男性年齡增長,精子遺傳性突變的數量會增加。」1010823


鄭醫師補充:


晚婚的人越來越多,生兒育女的年齡也隨之提高,大部分的病次了解背後可能潛藏對小孩健康風險。


這幾年的自閉症罹患率調查發現節節升高,一部份原因可能與患者的父親年齡太大有關,最近冰島研究學者透過78組子女罹患自閉症或者精神分裂症,其父母與子女作基因比對分析發現:高達97.1%的新基因突變都與父齡有關,其餘2.9%則是環境因子等隨機影響造成,母齡與突變率「並無關連」。


過去我們提到高齡產婦對於小孩自閉症可能有影響,但這項發表於自然期刊的研究結果提醒我們:父親年齡對小孩罹患自閉症的影響性更大。


為避免這類因為父母年齡導致基因變異的相關疾病風險,提醒大家,要生兒育女最好不要太晚。


上述研究的報導原文可以參閱:


http://www.nature.com/news/fathers-bequeath-more-mutations-as-they-age-1.11247


研究摘要可參閱: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488/n7412/full/nature11396.html


引用來源:


Rate of de novo mutations and the importance of father’s age to disease risk


Nature Volume:488,Pages:471–475
Date published:(23 August 2012)DOI:doi:10.1038/nature11396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閉症可治療!



一些盡心盡力的父母、科學家與醫生,在自閉症研究院前院長伯納德林蘭(Bernard Rimland)、醫學博士雪梨貝克(Sidney Baker, MD)與公共 衛生 博士約翰彭博(John Pangborn, PhD)的領導之下,在這個令人驚懼的領域裡,繪製出新的地圖,讓我們不再深陷於一團迷霧當中 (參閱 www.autism.com)。透過這個團體,DAN! (自閉症可治療!) 智庫的努力,釐清了許多罹患自閉症、ADHD、甚至是學習障礙的兒童,所呈現的症狀實際上是中毒所造成的。33



自閉症兒童體內負責排毒的主要化合物--穀光甘肽含量偏低,因此他們無法排除重金屬。(我將在下一節討論穀光甘肽。) 他們的頭髮檢測顯示低量的汞,因為他們的基因無法排毒,34 而在他們乳牙的含量則較高。35 但是在給予DMSA DMPS進行螯合檢測時, 自閉症兒童體內的汞與其他重金屬含量,高於正常兒童。



金屬阻礙了我們的化學反應



汞與其他的重金屬阻礙許多新陳代謝的路徑,包括建立新的血紅素分子(紅血球中攜運氧氣的分子)。被汞破壞的生化反應路徑關係到一種物質--紫質。研究顯示患者的尿液中可以發現異常紫質的標記,表示生化反應受到毒金屬的阻礙。36 紫質新陳代謝或體內處理的基因突變,似乎與汞所造成的神經中毒與神經行為的影響息息相關。37



此外,我們知道BDNF (大腦衍生神經營養因子)對於大腦的修復與療癒非常重要,也是預防沮喪與失智症所必要的,而即使是在極低量的汞中毒情況下,BDNF的古怪或「多型」基因也大幅提高了情緒、認知與運動神經問題的風險。38,39



這說明了為什麼有些人比較容易受到重金屬中毒的影響,以及大規模的人口研究,通常顯示出毒素沒有不良的影響。如果在100名兒童當中,有95名可以自行排毒且不受影響,



那麼他們是百分之百沒有問題的。但是對於無法排毒的那5%,則受到嚴重的影響,並出現大問題。



但是要記住的是,問題所在不並只是紫質基因、或BDNF基因或GST基因、或MTFHR基因,或是其他任何一個基因。而是所有基因的獨特組合,加上我們所生活的有毒環境,造成我們生病。我們的環境影響扣下了扳機,並激發出所有疾病的症狀。如果身上具有這些基因,但是生活在沒有毒素的原始環境裡,就有可能不會生病。



每個人都是易受影響的。有些人在輕微的中毒之下,身心健康就隨之崩潰,就像那些自閉症或帕金森氏症的患者,他們是警告其他人環境有異的金絲雀。(譯註:以前的礦坑利用對氣味極度敏感的金絲雀做為有毒氣體的偵測「器」)



但是我們當中有多人因為中毒,但是只呈現出略微的沮喪、心智遲緩或健忘、或是容易分心或焦慮的症狀呢?



我們可能永遠都不會知道,這也是為什麼大家都要努力降低環境中所接觸到的毒素,並促進身體排毒系統的功能……


沈重的男孩



雖然毒素對成年人的影響非常嚴重,會導致疲勞、沮喪、睡眠障礙、認知能力喪失與失智症,對我們兒童的傷害更是令人難以置信。



我相信體內過量的重金屬,對於基因特別脆弱的孩童,是現在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學習障礙與自閉症如此普遍的根本原因之一,沮喪、焦慮與躁鬱症就更不用說了。現在,派駐夏令營的隨行醫生,必須是經過「精神作用式藥物雞尾酒」的調劑與監督訓練的心理藥理學家。這樣的情況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一個小男孩的故事反映了問題的「嚴重性」。



他是個狂野的小孩:無法控制、暴力、又無法預測,事實上是善變的。年僅3歲的他所得到的「診斷」包羅萬象,從嚴重的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到躁鬱症、到亞斯柏格症 (一種輕微的自閉症)、到對立性反抗疾患 (兒童對權威非常抗拒排斥的情況)



他的瞳孔總是放大,就像一直處於持續的疼痛或危急狀態一樣,就像許多自閉症的兒童一樣,他無法直視對方的眼睛。30 自閉症兒童總是斜眼看人,並不是因為他們不想直視,而是他們從眼角看得比較清楚。這可能是因為視網膜缺乏維他命 Aomega-3脂肪所造




成的影響,以及「生病的」細胞膜中,負責「看見」的蛋白質(錐細胞與桿細胞)失調。31 (含有維他命 Aomega-3脂肪的鱈魚肝油通常可以矯正「斜視」的情況)



他的母親每天都必須要幫他清除直腸的排泄物,他每天晚上都會尿床,對這些兒童而言,這些都是屢見不鮮的情況。



在外出到游泳池或公園時,其他的父母會責罵他的母親「你管不動自己的小孩嗎?」不管他參加什麼活動,最後總是被「請」了出來。在學校,他每天都有一對一的監督,情況卻還是無法取得控制。他被踢出一個特殊的行為治療團體,這是專為無法參與團體的兒童所籌設的,專為無法參加正常營隊的兒童所設計的特殊兒童營,也對他敬謝不敏。



除了嚴重的自閉症兒童以外,我從未遇到如此「難搞」的小孩。



檢測結果顯示,他幾乎要被過量的重金屬所壓垮了。我為患者做過了上萬次的重金屬檢測。這個男孩的鉛含量拔得頭籌,汞含量也名列前茅。



他的母親有多顆的汞齊鑲牙,他出生時是免疫接種的高峰期,當時的疫苗還使用硫柳汞(thimerosol),而他的生長地點使在工業化的都會區,工廠排放的汞和鉛最後進入土壤與家裡的地板上。(或許我們應該要像日本人一樣,在進入家裡之前把鞋子脫掉,這樣就不會攜入土壤與街道上的污染物)。



由於他的基因讓他更容易受到影響,他的身體無法自然排毒,因此內不斷地累積這些毒素。



他的情況要如何好轉?


父母、醫生與科學家追蹤每種自閉症兒童治療類型的優點,他的父母或醫生聯繫自閉症研究院(www.autism.com) DAN!團體,彼此之間密切合作(參閱第237頁文字方塊中,關於DAN! 目前所進行令人興奮的新發現)



到目前為止,最有幫助的療法是重金屬的排毒,解開造成眾多問題的新陳代謝與生化反應的交通阻塞。之後,免疫系統、腸道與大腦功能就可以恢復協調與均衡。



我們的小男孩是嚴重的重金屬中毒。因此我們慢慢地螯合排除他體內的汞與鉛;修復他的腸道;改善他的飲食;從飲食中排除糖份與乳製品;以維他命B12B6與葉酸促進脆弱的新陳代謝;用鎂鎮靜他的神經系統;用鋅32 幫助他消化食物,並活化可以排除汞與鉛的酵素。



現在他已經12歲了,精力充沛。他在學校無須陪讀,可以直視對方的眼睛,也可以正常地交談。他不再尿床,可以正常地上廁所。當我問他在以藥丸與改變飲食的治療之後,他的感覺如何?他說:「我覺得我的大腦不再老是短路了。」



最近談過動兒的身體狀況時,有網友詢問自閉症的改善是不是也有類似的方式可以改善,我特別從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找到相關的內容,作者透過自己的臨床經驗及已經出爐的研究報告來說明自閉症及過動兒在身體的功能上可能出現的障礙予以詳盡的解說,對於那些想要從體質來根本改善自閉症及過動兒的家長與老師,我認為是相當值得參考的資料。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自閉兒聰明絕頂 大有人在


記者王百鍊/專訪


因自己也有一位自閉兒而對自閉症有深入研究的彰化市秀傳紀念醫院骨科醫師黃穎峰指出,自閉症是因大腦的溝通能力受損引發的症狀,但是許多自閉兒具有超強的數理、藝術天分,可惜國內缺乏這方面研究,且連政府也不重視患者權益,令家屬痛心及不解。


黃穎峰指出,16年前他的兒子才出生3天,不幸感染腸病毒傷及大腦,因而有自閉情形,為了協助兒子,他雖然是骨科醫師,但是也同時深入研究自閉症的醫學知識,最近再受邀將在台灣兒科醫學會中以自閉症為題發表演講。


他表示,自閉症常見的症狀是缺乏語言能力、社會互動有問題、常有特別固執的行為等,主要是大腦負責溝通的這一部分受損,而感染毒素、病毒或是受重金屬污染等都可能是大腦受損的原因。


他說,自閉症患者常常在沒有刻意教導下,卻能夠有優秀的記憶力及操作技能,除了有人有畫畫天賦,他的兒子可以以心算算出6位數乘以6位數,且國內還 有一名自閉兒,能夠心算到開根號的6次方,為何有此現象,雖然至今國內沒有人深入研究,但是不少自閉兒擁有潛在智慧是不容懷疑的事實。


他強調,政府忽視自閉症患者的權益,如國民健康局將糖尿病等疾病都各自列為單獨組別,而自閉症則只列在婦幼科的疾病中,且96年修法通過的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更明列從民國101年後,自閉症列入心智障礙行列,「自閉症」一詞將從法律名詞中消失,對於自閉症患者未來爭取權益更有阻礙。


他指出,不過,政策歸政策,家中有自閉兒的家長不要關在家裡自己教導,一定要讓孩子進入相關的特殊教育體系,才能讓療育效果事半功倍。


 


感染毒素、病毒或受重金屬污染,可能會導致自閉症,這是功能性醫學的概念,建議大家若對功能性醫學如何處理自閉有興趣的話,不妨去找自閉症生物療法這本書,裡面對於造成自閉的原因,在功能性醫學的研究上,有諸多直接的發現及處理方式來幫助自閉症的改善。


以感染來說,作者WILLIAM SHAW醫師發現許多有過動或自閉的小孩,在年幼的時候,都有併發中耳炎並接受抗生素治療,然而,根據研究,大量的使用抗生素,,會使腸道的酵母菌和抗藥 性的菌株的異常產物大量增加,經小腸吸收後進入身體,進而影響到中樞神經,造成自閉或相關的的身體狀況。此外,疫苗注射(與重金屬有關)、二手煙與過敏症 也都有關。


在營養補充方面,在書的十一章的撰稿人BERNARD RIMLAND博士提到維生素B6、鎂及二甲基甘胺酸的補充,在臨床上,的確有不少可獲改善的個案,惟這些營養品的使用劑量有時必須以高劑量來給予,否則 不容易見效。以B6為例,德國的研究人員給自閉而的治療劑量是一天1-600毫克,若補充時,少數人出現的輕微副作用例如易怒、對聲音敏感尿床等等,都能 藉由鎂的補充來消除。改善的比例從三、四成到七成以上的研究都有。


自閉症在醫學上除早期療育,其餘能做的有限,然而功能性醫學卻能透過詳細的功能性醫學檢測,瞭解身體 功能失衡的潛在問題,並以排除身體負擔、調整飲食習慣及營養品補充的方式,來幫助自閉兒的溝通與互動能力,身為自閉兒的家長們,建議可以多瞭解功能性醫學 的相關資訊,並利用其相關療法讓小孩得到更多的改善。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療程量身打造 才不會藥命

作者: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2年7月19日 上午12:10






加拿大多倫多精神健康戒護中心(CAMH)發表研究指出,有大約4成患者服用抗精神病藥物後體重快速、大量增加,而這現象與兩種基因變異大有關聯。


未來醫療人員治療精神疾病患者時,或許要檢驗患者是否有基因變異,如此才能選擇適當藥物,為患者量身打造個人化療程,避免藥物引起嚴重副作用。


加拿大多倫多精神健康戒護中心的詹姆斯‧甘迺迪醫師為研究資深作者,他最新研究已刊登於「一般精神醫學檔案」期刊網站。


甘迺迪醫師表示,新一代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通常用於治療精神分裂症,這類藥物多半可以有效控制精神分裂症主要症狀。但服藥患者當中,最多有40%的人出現體重上升副作用


一個人體重增加,可能引起肥胖症、第二型糖尿病、心臟病等慢性疾病,壽命也容易縮短。甘迺迪醫師指出,若能確認哪些基因變異會增加藥物副作用風險,醫師開立處方箋時,就可以更精準、更有效率。


以前研究認為,「黑皮質受體-4」基因與體重控制、食欲、飽足感有關,這次研究顯示,患者「黑皮質受體-4」(MC4R)基因附近一旦產生變異,且基因變異被複製兩次時,患者使用新一代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6到12周便很容易體重大增,其體重比其他患者上升3倍之多。幾乎所有族群,不管是美國人、德國人,還是成人、兒童患者,只要帶有這種基因變異,用藥後體重便可能直線飆升。


加拿大多倫多精神健康戒護中心丹尼爾‧穆勒醫師表示,過去曾進行研究發現,其他基因變異也會增加藥物副作用風險,使用藥者容易發胖,而這次研究成果更加值得關注。


鄭醫師補充:


我在門診常會遇到因為服用新一代抗精神病藥物而體重增加太多的患者求助,而絕大部份的人在醫師開立這類藥物時,並未告知有這種健康風險,而且發生比例高達四成,代表這種基因變異體質的人還蠻普遍的。


根據外電報導,發表於權威精神病學期刊的研究清楚告訴我們與控制體重控制、食慾和飽足感控制的,「黑皮質受體-4」基因變異有關,這項基因變異普遍存在,而新一代抗精病藥物,即便是宣稱最沒有增加體重副作用風險的第三代抗精神病藥物,仍有人會發生體重上升的遺憾。這類藥物,目前普遍用於治療精神分裂症、妄想症、躁鬱症甚至是憂鬱症等等,因此在精神科求診拿到這類藥物的機率並不低。


典型的抗精神病藥物被開立的比例越來越少,主要還是因為其錐體外症候群的副作用,例如肌肉僵硬,顫抖以及靜坐不能等等,儘管有抗副作用藥物的協助,但對服用者而言仍是相當大的折磨與煎熬。


目前基因檢測並不普遍,而完美的抗精神病藥物,也就是高療效、低副作用的藥丸尚未被研發出來之前,要改善藥物本身帶來的副作用,只有設法降低藥物本身的使用劑量,減少藥物對服用患者造成的衝擊,由加拿大權威營養醫學,也是精神科醫師亞伯罕.賀弗ABRAM HOFFER所研發的分子矯正醫學的高劑量營養療法可能是目前最值得考慮的輔助治療之道,有興趣的人可以參閱: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28563&prev=28637&l=f&fid=25


這套療法在過去曾發表於精神病學期刊,在此我把亞伯罕.賀弗在拒絕庸醫(FIRE YOUR DOCTOR)一書的推薦序的部分內文節錄出來給大家參考:


1957年,我跟同事首度發表了一篇關於使用維生素B3治療精神分裂症的研究〔賀弗(Hoffer)、奧斯曼(Osmond)、考爾貝克(Callbeck)與卡漢(Kahan)合著之《以菸鹼酸和菸鹼醯酸治療精神分裂症》刊載於《臨床與實驗精神病理學期刊》,1957年第18期,131-158頁),一般人大多會忽略它,因為醫界主流學派,不會以生物化學面失調的觀點,來看待精神分裂症。


  反而,主流醫學視其為一種生活模式,因此不會和高於一般劑量的維生素使用有所關連。但是,當我們採雙盲實驗結果發表報告時,主流醫學的阻力其實才正要開始。到了1970年代,美國精神病學協會,因成見而開始抨擊細胞分子矯正(營養)精神病學。他們利用其醫學界的地位,阻止精神科醫生與如我等主張維生素療法學者接觸;而無視於病患在營養治療下確實恢復了健康。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肌胺酸治療研究成果


著名精神科教科書刊登認為具上市潛力



藍先元


筆者的研究團隊與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U C L A ) 蔡果荃Guochuan E. Tsai)教授合作研發的肌胺酸(sarcosine)治療,刊登於2008年新出版的著名精神藥理學教科書《Stahl’s EssentialPsychopharmacology》(3rd Ed.,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442-444頁),並有專家評論此一療法具上市潛力。這十多年來,精神疾病治療進步很大,但侷限於某些藥理作用,未能涵蓋精神分裂症所有的致病機轉,對部分患者依然療效不彰。再者,現有的藥物也可能有嗜睡、動作遲緩、顫抖、僵硬或代謝異常(如肥胖、糖尿病、血脂肪與膽固醇上升)等副作用。日本與美國的學者最近發現若干與NMDA神經傳遞相關的胺基酸,如甘胺酸glycine)與右旋色胺酸(D-serine),於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液或腦脊髓液中的含量比一般人低,而這些胺基酸對於認知功能(如記憶力、專注力、抽象思考、計劃能力等)可能扮演重要的角色。這些胺基酸的欠缺、造成NMDA功能不足,也被認為是精神分裂症的重要病因。



肌胺酸可治療精神分裂症


肌胺酸是多種食物及人類肌肉與大腦中存在的胺基酸,可以抑制甘胺酸於突觸間隙的回收,因而促進NMDA的神經傳遞,我們最近運用肌胺酸進行臨床研究,發現可以增強市面上其他抗精神病藥物對於精神分裂症的療效。肌胺酸治療的開發不只是一個胺基酸的使用,也是一個新的治療機轉的驗證與開發。(相關資訊也可參考http://en.wikipedia.org/wiki/Sarcosine最近的研究更進一步發現肌胺酸可作為精神分裂症的單一治療(不合併其他抗精神病藥物),並於2008年發表在《生物精神醫學(Biological Psychiatry)》,當期評論論文「Commentaryarticle」也認為具有上市的潛力,雜誌出版社Elsevier並主動發出新聞稿,闡述此一療法的重要性。


多家藥廠正循此研發新藥


目前至少已有4家藥廠正在模仿肌胺酸的機轉(glycine transporter inhibition),研發新的治療精神疾病藥物。另外,有一組由美國紐約大學(NYU)與以色列組成的頂尖研究團隊,正在進行以肌胺酸這種天然胺基酸預防精神疾病的臨床試驗。


參考文獻


1.Tsai G*, Lane HY*, Yang P, Chong MY, Lange N (2004): Glycine transporter I inhibitor, N-methylglycine (sarcosine) added to antipsychotics for the treatment of schizophrenia. Biological Psychiatry 55:452-456 [*contribute equally]


2.Lane HY, Chang YC, Liu YC, Chiu CC, Tsai G (2005): Sarcosine (N-methylglycine) or D-serine add-on treatment for acute exacerbation of schizophrenia: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study.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62:1196-1204


3.Lane HY, Huang CL, Wu PL, Liu YC, Chang YC, Lin PY, Chen PW, Tsai G (2006): Glycine transporter I inhibitor, N-methylglycine (sarcosine), added to clozap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schizophrenia. Biological Psychiatry 60:645-649


4.Lane HY, Liu YC, Huang CL, Chang YC, Liau CH, Tsai G (2008): Sarcosine (N-methylglycine) treatment for acute schizophrenia: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study. Biological Psychiatry 63:9-12 (selected for the commentary article)





一直以來,一般用來治療精神分裂症的抗精神藥物,從傳統藥物的錐體外症候群(包含坐立不安、肌肉僵硬及類巴金森氏症的發抖現象),到新一代的抗精神藥物所產生的代謝症候群(肥胖、高血糖、高血脂、高膽固醇等等),此外還有嗜睡、頭痛及記憶力降低等等副作用,都讓服用的人承受莫大的痛苦。



在藥物之前,關於精神分裂症,比較知名的非藥物改善方法,是由本身既是營 養學 博士又是精神科專科的加拿大醫師ABRAM HOFFER,他透過功能性的研究,找出被診斷為精神分裂症患者身上的特異體質:75%體內有過量易導致幻覺或妄想的特殊吲哚物質,這與一些天然的致幻覺劑帶有的特殊結構式相同,他以此假設,以分子矯正的營養品(以菸鹼酸和維他命C為主)調整體質,發現九成以上的病患都會改善(而且相關檢查也顯示原本假設會引起幻覺或妄想的特殊吲哚物質消失),甚至到後來可以不必藉由藥物也能維持穩定。藉由此種療法幫助好幾千個患者不藥而癒(九成都有改善),同時,他也訓練超過五十名的專家,以他的分子矯正療法來改善精神分裂症甚至其他精神疾患。



很高興我們看到近十年來精神藥理上治療觀念的躍進:以天然的氨基酸幫助大腦細胞的認知功能受體活躍,進而改善正性(妄想與幻覺等等狀況)及負性症狀(退縮、不與人互動缺乏動機與興趣等等狀況),而最新的精神科藥理教科書亦提出關於NMDA受體治療的詳細機轉說明,有興趣的專業人員請參考相關的教科書內容。



這方面的療法的濫觴始於早期的研究發現: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體內像是血液或者腦脊髓液的甘胺酸或者D-SERINE濃度都不夠,而這些物質都是與認知功能的NMDA受體有關,遂有研究學者開始著手作這方面的研究。目前,已有一些研究發現甘胺酸的確能夠改善正性及負性症狀,不過因為甘胺酸不易通過血腦屏障,故需較高的劑量才能有實際的改善效果。



D-SERINE的研究,之前我還在花蓮工作時,跟藍醫師有過臨床研究合作,有些臨床研究結果已經發表一段時日,但因為在FDA審核時,發現它對老鼠的腎臟會有傷害性,故FDA還未核准上市。



肌胺酸(SARCOSINE)這種天然的物質,在人體內能夠抑制甘胺酸在神經細胞間隙的回收,進而加強甘胺酸在NMDA受體的作用,所以目前已有多篇臨床報告結果證實對精神分裂症的正性症狀及負性症狀都有明顯的相關療效。



由於這些報告的鼓舞,已有多家藥廠正努力研究類似機轉的物質,期能利用天然氨基酸調節NMDA的作用,擺脫過去一直被視為正統治療的藥物副作用陰影。



不想一直靠傳統藥物改善精神分裂的患者或家屬,請多留意這方面的資訊及治療應用。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數萬基因變異與精神分裂症有關 快速檢驗路迢迢


 


 




(路透倫敦1日電)科學家今天說,多達三萬個不同的基因變異,可能是造成精神分裂與躁鬱症的原因,意味著距離迅速預測或治療的測試方法問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多國研究人員進行的三份研究,以一萬名精神分裂者與兩萬名無精神分裂症者為對象,分析他們的DNA,發現三萬個尋常基因變異與罹患這種疾病有關聯。



研究人員在記者會上表示,分析結果也顯示這些疾病有多複雜。



一名團隊成員、倫敦精神病學研究所(Institute of Psychiatry)的歐多諾文(Mick O'Donovan)告訴記者:「就像在連連看,我們現在知道,有好幾萬個點要連。」中央社(翻譯)


科學家發現精神分裂的基因線索


 




(法新社巴黎1日電) 3個科學家團隊今天表示,他們已辨識出造成1/3以上遺傳性精神分裂症的數百個微小基因變異。



團隊篩檢數以千計人的DNA,針對這種神秘癱瘓性疾病的基因起源,進行迄今最大型的相關研究,找出上述基因缺陷。



全球約1%人口患有精神分裂症,患者最明顯的症狀是出現幻覺與妄想,好發在青少年晚期或成年期初期,罹患這種疾病可能會帶來災難性影響。



目前還未能找出精神分裂症的機制,但已知遺傳是其中一大原因。根據過去研究,精神分裂有7成到9成是遺傳引起。



  領導其中一份研究的哈佛大學調查人員浦塞爾(Shaun Purcell)說:「這些常見的變異,個別的影響在統計上還不顯著。不過當它們群集後就扮演重要角色,這種疾病風險至少1/3是由這些變異引發,機率還可能更高。」



  這3份研究特別指出6號染色體的一群基因。



  一個基因群集區域「主要組織相容複體」,影響免疫系統、決定基因何時開合。



  贊助這3份研究的美國國立心理衛生研究所(NIMH)在新聞稿中指出:「這些連結的熱點,可能有助解釋環境因素如何影響精神分裂症。」



  「比方說,精神分裂與自體免疫可能有關聯。證據顯示,媽媽懷孕時感冒,孩子患精神分裂的風險較高。」



  找出基因線索最終可能有助診斷,幫助有罹患精神分裂症風險的人,或是為著眼研發藥物、抑制機能不全基因的藥業工程師開啟途徑。(譯者:中央社鄭詩韻)



記得我還在花蓮當住院醫師時,就有台大的精神科教授到當時服務的醫院請求蒐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血液作DNA分析,當時他強調這是跨國的國際性合作,當時的構想,是想要確實找出精神分裂症的遺傳基因,幫助缺乏實驗室證據支持的精神科診斷,開闢出接近實證醫學的實驗室診斷依據,而非單單只是患者主訴或者行為觀察來下診斷而已。


當時他的藍圖還包含關於精神分裂症的預防醫學,也就是針對有精神分裂症家族史的年輕人,作DNA篩檢,若對象的DNA與後來研究的結果比對,高度懷疑未來發病可能性高的話,他建議應該在好發年齡,就可以考慮服用低劑量的抗精神藥物來預防精神分裂症的發生。不過就目前的研究結果顯示不太可能,因為精神分裂症患者完全找不出共同的決定性基因來確診。


所以,精神科的診斷與治療想作達到實證醫學及預防醫學的目標與作法,還有很長的探索期要摸索。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日研究人員發現自閉症患者新特徵



2012年06月24日 15:50:49
來源: 新華網


 



  新華網東京6月24日電(記者藍建中)日本一個研究小組的實驗顯示,自閉症患者在判斷交際對象態度是否友好時,更重視談話內容。而正常人在交際時更注重表情、聲音等外在信息。


  自閉症又稱孤獨症或孤獨性障礙等,主要特徵包括社會交往障礙、交流障礙、興趣狹窄和刻板重復等。


  東京大學副教授山末英典領導的研究小組介紹說,他們在實驗中讓15名沒有智力障礙的成年男性自閉症患者觀看不同畫面,畫面中的男演員分別以燦爛笑臉說出“太糟糕了”等否定性詞匯、用厭惡的表情和聲調說“太棒了”等肯定性詞匯。研究人員隨後詢問這些患者,覺得男演員態度是友好還是不友好。


  結果發現,相對于表情和聲音,這些自閉症患者更傾向于根據交際對象的詞彙內容來判斷對方是否友好。研究小組對沒有自閉症的17名健康男性進行同樣的實驗後發現結果正好相反,這些健康男性更重視交際對象的表情。


  研究小組已在新一期網路科學刊物《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卷》上發表報告。他們認為,進一步研究這些新發現將有助于對自閉症的診斷和治療。


鄭醫師補充:


亞斯伯格症,也就一般俗稱的高功能自閉症,他們的智力沒有問題,一般口語溝通能力也看似OK,然而溝通時,他們無法透過對方表情來了解對方的感受,因此跟亞斯伯格患者開一語雙關玩笑,不僅無法達到溝通效果,甚至會激怒他們。最近發表的日本研究直接證實這樣的狀況:自閉症患者在判斷交際對象態度是否友好時,更重視談話內容。而正常人在交際時更注重表情、聲音等外在信息。


上述研究的研究原文全文可以對照參閱:


http://www.plosone.org/article/info%3Adoi%2F10.1371%2Fjournal.pone.0039561


引用來源:


Watanabe T, Yahata N, Abe O, Kuwabara H, Inoue H, et al. (2012) Diminished Medial Prefrontal Activity behind Autistic Social Judgments of Incongruent Information. PLoS ONE 7(6): e39561. doi:10.1371/journal.pone.0039561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研究:天才較容易罹患精神分裂!


 

2012-06-05 16:08:00 台灣醒報 劉運








 
 

天才比較容易患精神病!科學家發現,有創造力、高智商的人,比較容易罹患精神分裂症或躁鬱症。國際間有20至30項研究,證明智商與精神病確有關聯性。科學家在瑞典針對16歲男孩的研究發現,智力高的人比較容易患得心理病。
科學家相信,有創造力的天才比較會有瘋狂的傾向,有創造力及聰明的人較常罹患精神分裂症與躁鬱症。畫家梵谷以及作家傑克凱魯亞克都被認作是天才,但他們都展現自我傷害的行為。在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美麗境界》裡,諾貝爾數學獎得主約翰奈許,一生都與精神分裂症對抗。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系的Kay Redfield Jamison在年輕時被診斷有躁鬱症,從此致力於研究及寫作躁鬱症相關文章。她的研究指出,瑞典16歲男孩裡智力測驗成績較好的人,比較可能罹患躁鬱症。她說:「智商高的16歲男孩罹患躁鬱症的機率是一般人的4倍。」
在紐約舉辦的「世界科學展」討論會裡,學者討論了超過20篇論文,指出高智商與創造力的顯著關聯性。學者們引述研究:躁鬱症與精神分裂症,與高創造力及高智商有明顯的關聯性。
科學家目前還不清楚為何聰明的人較會有瘋狂的思想或行為。過去的研究指出,天才與瘋狂的「關聯性」大多是由一個特定基因DARPP-32所引起。人類中有4分之3的人遺傳到DARPP-32基因的其中一個版本,該基因會藉由加強大腦皮質的資訊處理,來提升大腦思考的能力。

 

鄭醫師補充:

若以統計定義來說,IQ太高的天才本來就不是正常人,因為正常的定義是大部分人狀況呈現,太高或者太低,在統計數據上都會被視為是異常。

人們常說,天才與瘋子往往只有一線之隔,如果以神經科學來看,極少數的自閉症患者擁有超級記憶力,有一種理論指出這是某部分大腦作用缺陷,其他區域大腦補償作用過頭所致。

天才是否也是類似狀況或者某些特定基因的表現結果,導致精神分裂症以及躁鬱症罹患機率高?我認為需要更多研究來證實。

上述文章的原文報導可以參閱: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蛋白質合成是發生在每個人體內最重要的作用之一。為了高效率地利用我們所攝取的蛋白質,細胞裡必須要有足夠的胺基酸麩胱甘肽(amino acid glutathione)供應量。N-乙醯基半胱氨酸(NAC)是一種氨基酸,是人體含量最多且存在於每一個細胞的抗氧化劑。N-乙醯基半胱氨酸(NAC)在麩胱甘肽(glutathione)的形成時十分重要,因為它將直接影響我們合成攝取蛋白質的能力。


最近由美國史丹佛醫學院以及露西派克兒童醫院(Lucile Packard Children's Hospital )的臨床研究發現,NAC這種抗氧化物質對於減少自閉症患者的易怒甚至是重複行為有明顯效果。儘管這仍是一個小規模的先驅研究(31位病童),但為治療自閉症患者的非藥物治療燃起一片曙光。


這篇研究的主要作者Antonio Hardan提到:易怒的症狀大約影響了六到七成的自閉症孩童,這裡提到的易怒不是所謂輕微的狀況,而是嚴重到像亂丟東西、踢人以及打人這些孩童必須節制的行為,同時也影響到他們的學習、技能活動以及自閉症孩童接受自閉症治療的成效。


對研究人員來說,找出治療自閉症患者的易怒、心情起伏明顯以及攻擊行為的症狀治療新藥一直被視為臨床上刻不容緩的事,一般在臨床上容易被開立副作用較大的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容易造成體重增加、肢體運動控制困難以及代謝症候群等等,也增加了糖尿病的風險,相對來說,NAC就沒有這些嚴重副作用,最多造成輕微的腸胃不適,例如便秘、噁心、拉肚子或者食慾降低而已。


這次參與的自閉症患者年齡介於3-12歲,採用雙盲十二周的追蹤研究,結果發現,跟使用安慰劑的患者相較,使用NAC治療的患者在易怒臨床評分上,從13.1降低到7.2,儘管幅度沒有抗精神病藥物那麼大,研究人員仍然認為這是開拓非藥物治療的重要發現,而且在重複及制式行為的評估上也降低。


之前的研究發現自閉症患者的體內容易缺乏NAC,NAC能夠調控穀氨酸(glutamatergic),也就是興奮性神經傳導的調控,以功能性醫學來說,NAC與肝排毒以及抗氧化能力有直接關係,也有相關檢測可以直接幫助了解是否足夠,在自閉症患者的評估檢測與治療中,臨床發現NAC的補充對自閉症患者改善不可或缺。


上述研究來源可以參閱:


Antonio Y. Hardan, Lawrence K. Fung, Robin A. Libove, Tetyana V. Obukhanych, Surekha Nair, Leonore A. Herzenberg, Thomas W. Frazier, Rabindra Tirouvanziam.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Pilot Trial of Oral N-Acetylcysteine in Children with Autism. Biological Psychiatry, 2012; 71 (11): 956 DOI: 10.1016/j.biopsych.2012.01.014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運動改善大腦,不只是憂鬱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或者失智症等等疾病而已,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目前的新一代抗精神病藥物最常出現的副作用就是體重增加以及代謝症候群等等後遺症。除了藥物本身會遭成胰島素抗性,增加食慾,形成肥胖困擾之外,此外,有不少患者藥物鎮靜效果太強,連走路都不太穩,遑論運動。因此,想要透過運動來改善精神症狀,先要確保藥物不要服用太多,否則全身癱軟無力,運動免談。


最近日本的研究人員透過觀察與追蹤運動與不運動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三個月,結果發現不僅在體重控制上有幫助,連精神分裂症的正性症狀(妄想、幻聽等)與負性症狀(缺乏表情變化、沒興趣、不想與人互動,認知思考貧乏等)都有明顯改善,腦部影像檢查也確認因為主管運動的區域body-selective extrastriate body area (EBA)活絡而改善精神症狀,這是少數由腦部影像學檢測結果來確認運動幫助精神分裂症患者改善的臨床研究。


相關研究原文全文可以參閱:


http://www.nature.com/tp/journal/v2/n3/full/tp201222a.html


研究引用來源:


 Translational Psychiatry (2012) 2, e96; doi:10.1038/tp.2012.22
Published online 20 March 2012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孕婦發燒不治療孩子自閉風險高

作者: 【記者萬博超/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2年5月28日 上午12:23






孕婦發燒與胎兒日後出現自閉症有關。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研究調查1122名孩童與母親,發現相較於孕期未曾發燒的母親,曾發燒且未積極治療、退燒產婦的孩子,罹患自閉症率高2.5倍。


研究顯示,發燒孕婦在醫師指示下,適度運用合適的退燒藥,日後產出自閉症孩子的風險不會高於從沒發燒的婦女。曾發燒卻未治療、用藥產婦的孩子,罹患自閉症機率高出從未發燒產婦孩子2倍以上。


自閉症兒童往往在人際互動中不斷受挫,進而產生許多負面情緒,也導致對自己缺乏信心。這類型兒童在人際互動、溝通上具有障礙,在面臨與同儕互動及學校團體生活時,便會產生許多人際衝突與負面情緒。例如他們對於他人情緒狀態覺察能力不佳,無法理解、同理別人情緒狀態或感受;想要交朋友但欠缺適當社交技巧,而常以令人不悅的方式與人互動,因此容易造成互動上的挫折。


鄭醫師補充:


上述的研究原文研究摘要請參閱:


http://www.springerlink.com/content/x7602q07w228t313/


引用出處:2012, DOI: 10.1007/s10803-012-1540-x


懷孕期間用藥應該越保守越好,這是專業人員人盡皆知的事,但如果發燒到底要不要處理,之前到提過某些非類固醇止痛藥物會導致新生兒持續肺動脈高壓,程度嚴重甚至必須插管治療,這是對新生兒致命的危險疾病。現在又出現這份臨床報告,孕婦萬一發燒,到底要不要處理?該怎麼辦才好?


建議大家可以考慮非藥物改善方式,當然發燒的原因最好先經過專業診療來確認原因,如果只是一般感冒引發,在營養補充上可以考慮有研究支持的改善方式。萬一有感染,也不妨先試試分子矯正醫學的治療方式:高劑量的維生素C。在國外曾有這樣的臨床案例:


給11個月大,九公斤的嬰兒,每天20公克的維生素C,治療好了這位嬰兒的的嚴重充血、發燒與精神不振的狀況。一般市售的維生素C一天建議補充劑量大多在250毫克到500毫克,最多不過是1克,相差甚大。除了口服,也可以考慮針劑補充。相關臨床案例說明可以參閱「無藥可醫?」這本書的相關內容。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年輕時使用大麻與精神病有關的更多證據


24Drs.com (2012-05-24 09:53)


根據一篇縱向世代研究的新資料,青少年時期使用大麻可能會導致成人時發生分裂型人格異常(schizotypal personality disorder,SPD)的症狀。
  
  紐約市立大學城市學院與研究中心臨床精神科助理教授Deidre M. Anglin博士表示,這項研究的獨特之處在於指出少年時期使用大麻和成人時發生類精神分裂症狀有關,但無法用初期焦慮或憂鬱症解釋,也更可能使用其他藥物或抽菸。
  
  此外,這篇研究的證據顯示此關聯不只存在於那些在孩童或青少年時期就已經明顯有這些症狀者。
  
  這篇研究登載於5月版精神分裂症研究期刊。
  
  越來越多證據指出,使用大麻和某些年輕人發生精神分裂症有關,但是比較少知道它與潛在SPD症狀的關聯;SPD症狀的特徵為耗弱精神症狀,包括不尋常的認知經驗和信仰,奇怪且退縮的行為。
  
  為了進行研究,Anglin博士等人分析了參加在紐約州北部社區世代縱向研究之804名兒童的前瞻性數據;這個研究的一部分,評估了研究對象的大麻使用與 Axis I及Axis II疾病,研究開始時的平均年紀為13歲(範圍9 – 18歲),然後在16、22和33歲時再次評估。
  
  這三次評估中,約70%的研究對象(n = 567人)表示曾經使用大麻,大部分是為了體驗或很少使用,只有17% (n = 97人)表示早在14歲前就曾經經常使用。
  
  與未曾使用者相比,這些年輕使用者更可能會使用其他藥物(19% vs 2%)與抽菸(86% vs 36%);他們也更可能有重度憂鬱(9% vs 4%),但較少焦慮異常(23% vs 27%),這類年輕使用者的SPD症狀只比平均值略高。
  
  研究者報告指出,14歲前使用大麻可強烈預測成年時有精神分裂症狀,和青春期精神病、重度憂鬱症、焦慮、使用其他藥物,和抽菸等無關。在趨勢上,年輕大麻使用者的SPD症狀程度高於比未使用者(差異0.24 SD單位,Cohen's d,P < .01)。



  重要的是,年輕時使用大麻對成年時SPD症狀的影響並不限於那些青少年時已經有SPD症狀者,或那些有憂鬱或焦慮徵兆或使用其他藥物或抽菸者。
  
  Anglin博士指出,這篇研究為使用大麻和精神病之關聯增添許多證據,指出越年輕時使用大麻可能會使發生類精神分裂症狀的閾值降低。
  
  該研究的共同作者、紐約州精神科研究中心、哥倫比亞大學Cheryl Corcoran醫師表示,真正值得一提的是,使用大麻對於形成精神症狀之外的精神分裂症狀有所影響,如同其奇怪的特點和低動機與低社會驅動的負面症狀。
  
  Corcoran醫師指出,就流行病學觀點,這篇研究執行良好且控制了重要的潛在干擾因素,包括初期症狀、憂鬱、焦慮、使用其他藥物、抽菸。
  
  澳洲昆士蘭大學臨床研究中心、未參與此研究的Wayne Hall博士受邀發表評論時表示,研究結果大幅確認了相關文獻。
  
  作者們指出,需要更多研究以確認早期使用大麻和SPD症狀之關聯的潛在機轉,以及確認使用大麻對SPD症狀的這些影響是否因使用期間長短而異。還不清楚年輕時使用大麻的影響,是否會因(例如在20歲左右)戒菸等重要轉變而減少。


鄭醫師補充:


過去我在部落格已經撰文引用相關研究內容提醒大家,青少年使用大麻會增加精神分裂的風險,這篇文章又一次證實大麻使用會增加分裂型人格異常(schizotypal personality disorder,SPD)的罹患機率。


如果不知道自己的體質或者基因是否有上癮或者精神病罹患的傾向,那麼使用毒品就算是賭俄羅斯輪盤一般,拿自己的身心健康甚至是未來的生活做賭注!以精神疾病的預防觀點而言,遠離毒品是一個重要的選項!


上述研究的原文研究摘要請參閱: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920996412000448


研究引用來源:


Early cannabis use and Schizotypal Personality Disorder Symptoms from adolescence to middle adulthood



Volume 137, Issues 1–3, May 2012, Pages 45–49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過去研究已經確認催產素這種自然的天然物質有助於提升大腦處理社交功能的區域,最近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的大規模研究證實的確有助於改善自閉症孩童及青少年的社交功能。



 
這項研究針對7-18歲的自閉症孩童及青少年,以雙盲以及安慰劑控制的實驗來進行,研究人員以吸入性的催產素單一劑量吸入,之後以功能性核磁共振檢測來觀察及效應。觀察結果確認催產素的確會增加大腦處理社交的區域的功能,包含包含看、聽、以及了解他人意圖的訊息處理。

這項研究發表於五月19日國際自閉症研討會。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瑞典以及美國的跨國研究發現,孕婦若是對麥膠蛋白(gluten)敏感,小孩日後罹患精神分裂或是其他精神病的危險性會提高。


過去研究已經發現懷孕期的感染以及其他發炎疾病會增加小孩罹患精神分裂症的機會,然而最新發表的研究卻告訴我們孕婦的食物敏感可能是造成小孩日後精神疾病的元兇。不只是生活形態以及基因會導致特定疾病的發展,懷孕時期以及出生後接觸的種種因素也可能是影響日後成年的健康重要關鍵。


研究人員調查了764位(1975到1985期間誕生)新生兒的臍帶血樣本,其中有211位後來發生非情感性的精神病,例如精神分裂或者妄想症等等。研究人員使用儲存的臍帶血測量IgG抗體濃度,尤其是酪蛋白(Casein)以及麩朊(Gliadin,麥膠蛋白主要成分)引發的,這些都是母體懷孕時透過血液及胎盤導致的身體免疫反應,新生兒的IgG濃度升高代表對母親蛋白質的免疫反應。


研究結果發現對麩朊的IgG異常升高的患者跟那些正常值的人相較,罹患非情感性精神病的危險性明顯增加,至於酪蛋白的IgG則沒有統計上的差別。相關研究引用來源請參閱:


Åsa Blomström. Maternal Antibodies to Dietary Antigens and Risk for Nonaffective Psychosis in Offspring.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12; DOI: 10.1176/appi.ajp.2012.11081197


以預防醫學來看,這項研究提醒我們,孕婦本身在懷孕時,若透過相關過敏原檢測發現有麥膠蛋白或者小麥過敏的問題,應該儘量減少小麥來源的接觸,降低小孩日後罹患嚴重精神病的危險性。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媽媽懷孕時吸菸 寶寶容易自閉

優活健康網 – 2012年5月5日 下午2:00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又旻/編譯)吸菸壞處多一樁!研究人員發現,媽媽在懷孕時吸菸,未來容易導致寶寶罹患亞斯伯格症候群(Asperger`s syndrome)。威斯康辛‧密爾沃基大學(University of Wisconsin-Milwaukee)的艾米(Amy Kalkbrenner)教授表示,亞斯伯格症候群是一種自閉症,罹患此症的小孩容易產生社交功能障礙。而根據她的觀察結果,兒童罹患亞斯伯格症,可能是因為母親在懷孕時吸菸。


艾米教授指出,根據她的實驗結果發現,有13%被診斷出亞斯伯格症候群的小孩,他們的母親在懷孕時都有吸菸的紀錄。艾米教授強調,過去已經有很多研究發現,婦女懷孕時吸菸,會導致母體輸往胎兒血液中的氧氣量減少,會導致胎兒健康受到極大的影響,增加流產、死胎的機會,也容易造成氣喘或是耳部感染。而這次的研究可以發現到,吸菸也可能會影響到大腦機能造成自閉症,所以她建議孕婦懷孕時最好不要吸菸。


鄭醫師補充:


孕婦吸菸對小孩百害無一益,現在又加上令人擔心的自閉症,這篇研究原本要分析孕婦吸菸是否增加糖尿病風險,意外得到這個發現。相關學術資料可以參閱:


Amy E. Kalkbrenner, Joe M. Braun, Maureen S. Durkin, Matthew J. Maenner, Christopher Cunniff, Li-Ching Lee, Sydney Pettygrove, Joyce S. Nicholas, Julie L. Daniels. Maternal Smoking During Pregnancy and the Prevalence of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Using Data from the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Monitoring Network.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2012; DOI: 10.1289/ehp.1104556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我在門診曾有一位家屬詢問過一個問題,兒時的腦部傷害與精神病罹患是否有關,因為她一直懷疑她的家人在嬰兒時期腦部受過一次重大撞擊,導致後來精神病發病。過去這方面的文獻探討比較缺乏,因此我無法給這位家屬肯定的答覆,但最新發表的文獻證實了兒時心理創傷與精神病的罹患的確有直接相關。


荷蘭的研究人員調查27000份研究資料,追蹤時間超過30年,研究分成三組來做探討,最後結論都是一致的:16歲以前若是經歷過重大心靈受創經驗,成人之後得到精神病的比例為一般人的三倍,受創經驗的嚴重性也決定危險性,研究人員發現那些受創最嚴重的孩童,跟一般人相較,得到精神病的比例甚至高達50倍。


一直以來精神病罹患的病因,尤其是精神分裂症的發病原因,一直沒有定論,甚至在疾病的定論上,專業人也不乏有人質疑與提出質疑。因為常常有患者被一位精神科醫師診斷是精神分裂症,但另外的精神科醫師卻診斷為躁鬱症或者其他精神疾病。


研究人員在這項研究中,跳開現在一般的研究方向,例如神經或者基因的因子,因為這些目前都尚未被完全理解,如果能從患者過去的生活經驗來探討,例如在腦部在成長過程中曾遭受心裡創商,是否會增加精神病的罹患率。環境因素對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其實對症狀表現有直接相關,但不少精神科醫師治療時都忽略這方面的影響,只是把治療重點放在藥物控制上,然而這樣的治療可能讓治療效果有限。


這項研究也發現何種受創經驗也決定當事人的症狀,例如幼時曾被性侵,容易出現幻聽症狀,如果是在孤兒院長大,容易產生妄想等等。上述研究來源:


R. P. Bentall, S. Wickham, M. Shevlin, F. Varese. Do Specific Early-Life Adversities Lead to Specific Symptoms of Psychosis? A Study from the 2007 The Adult Psychiatric Morbidity Survey. Schizophrenia Bulletin, 2012; DOI: 10.1093/schbul/sbs049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肥胖症孕婦生自閉兒機率高

中央社 – 2012年4月10日 上午11:22






(中央社記者顏伶如波特蘭9日專電)最新醫學研究指出,懷孕期間有肥胖症的婦女,寶寶出生後患自閉症的機率,將比其他孕婦增加超過6成。


「小兒科期刊」(Pediatrics)網路版今天刊登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流行病學研究人員發表的醫學研究指出,婦女在懷孕期間如果有肥胖症的話,生出自閉症兒童的機率將比維持標準體重的孕婦高出大約67%。


在這項獲得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Institutes of Health)贊助的研究中,研究人員以1000多名年齡在2歲至5歲之間的孩童做為研究對象,其中有517名兒童有自閉症,另外172名兒童有其他方面的發展障礙。


研究人員克拉柯瓦克(Paula Krakowiak)表示,目前全美屬於生育年齡的女性人口當中,高達1/3有肥胖症,使得這項研究結果令人感到憂心,也更加凸顯維持正常體重的重要性。


肥胖症醫學定義是指體重超過標準35磅(約15.9公斤)以上。


鄭醫師補充:


這篇研究非常重要,在自閉症預防上多了一項需要留心之處,尤其是美國研究統計發現自閉症的比率越來越高,而全美生育年齡的女性高達三分之一有肥胖症的風險,有興趣的人可以參閱研究全文:


http://pediatrics.aappublications.org/content/early/2012/04/04/peds.2011-2583.full.pdf+html


研究引用來源:


doi: 10.1542/peds.2011-2583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基因突變導致自閉 父親較易遺傳

路透社 – 2012年4月5日 上午




(路透芝加哥4日電)研究人員今天說,針對數百個有自閉症患者家庭的大型研究發現,父母精、卵細胞的自然突變,會增加下一代自閉症風險,父親遺傳的機率,是母親的4倍。


發表在「自然」(Nature)期刊的3篇研究報告指出,轉譯exome蛋白質的基因發生突變,是自閉症的元兇。


遺傳密碼突變並不罕見,大多對人體無害,不過一旦發生在腦部發展所需的基因組,情況就相當嚴重。3個研究團隊之一發現,這些突變或許會讓自閉症風險升高5至20倍。


根據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美國1/88兒童患有自閉症,科學家雖然相信有8、9成是由於基因問題,不過大多無法從已知遺傳原因中找出凶手。中央社(翻譯)

 

鄭醫師補充:

基因突變,是導致許多遺傳性疾病以及許多棘手問題的主因,主要影響是因為基因序列的一些決定身體生化反應的氨基酸調控的合成,若是基因有變異甚至突變,原本可以的氨基酸序列改變,因此無法正常作用,導致身體功能失衡,以功能性醫學觀點來說,自閉症患者基因已經決定,但仍可以透過一些營養調整來改變基因表現,達到治療及改善的目的。

上述研究可以參閱: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理有據 美專家用遊戲治療精神分裂症

中國網-資訊中心 china.com.cn/info  時間: 2012-03-31  責任編輯: 江思源


 

治療精神分裂症,腦神經學家邁克爾梅策尼希的方法是:不用吃藥,玩電子遊戲就好。目前,梅策尼希正在進行臨床實驗,以期獲得FDA的批准。《自然》雜誌2月刊文,對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梅策尼希博士進行了專訪。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名譽教授,腦神經學家邁克爾梅策尼希成功迎擊了大腦功能訓練軟體的懷疑者,目前他正在進行臨床實驗,以期獲得FDA的批准。


(文/Erika Check Hayden)舊金山南部市場區是個有名的 “罪犯天堂”,烈酒舖子和色情書店隨處可見,樓上也大都是窮人住的單人房。無家可歸的流浪漢在大街上徘徊,他們當中很多人都有精神疾病或者濫用毒品的症狀。然而在一家不起眼的精神病診所裏,幾位研究者正在進行著一項將徹底改變精神病治療方式的實驗。


這家診所就在舊金山社區公共中心裏面,也就一間步入式衣櫥的大小。在這裡,兩個病人戴著耳機在電腦前做著實驗。儘管旁邊的集體治療動靜很大,外面還有干擾聲不斷傳來,兩人卻全神貫注地玩著為他們精心設計的遊戲。這兩人都是精神分裂症患者,而他們參與的這項實驗,正是一個想要顛覆傳統的治療手段,通過玩電子遊戲,來治療一個連現代醫藥都沒能解決得了的問題。


淘汰那些不守規矩的傢夥


實驗的設計者是邁克爾梅策尼希(Michael Merzenich),他是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名譽教授,同時也是一個積極呼籲神經可塑性(認為人腦在成年時也可以進行神經重組)的先驅。邁克爾梅策尼希認為,通過電子遊戲可以提升神經的可塑性,但是這一提議過於超前,遭到過許多批評。


幾乎沒有實質的證據表明,用電子遊戲鍛鍊大腦對常人或是患者有明顯的作用。特別是梅策尼希發明的一款語言學習軟體,“快速學單詞”(Fast ForWord),遭到了許多使用者的抱怨。賓夕法尼亞大學的認知神經科學家,瑪莎法拉赫(Martha Farah)就表示,這款軟體簡直就是浪費錢,根本沒有用。


但是今年,梅策尼希決定再向前一步。他和同事準備開始臨床試驗,以期獲得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對這種治療模式的批准。


FDA的批准可以使精神分裂症患者獲得一種新的治療方案,當然也是對梅策尼希工作的一種法律認可。同時,這也將給大腦訓練産業的其他企業以壓力。但是要想成功談何容易。不過,杜克大學的精神病學家和神經生物學家,穆拉利多雷斯瓦米(Murali Doraiswamy)説,梅策尼希的這一舉措非常重要,


“如果他能提出嚴格的結果,並且FDA也認為這是有意義的成果,那麼其他人也就會把重點放在實現這些目標上,淘汰那些不守規矩的傢夥。”


淘汰那些 “不守規矩” 的傢夥,也是梅策尼希的主要目的之一。他認為認知訓練缺少規則,現有的體制 “都是狗屎”。即使是那些曾經批評過他的人,比如瑪莎法拉赫,也很尊重他爭取 FDA 批准的舉動。法拉赫説, “我認為這能使我們回到一個更為正規的環境中去,擁有相應的機制來評估一項治療措施是否有效。”


鄭醫師補充:


如果這項療法通過FDA的認可,絕對是嶄新的療法,就我所知,目前國內尚無類似的治療方式提供,對這篇報導有興趣的人可以連結NATURE網站原文內容:


http://www.nature.com/news/treating-schizophrenia-game-on-1.10126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調查:美自閉症比例2年增2成

法新社 – 2012年3月30日 下午12:50

(法新社華盛頓29日電) 美國衛生官員今天表示,美國自閉症兒童比例在過去2年增加23%,每88名兒童就有1人罹患自閉症。先前調查數據則是1/110。


官員坦承,部分原因在於被鑑定為自閉症兒童人數增加,特別是3歲以下兒童,但對整體人數的影響程度仍有待釐清。


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主任佛利登(Thomas Frieden)說:「檢查方法提升可能是自閉症病例數增加的原因,雖然無法肯定是否全為如此,不過是有這個可能性。」


佛利登告訴記者:「但可以確定的是自閉症很普遍,需要有效介入。」


CDC死亡率與發病率週報(Morbidity andMortality Weekly Report)發現,男童罹患自閉症類群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比例是女童的5倍,鑑定罹患某類型障礙的男童比例是1/54,女童則是1/252。


這份數據來自2008年完成的美國14個地點調查,顯示每千名8歲兒童就有11.3名診斷為ASD。


這個比例比2006年的調查要增加23%,比2002年估計總數要增加78%。2002年估計每150名兒童中約有1人罹患某類型自閉症。


然而由於這項調查數據只有14個地點,不夠具備全國代表性,因此研究人員不再主張美國每88名小孩就有1人是自閉症。(譯者:中央社陳怡君)


鄭醫師補充:


這項調查研究證實自閉症患者的比例真的越來越多,如果說自閉症是基因所導致,不可能在這麼短的時間一直增加或者升高,因為人類的基因改變為例,每一萬年才會因應外在環境而演化,有比較明顯的改變,以西藏人為例,過去研究人員發現這已經是進化的奇蹟,因為他們花了三千年,基因改變適應高原生活。除非是環境毒素及飲食(這是變動比較快的變數)所導致,相關資料可以參閱: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5436&prev=16374&next=14030&l=f&fid=25


上述調查研究原文全文可以連結參閱:


Jon Baio, corresponding author. Prevalence of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Monitoring Network, 14 Sites, United States, 2008.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eekly Report, Surveillance Summaries March 30, 2012 / 61 (SS03); 1-19 [link]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