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有不少網友或是診所的客戶看到國內發表了一則令人振奮的研究報告,也就是華人的躁症基因圖譜已有初步的確認,不知這對治療躁鬱來說,有哪些幫忙?
讓我們先瞭解,躁鬱症是如何診斷出來的?根據精神狀況,也就是有這些基因體質的人,容易表現出躁鬱的現象,我們目前在精神科常見的精神科藥物治療,並非針對體質,而是針對症狀作所謂的症狀治療,無法調控基因的表現甚至是調控體質。況且,很多人並沒有注意到:研究人員強調躁鬱症的致病原因仍不清楚!
真正透過基因調控來改變基因表現,進而讓身體及大腦運作正常的基因療法,在精神科方面,從未有這類療法,比較接近的作法,是功能性醫學的作法,功能性醫學透過身體功能的檢測(有時甚至得透過基因檢測)來根本瞭解體質,以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這本書的作者馬克‧希曼醫師為例,他在中年時發生嚴重的身心困擾,被他的醫師友人們診斷出三種嚴重的診斷:注意力缺乏、憂鬱症及慢性疲勞症等,讓原本自以為身體健康無虞的他,不得不去找出身體到底發生什麼事。其中關鍵的原因是他本身的基因型表現是無法幫助身體順利排除汞的,除了透過重金屬的相關檢測證實他的體內有超過量的汞的累積以外,他也透過基因檢測瞭解自己他自己的體質,據研究數字的統計:現代人有一半的人的基因型,就屬無法順利排除汞的這類型。瞭解了這些原因,最好的建議,除了以螯合療法來幫助當事人排除重金屬的污染,改善身心狀況以外,還要避開可能的污染來源,每幾年複檢追蹤,確認體內重金屬無過量之狀況,若是又超過可接受值,只要短期接受螯合療法即可。
我非常期待基因的研究能更進一步,這對於精神疾病目前的治療可能會有相當大的變革,換句話說,將來精神科的治療的進展如能針對患者體質的瞭解(基因或其他身體功能的檢測),進行身體根本的調控,短期間幫助患者恢復到穩定,不再只是百般無奈(因為自認沒有更好的方式),以長期的精神科藥物來抑制症狀而已,我相信這不但是患者之福,也是專業人員真正的成就感所在,期待那一天趕緊到來!
參考報導:
華人第一型躁鬱症 中研院發現致病基因
〔記者湯佳玲/台北報導〕中央研究院生醫所團隊首度發現華人第一型躁鬱症的致病基因,未來將有助於躁鬱症新藥開發及以藥物遺傳學的方法進行個人化醫療,此項成果發表在國際專業期刊「分子精神醫學」(Molecular Psychiatry)。
第一型躁鬱症主要特徵以「躁症」為主,一半的患者連帶會有「鬱症」,與第二型剛好相反,但都可能形成自殺的高風險。晚近研究指躁鬱症遺傳機率有八成,但致病原因還未知。全球罹患第一型躁鬱症的人數約一%,台灣大約有二十萬人患有此疾病。
中研院生醫所結合國內二十五家醫學研究機構,利用五十五萬點的高密度基因型鑑定方法,對台灣一千四百零九名患者基因進行分析,找出了四個致病基因,分別為SP8、ST8SIA2、CACNB2與KCTD12,其中SP8、CACNB2與KCTD12為全球首次發現。
研究發現,四個致病基因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負責胚胎時期腦部發育的基因,另一類是管控人體鈣離子與鉀離子通道的基因,也說明了腦部離子的不平衡是引發第一型躁鬱症的致病機轉之一。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