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不專心恍神 可能是小發作癲癇
記者孟慶慈/台南報導
一名7歲的陳姓孩童平時活潑,但注意力不太集中、學習成效不佳,今年4月某一天上課時,突然雙眼上吊、左臉抽動、眼神及動作呆滯、恍神;經腦波檢查,為廣泛型不正常放電,服藥治療後,恍神、抖動情形消失,學習成效進步。
台南郭綜合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吳尚德表示,在學習障礙孩童中,癲癇的發生率約0.5%至1%,主要是因為腦部神經細胞過度活躍引起,大發作的表現為昏倒、全身抽動,學齡階段到青少年的癲癇常以呆滯、恍神、抖動等小發作出現,有時會被忽略。
要分辨是小發作的癲癇?或是一般的發呆、做白日夢,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當下詢問,要對方舉手或問簡單問題,能立即回答的是一般發呆,沒反應的恐怕是癲癇。
吳尚德指出,不少家長未察覺孩子異樣,只覺得學習成效差,等出現大發作,回顧病史時,才恍然大悟。
抗癲癇藥物約可控制70%的癲癇發作,滿2年沒再發作,可考慮減藥或停藥,停藥再發率第1年約25%,第二年29%,年齡愈小的再發率愈低,年齡愈晚發作,再發生率愈高,成年後的再發率是孩子的1.34倍。
吳尚德表示,學齡階段到青少年的小發作癲癇,有可能是良性的,長大後,會自動痊癒。
最近國內有神經科的醫師提醒大家,部分學童的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原因可能來自於癲癇的小發作。這方面的確定診斷,可以由腦波的不正常放電來確定診斷。也提醒大家,注意力不足及過動等情形,往往是結果,原因若能找出來直接處理,往往可以不必以中樞興奮劑來長期控制,就能讓ADHD的個案穩定下來。不過在ADHD的個案中,癲癇只是1%左右的個案,其他99%被懷疑有ADHD狀況的個案,卻只是在問診或者問卷的分數統計下,即被診斷有ADHD,當醫師被家長詢問到原因何在?醫師的回答就是神經傳導物質的失衡,如果進一步被問到是否有相關檢查來確定神經傳導物質失衡,卻往往被告知沒有必要,其實真正的原因是沒有直接的檢測可以驗證多巴胺或者正腎上腺素濃度失衡。故長期服藥,是家長能從一般醫師得到的建議。ADHD真的無法藉由身體的檢測找出原因嗎?
其實絕大部分的ADHD個案,可以在功能性醫學的評估找到身體功能失衡原因,這些往往來自於營養的不均衡、身體的發炎反應、消化的障礙及重金屬等等的問題,身體功能失衡導致大腦功能失調,治療身體功能失衡進而恢復大腦功能,很多人不清楚,相同的問題,會導致不同的症狀,功能性醫學的檢測及治療,就是在提醒大家這樣的觀念,這與傳統的醫學希望找到的單一原因導致單一結果的觀念與作法,不盡相同。對不想長期依賴藥物來改善ADHD的人而言,功能性醫學的作法應該是最好的根本解決之道。相關資料,請大家參考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這本書,作者在書中有清楚的學理講解及臨床個案的實際說明,我推薦這本書給許多醫療從業人員後,他們除給予這本書正面的肯定,也很遺憾目前的醫療普遍還缺乏這類的作法與觀念。
衷心希望有更多的ADHD個案能在功能性醫學的幫助下,真正恢復健康!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