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用藥勿隨意停藥 避免急性發作
目前有關精神疾病醫療,是透過積極的藥物治療,進而達到症狀緩解然後促進功能復健,但是,有的人常因症狀穩定就自己停藥,這是不可以的。因為一般精神疾病的治療都需要較長的時間,且必須持續服用藥物一段時間,否則是容易再發病的。服用時間的長短,則視病情而定。
藥師表示從病患諮詢及衛教案例中發現,許多個案在病情穩定狀況下自行減藥或停用藥物,幾天後卻因病情不穩定送急診或住院治療,出院後藥物常增至五六種。通常病患有此經驗後,才知道服用精神科藥物是不可隨意自行停藥。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藥劑科主任張信男說,大部分病患在症狀穩定後,仍須做持續性治療,太快停止藥物會增加復發頻率,對於多次發病的病患,需長期服用藥物避免復發。
如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急性期穩定後不服藥,一年內再發比率超過75%;二年內再發比率超過90%。憂鬱症的一般療程是6~12個月,若是多次發病病患,則須長期服藥。如果因病情改善而擅自斷藥,則半數病患會再復發。若要為病患斷藥,則應待重大情緒壓力期過後,才可考慮。
張信男提醒,有不少精神用藥停藥會產生戒斷症狀,注意會產生戒斷症狀的藥,需告知病患不可自行隨意更改劑量或遽然停藥。若因停藥導致不適,應儘快回診,由醫師判定是疾病症狀或是停藥所導致戒斷症狀。
下列有幾種停藥後會導致的戒斷現象,如停用抗精神病藥物2-4天會開始產生戒斷症狀,包括類似感冒症狀、失眠、惡夢、胃炎、噁心嘔吐、下痢、頭痛、出汗、不安等,症狀可能持續兩週,建議採1-2週漸進式停用,可減輕戒斷症狀。停止服用抗憂鬱藥物SSRI(血清素再回收抑制劑)36-72小時後,則開始產生戒斷症狀,包括暈眩、頭痛、焦慮、感冒症狀、皮膚異樣感。在停用解焦慮或安眠藥物2-7天開始產生戒斷症狀,包括焦慮、失眠、疲倦、顫抖、胃口不佳等。焦慮病人停用解焦慮藥物則可能出現反彈性焦慮,一般持續48-72小時。病患未與醫生討論而驟然停服抗痙欒藥物,則可能誘發抽搐。
張信男指出,有相當多比例精神病患者,會因擔心藥物副作用或覺得病情改善而自行停藥,當病患自行停藥後,不是受到停藥後的戒斷症狀干擾,就是病情不穩定而再度復發,此時藥師於諮詢過程中,若能給予精神病患詳盡解說有關自行停藥嚴重性,可避免病患受到戒斷症狀干擾及預防疾病再度復發,亦可節省病患因自行停藥須增耗的醫療資源。
中時健康:http://health.chinatimes.com/contents.aspx?cid=5,69&id=5777
當我們在談到精神科藥物的減量與停用,必須首先強調一點:斷然停藥是非常危險的事,主要是大腦經過精神科藥物影響腦細胞之間的神經傳導物質一段時間後,神經傳導物質的濃度與傳遞,會被藥物改變,因而大腦已經習慣有藥物在控制或抑制的狀態,若把藥物突然停掉,大腦達到的新的平衡狀態,馬上會變得不穩定。
大家可以參考:一些有酒癮問題的人,突然不喝酒,反而會造成戒斷性的譫妄,嚴重的人甚至會發生癲癇,不及時處理的話,還有致命的危險。習慣服用安眠藥,突然斷藥,也會有反彈性的焦慮與失眠。另外,像吸食或注射海洛因或者使用美沙酮的人,突然停用,也會發生明顯的戒斷反應。所有會明顯影響中樞神經的物質,戒斷反應不外乎:類似感冒症狀、失眠、惡夢、胃炎、噁心嘔吐、下痢、頭痛、出汗、不安等,有抗癲癇作用的藥物(酒精及安眠藥也都包含)的突然戒斷,當然有可能引發突然的癲癇發作,像是平常大腦有個力量壓著,大腦也會有反作用力與之抗衡,一旦壓制力量突然停掉,當然就容易發生大腦放電的癲癇現象。
有不少精神用藥停藥會產生戒斷症狀,注意會產生戒斷症狀的藥,開藥的醫師需告知病患不可自行隨意更改劑量或遽然停藥。若因停藥導致不適,應儘快回診,由醫師判定是疾病症狀或是停藥所導致戒斷症狀。
下列有幾種停藥後會導致的戒斷現象,如停用抗精神病藥物2-4天會開始產生戒斷症狀,包括類似感冒症狀、失眠、惡夢、胃炎、噁心嘔吐、下痢、頭痛、出汗、不安等,症狀可能持續兩週,建議採1-2週漸進式停用,可減輕戒斷症狀。停止服用抗憂鬱藥物SSRI(血清素再回收抑制劑)36-72小時後,則開始產生戒斷症狀,包括暈眩、頭痛、焦慮、感冒症狀、皮膚異樣感。在停用解焦慮或安眠藥物2-7天開始產生戒斷症狀,包括焦慮、失眠、疲倦、顫抖、胃口不佳等。焦慮病人停用解焦慮藥物則可能出現反彈性焦慮,一般持續48-72小時。病患未與醫生討論而驟然停服抗痙欒藥物,則可能誘發抽搐。
停藥或減藥,最好在專業的監督與建議下,配合醫囑慢慢停藥,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由專業精神科教授所撰寫的為藥瘋狂(英文書名是YOUR DRUG MAY BE YOUR PROBLEM)這本書,其中第八章有詳細提到一些安全的減藥的原則,原則上是以10%慢慢減量的方式來進行,這也是藥理學教科書的建議,不過必須視何種藥物,當事人服用多久來決定減藥的時程,藥吃的越久,之前狀況越不穩定的人,停藥及減藥的時間及速度就得更慢。但仍建議必須在專業醫師的幫助下來進行,以我臨床的經驗,若能搭配穩定原來狀況的營養品來減藥,成功率會更高,當然,不可諱言,當事人的認知與決心毅力,往往也扮演了一部份的因素。
再次提醒大家: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不藉藥物來維持穩定,但對有些人來說,藥物無法根本解決問題,而且還造成更多的副作用,對這些不想持續被藥物所控制或影響的人來說,有系統及專業的減藥協助,就是他們所需要的。自覺服用太多藥物而覺得改善有限的人,不妨找您信任的專業人員,作個完整的藥物評估,減少一些藥物的劑量與種類,不少人反而覺得狀況有改善,因為,精神科藥物服用的種類比較多了以後,除了藥物本身可能產生的副作用外,藥物之間的交互作用,也可能讓副作用增加。
至於只是服用非常低劑量的精神科藥物而覺得可以穩定其精神狀況或睡眠的人,大都是心理依賴,這也是許多人難以真正停藥的主因,背後的原因往往與信心有關,至於為何失去信心?這是屬於心靈的另外議題,有機會我們再探討。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