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鹽治躁鬱症有差別 中研院從基因成功判讀

目前對抗躁鬱症最有效的藥物是鋰鹽,但鋰鹽的療效並非對每一位躁鬱症患者都有效。中研院生醫所與台北馬偕紀念醫院精神科合作,從近400位長期規則服用鋰鹽的病人血液加以分析,首度找到其「谷胺酸脫羧酶樣蛋白」(GADL1)基因上,有3個變異位點帶有對偶基因T,跟鋰鹽療效有高度相關。

鋰鹽被應用在躁鬱症的預防性治療上己有將近50年歷史,但並非每一位躁鬱症患者服用後都有效,科學家至今還找不出確切解答。

中研院生醫所特聘研究員鄭泰安與台北馬偕紀念醫院精神科醫師李朝雄合作,觀察躁鬱症病患多年的臨床病程及藥物治療史,從中挑選出近400位有長期且規則服藥的患者進行研究,首次發現這些患者的「谷胺酸脫羧酶樣蛋白」(GADL1)基因上有3個變異位點對鋰鹽有高度反應。

鄭泰安說,患者基因蛋白上3個變異位點中,會帶有C、T對偶基因,其中T具變異性,只要出現T,就代表這類患者吃鋰鹽有效;若沒有就要用其它療法,可節省藥物資源,也不會延誤治療,他說:『(原音)要找到一些躁鬱症的病人,他有長期、規則地服用鋰鹽,我們一共找到394個病人有長期規則服用鋰鹽的,然後用量表去評裡面哪些人吃鋰鹽有效,再用高密度基因晶片去做基因型鑑定,再做比較分析,就發現說在這個基因點上,可以很有意義地把有效跟無效的兩組人分開。』

鄭泰安說,研究團隊目前已將研究結果投入臨床研究,日後將可作為發展臨床上用來篩檢鋰鹽療效的套組。這項成果2014年1月9日發表在國際排名第一的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鄭醫師補充:

精神科用藥,往往只是根據症狀表現來用藥控制,至於用藥後是否有效?副作用是否大於療效?必須等治療一段時日才能見真章,這種治療過程的不確定以及風險,讓許多人對精神科用藥治療卻不,不信任在所難免。

上述報導提到的本地研究提醒我們,即便症狀相同,但用藥最好看體質,否則未蒙其利,先受其害。體質怎麼評估?基因檢測是一項利器,但須研究人員的努力才能讓臨床人員有更直接的方式來了解患者個別體質差異,以達到最大療效以及最少副作用。

包含抗憂鬱劑的反應,為何一部分的人服用反而更糟?其實也跟基因變異有關。然而臨床診斷以及治療,鮮有醫師在開藥前會建議患者先做基因檢測來確認是否體質合適?提醒大家,精神困擾,若能透過自然方式來改善,藥物先放後面。萬不得已須用藥,如何在最短時間最低劑量以及種類達到最好安全療效,是治療人員幫助病患責無旁貸的使命。

參考文獻:

  • January 9, 2014
  • Chen C.-H., Lee C.-S., Lee M.-T.M., et al.
  • N Engl J Med 2014; 370:119-128

http://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1212444

 此文章不是叫大家不要看精神科或者增加精神科的看診恐懼。任何科的藥物治療,就如同水能載舟 亦能覆舟一般,如能先掌握可能出現的潛在不良反應,必然有利於醫病溝通,在最低的藥物種類及劑量下,達到治療最佳化,創造醫病雙贏!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鄭醫師的部落格 的頭像
    鄭醫師的部落格

    鄭醫師的部落格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