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憂鬱藥物副作用出現率 比預料中多得多

英國最新研究顯示,抗憂鬱藥物可能產生自殺念頭、性功能障礙、情緒麻木等副作用,藥物副作用出現比率比過去所想來得普及。

英國利物浦大學研究團隊針對一千八百二十九人進行問卷調查,這些人都曾接受抗憂鬱藥物處方治療。結果發現,在有些族群中有超過半數比率精神疾病症狀是由藥物引起。研究人員認為,醫界、身心疾病患者、民眾要多關心這些藥物引起的副作用問題,若在處方箋以外使用這些藥物,問題可能更嚴重。

心理學研究所教授、精神科醫師約翰‧雷德為研究首席作者,他表示,使用抗憂鬱藥物對付感傷、沮喪情緒的人越來越多,簡直到了很誇張的地步,在有些國家,每十人就有一人在使用抗憂鬱藥物。抗憂鬱藥物除了可能產生體重增加、噁心等生理副作用,也可能對精神、人際交往造成影響,不過多數人都忽略這些身心方面的副作用,從調查結果來看,這些副作用似乎越來越普遍。

研究人員發現,十八到二十五歲用藥族群當中,有超過一半的人用藥後曾出現自殺念頭、性功能障礙等問題,也有不少人產生情緒麻木問題。不過有逾八成的人認為藥物的確幫助他們舒緩憂鬱情緒。

研究發表於「精神病學研究」期刊。

 

 

鄭醫師補充:

這篇報導提到的抗憂鬱劑副作用,我在部落格曾多次PO提醒以及討論過,很多人在服抗憂鬱劑前,並未獲得醫師得事先衛教或者告知,拿藥時,而沒有原廠的藥物說明仿單,因此往往等服用抗憂鬱劑藥物出現副作用時,才開始感覺不大對勁,甚至感覺更糟。如能及早發現,透過有經驗的專業醫師協助,可能還好,但如果把藥物副作用誤以為是病況惡化,後果難以想像。

憂鬱症是多重原因造成的結果,神經傳導物質失衡也可能是其中的一項原因但非全部,能藉由完整的身心評估找出原因,針對原因來處理,才是根本解決之道。相關專業資訊,包含憂鬱症的成因以及藥物可能的副作用,可以參閱拙著:除了開藥單,我還能做什麼?

參考文獻:

John Read, Claire Cartwright, Kerry Gibson. Adverse emotional and interpersonal effects reported by 1829 New Zealanders while taking antidepressants. Psychiatry Research, 2014; DOI: 10.1016/j.psychres.2014.01.042

  此文章不是叫大家不要看精神科或者增加精神科的看診恐懼。任何科的藥物治療,就如同水能載舟 亦能覆舟一般,如能先掌握可能出現的潛在不良反應,必然有利於醫病溝通,在最低的藥物種類及劑量下,達到治療最佳化,創造醫病雙贏!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鄭醫師的部落格 的頭像
    鄭醫師的部落格

    鄭醫師的部落格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