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倫敦7日電)科學家發展出的新血液檢驗,能預測常用抗憂鬱藥物對病患是否有效,這項新發現可能帶來量身訂作式個人化抗憂鬱治療的新時代。
研究人員表示,藉由此檢驗指引,醫生未來應能為血液中發炎達某種程度以上的憂鬱病患,以更有效藥物進行早期治療,可能包括結合兩種藥物等,避免病情惡化。
在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精神病、心理學及神經科學研究院(Institute ofPsychiatry, Psychology & Neuroscience, IoPPN)主持此研究的卡塔紐(Annamaria Cattaneo)說,「這項研究讓我們朝向於出現最早憂鬱徵兆階段提供個人化抗憂鬱治療,更邁進一步。」
憂鬱症是最常見心理疾患之一,影響全球逾3億5000萬人。世界衛生組織(WHO)把憂鬱症列為全球性失能的主要原因。
治療通常涉及藥物治療或某種心理治療,或兩者並用。但接受治療的全部憂鬱病患當中,約半數未能因第1線抗憂鬱藥物而改善症狀,且1/3病患對所有可用的抗憂鬱藥物具抵抗性。
在此之前,醫生始終無法判定某人是否對某一抗憂鬱藥會有所反應,抑或打從一開始就必須安排更積極治療計畫。結果病患經常接受嘗試錯誤方式治療,試用某種藥物後換用其他藥物連續數個月,且經常未見改善症狀。
心理健康慈善機構SANE執行長華勒斯(MarjorieWallace)發表聲明說,能鎖定那些藥物治療無效的憂鬱病患,將會是「過去數十年來治療心理疾病方面最令人振奮的進展之一」。
她說,簡單血液檢驗就能篩選出此族群,並提供他們更量身訂作式治療,包括更密集談話治療與諮商,將可避免數個月甚至數年的沮喪與受苦,並於未來讓藥物治療配合病患的生化體質成為常態。
今天刊登在「國際神經心理藥學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europsychopharmacology)的這項研究,研究團隊聚焦於量測血液發炎的兩個生物標記。
先前研究已顯示,發炎程度升高,對於抗憂鬱藥物的反應就會變差。研究人員量測兩組憂鬱病患於服用常用處方抗憂鬱藥物之前和之後的兩個標記,即巨噬細胞移動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Factor, MIF)和白細胞介素1(interleukin-1, IL-1)。
研究人員發現,血液中指數超過特定門檻就能可靠預測出病患對藥物反應的機率。
研究團隊發現,MIF和IL-1指數超過該門檻的病患,百分之百對傳統的常用處方抗憂鬱藥物無反應。而指數低於門檻的病患,則會呈現正面治療反應。
研究團隊成員之一的IoPPN教授帕里安特(CarminePariante)表示,此研究結果指向「臨床上適宜的個人化抗憂鬱治療方法」。中央社(翻譯)
鄭醫師補充:
這篇研究報導提醒我們幾項重要的事實:
1.憂鬱症患者接受抗憂鬱藥物治療,有一半的人有反應,三分之一的患者,還有抗藥性。
2.身體長期發炎會導致憂鬱,抗憂鬱劑完全無法處理。
3.發炎指數高的人,抗憂鬱得抗發炎,才能奏效。一般身心科門診無法評估且提供相關療法來改善。藉由整合醫療的完整評估,找出身體發炎或者其他負面因素導致的壓力源,針對根源來處理,才是治療憂鬱症的根本解決之道。
參考文獻:
- Annamaria Cattaneo, Clarissa Ferrari, Rudolf Uher, Luisella Bocchio-Chiavetto, Marco Andrea Riva, Carmine M. Pariante. Absolute Measurements of 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 and Interleukin-1-β mRNA Levels Accurately Predict Treatment Response in Depressed Pati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2016; pyw045 DOI: 10.1093/ijnp/pyw045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