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顯示:代謝症候群 竟與憂鬱症相關
2019-03-18 13:40聯合報 記者劉嘉韻╱即時報導
據2016年國健署的成人預防保健資料顯示,台灣40歲以上民眾,每10人中有3.5人有代謝症候群。一般民眾多認為代謝症候群只與身體健康相關,如飲食的控制可降低風險,但根據一份2019年2月發表於《情感疾病期刊》的研究指出,憂鬱症亦與代謝症候群有正相關,憂鬱症患者其飲食趨於高脂肪、高糖飲食及少運動量,此亦正是會造成代謝症候群之因。
該研究由法國第五大學醫學院所做,研究對象為18-73歲法國成人,共6861名受試者,發現憂鬱症患者造成代謝症候群的原因,有23%與自身的飲食及身體活動量有關;如單看飲食及身體活動量,與身體活動量關連高達67%。
台北仁濟院總院院長李龍騰表示,這議題近幾年來在全球各地如德國、法國、比利時、巴西等,特別是韓國,有許多相關研究。上述研究結果指出憂鬱症與代謝症候群有相關,在流行病學來說,有相關指的是,憂鬱症的人罹患代謝症候群的比例較高,反過來說有代謝症候群的人罹患憂鬱症也一樣高。研究中雖然控制受訪者的基本條件,但憂鬱症與周圍環境、用藥也有關連,與代謝症候群間的因果關係則尚無法完全釐清。
李龍騰建議可從「環境」、「生活習慣」、「飲食型態」來調整,如增加運動的頻率,不僅有助於控制體重,同時可紓緩情緒,甚至是拓展社交生活;在飲食上則增加蔬果的攝取量,減少身體發炎的反應。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代謝症候群的身體狀況一般大眾較為熟悉,與憂鬱症的關連倒是較少被提起,這研究直指兩者的關連。
她說,在憂鬱症的症狀中,如負向思考、對任何事物不起勁(減少活動)、飲食習慣改變,都會造成身體的問題,即便不是憂鬱症,在感到憂鬱、沮喪或壓力大時,就以吃東西紓解,甚至尋求短暫的快樂,大吃一頓、暢飲酒品或吃個冰淇淋…,容易讓自己陷入另一惡性循環,所以建立紓壓運動習慣非常重要。若平常有固定從事的運動,在不愉快、壓力大時,用運動紓緩情緒,藉此提升運動量及體能消耗,不僅做為宣洩的管道,同時也可避免代謝症候群的風險。
鄭醫師補充:
熟知營養醫學的人,都知道代謝症候群的重要原因,就是身體慢性發炎,恰巧,憂鬱症患者的背後也往往有長期慢性發炎的狀況。與其說是憂鬱症造成代謝症候群,或者代謝症候群造成憂鬱症,還不如說是憂鬱症以及代謝症候群,是慢性發炎的共病現象。身體發炎時,身體在色胺酸的代謝路徑上,優先讓色胺酸走尿酸代謝路徑,降低色胺酸轉化成血清素的濃度,因此憂鬱的症狀出現。抗發炎能讓色胺酸恢復血清素的合成,改善憂鬱症。
因此,要抗憂鬱,必先抗發炎,針對發炎的體質,透過相關客觀的檢測,找到根源透過營養、以營養及生活型態的調整來改善發炎,提高抗發炎的能力,才能根除憂鬱症的源頭。
參考文獻:
1.
The role of inflammation in depression: from evolutionary imperative to modern treatment target
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 volume16, pages22–34 (2016)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5542678/
3.
Raison CL, Miller AH. Is depression an inflammatory disorder?. Curr Psychiatry Rep. 2011;13(6):467-75.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285451/
4.
Sharma P. Inflammation and the metabolic syndrome. Indian J Clin Biochem. 2011;26(4):317-8.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