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近年來,數位媒體已成為生活方式的組成部分,數位設備的普遍存在以及不良的螢幕使用習慣可能會對兒童的發育和心理健康產生不利影響。

KK婦女兒童醫院(KKH)和新加坡國立大學的一項新研究發現,首次暴露於18個月以上的螢幕設備(例如智能手機,平板電腦,視頻遊戲機,電視等)已暴露;以及臥室中多螢幕設備的存在與患有神經發育障礙(NDD)的學齡前兒童升高的睡眠干擾以及情緒和行為困難(EBD,emotional and behavioural difficulties,neurodevelopmental disorders)相關。

“儘管這項研究是針對患有NDD的兒童進行的,但這項研究的結果適用於一般人群,並且與針對典型發育中兒童的研究的現有證據相符Dr Mae Wong說明,她負責這項研究的KKH兒童發展。

該研究於2015年至2017年進行,研究對像是新加坡的367名2至5歲的學齡前兒童,他們患有自閉症,語言遲緩,廣泛發育遲緩和學習障礙等NDD。利用照顧者報告的訊息,研究人員探索了兒童的屏幕使用和睡眠習慣以及情緒和行為障礙(EBD)之間的關係。

該研究已發表在《發育與行為兒科雜誌》上

主要研究結果概述如下,附件A中有更多詳細信息:

-螢幕暴露的年齡-超過一半(52%)的螢幕暴露於/在18個月或更早的年齡開始使用螢幕。

-臥室中的螢幕設備-超過一半(57.7%)的臥室中至少有一個螢幕設備。

-篩選時間-多數(93.9%)的孩子超過了美國兒科學會(AAP)建議的每日平均篩選時間1小時的限制。

-睡眠問題-大多數(72.3%)的孩子有父母報告的睡眠問題增加。

-情緒/行為困難-近60%(59.9%)的兒童父母報告說臨床上情緒/行為困難增加。

-父母/看護人的螢幕使用-學齡前兒童中螢幕使用的增加與父母對自己的螢幕使用率較高有關,在家這些父母也比較不會去限制螢幕使用時間。

為了確定所報告的睡眠問題和EBD不是由兒童自己的NDD引起的,而是通過螢幕的使用引發的,使用統計分析來控制功能障礙的程度。“儘管控制了這一點,仍然有少於18個月大就螢幕曝露的和一個或多個屏幕設備在臥室等狀況,和有睡眠問題之間有明顯的聯繫,睡眠品質較差,更容易出現EBD。此外,孩子們若經歷過這兩種生活方式因素的人比只有一種生活方式因素的人有更多的睡眠和EBD問題。” 與正常發育的兒童相比,NDD兒童的睡眠問題,EBD和發育結果較差的風險總體較高。

“由於這群孩子也有螢幕使用分離的困難 - 這可能是由於螢幕內容的吸引力和重複性 - 增加螢幕的使用有可能進一步加劇這些問題。:”黃醫生補充說

家庭和家庭生活方式因素

螢幕使用的較早介紹可能與以下方面有關:

-家庭環境-消費媒體的共享生活空間或學習空間也可以充當嬰兒或兒童的睡眠區; 以及家庭生活方式-例如與家人共睡的習慣。

-依靠螢幕設備作為嬰幼兒互動,安撫或管理的工具-儘管在間歇時間(例如醫療程序,飛機飛行)中,螢幕設備可能會用作舒緩策略,但繼續使用螢幕設備鎮靜的兒童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影響兒童內部自我調節機制的發展,使情緒/行為自我調節的困難長期存在,並越來越依賴於螢幕的使用。

-研究發現,學齡前兒童的屏幕使用量增加與父母自己的屏幕使用量較高,父母不太可能有關於屏幕使用的家庭規則有關。

- 雖然可以在通常制定世界範圍孩子選擇適合年齡的高品質螢幕上使用兒童發展的教育福利和技能的學習,有研究報導早期之間的關聯和持續增加的螢幕使用,會有較差的語言和認知能力的發展即出現EBD 。

-隨著時間的推移,螢幕使用量的增加也可能以負面的軌跡進一步干擾兒童的睡眠質量和發育。

家長和註冊人的建議

-警惕不良的螢幕使用習慣,睡眠質量和幼兒EBD之間可能存在或有害的健康關聯

-對家庭環境和家庭生活方式進行修改,以鼓勵在照顧者參與學習和娛樂的情況下進行有規則的交互式螢幕操作。

-將孩子第一次接觸螢幕設備的時間推遲到18個月大

-遵守有關健康螢幕使用的既定準則(附件A),以減輕對兒童睡眠質量以及情緒和行為功能與發育的負面影響。

參考文獻:

Jing Xian Teo, Sonia Davila, Chengxi Yang, An An Hii, Chee Jian Pua, Jonathan Yap, Swee Yaw Tan, Anders Sahlén, Calvin Woon-Loong Chin, Bin Tean Teh, Steven G. Rozen, Stuart Alexander Cook, Khung Keong Yeo, Patrick Tan, Weng Khong Lim. Digital phenotyping by consumer wearables identifies sleep-associated markers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and biological agingCommunications Biology, 2019; 2 (1) DOI: 10.1038/s42003-019-0605-1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鄭醫師的部落格 的頭像
    鄭醫師的部落格

    鄭醫師的部落格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