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不到足夠的水足以使您感到呆滯並讓您頭痛,但是Penn State的一項新研究表明,這也可能與認知表現有關。

研究人員在旨在測量認知功能的多項測試中調查了老年人的水份程度和水份攝取是否與其分數相關。他們發現,在女性中,較低的水份補充與較低的分數相關,該任務旨在測量運動速度,持續注意力和工作記憶。他們在男性上沒有找到相同的結果。

該發現最近發表在《歐洲營養學雜誌》上

“這項研究為我們提供了有關水份和相關的飲酒習慣與老年人認知能力之間關係的線索,”該研究的第一作者,生物行為健康博士後希拉里·伯坦庫特說。“這很重要,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成年人已經面臨著認知能力下降的風險增加,而且通常不如年輕人滿足每日飲水量建議。”

安妮·阿瑟頓·赫茲勒(Ann Atherton Hertzler)全球健康早期職業教授Asher Rosinger說,當參與者過度飲水時,研究人員發現了類似的結果。

Rosinger說:“我們發現一個趨勢,即過度補充水份可能與老年人的脫水一樣對認知能力有害。” Rosinger說,他也是水,健康與營養實驗室的負責人。因此,處於水份作用的“最佳位置”似乎最適合認知功能,尤其是對於需要持續關注的任務。”

據研究人員稱,科學家們長期以來一直懷疑脫水可能對認知能力產生影響。然而,先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運動後和/或處於高溫狀態下脫水的年輕健康人。

Bethancourt說,由於運動以及環境溫度和體溫的升高會對認知產生自己的獨立影響,她和其他研究人員對沒有運動或沒有熱刺激的情況下日常水合狀態的影響感興趣,特別是在老年人。

Bethancourt說:“隨著年齡的增長,由於肌肉量的減少,我們的水儲備減少了,我們的腎臟在保水方面的效力降低了,觸發口渴並促使水份攝取的激素信號變得模糊了,” Bethancourt說。“因此,我們認為特別重要的是要了解與老年人的水份狀態和水份攝取有關的認知表現,這些人可能經常缺水。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使用了全國代表性的樣本數據,這些樣本來自60歲或以上的1271名女性和1235名男性。營養和健康檢查調查收集了數據。參與者提供了血液樣本,並被詢問了前一天消耗的所有食物和飲料。研究人員根據參與者血液中鈉,鉀,葡萄糖和尿素氮的濃度計算水分狀態。總進水量是所有飲料和食品中液體和水份的總和。

參加者還完成了旨在衡量認知各個方面的三項任務,前兩項分別用於衡量言語回憶和言語流暢度。

最終任務衡量了處理速度,持續關注和工作記憶。為參與者提供了一個符號列表,每個符號與一個介於1到9之間的數字相匹配。然後給他們一個隨機排列的數字1到9的列表,並要求他們在兩分鐘內畫出盡可能多的數字。

Bethancourt說,當他們首次繪製不同水分狀態和攝水量的平均測試成績時,與充足的水份和/或達到推薦的水份攝取量相比,似乎有明顯的趨勢,即更高的測試成績。但是,很多原因是由其他因素造成的。

“一旦我們考慮了年齡,教育程度,睡眠時間,身體活動水平和糖尿病狀況,並分別分析了男性和女性的數據,與水份狀況和攝水量的關聯就會減少,” Bethancourt說。“在歸類為水份不足或水份過高的女性中,數字符號測試得分較低的趨勢這個明顯的差別仍然存在。”

Bethancourt說,由於數據是橫斷面的,因此他們無法確定水份補充不足是否會導致認知障礙,或者認知受損的人更容易出現水份不足或過量補充的狀況。研究人員還不確定為什麼他們沒有看到男人之間的相同關聯。她說研究結果提出了有趣的問題。

Bethancourt說:“有趣的是,儘管注意力,處理速度和工作記憶的測試僅花費了幾分鐘,但這是與水分攝取不足最密切相關的一項。” “其他研究也類似地指出,注意力可能是受水份狀態影響最大的認知領域之一。這使我們想知道,水份不足對需要更長時間集中注意力的更艱鉅表現可能產生什麼影響。”

羅辛格說,研究結果發現,老年人可能要密切注意他們的水份補充狀況,既要飲用足夠的液體以避免脫水,又要確保電解質平衡以防止水份過度攝取。

“由於老年人在身體處於缺水狀態時不一定會感到口渴,並且可能正在服用利尿劑以增加鹽分排泄,因此對老年人及其醫生來說,更好地了解身體水分過少和過高的症狀非常重要。 ”,羅辛格說。

參考文獻:

  1. Hilary J. Bethancourt, W. Larry Kenney, David M. Almeida, Asher Y. Rosinger. Cognitive performance in relation to hydration status and water intake among older adults, NHANES 2011–2014European Journal of Nutrition, 2019; DOI: 10.1007/s00394-019-02152-9
arrow
arrow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