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有助抗過敏和自體免疫病
(路透新加坡24日電)研究報告今天指出,食用從優格中獲取的益生菌,可望避免過敏症、以及像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自體免疫疾病。
研究人員使用1叢菌株餵食老鼠,發現老鼠體內會誘發1種稱做「調節T細胞」(regulatory T cells)的特定白血球細胞增生。
東京大學(Tokyo University)免疫學副教授宏達(Kenya Honda)表示:「調節T細胞增生,能幫助抑制多種過敏症狀以及自體免疫疾病。」
調節T細胞是1種白血球,作用是調節免疫系統和預防其過度反應。
當免疫系統加倍運作時,就會產生過敏症狀;同時也會傷害健康的細胞和組織,導致自體免疫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牛皮癬或是鱗狀皮膚、影響消化道任何部位發炎的克隆氏症等。
宏達和研究團隊將研究成果發表在「科學雜誌 」(Science)。中央社(翻譯)
當我們討論到從優格獲取的益生菌,大多是在講嗜乳酸桿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人出生後不久,其實消化道就會開始長出各式各樣的微生物,嗜乳酸桿菌是最早長出來的微生物之一,胎兒通過母親的產道時,就會從母親的陰道獲得這種細菌。在女性的青春期,Doderlein's bacillus這種菌種就會成為陰道中的優勢菌種,其實也是屬於嗜乳酸桿菌的一種,嬰兒在出生時,就會得到這種細菌,接受母乳的嬰兒,他們的腸道在幾天之內就會建立穩定的微生物菌生叢,檢測這些嬰兒的糞便,就會發現主要的微生物就是嗜乳酸桿菌或雙歧桿菌。沒有餵母乳的嬰兒,糞便中的菌叢與成人相仿,因此餵母乳還可以幫助嬰兒腸道健康菌叢的建立。
雖然胃有一些原生的微生物,然而小腸才是各種微生物菌叢的大本營,其中最具優勢的細菌就是嗜乳酸桿菌,這種細菌能夠忍受具強烈腐蝕性的胃液而存活,美國醫學協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曾發表一篇由Henry Lin醫師所寫的論文,他提出大腸激躁症的新思維,以及腸躁症患者所出現的心理狀況的主要原因:小腸的細菌作怪(不好的細菌從大腸進入小腸),觸發了免疫與神經系統的反應,傳遞訊息回到大腦,造成失眠、病態的行為、焦慮、沮喪以及認知功能障礙。腸道免疫系統通知大腦,傳遞發炎的訊息,激發了下視丘分泌大量的CRF(激腎上腺皮質素釋放因子),提高了腎上腺皮質醇(壓力賀爾蒙)的分泌,導致神經傳導的平衡,因此在功能性醫學改善大腸激躁症的作法之一,就是每天給予高劑量的益生菌(甚至高達600億)。加州大學進行的一個雙盲性試驗中,有18名大腸激躁症的患者,在接受了六週的嗜乳酸桿菌的治療、兩星期的淨空期之後,繼續服用六週的嗜乳酸桿菌膠囊,結果,嗜乳酸桿菌對50%的患者有明顯的療效。在大腸激躁症的改善上,還可以透過適當的滅菌程序(只殺壞菌不殺好菌),幫助腸道菌叢更快恢復良性平衡。
通常我們用來對付感染的抗生素,也會抑制嗜乳酸桿菌的生長,當它被抑制,就會導致酵母菌的感染以及消化功能不彰。許多藥物、殺蟲劑、人工食品、遭受污染的水和許多環境毒素都會損害腸胃道,影響腸道微生物的菌叢生長。嗜乳酸桿菌是非常重要的抑菌劑,也能幫助抑制腸道其他有害微生物的生長。腸道菌叢失衡,容易罹患念珠菌感染、膀胱炎、鵝口瘡、下痢、胃脹氣、便秘等等疾病,甚至像氣喘、鼻炎以及幼童的中耳炎,其實都可能與腸道菌叢失衡有關。
最近日本的研究發現補充這類益生菌可以增加體內調節T細胞(regulatory T cells)的活性,改善過敏及自體免疫疾病的症狀,這份研究已發表於知名期刊「科學雜誌 」(Science),也再度提醒大家益生菌對於調節改善免疫系統的確有其明確的生理機轉及作用。
嗜乳酸桿菌的顯微鏡放大圖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