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學者:糖尿病攸關老年癡呆

中央社 – 2012年4月7日 上午7:42





(中央社記者周永捷華盛頓6日專電)俗稱老人癡呆症的巴金森氏症研究又有新發現。多名台灣學者針對巴金森氏症進行的研究成果登上美國期刊及媒體,顯示糖尿病患者罹患巴金森氏症的風險較高。


由成功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李中一、護理系助理教授蘇英華、台北護理健康大學副教授蘇慧芳等多名台灣學者主導的「糖尿病患者罹患巴金森氏症的風險」研究,登上美國期刊「糖尿病照護」(Diabetes Care)及「福斯新聞」(Fox News)。


這項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者可能有較高風險罹患巴金森氏症,特別是在年輕族群身上。研究人員懷疑糖尿病和巴金森氏症間可能有某些共同的潛在原因。


研究團隊發現,超過9歲後患有糖尿病者,更有可能被診斷出患有巴金森氏症。以糖尿病組和對照組(未患糖尿病者)的巴金森氏症發病率分別約為3.6例(每年每萬人)和2.1例。


當研究團隊從年齡、性別和其他健康條件著手分析時發現,特別是年輕族群間,糖尿病與增加罹患巴金森氏症的風險間有相關性。


若以性別區分,40歲到50歲間患有糖尿病的女性,罹患巴金森氏症的風險是沒有糖尿病女性的2倍。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20歲到30歲的男性間。


研究團隊指出,他們的發現傾向主張糖尿病和早發性巴金森氏症間有關聯。


此外,台灣學者這項研究也與美國的研究趨勢相呼應。


美國最近一項研究發現,過去15年來,在患有糖尿病的2萬1600人中,有0.8%被診斷出患有巴金森氏症;未患糖尿病的民眾裡,有0.5%被診斷出患有巴金森氏症。1010406


鄭醫師補充:


1.以功能性醫學的角度來說,關鍵是粒線體功能失衡的影響,不僅影響血糖的利用與代謝,也讓神經傳導出現狀況。欲知粒線體功能運作是否健全,可以透過功能性醫學的相關檢測來了解。重金屬也是干擾粒線體運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樣也可以藉由檢測來了解。不管粒線體本身功能問題或者是重金屬累積過量,同樣都可以利用功能性醫學的治療方式來直接處理。


2.類似的研究發現,可參閱對照丹麥以及美國已經發表的文獻:


http://care.diabetesjournals.org/content/34/5/1102.full


研究引用來源:doi: 10.2337/dc10-1333 Diabetes Care May 2011 vol. 34 no. 5 1102-1108


http://care.diabetesjournals.org/content/34/12/2614.full


研究引用來源:doi: 10.2337/dc11-1584 Diabetes Care December 2011 vol. 34 no. 12 2614-262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