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位性皮膚炎 盛行30年增8倍

隨著環境汙染加劇,過敏相關疾病的人口逐年增加,根據台灣兒童過敏氣喘免疫及風濕病醫學會統計,台灣孩童異位性皮膚炎盛行率由1974年的1.43%,至2007年增加為12.9%,顯見異位性皮膚炎盛行率近30年增8倍。

異位性皮膚炎是兒童常見的過敏性疾病之一,主因皮膚角質細胞分化不良、細胞間脂質分泌不足,引起皮膚慢性和反覆發作的乾燥搔癢症狀。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的皮膚臨床表徵上會有強烈癢感,在不斷發癢、搔抓的惡性循環下,增加肌膚發炎感染機會,嚴重甚至引發蜂窩性組織炎,長期下來更影響生活品質和心理健康。異位性皮膚炎或許無法立即根治,但是從平日正確的照護下,能夠有效減少乾燥、脫屑、搔癢等不適症狀的發生。

天生免疫系統較弱的嬰幼兒更容易受到換季影響,使症狀加劇、搔癢不斷,造成抓痕累累、甚至發炎惡化。台北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呂佩璇指出,正確的居家照護與選擇舒緩抗癢的專業護膚產品,可以有效控制搔癢及反覆發作的困擾。

照護四大重點:1、正確診斷;2、注重皮膚保濕;3、配合藥物治療;4、確定引起發作原因。做好以上正確的四項居家護理,有效的控制病況,才能減輕發作的程度與頻率。

鄭醫師補充:

應該說,過敏的發生率越來越高,而異位性皮膚炎只是其中一項。嚴重的異位性皮膚炎不僅影響美觀,還會波及學習,專注力因此受損,甚至連睡眠也因頻頻抓癢而難以成眠。

一般門診就是藥物治療,說不上體質調整,更別談根治這件事。如何根治?以功能醫學角度來說,這件事並不難。

首先是透過完整的過敏原分析(包含急性的環境以及慢性食物過敏過敏原分析)找出導致身體過敏的來源,透過環境以及飲食調整來減少身體免疫系統的刺激,降低過敏改善症狀。

其二,由腸道著手。腸道分兩部分來看,若過敏原分析發現過敏原眾多,即可能當事人也有腸漏症的問題。腸漏症是指小腸的上皮黏膜細胞萎縮,彼此的間隔拉大,導致食物的蛋白質大分子滲漏至小腸的免疫以及淋巴系統內,和免疫球蛋白結合形成免疫複合體所發生的連鎖反應,許多過敏患者,腸道免疫系統失衡,與腸漏症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最後,可考慮另一項抽血檢測,找出當事人免疫系統失衡的實際狀況,透過量身訂作的益生菌來直接調節免疫系統,根本改善過敏體質。

針對過敏來源適度隔離,腸道修復以及身體免疫失調的體質調控,才是處理異位性皮膚炎根本之道。

 

 

 

arrow
arrow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