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症新中藥 進軍國際植物新藥市場

李水蓮

工商時報【李水蓮】

憂鬱症通常是指重性憂鬱障礙,這種精神疾病的典型表現是患者陷於憂鬱的情感狀態,對以往喜愛的活動失去興趣。有時患者會感到難以集中注意力和記憶力減退,失眠也是一種常見症狀。

重性憂鬱障礙的病程可長可短,可能反覆發作並持續一生。大多數已知的抗憂鬱藥會增加一種或多種單胺類神經遞質在腦內的水準。單胺類神經遞質包括:血清素、去甲腎上腺素和多巴胺。神經滋養因子是負責神經發生的神經滋養因子之一,與健康人相比,憂鬱症患者血漿中的神經滋養因子急劇減少。

憂鬱症患者可能需要無限期服藥以防止病情惡化。更多的患者因為副作用提前終止藥物治療。抗憂鬱藥的療效也一直受到質疑。由於會增加24歲以下患者的自殺風險,2007年,美國FDA要求在SSRIs和其他抗憂鬱藥上加上黑框警告

陽明大學新藥研究中心吳榮燦教授以包含700本中醫藥古籍的電子資料庫,發現赤芝是少數在古籍中被記載具有增智慧的的中藥,投入多年研究以後,發現赤芝的萃取物及純化物都具有誘發神經膠質細胞產生神經生長因子的作用,而這些神經生長因子能夠清除神經細胞不正常物質的堆積,讓我們的神經細胞恢復進行長期記憶的功能,將此一研究發表在國際知名的神經藥理學期刊 Neuropharmacology (2012)。

此外,也由抗老化中藥純化出具有誘導神經細胞產生紅血球生成素的活性成分,可促進神經細胞的粒線体能量的生成及二量体血紅素的生成來增加氧氣的供應,在睡眠剝奪、阿茲海默病及神經損傷的實驗動物模型上證實了其具有相當的改善效果,也發表在國際知名的藥理學期刊 British J. Pharmacology(2015)。

而後續的研究也顯示其可以誘導神經細胞產生多種神經滋養因子,提昇小鼠的睡眠品質

由於神經滋養因子的缺乏被認為與憂鬱症的發作息息相關,且憂鬱症病人普遍有失眠的症狀,吳教授將以這些研究作為理論基礎,將申請美國FDA的臨床試驗許可後,在台灣進行多中心臨床試驗,邁向國際植物新藥市場,讓憂鬱症這種屬於西方藥物無法滿足的治療,可以由抗老化的中藥提供新的契機。

受憂鬱症折磨 家醫也能陪憂鬱者談心

Kairos
 
 
 
 
 

才女作家林亦含因受到憂鬱症的折磨,上個月自殺離世,令書迷不捨;2003年4月1號,張國榮從香港中環文華東方酒店一躍而下,搶救無效;好萊塢喜劇泰斗羅賓威廉斯因「腦中住了恐怖份子」,在2014年8月於自家自殺身亡。董氏基金會調查,憂鬱症長期以來一直困擾著不少國人,大約有1/10的成年人,具有憂鬱情緒的傾向,需要向醫師尋求協助。

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結合董氏基金會舉辦家庭醫師日活動,希望「全方位守護」民眾,將預防憂鬱的方法推向基層家醫群。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理事長李孟智表示,家醫群就像時刻照顧家人健康的母親般,能就近給予民眾第一線的健康照護。

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副秘書長、台大家醫部兼任主治醫師張必正強調「我的門診中,發現約3成病人多少伴有心理問題,可能還不到罹患憂鬱症,但已經出現焦慮、心情低落等前兆症狀。」家醫科的訓練養成含有身心科訓練,包括辨別心情低落、輕度憂鬱等,也可提供行為訓練,希望能透過最基層的家醫,協助專科醫師篩檢出更多憂鬱症病人。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資料,全球2005年至2015年,一共有3億人受到憂鬱症折磨,相當於全球4.4%的人口,10年間成長幅度高達18.4%。董氏基金會心衛中心主任葉雅馨:「世衛組織其實他已經預言,在2030年憂鬱症的社會經濟負擔,將會高於心臟血管疾病,成為第一位。」

董氏基金會指出,憂鬱症已成為人類失能的最大主因,但由於不被社會接受、污名以及病患給自己標籤化,只有不到1/10的憂鬱症患者接受治療,也因此,希望可結合家醫群的詳細問診功能,促使罹患憂鬱症的人找「他信賴的人/醫師」談一談他的內心感受,藉此找到接受治療的途徑。

(畢翠絲/台北報導)

鄭醫師補充:

家醫科的各科臨床訓練,精神科是必走的一環,時間三到六個月不等,欣見家醫科願意加入守護民眾身心健康的行列,也期盼因憂鬱症失能甚至失去生命的憾事能越來越少。但對憂鬱症的治療,身為醫療專業的醫師是否兼顧療效以及安全呢?

知名的國內精神科教授,曾在國內的醫學會通訊中提到他為何不建議把憂鬱症列為職業災害引發的疾病:因為憂鬱症是一連串生理功能衰退引發的最後結果,壓力並非引發憂鬱症的主因。

要處理憂鬱症,如果能從身體功能失衡來根本處理,對於患者無異是一項福音。

FDA早在2004年就針對抗憂鬱劑可能引發自殺的風險提出警語。有不少專業醫師對此警語持不同的意見,因此無視於部分患者服用後產生的自殺警訊甚至是自殺結果與藥物可能有關,令患者家屬感到不解與遺憾。無疑地,沒有任何專業在開藥時,願意看到這樣的悲劇發生,因此如何預防,有機會預防,是身為專業人員責無旁貸的責任。

不管是不是專業,我都建議大家參考一本書籍:營養的力量。這本書中提到憂鬱症的分類,有一型為葉酸缺乏型的患者,這類患者若是服用SSRI(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這類抗憂鬱劑,可能會導致衝動控制困難,增加自殺的風險,關鍵原因,是因為這類患者的甲基化偏高,而SSRI會提高甲基化,惡化原本症狀,相反地,葉酸可降低甲基化,因此憂鬱症符藥若出現自殺意念增加,很可能是葉酸缺乏型的患者。

提供上述資料,不是叫大家不要服用精神科藥物或是去精神科就診,而是藥物對某些人可能造成的副作用以及後遺症確實存在。一旦服藥產生不適反應,務必跟開藥的醫師討論,無法得到滿意的答案或者解決,最好透過第二甚至但三個專家意見來尋求改善之道。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一項最新發表於歐洲肥胖年會(European Congress on Obesity )的一項研究發現:小時後肥胖,終生的憂鬱症的罹患風險明顯提高。

這項研究的主持人是荷蘭的VU大學醫學中心的 Deborah Gibson-Smith,他們的研究團隊發現8-13歲若是體重過重,則日後發生憂鬱症的風險是非肥胖者的三倍,根據美國疾病管制預防局的統計,兒童及青少年的肥胖發生率高達三分之一,英國以及歐洲的數字也不遑多讓,過去的研究大多著眼於成年人的肥胖與憂鬱症罹患的關連,這是第一篇針對早年肥胖與憂鬱症是否有關的研究。

這項研究透過889位參與者,調查他們幼年是否肥胖以及後來憂鬱症的罹患是否相關。BMI值介於25-29.9的人被視為肥胖,參與者最終平均年齡為75歲,有39位罹患憂鬱症,分析結果發現幼年8-13歲期間有體重過重者,罹患憂鬱的風險是非肥胖者的四倍,換句話說,高出三倍。

研究人員無法確認到底是肥胖的外表或者是基因影響導致最後憂鬱症的罹患。建議為人父母者不要小看肥胖的影響,認為小時候胖不是胖就疏忽大意,相反地,在童年出現肥胖狀況,最好能積極透過飲食以及生活型態(包含規律運動)的調整來控制體重,應該可以降低日後憂鬱症罹患風險。

參考原文報導: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7/05/170518221006.htm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運動改變胃口 少磕高脂食物

05月21日(日) 08:33

英國利茲大學主導的一項新研究顯示,大量的活動發揮援衝作用,令人失去對不健康食物的渴求,經常運動可以降低人們對高脂肪食物的渴望。 

研究人員在實驗室對180人進行跟蹤觀察。他們首先對參與者的心肺水平、機體組成成分和代謝率進行了測量,據此將他們的活動水平分為高等、中等和低等強度,跟着又通過他們一整天的飲食來確定其胃口、口味和飽腹水準。 

結果顯示,與很少運動的人相比,運動最多的那部分人對高脂肪食物的欲望要低10%到15%。

研究人員芬利森說:「這是第一項關於人們食欲和食物回報價值的研究。我們發現,中等到高等強度的運動與攝入高脂肪食物的欲望之間有明顯關係,這種運動提高了心率,並且讓你出一身汗。

他指出,運動量最少的人認為高脂肪食物是最有價值的,而做運動最多的人則覺得這類食物沒有那麼吸引人。

不過,研究人員表示,這項實驗不能證明運動量對胃口有直接影響。

鄭醫師補充:

吃高脂食物,可能造成肥胖風險。為什麼運動可以降低對高脂食物的慾望?

我的個人解釋提供給大家參考:強度夠的運動和高脂食物都會讓人心情放鬆,因此,運動強度夠,心情提升後,自然高脂食物的吸引力會隨之而降。

參考原文報導:

http://nypost.com/2017/05/18/exercise-high-makes-you-crave-healthy-food/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兒科學會建議1歲以下兒童不喝果汁

 

新華社華盛頓5月22日電(記者林小春)美國兒科學會22日發布兒童果汁飲用指南,指出果汁對1歲以下兒童弊多利少,家長不應該給他們喝果汁。

此前,美國兒科學會一直建議不要給6個月以下的嬰兒喝果汁。但鑒於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飲用果汁可能會引發兒童肥胖和齲齒,該組織決定把不喝果汁的年齡建議從6個月提高至1歲。

家長可能認為果汁是健康的,但它可能含有更多糖分和熱量,並不適宜替代新鮮水果,」指南共同作者、加利福尼亞大學舊金山分校兒科學教授梅爾文·海曼在一份聲明中說,「年齡稍大的孩子可以喝適量果汁,但1歲以下兒童絕對沒有必要喝果汁。」

按照這份指南,1至3歲的幼兒每天飲用的果汁不得超過118毫升,4到6歲的兒童每天最多喝177毫升,7到18歲的孩子每天最多喝237毫升。指南建議家長不要用瓶子和吸管杯給幼兒喝果汁,也不要在幼兒臨睡前給他們喝果汁。

指南強烈反對給兒童喝沒有經過高溫殺菌的果汁產品。服用特定藥物的兒童不要喝葡萄柚汁,因為這會降低藥效。孩子脫水和腹瀉也不宜喝果汁。

美國兒科學會指出,果汁缺乏膳食纖維,家長應更多地鼓勵孩子吃新鮮水果。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baby/g8bzz2e.html

鄭醫師補充:

不給寶寶喝果汁主要還是著眼於果汁的糖份對寶寶來說還是太高,因此建議寧可讓小孩吃水果也不要喝果汁。

參考原文報導來源:

https://www.aap.org/en-us/about-the-aap/aap-press-room/pages/American-Academy-of-Pediatrics-Recommends-No-Fruit-Juice-For-Children-Under-1-Year.aspx

參考文獻:

Fruit Juice in Infants,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Current Recommendations
Melvin B. HeymanSteven A. AbramsSECTION ON GASTROENTEROLOGY, HEPATOLOGY, AND NUTRITIONCOMMITTEE ON NUTRITION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預防關節退化疼痛,研究:該少吃這種油

日文編譯/陳建甫

 

【早安健康/陳建甫編譯】軟骨退化的「退化性關節炎」,是全世界最常見的關節疾病,光是台灣國內就有約350萬人飽受膝關節疼痛之苦。一直以來,醫學上都認為關節炎是因為過度的磨耗而造成軟骨的退化,但是最近卻有一份研究提出了不同見解,表明部分的飽和脂肪酸可能才是軟骨退化的真凶。 

澳洲昆士蘭科技大學在《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期刊上公布了一項研究調查,發現長鏈型的飽和脂肪酸可能會令軟骨跟軟骨下骨出現變質,而中鏈型的飽和脂肪酸的影響則較少。 

研究者表示,以前醫學常識上都認為肥胖時的生活行為或劇烈運動造成的磨損,是造成關節發炎的主因。 

但是這次的研究結論可以發現,飲食生活才是真正的軟骨兇手,這些飽和脂肪酸會蓄積在軟骨上讓軟骨出現代謝異常,導致其容易消耗流失。如此一來,軟骨的緩衝機能就會變弱,關節也會疼痛。 

富含長鏈型的飽和脂肪酸的食材有奶油、牛油等動物性脂肪以及棕櫚油等,因此若想避免軟骨受損,就應該要減少攝取這類原料所製作的料理。 

此外,該團隊也曾進行另一項研究,證實抗氧化物及降膽固醇藥物都能有效減緩脂肪酸傷害關節,進而避免發炎,因此多補充抗氧化的食物如香蕉、牛奶、綠茶等,再配合飽和脂肪減量,就可以有效預防關節炎。 

 

鄭醫師補充:

這篇研究報告雖是動物研究,但仍值得我們參考。其中提到可能讓關節軟骨退化流失的是長鏈的飽和脂肪酸,例如奶油、牛油等動物性脂肪以及棕櫚油等等。而椰子油是屬於中鏈的飽和脂肪酸,因此有習慣服用椰子油的人不必擔心。

參考文獻: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rep46457

  • Scientific Reports 7, Article number: 46457 (2017)
  • doi:10.1038/srep46457

Saturated fatty acids induce development of both metabolic syndrome and osteoarthritis in rats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接下來的三十年專家預估無法治療的阿茲海默症會成三倍成長增加,因此如何透過飲食防止認知功能退化的研究一直在增加。特別是omega-3脂肪酸在動物實驗研究上已經被証實可以抗失智症的病理化反應,還能抗發炎,一篇刊登於阿茲海默期刊的新研究發現,高劑量的omega-3對於失智症患者在大腦的特定區域,血流會增加,代表在預防認知功能退化上,omega-3加強攝取可以扮演預防失智的前鋒。這項透過影像學的研究証實飲食的適當介入對於大腦健康是有效的。

難能可貴的這是少數透過人體試驗的研究,研究人員透過166位在精神科求助的的患者,同時取得他們體內的omega-3濃度,研究分成兩組分析,一組是高濃度(大於50%),另一組低於50%的對照組,透對分析大腦128個區域的大腦血流研究分析發現,高濃度的實驗組的大腦特定區域,尤其室主管記憶以及認知功能的區域,高濃度組明顯呈現正相關,也就是omega-3濃度越高,血流灌注越高。同時也透過認知功能測試來確認彼此的關連。研究人員提醒,低濃度組的人,在關於學習、記憶、憂鬱以及失智症的大腦相關區域,血流比較低。

結論:透過飲食來加強體內omega-3的濃度,對於預防認知功能退化的確有效。功能醫學檢測能直接幫助我們瞭解體內脂肪酸的實際濃度以及是否失衡。若要補充魚油,務必慎選沒有重金屬農藥殘留,有獨立檢驗室認證背書的安全魚油比較安全。素食者可以考慮核桃以及亞麻仁籽油來補充。

參考文獻:

Daniel G. Amen, William S. Harris, Parris M. Kidd, Somayeh Meysami, and Cyrus A. Raji. Quantitative Erythrocyte Omega-3 EPA Plus DHA Levels Are Related to Higher 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 on Brain SPECT 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 May 2017 DOI: 10.3233/JAD-17028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平衡自律神經,提昇腦部功能,只要注意這件事
 
日文編譯/張維庭

【早安健康/張維庭編譯】小時候常常會被大人提醒不要駝背,看起來沒精神又不好看,而國外研究顯示,駝背其實還與憂鬱症有關!只要保持端正的坐姿,就有助於提高抗壓力、提振精神,減緩憂鬱症! 
紐西蘭的奧克蘭大學研究團隊,為了確認姿勢對於心理的影響,以被診斷出輕度到中度程度憂鬱症的61名患者為對象,進行了一項實驗。 
實驗中,一半的參加者被指示打直背脊坐著,部分還是會不小心駝背的受試者,還使用物理治療用的膠帶固定肩膀和背部輔助,而另一半的受試者則能隨著喜好自由坐著。 
結果顯示,儘管事前並未告訴受試者們進行的是甚麼實驗,但挺直背脊坐著的受試著們在過程中感受到較高的活力,並且更有自信心,對於困難的挑戰也更有忍耐力。 
主導實驗的伊莉莎白博士(Elizabeth Broadbent )指出,比起自由入座時彎腰駝背的受試者們,挺直背脊坐著的受試者們,活力較高、恐懼感較低,有被提高了自尊心的傾向,面對壓力較大的工作也更有抗壓性。而坐姿不佳的另一半受試者,則有緊張、僵硬,消極遲鈍的傾向。 
這項研究認為,隨著姿勢不同而形成的肌肉狀態,會影響到情緒。而日本自律神經研究會也指出,彎腰駝背時會造成脖子的負擔,進而導致自律神經失調,而憂鬱症也是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之一,此外,脖子的彎曲也會阻礙到腦脊髓液的循環,一旦阻塞就會讓腦機能下降,容易感到昏沉、頭痛、眼睛疲勞,並且有健忘以及思考能力下降的情形。 
因此,平時要盡量保持抬頭挺胸的姿勢,才能在繁忙的日程裡保有積極的心態,常保身心靈的健康。



鄭醫師補充:

在臨床上,不只是憂鬱症,思覺失調症的患者不少也看得到駝背的個案,然而到底何者為因何者為果,研究無法證實。改善駝背可以改善精神狀況,影響的不只是自律神經,在臨床上也有相關的輔助療法可以幫助調整。許多人的駝背不是單靠提醒便能改善的,結構以及某些軟組織的影響,最好也能一併調整。

參考文獻:

 2017 Mar;54:143-149. doi: 10.1016/j.jbtep.2016.07.015. Epub 2016 Jul 30.

Upright posture improves affect and fatigue in people with depressive symptoms.

Wilkes C1Kydd R1Sagar M2Broadbent E3.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7494342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男人性慾消失和睡眠息息相關

微微健康網  2017/05/09 18:15

 
睡不好還有精神做愛嗎這雖然是笑言,但是卻是有據可依的,男人須知道,睡眠和你的性慾息息相關。據報導,一項新的研究發現,如果一個男子連續7天睡眠不到5小時,其雄性激素水平就會明顯降低,性慾也會大大降低。
 
在一項由美國芝加哥大學所作的研究中,招募了10名平均24歲身體健康的男子。專家先檢測了他們的睾固酮指數,而後讓志願者每天固定睡眠時間,10小時、8小時、5小時不等,然後抽血再次測量他們的睾固酮指數。結果發現,睡眠只有5小時的時候,他們的睾固酮水平會降低10%到15%,尤其在下午2點到晚上10點這段時間,睾固酮指數最低。
 
該研究者指出,睾固酮是人體內最重要的雄性激素,睾固酮缺乏會引起性慾減退、注意力不集中、疲勞等,還會影響肌肉力量。醫學教授夏娃·肯特爾便指出,睡眠的減少會讓一個年輕人的雄性激素水平老化10—15年。對此,研究者建議,要想擁有滿意的性愛,首先要睡好覺。對男性來講,良好的睡眠對性能力至關重要。
 
鄭醫師補充:
這是2011年的研究,所有的動物在壓力下,性功能必然是受到抑制的,而睡眠不足,對身體來說明顯是種壓力,建議男性要維持身體健康與正常的性功能,規律的生活作息以及充足的睡眠非常重要,務必想辦法來維持。其實不只是男性,之前發表的研究發現女性也是一樣,睡眠不足,性慾也會減弱。
參考文獻:
Leproult R, Van Cauter E. Effect of 1 Week of Sleep Restriction on Testosterone Levels in Young Healthy Men. JAMA. 2011;305(21):2173-2174. doi:10.1001/jama.2011.710
http://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fullarticle/1029127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喝咖啡易流產,女人忌口就行了?美國研究來打臉!

文字提供/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

【華人健康網文字提供/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經常聽見醫師提醒懷孕婦女節制咖啡的飲用量,好避免攝取過多咖啡因(caffeine)。然而根據《Fertility and Sterility》刊登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及俄亥俄州立大學(Ohio State University)的合作發表,想降低流產發生的機率,也許應該在計畫懷孕時,便和伴侶一同戒除咖啡因的過量攝取習慣。

研究中作者招募344對已懷孕或計畫懷孕的伴侶作為受試者,並追蹤其包括是否抽菸、含咖啡因飲料飲用頻率、綜合維生素(multivitamin)的食用等生活習慣,自懷孕前一週持續追蹤至懷孕第七週。而在實驗追蹤期結束時,共有28%的伴侶經歷流產(miscarriage)。

作者表示根據實驗結果,每日飲用2杯以上含咖啡因飲料的受試族群,其發生流產的機率較沒有咖啡因飲用習慣的族群高出約75%。其中男性於伴侶受孕前的咖啡因攝取量,與伴侶懷孕後的流產機率亦具有高度相關。

研究刊登在《Fertility and Sterility》第106卷第1期 第180-188頁

鄭醫師補充:

這篇研究至少有兩個重點,第一,咖啡因過量攝取會導致流產率增加,不只是母親而已,父親的攝取量過高,同樣會增加流產率。

第二,研究者同時發現:懷孕期服用綜合維他命,尤其是其中的B6和葉酸(和甲基化代謝有關),可以降低79%的流產率。

因此,避免咖啡的同時,加強B6與葉酸的營養補充,有助於降低流產的風險。

原文參考報導來源:

https://www.nih.gov/news-events/news-releases/couples-pre-pregnancy-caffeine-consumption-linked-miscarriage-risk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綠花椰蘿蔔硫素能防腦中風

華人健康網 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

【華人健康網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許多明星分享抗老食物,其中綠色花椰菜往往都是口袋名單。根據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綠花椰菜中富含自然生成的「蘿蔔硫素」,根據實驗發現,「蘿蔔硫素」能降低中風小鼠的嚴重程度。如果此研究結果對人類有同樣的影響,未來有希望將此機轉製造成藥物,或許可以看到人們每天服用一粒藥丸,有助對抗中風的威脅

日前39歲名模林嘉綺出席保養品代言活動,雖然已經是兩個孩子的媽,但是,身材依舊保持窈窕,也看不太到臉上的縐紋,她公開分享平時愛吃的兩樣抗老食物,就是綠色花椰菜與藍莓,養膚又瘦身。

花椰菜含有「蘿蔔硫素」 是抗癌明星

綠色花椰菜對於健康的好處,還不止於此,根據多項研究指出,綠色花椰菜是公認的抗癌明星,花椰菜含有「蘿蔔硫素」(sulforaphane)成分,有助減緩乳癌細胞的生長。蘿蔔硫素一直以來都被與降低罹癌風險的好處相互連結,此外還能預防退化性關節炎、活化免疫系統,以及啟動身體自癒力。

什麼是「蘿蔔硫素」?蘿蔔硫素是含硫配醣體(glucosinolate)的水解物,主要存在於十字花科蔬菜中,可以抑制致癌物質,其中以綠色花椰菜含有最多蘿蔔硫素。

研究:「蘿蔔硫素」能降低中風風險

根據《每日郵報》報導,綠花椰菜中富含自然生成的「蘿蔔硫素」,根據實驗發現,「蘿蔔硫素」能降低中風小鼠的嚴重程度。如果此研究結果對人類有同樣的影響,未來有希望將此機轉製造成藥物,有助對抗中風的威脅。

英國的研究人員已經證明,植物中自然生產的一種叫做萊菔硫烷的蘿蔔硫素分子,在大腦中能轉變成一種有保護性的酶。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的科學家發現,這種「清道夫」酶可以清除在氧化過程中破壞和殺死其他細胞的自由基細胞,而自由基細胞與癌症和阿茲海默症等疾病有關。

烹煮綠花椰菜 最好隔水蒸5分鐘

至於如何烹煮綠花椰菜才能不破壞防癌成效?根據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科學家研究發現,烹調綠花椰菜最好的方法,是將其隔水蒸5分鐘,才能保留抗癌效果。

因為綠花椰能夠具有防癌效果,是因為蔬菜裡含有的黑芥子酶合成後能產生抗癌的蘿蔔硫素,但是如果經過滾水煮過後,黑芥子酶便會遭到破壞,無法合成蘿蔔硫素,以致影響抗癌效果。

鄭醫師補充:

花椰菜中的蘿蔔硫素對於身體保健有諸多研究證實,過去在癌症的治療以及預防上,已有不少研究證實確有效,例如:

1.

Stephanie M. Tortorella, Simon G. Royce, Paul V. Licciardi, Tom C. Karagiannis
Antioxid Redox Signal. 2015 Jun 1; 22(16): 1382–1424. doi: 10.1089/ars.2014.6097
PMCID: 
PMC4432495

2.

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15-01-sulforaphane-cancer-therapy.html

本篇報導的參考文獻:

 2013 Dec;65:1012-22. doi: 10.1016/j.freeradbiomed.2013.08.190. Epub 2013 Sep 7.

Sulforaphane preconditioning of the Nrf2/HO-1 defense pathway protects the cerebral vasculature against blood-brain barrier disruption and neurological deficits in stroke.

建議大家不妨在日常飲食中,多多攝取花椰菜,既可防癌又能預防中風。但烹調方式不對,能夠攝取到的營養成分劑量比較有限,相關的營養補充品便成為便捷的替代方案。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類食物降大腸癌風險45%

日文編譯/陳建甫

【早安健康/陳建甫編譯】台灣罹患大腸癌機率為全球之冠,死亡率也一直高居癌症榜前三名。除了遺傳之外,毒素代謝跟腸道菌叢豐富度,都會影響到結腸與直腸的健康。近來瑞典于默奧大學便公布了一份研究,發現維生素B6可能就跟大腸健康度有大大的關連。 
瑞典研究:攝取充足維生素B6可降低45%腸癌風險 
研究團隊表示,當比對超過11萬人的健檢資料後發現,平日攝取最多維生素B6者與攝取最低者相比,罹患大腸癌的機率低了40%。而達到政府建議攝取量(男性1.5毫克,女性1.2毫克)者,比起最低攝取(男性1.0毫克,女性0.8毫克)者更減少了45%的大腸癌罹癌率。
由於維生素B6可以將體內的蛋白質分解成胺基酸,除了是身體代謝蛋白質必要的營養素之外,也負責抗體跟胃酸的合成以及脂肪的利用。因此研究團隊認為,大量攝取可以預防高血脂及腸癌等相關疾病。 
另外維生素B6更有抑制發炎跟減輕體內氧化壓力的功能,這些功能被認為可以延緩腸癌腫瘤的成長及擴散,因此研究團隊建議,可以多攝取如香蕉、胡桃、大蒜、鮪魚及辣椒等富含維生素B6的食物。 

 

鄭醫師補充:

B6對於身體的許多代謝反應扮演重要的輔酶角色,缺乏B6,相關的生化反應不順,自然影響健康。如何知道自己體內的B6夠不夠?除了血液檢查B6活性物質濃度的測試外,在功能醫學檢測中,尿意的有機酸代謝的檢查項目中,黃尿酸的濃度也能直接反應B6是否充足。

參考文獻:

Xue-Hong Zhang, Jing Ma, Stephanie A Smith-Warner, Jung Eun Lee, Edward Giovannucci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13 Feb 21; 19(7): 1005–1010. Published online 2013 Feb 21. doi: 10.3748/wjg.v19.i7.1005
PMCID: 
PMC3581987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581987/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近3/4歐洲米製嬰兒食品 砷濃度超標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民眾千萬不要以為歐洲、國外來的食品就比較安全。北愛爾蘭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全球食品安全學院調查當地市售嬰兒米製副食品,結果發現,約一半以上的產品無機砷含量超標,學者擔心,這可能傷害嬰幼兒健康、發展。

近75%米製嬰兒食品 砷含量超標

無機砷會帶來一些健康風險,因此歐盟(EU)在2016年1月訂出食品無機砷含量上限,希望食品製造商可以確實遵守,但這項調查報告發現,當地米製嬰兒食品中,有近75%砷含量超標。調查結果已發表於美國〈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期刊〉(PLOS ONE)。

研究首席作者北愛爾蘭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植物與土壤科學系教授安迪‧梅哈格表示,一般來說,米製品出現無機砷機率比其他食品多10倍多,長時間接觸無機砷,可能引起發展障礙、心臟病、糖尿病,或引起神經功能受損。

小寶寶 對砷害特別敏感

雖然歐盟特別強調砷會帶來一些健康風險,但這項調查證據顯示,許多小寶寶正面臨砷毒威脅。5歲以下小寶寶正處於迅速生長時期,加上體重比成年人輕,因此對砷毒特別敏感、脆弱,一旦接觸砷毒,不只生長受影響,智力、免疫系統等,也都可能受傷害。

研究團隊針對喝母乳與喝配方奶的寶寶做研究,分析他們尿液中的砷含量,結果發現,喝配方奶的寶寶,尿液砷含量較高,特別是吃非乳製品、米製強化配方產品的寶寶,更是如此。這些寶寶通常是因為身體無法耐受小麥、乳製品,所以家長就選擇米製配方產品。

嬰幼兒到了副食品階段 更容易接觸砷毒

研究也發現,當寶寶到了副食品階段,接觸砷毒機率更增加5倍之多,這代表米製嬰兒食品與砷暴露確有關連

對於產品砷含量 廠商應誠實告知

研究人員也分析嬰兒食品中的砷含量,結果發現,近75%的嬰幼兒產品,砷含量超過歐盟標準。研究作者認為,食品製造商應該要負起責任,避免產品砷含量超標,而廠商也應誠實告知產品的砷濃度含量,這樣消費者才能對砷毒威脅提高警覺,並得以獲得正確資訊、做出正確選擇。

鄭醫師補充:

如果是歐洲,對於藥物食品安全要求這麼高的地區,嬰兒食品大多含重金屬,那麼其他地區的狀況大概也好不到哪裡去。嬰兒的身體敏感脆弱且正在發育,砷這種重金屬經年累月的接觸對於大腦以及免疫系統的衝擊自然大於成年人,萬不可輕忽。

參考文獻:

Signes-Pastor AJ, Woodside JV, McMullan P, Mullan K, Carey M, Karagas MR, et al. (2017) Levels of infants’ urinary arsenic metabolites related to formula feeding and weaning with rice products exceeding the EU inorganic arsenic standard. PLoS ONE 12(5): e0176923.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176923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維生素D缺乏 中老年失智風險大增

發稿時間:2017/05/06 12:38

 

(中央社記者韓婷婷台北6日電)新加坡學者調查1202位中國老人,血液中維生素D濃度過低出現認知功能障礙風險高,結果發現維生素最低的一組與最高的一組相比,罹患認知功能障礙的風險增加3.17倍。

台灣將邁入超高齡化社會,每5人就有1人是65歲以上的老人,失智症、認知功能障礙等發生率也跟著老年化逐步提升。醫師建議若想預防認知功能障礙得提早補充必要營養素,另建議每天至少曬10到15分鐘太陽來預防。

該項研究在今年1月下旬於日本流行病醫學會大會中報告,引發討論,研究針對1202位60歲以上沒有認知功能障礙的老年人,進行為期2年的追蹤調查,依照每位受試者抽血紀錄進行觀察;學者依受試者血液中維生素D的濃度,將受試者分為4組,結果發現維生素最低的一組與最高的一組相比,罹患認知功能障礙的風險增加3.17倍。

美國羅格斯大學環境與生物科學學院教授米勒(Joshua W. Miller),去年也曾發表過維生素D與認知功能障礙的關係,針對平均年齡在75.5歲的382位老年人做調查,其中有61.3%的受試者,血液中的維生素D低於標準(20 ng/mL)。

再針對血液中維生素D濃度不同的組別,調查對事件的記憶力以及執行能力,維生素D低於標準者都比維生素D在標準以上的組別,試驗成績來得低;另外也針對已有認知問題的老人調查,血液中維生素D的濃度,有認知功能障礙者體內濃度在16.2ng/mL,輕微認知障礙19.7ng/mL,正常則是在20 ng/mL。

杏輝藥品訓練部許仲宜講師表示,維生素D不僅能幫助鈣質的吸收作用,維持血液及骨骼中的鈣平衡,血鈣對於腦神經的運作亦息息相關。

近年在一些醫學研究結果內發現,維生素D有助於神經軸突再生之神經生長因子(NGF:Nerve Growth Factor),其形成亦倚賴維生素D的存在。

經由相關動物實驗及上述初步發現,雖可初窺維生素D對腦神經系統的重大影響,但對於各類失智症的預防與治療效果,仍需進一步的深入探討。尤其需透過各項人體臨床實驗及流行病學研究,才較能夠取得廣泛且客觀的證實。

振興醫院身心科主治醫師袁瑋表示,維生素D有助調節神經系統、免疫系統,母親若在懷孕時,沒有適當補充維生素D也會影響胎兒腦神經發展,既然維生素D與神經系統有關,學者才會將維生素D與失智症做聯想,進而展開研究,也一一被證實兩者有其關聯性。

不過,造成失智症並非僅靠「維生素D」一己之力,中山醫學大學營養學系教授王進崑說,失智症成因醫學界至今尚未找出,成因非常複雜,雖然研究顯示維生素D與失智症有其關聯性,但很難證明受試者事先發生維生素D缺乏才誘發失智症,還是已經罹患失智症才導致維生素D的流失。

王進崑說,一旦出現認知功能障礙,就算狂吃維生素D,疾病也不可逆,頂多只能預防或是延緩失智症發生。

袁瑋表示,台灣老年人愛吃素,支撐肌肉的蛋白質多數缺乏,平時亂吃,中午用一碗麵打發,其餘基礎的營養素如葉酸、維生素B12、鈣、鐵、ω-3等多數不足。老年人還有愛熬夜的習慣,中午睡午覺、晚上邊看電視邊打瞌睡,深夜起床上廁所就再也睡不著,老人失眠問題也年年增加。

預防失智前得先把身體的營養建立起來,補充維生素D除了可以吃綜合維他命,也建議每天外出曬太陽,平均10到15分鐘,不便外出則建議在家找一扇有陽光打進來的窗戶,同樣待在窗邊10到15分鐘,維生素D即可獲得補充。1060506

鄭醫師補充:

根據醫療過去臨床上的數據統計,大約有40-75%的人有維生素D缺乏的狀況,維生素D一向被視為能預防骨質疏鬆、心血管疾病、氣喘以及炎症等等疾病。同時也和糖尿病、高血壓甚至是多發性硬化症的預防有關。骨質疏鬆,是大家都了解維生素D能幫助鈣質吸收(其實不只,也幫助鈣、鐵、鎂以及鋅的吸收)。其他疾病的預防和免疫系統的調控才是關鍵,也包含上述文章提到的失智症。失智症其實一部分與身體的過度發炎有關。

過去也有不少相關研究証實維生素D的不足,與失智症風險息息相關,例如針對年長者追蹤六年的研究發現,維生素D缺乏者,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倍增:

https://www.yahoo.com/news/lack-vitamin-d-linked-higher-dementia-risk-204030324.html

另一篇刊登於JAMA神經學的期刊發現:維生素D缺乏越嚴重,記憶力喪失以及認知功能退化越明顯:

Miller JW, Harvey DJ, Beckett LA, Green R, Farias ST, Reed BR, Olichney JM, Mungas DM, DeCarli C. Vitamin D Status and Rates of Cognitive Decline in a Multiethnic Cohort of Older Adults. JAMA Neurol. 2015;72(11):1295-1303. doi:10.1001/jamaneurol.2015.2115

提醒大家,不妨透過血液檢查確認自己的維生素D是否缺乏,不足的話早日透過營養補充以及日曬來積極改善。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男性小心!睡太少恐增前列腺癌風險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睡眠不只是為了讓身體休息,更可能是攸關生命的大問題!美國研究指出,睡眠時間過短可能提升男性罹患前列腺癌的機率。除了皮膚癌,前列腺癌是美國男性最容易罹患的癌症。6成罹患者超過65歲,每年約有26,700名男性死於前列腺癌。在台灣,前列腺癌則為男性癌症死因的第7名。

平均只睡3~5小時、小於65歲的男性患前列腺的機率高55%

研究團隊分析了2項長期追蹤研究,分別涵蓋407,000及416,000位男性,前者於1950~1972年間進行,後者為1982~2012年間。在進行研究之初,所有受試者皆為身體健康的男性,但兩份研究最終分別有1500和8600位男性罹患前列腺癌。

分析結果發現,與睡眠時間平均7小時的受試者相比,睡眠時間平均3~5小時且小於65歲的男性多出55%罹患前列腺癌的機率,6小時者則多出29%;而年長於65歲的男性則不受此影響

「倘若這次的研究結果在日後獲得更多證據,將更能夠證明充足睡眠對於身體健康的重要性。」研究領導者暨美國癌症學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副理事長Susan Gapstur 博士指出。

過少量的褪黑色素可能引發基因突變

雖然仍需要更多後續研究來了解生理結構上的變化,但足以證明人體的生理循環對前列腺癌的影響力,此外,先前也有研究找到睡眠不足會抑制影響生理循環激素—褪黑色素的分泌。

Susan Gapstur 博士解釋,過少量的褪黑色素可能引發基因突變、降低DNA自我修復的能力和削弱免疫系統。至於為何年長男性不受影響,博士認為有可能是因為自然衰老的過程中,身體所分泌的褪黑色素跟著下降,因此失眠便不致構成太大的影響

(資料來源/American Cancer Society、Daily Mail 文章授權提供/台灣女人健康網)

鄭醫師補充:

這篇是大規模的追蹤研究,可信度極高。

褪黑激素不足對某些癌症的罹患風險增加,類似的研究不少,大家比較有印象的應該是乳癌。

充足睡眠可以幫助身體修復,包含身體抑制DNA癌變的能力,因此要防癌,睡眠時數的充足以及品質良好睡眠絕不能忽略。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aacr.org/Newsroom/Pages/News-Release-Detail.aspx?ItemID=1035&utm_source=social&utm_medium=twitter&utm_campaign=news-releases#.WQwqitKGO00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阿茲海默症新突破!胜肽鼻噴劑可望延緩發病

華人健康網 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

【華人健康網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阿茲海默症是一種不可逆,進展性的腦部疾病,藥物治療目前多治標不治本,或是有較大副作用。但是,根據中研院最新研究發現,新設計出的R8-Aβ(25-35)-PEI胜肽,此鼻噴劑透過鼻腔進行治療,可望應用於阿茲海默症的預防或減緩發病,為阿茲海默症治療帶來一線曙光!許多名人都飽受阿茲海默症之苦,日前深廣播人李季準因病辭世,享壽74歲,他在生前即受此症所苦,甚至好萊塢也有許多影星和李季準一樣,因失智症而撒手人寰。失智症患者當中失智症中最常見的即是阿茲海默症,因此治療突破也備受矚目。

中央研究院生物化學研究所陳佩燁副研究員,以及前生物醫學研究所杜邦憲研究員近日發表延緩阿茲海默症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新設計出的R8-Aβ (25-35)-PEI胜肽,透過鼻腔進行治療,可望應用於阿茲海默症的預防或減緩發病。該文已於2017年3月29日發表在國際專業期刊《歐洲分子生物組織之醫學生物》(EMBO Molecular Medicine)。

阿茲海默症的病理特徵是澱粉樣老年斑塊及神經纖維糾結,澱粉樣老年斑塊可能於患者發病前20年就開始形成,是預防阿茲海默症的重要標的。澱粉樣老年斑塊的組成為Aβ 胜肽,胜肽是一種蛋白質片段,由腦中APP蛋白質(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在代謝過程中產生。Aβ 胜肽在腦中可以被酵素水解,但若產生速率超過清除速率,Aβ胜肽就會聚集形成澱粉樣老年斑塊,最後造成腦神經細胞死亡。

目前國外臨床研究顯示,以靜脈注射大量對抗Aβ胜肽的抗體,可以減少阿茲海默症初期病患腦中老年斑塊的形成,並且減緩智能退化的程度。不過,抗體療法會引發許多副作用,許多病患中途就放棄治療。

中研院團隊則設計出可以抑制Aβ胜肽聚集的另一種胜肽(R8-Aβ(25-35)-PEI),將此胜肽滴入老鼠鼻孔後,經由鼻腔嗅覺神經傳遞到腦部,6小時後就可以到達最高量,且傳遞效果高於17%,能在腦內維持相當長的時間。

在過去,胜肽在血中穩定性不好,非常容易被血中酵素分解,一直是胜肽治療的難題。而中研院團隊設計的胜肽,卻可以穿透細胞膜,不經過循環系統,直接經由鼻嗅覺神經到腦部。

實驗團隊在4個月大,阿茲海默症的基因轉殖鼠身上進行實用,每週透過鼻腔給予6微克的胜肽6次,4個月後發現實驗鼠腦中累積的Aβ胜肽量減少,老鼠的記憶能力也比沒有給藥的對照組來得好。實驗鼠13個月大時,再以正子影像觀察Aβ澱粉樣斑塊的累積,給予胜肽治療的老鼠腦中澱粉樣斑塊也比較少,顯示以鼻腔給藥的胜肽治療可望應用於阿茲海默症的預防,或減緩發病。

鄭醫師補充:

目前只有動物實驗證實有效,希望相關療法能夠早日透過人體試驗的成功,造福更多需要幫助的患者。

參考文獻:

 2017 May;9(5):703-715. doi: 10.15252/emmm.201606666.

An intranasally delivered peptide drug ameliorates cognitive decline in Alzheimer transgenic mice.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8356312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