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生素C攝取不足,白內障易上身 

文/陽明大學醫學院藥理教授潘懷宗博士

【華人健康網文/陽明大學醫學院藥理教授潘懷宗博士】平常有空時我們可以仔細注意一下,許多老人家的眼睛並不像年輕時那樣的黑白分明,而是有一種混濁的感覺,這是因為水晶體內的蛋白結構出現變化,形成不溶解的纖維,讓眼睛出現混濁感,也阻擋光線進入眼睛,影響了視力,這就稱為白內障(cataract)。

英國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London School of Hygiene and Tropical Medicine)的弗萊徹博士(Astrid E. Fletcher),在印度檢驗了5,638位60歲以上老年人的血液,並進行眼睛檢查,在研究分析後發現,血液中維生素C的含量在38毫摩爾/升(mmol/liter)的老年人,會比血液中沒有維生素C含量的老年人,減少39%發生白內障的風險,這篇研究報告已刊登在《眼科》(Ophthalmology)期刊中。

由於印度是開發中國家,因此老年人血液中維生素C含量普遍偏低,有超過一半的人都缺乏維生素C,其中甚至30%的人連儀器都偵測不到血液中維生素C的含量(低於2mmol/liter),即使是維生素C含量高的人(38mmol/liter),也比歐美國家維生素C含量高的族群(70mmol/liter)來得低。

鄭醫師補充:

這是2011年的研究。我建議大家對於白內障的風險,不要單單局限於維生素C,而是考慮身體抗氧化的能力才是關鍵。過去也有相關研究發現:萬能的抗氧化劑硫辛酸能夠降低白內障的罹患風險。硫辛酸與維生素C的最大共通點:身體不能或缺的抗氧化物。

抗氧化力好不好,功能醫學有相關檢測,一測便知。

參考文獻:

Ravindran RD, Vashist P, Gupta SK, et al. Inverse Association of Vitamin C with Cataract in Older People in India. Ophthalmology. 2011;118(10):1958-1965.e2. doi:10.1016/j.ophtha.2011.03.016.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185206/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肝病權威:最新!70%巧克力可改善脂肪肝、肝炎

編譯/張維庭

【早安健康/張維庭編譯】喝著黑咖啡來一塊巧克力、生理期時喝一杯熱可可,對許多女性來說是生活中的小確幸,而近年來純可可粉、純度70%以上的巧克力,對於活化大腦、改善虛寒以及護心血管的種種好處已從國內外的各種研究中證實,現在日本肝臟權威醫師更指出,巧克力還對於治療肝炎有幫助! 

以往提到脂肪肝、肝炎,總會想到電視上飲酒應酬的護肝藥品廣告,總覺得那是愛喝酒又愛大魚大肉的中年上班族才會有的毛病,然而現代人飲食習慣改變,高油高鹽又高糖,長期超標的熱量導致脂肪囤積在肝細胞。 

近年來不論是日本還是台灣,都因為碳水化合物過多的飲食和運動不足,而讓脂肪肝罹患人數節節攀升,根據台灣肝臟學術文教基金會調查,國內成年人竟有高達33%有脂肪肝! 

臨床上最常見的症狀脂肪肝,即使乍看之下對人體還沒有危害,卻是肝臟囤積著過多的三酸甘油脂,會造成動脈硬化、心肌梗塞,腦血管疾病風險增高。 

日本醫學博士栗原毅表示,自己身為肝臟科專門醫師,一直找不到能只透過飲食療法改善肝機能的方式,最後嘗試了70%以上的高純度巧克力,效果十分令人震驚。不僅是脂肪肝,對於脂肪肝惡化後造成的非酒精性肝炎也有幫助。 

栗原博士表示,即使是不喝酒的人,也可能因為脂肪過多囤積而造成發炎,並進展成肝硬化甚至肝癌。此外,非酒精性肝炎的產生有一大因素是活性氧,因為壓力、抽菸以及紫外線等等而造成的活性氧,讓肝臟承受十年以上的損害,就容易造成非酒精性肝炎。而可可多酚在人體內具有強力抗氧化的效果,特別是對於除去肝臟內的活性氧特別有幫助,對於抑制非酒精性肝炎的病程十分有益。

鄭醫師補充:

黑巧克力含的主要幫助保健成分可可黃烷醇具有高度抗氧化力,過去對於健康的研究主要著重於大腦或者心血管健康。

在一篇2010年的歐洲研究發現:吃黑巧克力可以幫助肝硬化患者改善健康,針對21名肝硬化末期的患者分別給予黑巧克力以及白巧克力(差別在於白可克力不含可可黃烷醇)。儘管兩者都能增加肝臟的血壓,但黑巧克力對於增加血流到肝臟以及增加到肝臟組織的血流都比白巧克力增加明顯。有興趣的人可以參閱相關研究報導: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0/04/100415114323.htm

參考文獻:

  1. De Gottardi et al. Dark Chocolate attenuates the post -prandial increase in HVPG in patients with cirrhosis and portal hypertension.. Journal of Hepatology, 2010; 52S9 DOI: 10.1016/S0168-8278(10)60021-9

(cocoa flavonoids )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周喝代糖飲 腦中風、失智增

【中央社台北三十日電】
台灣新生報2017年5月1日

愛喝代糖飲料的民眾當心,「腦中風」(Stroke)期刊發表一項最新研究,每周喝一次代糖飲料,梗塞性腦中風比一般人高出二‧六二倍,失智症風險也隨之增加,含糖飲料反而不會增加。

台北榮民總醫院腦血管科主治醫師林浚仁表示,不少想減肥的民眾都會以代糖取代蔗糖,雖有許多文獻指出代糖對健康傷害大過蔗糖,卻被反駁是肥胖或健康狀況不好的人傾向使用代糖,才會產生代糖不利健康的結果,爭議不斷。

林浚仁指出,日前知名國際期刊「腦中風」(Stroke)發表了一篇長期追蹤的研究,作者群追蹤二千人長達十年,詳細記錄每個人的飲食及危險因子控制狀況,分析腦中風與失智症和糖分攝取的關係,發現代糖喝得越多,腦中風與失智症發生率越高

研究結果顯示,相較不喝代糖的民眾,每周喝一次受測者梗塞性腦中風高出二‧六二倍,若天天都喝代糖,梗塞性腦中風風險將增加二‧九六倍、阿茲海默失智症則增二‧八九倍,即便經嚴密校正其他危險因子,每周喝一次以上人工甜味劑飲料者,腦中風風險仍將近一般人的兩倍。不過,若是攝取含蔗糖的含糖飲料,則沒有顯著發生率。

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組主任許惠玉指出,代糖種類很多,有天然提煉的也有人工合成的,代糖雖有甜味,但吃下肚後大腦發現沒有獲得熱量,機制就會紊亂;萬芳醫院營養師方晴誼則表示,就專業角度而言,並不建議減肥的民眾吃代糖,過去曾有研究指出,吃了代糖反而會增加食慾,讓人吃進更多東西。林浚仁建議,若真的嘴饞,還是喝含蔗糖的飲料,再認真運動可能較健康。

鄭醫師補充:

很多人以為不喝含糖飲料,改喝代糖比較無健康風險,參考這則醫學研究,應該會給代糖愛用者一些警惕。代糖是空的熱量,利用代糖來欺騙身體,到頭來受害的可能還是自己。

參考文獻:

Sugar- and Artificially Sweetened Beverages and the Risks of Incident Stroke and Dementia
Matthew P. Pase, Jayandra J. Himali, Alexa S. Beiser, Hugo J. Aparicio, Claudia L. Satizabal, Ramachandran S. Vasan, Sudha Seshadri and Paul F. Jacques

http://stroke.ahajournals.org/content/early/2017/04/20/STROKEAHA.116.016027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幾年醫界對於是否開放大麻的使用,一直有不同的正反論述,讓我們先從精神疾病與大麻使用是否相關的研究來瞭解大麻的開放是否潛藏危險性?

科學家相信思覺失調症是不平衡的大腦化學反應所造成,可能是基因體質被環境因素所引發。一篇由Tel Aviv 大學發表的新研究發現:大麻是種導致思覺失調症罹患的催化劑。

研究人員比對大麻使用者以及非大麻使用者的發現前者對於思覺失調症的罹患風險較高。因此若有思覺失調症的家族史在青少年就使用大麻,跟玩火沒什麼兩樣。透過讓攜帶容易的思覺失調症變異基因的老鼠讓牠們接觸大麻,結果發現大腦產生的缺陷風險(像得思覺失調症的病理變化)遠高於未接觸大麻的基因變異鼠。

研究人員也透過研究發現不發病的老鼠的保護因子就是BDNF( Brain-derived neurotrophy factor,腦衍生神經滋長因子 )。

不管如何,有精神病的家族病史碰毒品而發病的機率遠高於沒有家族史的人,但沒有精神病家族史的人也不能疏忽大意,因為沒有掌握自己的基因變異是否牽涉到容易發生精神病的體質之前,最好不要碰毒品,因為就像玩火一樣危險。

參考文獻:

  1. Hadar Segal-Gavish, Neta Gazit, Yael Barhum, Tali Ben-Zur, Michal Taler, Shay Henry Hornfeld, Irit Gil-Ad, Abraham Weizman, Inna Slutsky, Minae Niwa, Atsushi Kamiya, Akira Sawa, Daniel Offen, Ran Barzilay. BDNF Overexpression Prevents Cognitive Deficit Elicited by Adolescent Cannabis Exposure and Host Susceptibility InteractionHuman Molecular Genetics, 2017; DOI: 10.1093/hmg/ddx139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美國榮民事務部的統計,大約有8%的人在他們的人生會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狀況,目前對於這種疾病的改善,有效的療法相當有限,因此最近有研究人員,在4月22-26期間,美國芝加哥舉辦的實驗生理年會上發表相關研究,透過橘子精油的動物實驗發現能有效改善PTSD,不禁讓我們想瞭解其中的治療機轉到底為何。

研究人員讓實驗鼠經過溺水的條件反射刺激,再分為讓老鼠被動吸入橘子精油以及沒有經過精油硒入的比較對照組,發現有吸入的,對於恐懼刺激的制約反射,明顯比沒有經由吸入的老鼠減少許多,因此得到這樣的研究結論。

研究人員同時分析這些實驗鼠的免疫細胞,發現精油處理過的實驗鼠期勉易細胞發炎反應較低,因為慢性的壓力以及恐懼,會導致身體發炎,因此細胞發炎指數可作為PTSD的指標。

研究人員希望透過進一步的研究了解橘子精油在中樞如何作用來緩解PTSD,這極可能在人類的PTSD治療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參考原文報導: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7/04/170424141354.htm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懷孕母親的憂鬱症狀可能影響孩子的腦部發育

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

【早安健康/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懷孕母親的憂鬱症狀可能影響孩子的腦部發育 

《Cell Reports》刊登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University of Calgary)的最新發表,研究團隊指出女性懷孕時及懷孕後出現的憂鬱症狀(Depressive symptoms),和其學齡前孩子腦部減少的皮質(cortex)厚度有關而大腦皮質的厚度則和孩子較複雜的思考及行為有關。 

研究中,作者招募52位懷孕女性作為受試者,並在孕期的每個妊娠期、及孩子出生後幾個月後,檢測孕婦的憂鬱情形;並在孩子2.5-5歲時,以核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檢測其腦部結構。 

結果發現,懷孕時具有越嚴重憂鬱症狀的孕婦,其學齡前孩子的腦部前葉及顳葉皮質較薄。作者指出,這項研究成果顯示女性懷孕時,給予適當的心理健康監測及支持,和注重產後婦女的憂鬱情況一樣重要。 

本文出自 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 
新聞出處:Mother’s depression may affect kid’s brain development《The Indian Express》 
http://indianexpress.com/article/lifestyle/health/mothers-depression-may-affect-kids-brain-development-4379956/ 
研究刊登在《Biological Psychiatry》第80卷第11期 第859-868頁 
http://www.biologicalpsychiatryjournal.com/article/S0006-3223(15)01039-2/fulltext  

鄭醫師補充:

這篇研究報導充分提醒準媽媽:不要輕忽孕期的憂鬱症狀,越嚴重,胎兒日後的大腦皮質越薄,影響複雜的思考能力以及型為控制。孕期間一旦出現憂鬱症狀,又怕藥物影響小孩日後的健康以及大腦發育,建議不妨參考整合療法的營養補充來幫助改善,幫助下一代頭好壯壯。

這些研究分享並不是叫大家不要看精神科或者服用精神科用藥。精神科藥物潛藏對某些患者而言,需要積極處理,治療過程中,無法確認是病情惡化或是藥物副作用,請跟開藥的醫師討論。無法得到滿意答覆或者妥善的處理,不妨透過第二甚至第三個專業意見協助改善解決。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最新發表的一篇研究發現:從DHA萃取出來的一種名為NDP1的分子,可以幫助大腦修復,同時保護眼睛(色素視網膜上皮細胞)。

主要機轉是因為NDP1可以幫助身體產生保護性的蛋白,對抗自由基以及修復相關受損的組織。

NDP1,全名是神經蛋白D1(Neuroprotectin D1),是一種從DHA製造出來的脂質訊息,於2004年發現,氧化壓力來自於持續過度產生的自由基,最後導致細胞凋亡,而缺血性中風也讓神經細胞加速死亡,當然也包含退化性的眼睛疾病。

研究團隊發現,當系統出現實驗性的中風,NDP1會開始從一種環指蛋白146來增加製造,名為Iduna,Iduna可以加速DNA修復以及保護色素視網膜上皮細胞免於被一種PARP的蛋白摧毀。NDP1在中風的六小時內,為了因應大量的氧化壓力而大量產生。

換言之,NDP1可以幫助Iduna的製造而幫助細胞生存。研究人員希望能透過進一步更多的研究,讓這種療法實際應用於臨床上幫助更多患者。

參考文獻:

  1. Ludmila Belayev, Pranab K Mukherjee, Veronica Balaszczuk, Jorgelina M Calandria, Andre Obenaus, Larissa Khoutorova, Sung-Ha Hong, Nicolas G Bazan. Neuroprotectin D1 upregulates Iduna expression and provides protection in cellular uncompensated oxidative stress and in experimental ischemic stroke. Cell Death and Differentiation, 2017; DOI: 10.1038/cdd.2017.55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法國研究:孕婦服用癲癇藥產下畸形兒機率高

李宸儀

根據法國國家藥物暨健康產品安全局(ANSM)的一項研究指出,用來治療癲癇和躁鬱症患者的藥品丙戊酸(Valproate),可能導致服用此藥的懷孕婦女產下畸形兒的機率比一般婦女高出4倍。

統計資料也顯示,此藥自1967年法國准許服用以來,已造成用藥婦女產下4100名先天性畸形的嬰兒。目前法國政府已向全國醫生建議,避免將此藥開給包括懷孕婦女在內的所有女性。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ANSM最新的醫學研究報告指出,用來治療癲癇和躁鬱症的丙戊酸,已被確定是造成服藥的婦女產下2150到4100名畸形兒的罪魁禍首。

發表這項研究的ANSM科學中心主任佐瑞克(Mahmoud Zureik)表示,據統計顯示,這項藥品在法國已造成了3000多名的畸形兒,這樣的數字高的十分驚人。

丙戌酸的適應症與副作用

丙戊酸自1967年引入法國後,曾以Epilim、Depakine、Depakote和Stavzor為名流通市場。其主要用來治療癲癇、躁鬱症、精神分裂症,此外,也常被用於預防偏頭痛和各種慢性疼痛。

丙戊酸的優點在於其副作用較少較緩和,藥效反應時間也較快,然而其最為人詬病的副作用便是用藥婦女產下畸形兒的高機率。

據ANSM指出,服用丙戌酸治療疾病的婦女,其產下的嬰兒患有脊柱裂(spina bifida)、自閉症與發育遲緩的機率是一般婦女的4倍。此外,服用丙戌酸治療癲癇之婦女其產下畸形兒的機率又是治療躁鬱症之婦女的2倍,主要原因在於前者所服用的丙戌酸藥量通常較後者多。

脊柱裂是什麼?

脊柱裂是一種先天性的脊椎骨損傷,可分為開放性脊柱裂、囊性脊柱裂以及隱性脊柱裂3種。

脊柱裂寶寶最明顯的徵狀便是在脊椎處有皮膚凹陷、血管瘤、脂肪瘤、毛髮、皮竇等突起物,其症狀包括下癱瘓、腦積水、學習障礙、大小便失禁以及生殖能力受損等。

丙戌酸的副作用

ANSM的研究結果引起法國人的高度關注,不少人譴責製藥商與政府並沒有及早對此藥進行副作用檢測,並告知用藥人副作用的風險。

但事實上,早在1980年代,便有人懷疑它可能有導致婦女產下基因缺陷嬰兒的副作用,但直到2014年法國政府才正視這個問題,並對其進行深入研究。

除了法國對丙戌酸的安全性有疑慮外,英國國民保健署(NHS)在4月時也向國內醫生提出警告,要求醫生只有在當其他可替代藥物都無法治癒病症時,才可以開立丙戊酸的處方箋給予女性或懷孕婦女。

對於外界的質疑與譴責,製藥廠商賽諾菲(Sanofi)發表聲明表示,公司在研發過程中已發現此藥伴隨用藥婦女產下畸形兒機率提升的副作用,並已向法國衛生當局通報。

向藥商提出告訴

目前,大批曾經服用丙戊酸並產下畸形兒的受害家庭,已在法國抗癲癇藥物受害父母協會(Association d'aide aux Parents d'Enfants souffrant du Syndrome de l'Anti-Convulsant APESAC)的協助下,向賽諾菲提起訴訟,控告該公司沒有向用藥人提出副作用的警告。

法國議員巴特(Gerard Bapt)也表示,應該儘快立法禁止醫生提供丙戊酸給懷孕女性。

Epilepsy drug valproate behind thousands of severe birth defects, says French study https://t.co/k6ayc4aFYK

— Sky News (@SkyNews) 2017年4月20日      

鄭醫師補充:

不只是丙戊酸(原廠商品名為帝拔癲)這種抗癲癇藥物,事實上,所有抗癲癇藥物在懷孕時最好都能避免,因為抗癲癇藥物使用,會降低葉酸濃度,而葉酸是胎兒的神經發育非常重要的營養,缺乏葉酸容易產生脊柱裂的先天缺陷。

因此有學者認為,服用抗癲癇藥物的人最好都能額外補充葉酸,以避免葉酸不足帶來的健康風險:

http://www.medscape.com/viewarticle/814588

最理想的狀況,當然是孕期避免抗癲癇藥的使用。萬不得已,有癲癇或者精神困擾甚至其他適應症,必須長期靠抗癲癇藥物來控制的孕婦,額外服用葉酸,應可以降低寶寶畸形的風險。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很多人都知道骨骼健康需要補充鈣和D3,但比較少人知道鎂對骨質的形成也很重要。最近一項芬蘭研究提醒:鎂可能是中年人預防老年行動不便的關鍵要素。這項研究也是少數直接用鎂是否能預防骨折的分析研究。

由 芬蘭東部的Bristol大學針對2245位年逾20歲的對象做追蹤,他們發現鎂的血液濃度比較低的人,骨折風險增加,尤其是髖關節差別更是明顯。男性有最高濃度的鎂,骨折風險降低44%。追蹤期間發生骨折的男性,沒有一個人其鎂的濃度位於最高的範圍(> 2.3 mg/dl)。同樣的研究分析他們鎂的食物攝取與骨折無相關,也就是多吃鎂的食物,並不會增加鎂的濃度,研究人員建議透過營養補充品來提升鎂,避免鎂的濃度不足。

研究人員建議務必提高自己的鎂濃度,降低骨折以及不良於行的風險。由於一般醫療院所並不會針對鎂來做檢測,因此建議大家透過功能醫學的微量元素分析來了解自己體內的鎂是否充足,比較直接而沒有疑問。補充鈣時,一起補充鎂,且以2:1的比例來補充,效果更佳。

參考文獻:

  1. Setor Kwadzo Kunutsor, Michael Richard Whitehouse, Ashley William Blom, Jari Antero Laukkanen. Low serum magnesium levels are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risk of fractures: a long-term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Europe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2017; DOI: 10.1007/s10654-017-0242-2

這些文章不是叫大家不要看精神科或服用精神科藥物⋯而是提供您一些除了吃藥以外的其它各種方式,讓你可以改善你的健康。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2017年04月16日13:40

臍帶血幹細胞多用於白血病、海洋性貧血、黏多醣寶寶等治療。最新國際研究發現,臍帶血幹細胞還可治療自閉症孩童,經杜克大學醫學中心臨床研究,對有自閉症傾向的2至6歲兒童共25人,進行臍帶血治療後,7成病童症狀獲得改善,一些不太講話的孩子大幅增加說話詞彙量,且能進行有意義的溝通。國內醫師表示,此為臨床初期研究,臍帶血幹細胞是否能用於自閉症治療,還需更多研究。今天在一場臍帶血幹細胞衛教活動,台大醫院小兒部醫師、台灣海洋性貧血協會理事長林凱信表示,造血幹細胞移植包含骨髓移植、周邊血幹細胞移植及臍帶血移植,台大醫療團隊組成造血幹細胞移植團隊,治療許多遺傳性基因異常、免疫功能、造血功能異常及癌症等病童,且逾百位病童成功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包含數10名重度海洋性貧血病童,讓病童脫離長期輸血與打排鐵劑痛苦。林凱信說,國際臍帶血幹細胞臨床研究,包含腦性麻痺、後天聽力損傷、自閉症及幼兒腦中風等,而美國杜克大學醫學中心近期發表,以自體臍帶血治療自閉症第一期臨床試驗,自閉症孩童,接受臍帶血治療後,部分病童的詞彙量大幅增加且能進行有意義的溝通,此為臨床初期研究,臍帶血幹細胞是否能用於自閉症治療,還需更多研究。(沈能元/台北報導) 

鄭醫師補充:

用自體幹細胞,也就是自己的臍帶血來做治療,比較沒有排斥風險。這對於是否存臍帶血的預防醫學健康管理問題,提供了加分的佐證。

這些文章不是叫大家不要看精神科或服用精神科藥物⋯而是提供您一些除了吃藥以外的其它各種方式,讓你可以改善你的健康。

參考文獻:

 

 2017 Apr 5. doi: 10.1002/sctm.16-0474. [Epub ahead of print]

Autologous Cord Blood Infusions Are Safe and Feasible in Young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Results of a Single-Center Phase I Open-Label Trial.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8378499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運動前吃東西到底好不好?研究:「這樣做」燃脂力才能大提升!

想要加速燃脂?運動前後的一些小細節都要非常注意啊…… 

對於「運動前能否進食」說法眾說紛紜,有些人認為吃點東西能更有體力鍛練並消耗脂肪,有些人則認為不吃東西減少熱量攝取才瘦得快,到底哪一種說法才正確?根據「DailyMail」報導,英國巴斯大學研究發現,空腹運動燃脂效果最顯著

該項研究找來一組體重過重的男人,請他們做兩項實驗,其一是空腹健走1小時,另一項則是請他們進食2小時後健走1小時,接著檢驗血糖和脂肪組織,發現能量代謝的丙酮酸鹽脫氫酶激酶同工酶 (PDK4)和燃燒脂肪的激素敏感脂肪酶(HSL)均有上升的跡象,而飯後健走的人,兩者指數卻下滑,由此可知,在空腹下運動,燃脂力會比進食後再運動還要好

對此,研究人員Dylan Thompson表示,脂肪組織常常面臨互相競爭的挑戰,他進一步解釋說:「當人進食後,身體就會先忙著消化食物,將它轉化為能量來源,此時運動自然就沒有辦法刺激脂肪組織,達到極好的燃脂效果。」所以想要加速減重的人,不妨試試空腹運動,不過,如果你容易感覺到不舒服,血糖偏低的人建議還是先吃點蔬果墊胃,以免運動時發生危險。 

鄭醫師補充:

空腹運動,加速減重效率。飯後去走走路,即使減重效果不好,但過去有研究發現可以幫助血糖維持穩定,也有健康的好處。

這些文章不是叫大家不要看精神科或服用精神科藥物⋯而是提供您一些除了吃藥以外的其它各種方式,讓你可以改善你的健康。

參考文獻:

  1. Yung-Chih Chen, Rebecca L. Travers, Jean-Philippe Walhin, Javier T. Gonzalez, Francoise Koumanov, James A. Betts, Dylan Thompson. FEEDING INFLUENCES ADIPOSE TISSUE RESPONSES TO EXERCISE IN OVERWEIGHT MEN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 -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2017; ajpendo.00006.2017 DOI: 10.1152/ajpendo.00006.2017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避孕藥調經 恐增憂鬱風險!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不少女性會使用避孕藥,不只是為了避免懷孕,有些人利用避孕藥可以調經的作用,自行到藥局購買避孕藥服用。然而,日前有研究發現,服用避孕藥的女性,罹患憂鬱症的風險較高。所以,要吃避孕藥之前,最好還是先就醫,確認是否適合服用。

研究:吃避孕藥易患憂鬱症 青少女最明顯

衛生福利部八里療養院藥劑科藥師吳芝瑩表示,根據去年JAMA Psychiatry期刊所刊出的一項研究報告指出,在長時間的追蹤之下發現,服用避孕藥的女性較容易患憂鬱症,而且以青少女的影響程度最顯著;這項研究共收案逾100萬名15至34歲丹麥女性,且自2000年起追蹤至2013年,平均追蹤時間約6年,主要是分析各種荷爾蒙避孕法跟罹患憂鬱症的相對風險。

用藥6個月內最常見

吳芝瑩藥師指出,研究結果顯示,使用含有雌激素及黃體激素之綜合避孕藥的女性,被診斷患有憂鬱症的機率比未服用者高出23%,尤其是開始服用的6個月內最常見;若服用只含有黃體激素的避孕藥,罹患憂鬱症機率更比未服用者高出34%,其中年齡介於15至19歲青少女更是高風險族群。上述青少女族群中,口服綜合避孕藥者罹患憂鬱症而需接受抗憂鬱藥治療的機率比起未服用者高出8成,而服用只含黃體激素避孕藥的,患上憂鬱症的機率更高出2倍

服用避孕藥前 先諮詢醫師意見

然而研究也發現,不只口服藥物有此影響,其他替代避孕措施,例如會釋放荷爾蒙的子宮內避孕器、避孕貼片及陰道避孕環等,甚至比起口服避孕藥者有更高的機率罹患憂鬱症。儘管如此,吳芝瑩藥師認為,此研究的最大目的在於提醒醫生及女性都需要注意這項潛在的副作用,毋須因此而感到驚恐甚至貿然停藥。吳芝瑩藥師建議,無論是要服用避孕藥或是採取相關避孕措施,最好都能先就醫接受評估並和醫生討論後再做決定較為妥當。(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鄭醫師補充:

長期使用避暈藥,是否會因為避孕藥使用導致原本的性荷爾蒙分泌或者濃度不平衡,或者造成大腦性荷爾蒙受體數目改變而影響情緒,導致憂鬱?或是避孕要使用導致其他神經傳導物質的不平衡甚至影響其他腺體的內分泌,進而增加優遇症的發生率,這篇大規模研究並未提及真正發生原因。

相關其他臨床研究提到一些可能性,包含可能會影響可體松對壓力的反應等等,有興趣深究的人可參照相關期刊內容:

http://journals.sagepub.com/doi/full/10.1177/147470491301100315

無論如何,用人為干預改變荷爾蒙的分泌,長期下來對女性存在憂鬱症風險的提高,仍不能輕忽。

這些文章不是叫大家不要看精神科或服用精神科藥物⋯而是提供您一些除了吃藥以外的其它各種方式,讓你可以改善你的健康。

參考文獻:

Skovlund CW, Mørch LS, Kessing LV, Lidegaard Ø. Association of Hormonal Contraception With Depression. JAMA Psychiatry. 2016;73(11):1154-1162. doi:10.1001/jamapsychiatry.2016.2387

http://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psychiatry/article-abstract/2552796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央社巴黎十四日綜合外電報導】

喜歡讓小孩玩智慧型手機或平板的父母恐怕要注意,根據今天公布的最新研究,幼兒使用觸控式螢幕裝置的時間越多,睡眠的時間越短

法新社報導,這篇刊載在「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六個月到三歲的幼兒每天多用一小時觸控式螢幕電話或平板,每廿四小時期間的睡眠時間會減少將近十六分鐘。

但該項研究仍無法斷定額外使用觸控式螢幕是幼兒睡眠變少的元凶,或睡眠減少是否會對健康造成負面影響。睡眠對於認知發展相當關鍵,特別是幼年時期,腦部與睡眠模式都在共同逐漸形成中。

過去的研究顯示,看電視與玩電玩會導致兒童睡眠問題

二○一四年,這項研究進行的地點英國,高達七十%的家庭擁有觸控式螢幕裝置。

這份研究針對七一五對擁有嬰兒或幼兒的父母,請他們回報孩子白日與晚上的睡眠時間、他們的孩子多快入睡,以及晚上他們有多常醒著,並同時追蹤這些小孩使用觸控式螢幕裝置時間。

結果發現,所追蹤的幼兒之中,四分之三的兒童每天都會使用觸控式電話或平板,兩或三歲的兒童,比例更升至九十二%,平均每天使用時間為廿五分鐘。

使用越多觸控式螢幕不僅與睡眠減少有關,也與花更久時間入眠有關連,至於睡眠品質,則似乎沒有改變。但這份研究的研究方法與結論也遭到某些專家批評。

英國開放大學統計學榮譽退休教授麥康威說,對於觸控式螢幕使用與睡眠減少的關連,「可以有很多種可能解釋」。

鄭醫師補充:

觸控螢幕的科技,帶給我們便利,甚至也取代一部分的親子互動陪伴,但對幼兒的發展,可能弊多於利,不管如何,如何控管以及增加親子的實質互動與陪伴,遠比讓小孩年著觸控螢幕好上許多。 這些文章不是叫大家不要看精神科或服用精神科藥物⋯而是提供您一些除了吃藥以外的其它各種方式,讓你可以改善你的健康。

參考文獻: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rep46104

Daily touchscreen use in infants and toddlers is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sleep and delayed sleep onset

  • Scientific Reports 7, Article number: 46104 (2017)
  • doi:10.1038/srep46104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早安健康/江守山(腎臟科名醫)】好孕養胎最忌飲食汙染:鉛 

孕婦吸收的鉛90%會傳給胎兒 

鉛與汞同樣都是有毒的重金屬,進入食物鏈的模式與汞相似,容易受其污染的食材也相近,如大型海魚、中藥等,都常可驗出過量的鉛。此外,對台灣民眾來說,還要小心每天喝的水,因為鉛元素與水長期接觸後會析出,全台有長達數萬公里的老舊鉛水管,至少有三•六萬戶仍使用老舊鉛管供應食水,再加上有些民宅、大廈等供水系統會使用含鉛水龍頭等情況,所以我們飲用的自來水,很可能是被污染過的「鉛水」。假如再加上其他飲食,以及透過呼吸道吸入的鉛,生活中潛藏的鉛毒危機實在是不容小覷。 

鉛進入人體後,在軟組織與血液的半衰期雖然只有三十天,但它不易排除,因為身體會將鉛離子集中隔離、累積於骨骼中,一旦鉛進入骨骼後,半衰期將延長至二十年以上。假如發生在女性身上,懷孕時累積在骨骼中的鉛便會釋入血液,並通過胎盤進入胎兒體內,因此對未來有生育打算的女性來說,想避免孩子受到鉛的毒害,即刻起就得小心鉛毒,同時在懷孕前,最好到醫院進行血微量元素檢測,確定身體內鉛含量的指標合格後再懷孕。 

此外,孕婦和胎兒對鉛的吸收率比一般人更高,孕期防毒也相當重要。舉例來說,同樣程度鉛污染的食物,一般成人吃了之後大約會吸收十至十五%的鉛,但孕婦卻可吸收高達五○%,而胎盤對血液中的鉛也毫無屏障作用,所以孕婦體內九○%的鉛會通過胎盤給胎兒,進而導致胎兒的先天性鉛中毒。 

由於鉛會累積在身體,毒性會影響人體內所有的器官和系統,成人及孩童皆然,而且因為可通過胎盤,因此對打算懷孕的女性、胎兒和幼童更加危險。 

危害:造成男女不孕 

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前主任林杰樑生前參與的最後一篇生殖毒害研究,證實男性不孕與重金屬鉛有關,精液中的鉛濃度越高,精蟲數就越少。事實上,鉛對生殖系統是直接毒性,許多動物研究皆證實,鉛濃度過高會使生育力和生殖受損。二○一三年高雄醫學大學針對「血鉛值與不孕症」的研究結果也顯示,不孕症婦女平均血中鉛值(三•五五μg/dL)顯著高於具正常生育能力之婦女(二•七八μg/dL),再再證明當血鉛濃度微幅升高,對女性卵子或男性精蟲的數量與品質,都會引發負面影響。 
如何避免「鉛」傷害自己和寶寶? 
鉛可以透過飲食、呼吸或皮膚接觸吸收而進入人體,但正常狀況下又以飲食為主要管道,因此慎防「鉛從口入」,每一個人都應該認真執行。 
請注意!這些食物都可能含有「鉛」 

①水 
對台灣民眾來說,日常飲食中最立即該處理的是每天都要喝的水,也就是自來水中的鉛。雖然目前淨水廠供水被檢驗出的鉛含量(2015年0.25~7.76μg/L),的確低於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的10μg標準,但人體的血鉛濃度越低越好,最好是零,所以不管是水還是其他食物都不應含鉛。有鑑於此,我們就必須自力救濟,例如清晨或假日後的第一道自來水,含鉛量最高,最好打開放掉一些再使用;或是自行安裝逆滲透淨水設備,以確保家中用水安全。 
②中藥 
《整體環境科學(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的研究發現,食用中藥的婦女,其母乳的含鉛量明顯比沒有吃中藥的母親更高,因此測量這些孕婦常吃的當歸、紅棗、枸杞、四物湯,結果所有的樣本都含鉛,其中四物湯的鉛含量更高達322.31μg/L。台灣消基會每年的中藥檢驗也一樣,年年都會檢出鉛和汞,而常用來治療小兒驚悸及解熱的八寶散、驚風散也常被檢出含有超標的鉛;由於無毒的安全中藥難尋,因此唯一的防範之道就是「不要吃」,特別是孕婦、哺乳婦女及6歲以下孩童,更是一定要避免。 
③罐頭食物 
有些罐頭常用的馬口鐵含有微量的鉛,而且有些罐頭在製造時也可能使用鉛焊接,由於罐頭食品之所以能長期保存,主要依賴於真空、密封和殺菌,因此在經過高溫消毒時(尤其是裝酸性食物),鉛便會溶出於食物當中。 
④皮蛋 
皮蛋是一種特殊的蛋加工品,通常以鴨蛋為原料,並透過浸漬鹼性浸漬液,來使蛋白凝膠轉為透明,讓口感更為Q彈。然而部分業者,為了避免凝結好的蛋白再液化,往往會在浸漬液中添加少許鉛、銅等重金屬以提高安定度,因此也是高含鉛風險的食物。 
不良的嬰幼兒玩具也可能含鉛! 

要提醒的是,嬰幼兒玩具中也可能含鉛。2008年美國便有600萬件玩具因為含鉛過高而被回收。由於嬰幼兒常喜歡把玩具或隨手可得的東西放入嘴裡吸吮啃咬,如此一來便會吃進大量的鉛,因此購買嬰幼兒玩具或用品時,一定要慎選合格產品才行。

鄭醫師補充:

鉛或其他重金屬可以檢測也可以透過相關療法排除,不可諱言,汙染無所不在,為了下一代以及自身健康,減少曝露接觸,透過檢測了解實際汙染累積的狀況,透過相關療法來幫助身體降低汙染,減少毒害,大概是目前能做的極限了。

這些文章不是叫大家不要看精神科或服用精神科藥物⋯而是提供您一些除了吃藥以外的其它各種方式,讓你可以改善你的健康。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男人白頭髮多寡 竟與心臟病風險有關?!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男人白頭髮多寡,與心臟病風險有關!埃及學者近日在2017年歐洲心臟病防治協會年會(EuroPrevent 2017)中發表研究指出,白頭髮較多的人,較容易出現心臟病。

白頭髮越多 越容易有心血管疾病

埃及開羅大學心臟學專家艾莉妮‧薩姆爾表示,老化是冠狀動脈疾病風險因子,且這項風險因子無可避免,一些皮膚科跡象也一樣,越老越容易出現,而出現白頭髮或許代表冠狀動脈疾病、心臟病風險上升。

薩姆爾博士補充,對於出現白髮這種心臟病風險跡象,未來需要進行更多研究,才能確認,進行這些研究,或可幫助及早發現心血管疾病、盡早介入治療。

粥狀動脈硬化、長白頭髮 生理機轉類似

粥狀動脈硬化與頭髮變白在受損DNA修復、氧化壓力、發炎情況、荷爾蒙改變與細胞衰老方面,擁有相似機轉。研究人員以冠狀動脈疾病患者為對象,想了解他們長白頭髮的情況,並探索長白頭髮是否為疾病獨立風險指標。

這項研究為前瞻性觀察研究,含括545名男性患者,這些患者疑似患有冠狀動脈疾病,因此接受多層次電腦斷層掃描(CT)幫助確診。研究人員將患者依是否罹患冠心病、白髮量多寡等進行分組。

研究人員也將白髮量多寡分為五等級,第一級為全部是黑髮,第二級為黑髮多於白髮,第三級為黑髮與白髮一樣多,第四級為白髮多於黑髮,第五級為滿頭白髮。

白髮比例越高 冠狀動脈鈣化越嚴重

研究人員分析高血壓、糖尿病、抽菸、血脂異常與冠狀動脈疾病家族史等變數。結果發現,當一個人白髮量開始與黑髮量一樣多,也就是白髮量在第三級以上,冠狀動脈疾病風險就會增加,這項變數獨立於年齡與其他疾病風險因子。

研究也發現,對於沒有冠狀動脈疾病的受試者,白髮比例越高,冠狀動脈鈣化情況也越嚴重

白頭髮比例增多 可能是心血管疾病徵兆

薩姆爾博士認為,粥狀動脈硬化與長白頭髮有相似生理路徑,兩者發生比率也是隨年齡增加,從研究結果來看,撇開年齡因素,白頭髮可被視為生理年齡指標,透過這項指標,或可了解一個人心血管疾病風險高低。

鄭醫師補充:

用白髮的比例來評估男性冠狀動脈疾病的風險,一般人比較少聽過,也提醒大家,若是有心臟血管疾病白髮比例又高的男性,對於冠狀動脈疾病的預防、治療以及改善,務必更積極。

這些文章不是叫大家不要看精神科或服用精神科藥物⋯而是提供您一些除了吃藥以外的其它各種方式,讓你可以改善你的健康。

參考原文報導來源: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7/04/170408104609.htm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