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跳速度與壽命長短的關係密切

作者: 本報訊 | 台灣立報 – 2013年4月29日 下午11:37

PanSci泛科學網


作者:營養共筆


研究者丹是麥哥本哈根大學 Gentofte 醫院心臟病專家 Magnus Thorsten Jensen 醫師,他認為我們或許得注意一下自己的心跳速率。


「心跳速率太快並不一定就是生病。不過我們知道心跳快速與壽命兩者之間有強烈的關聯。」


跟據以前由 Jensen 與同僚們的研究,休息時脈搏每分鐘大於 80 的人,會比每分鐘 65 下的人要早 4 ~ 5 年死亡。


研究者們在10幾年前就已經知道,心跳速率與壽命長短有關。


一般來說,體態比較瘦的人心跳速率通常會比較慢;而不運動的人心跳速率會比較快。


從這點來看,我們就能看到不健康的生活型態會反應到你的心跳還有壽命長度。


新研究的目標就是要回答這個問題:平常身體健康然後有規律運動習慣的人,休息時心跳速率較高,是否意味著他們的壽命會比較早結束呢?


研究者們發現這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


Jensen 醫師說:「休息時的心跳速率不僅只是評估運動程度的指標,它更可以是個獨立的危險因子。」


研究從 1970 年開始追蹤將近 2 千 8 百位男性,分析研究開始後 16 年間的資料,在最初的時候,他們都是中年人。


研究者們調整他們的統計資料,以避免被年齡,或是一些生活習慣等因素給影響。


經過調整後,他們發現休息時的心跳速率每分鐘每增加 10 下,死亡風險就會增加 16%。


至於女性的情形應該不會差太多,因為過去關於她們的心跳研究也發現類似的結果。


Jensen 醫師懷疑,心跳速率較快可能是心臟病、肺部疾病或是糖尿病等相關疾病的第一個跡象。


洛杉磯加州大學(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心臟病學教授 Gregg Fonarow 博士表示,醫生們得意識心跳速率較快的風險,並且要為病患監測心跳的狀況,而且要適切地提出建議。


增加活動量與減少坐著的時間,就能降低心跳速率以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戒菸也能降低心跳速率。此外,有些藥物在某些情況下能幫助降低心跳速率。」


Jensen 醫師表示,目前對於心跳的正常範圍是每分鐘 60 – 100 下,基於這個研究結果,我們應該重新思考這個範圍是否合宜。




鄭醫師補充:


長壽的動物,心跳比較慢,這是常識,以人來說,心跳較慢的人,粒線體的負擔輸出比較少,故當事人比較長壽,因此透過增加活動量以及減少坐的時間,排除吸菸以及其他負面因子,是延年益壽的不二法門。


參考文獻:


Magnus Thorsten Jensen, M.D., cardiologist and researcher, Copenhagen University Hospital Gentofte, Copenhagen, Denmark; Gregg Fonarow, M.D., professor, cardiolog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April 15, 2013, Heart, online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對於憂鬱症治療,一旦疑似有自殺風險,治療者以及患者的親朋好友,莫不繃緊神經,嚴陣以待。根據愛爾蘭最新發表的研究發現,憂鬱症患者的抽血檢測,若是發炎指數偏高,自殺風險亦隨之提升。

這項研究比對142位愛爾蘭的成年人,研究發現,有憂鬱症並高自殺風險的人,相對於那些憂鬱症患者,但本身屬低自殺風險或者是一般族群,發炎指數明顯偏高。研究人員提醒發炎指數對自殺風險而言,可能扮演重要的關鍵。

儘 管過度心理壓力也會導致發炎指數升高,,因此當事人亦可能與過度心理壓力有關所導致,然而,這項研究無法釐清到底何者為主因,或者是兼而有之,也就是身體 發炎與心理壓力同時對身體發炎影響關係至大。換句話說,到底是壓力造成發炎指數升高,進而導致自殺風險,或者是發炎指數升高,讓當事人想自殺,研究人員無 法確認。

這項研究的參與者來自於都柏林的兩家醫院,74位罹患憂鬱症(29位合併高自殺風險,45位低自殺風險)以及48位健康自願受測 者。憂鬱症以及自殺風險皮工,分別透過Hamilton Rating Scale for Depression以及Mini–International Neuropsychiatric Instrument兩項量表來評,發炎指數則是抽取受測者的空腹血液,檢測 interleukin-6 (IL-6) 以及 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 (TNF-α)等發炎指數,還有抗發炎指數 interleukin-10 (IL-10)以及一般最常見的發炎指數 C-reactive protein (CRP)。此外跟壓力有關的指數包含ACTH(腦下垂體分泌刺激腎上腺分泌壓力荷爾蒙Cortisol的物質)以及Cortisol也一併檢測比較。 ACTH以及Cortisol異常,代表壓力過高,憂鬱症患者的Cortisol大多偏高。

分析發現,憂鬱症患者合併高自殺風險的患者其發炎指書呈現高度正相關,低自殺風險的憂鬱症患者比較之下看不到。低自殺風險的憂鬱症患者與健康受測者,發炎指數兩相比較並無顯著差異。至於ACTH以及Cortisol則顯現不出差別,也就是跟自殺風險無關。

研究人員建議對於高自殺風險的人,也許可以考慮發炎指數的量測。

我的想法:抗憂鬱如能抗發炎,自殺風險也許能降低,期待有進一步研究來證實這樣的治療論點,幫助更多憂鬱症的高危險群患者避免自殺風險。

參考文獻:

O'Donovan, A., Rush, G., Hoatam, G., Hughes, B. M., McCrohan, A., Kelleher, C., O'Farrelly, C. and Malone, K. M. (2013), SUICIDAL IDE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ELEVATED INFLAMMATION IN PATIENTS WITH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Depress. Anxiety, 30: 307–314. doi: 10.1002/da.22087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da.22087/abstrac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研究:握緊右手 有助增進記憶

中央社 – 2013年4月29日 上午2:01

(中央社台北26日電)新研究發現,緊握右手可能有助加強記憶一樁事件或行動,緊握左手則有助稍後想起這段記憶。


「今日醫學新聞」(Medical News Today)網站報導,普洛柏(Ruth Propper)帶領蒙克來州立大學(Montclair State University)一群專家展開這項研究,結果刊載於「公共科學圖書館」(PLOS ONE)期刊。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先前所作研究證實,刺激腦部關鍵區域能改善記憶。


新研究執筆人指出:「緊握單邊手掌能增加額葉的神經元活動,這個動作也與增加大腦半球『處理模式』有所關連。」


研究結果顯示,受試對象在背單字列表時握緊右手以及在回想這些單字時握緊左手的情況下,表現勝過其他緊握手掌的組別。


普洛柏表示:「結果顯示,部分簡單的肢體動作短暫改變了腦部運作方式,有助改善記憶力。至於這是否也能改善言語或空間等其他認知能力,則有待進一步研究。」


根據先前研究,研究人員總結:「握緊手掌有助增進記憶力,原因可能在於這麼做能啟動腦部與記憶形成有關的特殊區域。」(譯者:中央社蔡佳伶)1020426




鄭醫師補充:


很有趣的研究報告,對學生唸書應該有幫助,提供給大家參考。


參考文獻:


Citation: Propper RE, McGraw SE, Brunyé TT, Weiss M (2013) Getting a Grip on Memory: Unilateral Hand Clenching Alters Episodic Recall. PLoS ONE 8(4): e62474. doi:10.1371/journal.pone.0062474


http://www.plosone.org/article/info%3Adoi%2F10.1371%2Fjournal.pone.0062474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間歇性的禁食療法曾風行一時,但在科學證據上一直缺乏明確的證據,最近發表於糖尿以及血管疾病期刊( Journal of Diabetes and Vascular Disease)的一篇文章提到禁食療法對於糖尿病以及心血管疾病患者有幫助。 間歇性禁食能夠幫助不管是連續幾天或者挑一兩天,對於體重減輕以及心血管健康促進有直接幫助,這項研究領導人 James Brown評估已經發表的間接性禁食研究發現,發現對於治療肥胖以及第二型糖尿病有莫大幫助。

 所謂間歇性斷食指的是正常卡路里攝取和卡路里限制交替進行,這可以交替來作或者是一周挑兩天做禁食,根據研究顯示,這種飲食控制跟每天卡路里計算相比,對減重幫助更大。

臨床研究亦發現能抑制發炎、改善血糖以及血脂肪數值,並且促進循環以及降血壓。

 禁食的身體會改變身體選擇燃料的來源並且減少氧化壓力。 相對於藥物以及位繞道手術,對於肥胖患者可以考慮這種更自然的治療方案。

 有些動物研究更發現,間歇性禁食對於身體心血管系統的幫助與運動相當,例如改善血壓、心跳以及降低膽固醇等等。禁食對缺血性心臟病患者也有幫助,不僅具保護心臟效果還能提升脂聯素adiponectin,這是由脂肪細胞製造分泌的物質,與維持血糖以及脂質平衡有關。脂聯素與身體質量指數(BMI)成負相關,也就是肥胖或者是BMI值高的人,脂聯素偏低,反之,體重下降,脂聯素亦隨之提升。

因此,研究人員提醒,間歇性禁食相較於胃繞道減重手術,能達到更多好處,也不必高額費用以及伴隨手術得而來的潛在風險。此外,相關研究亦證實間歇性禁食對長壽、預防疾病特別是像阿茲海默症這類失智症也有效用。

每周找兩到三天來禁食,對於肥胖者以及相關疾病患者幫助不少,即使沒有肥胖困擾的人也可以試試一周禁食一天看看。

參考文獻:

James E. Brown, Michael Mosley and Sarah Aldred. Intermittent fasting: a dietary intervention for prevention of diabete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British Journal of Diabetes and Vascular Disease, April 2013

http://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13-04/sp-fse042613.php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長期處上班壓力 易患心血管疾病

作者: 莊瑞萌 | 台灣醒報 – 2013年4月25日 下午5:39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綜合報導】上班族者長期處於有壓力的職場環境,恐怕容易出現心血管疾病或是糖尿病。德國研究者觀 察950位上班族工作內容與壓力指數後發現,身體健康的人如果長期暴露在有壓力的職場上,會大幅增加身體發炎的風險,出現心血管疾病風險也較其他人高過2 倍以上。


慕 尼黑赫爾姆霍茨環境衛生研究中心研究者,利用調查情緒的問卷結果與血液中發炎反應後發現,一半以上的上班族都表示自己曾在工作上面臨壓力,如果加以細分, 壓力與身體C-反應蛋白濃度的提高,兩者的確有正相關。換句話說,壓力有可能讓身體出現不適,再者,壓力產生的隱形影響力,還包括員工容易出現沮喪、失眠 以及開始對運動欲振乏力。

研究者艾蜜妮表示,「從這次的研究結果我們可以推論,只要能從職場壓力下手,便可以找到方法來解決因壓力引起的相關疾病,例如心臟疾病等。」


另一項研究也指出,上班族如果有壓力,還容易為自己帶來糖尿病。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研究者,觀察677位平均43歲以色列上班族後發現,在研究期 間5年之內,有17人診斷出第二型糖尿病,曾出現職場壓力的人,不幸罹患糖尿病風險則提高了1.84倍,如果再撇開血壓高低等因素,在507人中,曾歷經 職場壓力的上班族,罹患糖尿病風險更一下子提高了4.32倍。


本次研究結果已刊登在《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and Psychosomatic Medicine》期刊。


鄭醫師補充:


壓力會導致腎上腺皮質醇提升,抑制免疫系統,長期下來,免疫系統失衡,慢性疾病而來。上述研究報導就是很清楚的例證。如何檢測壓力對身體的影響以及透過生活形態以及心態調整來真正抒壓,才是預防相關慢性疾病的關鍵。


參考文獻:



  1. Rebecca Emeny, Marie-Elena Lacruz, Jens Baumert, Astrid Zierer, Alexander von Eisenhart Rothe, Christine Autenrieth, Christian Herder, Wolfgang Koenig, Barbara Thorand, Karl-Heinz Ladwig. Job strain associated CRP is mediated by leisure time physical activity: Results from the MONICA/KORA study. 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 2012; 26 (7): 1077 DOI: 10.1016/j.bbi.2012.07.004
  2. Emeny, R.T. et al. Contributions of Job Strain and 9 Emerging Biomarkers of Coronary Events in Healthy Workers: the MONICA/KORA Augsburg Case-Cohort. Psychosomatic Medicine, 75(3):317-25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睡飽、喝咖啡依舊沒精神 小心腎上腺疲勞過度

 
 

有許多人每天睡滿8小時,但上班時依舊精神差,就算喝茶或咖啡提神,還是覺得很累。根據醫生表示,這可能是身體的腎上腺過度疲勞才會出現的問題,如果沒有馬上放鬆休息,最終可能會導致自律神經失調等症狀。



早上總是常打哈欠,喝咖啡和茶提神也無法提神,可是到了晚上就精神飽滿,失眠整夜,如果有以下的症狀,很有可能就是有腎上腺疲勞的情況。其實台灣近5年來,腎上腺疲勞的人增加了3到4成,主要是因為壓力大時,腎上腺會分泌皮質醇對抗壓力,長時間情緒緊繃,腎上腺分泌失調就會導致腎上腺疲勞。



雖然腎上腺疲勞不是疾病,只能靠自己改變生活型態和紓解壓力來調適,不過如果放任腎上腺繼續疲勞,嚴重的話自律神經會失調,除了讓自己感覺愈來愈累外,老化速度也會變得相當快。



根據書田診所家醫科醫師何一成表示,許多人做什麼事情都要求完美,這時候身體心理壓力就會很大,而食物可以幫助調節腎上腺分泌的功能,使情緒可以適當舒緩,像是全麥糙米、各種顏色的蔬菜、適當的肉、魚類,都可以改善這樣的狀況。(新聞來源:年代新聞記者劉芯彤、張世澤)



腎上腺功能障礙會出現什麼狀況?讓我們先參考六星期大腦健康計畫這本書的表格,幫自己打個分數:


首先,完成以下的測驗已評估自己的壓力反應,以及生活中的壓力指數。



如果答案為「是」,則在左邊的方格打勾。然後利用以下的分數欄看看自己的情況有多嚴重。




腎上腺功能障礙測試*



我有低血壓。



當我起身時會感覺暈眩。



我有血糖過低的情況。



我嗜吃含鹽量高的食物。



我嗜吃甜食。



我的眼睛下方有黑眼圈。



我有睡眠問題(無法入睡或熟睡)。



我的睡眠品質很差(睡醒後沒有恢復精力的感覺)。



我感覺昏沈或無法集中注意力。



我會頭痛



我經常感染(很容易感冒)。



我的運動耐力不佳,且運動完之後感到筋疲力竭。



大部分的時間都覺得壓力沈重。



我感覺疲累而亢奮。



我會積水。



我有恐慌症或是很容易受到驚嚇。



我會心悸



我每天都需要望咖啡因展開序幕。



我對酒精、咖啡因與其他藥物的耐受性不佳。



我感覺虛弱與顫抖。



我在緊張時,掌心與雙腳會冒汗。



我感覺疲勞



我的肌肉衰弱。


0-7可能為輕微腎上腺功能障礙,8-10可能為中度的腎上腺功能障礙,11以上可能為嚴重的腎上腺功能障礙。


大腦與壓力


思想、認知、信念與態度如何影響我們?



壓力(與放鬆)反應是由大腦的指揮與控制中心--下視丘所控制的。


當這個部分的神經系統啟動時(大部分的人在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啟動的狀態),我們的腎上腺釋出更多的皮質醇與刺激性的神經傳導素--腎上腺素 (腎上腺素)與正腎上腺素。這些化學物質充滿活性與激勵性。



這個系統是我們的寶貝,尤其是當我們遇到麻煩或危險時。想想看在大草原吃草的斑馬。在飢腸轆轆的獅子逼近時,承受突發性壓力的斑馬拔腿狂奔。直到有一隻被撲倒之後,其他斑馬恢復冷靜,繼續吃草。基本上,我們的身體在啟動壓力反應時,情況就和斑馬一樣。



美國史丹佛大學生物科學及神經學教授羅伯特薩波斯基(Robert Sapolsky)的說法,那是斑馬沒有潰瘍的原因。牠們會有瞬間急遽升高的壓力,然後,斑馬又恢復冷靜,繼續吃草。牠們的壓力反應是瞬間啟動的,在危機解除之後就關閉了。



我們文化的問題是長期不間斷的無情壓力,對神經系統造成永無休止的刺激,包括我們缺乏營養又有毒的飲食、環境毒素、電磁污染,以及失去控制的無力感,以及沒有歸屬感。



這讓我們處於長期的警報狀態。引領風騷的神經科學家布魯斯麥克尤恩(Bruce McEwen) 在他的著作「我們所知的壓力盡頭」(The End of Stress as We Know It)中,解釋長期的壓力如何損耗我們的生理系統。他將這種情況稱為「適應負荷」4,可以視為一生當中所有壓力源的總和。



所有這些過量的壓力源,人體無法長期不斷應付的壓力源,導致交感神經系統與壓力反應的過度激化,緊接著就是能量的消耗殆盡。



薩波斯基博士詳細闡述這種慢性壓力損傷大腦的方式。主要的壓力荷爾蒙--皮質醇,居高不下的數值損傷了海馬迴。



在從適應的觀點來看,當我們處於危險或有壓力的情況下,我們會想要記住所有相關的一切。那是好事一樁,有助於我們避免未來重蹈覆轍。



那是為什麼我們大腦的記憶中心海馬迴會有數量眾多的皮質醇受器。因為我們需要記住危險的情況,以避免未來的再度發生,我們的身體在這方面有著完美的設計。



然而,在現代的社會裡,這套生理系統受到過度的激化。我們不需要記憶我們認知為壓力的每個情況。長期的大量皮質醇損傷了海馬迴,導致記憶力受阻5、失智症與沮喪6加拿大麥基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神經學科學家桑妮雅 魯皮恩(Sonia Lupien)博士已經說明壓力如何緊縮我們的記憶力中心,並對我們的大腦與認知功能造成有害有的影響7,8



壓力簡直就是大口啃噬著我們的大腦。



從遭受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人身上,可以清楚看到壓力所造成的影響;這是遭遇某種創傷事件所造成的一種焦慮症候群,促使經歷過創傷的人,生活在一種過度反應的狀態。經歷過重大創傷的人,有15%會出現這種情況,例如經歷戰爭、暴力或虐待。這種病徵會改變大腦,重組人體對壓力的反應。許多遭遇過911創傷的人都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症狀9


不管是生理的危險、一個想法、認知、毒素、過敏原、感染、甚至是異常的細菌所造成的任何壓力,都會透過這個系統引發廣泛的負面影響。這些影響範圍廣泛,而且力道強勁。.


過度激化的壓力反應有何影響?


以下是長期過度激化壓力反應所造成的影響一覽表10。我在這裡條列這些,只是要說明關於壓力對人體與大腦的負面影響,現有的研究範圍與我們的瞭解。長期持續不斷的壓力:



  • 增加發炎與發炎性的細胞激素 (TNF alphaIL-1 Th1免疫反應),這些都涉及到沮喪、躁鬱症、自閉症、精神分裂與阿茲海默症。
  • 減少神經傳導素乙醯膽鹼的數量,這是天然的放鬆與消炎劑、具有鎮靜舒緩與促進記憶力的作用。
  • 提高沮喪焦慮
  • 損傷海馬迴,導致記憶力喪失與情緒障礙。
  • 提高「興奮性神經毒性」與激化NMDA受器 (細胞的開關)導致細胞死亡。
  • 降低血清素數量。
  • 降低BDNF (大腦的療癒與修復工廠,是新大腦細胞合成所不可或缺的)
  • 降低生長荷爾蒙。
  • 減少慢波睡眠。
  • 降低社交互動與性的感受力。
  • 提高異常的脂肪與胰島素抗性。
  • 干擾甲狀腺功能。
  • 激化導致粒腺體死亡與能量流失的通道(BAXp53)
  • 增加脂肪釋放滲入血液中的數量。
  • 提高三酸甘油脂、減少HDL (好膽固醇)、與增加LDL (壞膽固醇)
  • 提高血液的濃稠度與血小板凝集,導致栓塞(引發心臟病與中風)。
  • 造成肌肉的流失。

食物也會造成身體壓力嗎?且讓我們看一下臨床研究的數據:



壓力壓垮了我們的基因


我們所吃的壓力食物不只造成身體的壓力,也引發了基因的改變,導致更多的壓力。



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ian Nutrition)有一份引人矚目的研究,發現以精製碳水化合物為主食的人,體內的壓力基因、發炎基因與胰島素抗性基因都被啟動了。24



研究檢視二組都有胰島素抗性的人員。他們所吃的二份飲食是完全一樣的:相同的熱量、等量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與纖維。



唯一的差異是一組的碳水化合物來源是小麥、燕麥與馬鈴薯,另一組是裸麥。裸麥含有不同的訊息分子,被分解與吸收的速度,遠遠落後於小麥、燕麥與馬鈴薯。



實驗的結果具有革命性的意涵。



在十二星期之後,採取脂肪切片,並測量基因表現的改變。體重沒有變化,但是基因表現的差異卻是十分驚人。



在小麥、燕麥與馬鈴薯組,有62種引起發炎、產生壓力分子與荷爾蒙,提高胰島素抗性與肥胖的基因被啟動。在裸麥組,有71種改善胰島素功能與避免細胞死亡的基因被啟動。




精緻碳水化合物的飲食,往往也是造成身體的隱形壓力,在此提醒大家。腎上腺功能異常可以透過功能性醫學檢測來瞭解,除了相關的不同草本複方(草藥學稱Adaptogen)可以針對不同的結果來改善,也可以透過一些放鬆技巧的訓練,來強化副交感神經的影響,藉由迷走神經釋放乙醯膽鹼來幫助身體滅火,當然針對壓力來源配合有效的生活改善技術及心靈處理技術,也是根本抒壓的重要關鍵。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歐吉桑突失憶、發呆 查出腦瘤作怪

作者: 【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3年4月25日 上午12:20


年約六十六歲的傅老先生在過年前突然失憶,後來開始變得不愛講話、經常答非所問,有時站在廚房發呆卻沒有在煮飯、有時 刷牙會把洗面乳當做牙膏使用,甚至於還無意識間辦了許多手機門號,這樣的行徑讓家屬以為老先生罹患了失智症,後來送到台北慈濟醫院檢查後才發現,原來患者 竟長了一顆腦瘤!


台北慈濟醫院神經外科黃國烽醫師表示,這位傅老先生屬於突然性失憶,不像是罹患失智症,所以安排患者進行檢查,結果發現患者有顱內壓上升的異常反 應,這時就懷疑患者腦部可能有腫瘤存在,因此又安排患者進行檢查,經由核磁共振檢查後,找到一個大小約九乘六公分的罕見巨大顱底腫瘤!


黃醫師指出,這個腫瘤已經對患者的額腦、顳腦、腦幹、視神經等產生嚴重的壓迫,以致於影響到患者的記憶、語言等大腦功能,也讓患者的行為舉止變得很奇怪,如果不趕快處理的話,可能會有生命危險,後來經由馬拉松式手術切除腫瘤後,患者總算逐漸恢復原來的記憶。


黃國烽醫師說,傅老先生的腫瘤屬於非典型硬腦膜瘤,相當巨大,呈現不規則形狀,很難跟腦組織區分出來,加上範圍涵蓋額腦、顳腦等部位,而且腫瘤還包圍著支配大腦的內頸動脈,手術難度相當高,所幸手術進行順利。


鄭醫師補充:


曾有些令人遺憾的治療案例,主要原因就是因為被診斷有精神狀況的患者,治療的醫師未幫患者安排完整的身體檢測,以致於疑似憂鬱或者精神病症狀的藥物治療效果一直沒改善,最後醫師決定以電痙攣治療(電擊療法)來幫助個案,但遺憾的是因為個案是因為腦瘤壓迫到一部份腦組織,導致精神症狀或情緒困擾。結果是做完電療以後,電擊產生腦瘤的壓迫效應,擠壓到中樞神經而死亡的悲劇。


我在門診也曾診治過一位原本職業社交功能相當穩定的女士,有一段時問,開始出現對談思考變慢甚至答非所問的狀況,家人一度懷疑她有精神疾病,還帶她到一般精神科就診,看診過程也未建議作任何身體檢查(包含實驗室以及影像學檢查),便開藥給她,但服藥未見改善。後來由神經科醫師建議作電腦斷層掃瞄,找到腦裡面有腦瘤病兆,安排手術處理後,迅速恢復正常。


在此提醒大家,突發性的精神狀態改變,應先排除是否為身體疾病引發,例如像電解質失衡、感染、血糖平衡、內分泌失調、腦部病變(例如中風、腦瘤、癲癇等等)、肝臟疾患或者是藥物服用太多導致譫妄,精神科稱之為器質性的精神疾患,這類疾病只要處理身體疾病,精神狀況自然快速恢復。


部落格延伸閱讀相關文章: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6073&next=6009&l=f&fid=23&sc=1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經痛在地上打滾 宜吃「鎂」食

作者: 華人健康網 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 | 華人健康網 – 2013年4月19日 下午6:22

有的女性每月月經期來時,總是痛到抱著腹部哀嚎,甚至有人痛到在地上打滾,為了止痛竟然服用止痛藥,事實上,不宜服用 過多止痛藥,可能出現戒斷問題,不妨藉由適合的營養成份來補充調理。根據國外有關研究結果表明,45%的痛經患者有體內的「鎂」明顯低於正常人。體內鎂含 量在平均值以下,意味著適度可食用含鎂豐富的蔬菜、水果等食物來減輕痛經問題。


鎂能啟動體內多種酶,能抑制神經興奮,維持核酸結構的穩定,並參與蛋白質合成、肌肉收縮和體溫調節,另外,鎂還影響人的情緒;體內缺乏鎂,可能會使人的情緒趨於緊張,增加緊張激素的分泌,導致發生痛經。


富含鎂的食物


食物中富含「鎂」這種礦物質包括:小米、玉米等;豆類有黃豆、黑豆、蠶豆、豌豆、豇豆、豆腐等;蔬菜有紫菜、雪裡紅、冬菜、莧菜、薺菜、冬菇;水果與堅果類有楊桃、桂圓、花生、核桃仁等。


雖然,台灣的每日營養素建議攝取量(RDNA)中沒有鎂的建議攝取量,但美國有建議攝取量,為每日350毫克到400毫克。如果能依照均衡飲食的原則,其實這個建議量並不難達到。


除了補充鎂之外,營養師謝宜芳表示,在經痛期,可以多吃高纖維食物,能促進動情激素排出,增加血液中鎂的含量,有調整月經及鎮靜神經的作用。包括疏 菜、水果與全穀類食品,如全麥麵包、糙米燕麥等食物,都含有較多的纖維。此外,應該避免食用含咖啡因的飲料如咖啡、茶飲等,避免增加焦慮、不安的情緒;可 改喝大麥茶、薄荷茶。


鎂攝取勿過量


值得注意的是,一旦鎂的攝取過量也會造成中毒,症狀是呆滯、昏迷、中樞神經受損等。甚至在攝取含鎂的營養補充劑更應該注意劑量,以免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鄭醫師補充:
鎂能舒緩經痛,過去研究不少,有興趣的人可以連結參閱: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675496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349410
鎂配合維他命E和魚油,效果可能更好:
http://www.med.nyu.edu/content?ChunkIID=21602
也有研究發現適當比例鈣和鎂一起補充效果不錯,既能止痛又能減緩焦慮:
Penland J, Johnson P, et al. Dietary calcium and manganese effects on menstrual cycle symptoms. Am J Obstet Gynecol . 1993;168:1417-1424.
維他命B1也有研究證實有幫助: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25221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對抗前列腺癌 研究:多吃維生素A

優活健康網 – 2013年4月22日 下午6:40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編譯)科學家們聲稱,胡蘿蔔是對抗前列腺癌的新武器!紐約大學教授諾曼‧梅特蘭表示,富含維 生素A的飲食可能是戰勝疾病的關鍵,它使得前列腺癌有更大得可治療性。研究人員發現,維生素A酸(維生素A製成的一種化學物質),可減少癌症侵入周圍組織 的能力。


可以發現維生素A的食物,像是胡蘿蔔、紅薯和綠葉蔬菜(如甘藍菜)。梅特蘭指出,如果癌細胞只侷限於前列腺,用傳統醫學治療方式,它是更可治療的。 這是關於預防而非治療,可阻止癌細胞的擴散。他解釋,特定的雙基因在惡性前列腺癌幹細胞被關閉,當使用視黃酸(維生素A酸)時,癌症變得不那麼有威脅性。


其實在男性的血液樣本裡,已知道低維生素與前列腺癌的關聯,但沒有人知道這之間所涉及的機制。這是一個令人振奮的新發展,從我們的飲食當中,發現與前列腺癌幹細胞的聯繫。




鄭醫師補充:


上述報導的研究發表於去年九月,參考文獻為:


http://nar.oxfordjournals.org/content/40/11/4825.full


1987年以及1990年已有研究揭露維生素A濃度不足,前列腺癌風險提高:


http://cancerres.aacrjournals.org/content/47/11/2982


http://cancerres.aacrjournals.org/content/50/8/2311


2002年也有研究發現維生素A能夠促進前列腺癌細胞的凋亡:


http://erc.endocrinology-journals.org/content/9/2/87.full.pdf




足見維他命A這種抗氧化營養對於前列腺癌的防治扮演重要角色。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多攝食鎂 可預防腦中風

作者: 郭庚儒 | 台灣醒報 – 2013年4月19日 下午7:17

【台灣醒報記者郭庚儒台北報導】多攝食鎂,可以預防腦中風!台中榮總醫學研究部研究員兼幹細胞中心主任陳甫州表示,在 動物實驗中發現,補充鎂可以降低腦中風後大量刺激性神經傳遞物質對神經細胞的毒性,減少造成腦細胞死亡;此外,在美國與台灣的臨床研究都發現,日常鎂攝食 量愈多,腦中風罹患機率也顯著的降低。


腦是體內耗氧及葡萄糖最高的器官之一,只要缺氧三分鐘神經細胞就會開始受損,腦中血管阻塞或破裂會造成腦中風,常好發於老年者或具有危險因子的人。


陳甫州的研究團隊曾以沙鼠為實驗對象,發現不論是腦中風前或腦中風8小時後,使用鎂治療,都能降低中風對腦組織的傷害,使腦部梗塞受損面積減小,也 可以提昇腦部需要的葡萄糖的濃度,有助腦細胞在腦中風後取得能量,增加生存的機會,過去的研究證據都證實:鎂對腦細胞的保護是多元的。


《美國臨床營養雜誌》分析14年內已發表有關鎂攝食量與發生腦中風機率的研究,總計追蹤25萬名來自美國、歐洲及亞洲的民眾,其中有6500人腦中風,統計結果發現腦中風的風險與鎂攝食量成反比,並且,每人每日多攝食100毫克的鎂,罹患中風的風險可以降低9%。


目前,醫院的檢查只能檢測血液與尿液的鎂含量,這些數據與每日鎂的攝食量並無直接的關聯,但是,美國與國內研究都指出,腦中風後病患血液鎂含量會明 顯下降,下降程度和持續時間與神經損傷嚴重度及癒後有明顯相關;中國大陸的研究也發現,民眾尿液中的鎂含量愈低,發生腦中風的機率也愈高。


一般來說,各國建議鎂的攝食量大都是每日300毫克,鎂主要存在於綠葉蔬菜、穀類、堅果類、蛋、魚、肉、牛乳中,尤其穀物中小米、燕麥、大麥、小麥和豆類含鎂都很豐富,均衡的飲食可以攝食到足夠的鎂,或者補充礦物質鎂,應該對於預防腦中風會有幫助。


鄭醫師補充:


鎂不只能預防中風,一旦中風,鎂也能保護大腦,此外心臟以及骨質保健都需要充分的鎂來協助。一個人的體內鎂到底夠不夠?一般醫院的血液以及尿液鹼無法偵測,若能透過功能性醫學檢測的頭髮或者血液(不是測血漿中的鎂,而是測紅血球上的微量元素)檢查來看身體的累積量,會比較清楚。


鎂可以降低中風風險,協助中風後的患者的神經保護,相關研究不少,有興趣的人可以連結參考文獻:


1.Susanna C Larsson,Nicola Orsini,and Alicja Wolk


Dietary magnesium intake and risk of stroke: a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studies Am J Clin Nutr February 2012 95: 362-366; First published online December 28, 2011. doi:10.3945/ajcn.111.022376

http://ajcn.nutrition.org/content/95/2/362.full




2.http://stroke.ahajournals.org/content/35/12/2758.full



3.Yiqing Song and Simin Liu


Magnesium for cardiovascular health: time for intervention Am J Clin Nutr 2012 95: 269-270; First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4, 2012. doi:10.3945/ajcn.111.031104

http://ajcn.nutrition.org/content/95/2/269.ful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使用抗精神病藥物 恐發生肺炎的副作用?

優活健康網 – 2013年4月19日 下午3:50

(優活健康網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肺炎在世界各地皆為人類健康與生命的主要威脅之一,如新型流感或禽流感患者多因併發肺炎死亡,其造成相當數量的罹病率、死亡率以及醫療支出。對於精神分裂症病患,因病情慢性且自我照顧能力不足,也較易罹患某些身體疾病,一旦罹患肺炎,住進加護病房、發生呼吸衰竭或以呼吸器治療的必要性之比率都比一般肺炎患者要高。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心身醫學科主治醫師張躍東說,臨床上抗精神病藥物常用於精神分裂症、躁鬱症、物質使用(如:甲基安非他命)疾患,或老年失智症等病患,對改善臨床症狀及生活功能與品質有其重要必要性。


張躍東指出,雖然在2005年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曾發出一則警訊,提醒使用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用於治療老年行為異常,有增加死亡的風險性.....


鄭醫師補充:


抗精神病藥物使用,增加肺炎風險,在醫院或者養護機構常見,出現的原因,在於鎮靜作用,以及服用者口唾液分泌增加,導致服用者無法吞嚥口水,發生口水進入肺部,導致吸入性肺炎,尤其是長者服用,肺炎致命風險倍增,有興趣的人可連結參閱這幾年國際間的發表的研究,證實這樣的風險明顯存在:


http://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085099/


http://jama.jamanetwork.com/article.aspx?articleid=185910


http://www.theannals.com/content/early/2013/04/02/aph.1R510.abstract


http://news.bbc.co.uk/2/hi/health/8599443.stm


不只是傳統抗精神病藥物,使用新一代抗精神藥物仍具有同樣風險:


http://schizophreniabulletin.oxfordjournals.org/content/early/2012/01/25/schbul.sbr202.abstrac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英國美少女罹患睡美人症 醫師束手無策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英國15歲美少女露易莎‧波爾(Louisa Ball)罹患罕見疾病「克萊李文綜合症」(Kleine-Levin Syndrome)又稱為「嗜睡症」、「睡美人癥」,明明只是想打個小盹,沒想到睜開眼卻發現自己竟昏睡近一周,且期間無論如何推她、搖她、叫她都無法叫醒她。對此,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報道指出,此類疾病多發生在年輕人身上,目前仍是不治之症,連醫生也束手無策。

睡美人露易莎的母親日前接受NBC招牌節目《今天》(Today)訪問,她表示,女兒多年前先是出現如感冒般的病徵後,沒多久就轉變成昏睡不醒的怪病,經醫師診斷後證實,露易莎罹患「嗜睡症」。據了解,全球釐患嗜睡怪病的人還不滿一千人,患者會在無預警的情況下,連續昏睡多日甚至幾個星期不等;露易莎睡得最長一覺足足達13天。



昏睡過程中,嗜睡症病患會短暫地醒來,露易莎的父母就會趁機強迫女兒起來上廁和進食;回想起女兒變成「睡美人」的過程,露易莎媽媽表示,「我不停的叫著她,喊著請妳醒醒啦,吃一些東西啦!她就是運打開眼皮的力量也沒有。」如今露易莎的友人已掌握了她的發病過程,即先是想打小盹,之後就變得沉默或煩躁,這就意謂著露易莎該回家睡覺了。



生病後,露易莎的生活上也起了極大變化,包括學業成績也無法幸免於難,漸漸追不上同儕的學習進度。對此,史丹佛大學醫學院發作性睡病中心主任米格諾特(Emmanuel Mignot)表示,嗜睡症可能是病毒感染,「我們認為有些人先天感染了(病毒),後來就定期病發,而一睡幾天就是病症。」

↓露易莎.波爾在舞蹈排練的空檔睡著了。


醫學科技至今還無法解開嗜睡的謎團,米格諾特相信,此病感染的過程可能隨著成長而慢慢減弱,但何時又會病發則無法捉摸,「這是最大問題,我們永遠都不會知道(病人何時病發),有時可以是兩星期,有時可能幾個月,有些人會以為自己不發病一段日子就是痊瘉了,怎料它又回來了!」

嗜睡癥與猝睡癥(或稱「發作性睡病」,Narcolepsy)不同,後者易倦並會隨時隨地睡著,米格諾特表示,「這兩病完全是兩回事,猝睡症病患隨時隨地都可以睡,同時他們很難保持清醒,是纏繞一生的惡疾;相反,那(嗜睡癥)是間歇性的,時有時沒有,這才是最戲劇性的地方。」



謂的睡美人症候群,英文原名為Kleine-Levine Syndrome,簡稱KLS,這是一種會反覆出現過度的睡眠及行為改變的疾病。病發時往往在白天及晚上大部分的時間都在睡覺或者嗜睡,只有上洗手間及吃東西時才會醒過來。即便是醒過來,當事人的舉止也會改變,神智仍然恍惚或者像小孩一樣。他們也會經歷神智不清、定向感錯亂以及全身倦怠感或者情緒淡漠等等。患者常因疾病發作而無法正常上學或者工作。大部分的人幾乎整天躺床、疲倦甚至無法和人溝通。


多數病人會描述每一件事都無法聚焦,而且對聲音及光線都特別敏感,暴食的狀況在某些個案上可以觀察到,在發病時,有些男性會發生過度的性衝動,有些女性則會憂鬱。


對某些患者來說,有時候會出現好幾週、好幾個月甚至幾年都沒有症狀,然後因為一些小警訊又復發了。對發病者來說,他們的健康報告通常無明顯異常。目前,這種疾病的原因仍不清楚,有些研究人員懷疑自體免疫、大腦下視丘功能異常(下視丘主管睡眠、食慾等等功能)大腦紋狀體的多巴胺分泌不足因此治療方面也沒有特別有效的療法。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天2杯甜飲 兒童當心長不高

中央社 – 2013年4月18日 下午12:34

(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18日電)兒童常喝含糖飲料,當心長不高,相關研究顯示,體重約20公斤的小一學童每天喝2杯含糖飲料,生長激素分泌會停機至少4小時。


中華民國兒童生長協會理事長、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內分泌暨遺傳科主任羅福松指出,含糖飲料讓血糖上升的速度,比糖果還快,是高升糖指數的飲料。升糖指數和生長激素很像蹺蹺板的兩端,升糖指數愈高的食物,吃了愈容易抑制生長激素的分泌。


羅福松說,內分泌門診常見的口服葡萄糖耐受測驗,不僅可以檢測糖尿病,更可以了解血糖升高後的生長激素化,兒童服用每公斤體重乘上1.75公克的葡萄糖,生長激素會停止分泌2小時。


他舉例說明,小學一年級、體重約20公斤的兒童,喝到35克的糖,大約是350cc的全糖飲料,生長激素就被抑制2小時;市售含糖飲每杯容量約500到700cc,就算小朋友喝一半,或改喝半糖,每天喝2杯,生長激素也是停機4小時。


今天在董氏基金會舉辦半糖茶飲並非真的半糖記者會上,羅福松說,家長想要孩子長高,不要讓孩子拿含糖飲料當水喝,最好是從牛奶、米飯、蔬果中獲得不易刺激血糖飆升急降的醣類,即使是新鮮現打果汁,也不如直接吃水果。


他並表示,此外,高糖飲料與高熱量食物,造成愈來愈多青少年罹患糖尿病,已有許多研究顯示,含糖飲料會增加罹患代謝症候群、乳癌與大腸直腸癌等癌症風險,產生糖上癮現象,抑制生長激素,影響兒童的生長發育。

鄭醫師補充:
口服葡萄糖耐受試驗與生長激素抑制的原文資料可以參閱:

http://www.nlm.nih.gov/medlineplus/ency/article/003376.htm

生長激素會和胰島素的分泌互為影響,在功能性醫學或者抗衰老預防醫學上,若是使用生長激素,必須留意血糖濃度是否因此上升。反之,血糖上升,導致胰島素跟者升高,也會抑制生長激素的分泌。

市售的半糖或者少糖飲料,大部分還是蠻甜的,小朋友常喝,不僅可能會抑制生長,還可能影響脾氣控制,有注意力不足過動傾向的孩童更須留意,因為接觸含糖量高的食物,可能會導致當事人體內的腎上腺素分泌十倍以上,反而更躁動不安:
Jones, Tim, Borg W. et al, Journal of Pediatrics, Vol 1, 126 (2) Feb 1995, pp. 171 -177.

其他相關參考文獻:

Horm Res. 1991;36 Suppl 1:32-5.

Effects of growth hormone on glucose metabolism.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806481

乖的小孩有糖吃,此舉反而造成「愛之反而適足以害之」,不可不慎!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近日於權威醫學期刊JAMA的研究發現,嬰兒期曾出現腸絞痛的孩童,日後(6-18歲)出現偏頭痛的機率明顯提高,研究人員目前無法確認兩者關係為何,但根據研究的數據顯示,差別頗大,嬰兒期曾出現腸絞痛,6-18歲期間出現偏頭痛的比例為72.6 %,不曾出現腸絞痛而出現偏頭痛的比例只有 26.5%。
因此,嬰兒一旦出現腸絞痛,最好留心孩童的保健,減緩或者預防偏頭痛發生,研究確認偏頭痛會影響孩童睡眠品質,睡眠品質不佳,直接影響孩童在校行為表現(包含情緒控制)、成績優劣,甚至是行為表現,參考文獻:
1.Silvia Romanello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Childhood Migraine and History of Infantile Colic. JAMA, 2013 DOI: 10.1001/jama.2013.747
2.Marco A. Arruda and Marcelo E. Bigal. Migraine and migraine subtypes in preadolescent children Association with school performance. Neurology, 2012 DOI: 10.1212/WNL.0b013e318271f812
3.Marco A Arruda and Marcelo E Bigal. Behavioral and emotional symptoms and primary headaches in children: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Cephalalgia, 2012; DOI: 10.1177/0333102412454226
4.http://www.aan.com/press/index.cfm?fuseaction=release.view&release=604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老藥新用途!老年痴呆藥 可助戒毒修補腦傷

NOWnews – 2013年4月17日 上午10:19
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老藥新用途!治療老人痴呆的藥物,現在可用來降低對海洛因依賴,幫助戒毒。成大醫院研究團隊發現,毒癮患者在接受美沙冬替代療法戒毒時,如果同時搭配用來 治療阿茲海默症的Memantine藥物,可有效降低毒癮,且幫助神經再生,修補毒品對腦部及身體造成的傷害。這項新發現也正申請美國的專利當中。


國衛院神經與精神醫學研究中心今(17)天舉辦「2013物質成癮防治國際研討會」,這項最新毒癮治療模式研究成果,是由成大醫院、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環境衛生總署合作,在衛生署及國科會的經費資助下完成。


替代療法是毒癮治療的一種方式,使用類似海洛因的口服管制藥品「美沙冬」,來「替代」海洛因毒癮,藥效時間比海洛因長,一天只需服用一次,但美沙冬仍具有成癮性,常有患者越喝越重,且突然停用也會產生戒斷症狀。


成大醫院精神科特聘教授陸汝斌表示,研究從2005年開始,投入1000萬經費,長期追蹤300名患者,其中100人在3個月按時服用美沙冬以及Memantine之後,有效減少毒癮。


Memantine為NMDA受體拮抗劑,目前用於治療中至重度阿茲海默症的藥物。陸汝斌說,Memantine治療阿茲海默症的藥量約20毫克,但與美沙冬併用時,只需5毫克,就可以抑制毒素,還能幫助神經再生,修補使用毒品對腦部及身體所造成的傷害。


陸汝斌強調,毒癮最麻煩的問題之一就是「耐受性」,成癮者會越用越多,即使接受美沙冬替代療法也可能面臨相同困擾,研究團隊發現的新方法可望提供解決途徑,正申請美國專利當中,且已有部份作用機制順利取得美國專利。


雖然美沙冬連續服用就會上癮,突然停用則會出現戒斷症狀,無法快速戒除,但醫師強調,不用太過於擔心,只要確定至少連續一周沒有使用海洛因,且脫離海洛因環境就可與醫師討論開始逐漸減量。


鄭醫師補充:


早在1997年即有這類治療阿茲海默症的Memantine藥物協助鴉片類毒品(包含海洛因)戒斷相關研究發表:


http://www.if-pan.krakow.pl/~popikp/download/7177_popik_1997_jpet.pdf


2001年也有相關研究:


Psychopharmacology (Berl). 2001 Aug;157(1):1-10.

The NMDA antagonist memantine attenuates the expression of opioid physical dependence in humans.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1512037


目前也有另一種協助海洛因戒斷的藥物丁基原啡因和Memantine合併治療,減少替代療法藥物耐受性的研究在進行:


http://clinicaltrials.gov/ct2/show/NCT01052662


替代療法讓人擔心的部分,除了讓當事人有毒品耐受性之外,還可能形成對替代療法藥物(類似毒品,但較長效)的依賴,提醒大家留意。最好的戒毒模式,最好是透過生理排毒,完全擺脫對毒品的依賴,配合生活改善課程來增加面對能力,才是終極解決之道!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