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驚!日本6個月大嬰兒吃蜂蜜死亡

作者Yahoo!奇摩 | Yahoo奇摩(即時新聞) – 2017年4月7日 下午9:19

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東京都足立區的一名6個月大的男嬰,在家人餵食蜂蜜後,竟引發嬰兒肉毒桿菌中毒死亡,是日本首例,東京都政府呼籲,民眾不要對未滿1歲的嬰兒餵食蜂蜜。

東京都政府表示,6個月大的男嬰在出現病症約1個月前,曾被家人餵食離乳品,其中有混入蜂蜜的果汁。這男嬰有可能每天攝取了10公克的蜂蜜。2月中旬起,身體狀況惡化,出現痙攣、呼吸困難情況,於2月下旬送醫急救,不幸在上個月30日死亡。

男嬰的糞便及男嬰家裡的蜂蜜被檢驗出含有肉毒桿菌病毒。保健所今天確定,男嬰是死於嬰兒肉毒桿菌中毒症

嬰兒肉毒桿菌中毒症只在腸道菌叢尚未發展健全的1歲以下嬰兒身上看到。

鄭醫師補充:

過去有類似的零星案例報導,主要關鍵在於寶寶免疫力尚未發展,對於蜂蜜潛藏的肉毒桿菌缺乏抑制對抗能力。

即使導致死亡的結果並不常見,但對嬰兒造成的傷害以及日後可能的衍生的照顧甚至身心發展,都是棘手的問題,建議父母千萬不要對一歲以下的寶寶餵食蜂蜜。

這些文章不是叫大家不要看精神科或服用精神科藥物⋯而是提供您一些除了吃藥以外的其它各種方式,讓你可以改善你的健康。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嬰兒猝死症3年奪110命 國健署籲勿趴睡

 

匯流新聞網記者王少筠/綜合報導

據衛福部102至104年死因統計,3年內共有110條小生命因發生嬰兒猝死症候群而來不及長大,多為1至2個月大的寶寶。國健署指出,側睡或趴睡可能導致呼吸道阻塞,且許多研究都顯示趴睡是嬰兒猝死的重要危險因素,因此呼籲家長讓1歲以下嬰兒採取「仰睡」姿勢。

嬰兒猝死症(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 SIDS),是指1歲以下嬰兒突然死亡,且經完整病理解剖、解析死亡過程、檢視臨床病史等詳細調查後,仍無法找出死因者,才能判定為此症。嬰兒猝死症多發生於嬰兒睡眠期間,通常無證據顯示死前有掙扎或發出聲音的情況。

國健署長婦幼組組長陳妙心指出,不少家長擔心寶寶仰睡會嗆奶而有窒息風險,也有人擔心影響頭型。事實上,仰睡並不會增加嗆奶機率,反而是有些嬰兒於睡夢中驚醒的神經反應不佳,趴睡易導猝死;側睡則容易翻身成趴睡,亦不建議。

為降低嬰兒猝死症候群的發生風險,除了讓寶寶每次睡眠都採取「仰睡」姿勢,陳妙心也提醒,盡量不要讓寶寶與他人同睡;棉被只要裹至嬰兒胸部,並將手臂露出,以減少遮蓋臉部的機會;嬰兒床表面宜堅實,不要放置枕頭、填充玩具等鬆軟物件;勿讓嬰兒睡在沙發、椅子、墊子或趴睡在照顧者身上;穿著一件式或睡袋型的嬰兒睡衣兒不要穿著太多衣物或過度包裹嬰兒;另外,切勿讓任何人在嬰兒附近吸菸。

國健署呼籲,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寶貝,為讓小生命順利長大,長輩及褓姆務必留意兒的睡眠空間是否安全。有關兒童健康手冊相關資訊可至國民健康署網站下載使用,或撥打全國免付費孕產關懷諮詢專線0800-870-870諮詢。

20170406a01a01

鄭醫師補充:

總之,讓嬰兒仰睡,避免側睡以及趴睡。儘量讓嬰兒獨睡(避免大人睡覺時壓迫)。大人的吸菸以及喝酒對於照顧寶寶都是不利的危險因子,最好避免。寶寶吸二手菸會增加過敏以及日後身心發展甚至影響學習。過去有諸多研究證實,不可輕忽。

這些文章不是叫大家不要看精神科或服用精神科藥物⋯而是提供您一些除了吃藥以外的其它各種方式,讓你可以改善你的健康。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聽說過抗生素可以治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嗎?不要說一般民眾沒聽過,許多專業人員也是聞所未聞。

最近由瑞士蘇黎世大學針對76位健康的志願受事者所做,有安慰劑對照的雙盲研究發現:一種常用的抗生素多喜黴素(doxycycline)可以擾亂大腦的負面連結的形成。這項研究刊登於分子精神病學期刊(Molecular Psychiatry)。研究過程在第一階段,受試者分別給予抗生素或者是安慰劑,然後學習特定顏色和電擊的連結反應,一週後,再次給他們看同樣的顏色伴隨巨大聲響,但沒有電擊,然後去測量他們的恐懼反應。結果發現吃抗生素的受試者比安慰劑組減少60%。顯示恐懼的記憶明顯被此種藥物抑制。其他項認知量測像是感覺記憶或者是注意力則不受影響。研究人員提到:當我們談論降低恐懼記憶,我們不是要刪除真正發生過事情的記憶,這些受試者在螢幕變紅時他們或許不會忘記曾被電擊過,但當他門下一次看到紅色時,他們忘記了本能的恐懼。對威脅的恐懼學習對於任何生物都是項重要的能力,因可以幫助我們避開危險,例如掠食者等等。然而對於威脅若是過度擔憂,將導致巨大的痛苦與不適,例如大家所熟知的焦慮性疾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

研究人員認為抗生素治療可以當作PTSD的嶄新治療策略,甚至是預防性投藥也可以考慮。

參考文獻:

  1. D R Bach, A Tzovara, J Vunder. Blocking human fear memory with the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inhibitor doxycyclineMolecular Psychiatry, 2017; DOI: 10.1038/MP.2017.65

寫這些文章不是叫大家不要看精神科或服用精神科藥物⋯而是提供您一些除了吃藥以外的其它各種方式,讓你可以改善你的健康。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新針對超過500位孩童,追蹤至成人(38歲)的一項長期研究發現,含鉛汽油曝露越多造成強力的神經毒性,可能導致智商以及職業地為降低。這項研究發表於知名美國醫學期刊(JAMA)。 參與者的超過1000名,接受長期檢查,他們一部分於1971到1972出生於紐西蘭的達尼丁(Dunedin),在他們童年期間,當地的有全世界最高濃度的含鉛汽油。從他們出生到長成,一直規律地接受認知功能評估,像是知覺推理以及工作記憶等等。到了11歲,從565位對象者採集其血液量測鉛的濃度,分析研究發現:

鉛含量超過10 mg/dL他們38歲時的IQ值平均比鉛含量少的人少4.25,而這項研究追蹤與他們童年的IQ表現相仿。他們整體在11歲的鉛量測平均值高達10.99 mg/dL,目前美國CDC(疾病管制局)建議超過5就該介入處理。按此標準,這研究有高達94%的人鉛含量過高,這些人長期帶著鉛毒從未接受任何相關的醫療介入處理,殊不知背後潛藏的健康風險以及社經地位影響深遠。

研究人員建議出生於含鉛汽油時代的中年人,最好都透過相關檢測瞭解身體鉛的累積量,若是偵測值高於建議值,最好積極處理。而孩童若是有注意力不足過動傾向或者學習障礙者,重金屬檢測應視為不可或缺的身體檢查項目。

參考文獻:

  1. Aaron Reuben, Avshalom Caspi, Daniel W. Belsky, Jonathan Broadbent, Honalee Harrington, Karen Sugden, Renate M. Houts, Sandhya Ramrakha, Richie Poulton, Terrie E. Moffitt. Association of Childhood Blood Lead Levels With Cognitive Function and Socioeconomic Status at Age 38 Years and With IQ Change and Socioeconomic Mobility Between Childhood and AdulthoodJAMA, 2017; 317 (12): 1244 DOI: 10.1001/jama.2017.1712

類似相關研究:

  1. Jianghong Liu, Xianchen Liu, Wei Wang, Linda McCauley, Jennifer Pinto-Martin, Yingjie Wang, Linda Li, Chonghuai Yan, Walter J. Rogan. Blood Lead Concentrations and Children’s Behavioral and Emotional ProblemsJAMA Pediatrics, 2014; DOI: 10.1001/jamapediatrics.2014.332
  2. Howard W. Mielke, Sammy Zahran. The urban rise and fall of air lead (Pb) and the latent surge and retreat of societal violence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2012; 43: 48 DOI: 10.1016/j.envint.2012.03.005

 

寫這些文章不是叫大家不要看精神科或服用精神科藥物⋯而是提供您一些除了吃藥以外的其它各種方式,讓你可以改善你的健康。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可能知道睡覺是幫助身體修復最直接的必要行程,睡不好,免疫力、心血管疾病甚至失智及中風的風險可能都接踵而至。鮮少人知道,睡不好,會惡化骨質健康,減少骨質生成,增加骨質流失,骨質疏鬆的風險提高,近日發表於美國第99屆內分泌學會年會的報告,揭露這項健康風險。

這項研究者發現健康的男性,若是經歷三週的睡眠不足(限制時數,每天睡5.6小時)以及生理時鐘混亂(類似我們在輪班工作者或者長途飛行的狀況),則骨質生成的生物指標會降低。睡眠正常者的骨質則不受影響。換句話說,長期的睡眠不足或者聲理時鐘混亂,骨質疏鬆以及骨折的風險將大為提升。過去講到骨質疏鬆的風險,鮮少會談到睡眠品質的影響,然而睡眠障礙的患者並不少見,因此改善睡眠對於骨質的保健甚為緊要。

研究人員募集6位年輕人(20-27歲)以及四位長者(55-65歲),經歷三週的睡眠不足,透過 P1NP這個骨質生成指標的量測,年輕人降低的數字大於年長者(27%Vs18%),骨質吸收(破壞)指標CTX則不受影響。因此,年輕人的睡眠不足對骨質的傷害大於年長者,養生要從年輕時就開始做起。

參考原文報導: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7/04/170402111317.htm

2015年類似的參考研究:

  1. Christine M Swanson, Steven A Shea, Katie L Stone, Jane A Cauley, Clifford J Rosen, Susan Redline, Gerard Karsenty, Eric S Orwoll.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and Metabolic Bone Disease: Insights In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one and SleepJournal of Bone and Mineral Research, 2015; 30 (2): 199 DOI: 10.1002/jbmr.2446

 

這些文章不是叫大家不要看精神科或服用精神科藥物⋯而是提供您一些除了吃藥以外的其它各種方式,讓你可以改善你的健康。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臨床研究發現,為腦癌以及肺癌患者注射每天建議用量八百到一千倍計量的維生素C可以有機會成為改善癌症治療結果的標準療法。研究人員也發現高劑量的維生素C可以調整癌細胞鐵的代謝,讓癌細胞更容易被殲滅,正常細胞不受影響。這項發現發表於今年三月癌症細胞期刊(Cancer Cell)。

這項研究癌症細胞的代謝弱點是根據癌症細胞會產生自己的氧化物,我們可以去使用身上氧化還原的活性物質,像是維生素C壤癌細胞對話量以及放射治療敏感度提高。高劑量維生素C可協助癌症改善的研究可追溯至四十年前,這項新研究把機轉解釋得更清楚。

透過11位可以評估追蹤的腦癌患者,讓他們每周接受三次的高劑量維生素C的注射治療兩個月,接下來一周兩次的維生素C治療七個月的時間,患者期間的化療或者放射治療都未間斷。維生素C治療的目的是要把患者維生素C的血液濃度從一般人的70拉高到 20,000 μM, 這項效果的半衰期大約是兩小時,這項治療的副作用不多,還算可以忍受,最常見的就是跑廁所次數增加以及口乾,少數患者血壓會短暫性的升高。

為何這項治療算是安全的?研究人員解釋高劑量的維生素C對於正常細胞不具毒性,而癌症組織因為不正常的粒線體代謝產生的氧化還原活性鐵會和維生素C反應形成氫和自由基,這些自由基會導致癌細胞的DNA損害,加速化療以及放療對癌細胞的破壞效率。目前這項臨床治療已進入第二期臨床測試,研究人員想找出高劑量維生素C對於癌症治療延長壽命的實際狀況。

參考文獻:

  1. Joshua D. Schoenfeld, Zita A. Sibenaller, Kranti A. Mapuskar, Brett A. Wagner, Kimberly L. Cramer-Morales, Muhammad Furqan, Sonia Sandhu, Thomas L. Carlisle, Mark C. Smith, Taher Abu Hejleh, Daniel J. Berg, Jun Zhang, John Keech, Kalpaj R. Parekh, Sudershan Bhatia, Varun Monga, Kellie L. Bodeker, Logan Ahmann, Sandy Vollstedt, Heather Brown, Erin P. Shanahan Kauffman, Mary E. Schall, Ray J. Hohl, Gerald H. Clamon, Jeremy D. Greenlee, Matthew A. Howard, Michael K. Shultz, Brian J. Smith, Dennis P. Riley, Frederick E. Domann, Joseph J. Cullen, Garry R. Buettner, John M. Buatti, Douglas R. Spitz, Bryan G. Allen. O 2 ⋅− and H 2 O 2 -Mediated Disruption of Fe Metabolism Causes the Differential Susceptibility of NSCLC and GBM Cancer Cells to Pharmacological Ascorbate. Cancer Cell, 2017; DOI: 10.1016/j.ccell.2017.02.018

這些文章不是叫大家不要看精神科或服用精神科藥物⋯而是提供您一些除了吃藥以外的其它各種方式,讓你可以改善你的健康。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看到一則關於憂鬱症治療,實用且具突破性的研究報導,我把相關資料擷取給大家。

過去,一直到現在,開抗憂鬱鬱劑給患者的醫師首次有機會藉由客觀的血液檢測來證實藥物到底是真正有效或者只是在玩猜謎遊戲。

研究人員Dr. Trivedi說,目前我們決定抗憂鬱劑治療對患者是否有效,跟丟銅板看哪一面沒什麼兩樣,透過這項臨床發現,有一個生理發現可以作為治療憂鬱症的指標。研究證實患者的C反應蛋白( C-reactive protein ,簡稱CRP)指數可以幫助治療者了解開的藥物是否有真正幫助患者治療憂鬱症,這項治療監控若能落實於臨床,將能大幅提升憂鬱症治療的成功率,降低治療摸索期給患者帶來的煎熬。研究人員之所以想做這類的研究是因為他們發現:

有三分之一的憂鬱症患者在他們第一次藥物治療時從未獲得改善,有四成的憂鬱症患者在前三個月停止藥物治療,發生上述狀況的原因是患者放棄治療,治療本身效果不彰或者藥物本身帶來的副作用都可能導致,若是有一項血液檢測可以監控且實際反應憂鬱症治療的效果,那麼患者將能從治療中實際獲益且完成療程的機率將大為提升。這項新的研究發表於神經精神內分泌期刊Psychoneuroendocrinology,針對超過一百位憂鬱症患者,分別給他們開立 escitalopram或者是 escitalopram合併bupropion的兩組治療做對照。

患者的CRP降低一個單位,單單給escitalopram治療較為有效:57% Vs 30%(其他藥物治療)。

患者的CRP提高,escitalopram合併bupropion治療較有效,51% Vs 33%(只有escitalopram治療)。

透過這項發現,抗憂鬱劑治療可能提高兩到三成左右的成功率(相較於原來只有三成左右)。

CRP一項應用於發炎或者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監控,因此這項技術落實於臨床並不難。研究人員想再利用這項血液監控去檢視其他抗憂鬱劑治療是否有療效的指標,也許這項血液檢查未來能廣泛應用於臨床作為所有抗憂鬱劑治療的療效指標。

參考文獻:

  1. Manish K. Jha, Abu Minhajuddin, Bharathi S. Gadad, Tracy Greer, Bruce Grannemann, Abigail Soyombo, Taryn L. Mayes, A. John Rush, Madhukar H. Trivedi. Can C-reactive protein inform antidepressant medication selection in depressed outpatients? Findings from the CO-MED trialPsychoneuroendocrinology, 2017; 78: 105 DOI: 10.1016/j.psyneuen.2017.01.023

 

 

這些文章不是叫大家不要看精神科或服用精神科藥物⋯而是提供您一些除了吃藥以外的其它各種方式,讓你可以改善你的健康。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血糖控制不佳 糖尿病患小心KP菌大暴走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大部分人體內都有肺炎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pneumoniae),沒什麼大礙,但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易引發KP菌「大暴走」,變成重症,危及生命!就有一名糖尿病患,才短短2天,就從喉嚨痛演變成敗血症前兆,啟動全人醫療整合後,及時手術才化險為夷。

發炎指數CRP高達30mg/dl

62歲邱姓男糖尿病患面臨工作重大壓力,當晚覺得脖子怪怪的,隔天喉嚨痛、發燒、畏寒、左頸部腫脹,翌日一早到醫院就醫,抽血的發炎指數CRP高達30 mg/dl,比正常的小於1高出甚多,懷疑是KP菌作祟,馬上安排住院。

研判是敗血性休克的前兆

收治該名患者的衛福部彰化醫院耳鼻喉科主任許嘉方說,病患住院時血糖飆到300∼400mg/dl,當天下午左頸部腫脹變大,並出現心律不整、血壓降到100毫米汞柱以下,研判是敗血性休克的前兆,於是馬上開刀切開左頸部引流,清潔膿瘍,並做細菌培養。

稍有延誤就有生命危險

病患是左側深頸部感染併壞死性筋膜炎併壞死性縱膈腔炎,細菌培養確認是KP菌感染,開刀後每天清創傷口,並控制血壓及血糖,才脫離險境。許嘉方主任指出,如果沒有及時開刀,稍有延誤,就有生命危險。

死亡率高達20∼40%

KP菌是消化道的菌落,對健康人的殺傷力不大,但對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而言,此菌的毒性變得很強,許嘉方主任說,當身心壓力變大時,免疫力變得更差,攻擊點可能是眼睛、腦部、頸部、肺部、肝臟等,一旦演變成腦膜炎、肺炎、肝膿瘍、敗血症,死亡率高達20∼40%,很多病患也因此失明。

可以說是本土性感染病

彰化醫院感染科主任廖忠信表示,糖尿病人的白血球對KP菌的吞噬作用可能有缺陷,這使得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人較易被KP菌攻擊,常常一發不可收拾,演變成重症。KP菌感染在歐美不多見,在台灣卻很嚴重,可以說是本土性感染病,不能不慎。

確實量血糖按時服藥

糖尿病患者平時一定要確實量血糖、按時服藥,將血糖控制在200mg/dl以內,儘量避免壓力,才能避免成為KP菌攻擊的目標,許嘉方主任提醒,一旦發燒就要馬上就醫,並告知有糖尿病史,有利於醫師多方判斷。

鄭醫師補充:

平常我們人體就存有許多共生的微生物,之所以不會造成危害,靠的就是我們的免疫系統把關。平時無害的細菌病毒會造成問題,產生菌血或者敗血症等等狀況,必然是當事人的免疫力下降或者失調引發。糖尿病患者因為血糖控制不好,本身循環也會受影響,尤其是微循環的部分。根據德國的研究發現,微循環直接影響免疫力,其中關鍵因素之一在於微循環不佳的人,其白血球在微血管中,只是從血管中間快速通過,改善微循環之後,白血球會延著管壁慢慢巡邏,也就是一但有細菌或者病毒侵入,可以馬上偵測並處置。

保持血糖穩定只是保健的第一步,糖尿病患者要設法透過營養、運動以及相關可以提高微循環的方式來幫助自己提升免疫力,才是長治久安之道。

參考原文連結:

https://schweiz.bemergroup.com/en/applications/treatment/diabetes

 

這些文章不是叫大家不要看精神科或服用精神科藥物⋯而是提供您一些除了吃藥以外的其它各種方式,讓你可以改善你的健康。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休診公告 =

2017/04/01-2017/04/04 清明年假休診,

照成您的不便請多見諒!! 

2017/04/05 恢復正常看診.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鋅對於身體來說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微量元素,牽涉到許多許多細胞的正常運作功能。例如免疫力、皮膚、消化、幫助傷口癒合、性功能甚至是幫助記憶力以及學習等等。在記憶力以及學習力上面,過去已發表不少相關研究,但實際的機轉並不清楚,最近有一項研究利用奈米電化學測量方式,發現鋅有助於訊息分子的釋放,鋅可以改變神經細胞釋放傳導分子的儲存的囊泡數目,動態增加釋放來達到增加神經傳導的效果。過去研究只能透過數字的統計,但這是首次透過實際的儀器測量瞭解實際運作機制。過去是知其然,這項研究進一步知其所以然。因此協助ADHD患者改善上,鋅是不可或缺的營養補充。

原文報導來源: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7/03/170321110326.htm3

寫這些文章不是叫大家不要看精神科或服用精神科藥物⋯而是提供您一些除了吃藥以外的其它各種方式,讓你可以改善你的健康。

有興趣深究的人可連結參考文獻:

 

  1. Lin Ren, Masoumeh Dowlatshahi Pour, Soodabeh Majdi, Xianchan Li, Per Malmberg, Andrew G. Ewing. Zinc Regulates Chemical-Transmitter Storage in Nanometer Vesicles and Exocytosis Dynamics as Measured by Amperometry.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2017; DOI: 10.1002/anie.201700095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失智症與糖尿病的關連,已有許多研究證實,殊不知未達糖尿病標準,只是胰島素功能下降即足以影響大腦認知功能,因此血糖代謝功能與大腦功能息息相關,千萬不要小看。

這項鋅宜就針對超過500名以上的參與者,不管是糖尿病或者非糖尿病患者,只要胰島素功能不佳,認知功能便明顯比胰島素功能正常者差,由於這研究橫跨兩個世代,追蹤時間長達15年,因此可信度極高,建議大家務必透過飲食、運動、生活型態甚至藥物的控制來提升胰島素功能,有機會預防認知功能退化甚至是失智症的罹患,但研究人員希望有更多後續研究來証實。

寫這些文章不是叫大家不要看精神科或服用精神科藥物⋯而是提供您一些除了吃藥以外的其它各種方式,讓你可以改善你的健康。

參考文獻:

  1. Miri Lutski, Galit Weinstein, Uri Goldbourt, David Tanne. Insulin Resistance and Future Cognitive Performance and Cognitive Decline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 2017; 1 DOI: 10.3233/JAD-161016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驗血協助早期診斷 自閉症醫療可望出現新突破

台北市長柯文哲自承患有亞斯伯格症,讓所謂的泛自閉症障礙受到了民眾高度關注。但其實對於自閉症成因醫學界至今仍然是丈二金剛,摸不著腦袋,甚至在國外一度傳出跟兒童注射的疫苗有關,引發恐慌,還好後來證明自閉症並非疫苗所引起的。

最近在PLoS Computational Biology這本醫學期刊上出現一份最新研究,似乎在追蹤自閉症的病理源頭上,出現了突破。研究人員抽血分析自閉症兒童的血液蛋白質,比對正常兒童的樣本,結果發現只須掌握5種蛋白質的成分組合,就可以推斷孩童是否患有自閉症,準確率達96%

過去由於對自閉症病因缺乏了解,醫生只能藉由觀察兒童行為,例如是否出現重複性行為、社交障礙等協助判斷,因此往往要到4歲左右才能確切診斷。若是透過驗血方式能夠早期發現,家長和醫師就能早點介入治療,或是早點移除父母心中的疑慮。

泛自閉症障礙是指症狀從輕微到嚴重一系列心理症狀,包括了亞斯伯格症和嚴重溝通困難的發展性障礙。數據顯示每約68名嬰兒中,就有一名自閉兒,機率約在1.5%。

依照目前醫學界的普遍看法,自閉症是一種腦部發展障礙,主要影響孩童大腦的語言、溝通,和社交技巧3個區塊。患者主要症狀有溝通與互動障礙、重複性行為,以及侷限性的興趣活動。不過,不同的自閉症兒童之間的症狀可能有極大的差異,到底何種程度的障礙屬於自閉症範疇,醫界也屢有爭議,因此近年傾向將自閉症改稱為泛自閉症障礙ASD,廣泛涵蓋了自閉症、亞斯伯格症候群,以及其他類似兒童發展問題。

目前這項最新驗血診斷技術,還在實驗階段,有待進一步的研究驗證。克里夫蘭大學醫院的Max Wiznitzer醫師就認為這項研究無法證實這些蛋白質成分是專屬於自閉症的特徵,還是標記了其他的慢性疾病。另外,由於實驗僅針對83名3到10歲自閉症孩童進行檢驗,Wiznitzer也質疑這項研究無法說明這些蛋白質特徵是否在自閉兒嬰幼兒階段就已經存在。

除了柯文哲市長引發討論,近年好萊塢以及報章書籍也常繞著自閉症話題打轉。80年代電影《雨人》,由金獎影帝達斯汀霍夫曼詮釋擁有超人記憶力、精於算牌的高機能自閉症患者,讓外界開始對其開始廣泛討論與正視。可惜的是,至今醫界對於這種難以定義、成因不明的心理症狀,仍然是束手無策。

資料來源:Japan Today, PLoS Research News

鄭醫師補充:

對於自閉症的成因以及檢查,在目前醫學上還未有準確的定論以及客觀檢測可以提早確認甚至預防,如果這項檢查有更大規模的研究支持甚至能上市,將造福不少患者,然而關鍵仍在於自閉症的成因以及根本預防改善治療是否能在未發病或者症狀還不明顯時,便能早期介入,這才是關鍵。

寫這些文章不是叫大家不要看精神科或服用精神科藥物⋯而是提供您一些除了吃藥以外的其它各種方式,讓你可以改善你的健康。

參考文獻:

Howsmon DP, Kruger U, Melnyk S, James SJ, Hahn J (2017) Classification and adaptive behavior prediction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based upon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of markers of oxidative stress and DNA methylation. PLoS Comput Biol 13(3): e1005385. doi:10.1371/journal.pcbi.1005385

http://journals.plos.org/ploscompbiol/article?id=10.1371/journal.pcbi.1005385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每天少吃10%鹽分 年可拯救百萬生命

大家都知道飲食要低鹽、低油和低糖才健康,少吃重口味的食物,減少對身體的負擔。一項發表在《英國醫學期刊》(BMJ)的研究發現,如果藉由政府的政策推行,每個人每天少吃10%的鹽分,持續一整年後,可以讓全球百萬條生命得救。

英國傅萊曼營養科學與政策學院(Friedman School of Nutrition Science and Policy)的研究人員Dariush Mozaffarian表示,他所領導的團隊和食品業界進行了一個調查分析,這個研究為183個國家做了評估,分析各國實行的飲食政策,同時也考量了每一個國家的年齡和性別等分布狀況,並計算該國家所花費的預防醫學成本和獲得效益的狀況。

根據分析結果顯示,透過低鹽飲食習慣的政策,高血壓與心臟疾病患者的人數確實較低,同時也能預防因為吃太多鹽造成的健康不良,進而導致身體失能的狀況,如中風。 研究中計算了藉由低鹽飲食,預防因健康狀況不佳而損失的失能調整後生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年數。

研究推論,每球每人減少鹽分攝取量10年之後,每年可以避免大約850萬個失能調整後生命年。簡單來說,也就是每年都有上百萬條生命得以延續。【本文經《健康傳媒》授權刊登】

鄭醫師補充:

減鹽不是不吃鹽。過分限鹽反而會衍生其他身體機能的障礙,適當的鹽份對身體的功能維持至關緊要。不國大部分的人其實都吃得太鹹,因此降低鹽分攝取,的確是養生不可或缺的一環,應列入國家長期公共衛生預防保健宣導的重要聲明。

寫這些文章不是叫大家不要看精神科或服用精神科藥物⋯而是提供您一些除了吃藥以外的其它各種方式,讓你可以改善你的健康。

參考文獻:

  1. Michael Webb, Saman Fahimi, Gitanjali M Singh, Shahab Khatibzadeh, Renata Micha, John Powles, Dariush Mozaffarian. Cost effectiveness of a government supported policy strategy to decrease sodium intake: global analysis across 183 nationsBMJ, 2017; i6699 DOI: 10.1136/bmj.i6699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運動了沒?中強度運動有助延長壽命

 

【華人健康網文字提供/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對於沒有運動習慣的人來說,要開始養成固定運動的生活型態並不容易,但持之以恆的運動不僅能幫助人維持更好的體態,對於身體健康也有許多益處。根據《Mayo Clinic Proceedings》日前刊登美國亨利‧福特醫院(Henry Ford Hospital)的最新發表,運動的確有機會降低死亡風險,幫助延長壽命。

研究中,作者利用一項名為「亨利.福特運動測試計畫」的資料,分析其中超過10,000位受試者的實驗數據。在這些受試者當中,實驗平均追蹤時間為8.6年,其中9.5%的男性受試者及7.4%的女性受試者追蹤至其死亡。

數據分析結果顯示,和體能運動程度持續偏低的受試族群相比,原本日常運動程度偏低、但之後提升至中強度運動程度的受試族群死亡風險出現下降,男性受試者下降約44%,女性受試者則下降達37%。.

研究刊登在《Mayo Clinic Proceedings》第92卷第3期 第383-390頁

鄭醫師補充:

這項研究分析對象不算少,追蹤時間也長,因此可信度極高,建議大家要運動養生,最好能維持中等強度,效果較好。以走路來說,建議要快走到至少有點喘的程度才有效。

寫這些文章不是叫大家不要看精神科或服用精神科藥物⋯而是提供您一些除了吃藥以外的其它各種方式,讓你可以改善你的健康。

參考文獻:

Change in Maximal Exercise Capacity Is Associated With Survival in Men and Women

Brawner, Clinton A. et al.
Mayo Clinic Proceedings , Volume 92 , Issue 3 , 383 - 390
http://www.mayoclinicproceedings.org/article/S0025-6196(16)30851-5/abstrac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想要足夠維生素D 光靠曬太陽是不夠的!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一般人認為,每天日曬10到15分鐘,身體便能獲得足夠的維生素D。這種想法不見得正確!台灣更年期醫學會理事、嘉義長庚紀念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鄭碧華表示,維生素D是一種「必需營養素」,人體必需攝取足夠的維生素D,然後在體內自動轉化成活性維生素D,才能維持健康生理機能。要獲得足夠的維生素D,需要同時透過日照、食物與補充劑,多管齊下

空汙、身體狀態 都會影響維生素D合成

國際文獻報告指出,許多因素都會影響日曬效果。空氣汙染嚴重時,就算曬太陽,身體還是無法獲得足夠的維生素D,因為空氣中的微塵粒子會反射陽光,讓陽光強度不足,而深色皮膚中的黑色素細胞也會阻礙陽光作用,皮膚便比較無法產生足夠的維生素D。

另外,市售防曬商品可阻隔高達95%陽光,這也會抑制皮膚產生維生素D作用。年輕人需要全身日曬120到150分鐘,且必須正反面曝曬陽光,才可能得到足夠維生素D,但很少人可以達到這樣的目標。對於皮膚老化、腎功能不好、接受腎透析的患者等,身體更沒有能力合成足夠的維生素D。

 

日曬、飲食、補充劑三箭齊射 才能發揮作用

 一個人想擁有足夠的維生素D,必須同時兼顧日曬、飲食、補充劑。飲食中維生素D含量非常少。鄭碧華醫師指出,一顆雞蛋黃才含有20國際單位、2公斤豬肉才含有1000國際單位。野生鮭魚、沙丁魚、鮪魚等魚類,野生者曬夠太陽,魚類體內維生素D也才會足夠。民眾吃下這些魚類,才真正獲取足夠的維生素D。這些魚類,每100克含有 600至1000國際單位。但是每日攝取這些野生魚類超過75克,還必須考慮重金屬殘留於大魚體內的風險。因此,考慮食用維生素D補充劑,是另外一種選擇

食用維生素D補充劑前 建議檢驗人體血液中維生素D濃度

 食用維生素D補充劑的劑量,因人而異。鄭碧華醫師建議,民眾補充維生素D之前,可以先抽血,驗一下體內維生素D濃度,再決定補充多少劑量。目前學會建議至少30 ng/ml 以上。

一般來說,30歲以上、體重50公斤民眾,如果體內維生素D濃度足夠,每天需要補充大約2000至4000國際單位,才能維持體內足夠維生素D濃度。如果體內維生素D濃度缺乏,則須大量補充。

美國內分泌醫學會建議,體內維生素D濃度屬嚴重低下者,每週補充一次50000國際單位,或是每日補充6000國際單位的維生素D,持續補充8週之後,每日補充1500至2000國際單位。若因維生素D缺乏所引起副甲狀腺功能低下等病症、或是對維生素D產生抗性的佝僂病,維生素D治療劑量就得提高

鄭醫師補充:

這篇報導提到的內容,總歸一句:一般人單靠食物以及曬太陽,難以得到充分的維生素D,讓維生素D濃度充足的方法務必透過營養品來加強補足。

真有那麼嚴重?不信的人可以抽血驗驗看,結果騙不了人。

寫這些文章不是叫大家不要看精神科或服用精神科藥物⋯而是提供您一些除了吃藥以外的其它各種方式,讓你可以改善你的健康。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