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閉症罹患風險越來越提升,目前尚無預防之道,根據一項大規模的歐洲研究分析發現,孕期服用綜合維他命,胎兒罹患自閉症風險降低。研究人員應用三個分析方法對居住於瑞典斯德哥爾摩的273,107對母親--孩童做分析,孩童追蹤期間是從4到15歲,研究截止分析時間是2011年的12月31日,這些孩童出生時間是介於1996年到2007年。

孕婦在他們第一次產前訪視時報告他們使用葉酸、鐵以及綜合維他命等等,然後於日後的國家健康紀錄中辨別孩童是否罹患自閉症。

過濾調整了七項可能母親以及孩童影響因素後,研究人員發現綜合維他命的使用者,不管是否額外再增加鐵或者葉酸的服用,小孩罹患智力障礙的自閉症風險較低,相對於那些未服用的母親而言。

研究人員建議孕婦於懷孕初期便可以藉由綜合維他命的使用來降低孩童日後罹患智力障礙的自閉症風險。

參考文獻:

  1. Elizabeth A DeVilbiss, Cecilia Magnusson, Renee M Gardner, Dheeraj Rai, Craig J Newschaffer, Kristen Lyall, Christina Dalman, Brian K Lee. Antenatal nutritional supplementation and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in the Stockholm youth cohort: population based cohort studyBMJ, 2017; j4273 DOI: 10.1136/bmj.j4273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的力氣大嗎?德國研究:握力越高,死亡率越低!

早安健康
早安健康編輯部
2017年10月9日 下午2:00

【早安健康編輯部綜合外電】每個人力氣大小都不同,先前有研究顯示,握力竟與心臟病、中風機率有關,現也有德國研究指出,握力越強也連帶影響死亡率! 

握力影響死亡率

德國一份研究調查了來自俄羅斯、英國、丹麥,不同教育背景、經濟水準的人,研究發現握力越強、死亡率越低!以俄羅斯人來說,握力每強1公斤,男性死亡率降4%、女性降10%;英國男女也有2%、3%的降幅,丹麥男女也分別降低6%及8%。 

握力與疾病機率可能息息相關,2015年佛羅里達大學的研究就說明,糖尿病或高血壓患者的握力都會退化,且過去也曾有美國研究發現,4年內若握力下降5公斤,則死亡機率竟會增加16%,不僅如此,心臟病與腦中風機率也會各增加7%、9%。 

鄭醫師補充:

握力容易測,做為健康指標的一種提醒,有研究背書,建議大家平時務必透過規律的身體鍛鍊來協助自己保持握力,降低健康風險,降低死亡率。

按照國民體質測試標準,通常是用握力計來測量數值,一般成年男性的握力正常範圍是43.5-49.5公斤,女性是27-31公斤。為了更精確,也用握力體重指數來換算,公式是:握力體重指數=握力(Kg)÷體重(Kg)×100,正常握力指數應大於50。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zh-tw/health/nprgmb5.html

網路上也有販賣電子握力測量器,需要的人可以購買,自己測測看,購置費用也不高。

參考原文報導:

https://www.docsopinion.com/2017/10/02/muscular-strength-longevity-strength-training/

http://www.telegraph.co.uk/journalists/laura-donnelly/11603129/Handshake-strength-could-predict-heart-attack-risk.html

相關研究參考:

  1. Leong DP, Teo KT, Rangarajan S, et al. Prognostic value of grip strength: Findings from the Prospective Urban Rural Epidemiology (PURE) study.Lancet 2015; DOI:10.1016/S0140-6736(14)62000-6. Abstract

  2. Sayer AA, Kirkwood TBL. Grip strength and mortality: A biomarker of aging? Lancet 2015; DOI:10.1016/S0140-6736(14)62349-7. Editorial

  3. Association of handgrip strength with hospitalization, cardiovascular events, and mortality in Japanese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 Scientific Reports 7, Article number: 7041(2017)
    • doi:10.1038/s41598-017-07438-8

Muscular Strength and Longevity - The Role of Strength Training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戀愛會變瘦!實驗:10天減脂15%

 

早安健康
日文編譯/陳建甫
2017年10月7日 上午9:00

 

【早安健康/陳建甫編譯】不論是電視劇裡或是現實生活中,常常都可以看到一些朋友在談戀愛後身材越來越好,這時大家都會調侃他們是受到了愛情的滋潤,現在有份科學研究顯示,談戀愛確實能讓人快速燃燒脂肪,關鍵就在於讓人感到快樂的愛情荷爾蒙。 

有親密互動就能刺激腦部產生催產素 
日本研究減壓荷爾蒙的腦生理學專家有田秀穗表示,一般醫學上稱為幸福荷爾蒙的激素有三種,分別為血清素、催產素及褪黑激素,其中由腦下垂體分泌的催產素是因為女性在戀愛、懷孕、生產以及授乳時,濃度會大幅度提升,且具有刺激子宮、乳腺收縮而得名的。 

早期的醫學研究中因為催產素多半伴隨著愛情現象分泌,而又有愛情荷爾蒙的稱號,但其實不論在母子、情侶、寵物與飼主之間的親密互動之間,都能發現雙方會互相刺激對方分泌大量催產素。 

另外,在自閉症治療或是輔導受到監禁、社會隔離等社會適應不良者回歸社會時,服用或注射催產素藥物也能提高這些患者的社交技巧,讓他們更能有效地融入社會當中。 

肥胖鼠持續注射催產素 10天體脂減10~15% 
而本次由日本福島縣立醫科大學與知名醫療集團高須診所共同進行的研究,將食用高脂肪飲食而導致肥胖,體脂肪率達36%的實驗鼠,與正常體型且體脂肪率只有10%的實驗鼠進行對照,接著連續10天從牠們的皮下持續注射催產素。 

結果在電腦斷層掃描攝影下,發現肥胖組的老鼠在短短10天內,每隻都平均減去了10~15%的體脂肪,而且不論是皮下脂肪跟內臟脂肪的堆積都大幅減輕;相對之下,體型正常的組別,就只有雄鼠體脂率降低3%、雌鼠體脂率則幾乎沒改變。 

不只降低食慾 還能提高內臟代謝、加速燃脂 
主導研究的下村健壽教授表示,催產素對於腦部的實際作用仍在初期研究階段,但是目前已有科學證據觀察到,這項激素具有影響親密關係、社交技巧、進食取向,甚至是抑制體重增加的效果。而且催產素不單單只是會減少食慾,更會讓內臟消耗的能量增加,所以就能提高身體代謝、加速燃燒體內脂肪。 

與寵物對視、接受按摩就能產生大量催產素 
下村教授更表示,其他先行公布的研究中也曾發現,光是與家中寵物對視、接受按摩等讓人感到愉悅的行為,就能促使腦部大量產出催產素。雖然現階段還沒有發現任何飲食手段能夠增加催產素分泌,只能透過外部藥物及腦部刺激來補充攝取,未來也期望能往這方面開發減肥的特效藥物。 

但是現階段,下村教授更建議民眾,可以透過維持親密的社交活動,不論是多跟伴侶約會、三五好友、家人聚會閒聊,甚至是跟家中貓狗散步、嬉鬧,都能有效幫助身體增加代謝、降低食慾。

鄭醫師補充:

這應該是戀愛的甜蜜期才會有的效應。不吵架,有說不完的話,天好蔚藍,空氣無比清新,路邊的花朵都在對我微笑等等。過了甜蜜期,愛的賀爾蒙,也就是催產激素回到正常範圍,類似效應便難以持續。當然,愛不只發生於情侶間,親子、寵物與主人、同學、同事甚至是陌生人的扶持,都可能引發愛的賀爾蒙分泌。愛的賀爾蒙又稱擁抱的賀爾蒙,跟你喜歡的人(甚至是寵物)擁抱也能刺激產生。

基本上,減重必先減壓,愛讓人感到安全,沒有壓力。這篇研究文章報導再次證明減壓對於減重非常重要。壓力則導致肥胖,因此,包含消脂減重,最好透過不要讓當事人壓力太大的運動或者生活改進模式,否則一直處於壓力下,真的很難瘦。

參考文獻:

 

Sci Rep. 2017 Aug 17;7(1):8599. doi: 10.1038/s41598-017-09318-7.

 

Impact of sex, fat distribution and initial body weight on oxytocin's body weight regulation.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17-09318-7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90歲奶奶重訓8個月,從此丟掉拐杖、走路不跌倒

 

2016-09-03 林昕潔/整理編輯

 

【早安健康/林昕潔整理編輯】每周兩次的重量訓練,就能大幅減少高齡者跌倒的風險!美國一位超過90歲的女士,經過八個月的重量訓練之後,不但身體狀況有所改善,還能不再依靠枴杖、自行行走。 

現年高齡92歲的Virginia Gustafson Rizan在朋友介紹下加入健身房課程。在此之前,她的身體狀況非常脆弱,需要依靠枴杖行走,走路時總是需要輔具、拐杖或任何能夠抓握的幫助。朋友認為,容易跌倒是由於身體不夠強壯,因此邀請Virginia加入健身房。 

一開始,Virginia能夠靠自己的身體完成的事非常少。不過,經由訓練,Virginia的身體變得更加強壯、平衡感也變好。自從加入健身房的訓練以來,Virginia就不曾在家中跌倒過,即使跌倒也有足夠的力量自行站起來,甚至漸漸能夠不需依靠枴杖行走。 

研究證實:90歲以上的高齡者,也能藉由訓練變得更強壯 

事實上,在此之前就已有研究顯示,運動鍛鍊能夠顯著改善高齡者的身體狀況。「美國老年協會」(American Aging Association)刊物中的一項研究指出,經過12周的特殊訓練後,90歲以上高齡者的身體狀況就有所改善。 

這項研究由西班牙納瓦拉公立大學物理治療教授Mikel Izquierdo-Redín領導,共有24位受試者參與,年齡介於91至96歲之間。在12周的期間內,受試者每周兩天接受特別設計的訓練課程,訓練內容結合了重訓和增進平衡感的練習。 

研究結果顯示,12周後高齡者的肌肉質量和強壯程度都有所增加。這些進步反映在多種生活能力上,包括行走速度提高、更能自行從椅子中站起來、平衡感進步、跌倒發生率減少,以及下肢的肌肉力量和質量增加。 

Mikel Izquierdo-Redín認為,讓高齡者進行運動計畫,發展肌肉力量、平衡感和走路的能力,能夠防止高齡者受到老化的影響、增進整體健康,並幫助高齡者適應他們所居住的社會。 

鄭醫師補充:

這篇研究是2013年的研究報告。提醒年長者要提高生活品質,避免跌倒,延緩老化,不妨透過重量訓練,份量不必太重,養成習慣幾個月就有效果。

參考文獻:

 

  1. Eduardo L. Cadore, Alvaro Casas-Herrero, Fabricio Zambom-Ferraresi, Fernando Idoate, Nora Millor, Marisol Gómez, Leocadio Rodriguez-Mañas, Mikel Izquierdo. Multicomponent exercises including muscle power training enhance muscle mass, power output, and functional outcomes in institutionalized frail nonagenariansAGE, 2013; DOI: 10.1007/s11357-013-9586-z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讓狗在你的臥房裡一起睡覺是個好主意嗎?

 

華人健康網
文字提供/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
2017年10月3日 上午11:30

 

【華人健康網文字提供/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晚上睡覺時你會讓寵物狗與你在同一間房間睡覺,還是讓牠睡在房間外面的狗窩?根據《Mayo Clinic Proceedings》日前刊登美國梅約診所(Mayo Clinic)的最新發表,讓寵物狗和你一起在房間裡睡覺可能讓你睡得更好,前提是不要讓牠爬到你的床上。

研究中作者招募40位不具睡眠問題的健康成人以及他們的寵物狗作為受試者,所有狗的年齡皆大於6個月。受試主人與狗被要求配戴睡眠監控儀器,並追蹤其睡眠品質達5個月的時間。實驗結果顯示,不論狗的品種,與狗在同個房間睡覺可使部分受試者睡得更好;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讓狗在你的棉被下動來動去,數據顯示,與狗依偎在同張床上的主人反而可能犧牲掉睡眠的品質。

作者表示,雖然人們往往認為讓狗與自己在同個房間睡覺可能干擾睡眠品質,然而根據實驗結果,人和狗在同個房間睡覺有機會能增進睡眠品質。

研究刊登在《Mayo Clinic Proceedings》第92卷第9期 第1368-1372頁

鄭醫師補充:

我想前提是狗不會半夜亂叫,神經質。還有,就是不讓狗上床和主人同床睡覺,不知有多少狗可以做到?

至少有狗同寢室的陪伴,總會讓主人更放鬆好入眠,前提是狗夠乖。

參考文獻:

The Effect of Dogs on Human Sleep in the Home Sleep Environment

Patel, Salma I. et al.
Mayo Clinic Proceedings , Volume 92 , Issue 9 , 1368 - 1372

http://www.mayoclinicproceedings.org/article/S0025-6196(17)30486-X/fulltext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癌細胞死對頭是它!美研究:天天2杯降50%腸癌風險

早安健康
編譯/張維庭
2017年10月3日 上午9:00

【早安健康/張維庭編譯】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資訊指出,近年來國人罹患大腸癌人數逐年快速增加,高居癌症發生率第2名、死亡率第3名,癌症登記統計資料也顯示,大腸癌罹患率已於95年超越肝癌,成為最多國人罹患的癌症,死亡人口也逐年攀升!而國外研究發現,許多人喜歡飲用的咖啡,其實就有預防大腸癌的作用! 

腸癌罹患人口逐年攀升 喝咖啡可預防大腸癌、直腸癌



每天一早醒來、工作時頭腦昏沉,總喜歡來一杯咖啡醒醒神?美國南加州大學研究發現,一天飲用幾杯咖啡,就具有預防大腸癌與直腸癌的效果! 

美國癌症研究學會指出,光只是2016年一年,就有95000人以上罹患結腸癌,39000人以上診斷出直腸癌,腸癌的罹患率仍有增加的趨勢。而研究者們以過去六個月接受腸癌診斷的5100名男女,以及過往沒有腸癌病史的4000名男女,進行了比對調查。 

一天飲用2杯以上咖啡 腸癌風險下降50% 

研究者們調查參加者們一天當中飲用的濃縮咖啡、無咖啡因咖啡以及濾掛咖啡等等飲品飲用習慣,以及癌症患者的家族病史、飲食生活,還有是否有運動和抽菸習慣等等。調查結果顯示,飲用咖啡能讓腸癌的風險下降。只要一天飲用1~2杯咖啡,能讓腸癌的風險下降26%,一天飲用2杯以上甚至能下降到50%。(注意:對咖啡因敏感者請謹慎飲用。) 

此外,研究發現,無論是有咖啡因還是無咖啡因咖啡,都具有降低風險的作用。咖啡除了咖啡因和多酚具有抗氧化作用,能夠阻礙潛在的結腸癌細胞生長,研究者們認為,咖啡似乎還有著其他物質能夠促進人類腸道的健康。 

例如咖啡在烘焙過程中產生的類黑精(melanoidin),可促進腸胃蠕動,此外咖啡的萃取物中也還有能夠預防人體氧化的物質,可避免癌症的發病。 

而除了適量飲用咖啡之外,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宣導建議,養成良好飲食習慣,多吃蔬果、避免高油脂食物與肉類,並保持運動習慣,是防治大腸癌的一大要點。此外,由於大腸癌好發於50歲以後,早期發現及早治療,治癒率極高,因此可每1~2年進行一次篩檢,預防並及早發現疾病。

鄭醫師補充:

這是2016年四月發表的研究,建議大家選好的咖啡一天兩杯,最好不要過量,過量的咖啡因往往會成為身體的負擔。如果可以,選擇低度烘培,富含咖啡最重要的抗氧化物質綠原酸的精品咖啡來幫助身體健康最理想。

參考文獻:

  1. S. L. Schmit, H. S. Rennert, G. Rennert, S. B. Gruber. Coffee Consumption and the Risk of Colorectal CancerCancer Epidemiology Biomarkers & Prevention, 2016; 25 (4): 634 DOI: 10.1158/1055-9965.EPI-15-0924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過度鍛練以及情緒激動 心臟病發風險增

 

台灣新生報
 
2017年9月29日 上午12:00

 

最新研究指出,過於劇烈的鍛鍊及情緒激動都有可能對心臟產生負面影響,特別是當兩者同時發生時。

這份來自加拿大麥馬士達大學的研究,針對一萬兩千名剛經歷生平第一次心臟病的男性和女性,研究人員詢問了他們心臟病發前的狀況,百分之十四點四的人表示自己當時感到憤怒或不悅,另外百分之十三點六的人表示自己正在從事肢體運動,研究人員發現那強迫自己運動的人,心臟病發的機率是其他人的兩倍,而那些情緒激動又劇烈鍛鍊的人,心臟病發的機率更是其他人的三倍,出乎意料外的是,不同年齡及體能,未有顯著差異。

研究的負責人Andrew Smyth表示,問題在於改變習慣去做比平常強度更高的運動,「重點是,當一個人做了超出自己平常習慣的運動時,就會產生相對的風險。」他說:「譬如一個每週都會固定幾天騎自行車十六公理的人,騎十一公里可能不算什麼,可是對很久沒有騎自行車的人來說,負擔就相當的重。」

鄭醫師補充:

想藉身體的鍛鍊或者運動來健身,最好考量身體的承受程度,慢慢增加訓練量。平常沒有鍛練,突然激烈運動,當然會對心臟造成莫大的負擔。這是身體的壓力。

心理的壓力也會造成自律神經以及壓力系統的調是改變,導致血壓增高。因此,察覺自己的情緒,誠實面對自己,讓情緒可以安然度過,透過一些深呼吸訓練、靜坐冥想或者深層溝通,也能了解自己,為自己的情緒找到出口,轉變壓力系統的警戒狀態,幫助心臟血管壓力降低,進而減少心臟病發的機會。

 

參考文獻:

 Physical Activity and Anger or Emotional Upset as Triggers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rew SmythMartin O’DonnellPablo LamelasKoon TeoSumathy Rangarajan and Salim Yusuf On behalf of the INTERHEART Investigators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合成大麻吸上癮 美帥男定期癲癇成喪屍

風向新聞
Kairos
2017年9月27日 下午5:00

美國愛荷華州德梅因一名27歲已婚人夫長期吸食合成大麻傷到腦,導致癲癇經常發作。去年底他再次發作,倒在地上抽蓄9分鐘。他的岳母將這段影片上傳到youtube,希望能提醍網友毒品的危險性。

據《每日郵報》報導,27歲的埃默里克(Coby O’Brien-Emerick)原本就有吸大麻的習慣,6年前,他用價格較便宜的合成大麻「K2」代替大麻吸食,當時沒想到竟產生嚴重的副作用。幾個月後,埃默里克之後每3、4個月就會固定發生嚴重的癲癇,嚴重到有時要住在醫院4週,他還因此丟了飯碗。

埃默里克表示,K2價格低廉也取得容易,很快就養成每天吸食的習慣。「起初我覺得很正常,但它其實把我變成了喪屍。我經常在半夜盜汗醒來,渴望吸個一兩口。」

此後,他決心要戒除毒癮,他請身旁的人把他癲癇發作的樣子拍攝下來,放在網路上讓更多人看到毒品的可怕。這支影片是去年12月拍攝,當時埃默里克倒在地上抽蓄9分鐘,他的岳母見狀立即拍下他發作的過程。

埃默里克也警告,不要以為只有長期服用才有事,他也看過第一次吸食K2的人就癲癇發作。「這個人在我眼前抽蓄,我知道這可能會發生在我身上,但我仍無動於衷,因為我已經上癮了。」他表示,雖戒除了毒癮,但副作用仍伴隨著他,最後一次發作是在今年3月,他很開心已經有6個月沒發作,希望可以能維持下去。

日本筑波大學研究團隊日前發表新的研究報告,可能推翻「大麻可以治療癲癇」的說法。過去大麻中的成份「四氫大麻酚」(tetrahydrocannabinol, THC)通常用來解決舒緩噁心及頭痛症狀,另一項大麻二酚(cannabidiol, CBD)則是拿來治療嚴重癲癇。報告指出,THC成份可能誘發癲癇發生。

黑心商人為要增加回客率,將大麻改良為合成藥物,裡面甚至沒有大麻成份。加拿大約克大學(York University)大麻研究者漢密斯頓(Ian Hamilton)指出,合成藥物是以大麻當做原料,先將大麻的CBD成份去除,留下讓人感覺會「嗨」的THC成份,再混入稱為JWH-018的香料製成。他再將這些合成藥物餵食白老鼠後,意外發現牠們產生類似癲癇的症狀。

娛樂性藥物(legal high),通常指的是大麻、搖頭丸等亢奮劑,即便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並未批准販售,但美國某些州允許商家合法掛牌經營,也因此許多「成份不明」的合成大麻近幾年愈來愈流行。(謝婷婷/綜合外電報導)

鄭醫師補充:

您週邊的人有使用過毒品而導致癲癇的案例嗎?這篇報導是很好的說明,主要是提醒我們合成大麻的危險性。大麻裡面可以控制癲癇的大麻二酚(cannabidiol, CBD),若是在製作合成大麻時被拿掉,留下讓人會感到興奮的THC成分,那麼癲癇危險性激增,因為根據研究,THC是大麻成分中導致癲癇的原兇。

此外,K2的主成分JWH-018也會導致癲癇,和大麻二酚一樣都作用於cannabinoid CB1受體而引發癲癇。因此若合成大麻以THC和JWH-018當主成分來製作,導致癲癇的風險當然更高。

有興趣可以連結原文報導,其中可以看到YOUTUBE的連結,有影像有真相:

http://www.dailymail.co.uk/health/article-4917100/Smoking-super-strength-cannabis-trigger-seizures.html

參考文獻: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17-10447-2

 

Natural (∆9-THC) and synthetic (JWH-018) cannabinoids induce seizures by acting through the cannabinoid CB1 receptor

 

 

  • Scientific Reports 7, Article number: 10516(2017)
  • doi:10.1038/s41598-017-10447-2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罹患憂鬱症的患者,會出現腦部小膠質細胞活化(microglial activation)的指數升高的情形,這是一種發炎的徵兆。根據一項發表於生物精神病學期刊的最新英國研究,研究人員發現當患者出現這種腦部發炎的狀況時,特別容易經歷自殺意念或想法,因此研究人員提醒:導致憂鬱症患者產生自殺念頭的原兇其實是腦部發炎。

這是第一項証實憂鬱症患者的自殺念頭來自於腦部小膠質細胞活化的發炎有直接相關,之前都是憂鬱症患者往生後的遺體研究。

研究人員也提醒:有自殺意念得憂鬱症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應該設法控制大腦的發炎,控制大腦發炎往往有抗憂鬱的效果。

這項研究蒐集14位罹患中度到重度的憂鬱症當時未服抗憂鬱劑控制的患者,大腦的免疫細胞是小膠質細胞,一旦活化表示大腦處於發炎狀態,研究人員用大腦影影像技術來測量患者的小膠質細胞活化會產生的一種物質的偵測來確認。

結果發現免疫反應最常出現的部位是前扣帶迴(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這部分的大腦是情緒調節以及憂鬱症生理最直接相關的部位。結果與之前研究相符,但卻是第一次以未接受治療的憂鬱症患者用大腦發炎影像偵測確認的研究。此外腦島(insula)以及前額大腦皮質(prefrontal cortex)也有少量反應。

之前2015年一篇多倫多的研究也證實同樣的研究結論,有大腦發炎,小膠質細胞活化以及當事人正處於憂鬱症的階段。

這樣的關連,讓研究人員提醒大家:大腦發炎是導致憂鬱症患者的自殺意念以及行為的原兇,因此治療以及控制自殺意念及行為的主軸應該放在抗發炎的方向上,效果才明顯。

參考文獻:

 

  1. Sophie E. Holmes, Rainer Hinz, Silke Conen, Catherine J. Gregory, Julian C. Matthews, Jose M. Anton-Rodriguez, Alexander Gerhard, Peter S. Talbot. Elevated Translocator Protein in Anterior Cingulate in Major Depression and a Role for Inflammation in Suicidal Thinking: A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StudyBiological Psychiatry, 2017; DOI: 10.1016/j.biopsych.2017.08.005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英國研究:多吃這種魚培養腸道好菌,瘦身又抗發炎

 

早安健康
日文編譯/陳建甫
2017年9月24日 上午10:00

 

【早安健康/陳建甫編譯】 女性因為骨盆結構與荷爾蒙的不同,天生就較男性更容易便秘。一旦到了經期,更有可能因為內分泌失調而出現腸道菌相失衡的問題,除了容易變胖之外也會降低免疫力。但是現在也有針對女性的福音傳出,一份來自《科學報告(Science Reports)》雜誌的研究表示,女性攝取魚油中所含有的豐富ω-3脂肪酸就能提高腸道菌叢多樣性,不只提高免疫力更能有效瘦身。 

這份由英國倫敦國王學院所主導的研究,找來了歐洲各國共876名的中高齡女性,除了調查她們日常的ω-3脂肪酸攝取量、血中濃度之外,也採集了糞便樣本來調查腸道的益生菌數量。 

結果發現血中ω-3脂肪酸濃度較高的女性,其腸道菌叢種類更多,尤其是能夠分泌短鏈脂肪酸SCFA的毛螺菌科(lachnospira)更多,因此不但可以瘦身更能調整血壓、預防腸道發炎,避免罹患糖尿病或是心臟病等慢性疾病。此外,腸道益菌種類豐富更能預防多種伺機性感染疾病,如上述的毛螺菌科即能預防艱難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在結腸引發的偽膜性結腸炎。 

而糞便樣本的調查結果也顯示,血中DHA濃度較高的女性之腸道菌相,與過去臨床上所發現腸道不易發炎者相似,且糞便中也含有大量的N-氨甲醯谷氨酸(NCG)。NCG是現代動物實驗中判斷腸內氧化壓力的一項指標,NCG含量越高則代表腸內氧化壓力越低,因此研究小組也認為,這次的研究證明了ω-3脂肪酸之所以對身體有益,應該有一部份來自於其提供腸內細菌營養,可以促進NCG合成。 

日本DHA研究專家守口徹教授也指出,相較於亞麻仁油、紫蘇籽油等近年來才開發出來的高價油品,青背魚類既便宜又容易取得,是最好的ω-3攝取管道。若參照日本文部科學省於2015年修訂的食品標準成分表,可以發現台灣人常食用的青背魚類中以鮪魚,特別是黑鮪魚的油脂部位DHA含量最高,但是近年來由於濫捕問題嚴重,黑鮪魚資源面臨枯竭且國際環保團體也都在提倡保護這項珍貴的海中資源,因此早安健康也建議民眾選擇排行榜中第二名以後的常見魚類,依序為鯖魚、秋刀魚、香魚等,也都含有相當豐富的DHA脂肪酸,對於腸道菌叢養成相當有幫助。 

鄭醫師補充:

腸道菌的多樣性對於免疫性統的調節相當重要,而腸道菌的菌性平均健康,這幾年的的研究告訴我們,好處不勝枚舉,不僅提升免疫力,還能幫助瘦身,此外,像糖尿病以及心臟病等慢性疾病,也能藉由腸道菌叢平衡的改善來加強預防。而ω-3脂肪酸本身也有抗發炎效果。

至於ω-3脂肪酸的補充,不只是魚類(建議大型魚類最好要限制食用量,免得重金屬累積造成另外問題),素食來源可以考慮核桃、亞麻仁油等等,至於魚油產品的選購,務必挑有獨立檢驗室的純度認證沒有重金屬農藥殘留過量的產品比較安心。

參考文獻:

 

Omega-3 fatty acids correlate with gut microbiome diversity and production of N-carbamylglutamate in middle aged and elderly women

 

 

  • Scientific Reports 7, Article number: 11079(2017)
  • doi:10.1038/s41598-017-10382-2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17-10382-2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綠意盎然的美景不只護眼,還有助降血壓

2017-09-24 

早安健康編輯部

【早安健康編輯部綜合外電】大家都知道多看綠色風景可以保護眼睛,讓人出乎意料的是,現今也有研究顯示,多接觸綠意盎然的環境還可以降血壓、保護心臟! 

芬蘭國立健康福利研究所與日本森林研究機構的共同研究,就設計了一場相關實驗,把36名平均46歲的芬蘭女性分成3組,讓她們分別坐在阿爾卑斯山公園、中央公園、以及充滿建築物的首都赫爾辛基城市區。 

實驗結果顯示,坐在公園的2組女性,血壓與心跳都比坐在城市區的女性低,且作為心臟健康指標的心臟強度也提高。高血壓與心血管疾病有密切關聯,從研究中可以發現,多接觸綠色風景有助於降低血壓、保護心血管! 

鄭醫師補充:

凡是可以幫助身體降低壓力的,都有機會幫助血壓下降,保護心臟。例如靜坐冥想、瑜珈或者這篇報導提到的森林療癒法。

參考文獻: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8802208

Environ Res. 2017 Aug 9;159:176-185. doi: 10.1016/j.envres.2017.07.039. [Epub ahead of print]

 

Acute effects of visits to urban green environments on cardiovascular physiology in women: A field experiment.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多攝取脂肪提高死亡率?最新研究打破你對脂肪的成見

早安健康
早安健康編輯部
2017年9月23日 上午10:00


【早安健康編輯部綜合外電】想保持身體健康,因而刻意限制攝取脂肪,可能是多數人的健康觀念,但有研究指出,攝取醣類較多或脂肪較多,二者死亡率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樣! 

知名醫學期刊《刺胳針》 刊載,一項加拿大麥馬士達大學為首的綜合研究,鎖定18個不同國家、年齡層介於35至70歲的民眾,一共13.5萬人,調查他們的飲食習慣及7年內的死亡率、心血管疾病機率。追查發現有5796人在調查期間死亡,其中因心血管疾病致死的人數佔4784人。 

分析受試者的飲食習慣發現,每天攝取醣類比例最高者,總死亡率增加28%,每天攝取脂質比例最高者,總死亡率反而降低23%。 

進一步追究攝取的脂肪種類,發現攝取較多飽和脂肪,總死亡率降14%、腦中風死亡率降21%;而攝取較多單元不飽和脂肪及多元不飽和脂肪,死亡率降低近2成,但並未找到與腦中風、心肌梗塞等疾病的關聯。 

然而,該研究並未全盤分析受試者的飲食結構與其它影響因素,僅是針對醣類、脂質攝取占比與總死亡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關聯,因此實際影響的原因仍需考究。

鄭醫師補充:

這是大規模的研究,再次提醒我們,不要再誤會脂肪對身體健康的影響了。飲食的比例搭配,醣類的攝取限制才是重點(但不是完全不吃醣類食物)。

參考文獻:

 

Associations of fats and carbohydrate intake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mortality in 18 countries from five continents (PURE):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Dehghan, MahshidDiaz, R et al.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攝取B群可抵抗空汙傷身,飲食對策出爐!

2017-09-20 

日文編譯/陳建甫

【早安健康/陳建甫編譯】近來空汙議題熱門,世界衛生組織更是連年提高各國的PM2.5管制標準,而台灣則因空氣汙染,造成罹患肺腺癌的人口不斷上升。當PM2.5這項一級致癌物進入呼吸道後,很容易隨著血液輸送到肺部及心臟,造成這兩項臟器發炎,更會殺死人體中的免疫細胞。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公衛研究所在最近公布了一項研究,發現服用維生素B可以阻止PM2.5破壞身體系統,其功效最高可降低76%的傷害機率,不但可以防止心跳異常,更能避免淋巴球及白血球的死亡。 

實驗發現,服用維生素B達四周就能夠降低空氣汙染所造成的心律不整達150%,也能減少淋巴球受損的機率達139%、白血球受損的機率達106%。這表示當民眾開始服用大量的維生素B,不但可以減緩,更能夠對抗PM2.5在體內肆虐的機率,幾乎可以調整健康狀況到無空汙等級。 

研究團隊表示,由於維生素B可以提高身體的免疫機能並且抗發炎,恰巧就是對抗PM2.5的最佳物質之一。其有力的實驗成果甚至可以說,擁有空汙問題的國家都應該立即建議人民服用維生素B。 

而參與本次研究的空汙研究專家,安德列‧巴卡列里也呼籲民眾,攝取維生素B也能防止PM2.5損害細胞DNA。以葉酸(維生素B9)來說,可以食用菠菜、綠花椰菜及油菜花來補充;維生素B6則應食用鮪魚、秋刀魚、柴魚及牛肝;維生素B12則一樣可從秋刀魚,或是雞肝、牡蠣及文蛤等貝類中攝取。烹飪時則要注意降低烹飪溫度及簡化調味手段,以免維生素過度流失而無法攝取到足夠的養分。

鄭醫師補充:

肝排毒的想兩階段反應中,B群擔任其中非常重要的要角,尤其是甲基化的B6、B12以及葉酸等等。建議大家平常從飲食以及營養補充中,務必不要忽略補充,幫助提升身體排毒能力,遠離毒害。

參考文獻:

http://www.pnas.org/content/114/13/3503

 

  • Jia Zhong
  • Oskar Karlsson
  • Guan Wang
  • Jun Li
  • Yichen Guo
  • Xinyi Lin
  • Michele Zemplenyi
  • Marco Sanchez-Guerra
  • Letizia Trevisi
  • Bruce Urch
  • Mary Speck
  • Liming Liang
  • Brent A. Coull
  • Petros Koutrakis
  • Frances Silverman
  • Diane R. Gold
  • Tangchun Wu
  • and Andrea A. Baccarelli

B vitamins attenuate the epigenetic effects of ambient fine particles in a pilot human intervention trialPNAS 2017 114 (13) 3503-3508published ahead of print March 13, 2017doi:10.1073/pnas.1618545114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喝乳清蛋白就能長肌肉助瘦身?數據這樣說~

 

華人健康網
華人健康網 記者駱慧雯/台北報導
2017年9月22日 上午8:30

 

【華人健康網記者駱慧雯/台北報導】身上的肌肉足夠嗎?足夠的肌肉量,不僅可以增加身體基礎代謝率,減少脂肪的囤積,輔助瘦身減脂,也能強健骨骼,預防運動傷害和肌少症,好處多多。最近坊間流傳多吃「乳清蛋白」就能長肌肉,有這麼簡單嗎?研究數據會說話!

完整性蛋白質!適度補充乳清蛋白有助提升身體機能

乳清蛋白是一種蛋白質,是牛奶製作成乾酪過程中浮在上層的液體,裡頭另有少許的乳醣、油脂及礦物質。目前市面上常見的粉末狀乳清蛋白產品,便是取乳清蛋白液體,經過特殊加工而成。

聖馬爾定醫院營養師尤偉銘表示,乳清蛋白與雞蛋、肉類、海鮮、豆製品等食物一樣,都是屬於完整性蛋白質,可以幫助身體有效地建構或修復受損的組織、增加肌肉質量或延緩肌肉衰退,所以對於身體肌肉質量不足、肌力衰弱的老人、飲食蛋白質攝取不足的民眾來說,是不錯的營養補充劑。

喝乳清蛋白可長「肌」?2大影響關鍵:幾歲、運動!

不過,只要喝乳清蛋白就可以長肌肉嗎?其實,這個「肌」密關鍵,必須看我們處在嬰兒期、兒童期、青春期、成年期和老年期中的哪一個生命週期而決定!

尤偉銘營養師表示,人類從出生到25歲左右,身體都在成長發育階段,提供充足的熱量及完整性蛋白質,確實就能夠長出肌肉。然而,25歲之後身體停止發育,此時單純地補充熱量和蛋白質,只能達到「維持」和「延緩」肌肉流失的作用,無法更積極地「增加」肌肉量,這樣的說法也可在近期研究中獲得支持。

一份2017年營養學期刊研究報告指出,相較於攝取每公斤體重0.8公克蛋白質,成年人攝取每公斤體重1.3公克蛋白質,對於增加肌肉質量沒有明顯的幫助;但攝取每公斤體重0.8公克與1.3公克蛋白質,又搭配每周3次阻力性運動的人,竟然明顯地增加了肌肉質量。由此可知,人在成年以後就算拚命喝乳清蛋白,對於增加肌肉的效果很差,必須搭配運動才能增加肌肉質量。

光吃還不夠!養肌肉顧健康,快快「動」起來!

可惜的是,現代人平常活動多為靜態,例如:看電視、滑手機、久坐等,肌肉纖維無法產生損傷,自然也就沒有後續「刺激新肌肉生長」的情況。熱愛運動的尤偉銘營養師提醒,我們的肌肉若沒有承受阻力,肌肉就會縮小,久而久之就出現了肌肉流失或肌少症,所以,建議進行適當強度的肌力與肌耐力訓練,例如:游泳、健走、爬山、騎單車等,搭配健康飲食,不僅保持肌肉健康,還有助於增加體能及維持理想體重。

鄭醫師補充:

上次我應邀在健康兩點靈分享早餐怎麼吃,有些人問我乳清蛋白的喝法,但汝很多人並不知道單喝乳清蛋白也不會長肉。

這篇報導清楚告訴我們:25歲前,適當補充足量的蛋白質就能長肉。25歲之後,補充足量的蛋白質(含乳清蛋白)若沒有搭配密集的重量訓練(阻力訓練)也長不了肌肉。重訓一周至少三次效果才比較容易看到,提醒大家留意。

參考文獻:

Bell KE, Snijders T, Zulyniak M, Kumbhare D, Parise G, Chabowski A, et al. (2017) A whey protein-based multi-ingredient nutritional supplement stimulates gains in lean body mass and strength in healthy older me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PLoS ONE 12(7): e0181387.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181387

http://journals.plos.org/plosone/article?id=10.1371/journal.pone.0181387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維生素C殺死不健全幹細胞,有機會對抗白血病

 

早安健康
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
2017年9月22日 上午9:00

 

【早安健康/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適量補充維生素C(Vitamin C)對身體能帶來許多好處,許多水果諸如芭樂、橘子、檸檬等,都含有相當豐富的維生素C。 

而根據《Cell》日前刊登美國波爾馬特癌症中心(Perlmutter Cancer Center)的最新發表,研究團隊發現,維生素C可能能夠傳達訊息,使骨髓中不健全的幹細胞(stem cell)趨向成熟並正常死亡,讓這些不健全的幹細胞免於大量增殖複製而使個體出現血癌疾病。 

特定基因的改變已知會減少一種名為TET2酵素的活性,而TET2很重要的一項功能便是使幹細胞成熟為血液細胞。在本篇研究中,作者以基因改造TET2缺陷小鼠作為實驗動物,研究結果發現,維生素C有機會活化小鼠體內TET2酵素的活性。 

作者表示,對於因TET2缺陷所導致的白血病幹細胞相關疾病,高劑量的維生素C或許有機會做為一種安全的輔助治療方式。 

本文出自 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 

鄭醫師補充:

過去有相關研究發現高劑量的維生素C可應用於癌症治療的輔助療法,甚至有些末期的案例還可以看到治療的改善,這篇研究則揭露了其中可能治療的機轉。建議癌症患者可以考慮以維生素C來搭配治療,加強療效。

參考文獻:

 

  1. Luisa Cimmino, Igor Dolgalev, Yubao Wang, Akihide Yoshimi, Gaëlle H. Martin, Jingjing Wang, Victor Ng, Bo Xia, Matthew T. Witkowski, Marisa Mitchell-Flack, Isabella Grillo, Sofia Bakogianni, Delphine Ndiaye-Lobry, Miguel Torres Martín, Maria Guillamot, Robert S. Banh, Mingjiang Xu, Maria E. Figueroa, Ross A. Dickins, Omar Abdel-Wahab, Christopher Y. Park, Aristotelis Tsirigos, Benjamin G. Neel, Iannis Aifantis. Restoration of TET2 Function Blocks Aberrant Self-Renewal and Leukemia ProgressionCell, 2017; DOI: 10.1016/j.cell.2017.07.032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