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抗衰老以及癌症防治怎麼作? (38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不只促血循!研究:吃對生薑有助癌細胞凋亡

 

【華人健康網圖文提供/柿子文化】既芳香又辛辣的薑,為各式煎炒和蔬果菜餚增添了獨特的香氣與滋味。做為癒療性的食物,薑的益處在亞洲是眾所皆知的,它常被稱做「世界性的療藥」。薑也被認為是很好的驅風劑(促進排除腸道脹氣的物質)和腸道解痙劑(緩解與放鬆腸道痙攣的物質)。

薑的抗嘔吐作用運用在減少懷孕的噁心和嘔吐,已被證實非常有效。薑的輔助消化效用,大部分要歸功於其活性植物營養素成分:薑辣素和生薑酚,這些物質有助於中和胃酸、強化胃液分祕(促進食欲),並且調節腸道肌肉張力。不僅如此,經證實,薑辣素和生薑酚都能對抗癌症

薑辣素是使薑具有獨特風味的植物營養,科學研究證實,薑辣素的抗菌特性能抑制與胃癌和結腸癌的發展有關的幽門螺旋桿菌的生長,它也能抑制人類直腸癌的生長。芮貝卡‧呂博士(Rebecca Lui,及其密西根大學同僚)在美國癌症學會第97屆年會上所呈現的實驗結果顯示,薑辣素能以誘發細胞凋亡(程序性死亡)和吞噬作用(自我消化)的方式,殺死卵巢癌細胞。

2007年發表於《農業和食物化學期刊》的一份研究報告中,陳群益博士(音譯:Chung-Yi Chen,及其美國化學學會同僚)提出一份備受矚目的證據,指出薑的生薑酚能有效誘發癌細胞的細胞凋亡作用

經證實,薑能降低血小板黏稠度,而且也許能因此降低動脈硬化的風險。它是鎂、錳、鉀、銅和維生素B6的優質來源。薑是以現磨、乾粉或做成茶的世界性最佳癒療食物之一。記住,薑所含的植物營養素是熱敏感的,因此為了達到最佳功效,你應該攝取生鮮薑根或服用薑補充劑(例如生薑粉或薑萃取物)。

本文出自柿子文化《另類療法+抗癌聖經》

鄭醫師補充:

薑最為人所知的的三大功能:緩解噁心(孕吐時最安全的處方),改善腸道不適以及緩解疼痛,這篇文提到的抗癌功效,不只是腸胃道的癌症有幫助,其他像乳癌、肝癌、肺癌、前列腺炎甚至是皮膚癌(黑色素瘤)都有效果。因為薑不只抑制癌症細胞生長、促進癌症細胞凋亡還能包護正常細胞。參考文獻如下:

http://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426621

http://www.medicalnewstoday.com/articles/41747.php

http://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2241638

原文參照文章:

http://www.naturalhealth365.com/ginger-cancer-cells-1818.htm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補骨、防癌 維生素D做得到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維生素D對健康很重要,英國一項研究發現,當體內維生素D濃度過低,可能增加膀胱癌風險,研究學者認為,透過陽光、食物獲得足夠維生素D,或許有助預防膀胱癌,這種預防方式不但價格便宜,且非常安全。

維生素D濃度過低 膀胱癌風險上升

研究團隊分析7項研究報告,其中有5項研究報告顯示,當維生素D濃度過低,膀胱癌風險就會上升,這項研究已發表於在英國所舉行的內分泌醫學會年會。

研究作者指出,有些實驗針對膀胱細胞做研究,結果發現,這些細胞一接觸維生素D,就有反應,且變得很活躍,換句話說,維生素D可以刺激免疫反應。

維生素D刺激免疫反應 幫助防癌

研究首席作者英國華威克大學名譽副教授羅絲瑪莉‧布蘭德表示,當異常細胞轉化為癌症之前,免疫系統若能盡早發現異常細胞,盡快摧毀這些細胞,便能防止癌症產生,而維生素D可以刺激免疫反應,透過這樣的機制,或可幫助防癌,這是這項研究重要之所在。

布蘭德認為,研究顯示,維生素D說不定可用來防癌,維生素D很便宜,又很安全,未來運用這種便宜、安全的方式防癌,也許可以挽救許多人的生命、減少癌症悲劇,這項研究成果很令人振奮。

當身體接觸陽光,自然就會產生維生素D,除了曬太陽,像含油脂魚類、蛋黃等食物,也含有維生素D,過去許多研究顯示,維生素D不足與心臟病、心智能力受損、自體免疫疾病、癌症等多種疾病息息相關。

想要防癌 就得戒菸

美國癌症醫學會建議,想要預防癌症,最好不要抽菸,所有膀胱癌患者中,約有一半是抽菸引起,建議盡早戒菸,以降低癌症風險,此外,從事橡膠、皮革、印刷、紡織品、塗料工作的人,也要小心工作場所中的有機化學物質,常接觸這類化學物質,可能增加膀胱癌發生機率。

美國癌症醫學會也提醒,平常要攝取足夠水分,多吃蔬菜、水果,都對防癌、維持身體健康很有幫助。(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鄭醫師補充:

維生素D濃度不夠和許多癌症發生有關,不管是過敏、自體免疫疾病或者是心臟病等等,有諸多研究證實維生素D至關緊要。提高維生素D的濃度,對於防癌以及保健絕對是經濟且容易做到的健康投資。

要知道自己濃度D是否偏低?可以透過血液檢查直接得知。當然,補充後濃度是否充足?也可以用檢測來監控。

參考文獻:

http://www.newswise.com/articles/low-vitamin-d-levels-linked-to-increased-risk-of-bladder-cancer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糖尿病容易肌無力!衛教師推薦肌力訓練小秘訣…

 

【華人健康網文/阮綜合醫院疾病管理衛教室黃秋玲衛教師提供】規律的運動、飲食及藥物是治療糖尿病的三大基石,其中運動除可有效控制糖尿病及改善心理、社會狀態之外,對健康的人來說,更是可以預防糖尿病的發生。

隨著年紀增長,身體的組成也會隨之改變。即使體重沒有明顯變動,在組成上卻是「脂肪越來越多,肌肉越來越少」。從20歲到70歲,整體肌肉量約下降40%,且隨著年齡的增加,肌肉流失的速度也會越來越快

人體中多餘的血糖會轉變成肝糖儲存,有需要時,再由肝糖轉變為血糖,而肝臟與骨骼肌正是儲存肝糖的兩大器官,因此增加肌肉量有助於病人儲存肝糖,同時維持血糖的穩定,也可提升對血糖藥物的反應性

事實上,糖尿病患相較於一般人,有更顯著肌肉質量減少與肌力下降的情形。原因在於糖尿病患雖然血糖偏高,但是無法被細胞有效利用,細胞只好轉而透過其他途徑,如蛋白質或脂肪獲得能量,肌肉的蛋白質組成部分因此被消耗,造成肌肉質量與肌力下降

部分長期觀察老化的研究即指出,維持肌力有助於長壽,而維持肌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肌力訓練

■糖尿病病人的肌力訓練

過去認為肌力訓練的過程,會快速提高血壓,可能增加運動過程中發生視網膜出血、心肌缺氧、休克等嚴重併發症或致死的危險。然而在肌力訓練的研究中,並沒有明確報告證實,且糖尿病患經過適當的肌力訓練,反而會降低心血管相關併發症的發生。顯然進行中高強度的肌力訓練是安全的

簡單的肌力訓練方式包括:舉啞鈴、深蹲或是伏地挺身,或是在健身房利用專門的設備來進行。有效的肌力訓練應包含多組不同的肌肉群與足夠的運動強度,無經驗者建議先在專家指導下使用負重的器材,循序漸進地進行,效果好也比較安全。

■選擇自己適當的運動

總而言之,血糖的維持主要以飲食與藥物為主,運動是輔助的角色。運動可以讓飲食與藥物控制的效果更好,但也要注意潛在低血糖的危險,在運動前應先諮詢專業人員,評估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選擇適當的運動。

肌力訓練在某些部分的效益確實優於有氧訓練,但千萬不可偏廢只作肌力訓練。此外運動的持續性很重要,選擇自己喜歡且能從中獲得快樂的運動,更能讓自己的健康加分

鄭醫師補充:

一般人到了中高齡,肌肉慢慢流失,如果有些慢性疾病,像是糖尿病等等,肌肉流失的速度更快。我們透過運動來維持肌肉的好處非常多,肌肉幫助保溫,且有助於穩定血糖,有利於長壽養生,建議大家務必維持固定肌肉運動的習慣。

事實上,能結合有氧以及無氧運動(重量訓練)的人,血糖控制效果最佳:

1.http://www.diabetes.org/food-and-fitness/fitness/types-of-activity/what-we-recommend.html?referrer=https://www.google.com.tw/

2.

A Prospective Study of Weight Training and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in Men

Anders Grøntved, MPH, MSc,a,b Eric B. Rimm, ScD,a,c,d Walter C. Willett, MD, DrPH,a,c,d Lars B. Andersen, PhD, DrMED,a,e and Frank B. Hu, MD, PhDa,c,d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喝白葡萄酒 可能增加皮膚癌風險?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美國一項研究發現,每天喝一杯白葡萄酒,可能增加皮膚癌黑色素瘤風險,以酒精攝取量來看,每天攝取一份(12.8公克)的酒精,黑色素瘤風險便上升14%,其中以白葡萄酒關聯性最大。

 

 

喝一份白葡萄酒 黑色素瘤風險增加13%

 

 

研究人員進一步分析發現,每天喝一份白葡萄酒,發生黑色素瘤機率就增加13%。所謂一份含酒精飲料是以12.8公克酒精為基礎。研究也發現,只有白葡萄酒有這種現象,其他像啤酒、紅葡萄酒、烈酒等,都不會影響黑色素瘤風險。這項研究由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贊助經費,成果發表於2016年12月號〈癌症流行病學、癌症生物標記與癌症防治〉期刊(Cancer Epidemiology, Biomarkers & Prevention)。

 

 

這項研究並沒有證實白葡萄酒會造成皮膚癌,只是證明兩者有相關性,研究作者表示,未來還需要進一步研究探索兩者關係。

 

 

接觸陽光紫外線 仍是黑色素瘤的主要風險因子

 

 

美國布朗大學醫學院皮膚科與流行病學副教授曹銀鈴(Eunyoung Cho,音譯)指出,這項研究只是多發現一種癌症與酒精攝取量有關聯。接觸陽光紫外線還是黑色素瘤主要風險因子,不過喝白葡萄酒的人一旦出現黑色素瘤,腫瘤多長在較少接觸陽光部位。

 

 

研究顯示,與沒有喝酒習慣的人相比,每天酒精攝取量超過20公克,身體軀幹長出黑色素瘤機率就會增加73%,女性風險又比男性來得高。曹副教授表示,男性身體體積比較大,或許較能代謝酒精,減少酒精傷害。

 

 

酒精攝取量 與多種癌症有關

 

 

研究團隊以21萬多名民眾為研究對象,因而得到上述結論。研究團隊認為,白葡萄酒物質或許與細胞DNA受損有關。酒精攝取量不只影響黑色素瘤風險,美國國家癌症研究院資料顯示,酒精攝取量也與頭頸癌、肝癌、乳癌、大腸癌、食道癌等癌症風險有關。

 

 

研究作者表示,這項研究對於容易曬傷、容易長雀斑等黑色素瘤高風險群特別重要,這些高風險族群更要注意酒精攝取量。

鄭醫師補充:

這篇研究是各種酒類做比較,發現每天飲用白葡萄酒的人,相對於其他酒類的飲用,皮膚癌的風險比較高。

但並非指其他酒類的飲用就是相對安全,可以每天放心飲用,報導的最後仍提醒大家,只要是酒精經常的飲用,就會增加癌症風險,例如頭頸癌、肝癌、乳癌、大腸癌、食道癌等等癌症。

結論是:酒少喝,才是預防癌症之道。

參考文獻:

Alcohol Intake and Risk of Incident Melanoma: A Pooled Analysis of Three Prospective Stud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rew Rivera, Hongmei Nan, Tricia Li, Abrar Qureshi and Eunyoung Cho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堅果有助延年益壽 每天吃20公克就夠

 
 

(中央社倫敦5日綜合外電報導)科學家發現,每天只要攝取20公克堅果,就能大幅削減罹患心臟疾病及癌症機會,並減少超過5分之1的早逝機率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許多研究曾指出,堅果有助於保護心臟及預防早逝,但少有證據顯示堅果能降低罹患癌症或其他疾病風險。

倫敦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分析20份研究報告,發現每天吃1盎司堅果的人,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疾病的風險,大幅下降近3分之1,罹癌機率也降低15%。這項研究結果認為,堅果可能也有助人們預防死於呼吸系統疾病及糖尿病,但這部分的證據較少。

帝國學院公共衛生學院的奧尼博士(Dagfinn Aune)共同撰寫這份研究,他說:「我們發現多種疾病風險降低的一致性,這種跡象充分顯示,攝取堅果與各種疾病結果,真的具有潛在關聯。」

這份文獻強調,胡桃特別有助預防癌症,花生則能降低中風機率

每天1把堅果,也包括木本堅果,也就是每個子房中只有單一種子的乾果實,成熟時會變得堅硬。這類堅果包括胡桃、杏仁、榛果、腰果、開心果與核桃。

除高含油量外,所有堅果都相當有益健康,因為它們含有不飽和脂肪,並富含纖維、鎂及維他命E,據信有助身體分解膽固醇,並降低身體的胰島素阻抗狀態,可預防心血管疾病

但想要養生的人其實也不用吃太多堅果,研究人員指出,少有證據顯示,每天攝取超過20公克堅果會更有助改善健康。

鄭醫師補充:

這篇研究回顧20篇關於堅果的研究,結論是對於心血管疾病以及癌症的罹患幫助最大,這兩項疾病也是死因的前五名。

建議大家在飲食中不妨每天吃一把約20克的堅果,有助長壽養生。

參考文獻:

Nut consumption and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total cancer, all-cause and cause-specific mortalit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dose-response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studies

  • Dagfinn AuneEmail author,
  • NaNa Keum,
  • Edward Giovannucci,
  • Lars T. Fadnes,
  • Paolo Boffetta,
  • Darren C. Greenwood,
  • Serena Tonstad,
  • Lars J. Vatten,
  • Elio Riboli and
  • Teresa Norat
BMC Medicine201614:207

DOI: 10.1186/s12916-016-0730-3

Received: 28 January 2016

Accepted: 26 October 2016

Published: 5 December 2016

http://bmcmedicine.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2916-016-0730-3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世界最夯飲食趨勢!這食物可降低各族群罹患惡性乳癌的風險

 


【早安健康/何美鄉醫師】美國食物藥品署(FDA)在2012年接獲一個請願,要求把全穀(註)食物標示為可預防糖尿病的食品,用以鼓勵民眾多加食用全穀食物,就像香菸包裝上有害健康的警示語,以期降低抽菸量。

 

 

美國FDA為此做了一個完整的文獻分析整理,在2013年9月,公布了以下文字作為全穀食物的健康宣稱:「全穀食物可能降低二型糖尿病的風險,美國食藥署是依據非常有限的科學資料下此定論。」

 

 

此後學界更對全穀食物與癌症的關係作了詳盡的探討。

 

 

整體而言穀類是全球人類最重要的主食,絕大多數的人所攝取能量的一半是來自穀類。而穀類也是國際上所有飲食指引裡最重要的主食。近年來穀類對健康的重要性在國際上倍受注意,除提供能量外,相對於精煉食物(註),攝取全穀類,可能會減低罹患多種慢性病的風險,含癌症,更是國際上研究與討論的焦點,同時也有令人大開眼界的發現。

 

 

全穀食物降低罹患乳癌風險

 

 

攝取全穀食物可降低乳癌風險,在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針對美國護士的追蹤研究有很清楚的結論(糙米全榖真能防乳癌抗腫瘤,一定要有這個字才是真的)。同時2016年還有發表一篇研究論文,在希臘進行的相關研究。

 

 

針對250位乳癌病患與250位健康對照組,分析全穀食物的攝取量與罹患乳癌的相關性,結果發現每週食用7次以上的全穀食物,可以降低希臘婦女的乳癌風險。這兩個不同族群的研究,提供了很有意義的呼應。

 

 

希臘膳食一般是以地中海飲食為主,也就是典型的健康膳食。即便在如此健康膳食的背景下,攝取全穀食物對於降低乳癌風險,仍然具有獨特的貢獻及重要性。相對於美國膳食一般是以高油,高糖,少蔬果等,被公認為典型的不健康膳食。

 

 

而常食用的全穀食物,在這兩個國家也不盡相同,但攝取全穀食物對於兩個膳食背景迥異的族群,卻都有其獨特的抗癌健康功效。

 

 

其實去年(2015)就有一篇在中東伊朗進行了一個飲食與乳癌的研究,以病例對照方法進行,他們針對306個新診斷的乳癌病人,及同等數目並同齡的健康女姓作為對照分析。以了解飲食與罹患惡性乳癌的關係。

 

 

結論是吃全麥麵包和豆類,即黑豆,花豆,紅豆,鷹嘴豆 (chickpea)等,均屬全穀,有較低罹患乳癌的風險。伊朗的研究與希臘研究,均屬病例對照的回朔性方法,具探索性與不確定性,而美國護士的長期追蹤研究,讓我們對全穀食物可預防癌症,增添更多信心。

 

 

全穀與精煉穀類食物的營養成分差異何在?

 

 

以麵粉為例來比對(圖一,資料來源:美國全穀理事會, Oldways Whole Grain Council)。很明顯的,在精煉的過程中,所有營養成分大都跟著流失,唯獨保留碳水化合物而使卡路里相對增加。

 

 

在美國,一般都會在白米,及麵粉(精煉)中添加部分維他命,以還原部分營養成分,而台灣則無此慣例。近年來國人白米的攝取總量,雖有下降的趨勢,但精煉白米仍是國人最重要的主食,食用精煉白米本身雖無害健康,但在白米與糙米的攝取量常是零合的條件下,亦即在攝取定量總卡路里時,白米與糙米通常僅能二選一。

 

 

所以,食用白米說什麼就是缺乏了食用糙米所提供的健康益處。從公共衛生的角度,若食用糙米,甚至多種全穀食物,可預防部分乳癌或其他癌症的死亡。那要如何把握預防醫學的精髓,並塑造提供全穀食物的大環境,以養成民眾多選擇全穀食物的飲食習慣,是台灣公衛界的的當務之急。

 

 

註:精煉穀類(依據美國全穀理事會) 定義是指完整穀粒 (如糙米、全麥粒),中的麩皮、胚芽、胚乳已被部分或全部分開,我們常見的精煉穀類是白米或是精煉麵粉,其麩皮與胚芽大都已剔除。常見的低,中,高筋麵粉也都是精煉麵粉,還有常吃的各種蛋糕,麵包,餅乾,只要沒以【全麥】標示,就都是精煉麵粉製品。

 

 

 

(圖一)

 

 

資料整理:台灣健康服務協會 (網址http://www.twhealthcorps.org/)何美鄉 醫師審閱

 

 

資料來源: 

 

 

1. Breast Cancer Res Treat. 2016 Sep;159(2):335-45. doi: 10.1007/s10549-016-3910-0. Epub 2016 Aug 10. Lifetime grain consumption and breast cancer risk. Farvid MS, Cho E, Eliassen AH, Chen WY, Willett WC.

 

 

2. Mourouti N,  Kontogianni MD,  Papavagelis C,  Psaltopoulou T,  Kapetanstrataki MG,  Plytzanopoulou P,  Vassilakou T,  Malamos N,  Linos A, Panagiotakos DB. Whole  Grain  Consumption and Breast  Cancer: A Case-Control Study in Women. J Am Coll Nutr.  2016;35(2):143-9.

 

 

3. Tajaddini A1,  Pourzand A,  Sanaat Z,  Pirouzpanah S. Dietary resistant starch contained foods and breast cancer risk: a case-control study in northwest of Iran. Asian Pac J  Cancer  Prev. 2015;16(10):4185-92.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運動不只可以防癌,更可降低癌症復發率!

 

【華人健康網圖文提供/JoiiUp】世界衛生組織WHO與美國癌症研究所AICR報告:近50%的癌症可以預防不發生,肥胖與8種癌症相關。運動占非常重要的角色

美國癌症醫學會建議:

預防癌症,或癌友預防癌症復發

1.一週至少5天30分鐘的慢走 ,或3天以上20分鐘的快走 (一週目標150分鐘運動)。

2.一周2-3次的主要肌肉之重量訓練 (輕量啞鈴,仰臥起坐,半蹲,爬樓梯)。

運動對防癌、抗癌的好處:

1.運動可以降低乳癌14%,子宮內膜癌47%風險。

2.運動在20篇研究上發現在乳癌、大腸直腸、攝護腺、卵巢癌等可以看到預防癌症復發的好處。

3.其他好處:預防心血管疾病,降低疲憊,焦慮,憂鬱,減少骨質疏鬆,提升自我幸福感,提升生活品質。

4.運動增加4-6%癌症存活率=化療效果。

(圖片提供/JoiiUp)(圖片提供/JoiiUp)

運動降低乳癌發生率: 

法國的meta-analysis 綜合性分析37篇研究、共400萬人的資料,每天運動30分鐘的婦女、相較不動的婦女罹乳癌風險降低12%。    

美國癌症協會研究人員對7萬3615名年齡在50到74歲的婦女,進行長達17年的追蹤研究,每天健走一小時,降低乳癌風險14% (資料)。

(圖片提供/JoiiUp)(圖片提供/JoiiUp)

運動預防癌症的機轉

1.減少脂肪、肥胖產生的發炎。

2.進食熱量與運動能量消耗的平衡。

3.減少胰島素阻抗引起的發炎,引起IGF-1(類胰島素生成因子)和蛋白,減少癌細胞生長。

4.減少脂肪荷爾蒙(adipokine)-adiponectin,leptin。

5.降低停經後體內荷爾蒙含量。

6增強免疫系統-增強巨噬細胞、NK自然殺手細胞。

運動增加鳶尾素(Irisin)分泌增加,癌細胞凋亡,可以促進燃燒脂肪,減少身體壞白脂肪的儲存量,增加身體細胞telomere的穩定度與長度,抗老化與減少癌症發生。

(資料)

你適合天天做的運動(有氧)

快走、跳舞、慢跑、騎腳踏車、游泳,心跳一百下以上,流點汗喔!

以下特殊狀況要注意:

1.嚴重貧血:停止運動,可進行一般活動。

2.免疫抑制或低下:避免公共環境,健身房運動。

3.幹細胞移植:避免公共環境或健身房運動。

4.嚴重疲憊:嘗試每天10分鐘的伸展拉筋活動。

5.放射線皮膚反應: 避免游泳。

6.植入化療導管處避免肌肉重量訓練。

7.周邊神經病變(手麻腳麻):伸展或地板運動,單車運動器材。

本文出自:JoiiUp

鄭醫師補充:

這篇文章提到的觀念,與過去我部落格跟大家分享的相關資料相符。請大家務必保持適度的規律運動習慣,幫助自己遠離癌症發生的風險。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通往長壽大門 維生素D可能是那把鑰匙

 

【華人健康網文字提供/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維生素D有可能會是通往長壽大門的鑰匙嗎?《Cell Reports》刊登美國加州巴克老化研究所(Buck Institute for Research on Aging)的最新發表,指出維生素D的確可能幫助個體延長壽命。

通往長壽大門 維生素D可能是那把鑰匙

人類獲得維生素D的主要來源為陽光,肌膚暴露在適量的紫外線(ultraviolet ray)下,可助體內產生維生素D,影響鈣質的吸收、細胞及骨頭的生長。隨著年齡增加,老化的細胞可能無法維持原來的形狀及功能,並讓對細胞有毒性的蛋白質出現堆積。然而在本篇以隱桿線蟲(Caenorhabditis elegans)作為實驗動物的研究中,研究團隊發現, 維生素D能藉由影響基因,進而避免有毒蛋白質於細胞內的堆積,並可能和預防老化相關疾病的發生有關。

然而諷刺的是,人體維生素D的製造效率卻會隨年齡漸增而遞減,作者懷疑這可能是老化讓人對疾病較無抵抗力的原因之一。

研究刊登在《Cell Reports》第17卷第5期 第1227-1237頁

鄭醫師補充:

有些醫師在臨床上,針對年長準備開刀的患者,會建議在術前補充高劑量的維生素D來避免細胞激素風暴(cytokine storm),因為開刀對於人體來說是一種壓力,而體質敏感的年長者可能在術後因壓力導致免疫系統過度肌活導致細胞激素風暴而延遲患者的術後恢復。維生素D一直以來被證實有效能穩定免疫系統,避免過度刺激或者功能不足,因此維持是當的維生素D濃度對於保健有莫爸的功效,這篇文章再次提醒大家務必透過是當日曬以及營養補充,幫助排除有害的蛋白質並有機會延長壽命。建議大家在體檢時不妨要求加做維生素D的濃度,確認是否在理想範圍,萬一不足,最好設法提高。

參考文獻:

  1. Vitamin D Promotes Protein Homeostasis and Longevity via the Stress Response Pathway Genes skn-1, ire-1, and xbp-1

    Mark, Karla A. et al.
    Cell Reports , Volume 17 , Issue 5 , 1227 - 1237

http://www.cell.com/cell-reports/abstract/S2211-1247(16)31362-6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鍛鍊長肌肉關鍵沒搞懂,健身只會事倍功半!

 

【華人健康網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常見有的人在健身房揮灑熱汗運動過後,還來不及盥洗更衣,便馬上補充大量蛋白質,於是出現猛吞牛奶、豆漿、茶葉蛋,或高蛋白奶等,相信據此可以長肌肉、維持好身材。但是,根據外電報導,藉由運動長肌肉的關鍵,實際上並不是在於單純攝取大量的蛋白質,而是在於運動的「訓練強度」。

鍛鍊長肌肉關鍵沒搞懂,健身只會事倍功半!

研究:高強度訓練搭配高蛋白 才能長出更多肌肉

根據《每日郵報》(Mail Online)的報導指出, 蘇格蘭斯特林大學The University of Stirling的研究人員,為了進一步了解運動過後長肌肉與補充蛋白質之間的關係,於是進行實驗,分為瘦小的及精壯運動員二組,進行相同的訓練模式,並在鍛鍊後給予20公克及40公克的高蛋白,想知道蛋白質的攝取,對於肌肉的長成,是否有不一樣的成果。

沒想到,長出肌肉的成效,二組之間竟然「沒有差異」;實驗中,為了了解到底什麼因素才是長成肌肉的決勝關鍵,決定再增加運動的強度,同時再度食用20公克及40公克的高蛋白,伴隨著訓練強度的增加,此時食用40公克的高蛋白組總算才克敵致勝,得以所用;有趣的是,無論是瘦小的或精壯運動員組,都必須經過更高強度的訓練,搭配40公克高蛋白,才能長出更多的肌肉

多餘的蛋白質會回歸成脂肪 囤積在體內

營養師蘇妍臣表示,除此之外,在美國運動醫學學會ACSM之期刊內文也指出,即使攝取再多的高蛋白,若是沒有相對應的運動強度,多餘的蛋白質也只能化身成熱量,在沒有對外消耗之下,還是會回歸成脂肪,囤積在體內變成礙眼的贅肉。

運動過後,建議食用高蛋白之外,另外再搭配適當的醣分。

所謂「高蛋白」,約是運動後補充25公克的蛋白質就已足夠,大約是3顆半的茶葉蛋、850ml的豆漿或牛奶、三兩半的肉或魚,絶非傳言中的蛋白質攝取愈多愈有效。過多的蛋白質攝取,仍舊只會通通轉成熱量,若是整日的活動量無法達到供需平衡,熱量所轉變成的肥胖還是會找上門,只會讓自已折了身材又白作工。

運動過後 高蛋白搭配適當的醣分

此外,運動後攝取高蛋白還是醣類,才是避免感冒、緩解疲勞之內外兼顧的決勝樞紐?研究指出,運動後補充足夠的醣份(約每公斤1公克醣類),可避免腸胃道血液重分配的副作用—「感冒」,更能補充體內麩醘胺酸的含量,減少劇烈運動產生的壓力帶給人體的傷害,同時也可緩解運動後的疲勞感。所以下次運動過後,別再固執地只攝取高蛋白,搭配適當的醣分才是上上之選

最後,營養師蘇妍臣提醒,以上內容是針對年輕的運動員,而非概括所有族群,像是老人、女性等。所以,下次想要運動長肌肉嗎?先別著狂攝取高蛋白,先準備好適合自已的運動強度才是關鍵。

鄭醫師補充:

單單補充蛋白質,但運動強度不足,難以長肌肉,運動後不只要補充蛋白質,而且要補充適當的醣類,減少運動後的疲憊,加速恢復。擔心攝取過多醣類,造成肥胖的後遺症,可以考慮直接補充麩醘胺酸這種補充品。

參考文獻:

The response of muscle protein synthesis following whole-body resistance exercise is greater following 40 g than 20 g of ingested whey protein

Authors

    1. Health and Exercise Sciences Research Group, University of Stirling, Stirling, Scotland
    1. Health and Exercise Sciences Research Group, University of Stirling, Stirling, Scotland
    1. Health and Exercise Sciences Research Group, University of Stirling, Stirling, Scotland
    1. Exercise Metabolism Research Group, Department of Kinesiology, McMaster University, Hamilton, Ontario, Canada
    1. Health and Exercise Sciences Research Group, University of Stirling, Stirling, Scotland
    1. Health and Exercise Sciences Research Group, University of Stirling, Stirling, Scotland
    1. GlaxoSmithKline Consumer Healthcare, Brentford, UK
    1. School of Sport, Exercise and Rehabilitation Sciences,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Birmingham, UK
  • Corresponding author
    1. Health and Exercise Sciences Research Group, University of Stirling, Stirling, Scotland
    • Correspondence

      Kevin D. Tipton, Faculty of Health Sciences and Sport, University of Stirling, Cottrell Building, FK9 4LA Stirling, Scotland

      Tel: +44 178-646-7816

      Fax: +44 178-646-6578

      E-mail: k.d.tipton@stir.ac.uk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4814/phy2.12893/ful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健康新指標! 腰腿比超標增罹癌風險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腰腿比隱藏人體健康密碼!國內研究首度發現,腰圍太粗有如「游泳圈」、大腿太細的「鳥仔腳」,也就是腰腿比超過1.8以上的蘋果體型者,罹患糖尿病、腎臟病、癌症等風險,高出一般人2倍。

 

你是慢性病高風險族群?

 

台灣流行病學學會利用3D全身立體攝影分析82名民眾,結果發現腰圍大於90公分及大腿圍小於50公分、頸圍超過38公分、或腰腿比(腰圍/大腿圍)1.8以上者,都是罹患糖尿病、腎臟病,以及內臟癌症的高風險族群

 

腰圍粗、大腿細 都不健康

 

台灣流行病學學會常務理事許光宏表示,腰圍過大、大腿太細者,通常沒有運動習慣,其內臟脂肪過高,容易出現胰島素阻抗,且生長激素、抗發炎蛋白減少,引發一連串與代謝症候群有關的慢性病;而頸圍太粗則代表容易形成斑塊,堵塞頸動脈恐增加中風機率。

 

多運動增肌減脂 遠離慢性病

 

許光宏常務理事強調,體型與慢性疾病密切相關,根據國際文獻顯示,腰腿比是偵測第2型糖尿病及內臟器官癌症風險的最佳指標。他建議民眾,日常生活養成運動習慣,多健走、慢跑,或是常抬腳、抬腿增加腿部肌力,有助遠離慢性疾病。

鄭醫師補充:

這幾年的出爐關於癌症的最新研究,都發現大部分癌症的發生其實與代謝有直接相關。這篇報導提醒大家,代謝不好不只是糖尿病以及心血管疾病的主因,更是癌症好發的危險因子。

腰瘦腿粗,代表肌肉鍛鍊得宜,且沒有過多脂肪堆積。肌肉的鍛鍊必須仰賴阻力運動,為了健康到了一定年紀,請大家務必不只是做有氧運動,藉由簡單的深蹲或者是緩慢抬腿放下,甚至是爬樓梯等運動其實都可以幫助肌肉鍛鍊,如果能訓練核心肌群,效果倍增。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發現了 抽菸1年可造成肺基因突變150次

 
 

許多人都知道抽菸會致癌,但到底腫瘤是怎麼形成,最新研究發現,香菸會導致細胞基因突變,1天抽1包菸的人,1年肺細胞基因突變,平均可高達150次

這項發表於「科學」(Science)雜誌的最新研究分析與比較不同腫瘤,首度藉由測量基因受損的準確方法,發現抽菸不僅僅損害肺細胞,還包含沒有直接暴露在菸傷害下的其他器官

英國的維康信託基金會桑格研究院(WTSI)與美國的洛薩拉摩斯國家實驗所(LANL)的研究人員指出,過去雖然知道抽菸至少導致17種人類癌症,但一直不清楚香菸是如何造成腫瘤發生。

研究主要共同作者之一、LANL的亞歷山卓夫(Ludmil Alexandrov)表示:「之前,我們有大量的流行病學證據可把抽菸與癌症連結起來,但到這一刻,我們才終於觀察且測量到DNA因為香菸產生的分子改變。」

藉由這項研究,我們發現每天抽1包菸的人,每年他們的肺可出現平均至少150次的額外基因突變,這解釋為什麼老菸槍有這麼高的機率會得到肺癌。」

鄭醫師補充:

SCIENCE是一級醫學期刊,能夠為這種重量級期刊所接受的研究,可信度極高。

基因變異是導致老化以及癌症風險的主因,尤其是後者,防癌的主力就是在阻止任何基因變異的機會。單單戒菸就能降低那麼多的罹癌風險,這篇研究值得癮君子省思。

參考文獻:

  1. Ludmil Alexandrov et al. Mutational signatures associated with tobacco smoking in human cancer. Science, November 2016 DOI: 10.1126/science.aag0299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運動總是3分鐘熱度?大笑讓人更愛運動

 

【華人健康網記者駱慧雯/台北報導】規律運動有益健康,但是,許多人運動總是3分鐘熱度,無法建立規律的運動習慣。此時,不妨在運動時加入一點「大笑」吧!無論是真笑或假笑,笑的動作都可能讓運動與快樂的感覺做連結,提升運動效果且建立規律運動的習慣

老人懶得動!缺乏動機+運動無趣是關鍵

對年長者而言,規律運動有助心臟健康、體重控制、降低慢性病風險,以及增強骨骼與肌肉力量,但老年人往往因缺乏動機、無法從運動中感到樂趣,無法建立規律運動的習慣。

研究:運動時笑一笑,讓老人更愛運動!

一篇發表於《老年學期刊》的研究發現運動結合大笑,可以幫助高齡者開始運動並養成規律習慣。此項研究由自喬治亞州的老年學研究所Celeste Greene及其同僚主持。

研究對象包含27位長者,研究者設計「Laugh Active」方案,於中、重度的體能活動中加入模仿大笑的技巧,讓參與者在沒有幽默刺激的情況下選擇大笑。模仿大笑會引發與他人的眼神接觸和好玩的行為,進而引發真正的大笑。參與者須出席每次45分鐘的活動,共12次,活動包含增加肌力、平衡和彈性的運動,同時加入8至10次的大笑,每次持續30至60秒。

方案結束後,參與者須填寫心理健康與有氧耐力的評估問卷。結果顯示,96.2%參與者表示,大笑讓運動更有趣;88.9%的參與者感到該方案中大笑的部分讓人更容易接受運動,及更想繼續運動。

鄭醫師補充:

以行為治療的理論來看,運用大笑來增加運動的意願,的確有其道理,大笑時不管真笑或者是假笑,對身體來說都能幫助身體放鬆,刺激大腦神經傳導的分泌以及增加血流等等,等於利用大笑來幫助身體和運動做正向連結。

這裡提到的大笑,必須是每次連續8到12次,每次持續30到60秒的動作才有幫助,提醒大家留意。

參考文獻:

  1. Celeste M. Greene, Jennifer Craft Morgan, LaVona S. Traywick, Chivon A. Mingo. Evaluation of a Laughter-based Exercise Program on Health and Self-efficacy for ExerciseThe Gerontologist, 2016; gnw105 DOI: 10.1093/geront/gnw105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幾年老年醫學慢慢為人所重視,但隨著平均壽命的延長,年長者的健康品質並為隨之提高,大多數的年長者只是利用醫療的進步來維持生命,但真正的健康並為隨之而來,因此,如何做到真正的延緩老化,延長生命,相信這不只是科學家關心的議題,非專業的大眾也可望知道是否有簡單且直接的抗衰老預防醫學建議方式可以執行。

剛發表於細胞新陳代謝期刊的一篇最新研究證實:人體的NAD+濃度多寡,決定了基因修復能力以及粒線體功能優劣與否。熟悉抗老化醫學領域的專家都知道,粒線體不只是細胞的發電廠而已,粒線體同時也是掌握老化快慢的關鍵與否。這項由哥本哈根大學健康老化中心(Center for Healthy Aging at the University of Copenhagen )以及美國國家健康機構(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in the United States)共同發表的研究證實,NDA+是修補了老化關鍵最重要的兩部分:DNA的修復以及提升功能不佳的粒線體。

 

研究人員發現NAD+濃度的下降與年紀增長成正相關,提早老化的人,體內NAD+的濃度降的更低,直接影響到DNA修復的能力。而提升NAD+濃度可以延緩老化以及延長壽命,至少目前在動物實驗證實這樣的理論。沒有NAD+,ATP的產生有極大的困難。

由於小腦失調這種中樞神經退化疾病也因為粒線體功能不佳,DNA修復能力缺乏,研究人員發現提升NAD+濃度也對延緩小腦失調的退化有幫助。

研究人員確認DNA的修復關鍵在於粒線體功能,因此提升粒線體功能便能加速DNA的修復,延緩老化。

 

研究人員也希望這樣的理論及療法可以應用在巴金森症以及失智症的治療上。事實上,有其他相關的研究證實的確可行。

自然界的食物來源,NAD+的攝取來源要從生肉著手才有機會。所以有些地方的人會吃生牛肉或者是生魚片等等都與攝取NAD+有關。煮熟後,NAD+不易保留,因為高溫會破壞。

茹素或者無法生食肉類的人可以考慮相關營養補充品來提升NAD+的濃度。

 

參考文獻:

  1. Evandro Fei Fang, Henok Kassahun, Deborah L. Croteau, Morten Scheibye-Knudsen, Krisztina Marosi, Huiming Lu, Raghavendra A. Shamanna, Sumana Kalyanasundaram, Ravi Chand Bollineni, Mark A. Wilson, Wendy B. Iser, Bradley N. Wollman, Marya Morevati, Jun Li, Jesse S. Kerr, Qiping Lu, Tyler B. Waltz, Jane Tian, David A. Sinclair, Mark P. Mattson, Hilde Nilsen, Vilhelm A. Bohr. NAD Replenishment Improves Lifespan and Healthspan in Ataxia Telangiectasia Models via Mitophagy and DNA RepairCell Metabolism, 2016; 24 (4): 566 DOI:10.1016/j.cmet.2016.09.004
    1. Juliana Camacho-Pereira, Mariana G. Tarragó, Claudia C.S. Chini, Veronica Nin, Carlos Escande, Gina M. Warner, Amrutesh S. Puranik, Renee A. Schoon, Joel M. Reid, Antonio Galina, Eduardo N. Chini. CD38 Dictates Age-Related NAD Decline and 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 through an SIRT3-Dependent MechanismCell Metabolism, 2016; 23 (6): 1127 DOI:10.1016/j.cmet.2016.05.006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健康嗎? 握個手就知道...

 

 

 

歐洲研究發現,從一個人握手力量強弱,就能判斷這人的健康狀況,握手越強而有力,身體就越健康,研究也發現,握力最差的人,無論何時,死亡風險都比其他人增加70%。

握力最弱者 死亡風險增7成

根據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英國一項研究發現,握手力量最弱的人,比握手力量最強者更容易面臨死亡風險,無論哪個年齡層,握手力量虛弱的人,死亡機率增加約7成,研究人員將年齡、性別等因素納入考量,結果也是一樣。

 

另一項德國研究也發現,從一個人的握力強弱,可以預測這人提早死亡的機率,這項指標比量血壓還準確。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美國〈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期刊〉(PLOS ONE)。

 

握力強弱 健康重要指標

醫界多半認為,從肌肉力量強弱,可以觀察一個人的整體健康狀況。肌肉力量虛弱的人可能已經生病,假如真的生病了,可能也難以復原。此外,研究也發現,握力強弱不只是生理健康重要指標,握力較強的人,也較不會得失智症。

 

80歲 半數握力虛弱

德國這項研究以11000多名德國人為研究對象,分析不同年齡層、性別所產生的握力差異。研究顯示,一個人到了30歲、40歲的時候,握力達到高峰,之後握力就開始下降。無論男、女,到了60多歲,只有不到10%的人握手力量變弱;但到了80歲,大約有一半的人,握手力量很虛弱,甚至達到危險程度。

 

握力 德國人>英國人>日本人

此外,握手力量強弱也與身高息息相關,身高差了約20公分(8英吋),握力年齡最多可能差了20歲之多。但這項研究不見得放諸四海皆準,有研究發現,德國人的握力比英國人強,而英國人的握力又比日本人強。

 

握力變差 建議就醫

奧地利維也納大學學者納迪亞․史黛博表示,醫師為患者測試握力強弱,可以初步掌握患者身體狀況,這種方法快速、便宜。民眾一旦發現自己的握力遠不及同齡、同性別、同身高者,建議到醫院接受進一步檢查,以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

鄭醫師補充:

英國研究參考來源:

The association of grip strength from midlife onwards with all-cause and cause-specific mortality over 17 years of follow-up in the Tromsø Study

  • Bjørn Heine Strand, 
  • Rachel Cooper, 
  • Astrid Bergland, 
  • Lone Jørgensen, 
  • Henrik Schirmer,
  • Vegard Skirbekk, 
  • Nina Emaus

J Epidemiol Community Health jech-2015-206776Published Online First: 26 May 2016doi:10.1136/jech-2015-206776

德國研究的文獻來源:

Steiber N (2015) Population Aging at Cross-Roads: Diverging Secular Trends in Average Cognitive Functioning and Physical Health in the Older Population of Germany. PLoS ONE 10(8): e0136583. doi:10.1371/journal.pone.0136583

結論:肌力或者重量訓練很重要。握力測試就是一個簡單又直接的指標檢查。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天多吃1克鹽,癌症、心臟病等死亡風險高12%


     
早安健康作者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 | 早安健康 – 2016年10月11日 下午4:00
 

【早安健康/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在過去的研究中,科學家發現食用過多的鹽巴(salt)可能對人體健康造成影響,使人罹患高血壓(high blood pressure)的風險增加;而根據近期《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刊登美國哈佛醫學院(Harvard Medical Schoo)為期25年的研究,指出食用過多的鹽巴,可能增加過早死亡(premature death)的風險。

 

 

實驗結果發現,受試者的平均攝鹽量和死亡率具有直接的線性相關(linear association);以每日攝取約1.5茶匙(teaspoons)的鹽巴量作為基準,每日攝鹽量增加不到半茶匙(約1,000毫克),即可能增加約12%過早死亡的風險。

 

 

作者表示,研究結果發現高量鹽巴攝取和死亡率增加有關,而日常生活中許多鹽巴攝取來源多為加工食品(processed food);根據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的建議,成人每日鹽巴攝取量不應超過2,400毫克,並以不超過1,500毫克,對心臟健康最佳。

 

 

本文出自 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

 

 

新聞出處:More Research Cites Salt's Potential Health Risks《U.S.NEWS》

 

http://health.usnews.com/health-care/articles/2016-10-03/more-research-cites-salts-potential-health-risks

 

研究刊登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第68卷第15期 第1609-1617頁

 

http://content.onlinejacc.org/article.aspx?articleid=2557459&resultClick=3

鄭醫師補充:

吃清淡少鹽可延年益壽。雖是老生常譚,但值得再三提醒大家。少鹽不是不吃鹽,千萬不要因噎廢食。

參考文獻:

Cook NR, Appel LJ, Whelton PK. Sodium Intake and All-Cause Mortality Over 20 Years in the Trials of Hypertension Prevention. J Am Coll Cardiol. 2016;68(15):1609-1617. doi:10.1016/j.jacc.2016.07.745.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快看!哪些個性為致癌潛在因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既然個性與疾病相關,那麼,有所謂癌症個性可言嗎?現代西醫把賭注集中於遺傳基因上,試圖從中尋求癌症的解答,只有一小部分醫者注意到個性在疾病上所扮演的關鍵角色,個性在疾病上是否有舉足輕重的角色,早已被「A型人易得心臟病」的事實所證明,個性絕對與疾病有關,也確實有科學家投身研究所謂的癌症個性。

很多癌症病人有嚴重憂鬱症、自我否定

1951年,克萊恩(Klein)與索賓(Sobin)觀察到有很多癌症病人有嚴重憂鬱症、自我否定、對自身疾病的過度陳述,1952年時,韋斯特(West)、布倫伯格(Bloomberg)和艾利斯(Ellis)3人的報導指出,他們利用心理測試後發現,比起腫瘤成長較慢者,癌症快速成長者有隱藏內心感受的強烈傾向,且比較沒有能力以正面行動來減低緊張。

完全壓抑情緒和動力、缺乏洞察力

維吉尼亞大學精神科所發展的綜合個性輪廓測試法也透露,癌症病人易完全壓抑情緒和動力,伴隨此特徵的是,明顯缺乏洞察力或自我察覺的力量,此外還有敵對性和依賴性這2個特點。


敵對性往往是朝自己,在意識層面以內疚和自我毀損呈現,在行為模式上則明顯有某些自殘傾向,依賴性問題則呈現在無彈性和單方向的人際關係上,常以自我犧牲來換取別人的接納與同意。

有助於癌症康復的個性

有負面的個性,也一定有正面的個性,癌症不是絕症,有不少病人絕處逢生,存活了多年,他們是怎麼做到的?他們的復癒可能與正面的個性有關嗎?是的,既然有易得癌的個性,有助於從癌症康復的正向個性應該也存在,甚至有治療師或醫師發明讓癌症病人能找回自己生命活力的方法與治療,哪些特質有助於讓人從癌症康復。初步研究發現,康復者將他們的成功歸功於下列的心理因素:

‧ 75%相信正向的成果會出現。

‧ 71%有積極對抗的精神。

‧ 71%有接受疾病的心態。

‧ 71%視疾病為一種挑戰。

‧ 68%對自己的疾病與後果承擔起責任。

‧ 64%有重新再活下去的欲望或意志。

‧ 64%保持正面的情緒。

‧ 61%有(宗教)信仰。

‧ 61%有新的生活目的感。

‧ 61%改變生活習慣與行為。

‧ 59%有主宰感。

‧ 59%改變生活型態。

‧ 57%有自我滋育感,較能肯定自我。

‧ 50%有社交支持。(本文摘自/別讓癌症醫療殺死你/柿子文化出版)

鄭醫師補充:

這裡提到的A型性格或者人格,A型指的並非血型,而有A型必然有B型,我把相關資料找出來給大家做參考:

佛雷德曼將一般人按其性格分為兩大類型;一為A型人格,另一為B型人格。所謂A型人格,是指個性急躁、求成心切、善進取、好爭勝的一種性格。此種性格的養成,顯然與現代都市工業化的社會有關。都市工業化的特徵是:大家生活匆忙、處處有機會、事事要競爭,不即時努力掌握機會,就會落伍失敗。在這樣的生活壓力環境之下,很多能力較強的人,自幼就在家庭與學校的教育歷程中,養成力爭上游的個性。由此而論,A型性格概念,其本身並不帶有價值上的判斷。

  屬B型性格的人,個性隨和、生活較為悠閒、對工作要求較為寬鬆、 對成敗得失的看法較為淡薄。

接納自己、愛自己、對自己有洞察能力、不壓抑自己又能為自己負責任的人,相對較能從癌症治療中恢復!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老化秘密藏在這!從白蛋白數值看出你的衰老程度

 

【華人健康網圖文提供/新自然主義】近年來,血液中的白蛋白成為測量衰老度的指標。東京都老人綜合研究所針對1500名65歲以上老年人進行調查,發現血液中的白蛋白數值越高越長壽。

老化秘密藏在這!從白蛋白數值看出你的衰老程度

白蛋白是以飲食中攝取的蛋白質為原料,在肝臟合成的物質。白蛋白具有將脂肪酸、鈣質、荷爾蒙等運送至全身,在細胞損傷時幫助細胞再生的功用。血液中缺少白蛋白會提早老化,並且容易受到感染,體力會因而衰退。

血液中的白蛋白值至少要維持在3.9g/dl以上,但是年紀越大,會因為腸胃和肝臟功能衰退而使得白蛋白數值下降。因此要是認為肉類和脂肪(脂質)對身體不好,老是選擇一些清淡菜色的話,血液中的白蛋白會更低,身體就會處於低蛋白質狀態,那麼就會提前老化、減短壽命

為了避免此情形發生,就要攝取足夠的蛋白質,尤其是動物性蛋白值是很重要的。具體的說,中高年齡者每天應攝取的蛋白質至少要肉、魚各70公克左右,蛋1顆、牛奶1杯(200ml)、豆腐1/3塊左右,而且三餐都要講求營養均衡。

鄭醫師補充:

這是2007年的研究,白蛋白的檢查,一般體檢也會做。有嚴重的肝功能問題或者疾病,白蛋白濃度不易維持在建議的參考值以上,顯示肝臟和成白蛋白能力不足。白蛋白除了幫助運送疑營養以及荷爾蒙之外,還有維持血液的滲透壓,不足的話容易水腫。

適當優質的蛋白質補充對健康維持非常重要。

參考文獻:

J Nutr Sci Vitaminol (Tokyo). 2007 Feb;53(1):37-42.

Relationship between serum albumin level and aging in community-dwelling self-supported elderly population.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紅石榴對抗攝護腺癌 鞣花酸立大功

 

【華人健康網記者駱慧雯/台北報導】吃紅色食物的養生風潮興起,許多女性瘋吃紅石榴養生、對抗老化,但您知道嗎?紅石榴不僅是美容「食」品,紅石榴中的重要成分—「鞣花酸」,對男性攝護腺也有保護的功能,能預防和降低攝護腺癌的發作風險。

紅石榴對抗攝護腺癌 鞣花酸立大功

攝護腺癌發生率快速攀升 適度攝取紅石榴保健

攝護腺癌是國內常見的男性泌尿道癌症,近年來發生率急遽上升,可能與醫療進步、老年人口增加、人口高齡化、西方飲食普及和診斷技術的進步有關。男性朋友如何遠離攝護腺癌的威脅?適度變化日常飲食內容,多攝取一些紅石榴,或許是個不錯的方法!

國外研究發現,紅石榴成份中的鞣花酸具有對抗攝護腺癌的作用。

紅石榴延緩攝護腺癌惡化速度 鞣花酸被視為關鍵成分

美國史丹福大學的博士級泌尿科醫師Allan Pantuck及其研究團隊,曾經在美國泌尿科學會年會上發表有關紅石榴與攝護腺癌的研究。研究團隊找來50名攝護腺癌患者,每天給予8盎司(約227公克)的紅石榴汁,追蹤5年多,結果患者癌細胞生長減少12%,腫瘤細胞死亡增加17%。

而且,其中15名患者在飲用紅石榴汁之後,PSA值倍增的時間延長了4倍,也就是說攝護腺癌的惡化速度變慢了4倍。PSA就是「攝護腺特異性抗原」,是診斷攝護腺癌的重要指標

研究團隊認為,紅石榴汁延緩攝護腺癌惡化速度的關鍵是成分中的化合物「鞣花酸」。另有研究發現,鞣花酸能抑制芳香酶,阻斷身體產生過多的雌激素,而減少雌激素就能對抗攝護腺癌

紅石榴的維生素C含量比蘋果高1至2倍,有助養顏美容。

不只是鞣花酸!花青素、單寧也是抗癌功臣

大千綜合醫院營養師賴佳妤說明,鞣花酸(Ellagic acid)是酚酸類的一種,在植物中是以醣分子結合的形式存在,當人體吃下肚,鞣花酸才會釋放出來。鞣花酸主要存在於紅色蔬果中,除了紅石榴之外,蔓越莓、草莓、紅甜椒、枸杞等也含有豐富的鞣花酸

紅石榴的防癌抗癌效用並非單靠鞣花酸一蹴可幾,其中的高濃度花青素、單寧,也都是多酚類,同樣幫助身體清除自由基,減少體內氧化壓力,遠離癌症的威脅

另外,賴佳妤營養師也表示,新鮮紅石榴除了有豐富多酚類,每半杯(重量約87公克)的紅石榴膳食纖維含量3公克,是衛生福利部每日膳食纖維建議攝取量25公克的12%,但熱量僅有70大卡。豐富的膳食纖維,能增加飽足感、促進腸道消化吸收速率、刺激腸道蠕動,幫助改善便祕問題,進而降低腸癌的風險。

紅石榴養顏又養生!榨汁飲用少加糖

無論男女,每天適度攝取紅石榴,美容、抗老又健康!賴佳妤營養師表示,紅石榴營養成分豐富,其中的維生素C含量比蘋果高1至2倍,不但有助膠原蛋白的合成,達到養顏美容之效;更有助於合成緩和壓力的皮質類固醇、產生幸福感與熱情等情緒的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等神經傳導物質的功效

需注意的是,飲用紅石榴汁時,最好不要額外加糖或減少用糖量,以免吃太多糖,抵銷紅石榴營養素對健康的保健效果,甚至越喝越胖,不利於癌症控制。

鄭醫師補充:

鞣花酸可以幫助攝護腺癌控制的相關研究其實不少找出來給大家參考:

1.

Asian Pac J Cancer Prev. 2013;14(5):2859-63.

Ellagic acid inhibits migration and invasion by prostate cancer cell lines.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3803044

2.

Asian Pac J Trop Med. 2011 Jul;4(7):550-5. doi: 10.1016/S1995-7645(11)60144-2.

Influence of ellagic acid on prostate cancer cell proliferation: a caspase-dependent pathway.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1803307

鞣花酸不只是抗癌,還能預防生產缺陷:

https://www.cancertutor.com/ellagicacid/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胰島素濃度增加 大腸癌風險上升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一般人以為肥胖、體重過重的人才會得大腸癌,事實上,身材纖瘦的人如果胰島素濃度增加,同樣面臨大腸癌威脅。歐洲一項研究發現,無論一個人身材肥胖或纖瘦,只要胰島素濃度異常增加,大腸癌風險就會上升。

 

 

胰島素濃度上升 增加大腸癌風險

研究學者認為,胰島素濃度上升,之所以會造成大腸癌風險增加,可能與飲食習慣、靜態生活型態有關。此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公共科學圖書館-醫學〉期刊(PLOS Medicine)。研究學者指出,監測血液中的胰島素濃度變化,或許可以幫助了解哪些人較容易罹患大腸癌,這樣才能早期發現、盡早展開治療。

 

 

胰島素增生因子 扮演重要角色

台灣腸癌病友協會榮譽理事長暨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外科部副部長王輝明表示,過去研究顯示,胰島素增生因子1、胰島素增生因子2,的確與大腸癌風險很有關聯性,因此糖尿病、新陳代謝症候群等疾病也都與大腸癌有關。

 

 

王輝明醫師指出,無論是糖尿病、新陳代謝症候群,還是大腸癌,身體都會產生慢性發炎反應。以糖尿病患者來說,糖尿病患者的細胞較不健康,免疫力也比較差,因為這多種因素,罹患大腸癌機率也比較高。

 

 

瘦的人 胰島素也會偏高

法國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研究員馬克‧剛特指出,這是首次研究發現,瘦的人若胰島素濃度上升,大腸癌風險會增加,肥胖的人也一樣。眾所皆知,肥胖是重要的大腸癌風險因子。的確,肥胖者較容易出現胰島素偏高現象,而瘦的人較少出現這種問題;目前並不知道瘦的人為何也會胰島素濃度偏高,可能與飲食、少運動、靜態生活習慣有關。

 

 

五大族群 多注意大腸癌威脅

王輝明醫師表示,有五大族群較容易發生大腸癌,分別是:高動物性飲食、肥胖、抽菸、喝酒,以及生活方式一成不變。想預防大腸癌,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檢很重要。透過大腸癌篩檢,才能盡早發現病灶,早期發現,也才能早期治療、提高存活機率。

鄭醫師補充:

胰島素升高,代表身體血糖代謝有問題,能量生成有障礙,沒有處理好接下來就是糖尿病的生成。我不只一次提過,糖尿病控制不好的併發症,不只是腎臟、眼睛或者截肢等等,大腦衰退以及癌症風險也會明顯增加。

一般人都認為體重超重才有危機,事實上不然,只要是胰島素異常升高,就會有健康風險,即便體重正常亦然。因此,只要檢測胰島素有異常狀況,務必積極改善。目前沒有藥物治療,建議用整合療法的營養及生活型態的調整來為之,效果不差。

參考文獻:

Murphy N, Cross AJ, Abubakar M, Jenab M, Aleksandrova K, Boutron-Ruault M-C, et al. (2016) A Nested Case–Control Study of Metabolically Defined Body Size Phenotypes and Risk of Colorectal Cancer in the European P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into Cancer and Nutrition (EPIC). PLoS Med 13(4): e1001988. doi:10.1371/journal.pmed.1001988

http://journals.plos.org/plosmedicine/article?id=10.1371/journal.pmed.1001988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愛喝酒嘛著愛運動 死得會比較慢一點

今天公布的最新研究報告顯示,嚴重酗酒但運動的人,罹患酒精相關疾病致死的機率,低於不運動的酗酒者。

法新社報導,研究人員使用英國1994-2006年的人口資料,依據3萬6000多人回報的酒精攝取量與運動量,比對健康狀況;其中酒精攝取量分級由「從未喝醉」到「喝到傷身」不等;運動量分級則五花八門,從輕鬆的園藝、走路到強力運動。

「英國運動醫學雜誌」(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刊登的研究報告指出,數據顯示,「酒精攝取量與致死風險間的關係因『身體活動』而緩和」。先前研究指出,大量攝取酒精會使罹患心臟病、中風與癌症而致死的風險升高

研究團隊指出,他們的研究無法確定推斷因果關係,也就是無法論定,積極運動是否會降低酒精致死的機率。報告中寫道,但至少研究結果「提供了更多論據,即使對有某些較不健康行為的人來說,身體活動仍有促進健康的作用」。

鄭醫師補充:

愛喝酒對身體來說,是一項負擔,而常運動可以減少這項負擔,降低死亡率。這不禁讓我想到一位我認識的長者,他喜歡長跑也是柔道六段的高手,他在柔道訓練完,往往要喝兩三大杯生啤酒。即使之前曾發生中風,但後來也復建的不錯,還能持續工作,儘管已經七十幾歲了。

規律運動真的非常非常非常重要。

參考文獻:

Does physical activity moderat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alcohol drinking and all-cause, cancer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mortality? A pooled analysis of eight British population cohorts

  • K Perreault,
  • A Bauman,
  • N Johnson,
  • A Britton,
  • V Rangul,
  • E Stamatakis

Br J Sports Med bjsports-2016-096194Published Online First: 31 August 2016 doi:10.1136/bjsports-2016-096194 

http://bjsm.bmj.com/content/early/2016/07/04/bjsports-2016-096194.short?rss=1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