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抗衰老以及癌症防治怎麼作? (41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7大「長壽」小撇步曝光! 研究:越早退休越早死

2018/08/18 11:05:00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隨著醫學的進步,現代人的平均壽命越來越長。根據《聯合元氣網》報導指出,國外研究整理出7個「長壽」小撇步,不僅有助健康,還能延年益壽!

一、飲食少外食: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指出,民眾若在自己家中煮飯、減少外食,平均有47%的人可以多活10年。另外,適當的小酌也能降低心臟病風險。

 二、睡眠時間:英國研究顯示,每天如果睡超過9小時,早死率會提高30%。但要注意的是,睡太少也不行,每天睡眠時間若少於6小時,65歲前死亡比例提高12%。

三、不一定要上健身房:根據研究數據顯示,日本沖繩、義大利薩丁尼亞島等長壽地區的民眾,都將「運動融入生活」,像是騎自行車出門買東西等低度運動,對身體的傷害較少,又能消耗卡路里。

四、延後退休:不少人都希望能早點退休享福,但根據美國去年的研究指出,63歲退休的人早死率比晚退休的人高出20%,而多參與社會不斷動腦,有助於長壽。

五、多吃紫色食物:葡萄、李子、紅酒等紫色食物都含有酚類,可保持血管軟化。而世上人瑞最多之一的日本沖繩民眾,最常吃的食物就是紫薯。

六、多交益友:研究指出,良好的社交有助身心,不僅可降低壓力,也能讓生理、心理更健康。但若不小心交到損友,恐會讓疾病的發病率增加。

七、生活在高海拔地區:根據哥倫比亞大學研究,海拔地區氧氣較稀薄,會讓血流加速,降低心肌梗塞風險,因此高海拔地區居民的平均壽命比其他地區多2年。(編輯:凌毓鈞)

鄭醫師補充:

關於工作有助於長壽這件事(前提是不能過勞),不禁讓我想到以下的例子:

2006年,美國加州以百歲高齡才退休的人瑞威靈頓,當時成為全球佳話,不過退休不到1個月,這名百歲人瑞卻過世;威靈頓在生前曾說,人活著就是要不斷的動,只是他一離開工作,就也從人生舞台上退休。

 百歲人瑞威靈頓(2006.3.26):「我想我已經工作很久了,我已經100歲了,也該是退休的時候了。」 

當年以高齡1百歲,才從加州運輸局退休的威靈頓,不到1個月的時間,也從他的人生退休了,家人表示,威靈頓是在睡眠中,離開這個世間。 

100歲才退休的威靈頓,76年來,工作從來沒有遲到過,2萬6千多個日子,也只請過一天假,就是老婆過世的那一天,因為威靈頓堅持,人活著,就是要不停的動。 

閒不下來的威靈頓,1百歲生日時,還曾經表示,退休之後,想當連鎖店的發言人,在退休不到1個月的日子,因為不再工作而快速衰老,讓世人不勝唏噓。

沒有規劃,不要隨便退休。

參考文獻: 

Maria D. Fitzpatrick & Timothy J. Moore, 2017. "The mortality effects of retirement: Evidence from social security eligibility at age 62,"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7272717302037?via%3Dihub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減肥不吃澱粉!研究:恐提高早死風險

 

 

 

2018年8月20日 下午1:05

很多人一聽到澱粉,聯想到的字眼就是「胖」,因此減肥的時候,甚至不吃澱粉,不過現在有研究指出,每日攝取的碳水化合物,像是米飯、麵包、麵條、餅乾、麥片等,如果沒有達到總攝食量的40%,恐提高早死風險,但也不能過量,建議佔總體攝食量的50%至55%,早死風險最低。

美國哈佛大學研究團隊,蒐集20多個國家、超過43萬2000人的飲食與死亡數據,發現每天吃不到40%占比碳水化合物的人,或是攝取量超過總體飲食70%,都會提高早死風險。再透過1萬5428名年紀介於45歲至64歲,參加冠狀動脈粥樣硬化風險研究(ARIC)的民眾,調查他們的飲食習慣,發現每天碳水化合物攝取量佔總攝食量的50%至55%,早死風險最低。

頂尖醫學期刊《刺胳針》發布這項研究結果,其中也提到為了減肥,不吃澱粉的取代方法,像是以牛肉、羊肉、豬肉、雞肉取代碳水化合物,同樣也會提升早死率,研究者賽德爾曼(Sara Seidelmann)博士就指出,低碳水化合物飲食法證實不利於人類壽命,每日適量的碳水化合物,並多吃蔬果、豆類、堅果,才能降低早逝風險。

鄭醫師補充:

這篇研究算是大型且長期的追蹤研究,算是大數據的分析,可信度極高,在倡導生酮或者低碳飲食的現代,提供我們另一種省思。

對大部分的人來說,澱粉過度攝取是主要問題,去分析市售的早餐內容,澱粉比例佔大多數,即使大家普遍認為健康的水果,也大部分含有果糖,遑論大家的點心、零食、甜點甚至是泡麵等等,大部分皆是澱粉(醣類)來源。因此,碳水化合物比例過高是大多數人的飲食問題癥結點。也造成一個誤解,認為澱粉就是發胖或者身體發炎的元兇之一,然而,碳水化合物是細胞能量來源最快捷的供應者,許多人無法適應低碳或者生酮飲食,也是因為在能量轉換換上無法充分適應。

同時,作者也提醒我們,動物性來源的脂肪與蛋白質應適量,若是以低碳或者生酮飲食的奉行者而言,蛋白質以及脂肪的攝取,最好以植物性來源為主。低碳水化合物飲食的人用動物的蛋白質和脂肪(例如牛肉,羊肉,豬肉,雞肉和奶酪)代替他們的碳水化合物,比蛋白質和脂肪來自植物來源(例如蔬菜,豆類和堅果)的人更容易死亡。

參考原文報導:

https://edition.cnn.com/2018/08/17/health/low-carb-high-carbohydrate-diet-risk-of-death-intl/index.html

參考文獻: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pub/article/PIIS2468-2667(18)30135-X/fulltext

 

Dietary carbohydrate intake and mortality: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and meta-analysis

 

 

Open AccessPublished:August 16, 2018DOI:https://doi.org/10.1016/S2468-2667(18)30135-X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女生小心!喝咖啡喝多了會縮胸!?

三立新聞網

2018年8月5日 下午3:55

 2008年,英國癌症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發表了一篇文獻:「以咖啡攝取量與基因型(CYP1A2)預測年輕女性的胸部大小:對乳癌的影響」。這篇研究結果指出,每天喝3杯咖啡以上的特定年輕女性,胸部比較小,但也較不容易發生乳腺癌的問題。

對此,營養師林世航在好食課網站發表文章指出,在這篇英國癌症期刊的研究中,發現咖啡的攝取量,與特定基因族群的乳房大小有關聯。如果CYP1A2是變異型基因(A/C or C/C),那每天喝3杯咖啡以上的人,乳房體積顯著比喝3杯以下的人小。

他提到,學者推論,可能是咖啡因會刺激帶有CYP1A2基因變異的人,讓低活性的2-OHE生成較多,進一步阻礙乳房發展。而不具有基因變異性者,則不會被咖啡因所影響,所以咖啡攝取量與胸部大小也沒有顯著差異。

帶有這樣基因的人,胸部就比較小嗎? 林世航說,答案是不會,因為這一篇研究說明的是「喝咖啡」影響「帶有基因變異的人」,並不是指帶有這樣的基因,胸部就會比較小,而且在這篇論文中的269位受試者,帶有一般基因型為136位,帶有變異基因的為133位,直接統計的結果,乳房體積是沒有顯著差異!反而是和體重有顯著關係,體重越重者胸部越大,所以影響胸部大小的因子不是只有基因的多型性而已。

如果帶有這樣基因,又喝咖啡,胸部會變小嗎?林世航則說,1. 胸部主要在青春期發展,成年後胸部不太會有變化,所以成年後喝咖啡應該是不至於造成胸部縮小的問題。2. 研究調查是喝超過三杯,我們平均一天都還不到一杯,所以不需要擔心;3. 咖啡可以減少乳癌發生率,可能和活化CYP1A2有關,所以對於帶有A/C or C/C變異基因的族群,喝咖啡還可以減低乳癌風險呢

鄭醫師補充:

日前我看門診時,有人提問:「醫師說乳癌患者不可以喝咖啡,有這種說法嗎?」在此,藉這篇研究討論報導來澄清一下。

這篇2008年的期刊內容提到,每天喝中量到高量的咖啡,有助於幫助乳癌的預防。咖啡對於乳癌預防重點不是靠咖啡因,咖啡本身有類似雌激素的結構物質(但不具雌激素活性),因此咖啡還可以競爭雌激素受體,幫助乳癌的預防。

最後提醒年輕女性,在不知道自己是哪種基因型的狀況下,咖啡攝取量最好還是不要太高,以免影響乳房發育。

參考文獻:

Coffee intake and CYP1A2*1F genotype predict breast volume in young women: implications for breast cancer

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 volume99, pages1534–1538 (04 November 2008)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6604687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信仰會幫助你長壽嗎?

 

 

2018年7月12日 上午8:20 劉超 編譯

一項最新研究表明,信教可以延長壽命。

這項研究分析了全美1000多人的訃告,發現有宗教信仰的人比沒有宗教信仰的人平均多活了近4年。

即使在研究人員考慮了每個人的生理性別和婚姻狀況後,這些發現仍然成立,已知的兩個因素影響著壽命。事實上,女性平均比男性多活4.8年,但研究人員說,宗教對壽命的影響接近於此。

研究報告的第一作者、俄亥俄州立大學心理學博士生蘿拉·華萊士在一份聲明中說:“宗教信仰對壽命的影響幾乎和性別一樣強烈,這是生命的問題。”

這項研究與之前有關宗教和健康益處的研究一致。例如,現有的研究發現參加宗教儀式與更長的壽命有關。

儘管如此,研究人員指出,他們的研究只發現了一種關聯,並沒有確定信仰宗教是否會延長壽命,或者健康的人是否更有宗教傾向。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分析了2010年至2011年間美國42個主要城市的1100份訃告。如果訃告中提到宗教活動,那麼一個人就判定為有宗教信仰。研究人員還注意到了這個人的年齡、性別和婚姻狀況,以及列出的社交和志願活動的數量。

研究人員發現,考慮到性別和婚姻狀況,有宗教信仰的人比沒有宗教信仰的人平均多活3.8年。

進一步的分析顯示,志願活動和參與社會組織可以解釋宗教和長壽之間的部分聯繫,但不能解釋全部聯繫。

生活方式因素也可以解釋這種聯繫。研究人員說,許多宗教都有限制不健康行為的規定,比如酗酒和吸毒,這可能會影響壽命。此外,“許多宗教都提倡減少壓力的做法,以改善健康狀況,如感恩、祈禱或冥想。”。

然而,根據訃告,這項研究無法評估生活方式因素或減壓措施。因此,研究人員說,還需要進行更多的研究,看看這些因素在宗教和長壽之間的關係中所起的作用。

有趣的是,這項研究還表明,一個城市的宗教信仰的整體水準,以及城市居民對社會規範的重視程度,可能也會影響這一聯繫。

在高度宗教化的城市裡,符合社會規範是很重要的,信教的人往往比不信教的人活得更久。但在高度宗教化的城市,遵守社會規範並不是很重要,沒有宗教信仰的人往往和宗教人士一樣長壽。

研究人員稱這是一種“溢出效應”,即宗教對健康的積極益處會蔓延到非宗教人群中。換句話說,在這種情況下,不信教的人可能會受到宗教環境的影響,而不信教,可能是宗教對社區心理和身體健康的影響。

不過,研究人員說,這些發現還只是初步的,還需要在其他研究中進行重複。

鄭醫師補充:

許多宗教透過教義,提醒教友遠離危害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時透過信仰本身的禱告、靜坐或者祈禱儀式,幫助放鬆,甚至主動去幫助周遭的人,透過利他提升幸福感,這都可能是有信仰的人長壽的因素。

找到適合自己的修行方式,利人又利己,值得嘗試。

參考文獻:

Does Religion Stave Off the Grave? Religious Affiliation in One’s Obituary and Longevity

Laura E. Wallace, Rebecca Anthony, Christian M. End, and Baldwin M. Way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 

 
First Published June 13, 2018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多喝咖啡更長壽?! 英國研究:每天至少喝6杯

據《鏡報》報導,《美國醫學會內科醫學》(JAMA Internal Medicine)期刊2日發表一項英國的大型研究指出,大量攝取咖啡因不會增加死亡風險,反而越喝越健康,並認為最好每天喝至少6、7杯。該項研究調查498134名,追蹤38至73歲的英國成年人10年發現,每天喝8杯或更多杯,死亡率比沒喝咖啡的人降低至14%;6及7杯、2至5杯、每天1杯或少於1杯,死亡率分別降低至16%、12%、8%、6%。「飲用咖啡可以成為健康飲食的一部分。」長期參與研究的博士洛夫特菲爾德(Erikka Loftfield)強調,結果適用於即溶咖啡、研磨咖啡或去咖啡因的咖啡。咖啡長久以來被認為能減少疾病的發生,如心臟病、癌症、癡呆症、糖尿病和憂鬱症等,因為咖啡含抗氧化劑,增強肺功能和對葡萄糖控制激素胰島素的敏感性。

鄭醫師補充:

如果低咖啡因的咖啡都能幫助長壽,那麼咖啡有助於長壽的成分就不是咖啡因了,而是咖啡的抗氧化成分。咖啡最重要的抗氧化成分的綠原酸,可惜大部分的市售咖啡因為咖啡豆的重度烘培,導致不耐熱的綠原酸大量流失,因此,欲攝取足夠的綠原酸,得要多喝幾杯咖啡,除非,我們喝低到中度烘培的精品咖啡,因為沒有高溫破壞,風味足夠且綠原酸充足,因此一天量到三杯的量,應該提供非常足量的綠原酸來提高抗氧化能力,進而幫助延壽。

參考文獻:

Loftfield E, Cornelis MC, Caporaso N, Yu K, Sinha R, Freedman N. Association of Coffee Drinking With Mortality by Genetic Variation in Caffeine MetabolismFindings From the UK BiobankJAMA Intern Med.Published online July 02, 2018. doi:10.1001/jamainternmed.2018.2425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internalmedicine/article-abstract/2686145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晝夜節律紊亂 空服員罹癌機率較高

2018年6月27日 上午10:06

根據一項針對5000多名美國空服員進行的研究,空服員罹患某些癌症的機率高於平均值。研究人員說,這可能是晝夜節律紊亂、睡眠被剝奪和居家及工作時間不規律等綜合因素所導致。

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Harvard TH Cha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研究人員、研究共同執筆人莫杜克霍維奇(Irina Mordukhovich)說:「我們發現,空服員罹患乳癌、黑色素瘤皮膚癌和非黑色素瘤皮膚癌的終身盛行率高於普羅大眾。」

這份26日公布的研究發表於「環境健康展望」(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期刊。

莫杜克霍維奇在聲明中說:「由於這個職業族群體重超標和吸菸的比例很低,這項結果令人震驚。」

在參與研究的5366名空服員中,超過15%表示曾確診罹患癌症。

研究發現,在將年齡列入考量的情況下,空服員罹患研究中各種癌症的機率較高。

約有3.4%的女性空服員罹患乳癌,一般大眾則為2.3%。

女性空服員罹患子宮癌的機率為0.15%,高於一般人的0.13%;子宮頸癌1.0%,一般人是0.70%;胃或結腸癌0.47%,一般人為0.27%;甲狀腺癌0.67%,也高於一般人的0.56%。

根據研究,男性空服員罹患皮膚癌風險較高,患上黑色素瘤皮膚癌和非黑色素瘤皮膚癌的機率分別是1.2%和3.2%,相較之下,成年人口罹患這兩種癌症的機率分別是0.69%和2.9%。

鄭醫師補充:

對於女性輪班工作者,過去研究已經證實乳癌罹患風險提高,紊亂的生理時鐘,是乳癌的致病因子之一。此外,皮膚科醫師都知道黑色素瘤是非常惡性的皮膚癌症,儘管仍無法確認確切的致病原因,但經常曝露於過量紫外線的人,黑色素瘤罹患率增加。而空服員的工作經常輪班以及高空的紫外線曝露,都是致癌的危險因子。

因此,這項研究的結論與之前的研究結果相符,也提醒大家,規律的生理時鐘,以及避免過度接觸過量的紫外線,將有助於降低癌症的發生。

參考文獻:

Cancer prevalence among flight attendants compared to the general population

  • Eileen McNeely,
  • Irina MordukhovichEmail author,
  • Steven Staffa,
  • Samuel Tideman,
  • Sara Gale and
  • Brent Coull
Environmental Health201817:49

https://doi.org/10.1186/s12940-018-0396-8

https://ehjournal.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2940-018-0396-8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老年肌肉流失和神經系統有關

2018年3月13日 上午10:54
老年肌肉流失和神經系統有關
 

研究人員說,他們可以找到老年人腿部肌肉自然流失的原因了,它和神經系統可能有關係。

人的年紀愈大,腿部肌肉會日益縮小與減弱,它會影響行動的能力,這是不變的定律,但是確實的原因,卻不是完全清楚。

曼徹斯特都會大學的研究顯示,年輕的成人腿部,通常由腰椎的六萬到七萬根神經控制,隨著老化,這些神經與肌肉間的連結會消失,不再被刺激的肌肉,也會流失。

好消息是,健康的肌肉,有一套自我保護公式,存活的神經,會自己增生,與肌肉重新建立起連結,維持體能,可以減緩肌肉流失

鄭醫師補充:

年長者的肌少症越來越普遍,而肌少症是許多退化疾病或者慢性疾病的原因之一,預防肌少症或者減緩肌肉流失的速度,適度的阻力訓練非常重要。透過深蹲、爬樓梯或者是加強下肢肌力的阻力訓練,配合適當飲食有助於幫助肌肉量增加,是對抗肌少症的不二法門。

參考原文報導:

https://e-space.mmu.ac.uk/595518/

參考文獻:

Piasecki, M., Ireland, A., Piasecki, J., Stashuk, D. W., Swiecicka, A., Rutter, M. K., Jones, D. A. and McPhee, J. S. (), Failure to expand the motor unit size to compensate for declining motor unit numbers distinguishes sarcopenic from non-sarcopenic older men. J Physiol. Accepted Author Manuscript. doi:10.1113/JP275520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3/JP275520/ful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地中海飲食法可能降低攝護腺癌風險

文字提供/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

2018年2月22日 下午3:30

【華人健康網文字提供/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The Journal of Urology》日前刊登西班牙阿爾卡拉大學(University of Alcalá)的最新發表,研究團隊表示,謹守地中海飲食(Mediterranean-style diet)的男性族群,可能具有較低的擴散性攝護腺癌(aggressive prostate cancer)罹病風險。

嚴謹的地中海飲食包括部分魚類、水煮馬鈴薯、完整的水果、蔬菜、豆類、橄欖油和少量的果汁。研究中作者招募733位經組織學確認罹患擴散性攝護腺癌病人,及1,229位平均年齡為66歲的健康男性作為受試者,比較其飲食習慣差異。

實驗結果顯示,平日飲食高度遵守地中海式飲食法的習慣,與顯著較低的擴散性攝護腺癌風險具有相關。而其餘飲食模式與擴散性攝護腺癌風險的關聯性,則僅具有些許或根本無顯著的相關聯。

研究刊登在《The Journal of Urology》第172卷第1-2期 第275-288.e18頁

鄭醫師補充:

地中海飲食不僅對於中風、心血管疾病、失智症等等慢性疾病有降低風險或者預防效果,這篇報導更提醒大家對於癌症的預防也有功效。好的飲食內容,可以幫助身體補充足夠營養、抗發炎、去除自由基以及提高粒線體功能,而這些都是慢性疾病的危險因子。

參考文獻:

Mediterranean Dietary Pattern is Associated with Low Risk of Aggressive Prostate Cancer: MCC-Spain Study

Castelló, Adela et al.
The Journal of Urology , Volume 199 , Issue 2 , 430 - 437

http://www.jurology.com/article/S0022-5347(17)77385-5/abstract

筆者有一位同業,提到他在臨床上,曾透過NADH(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reduced)菸鹼醯胺腺嘌呤雙核苷 酸)做為癌症輔療,NADH是一種提高粒線體功能以及幫助身體抗氧化的輔酶,透過NADH的幫助,一位已經全身轉移的攝護腺癌四期患者完全療癒,這在臨床上也有文獻支持:

Investigation of Mitochondrial Metabolic Response to Doxorubicin in Prostate Cancer Cells: An NADH, FAD and Tryptophan FLIM Assay

  • Scientific Reportsvolume 7, Article number: 10451(2017)
  • doi:10.1038/s41598-017-10856-3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17-10856-3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中年後這件事,死亡率低40%

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
2018年2月24日 上午8:00
 

【早安健康/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中年持續增進體適能可能降低死亡率
想要養成固定的運動習慣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但運動為身體帶來的許多好處效果都相當顯著。然而若是年輕時期未具良好運動習慣,到了中年時期才想亡羊補牢有沒有用呢? 
根據《Mayo Clinic Proceedings》日前刊登加拿大皇后大學(Queen’s University)的最新發表,研究團隊表示,中年時期維持或增進體適能超過一定時間的族群,可能具有較低的死亡率。 
研究中作者招募超過6,000位男性及女性做為受試者,自1974年4月追蹤至2002年1月,實驗追蹤期開始時受試者的平均年齡為40餘歲。 
追蹤結果顯示,與缺乏肢體活動而失去體適能的族群相比,那些保有身材或持續增進體適能超過4.2年的族群,死亡率低了約40%。 
本文出自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

鄭醫師補充:
為了幫助自己及家人健康,體重控制以及維持較佳的體能,請大家務必正視以及投入時間落實規律運動,到了一個年紀,就會深切體認健康是花多少金錢也換不到的。
參考文獻:

Change in Submaximal 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 and All-Cause Mortality

de Lannoy, Louise et al.
Mayo Clinic Proceedings , Volume 93 , Issue 2 , 184 - 190
http://www.mayoclinicproceedings.org/article/S0025-6196(17)30846-7/fulltext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抗癌蔬菜之王!研究:綠花椰優酪乳可預防腸癌

華人健康網 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

2018年1月19日 上午9:30

【華人健康網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提到「綠色蔬菜之王」,非綠花椰菜莫屬,不但是許多明星抗老化必吃的蔬菜,近幾年來,其「抗癌力」更是備受矚目!根據英國《每日郵報》(Mail Daily)報導,一項新的研究,綠花椰優酪乳可以預防甚至治療結腸癌。新加坡的研究人員發現「超級食品」製成的優酪乳,在小鼠實驗中殺死了75%的腫瘤。

花椰菜含高抗氧化力「蘿蔔硫素」

花椰菜是一種改良自高麗菜的蔬菜,目前市場上可見綠色、白色和紫色的品種,其中又以綠色較為常見,又被稱為「青花菜」。青花菜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維生素C、維生素B1、維生素B2、β-胡蘿蔔素和葉酸。以及研究發現,綠花椰菜成分中的「蘿蔔硫素」(Sulforaphane),具有很好的抗氧化和解毒作用,是預防和對抗癌症的重要關鍵之一。

綠花椰含有一種叫做硫化物的抗癌化學物質,而優酪乳則含有益生菌,幫助維持胃和腸中生物體自然平衡的細菌。基於這些發現,研究人員認為,綠花椰優酪乳是一種「疾病消除配方」,可用於預防癌症,並在手術切除腫瘤後清除剩餘的癌細胞。

研究:優酪乳和花椰菜遠離結腸癌

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馬修•張教授和春龍•何博士設計了一種無害的腸道細菌,稱為「大腸桿菌尼斯勒」(Nissle)。他們利用基因技術將它發展成一種附著於腸癌細胞表面的益生菌,分泌一種酶,將綠花椰和其他十字花科蔬菜中發現的物質,轉化為有效的抗癌劑。在測試中,它殺死了幾乎所有在實驗室中生長的腸癌細胞。

令人吃驚的是,優酪乳和花椰菜的組合殺死了患有該病的小鼠中75%的腫瘤。研究人員認為,這是以兩種方式使用,既可以作為預防手段,也可以在手術切除腫瘤後清除剩餘的癌細胞。將來人們可以將益生菌作為膳食補充劑和綠花椰一起服用,以避免疾病的發生,或降低其返回的風險。有趣的是,這種混合物對其他類型癌症,例如:乳腺癌和胃癌的細胞沒有影響。研究人員在《自然 - 生物醫學工程》雜誌上發表的研究報告說,用這些特殊的細菌,每天一劑青花菜,可以遠離癌症。

避免危險因子,遠離結腸癌

結腸癌是美國癌症相關死亡的第二大原因,也是男性和女性第三大癌症。儘管發病率很高,但目前還不清楚導致結腸癌的原因。科學家認為,這種疾病可能與西方的飲食有關,這些飲食通常高脂肪、纖維含量低。

鄭醫師補充:

綠花椰菜的「蘿蔔硫素」(Sulforaphane),具有很好的抗氧化和解毒作用,是預防和對抗癌症的重要關鍵之一,此外抗老化以及排毒,功效卓著,建議大家三不五時多多補充。

參考文獻:

Engineered commensal microbes for diet-mediated colorectal-cancer chemoprevention

  • 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2, 27–37 (2018)
  • doi:10.1038/s41551-017-0181-y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補鐵吃肉怕致癌?避開這種肉!日吃9克增21%乳癌率

 2018-01-09 日文編譯/陳建甫

 【早安健康/陳建甫編譯】許多女性每次只要一遇到生理期到來,就會面臨缺鐵危機,這時候多數營養師都會推薦吃紅肉補鐵,因為動物性食材內含的鐵質屬於血基質鐵,比起植物性食材更能有效造血。但是又怕吃多了紅肉,自己會不會罹患婦癌?讓很多人在貧血之際,內心總上演著矛盾大對決。 

然而《歐洲癌症期刊》最新公布的研究表示,顯然吃紅肉的女性不太需要擔心乳癌風險加重了。因為當醫學研究者們進行新的研究,並同時以大數據分析舊有研究時,發現只有攝取加工肉品才會提升罹患乳癌的機率。而食用新鮮紅肉,則對罹癌風險沒有影響。 
每天吃9公克以上加工肉品 乳癌機率高21% 更年期後更要小心

 這項由英國格拉斯哥大學主導的大規模研究,分為新的調查研究及大數據分析兩個部分 (詳細研究方法附在文末)。 
結果前者顯示,每天食用加工肉品(如培根、火腿、香腸等)超過9公克者,罹患乳癌機率會大幅提升21%,食用紅肉則完全不會影響乳癌的罹患率;而後者則顯示,只有加工肉品食用量高的女性族群,乳癌罹患率才會提升6%,更年期後女性更會提升9%。 

日腫瘤血液醫師:料理過程才是致癌關鍵 補血還是吃肉好!

 日本腫瘤血液內科醫師明星智洋表示,過去醫學上主要以三個原因推論紅肉、加工肉品可能會增加罹患乳癌的機率: 

  • 其所含的豐富血基質鐵,會讓身體的鐵質吸收效率過度良好,刺激乳房細胞癌變。
  • 在飼養肉用動物的過程中,畜產業者往往為了追求效率而在飼料內添加高量的雌激素來刺激生長。使得肉品中雌激素含量過高,同樣也會誘發體內細胞癌變。
  • 料理在加工過程中產生了致癌物,如多環芳香烴等。


而本次的研究則都證實了,肉類產品致癌的原因主要還是以加工過程中產生的致癌物為主。缺鐵性貧血的女性,也更應該多食用新鮮紅肉,不要烹調至燒焦,就不至於擔心罹患癌症。 
而明星醫師也表示,補鐵的植物性食材常見的菠菜、成熟紫菜等,其內含的非血基質鐵的人體吸收率都在1~8%上下,所以就算大量攝取也很難改善貧血問題。而新鮮紅肉中的血基質鐵,其人體吸收率則在10~30%上下,因此補鐵造血效率非常之高,可以有效改善貧血。 
下次如果經期到來又感到頭暈、貧血了,不要再擔心紅肉不能吃,只要避開加工肉製品,就不需要對自己的身體健康每天戰戰兢兢。 
※詳細研究方法: 

新調查研究:研究團隊以英國40~69歲的26萬名女性為樣本調查,觀察其肉類攝取與7年內的罹癌情形。在這7年內有近5000人罹患乳癌,但是只有全數都屬於加工肉品攝取量高的族群。 
研究團隊甚至進一步將加工肉品的攝取量由多到少分為三組計算,發現每天攝取超過9公克者為最多族群,相較不太吃加工肉品的族群,罹患乳癌的機率高出21%。 
大數據研究:研究團隊分析了國際間近年來公布的10份乳癌飲食研究,內容涉及了165萬人的健檢資料,其中有4萬名以上乳癌案例。而分析發現,加工肉品攝取量越高,乳癌罹患風險約會增加6%。 
此外,若以更年期前後進行比較,更可以發現主要是更年期後婦女,在食用加工肉品後,乳癌罹患風險平均會增加9%。 

 

 

 

鄭醫師補充:

看來這篇大規模的研究可以幫紅肉平反了,加工肉品才會,會致癌的不是肉本身。就像脂肪一樣,反式脂肪才會增加健康風險,即使是飽和脂肪酸也不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參考文獻:

 

Red and processed meat consumption and breast cancer: UK Biobank cohort study and meta-analysis

 

Anderson, Jana J. et al.

 

European Journal of Cancer , Volume 90 , 73 - 82
 
http://www.ejcancer.com/article/S0959-8049(17)31430-2/fulltext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喝酒直接導致癌症!英研究:過量恐致幹細胞DNA受損

記者尤寶琪╱即時報導

2018年1月5日 上午11:19

喝酒傷身,眾所皆知,醫學研究也證明,喝酒會增加罹患乳癌、腸癌、口腔癌、喉癌、食道癌、肝癌和結腸癌等七種癌症的風險。世界癌症基金會明白表示,酒喝得愈多,罹患癌症風險越高,並堅信有證據表明,喝酒直接導致癌症。但酒精到底是如何導致癌症?英國劍橋研究人員3號在Nature學刊中發表的研究中給出了詳細解釋。

這項由Cancer Research UK資助的研究發現,黃湯下肚後,人體會在消化酒精的時候產生乙醛,而這乙醛就是最終導致癌症的罪魁禍首。研究人員指出,乙醛在體內累積,就會攻擊最重要、負責製造我們體內所有細胞的幹細胞DNA,一旦幹細胞受損,它們就會製造出不正常,甚至是會誘發癌症的惡性細胞。

但我們的人體是有內建防禦機制,來避免酒精造成傷害,其中一種是稱之為ALDH的酵素群,能夠將乙醛分解成醋酸鹽,這種能夠作為細胞能量的成分;研究中顯示,缺乏ALDH酵素群的老鼠,一但被餵喝酒精飲料,其DNA損傷比體內有ALDH酵素的老鼠高出了4倍。

另一種則是一系列DNA本身的修復機制,但不幸的是,並非每個人的修復機制,都能隨時隨地正常運作,尤其是東南亞地區的人種的修復機制,就無法有效運行。

研究人員指出,機器都會出錯,人體生物機制更不可能百分之百完美,一旦碰到像是突然大量飲酒的時候,就算你擁有防禦機制的基因,仍可能導致防禦機制反應不及而當機,進而大幅增加你罹患癌症的風險

鄭醫師補充:

這項飛就非常清楚揭露飲酒過量致癌的機制在於酒精的代謝物,也就是乙醛會攻擊體內所的幹細胞,幹細胞是人體細胞再生的關鍵,維持健康以及長壽的關鍵,就是幹細胞的功能正常運作,大量飲酒等於直接把身體的健康資源拿來透支,十分危險。

參考文獻:

  1. Juan I. Garaycoechea, Gerry P. Crossan, Frédéric Langevin, Lee Mulderrig, Sandra Louzada, Fentang Yang, Guillaume Guilbaud, Naomi Park, Sophie Roerink, Serena Nik-Zainal, Michael R. Stratton, Ketan J. Patel. Alcohol and endogenous aldehydes damage chromosomes and mutate stem cells. Nature, 2018; DOI: 10.1038/nature25154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喝咖啡到底好不好?】最新研究:一天3到4杯咖啡利大於弊

 

 
2017年12月2日 上午6:39

 

有關喝咖啡的利弊,這幾年來幾乎是每月一爆,上個月才出爐一份研究調查宣稱咖啡對心血管有益,下個月可能又來一位營養師現身說法戒掉咖啡讓她人生變彩色。到底咖啡對身體是好處多過壞處?瑜不掩瑕?還是好壞因人而異?這個月有一份權威報告問世,試圖替咖啡族解惑。

 

《英國醫學期刊》22日刊出一項大型研究的成果報告,南安普頓大學科學家蒐集200多份歷年來有關咖啡的研究數據,從宏觀的角度來解讀「咖啡到底對身體是好是壞?」,結果發現:整體而言,喝咖啡對人體健康是利大於弊,而最適當的攝取量,是每天3~4杯。

研究人員發現,在調查期間,喝咖啡的受試者的死亡機率,比不喝咖啡的受試者少了17%。若以疾病區分,喝咖啡的人死於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比不喝咖啡的人少了19%,死於癌症的機率也減少18%。

而在過去的研究裡,咖啡曾被發現有助於降低黑色素瘤、心臟病、多發性硬化症、第二型糖尿病、肝病、攝護腺癌、阿茲海默症,以及使用電腦引起的背痛等疾病和症狀。

咖啡對身體的益處,主要是來自於咖啡裡頭某些成分含有抗氧化劑和幫助消炎的化合物,前者能對抗癌症,後者則是可以抵擋慢性疾病,像是心臟疾病,或阿茲海默症這類神經退化性疾病。

不過喝咖啡當然也有潛在的健康疑慮,和要注意的地方,尤其是對於女性而言。過去咖啡研究顯示女性在懷孕期間喝大量咖啡,可能導致早產、新生兒體重過輕,甚至流產。患有骨質疏鬆症的女性也可能因為經常喝咖啡,而增加骨折的風險。

不過要提醒的是,這篇報告中所寫的「一杯」咖啡,指的是240毫升或8盎司的份量,而非一般人常點的「大杯」份量。通常市售的大杯拿鐵,至少都是480毫升或16盎司,相當於「兩杯」咖啡的份量。

這份報告的研究人員強調,此一結論是根據過去的觀察紀錄,而非針對咖啡成分的研究,因此無法確認因果關係,也不代表本來不喝咖啡的人應該從現在開始喝咖啡,好讓自己更健康。基本上,這份研究只是化解了咖啡愛好者的罪惡感,因為資料證明從喝咖啡的人的身上可以發現不少健康效益。

另外,根據其他的研究,咖啡的沖泡方式也是關鍵。現今最流行的濾泡式咖啡會將咖啡裡頭的抗癌成分,也就是咖啡醇(cafestol)給過濾掉,等於是扼殺了咖啡的正面效益,因此並不建議喝濾泡式咖啡。相對而言,採用法式濾壓壺,或是土耳其咖啡的煮滾方式,就比較能夠將咖啡醇完整保留下來。

鄭醫師補充:

我先補充一下咖啡醇(cafestol)的參考資料,咖啡醇是咖啡中具有生物以及藥物作用的物質。一般而言,佔咖啡重量的0.4-0.7%。在沒有過濾的的咖啡比較容易喝得到。

根據研究發現規律攝取直接煮開的咖啡,因為會增加血漿膽固醇的濃度,過濾式的則不會主要是咖啡醇會阻斷膽固醇的代謝,增加合成:

1.Higdon, JV; Frei, B (2006). "Coffee and health: a review of recent human research". 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46 (2): 101–23. doi:10.1080/10408390500400009PMID 16507475

2.Urgert, R; Katan, MB (1997). "The cholesterol-raising factor from coffee beans". Annual review of nutrition17: 305–      24. doi:10.1146/annurev.nutr.17.1.305PMID 9240930

3.Ricketts ML, Boekschoten MV, Kreeft AJ, Hooiveld GJ, Moen CJ, Müller M, Frants RR, Kasanmoentalib S, Post SM, Princen HM, Porter JG, Katan MB, Hofker MH, Moore DD (2007). "The cholesterol-raising factor from coffee beans, cafestol, as an agonist ligand for the farnesoid and pregnane X receptors"Molecular Endocrinology (Baltimore, Md.)21 (7): 1603–16. doi:10.1210/me.2007-0133PMID 17456796

 

 

咖啡醇也不是全然不好,老鼠動物實驗發現咖啡醇具抗癌作用:

 National Toxicology Program (NTP): Cafestol (CASRN 469-83-0) and Kahweol (CASRN 6894-43-5) - Review of Toxicological Literature. (PDF) October 1999 Archived November 1, 2004, at the Wayback Machine.

 

果蠅實驗發現咖啡醇對巴金森氏症有神經保護作用:

Trinh K, Andrews L, Krause J, Hanak T, Lee D, Gelb M, Pallanck L (April 2010). "Decaffeinated coffee and nicotine-free tobacco provide neuroprotection in Drosophila models of Parkinson's disease through an NRF2-dependent mechanism"J. Neurosci30 (16): 5525–32. doi:10.1523/JNEUROSCI.4777-09.2010PMC 3842467Freely accessiblePMID 20410106Lay summary – New Scientist.

 還是提醒大家,喝咖啡儘量挑好的咖啡喝,也就是高綠原酸(咖啡抗氧化物質)的低度烘培咖啡。兼具風味以及保健,也不必喝到四杯那麼多。

 這篇報導提到的大型研究得參考文獻:

Poole RobinKennedy Oliver JRoderick PaulFallowfield Jonathan AHayes Peter CParkes Julieet al. Coffee consumption and health: umbrella review of meta-analyses of multiple health outcomes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即使運動量低於建議,有動可能還是比沒動好

 

 【華人健康網文字提供/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許多醫療專業人員及相關單位會給予運動量建議,告訴人們一周應該達到幾分鐘的運動量才夠。然而對於忙碌的現代人來說,想抽出時間運動並沒有這麼簡單。《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日前刊登美國癌症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的最新發表帶來了好消息:就算你的運動量低於標準建議,仍可能為你的身體健康帶來好處。

研究中作者自數據庫檢視將近140,000位參與癌症預防計畫的受試者資料,95%的受試者表示自己會進行些許步行運動,而將近一半的受試者表示步行是其唯一參與的中度以上運動項目。分析結果發現與完全缺乏肢體運動的族群相比,即便只是每周兩小時的步行運動,都與較低的所有原因死亡機率有關。

 研究刊登在《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的網頁

 

鄭醫師補充:

現在針對運動的建議,幾乎都是建議一週至少150分鐘起跳,然而這份大規模的研究分析結果提醒我們,有動總比沒動好,即使運動時間及強度不足,仍可以幫助降低死亡率。

因此,奉勸沒有運動習慣的人,別把沒有時間運動當藉口,開始養成運動的習慣吧!時間再少,持之以恆,多少總是可以得到好處及成果。

參考文獻:

Walking in Relation to Mortality in a Large Prospective Cohort of Older U.S. Adults

Alpa V. Patel, PhD'Correspondence information about the author PhD Alpa V. Patel
Janet S. Hildebrand, MPH
Corinne R. Leach, PhD
Peter T. Campbell, PhD
Colleen Doyle, MS
Kerem Shuval, PhD
Ying Wang, PhD
Susan M. Gapstur, PhD
 

http://www.ajpmonline.org/article/S0749-3797(17)30460-9/fulltext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英國研究:乳腺癌潛伏期十餘年 治癒後仍會復發


上報

 
 
 
 
吳栢妤
2017年11月13日 下午9:49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英國研究指出乳腺癌在治療成功後15年仍有極大的機率會再復發,其中有大塊腫瘤或癌細胞有擴散到淋巴的患者為高風險群,有40%的機率會復發。

而一位《新英格蘭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研究員表示,延長激素治療時間可降低復發的風險。

乳腺癌治癒後15年 仍有復發風險

BBC報導,科學家針對6萬3000名乳腺癌患者進行20年的追蹤分析,這些研究對象皆患有最常見的乳腺癌類型。雌激素會刺激此類型乳腺癌的生長及擴散,因此病患會接受他莫昔分(tamoxifen)、芳香環酶抑制劑(Aromatase Inhibitor)等,能阻斷雌激素作用或抑制雌激素分泌的藥物治療。

研究結果指出,儘管接受藥物治療5年並成功治癒乳腺癌,接下來的15至20年癌細胞仍可能復發並擴散。

其中,有大塊腫瘤或癌細胞有擴散到淋巴的患者為高風險群,有40%的機率會復發;而症狀較輕微者,復發機率則為10%。

 

New medical research shows breast cancer can hide in a survivor’s body for 15 years. The study looked at women with the most common form of breast cancer and found they had up to a 40% risk of the cancer reoccurring up to 20 years after the diagnosis https://t.co/uHUtRjgj8P pic.twitter.com/IGutqgvktv

— CBS News (@CBSNews) 2017年11月9日

 

「乳腺癌可潛伏在患者體內,並在多年後復發、擴散,這項研究結果讓人感到驚訝。」主要研究員牛津大學潘教授(Hongchao Pan)表示。

延長治療時間 需注意藥物副作用

根據BBC報導,早有研究指出,5年的他莫昔分療程可降低乳腺癌在停藥後5年復發的機率。

更新的研究指出,把激素治療時間從5年延長至10年,可以更有效地預防乳腺癌復發。且研究者普遍認為「芳香環酶抑制劑」此種適用於停經婦女的賀爾蒙治療藥物,可以更有效地治療乳腺癌。

不過激素治療往往會產生更年期症狀、骨質酥鬆症、關節疼痛及腕隧道症候群等副作用,進而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成為停藥的主因。因此英國抗癌慈善機構Breast Cancer Now呼籲,病人必須與醫生進行充分的討論,以了解延長藥物治療恐造成的影響。

研究資助者之一的英國癌症研究中心(Cancer Research UK)資深臨床顧問普魯梭潭(rnie Purushotham)教授表示,目前最重要的是繼續相關的研究,更精準地預測哪些癌症有復發的機率。

「我們也必須清楚地了解,將療程從5年延長至10年會造成什麼樣的副作用,並對患者的生活品質造成什麼樣的影響。」他說道。

鄭醫師補充:

乳癌是所有癌症追蹤期最長的,過去建議須追蹤十年,看到這份報告,也許要把追蹤期再加倍。然而,一直用激素抑制劑來治療,也有相關的副作用,有機會可以參考整合醫學的做法,透過幫助雌激素健康代謝,降低雌激素不當刺激乳房細胞再度癌變的風險。

參考文獻:

http://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1701830

20-Year Risks of Breast-Cancer Recurrence after Stopping Endocrine Therapy at 5 Years

Hongchao Pan, Ph.D., Richard Gray, M.Sc., Jeremy Braybrooke, B.M., Ph.D., Christina Davies, B.M., B.Ch., Carolyn Taylor, B.M., B.Ch., Ph.D., Paul McGale, Ph.D., Richard Peto, F.R.S., Kathleen I. Pritchard, M.D., Jonas Bergh, M.D., Ph.D., Mitch Dowsett, Ph.D., and Daniel F. Hayes, M.D., for the EBCTCG*

N Engl J Med 2017; 377:1836-1846November 9, 2017DOI: 10.1056/NEJMoa1701830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抗癌不迷你!研究:抱子甘藍、綠茶可抗乳腺癌

 

華人健康網
華人健康網 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
2017年10月24日 上午9:30

 【華人健康網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提到十字花科蔬菜,一般人很快會聯想到具有防癌抗癌的功效,屬於十字花科的蔬菜包括:捲心菜、花椰菜(菜花)、綠菜花(西蘭花)、抱子甘藍(又稱球芽甘藍、)、大白菜、小白菜、青菜、油菜等。根據研究發現,其中抱子甘藍可以“關閉”影響乳腺癌發展的基因,可以治療侵襲性乳腺癌。

 研究:抱子甘藍含蘿蔔硫素 可以“關閉”影響乳腺癌發展的基因

 根據《每日郵報》(Daily Mail),一項來自伯明罕阿拉巴馬大學的特裡夫.托爾夫波(Trygve Tollefsbol)教授領軍的研究人員發現,經過分析了ER陰性乳腺癌的小鼠,結果顯示,在十字花科蔬菜抱子甘藍(又稱球芽甘藍)和綠茶中發現的飼養小鼠化合物,將侵襲性乳腺癌轉化為更可治療的腫瘤。因為它們含有稱為蘿蔔硫素的化合物,其可以“關閉”影響乳腺癌發展的基因。

 針對罹患ER陰性乳腺癌的婦女來說,以往幾乎沒有很多治療選擇,且由於這種癌症的預後不良,此項研究發現,對於目前在全世界奪去10萬人生命的ER陰性乳腺癌的預防和治療新進展,具有特殊的意義。

 

蘿蔔硫素抗氧化 是蔬菜中抗癌活性最強的物質

 引發乳腺癌的發生原因至今不明,但是飲食不正常、營養過剩、缺乏運動,尤其是愛吃高脂肪食物、肥胖的女性,一般來說比較容易罹患乳腺癌。

抱子甘藍這一種長得有點像小型高麗菜的蔬菜,到底有什麼強大的健康好處?而美國癌症協會曾經指出,十字花科蔬菜有助於降低大腸癌、肺癌、攝護腺癌、乳癌、膀胱癌等。此外,曾經有一項來自美國奧勒岡州立大學的萊納斯‧鲍林研究所 (Linus Pauling Institute) 研究指出,歐美飲食中常見的抱子甘藍富含硫配醣體 (Glucosinolate) ,有助於消除體內的潛在致癌物質。硫配醣體必須透過咀嚼和腸道內生物作用,變成蘿蔔硫素或芥蘭素後,才能啟動人體中的解毒酵素,使癌細胞死亡。

蘿蔔硫素(Sulforaphane)是非常有前途的抗癌活性物質之一,也是蔬菜中發現的抗癌活性最強的物質。蘿蔔硫素具有抗氧化、抗紫外線功能。主要存在於十字花科植物,如綠菜花(西蘭花)、抱子甘藍(又稱球芽甘藍)、蘿蔔、白菜、西蘭花等蔬菜中。

抱子甘藍營養豐富 提升免疫機能、抗老化、護眼

除了抗乳腺癌之外,抱子甘藍中也含有20種基本維生素,包括維生素A、B、C及K,有助於提升人體免疫機能,降低疾病感染的機率。甚至可以促進細胞生長,保護細胞受氧化破壞,達到抗老效果。此外,抱子甘藍也含有玉米黃質和葉黃素等類胡蘿蔔素,能維護眼睛視力。

但是,要提醒的是,十字花科蔬菜只要煮9~15分鐘,裡頭的硫配醣體含量就會減少18~59%;因此,研究人員建議以生食,或短時間蒸煮或快炒方式,保留蔬菜中的抗癌活性成份,並應儘量避免在水中久煮。

鄭醫師補充:

專業人士對於ER陰性乳腺癌都知道是難以治療的癌症,但這項研究發現給予相關患者一線生機及希望,由其是乳癌追蹤期長達十年,因此對ER陰性乳腺癌有效的療法是預防存活的關鍵。

癌症預防與甲基化息息相關,因此透過甲基化適當調控的相關營養補充品療法,可以做為癌症輔療的安心選項。

參考文獻:

Meeran SM, Ahmed A, Tollefsbol TO. Epigenetic targets of bioactive dietary components for cancer prevention and therapy. Clinical Epigenetics. 2010;1(3-4):101-116. doi:10.1007/s13148-010-0011-5.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輩子不衰老的肌肉養成法!運動、睡前吃這食物

 2016-08-09 

 【早安健康/H2U CLUB編輯部】隨著年歲的增加,很多事情會開始不一樣,像是填問卷的時候會發現要打勾的格子從右邊找回來會比較快,這還只是心靈上的衝擊,相較之下,覺得身體狀況大不如前就是很直接的體會了。 

其中,肌肉量變少,或說合成新肌肉蛋白的能力下降是直接與體能衰退有關的老化現象,原因在於身體在把外來蛋白質同化成自身肌肉蛋白質的效率下降,使得全身的肌肉量會越來越低。 

面對這自然發生的事情,我們能否做出一些抵抗呢? 

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在營養學期刊(The Journal of Nutrition)上有篇以年長者為對象的研究,就在探討晚上運動、睡前補充蛋白質與夜間肌肉合成之間的關係。 

運動、睡前吃蛋白,增加肌肉合成率 


研究者們找來 23 位平均 71 歲的年長者,分成晚上有運動和沒有運動兩組,且在睡前都要吃經過標記的酪蛋白 40 公克。研究者們從血液樣本得知所攝取蛋白質的消化與吸收率;從肌肉樣本測得肌肉纖維的合成狀況。 

結果發現晚上運動能確實增加年長者肌肉纖維的合成,他們吃下的蛋白質有更多的比例被用來合成新的肌肉蛋白質。 

想要試試嗎?請先等一下! 

或許看到這樣的結果,或許你會想要試試看,不過要注意一下,可別馬上就跟隨實驗的份量去吃。 原因在於 40 公克的蛋白質其實還滿多的,接近 6 顆雞蛋的蛋白質量或 1.2 公升的鮮奶,平常沒在練身體或是腎臟不好的人突然這麼吃可能會給身體帶來不好的影響。先從睡前有吃到良好蛋白質食物開始即可,一顆蛋、一杯牛奶、一杯豆漿、無糖優格、起司…等都是可以考慮的選擇。

鄭醫師補充:

酪蛋白不等於支鏈胺基酸,兩者都可以在牛奶中找到,但卻是不同的東西。有些產品會把兩者做一個比例的混合。

酪蛋白適合睡前服用,但若沒有配合適當的重量訓練,單單補充酪蛋白,也幫助不了肌肉量的增加。

在此,我把乳清蛋白和酪蛋白的不同之處從相關網路報導找出來給大家參考:

乳清蛋白是最常聽見的一種蛋白質,同時也被譽為健身大師。它能夠非常快速的消化,並且直接替肌肉提供一塊非常好的蛋白質養分。它的作用到底有多快啟動呢? 根據研究顯示,如果你空腹時吃下30克的乳清蛋白,大約在一個小時候血液中的氨基酸能達到巔峰,並須要花上3至4個小時才能回到餐前的血液水平值。 乳清蛋白不僅能使你的身體迅速的吸收它也包含了必須胺基酸(EAA,Essential Amino Acids),其中最重要的還是在乳清蛋白裡的BCAA,Branched Chain Amino Acid中文名叫支鏈氨基酸。乳清蛋白的總蛋白量是牛奶的20%。

酪蛋白為主要蛋白質,佔了牛奶蛋白80%。當你吸收酪蛋白後它將會你的胃中變成固體,這個蛋白質塊在接下來的幾個小時,會開始供應身體養分。這就是為什麼酪蛋白也被稱為『長時間釋放的蛋白質』『蛋白質之床』。在上面有提到乳清蛋白的相同實驗中,乳酪蛋白顯示,在空腹後食用乳酪蛋白約1至2小時,血液會達到一個巔峰並持續8小時之久。

由於乳清蛋白效用啟動的較快,可以在健身運動前後食用,裡面含有BCAAs,它可以在運動期間使蛋白在肌肉中穿梭,或是讓它立即成效,當然因為消化的較快,所以在身體裡也不會保持太久。 另一方面,酪蛋白是一個消化較慢的蛋白質,比較適合睡前飲用或是白天當點心食用。若是在鍛鍊後食用,因為它消化速度非常的慢,對於身體並不會有任何的有效影響。但如果你能將它當作睡前的飲食習慣,那將會得到非常好的結果。

 

最新參考文獻:

http://jn.nutrition.org/content/early/2017/08/30/jn.117.254532.abstract

 

  • Imre WK Kouw
  • Andrew M Holwerda
  • Jorn Trommelen
  • Irene Fleur Kramer
  • Jacqueline Bastiaanse
  • Shona L Halson
  • Will KWH Wodzig
  • Lex B Verdijk
  • and Luc JC van Loon

Protein Ingestion before Sleep Increases Overnight Muscle Protein Synthesis Rates in Healthy Older Me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Nutr. jn254532first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30, 2017doi:10.3945/jn.117.254532

文章標籤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特定的腸道菌種可以幫助癌症患者癌症免疫療法反應更好。這是根據轉移的黑色素癌患者們研究的發現。

在過去40年,黑色素瘤這種非常惡性的皮膚癌罹患率持續增加,近六年的研究發現免疫療法對於轉移的黑色素癌治療效果佳,儘管如此,也只有一半的患者能緩解。

UT Southwestern癌症中心研究人員分析39位黑色素瘤患者的腸道細胞,,結果發現某些特定的腸道細胞對於免疫療法反應良好有特定關連。

研究人員提醒特定的好菌最好能理想化(個人化),因為這些好菌能強化免疫系統幫助殺死癌細胞,這類療法既無副作用又安全。

經過這次研究分析,有三種人類腸道的菌種被發現可以協助免疫療法提升療效:

  • Bacteroides thetaiotaomicron
  • 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
  • Holdemania filiformis

 

根據以上的研究報導,我建議癌症患者不妨透過相關功能醫學檢測,針對免疫系統失衡的部分,由實驗室調配量身訂做益生菌來提升免疫力,幫助抗癌,這是利用身體自身免疫系統來協助抗癌,比傳統的化療或者放射治療甚至是標靶療法,更無副作用與破壞性,不妨當作一種癌症輔助療法來協助抗癌。

參考文獻:

  1. Arthur E. Frankel, Laura A. Coughlin, Jiwoong Kim, Thomas W. Froehlich, Yang Xie, Eugene P. Frenkel, Andrew Y. Koh. Metagenomic Shotgun Sequencing and Unbiased Metabolomic Profiling Identify Specific Human Gut Microbiota and Metabolites Associated with Immune Checkpoint Therapy Efficacy in Melanoma PatientsNeoplasia, 2017; 19 (10): 848 DOI: 10.1016/j.neo.2017.08.004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的力氣大嗎?德國研究:握力越高,死亡率越低!

早安健康
早安健康編輯部
2017年10月9日 下午2:00

【早安健康編輯部綜合外電】每個人力氣大小都不同,先前有研究顯示,握力竟與心臟病、中風機率有關,現也有德國研究指出,握力越強也連帶影響死亡率! 

握力影響死亡率

德國一份研究調查了來自俄羅斯、英國、丹麥,不同教育背景、經濟水準的人,研究發現握力越強、死亡率越低!以俄羅斯人來說,握力每強1公斤,男性死亡率降4%、女性降10%;英國男女也有2%、3%的降幅,丹麥男女也分別降低6%及8%。 

握力與疾病機率可能息息相關,2015年佛羅里達大學的研究就說明,糖尿病或高血壓患者的握力都會退化,且過去也曾有美國研究發現,4年內若握力下降5公斤,則死亡機率竟會增加16%,不僅如此,心臟病與腦中風機率也會各增加7%、9%。 

鄭醫師補充:

握力容易測,做為健康指標的一種提醒,有研究背書,建議大家平時務必透過規律的身體鍛鍊來協助自己保持握力,降低健康風險,降低死亡率。

按照國民體質測試標準,通常是用握力計來測量數值,一般成年男性的握力正常範圍是43.5-49.5公斤,女性是27-31公斤。為了更精確,也用握力體重指數來換算,公式是:握力體重指數=握力(Kg)÷體重(Kg)×100,正常握力指數應大於50。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zh-tw/health/nprgmb5.html

網路上也有販賣電子握力測量器,需要的人可以購買,自己測測看,購置費用也不高。

參考原文報導:

https://www.docsopinion.com/2017/10/02/muscular-strength-longevity-strength-training/

http://www.telegraph.co.uk/journalists/laura-donnelly/11603129/Handshake-strength-could-predict-heart-attack-risk.html

相關研究參考:

  1. Leong DP, Teo KT, Rangarajan S, et al. Prognostic value of grip strength: Findings from the Prospective Urban Rural Epidemiology (PURE) study.Lancet 2015; DOI:10.1016/S0140-6736(14)62000-6. Abstract

  2. Sayer AA, Kirkwood TBL. Grip strength and mortality: A biomarker of aging? Lancet 2015; DOI:10.1016/S0140-6736(14)62349-7. Editorial

  3. Association of handgrip strength with hospitalization, cardiovascular events, and mortality in Japanese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 Scientific Reports 7, Article number: 7041(2017)
    • doi:10.1038/s41598-017-07438-8

Muscular Strength and Longevity - The Role of Strength Training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90歲奶奶重訓8個月,從此丟掉拐杖、走路不跌倒

 

2016-09-03 林昕潔/整理編輯

 

【早安健康/林昕潔整理編輯】每周兩次的重量訓練,就能大幅減少高齡者跌倒的風險!美國一位超過90歲的女士,經過八個月的重量訓練之後,不但身體狀況有所改善,還能不再依靠枴杖、自行行走。 

現年高齡92歲的Virginia Gustafson Rizan在朋友介紹下加入健身房課程。在此之前,她的身體狀況非常脆弱,需要依靠枴杖行走,走路時總是需要輔具、拐杖或任何能夠抓握的幫助。朋友認為,容易跌倒是由於身體不夠強壯,因此邀請Virginia加入健身房。 

一開始,Virginia能夠靠自己的身體完成的事非常少。不過,經由訓練,Virginia的身體變得更加強壯、平衡感也變好。自從加入健身房的訓練以來,Virginia就不曾在家中跌倒過,即使跌倒也有足夠的力量自行站起來,甚至漸漸能夠不需依靠枴杖行走。 

研究證實:90歲以上的高齡者,也能藉由訓練變得更強壯 

事實上,在此之前就已有研究顯示,運動鍛鍊能夠顯著改善高齡者的身體狀況。「美國老年協會」(American Aging Association)刊物中的一項研究指出,經過12周的特殊訓練後,90歲以上高齡者的身體狀況就有所改善。 

這項研究由西班牙納瓦拉公立大學物理治療教授Mikel Izquierdo-Redín領導,共有24位受試者參與,年齡介於91至96歲之間。在12周的期間內,受試者每周兩天接受特別設計的訓練課程,訓練內容結合了重訓和增進平衡感的練習。 

研究結果顯示,12周後高齡者的肌肉質量和強壯程度都有所增加。這些進步反映在多種生活能力上,包括行走速度提高、更能自行從椅子中站起來、平衡感進步、跌倒發生率減少,以及下肢的肌肉力量和質量增加。 

Mikel Izquierdo-Redín認為,讓高齡者進行運動計畫,發展肌肉力量、平衡感和走路的能力,能夠防止高齡者受到老化的影響、增進整體健康,並幫助高齡者適應他們所居住的社會。 

鄭醫師補充:

這篇研究是2013年的研究報告。提醒年長者要提高生活品質,避免跌倒,延緩老化,不妨透過重量訓練,份量不必太重,養成習慣幾個月就有效果。

參考文獻:

 

  1. Eduardo L. Cadore, Alvaro Casas-Herrero, Fabricio Zambom-Ferraresi, Fernando Idoate, Nora Millor, Marisol Gómez, Leocadio Rodriguez-Mañas, Mikel Izquierdo. Multicomponent exercises including muscle power training enhance muscle mass, power output, and functional outcomes in institutionalized frail nonagenariansAGE, 2013; DOI: 10.1007/s11357-013-9586-z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