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抗衰老以及癌症防治怎麼作? (40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通往長壽大門 維生素D可能是那把鑰匙

 

【華人健康網文字提供/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維生素D有可能會是通往長壽大門的鑰匙嗎?《Cell Reports》刊登美國加州巴克老化研究所(Buck Institute for Research on Aging)的最新發表,指出維生素D的確可能幫助個體延長壽命。

通往長壽大門 維生素D可能是那把鑰匙

人類獲得維生素D的主要來源為陽光,肌膚暴露在適量的紫外線(ultraviolet ray)下,可助體內產生維生素D,影響鈣質的吸收、細胞及骨頭的生長。隨著年齡增加,老化的細胞可能無法維持原來的形狀及功能,並讓對細胞有毒性的蛋白質出現堆積。然而在本篇以隱桿線蟲(Caenorhabditis elegans)作為實驗動物的研究中,研究團隊發現, 維生素D能藉由影響基因,進而避免有毒蛋白質於細胞內的堆積,並可能和預防老化相關疾病的發生有關。

然而諷刺的是,人體維生素D的製造效率卻會隨年齡漸增而遞減,作者懷疑這可能是老化讓人對疾病較無抵抗力的原因之一。

研究刊登在《Cell Reports》第17卷第5期 第1227-1237頁

鄭醫師補充:

有些醫師在臨床上,針對年長準備開刀的患者,會建議在術前補充高劑量的維生素D來避免細胞激素風暴(cytokine storm),因為開刀對於人體來說是一種壓力,而體質敏感的年長者可能在術後因壓力導致免疫系統過度肌活導致細胞激素風暴而延遲患者的術後恢復。維生素D一直以來被證實有效能穩定免疫系統,避免過度刺激或者功能不足,因此維持是當的維生素D濃度對於保健有莫爸的功效,這篇文章再次提醒大家務必透過是當日曬以及營養補充,幫助排除有害的蛋白質並有機會延長壽命。建議大家在體檢時不妨要求加做維生素D的濃度,確認是否在理想範圍,萬一不足,最好設法提高。

參考文獻:

  1. Vitamin D Promotes Protein Homeostasis and Longevity via the Stress Response Pathway Genes skn-1, ire-1, and xbp-1

    Mark, Karla A. et al.
    Cell Reports , Volume 17 , Issue 5 , 1227 - 1237

http://www.cell.com/cell-reports/abstract/S2211-1247(16)31362-6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鍛鍊長肌肉關鍵沒搞懂,健身只會事倍功半!

 

【華人健康網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常見有的人在健身房揮灑熱汗運動過後,還來不及盥洗更衣,便馬上補充大量蛋白質,於是出現猛吞牛奶、豆漿、茶葉蛋,或高蛋白奶等,相信據此可以長肌肉、維持好身材。但是,根據外電報導,藉由運動長肌肉的關鍵,實際上並不是在於單純攝取大量的蛋白質,而是在於運動的「訓練強度」。

鍛鍊長肌肉關鍵沒搞懂,健身只會事倍功半!

研究:高強度訓練搭配高蛋白 才能長出更多肌肉

根據《每日郵報》(Mail Online)的報導指出, 蘇格蘭斯特林大學The University of Stirling的研究人員,為了進一步了解運動過後長肌肉與補充蛋白質之間的關係,於是進行實驗,分為瘦小的及精壯運動員二組,進行相同的訓練模式,並在鍛鍊後給予20公克及40公克的高蛋白,想知道蛋白質的攝取,對於肌肉的長成,是否有不一樣的成果。

沒想到,長出肌肉的成效,二組之間竟然「沒有差異」;實驗中,為了了解到底什麼因素才是長成肌肉的決勝關鍵,決定再增加運動的強度,同時再度食用20公克及40公克的高蛋白,伴隨著訓練強度的增加,此時食用40公克的高蛋白組總算才克敵致勝,得以所用;有趣的是,無論是瘦小的或精壯運動員組,都必須經過更高強度的訓練,搭配40公克高蛋白,才能長出更多的肌肉

多餘的蛋白質會回歸成脂肪 囤積在體內

營養師蘇妍臣表示,除此之外,在美國運動醫學學會ACSM之期刊內文也指出,即使攝取再多的高蛋白,若是沒有相對應的運動強度,多餘的蛋白質也只能化身成熱量,在沒有對外消耗之下,還是會回歸成脂肪,囤積在體內變成礙眼的贅肉。

運動過後,建議食用高蛋白之外,另外再搭配適當的醣分。

所謂「高蛋白」,約是運動後補充25公克的蛋白質就已足夠,大約是3顆半的茶葉蛋、850ml的豆漿或牛奶、三兩半的肉或魚,絶非傳言中的蛋白質攝取愈多愈有效。過多的蛋白質攝取,仍舊只會通通轉成熱量,若是整日的活動量無法達到供需平衡,熱量所轉變成的肥胖還是會找上門,只會讓自已折了身材又白作工。

運動過後 高蛋白搭配適當的醣分

此外,運動後攝取高蛋白還是醣類,才是避免感冒、緩解疲勞之內外兼顧的決勝樞紐?研究指出,運動後補充足夠的醣份(約每公斤1公克醣類),可避免腸胃道血液重分配的副作用—「感冒」,更能補充體內麩醘胺酸的含量,減少劇烈運動產生的壓力帶給人體的傷害,同時也可緩解運動後的疲勞感。所以下次運動過後,別再固執地只攝取高蛋白,搭配適當的醣分才是上上之選

最後,營養師蘇妍臣提醒,以上內容是針對年輕的運動員,而非概括所有族群,像是老人、女性等。所以,下次想要運動長肌肉嗎?先別著狂攝取高蛋白,先準備好適合自已的運動強度才是關鍵。

鄭醫師補充:

單單補充蛋白質,但運動強度不足,難以長肌肉,運動後不只要補充蛋白質,而且要補充適當的醣類,減少運動後的疲憊,加速恢復。擔心攝取過多醣類,造成肥胖的後遺症,可以考慮直接補充麩醘胺酸這種補充品。

參考文獻:

The response of muscle protein synthesis following whole-body resistance exercise is greater following 40 g than 20 g of ingested whey protein

Authors

    1. Health and Exercise Sciences Research Group, University of Stirling, Stirling, Scotland
    1. Health and Exercise Sciences Research Group, University of Stirling, Stirling, Scotland
    1. Health and Exercise Sciences Research Group, University of Stirling, Stirling, Scotland
    1. Exercise Metabolism Research Group, Department of Kinesiology, McMaster University, Hamilton, Ontario, Canada
    1. Health and Exercise Sciences Research Group, University of Stirling, Stirling, Scotland
    1. Health and Exercise Sciences Research Group, University of Stirling, Stirling, Scotland
    1. GlaxoSmithKline Consumer Healthcare, Brentford, UK
    1. School of Sport, Exercise and Rehabilitation Sciences,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Birmingham, UK
  • Corresponding author
    1. Health and Exercise Sciences Research Group, University of Stirling, Stirling, Scotland
    • Correspondence

      Kevin D. Tipton, Faculty of Health Sciences and Sport, University of Stirling, Cottrell Building, FK9 4LA Stirling, Scotland

      Tel: +44 178-646-7816

      Fax: +44 178-646-6578

      E-mail: k.d.tipton@stir.ac.uk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4814/phy2.12893/ful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健康新指標! 腰腿比超標增罹癌風險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腰腿比隱藏人體健康密碼!國內研究首度發現,腰圍太粗有如「游泳圈」、大腿太細的「鳥仔腳」,也就是腰腿比超過1.8以上的蘋果體型者,罹患糖尿病、腎臟病、癌症等風險,高出一般人2倍。

 

你是慢性病高風險族群?

 

台灣流行病學學會利用3D全身立體攝影分析82名民眾,結果發現腰圍大於90公分及大腿圍小於50公分、頸圍超過38公分、或腰腿比(腰圍/大腿圍)1.8以上者,都是罹患糖尿病、腎臟病,以及內臟癌症的高風險族群

 

腰圍粗、大腿細 都不健康

 

台灣流行病學學會常務理事許光宏表示,腰圍過大、大腿太細者,通常沒有運動習慣,其內臟脂肪過高,容易出現胰島素阻抗,且生長激素、抗發炎蛋白減少,引發一連串與代謝症候群有關的慢性病;而頸圍太粗則代表容易形成斑塊,堵塞頸動脈恐增加中風機率。

 

多運動增肌減脂 遠離慢性病

 

許光宏常務理事強調,體型與慢性疾病密切相關,根據國際文獻顯示,腰腿比是偵測第2型糖尿病及內臟器官癌症風險的最佳指標。他建議民眾,日常生活養成運動習慣,多健走、慢跑,或是常抬腳、抬腿增加腿部肌力,有助遠離慢性疾病。

鄭醫師補充:

這幾年的出爐關於癌症的最新研究,都發現大部分癌症的發生其實與代謝有直接相關。這篇報導提醒大家,代謝不好不只是糖尿病以及心血管疾病的主因,更是癌症好發的危險因子。

腰瘦腿粗,代表肌肉鍛鍊得宜,且沒有過多脂肪堆積。肌肉的鍛鍊必須仰賴阻力運動,為了健康到了一定年紀,請大家務必不只是做有氧運動,藉由簡單的深蹲或者是緩慢抬腿放下,甚至是爬樓梯等運動其實都可以幫助肌肉鍛鍊,如果能訓練核心肌群,效果倍增。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發現了 抽菸1年可造成肺基因突變150次

 
 

許多人都知道抽菸會致癌,但到底腫瘤是怎麼形成,最新研究發現,香菸會導致細胞基因突變,1天抽1包菸的人,1年肺細胞基因突變,平均可高達150次

這項發表於「科學」(Science)雜誌的最新研究分析與比較不同腫瘤,首度藉由測量基因受損的準確方法,發現抽菸不僅僅損害肺細胞,還包含沒有直接暴露在菸傷害下的其他器官

英國的維康信託基金會桑格研究院(WTSI)與美國的洛薩拉摩斯國家實驗所(LANL)的研究人員指出,過去雖然知道抽菸至少導致17種人類癌症,但一直不清楚香菸是如何造成腫瘤發生。

研究主要共同作者之一、LANL的亞歷山卓夫(Ludmil Alexandrov)表示:「之前,我們有大量的流行病學證據可把抽菸與癌症連結起來,但到這一刻,我們才終於觀察且測量到DNA因為香菸產生的分子改變。」

藉由這項研究,我們發現每天抽1包菸的人,每年他們的肺可出現平均至少150次的額外基因突變,這解釋為什麼老菸槍有這麼高的機率會得到肺癌。」

鄭醫師補充:

SCIENCE是一級醫學期刊,能夠為這種重量級期刊所接受的研究,可信度極高。

基因變異是導致老化以及癌症風險的主因,尤其是後者,防癌的主力就是在阻止任何基因變異的機會。單單戒菸就能降低那麼多的罹癌風險,這篇研究值得癮君子省思。

參考文獻:

  1. Ludmil Alexandrov et al. Mutational signatures associated with tobacco smoking in human cancer. Science, November 2016 DOI: 10.1126/science.aag0299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運動總是3分鐘熱度?大笑讓人更愛運動

 

【華人健康網記者駱慧雯/台北報導】規律運動有益健康,但是,許多人運動總是3分鐘熱度,無法建立規律的運動習慣。此時,不妨在運動時加入一點「大笑」吧!無論是真笑或假笑,笑的動作都可能讓運動與快樂的感覺做連結,提升運動效果且建立規律運動的習慣

老人懶得動!缺乏動機+運動無趣是關鍵

對年長者而言,規律運動有助心臟健康、體重控制、降低慢性病風險,以及增強骨骼與肌肉力量,但老年人往往因缺乏動機、無法從運動中感到樂趣,無法建立規律運動的習慣。

研究:運動時笑一笑,讓老人更愛運動!

一篇發表於《老年學期刊》的研究發現運動結合大笑,可以幫助高齡者開始運動並養成規律習慣。此項研究由自喬治亞州的老年學研究所Celeste Greene及其同僚主持。

研究對象包含27位長者,研究者設計「Laugh Active」方案,於中、重度的體能活動中加入模仿大笑的技巧,讓參與者在沒有幽默刺激的情況下選擇大笑。模仿大笑會引發與他人的眼神接觸和好玩的行為,進而引發真正的大笑。參與者須出席每次45分鐘的活動,共12次,活動包含增加肌力、平衡和彈性的運動,同時加入8至10次的大笑,每次持續30至60秒。

方案結束後,參與者須填寫心理健康與有氧耐力的評估問卷。結果顯示,96.2%參與者表示,大笑讓運動更有趣;88.9%的參與者感到該方案中大笑的部分讓人更容易接受運動,及更想繼續運動。

鄭醫師補充:

以行為治療的理論來看,運用大笑來增加運動的意願,的確有其道理,大笑時不管真笑或者是假笑,對身體來說都能幫助身體放鬆,刺激大腦神經傳導的分泌以及增加血流等等,等於利用大笑來幫助身體和運動做正向連結。

這裡提到的大笑,必須是每次連續8到12次,每次持續30到60秒的動作才有幫助,提醒大家留意。

參考文獻:

  1. Celeste M. Greene, Jennifer Craft Morgan, LaVona S. Traywick, Chivon A. Mingo. Evaluation of a Laughter-based Exercise Program on Health and Self-efficacy for ExerciseThe Gerontologist, 2016; gnw105 DOI: 10.1093/geront/gnw105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幾年老年醫學慢慢為人所重視,但隨著平均壽命的延長,年長者的健康品質並為隨之提高,大多數的年長者只是利用醫療的進步來維持生命,但真正的健康並為隨之而來,因此,如何做到真正的延緩老化,延長生命,相信這不只是科學家關心的議題,非專業的大眾也可望知道是否有簡單且直接的抗衰老預防醫學建議方式可以執行。

剛發表於細胞新陳代謝期刊的一篇最新研究證實:人體的NAD+濃度多寡,決定了基因修復能力以及粒線體功能優劣與否。熟悉抗老化醫學領域的專家都知道,粒線體不只是細胞的發電廠而已,粒線體同時也是掌握老化快慢的關鍵與否。這項由哥本哈根大學健康老化中心(Center for Healthy Aging at the University of Copenhagen )以及美國國家健康機構(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in the United States)共同發表的研究證實,NDA+是修補了老化關鍵最重要的兩部分:DNA的修復以及提升功能不佳的粒線體。

 

研究人員發現NAD+濃度的下降與年紀增長成正相關,提早老化的人,體內NAD+的濃度降的更低,直接影響到DNA修復的能力。而提升NAD+濃度可以延緩老化以及延長壽命,至少目前在動物實驗證實這樣的理論。沒有NAD+,ATP的產生有極大的困難。

由於小腦失調這種中樞神經退化疾病也因為粒線體功能不佳,DNA修復能力缺乏,研究人員發現提升NAD+濃度也對延緩小腦失調的退化有幫助。

研究人員確認DNA的修復關鍵在於粒線體功能,因此提升粒線體功能便能加速DNA的修復,延緩老化。

 

研究人員也希望這樣的理論及療法可以應用在巴金森症以及失智症的治療上。事實上,有其他相關的研究證實的確可行。

自然界的食物來源,NAD+的攝取來源要從生肉著手才有機會。所以有些地方的人會吃生牛肉或者是生魚片等等都與攝取NAD+有關。煮熟後,NAD+不易保留,因為高溫會破壞。

茹素或者無法生食肉類的人可以考慮相關營養補充品來提升NAD+的濃度。

 

參考文獻:

  1. Evandro Fei Fang, Henok Kassahun, Deborah L. Croteau, Morten Scheibye-Knudsen, Krisztina Marosi, Huiming Lu, Raghavendra A. Shamanna, Sumana Kalyanasundaram, Ravi Chand Bollineni, Mark A. Wilson, Wendy B. Iser, Bradley N. Wollman, Marya Morevati, Jun Li, Jesse S. Kerr, Qiping Lu, Tyler B. Waltz, Jane Tian, David A. Sinclair, Mark P. Mattson, Hilde Nilsen, Vilhelm A. Bohr. NAD Replenishment Improves Lifespan and Healthspan in Ataxia Telangiectasia Models via Mitophagy and DNA RepairCell Metabolism, 2016; 24 (4): 566 DOI:10.1016/j.cmet.2016.09.004
    1. Juliana Camacho-Pereira, Mariana G. Tarragó, Claudia C.S. Chini, Veronica Nin, Carlos Escande, Gina M. Warner, Amrutesh S. Puranik, Renee A. Schoon, Joel M. Reid, Antonio Galina, Eduardo N. Chini. CD38 Dictates Age-Related NAD Decline and 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 through an SIRT3-Dependent MechanismCell Metabolism, 2016; 23 (6): 1127 DOI:10.1016/j.cmet.2016.05.006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健康嗎? 握個手就知道...

 

 

 

歐洲研究發現,從一個人握手力量強弱,就能判斷這人的健康狀況,握手越強而有力,身體就越健康,研究也發現,握力最差的人,無論何時,死亡風險都比其他人增加70%。

握力最弱者 死亡風險增7成

根據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英國一項研究發現,握手力量最弱的人,比握手力量最強者更容易面臨死亡風險,無論哪個年齡層,握手力量虛弱的人,死亡機率增加約7成,研究人員將年齡、性別等因素納入考量,結果也是一樣。

 

另一項德國研究也發現,從一個人的握力強弱,可以預測這人提早死亡的機率,這項指標比量血壓還準確。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美國〈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期刊〉(PLOS ONE)。

 

握力強弱 健康重要指標

醫界多半認為,從肌肉力量強弱,可以觀察一個人的整體健康狀況。肌肉力量虛弱的人可能已經生病,假如真的生病了,可能也難以復原。此外,研究也發現,握力強弱不只是生理健康重要指標,握力較強的人,也較不會得失智症。

 

80歲 半數握力虛弱

德國這項研究以11000多名德國人為研究對象,分析不同年齡層、性別所產生的握力差異。研究顯示,一個人到了30歲、40歲的時候,握力達到高峰,之後握力就開始下降。無論男、女,到了60多歲,只有不到10%的人握手力量變弱;但到了80歲,大約有一半的人,握手力量很虛弱,甚至達到危險程度。

 

握力 德國人>英國人>日本人

此外,握手力量強弱也與身高息息相關,身高差了約20公分(8英吋),握力年齡最多可能差了20歲之多。但這項研究不見得放諸四海皆準,有研究發現,德國人的握力比英國人強,而英國人的握力又比日本人強。

 

握力變差 建議就醫

奧地利維也納大學學者納迪亞․史黛博表示,醫師為患者測試握力強弱,可以初步掌握患者身體狀況,這種方法快速、便宜。民眾一旦發現自己的握力遠不及同齡、同性別、同身高者,建議到醫院接受進一步檢查,以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

鄭醫師補充:

英國研究參考來源:

The association of grip strength from midlife onwards with all-cause and cause-specific mortality over 17 years of follow-up in the Tromsø Study

  • Bjørn Heine Strand, 
  • Rachel Cooper, 
  • Astrid Bergland, 
  • Lone Jørgensen, 
  • Henrik Schirmer,
  • Vegard Skirbekk, 
  • Nina Emaus

J Epidemiol Community Health jech-2015-206776Published Online First: 26 May 2016doi:10.1136/jech-2015-206776

德國研究的文獻來源:

Steiber N (2015) Population Aging at Cross-Roads: Diverging Secular Trends in Average Cognitive Functioning and Physical Health in the Older Population of Germany. PLoS ONE 10(8): e0136583. doi:10.1371/journal.pone.0136583

結論:肌力或者重量訓練很重要。握力測試就是一個簡單又直接的指標檢查。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天多吃1克鹽,癌症、心臟病等死亡風險高12%


     
早安健康作者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 | 早安健康 – 2016年10月11日 下午4:00
 

【早安健康/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在過去的研究中,科學家發現食用過多的鹽巴(salt)可能對人體健康造成影響,使人罹患高血壓(high blood pressure)的風險增加;而根據近期《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刊登美國哈佛醫學院(Harvard Medical Schoo)為期25年的研究,指出食用過多的鹽巴,可能增加過早死亡(premature death)的風險。

 

 

實驗結果發現,受試者的平均攝鹽量和死亡率具有直接的線性相關(linear association);以每日攝取約1.5茶匙(teaspoons)的鹽巴量作為基準,每日攝鹽量增加不到半茶匙(約1,000毫克),即可能增加約12%過早死亡的風險。

 

 

作者表示,研究結果發現高量鹽巴攝取和死亡率增加有關,而日常生活中許多鹽巴攝取來源多為加工食品(processed food);根據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的建議,成人每日鹽巴攝取量不應超過2,400毫克,並以不超過1,500毫克,對心臟健康最佳。

 

 

本文出自 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

 

 

新聞出處:More Research Cites Salt's Potential Health Risks《U.S.NEWS》

 

http://health.usnews.com/health-care/articles/2016-10-03/more-research-cites-salts-potential-health-risks

 

研究刊登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第68卷第15期 第1609-1617頁

 

http://content.onlinejacc.org/article.aspx?articleid=2557459&resultClick=3

鄭醫師補充:

吃清淡少鹽可延年益壽。雖是老生常譚,但值得再三提醒大家。少鹽不是不吃鹽,千萬不要因噎廢食。

參考文獻:

Cook NR, Appel LJ, Whelton PK. Sodium Intake and All-Cause Mortality Over 20 Years in the Trials of Hypertension Prevention. J Am Coll Cardiol. 2016;68(15):1609-1617. doi:10.1016/j.jacc.2016.07.745.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快看!哪些個性為致癌潛在因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既然個性與疾病相關,那麼,有所謂癌症個性可言嗎?現代西醫把賭注集中於遺傳基因上,試圖從中尋求癌症的解答,只有一小部分醫者注意到個性在疾病上所扮演的關鍵角色,個性在疾病上是否有舉足輕重的角色,早已被「A型人易得心臟病」的事實所證明,個性絕對與疾病有關,也確實有科學家投身研究所謂的癌症個性。

很多癌症病人有嚴重憂鬱症、自我否定

1951年,克萊恩(Klein)與索賓(Sobin)觀察到有很多癌症病人有嚴重憂鬱症、自我否定、對自身疾病的過度陳述,1952年時,韋斯特(West)、布倫伯格(Bloomberg)和艾利斯(Ellis)3人的報導指出,他們利用心理測試後發現,比起腫瘤成長較慢者,癌症快速成長者有隱藏內心感受的強烈傾向,且比較沒有能力以正面行動來減低緊張。

完全壓抑情緒和動力、缺乏洞察力

維吉尼亞大學精神科所發展的綜合個性輪廓測試法也透露,癌症病人易完全壓抑情緒和動力,伴隨此特徵的是,明顯缺乏洞察力或自我察覺的力量,此外還有敵對性和依賴性這2個特點。


敵對性往往是朝自己,在意識層面以內疚和自我毀損呈現,在行為模式上則明顯有某些自殘傾向,依賴性問題則呈現在無彈性和單方向的人際關係上,常以自我犧牲來換取別人的接納與同意。

有助於癌症康復的個性

有負面的個性,也一定有正面的個性,癌症不是絕症,有不少病人絕處逢生,存活了多年,他們是怎麼做到的?他們的復癒可能與正面的個性有關嗎?是的,既然有易得癌的個性,有助於從癌症康復的正向個性應該也存在,甚至有治療師或醫師發明讓癌症病人能找回自己生命活力的方法與治療,哪些特質有助於讓人從癌症康復。初步研究發現,康復者將他們的成功歸功於下列的心理因素:

‧ 75%相信正向的成果會出現。

‧ 71%有積極對抗的精神。

‧ 71%有接受疾病的心態。

‧ 71%視疾病為一種挑戰。

‧ 68%對自己的疾病與後果承擔起責任。

‧ 64%有重新再活下去的欲望或意志。

‧ 64%保持正面的情緒。

‧ 61%有(宗教)信仰。

‧ 61%有新的生活目的感。

‧ 61%改變生活習慣與行為。

‧ 59%有主宰感。

‧ 59%改變生活型態。

‧ 57%有自我滋育感,較能肯定自我。

‧ 50%有社交支持。(本文摘自/別讓癌症醫療殺死你/柿子文化出版)

鄭醫師補充:

這裡提到的A型性格或者人格,A型指的並非血型,而有A型必然有B型,我把相關資料找出來給大家做參考:

佛雷德曼將一般人按其性格分為兩大類型;一為A型人格,另一為B型人格。所謂A型人格,是指個性急躁、求成心切、善進取、好爭勝的一種性格。此種性格的養成,顯然與現代都市工業化的社會有關。都市工業化的特徵是:大家生活匆忙、處處有機會、事事要競爭,不即時努力掌握機會,就會落伍失敗。在這樣的生活壓力環境之下,很多能力較強的人,自幼就在家庭與學校的教育歷程中,養成力爭上游的個性。由此而論,A型性格概念,其本身並不帶有價值上的判斷。

  屬B型性格的人,個性隨和、生活較為悠閒、對工作要求較為寬鬆、 對成敗得失的看法較為淡薄。

接納自己、愛自己、對自己有洞察能力、不壓抑自己又能為自己負責任的人,相對較能從癌症治療中恢復!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老化秘密藏在這!從白蛋白數值看出你的衰老程度

 

【華人健康網圖文提供/新自然主義】近年來,血液中的白蛋白成為測量衰老度的指標。東京都老人綜合研究所針對1500名65歲以上老年人進行調查,發現血液中的白蛋白數值越高越長壽。

老化秘密藏在這!從白蛋白數值看出你的衰老程度

白蛋白是以飲食中攝取的蛋白質為原料,在肝臟合成的物質。白蛋白具有將脂肪酸、鈣質、荷爾蒙等運送至全身,在細胞損傷時幫助細胞再生的功用。血液中缺少白蛋白會提早老化,並且容易受到感染,體力會因而衰退。

血液中的白蛋白值至少要維持在3.9g/dl以上,但是年紀越大,會因為腸胃和肝臟功能衰退而使得白蛋白數值下降。因此要是認為肉類和脂肪(脂質)對身體不好,老是選擇一些清淡菜色的話,血液中的白蛋白會更低,身體就會處於低蛋白質狀態,那麼就會提前老化、減短壽命

為了避免此情形發生,就要攝取足夠的蛋白質,尤其是動物性蛋白值是很重要的。具體的說,中高年齡者每天應攝取的蛋白質至少要肉、魚各70公克左右,蛋1顆、牛奶1杯(200ml)、豆腐1/3塊左右,而且三餐都要講求營養均衡。

鄭醫師補充:

這是2007年的研究,白蛋白的檢查,一般體檢也會做。有嚴重的肝功能問題或者疾病,白蛋白濃度不易維持在建議的參考值以上,顯示肝臟和成白蛋白能力不足。白蛋白除了幫助運送疑營養以及荷爾蒙之外,還有維持血液的滲透壓,不足的話容易水腫。

適當優質的蛋白質補充對健康維持非常重要。

參考文獻:

J Nutr Sci Vitaminol (Tokyo). 2007 Feb;53(1):37-42.

Relationship between serum albumin level and aging in community-dwelling self-supported elderly population.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紅石榴對抗攝護腺癌 鞣花酸立大功

 

【華人健康網記者駱慧雯/台北報導】吃紅色食物的養生風潮興起,許多女性瘋吃紅石榴養生、對抗老化,但您知道嗎?紅石榴不僅是美容「食」品,紅石榴中的重要成分—「鞣花酸」,對男性攝護腺也有保護的功能,能預防和降低攝護腺癌的發作風險。

紅石榴對抗攝護腺癌 鞣花酸立大功

攝護腺癌發生率快速攀升 適度攝取紅石榴保健

攝護腺癌是國內常見的男性泌尿道癌症,近年來發生率急遽上升,可能與醫療進步、老年人口增加、人口高齡化、西方飲食普及和診斷技術的進步有關。男性朋友如何遠離攝護腺癌的威脅?適度變化日常飲食內容,多攝取一些紅石榴,或許是個不錯的方法!

國外研究發現,紅石榴成份中的鞣花酸具有對抗攝護腺癌的作用。

紅石榴延緩攝護腺癌惡化速度 鞣花酸被視為關鍵成分

美國史丹福大學的博士級泌尿科醫師Allan Pantuck及其研究團隊,曾經在美國泌尿科學會年會上發表有關紅石榴與攝護腺癌的研究。研究團隊找來50名攝護腺癌患者,每天給予8盎司(約227公克)的紅石榴汁,追蹤5年多,結果患者癌細胞生長減少12%,腫瘤細胞死亡增加17%。

而且,其中15名患者在飲用紅石榴汁之後,PSA值倍增的時間延長了4倍,也就是說攝護腺癌的惡化速度變慢了4倍。PSA就是「攝護腺特異性抗原」,是診斷攝護腺癌的重要指標

研究團隊認為,紅石榴汁延緩攝護腺癌惡化速度的關鍵是成分中的化合物「鞣花酸」。另有研究發現,鞣花酸能抑制芳香酶,阻斷身體產生過多的雌激素,而減少雌激素就能對抗攝護腺癌

紅石榴的維生素C含量比蘋果高1至2倍,有助養顏美容。

不只是鞣花酸!花青素、單寧也是抗癌功臣

大千綜合醫院營養師賴佳妤說明,鞣花酸(Ellagic acid)是酚酸類的一種,在植物中是以醣分子結合的形式存在,當人體吃下肚,鞣花酸才會釋放出來。鞣花酸主要存在於紅色蔬果中,除了紅石榴之外,蔓越莓、草莓、紅甜椒、枸杞等也含有豐富的鞣花酸

紅石榴的防癌抗癌效用並非單靠鞣花酸一蹴可幾,其中的高濃度花青素、單寧,也都是多酚類,同樣幫助身體清除自由基,減少體內氧化壓力,遠離癌症的威脅

另外,賴佳妤營養師也表示,新鮮紅石榴除了有豐富多酚類,每半杯(重量約87公克)的紅石榴膳食纖維含量3公克,是衛生福利部每日膳食纖維建議攝取量25公克的12%,但熱量僅有70大卡。豐富的膳食纖維,能增加飽足感、促進腸道消化吸收速率、刺激腸道蠕動,幫助改善便祕問題,進而降低腸癌的風險。

紅石榴養顏又養生!榨汁飲用少加糖

無論男女,每天適度攝取紅石榴,美容、抗老又健康!賴佳妤營養師表示,紅石榴營養成分豐富,其中的維生素C含量比蘋果高1至2倍,不但有助膠原蛋白的合成,達到養顏美容之效;更有助於合成緩和壓力的皮質類固醇、產生幸福感與熱情等情緒的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等神經傳導物質的功效

需注意的是,飲用紅石榴汁時,最好不要額外加糖或減少用糖量,以免吃太多糖,抵銷紅石榴營養素對健康的保健效果,甚至越喝越胖,不利於癌症控制。

鄭醫師補充:

鞣花酸可以幫助攝護腺癌控制的相關研究其實不少找出來給大家參考:

1.

Asian Pac J Cancer Prev. 2013;14(5):2859-63.

Ellagic acid inhibits migration and invasion by prostate cancer cell lines.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3803044

2.

Asian Pac J Trop Med. 2011 Jul;4(7):550-5. doi: 10.1016/S1995-7645(11)60144-2.

Influence of ellagic acid on prostate cancer cell proliferation: a caspase-dependent pathway.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1803307

鞣花酸不只是抗癌,還能預防生產缺陷:

https://www.cancertutor.com/ellagicacid/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胰島素濃度增加 大腸癌風險上升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一般人以為肥胖、體重過重的人才會得大腸癌,事實上,身材纖瘦的人如果胰島素濃度增加,同樣面臨大腸癌威脅。歐洲一項研究發現,無論一個人身材肥胖或纖瘦,只要胰島素濃度異常增加,大腸癌風險就會上升。

 

 

胰島素濃度上升 增加大腸癌風險

研究學者認為,胰島素濃度上升,之所以會造成大腸癌風險增加,可能與飲食習慣、靜態生活型態有關。此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公共科學圖書館-醫學〉期刊(PLOS Medicine)。研究學者指出,監測血液中的胰島素濃度變化,或許可以幫助了解哪些人較容易罹患大腸癌,這樣才能早期發現、盡早展開治療。

 

 

胰島素增生因子 扮演重要角色

台灣腸癌病友協會榮譽理事長暨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外科部副部長王輝明表示,過去研究顯示,胰島素增生因子1、胰島素增生因子2,的確與大腸癌風險很有關聯性,因此糖尿病、新陳代謝症候群等疾病也都與大腸癌有關。

 

 

王輝明醫師指出,無論是糖尿病、新陳代謝症候群,還是大腸癌,身體都會產生慢性發炎反應。以糖尿病患者來說,糖尿病患者的細胞較不健康,免疫力也比較差,因為這多種因素,罹患大腸癌機率也比較高。

 

 

瘦的人 胰島素也會偏高

法國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研究員馬克‧剛特指出,這是首次研究發現,瘦的人若胰島素濃度上升,大腸癌風險會增加,肥胖的人也一樣。眾所皆知,肥胖是重要的大腸癌風險因子。的確,肥胖者較容易出現胰島素偏高現象,而瘦的人較少出現這種問題;目前並不知道瘦的人為何也會胰島素濃度偏高,可能與飲食、少運動、靜態生活習慣有關。

 

 

五大族群 多注意大腸癌威脅

王輝明醫師表示,有五大族群較容易發生大腸癌,分別是:高動物性飲食、肥胖、抽菸、喝酒,以及生活方式一成不變。想預防大腸癌,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檢很重要。透過大腸癌篩檢,才能盡早發現病灶,早期發現,也才能早期治療、提高存活機率。

鄭醫師補充:

胰島素升高,代表身體血糖代謝有問題,能量生成有障礙,沒有處理好接下來就是糖尿病的生成。我不只一次提過,糖尿病控制不好的併發症,不只是腎臟、眼睛或者截肢等等,大腦衰退以及癌症風險也會明顯增加。

一般人都認為體重超重才有危機,事實上不然,只要是胰島素異常升高,就會有健康風險,即便體重正常亦然。因此,只要檢測胰島素有異常狀況,務必積極改善。目前沒有藥物治療,建議用整合療法的營養及生活型態的調整來為之,效果不差。

參考文獻:

Murphy N, Cross AJ, Abubakar M, Jenab M, Aleksandrova K, Boutron-Ruault M-C, et al. (2016) A Nested Case–Control Study of Metabolically Defined Body Size Phenotypes and Risk of Colorectal Cancer in the European P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into Cancer and Nutrition (EPIC). PLoS Med 13(4): e1001988. doi:10.1371/journal.pmed.1001988

http://journals.plos.org/plosmedicine/article?id=10.1371/journal.pmed.1001988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愛喝酒嘛著愛運動 死得會比較慢一點

今天公布的最新研究報告顯示,嚴重酗酒但運動的人,罹患酒精相關疾病致死的機率,低於不運動的酗酒者。

法新社報導,研究人員使用英國1994-2006年的人口資料,依據3萬6000多人回報的酒精攝取量與運動量,比對健康狀況;其中酒精攝取量分級由「從未喝醉」到「喝到傷身」不等;運動量分級則五花八門,從輕鬆的園藝、走路到強力運動。

「英國運動醫學雜誌」(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刊登的研究報告指出,數據顯示,「酒精攝取量與致死風險間的關係因『身體活動』而緩和」。先前研究指出,大量攝取酒精會使罹患心臟病、中風與癌症而致死的風險升高

研究團隊指出,他們的研究無法確定推斷因果關係,也就是無法論定,積極運動是否會降低酒精致死的機率。報告中寫道,但至少研究結果「提供了更多論據,即使對有某些較不健康行為的人來說,身體活動仍有促進健康的作用」。

鄭醫師補充:

愛喝酒對身體來說,是一項負擔,而常運動可以減少這項負擔,降低死亡率。這不禁讓我想到一位我認識的長者,他喜歡長跑也是柔道六段的高手,他在柔道訓練完,往往要喝兩三大杯生啤酒。即使之前曾發生中風,但後來也復建的不錯,還能持續工作,儘管已經七十幾歲了。

規律運動真的非常非常非常重要。

參考文獻:

Does physical activity moderat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alcohol drinking and all-cause, cancer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mortality? A pooled analysis of eight British population cohorts

  • K Perreault,
  • A Bauman,
  • N Johnson,
  • A Britton,
  • V Rangul,
  • E Stamatakis

Br J Sports Med bjsports-2016-096194Published Online First: 31 August 2016 doi:10.1136/bjsports-2016-096194 

http://bjsm.bmj.com/content/early/2016/07/04/bjsports-2016-096194.short?rss=1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胰臟癌診斷、治療都困難 最新研究:維生素A有助抑制擴散

 

一個國際團隊日前在英國《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發表報告說,他們在實驗室觀測後發現,維生素A或許能夠在抑制胰臟癌擴散的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基於相關機制,醫學界未來有可能找到新方法來抑制癌症擴散。

胰臟癌是一種診斷和治療都很困難的消化道惡性腫瘤。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的研究人員與德國、美國的同行選擇了新角度來研究這類疾病,將目光聚焦在腫瘤周邊的細胞群,即所謂的星狀細胞(stellate cell)。

人體的胰臟(BruceBlaus@Wikipedia / CC BY 3.0)
人體的胰臟(BruceBlaus@Wikipedia / CC BY 3.0)

在健康的胰臟中,星狀細胞處在休眠狀態,儲存大量維生素A並加以代謝。維生素A通常會在代謝過程中轉化成全反式維甲酸(all-trans-retinoicacid,ATRA),這些物質對生長、發育和細胞分化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隨著胰臟腫瘤發展,腫瘤會給星狀細胞發出信號激活它們,從而將其中的維生素A釋放出來,使維生素A無法在星狀細胞中代謝。被激活的星狀細胞會在腫瘤周圍形成稠密的結締組織,癌細胞會借助這些組織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同時結締組織也會限制抗癌藥物直接作用於腫瘤上。

研究人員在實驗室中的星狀細胞內,人為引發了維生素A的代謝轉化過程,所產生的全反式維甲酸有效阻止了星狀細胞「改造」腫瘤周圍環境,減少了結締組織形成,讓癌細胞沒那麼容易生長擴散

報告作者、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的克羅諾普洛斯(Antonios Chronopoulos)說,這個研究並非想消滅這些星狀細胞,而是通過特殊手段讓它們恢復到休眠狀態,從而減少結締組織出現,還原腫瘤所處微環境,最終抑制癌細胞擴散。

不過研究人員也指出,他們僅僅在實驗室中觀察細胞在特定情況下的表現,目前還沒有掌握確切證據來證明服用維生素A補充劑會對胰臟癌病人的病情有助益,未來還需要包括臨床試驗在內的更深入研究。

鄭醫師補充:

補充維生素A在於幫助胰臟的星狀細胞休眠,阻止星狀細胞改善腫瘤周圍環境,減少結締組織形成,還原腫瘤細胞的環境,讓癌細胞擴散不易。期望這樣的效果,在人體試驗上可以看到同樣的果效。補充維生素A須留意劑量,一天不要超過20000國際單位,避免維生素A中毒。

參考文獻:

ATRA mechanically reprograms pancreatic stellate cells to suppress matrix remodelling and inhibit cancer cell invasion

http://www.nature.com/ncomms/2016/160831/ncomms12630/full/ncomms12630.htm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90歲奶奶重訓8個月,從此丟掉拐杖、走路不跌倒

 

【早安健康/林昕潔整理編輯】每周兩次的重量訓練,就能大幅減少高齡者跌倒的風險!美國一位超過90歲的女士,經過八個月的重量訓練之後,不但身體狀況有所改善,還能不再依靠枴杖、自行行走。

 現年高齡92歲的Virginia Gustafson Rizan在朋友介紹下加入健身房課程。在此之前,她的身體狀況非常脆弱,需要依靠枴杖行走,走路時總是需要輔具、拐杖或任何能夠抓握的幫助。朋友認為,容易跌倒是由於身體不夠強壯,因此邀請Virginia加入健身房。

 一開始,Virginia能夠靠自己的身體完成的事非常少。不過,經由訓練,Virginia的身體變得更加強壯、平衡感也變好。自從加入健身房的訓練以來,Virginia就不曾在家中跌倒過,即使跌倒也有足夠的力量自行站起來,甚至漸漸能夠不需依靠枴杖行走。

 研究證實:90歲以上的高齡者,也能藉由訓練變得更強壯

事實上,在此之前就已有研究顯示,運動鍛鍊能夠顯著改善高齡者的身體狀況。「美國老年協會」(American Aging Association)刊物中的一項研究指出,經過12周的特殊訓練後,90歲以上高齡者的身體狀況就有所改善

 這項研究由西班牙納瓦拉公立大學物理治療教授Mikel Izquierdo-Redín領導,共有24位受試者參與,年齡介於91至96歲之間。在12周的期間內,受試者每周兩天接受特別設計的訓練課程,訓練內容結合了重訓和增進平衡感的練習

 研究結果顯示,12周後高齡者的肌肉質量和強壯程度都有所增加。這些進步反映在多種生活能力上,包括行走速度提高、更能自行從椅子中站起來、平衡感進步、跌倒發生率減少,以及下肢的肌肉力量和質量增加。

 Mikel Izquierdo-Redín認為,讓高齡者進行運動計畫,發展肌肉力量、平衡感和走路的能力,能夠防止高齡者受到老化的影響、增進整體健康,並幫助高齡者適應他們所居住的社會

鄭醫師補充:

讓年長者規律做重量訓練,可以降低肌肉流失的速度,延緩衰老還能增加肌力以及平衡感,降低跌倒的風險,可謂一舉數得,值得提倡。

參考文獻:

  1. Eduardo L. Cadore, Alvaro Casas-Herrero, Fabricio Zambom-Ferraresi, Fernando Idoate, Nora Millor, Marisol Gómez, Leocadio Rodriguez-Mañas, Mikel Izquierdo. Multicomponent exercises including muscle power training enhance muscle mass, power output, and functional outcomes in institutionalized frail nonagenarians. AGE, 2013; DOI: 10.1007/s11357-013-9586-z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女性採賀爾蒙替代療法 乳癌罹患率高

根據一項對10萬名年齡40歲以上的女性進行的調查,使用賀爾蒙替代療法對健康恐有危害,使用時間愈長,罹患乳癌的機率也愈高。

賀爾蒙替代療法主要用來紓解因為更年期對女性帶來的身體不適,例如熱潮紅、偏頭痛、睡眠中斷、憂鬱症等症狀

據「癌症研究協會」及英國規模最大的乳癌研究慈善單位Breast-Cancer Now,對10萬名40歲以上服用雌激素及孕激素的婦女進行調查,發現服用這些賀爾蒙補充劑約5年的婦女,比未服用任何賀爾蒙補充劑或只服用雌激素的婦女,罹患癌症的機率高出2.7倍;服用雌激素及孕激素長達15年或更久的婦女,罹患乳癌的機率提高到3.3倍。

研究顯示,每1000名婦女中約有14人在50歲後會罹患乳癌,但如果服用雌激素及孕激素,人數就提高到每1000名婦女有34人罹癌。

研究人員指出,這項研究結果讓婦女清楚了解同時服用雌激素及孕激素可能帶來的健康風險,但如果更年期的婦女僅服用雌激素,則較沒有罹患乳癌的重大風險

鄭醫師補充:

我查了一下原文報導的內容,結論是服用雌激素合併黃體素(上述報導稱孕激素)的致癌風險較高,但時間仍是主要的影響因素。時間越長,風險越大。

非荷爾蒙療法的藥物治療不外乎是抗憂鬱劑、抗癲癇藥物以及降血壓藥物,其實都是症狀控制,無法根本解決問題。而且藥物本身潛藏的副作用以及依賴風險,大多數的患者不會被開藥的醫師事先告知。

更年期症狀很明顯難以忍受,可以考慮功能醫學的建議做法:短期間使用安全性更高的生物荷爾蒙療法來改善。搭配相關補充品幫助荷爾蒙安全代謝,降低風險。賀爾蒙替代療法只要不是長期使用,搭配安全配套輔助療法,其實是安全有效的療法。

參考原文報導:

http://www.telegraph.co.uk/science/2016/08/22/hrt-triples-the-risk-of-breast-cancer-longest-ever-study-shows/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多閱讀就長壽2年!每周看書3.5小時,降23%死亡率

 

【早安健康/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我們知道多運動,攝取均衡營養、健康的食物可能對延長壽命有幫助,然而一篇刊登於《Social Science & Medicine》的研究發表可能讓我們對於延年益壽有新的想法;根據美國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的研究成果,閱讀較多的書籍可能和較長的壽命有關。

 研究團隊使用一項大型健康研究的實驗結果,涵蓋3,635位受試者,受試者接受調查回答有關閱讀的相關問題。科學家接著將受試者區分成三個組別:不看書、一周閱讀書籍時間3.5小時以下,以及一周閱讀時間超過3.5小時。

 作者於分析數據時發現,有閱讀習慣的族群以女性居多,多具大學學歷及較高的收入,因此作者在分析時控制了包括年齡、種族、自我回報健康狀況、憂鬱程度、工作及婚姻狀況等變因。

 實驗結果顯示,一星期閱讀書籍時間為3.5小時以下的組別,在後續追蹤12年內死亡率,較完全不讀書的組別低了17%;而每週閱讀時間超過3.5小時的組別,其死亡率則較完全不讀書的組別低了23%;平均起來,和不具閱讀習慣的族群相比,具閱讀習慣的族群壽命多了近2年。

 本文出自 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

 新聞出處:Read Books, Live Longer?《The New York Times》http://well.blogs.nytimes.com/2016/08/03/read-books-live-longer/?smid=fb-share&_r=5

 研究刊登在《Social Science & Medicine》第164卷 第44-48頁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277953616303689

鄭醫師補充:

過去許多研究告訴我們,多運動可以長壽。但多讀書可以長壽,這類研究比較少看到。大概是能看書久一點的人,代表腦部功能退化較慢。腦部功能與壽命息息相關。

過去也有研究告訴我們,閱讀可以改善以及開發大腦功能:

http://www.medicaldaily.com/can-reading-change-your-brain-fiction-alters-cognitive-function-even-casual-readers-265887

Berns G, Blaine K, Prietula M, Pye B. Short- and Long-Term Effects of a Novel on Connectivity in the Brain. Brain Connectivity. 2013.

不管如何,多運動以及多看書,延年且益壽。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按時刷牙 可有效防治大腸癌

發稿時間:2016/08/11 17:34

(中央社倫敦10日綜合外電報導)研究顯示,按時刷牙有助於防治大腸癌。這是因為口中造成牙齦出血的細菌,會透過血液跑到大腸,進而引發癌症或使已存在的腫瘤惡化。

英國「每日郵報」網站報導,在癌症腫瘤中發現的梭桿菌比正常細胞多好幾百倍。

現在研究員發現大腸中梭桿菌會讓癌前細胞演變成癌症,也會讓大腸中已存在的腫瘤長更大

科學家正在調查這種細菌是如何透過血流進入大腸中。其中1個理論是,如果某人牙齦流血就可能發生這種事。

研究人員發現,細菌攜帶一種蛋白質,這種蛋白質會吸附在糖分子上,從而黏附在腸道上的息肉或癌症腫瘤。由於這種細菌屬厭氧型,所以腸道為它們提供很好的生活空間

研究報告共同執筆人、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TH Cha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教授賈瑞特(Wendy Garrett)表示,更加瞭解這樣的機制,可能有助於阻止人們罹患癌症。(譯者:中央社陳昱婷)1050811

參考文獻:

過去研究大多著重在造成牙周病的細菌,可能導致心血管疾病及動脈硬化的風險增加,這篇研究更提醒我們造成牙周病的某種細菌,若經由血液跑到大腸,會幫助大腸癌細胞的生長。

所以保護牙齒健康,也可以防癌。

參考文獻:

Gut microbiota, metabolites and host immunity

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

 16, 341–352 (2016) doi:10.1038/nri.2016.42

 

http://www.nature.com/nri/journal/v16/n6/abs/nri.2016.42.html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新研究:多吃這食材,大腸癌死亡率降低41%

 


【早安健康/張維庭編譯】近年來由於西式化飲食、外食的風氣興盛,飲食習慣的改變讓亞洲地區國家普遍有大腸癌罹患率急速攀升的現象,在衛生署最新統計中,台灣大腸癌的罹癌人數已超過肝癌、肺癌,成為國人癌症第一名,同時台灣大腸癌的發生率更是全球第一,成為一大隱憂。而現在有美國學者指出,多吃魚類、攝取omega-3,可大幅降低大腸癌的死亡率。

 近日一項美國研究指出,大腸癌患者如果大量攝取鮪魚、大麻哈魚等魚類中含有的omega-3脂肪酸,有提高生存率的可能性。研究中,以美國17萬人以上的檔案為基礎,發現了大量攝取omega-3脂肪酸,與降低死亡率有極高的關聯。

  

研究結果發表於英國醫學期刊.消化器病學專門雜誌「Gut」,指出診斷出大腸癌之後,與一天攝取不到0.1公克omega-3脂肪酸的患者相比,一天攝取0.3公克的患者,死亡率竟降低了41%。

 鮭魚、鯖魚、鮪魚等青背魚類富含omega-3,期刊中的聲明指出,如果這次的發現能有其他的研究證實,大腸癌患者也許能靠著多吃這些魚類來延長壽命。除了吃魚之外,omega-3脂肪酸也存在於亞麻仁油、大麻籽油等植物油當中,可一天適量攝取一湯匙,由於加熱會破壞營養成分,加在優格、沙拉裡,或是沾取麵包食用都是不錯的選擇。

鄭醫師補充:

好的油可以抑制腸道發炎又可以降低腸道癌症死亡風險,請大家在日常飲食中,加強OMEGA-3的好油攝取,一般植物油幾乎都不含OMEGA-3,除了亞麻仁油、核桃油以及芥花油之外。魚油務必選購有純度認證,有獨立檢驗室背書的安全產品。

參考文獻:

  1. Mingyang Song, Xuehong Zhang, Jeffrey A Meyerhardt, Edward L Giovannucci, Shuji Ogino, Charles S Fuchs, Andrew T Chan. Marine ω-3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 intake and survival after colorectal cancer diagnosisGut, 2016; gutjnl-2016-311990 DOI: 10.1136/gutjnl-2016-311990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癌症病人需要吃營養品嗎?研究這樣說

 

【華人健康網圖文提供/二魚文化】補還是忌補,這都不是真正的問題。問題在於補什麼,如何補。癌症病人是否需要服用營養品?醫生們對此看法不一。有的醫生反對,例如曾有人強烈反對化療期間服用抗氧化劑,認為服用抗氧化劑會降低療效;有的醫生則主張服用,認為這有助於預防復發;還有的醫生則認為有益無害,如果病人願意,不妨服用。筆者認為,適當服用一些營養品,尤其是維生素製劑,是有益的。

癌症病人需要吃營養品嗎?研究這樣說

營養品1/維生素C

大量研究認為,維生素C具有抗炎症、抗氧化和激發自然殺傷細胞的作用,能提高抗癌效果。從二十世紀七〇年代以來,上百項研究證實,維生素C能預防胰腺癌、胃癌、食管癌、宮頸癌、乳腺癌、肺癌和直腸癌。

一項研究以300名無法治癒的癌症患者作為治療對象,讓他們在進行手術、放療和化療的同時,每天口服維生素C 2500毫克。結果顯示,266名患者的症狀有明顯改善,其中胃癌、結腸癌和膀胱癌患者的改善尤為顯著。Cameron和Pauling醫生對500名癌症患者做了調查,發現維生素C輔助治療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症狀,延長患者生命。日本醫生證明,高劑量維生素C可減少癌症轉移。

營養品2/維生素E

不少研究證明,維生素E可以減少化療的副作用:1.消除化療引起的黏膜炎。1992年,有人觀察18名化療併發黏膜炎患者,其中9名服用維生素E,有6名患者的黏膜炎癒合;而未用維生素E的對照組的9名患者中,僅1名黏膜炎癒合。2.防止化療引起的脫髮。

癌症病人需要吃營養品嗎?研究這樣說

1985年有人觀察了16名應用阿黴素的患者,他們同時服用維生素E,其中有11名患者沒有出現脫髮。在化療開始前3天服用效果最好。3.減少化療引起的神經病變,例如下肢麻木和疼痛。一項研究中,一組患者使用順鉑和紫杉醇,另一組同時加服維生素E,結果顯示,神經病變在第一組的發生率為73.3%,而在另一組僅為25%。

已證明,維生素E可以預防前列腺癌。一組研究以500名男性作為調 查對象,發現服用α-或γ-生育酚維生素E者,前列腺癌發生率比未服用者低80%。維生素E對乳腺癌也有預防作用。

營養品3/β-胡蘿蔔素

β-胡蘿蔔素是胡蘿蔔或其他黃色或橙色蔬菜中的色素,在體內轉化為維生素A,儲存於肝臟而發揮作用。食物中的天然胡蘿蔔素可以預防癌症。曾有研究認為,β-胡蘿蔔素會增加肺癌的發生,但進一步研究發現,他們在試驗中使用的是人工β-胡蘿蔔素。而人工β-胡蘿蔔素在合成過程中,可能剔除了胡蘿蔔素的其他有效成分,而這些成分與β-胡蘿蔔素一起作用,才能預防癌症。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明,大量服用天然β-胡蘿蔔素,例如新鮮的胡蘿蔔蔬菜汁,對增進健康有肯定效果。

營養品4/輔酶Q10

每個細胞均有輔酶Q10,輔酶Q10又名泛醌10,在能量轉換中起重要作用。早在50年前,日本醫生就將輔酶Q10作為心血管病的處方藥。1993年,美國醫生證明輔酶Q10可以延長肺癌、結腸癌和前列腺癌患者生命。丹麥醫生Lockwood對32名晚期乳腺癌患者做了觀察。

所有患者手術後均殘留腫瘤組織,他們除了服用維生素E和必須脂肪酸外,每天還服用輔酶Q10 90毫克。觀察發現,全部患者生活品質均改善,有6名患者的腫瘤縮小,無一例發生轉移。之後,Lockwood讓兩名患者提高服用輔酶Q10的劑量達每天390毫克。3個月後,她們的腫瘤竟奇跡般消失。

2007年,印度醫生對84名使用三苯氧氨的乳腺癌患者進行了研究,讓她們同時服用輔酶Q10、泛酸和維生素B2。他們得出結論:輔酶Q10可以降低乳腺癌復發和轉移的風險。

輔酶Q10的常規劑量是30~60毫克/天。目前,有一種輔酶Q10新製劑叫超強輔酶Q10,如為減少化療的副作用,可按醫囑每天服用100~200毫克。

癌症病人需要吃營養品嗎?研究這樣說

營養品5/葉酸

這是廣泛存在於食物中的一種天然B族維生素。已有資料證明,葉酸為細胞DNA合成、甲基化和修復所必須,可以預防DNA突變。已有證據表明,葉酸可預防宮頸癌和結腸癌。一項研究發現,血液內葉酸水準高者,感染人乳頭瘤病毒後不會發生宮頸發育障礙或癌前期病變。男性每天攝入239毫克葉酸,其發生結腸癌的風險較每天攝入103.3毫克者降低60%。1998年,Giovanmucci等曾對一組女性做了為時十五年的觀察,發現每天服用400毫克葉酸的女性患結腸癌的風險較普通女性降低75%。

筆者在上海的朋友蕭樹東教授和他的研究組,對十六只犬進行了長達八個月的用化學方法誘導胃癌的實驗,同時對其中8只犬連續十五個月每天給予大劑量葉酸,並通過胃鏡瞭解實驗犬的胃黏膜是否出現癌變現象。結束時發現,8只僅接受化學致癌劑的犬全部發生了胃癌,而另8只同時接受葉酸治療的犬中,只有3只發生胃癌。他們又在上海10所醫院進行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的臨床研究。

216例萎縮性胃炎患者被分為4組,分別服用葉酸(20毫克/日)、天然β-胡蘿蔔素、合成β-胡蘿蔔素和安慰劑(對照組)。對他們每1~3年進行胃鏡及活檢,隨訪6~7年。結果顯示,葉酸組未發生胃腸腫瘤,天然及合成胡蘿蔔素組各發生胃癌1例,對照組發生胃癌3例、結腸癌及食管癌各1例,這提示葉酸能降低胃腸道癌風險。

已發生癌腫的患者不宜服用葉酸,因為流行病學調查發現,葉酸 可加速已有癌症的進展。

營養品6/維生素D

一份薈萃分析顯示,血液內維生素D水準高的人,患結腸癌的風險較普通人低50%。2007年一項研究也顯示,攝入大量維生素D和鈣的婦女,患乳腺癌的風險明顯降低。另一項研究表明,每天攝入2000國際單位維生素D,配合溫和日照,乳腺癌發生率降低50%。

已有上百項研究表明,維生素D可以預防和治療癌症,其中維生素D3是最佳製劑,建議劑量每天最少1000國際單位

鄭醫師補充:

這些營養補充建議,基本上都是高劑量的用法,提醒大家留意。

鄭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